『壹』 沂蒙山旅遊區的蒙山雲蒙景區
蒙山雲蒙景區位於山東省蒙陰縣城南18公里,自1993年開發以來,先後投資近十億元,本著先保護後開發,邊保護邊開發的原則,憑借典型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自然資源,榮獲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區、國家地質公園、全國青年文明號等近百項行業認證和榮譽稱號,現已成為沂蒙山旅遊的核心主景區,沂蒙山區好風光的典型代表。[6]沂蒙山旅遊區蒙山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5.5萬畝,自然資源豐富多彩。擁有野生動物:獸類10科15種,鳥類28科76種,植物100餘科900餘種,森林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有百里林海,天然課堂之稱。1999年經中國科學院生態研
蒙山國家森林公園,自1993年開發以來,先後投資近十億元,本著先保護後開發,邊保護邊開發的原則,憑借典型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自然資源,榮獲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區、國家地質公園、全國青年文明號等近百項行業認證和榮譽稱號,現已成為沂蒙山旅遊的核心主景區,沂蒙山區好風光的典型代表。沂蒙山旅遊區雲蒙景區總面積5.5萬畝,自然資源豐富多彩。擁有野生動物:獸類10科15種,鳥類28科76種,植物100餘科900餘種,森林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有百里林海,天然課堂之稱。1999年經中國科學院生態研究中心監測,景區內空氣中負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854167個,為北京地區的195倍,居全國之首,為該中心有史以來測得的最高值。被譽為「天然氧吧」、超潔凈地區,成為中國最佳綠色健身旅遊勝地。蒙山豐富的自然資源,蘊育了渾厚的文化內涵,曾有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駐留蒙山,吟誦蒙山。孔子登東山(蒙山,古時稱東山、東蒙)而小魯,李白、杜甫同游蒙山留下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等佳句,蘇軾游蒙山詩曰:「不驚渤海桑田變,來看雲蒙漏澤春」;明代文字家公鼐作《蒙山賦》誦嘆蒙山;還有民間典故、流傳不勝枚舉,秦磚漢瓦、古剎廟宇、碑碣石刻等遺存悠悠林立。沂蒙山旅遊區雲蒙景區以自然資源為依託,以生態旅遊為主題,逐步開發為全省乃至全國休閑度假、健身康體綠色旅遊勝地。景區累計投資3.2億元,開發了一系列基礎設施和 景點。景區道路總長40餘公里,形成了三縱二橫的循環線路,建設公路10公里,石質台階路32000多級,木質步游道3990米(已申請吉尼斯世界記錄,成為天下第一步道),建在了20000平方米的停車場,配備了20部觀光旅遊車,建設了長1200米的客運索道。景區建有三星級賓館2處,建設了旅遊購物市場,開發了鹿苑、葯園、鳥園、竹園、花園、大型石質牌樓等新景點,配套了森林沖鋒車、森林漂流、森林索道、採摘園、葯園、雨王廟、金剛門廣場等民俗風情娛樂項目,完善了通訊、衛生、安全等設施。景區集吃、住、行、游、購、娛於一體,全方位為遊客提供優質服務。 沂蒙山旅遊區雲蒙景區一年四季景觀各異:春季層巒疊翠,林海花潮;夏季飛瀑流水,雲霧飄渺;秋季漫山紅葉,層林盡染;冬季銀裝素裹,玉琢冰雕。
金剛門
金剛文化廣場地處蒙山主景區雲蒙景區入口處,總面積達兩萬平方米,由金剛廣場、金剛門和觀音堂等建築組成。 廣場正面廊道鐫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廣場前端有七座石雕佛塔,記載著過去七世佛的聖跡。廣場里側是般若波羅蜜金剛門。廣場中央為聖泉池,觀音菩薩安坐池內蓮花中間。廣場下面為觀音堂。廣場建築風格中西結合、陰陽和諧。金剛文化廣場由泰國皇恩寺釋聖智以其夢境創意設計,整組石雕由福建惠安石雕世家精心製作,工藝精美細致,堪為傳世精品,是沂蒙山旅遊的重要景觀。
中國瀑布
此瀑布為江北罕見的三疊式瀑布,因所掛崖壁的輪廓酷似中國版圖而得名。水流從高約百米的懸崖上一躍而下,中途受兩道斷崖阻隔,稍作盤旋隨即又騰身直瀉,形成了典型的疊式跌水。瀑布從天而落,如銀河倒掛,氣勢磅礴,蔚為壯觀。瀑布周圍水霧繚繞,彩虹時現,絢麗多彩,與雄偉的山峰、青翠的林海構成一幅絕美的自然畫卷。瀑布左側石崖中間有一石門被水簾所掩,故亦稱水簾洞瀑布,相傳是戰國時期孫臏、龐涓,在此跟鬼穀子王禪學藝並修煉得道成仙的地方,每五百年開啟一次。明朝詩人公鼐有詩贊曰:豈是銀河落,飛來萬丈余。謫仙如可見,不復問匡廬。
雨王廟
雨王廟始建於金朝明昌年間,幾度廢興,千年不衰,是蒙山主要道觀之一。宋代朝廷曾經加封蒙山神為「嘉惠昭應王」,故雨王廟又稱嘉惠昭應王祠。清光緒二年,白雲岩道人尹仁遂在舊址上建翠雲觀,立嘉惠昭應王神壇,上下雨王殿、呂祖殿數處,栽樹數萬株,偃仰山谷,陰翳天日,祭祀雨王,祈雨輒靈,香火頗盛。現雨王廟為1995年新址重建,飛檐雕棟,氣派庄嚴,大殿主供雨王神象,是蒙山地區專祀的司雨神靈,南廂供觀音菩薩,北廂供鬼穀子和黃大仙。新建雨王廟與翠雲觀並存。傳說著名仙人羨門子、鍾離子在此祭神祈雨,蒙山歷史亦多有祈雨靈驗的記載,每年有72場澆花雨降於蒙山,至今每年三月三仍有盛大雨神祭奠活動。千百年來雨王廟稟天地之靈氣,護佑此地風調雨順,百姓安樂。
雲蒙峰
雲蒙峰海拔1030米,是蒙山高峰之一,遠看像一隻巨大的神龜。傳說是遠古時期經歷的天塌地陷和洪水滔滔劫難,只有大雲蒙峰露出水面,擋住了漂流而至的枯木朽枝,洪水消退後,峰上掛滿了柴薪,故又被當地人稱為掛薪崛子。 大雲蒙峰尖峭高聳 ,直插雲天 ,矗立於山脊雲海之上 ,秀麗奇絕,峰頂有神龜望月、夫妻石、三縣石等景點。登上大雲蒙峰,可盡覽蒙山無限風光。明代公鼐有詩贊曰:蒙山高最是雙峰,上有煙雲幾萬重。我欲峰頭一佇立,卻從天外數芙蓉。
天然氧倉
究中心監測,景區內空氣中負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854167個,為北京地區的195倍,居全國之首,為該中心有史以來測得的最高值。被譽為「天然氧吧」、超潔凈地區,成為中國最佳綠色健身旅遊勝地。[6]蒙山豐富的自然資源,蘊育了渾厚的文化內涵,曾有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駐留蒙山,吟誦蒙山。孔子登東山(蒙山,古時稱東山、東蒙)而小魯,李白、杜甫同游蒙山留下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等佳句,蘇軾游蒙山詩曰:「不驚渤海桑田變,來看雲蒙漏澤春」;明代文字家公鼐作<<蒙山賦>>誦嘆蒙山;還有民間典故、流傳不勝枚舉,秦磚漢瓦、古剎廟宇、碑碣石刻等遺存悠悠林立。沂蒙山旅遊區雲蒙景區以自然資源
為依託,以生態旅遊為主題,逐步開發為全省乃至全國休閑度假、健身康體綠色旅遊勝地。景區累計投資3.2億元,開發了一系列基礎設施和 景點。景區道路總長40餘公里,形成了三縱二橫的循環線路,建設公路10公里,石質台階路32000多級,木質步游道3990米(已申請吉尼斯世界記錄,成為天下第一步道),建在了20000平方米的停車場,配備了20部觀光旅遊車,建設了長1200米的客運索道。景區建有三星級賓館2處,建設了旅遊購物市場,開發了鹿苑、葯園、鳥園、竹園、花園、大型石質牌樓等新景點,配套了森林沖鋒車、森林漂流、森林索道、採摘園、葯園、雨王廟、金剛門廣場等民俗風情娛樂項目,完善了通訊、衛生、安全等設施。景區集吃、住、行、游、購、娛於一體,全方位為遊客提供優質服務。
『貳』 沂蒙特產有哪些分別是什麼
1、糝
糝,多用雞肉(或牛、羊肉)和麥仁、麵粉、蔥、姜、鹽、胡椒粉、五香粉、香油、醬醋等原料,經多道工序製成,是臨沂的傳統名吃之一。
糝的歷史悠久,《說苑·雜言》中就有「七日不食,黎羹不糝」的記載。《禮記·內則》稱:「糝,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這里所說的「糝」,頗類今糝。
2、蒙山松菇
蒙山松菇,又名「松蛾子」,是純野生的沂蒙山特產之一,也是目前為止不能人工種植的菌類品種之一。
蒙山松菇是將純野生的松菇經過認真挑選,加工,精心包裝而成。它香味獨特,肉質滑嫩,營養極為豐富,配以純正草雞合燉,口味更佳,是有名的蒙山名吃,深受人們的喜愛,俗稱「蒙山松菇雞」,是上好的珍品。
3、八寶豆鼓
八寶豆豉是享譽中外的臨沂特色菜之一,營養豐富、醇厚清香、去膩爽口、食用方便的特色。始產於清嘉慶年間,距今已有200餘年的歷史。1983年被評為省優質產品,1992年獲全國博覽精品金獎,1995年獲中國名優精品金獎。
4、六姐妹煎餅
煎餅,在沂蒙山區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廣大群眾喜愛的傳統食品。六姐妹煎餅是聘請了當年在孟良崮戰役中,野店鎮煙庄村六位姐妹支前小組烙煎餅能手來作技術指導,因此而得名。
六姐妹煎餅以它獨特的原料配方,特製工藝,先後經過各種粗細糧配比後浸泡,用石磨磨糊、攤制烙熟、成型整理,包裝而成。煎餅光滑均勻、口感勁道、糧香可口、品種豐富、色彩各異。系列產品有香米煎餅、板栗煎餅、蕎麥煎餅、柿子煎餅、薺菜煎餅等二十多個品種。批量生產,遠銷周邊地市。
5、蒙山板栗
蒙山板栗,又稱沂蒙山板栗,種植栽培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主要分布於東經118°、北緯35°的蒙山山地丘陵地區,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
『叄』 沂蒙山小調的歌曲背景
1940年正值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沂蒙抗日根據地建立不久,日寇經常『掃盪」,以國民黨臨沂專員張里元為首的頑固派也時常破壞抗日根據地。
他們利用當地反動勢力——黃沙會,與我抗日軍民對抗。為掃除抗日障礙,我費東工委和行署,向黃沙會會員做下大量艱苦細致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於反動派的嚴密控制,都未能奏效。最終,我軍不得不決定使用武力解決。
1940年6月上旬,根據上級命令,抗大一分校於山東臨沂地區的垛庄南山一帶參加了反頑戰役。校文工團的編審股長李林和團員阮若珊受主任袁成隆之命,在費縣白石屋村藉助當地的花鼓調編寫了歌曲《反對黃沙會》(《沂蒙山小調》的前身)。
此歌在反頑戰役的政治攻勢階段,出色地發揮了瓦解敵人、教育群眾、鼓舞我軍鬥志的重大作用,受到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稱贊。
(3)沂蒙山背景圖片怎麼製作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建國後,來自渤海區的革命文藝戰士,為《沂蒙山小調》續詞定譜,使之定型。以渤海人民文工團和渤海軍政文工團為代表的渤海革命文藝戰士,深入群眾,對包括民間歌曲、民間戲曲和民間器樂曲在內的渤海民間音樂,進行了廣泛搜集,其中包括沂蒙山小調的前身在內的眾多民間小調。
1950年5月,渤海區被撤銷以後,原渤海軍政文工團李廣宗、李銳雲、王印泉、王音璇等人,則被調山東軍區文工團工作。他們在新的崗位上繼續與民間音樂打交道,並對《沂蒙山小調》的定型傳唱與走紅,做出了重要貢獻。
山東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出版的《山東民間歌曲集》中,收錄李廣宗、李銳雲、王印泉三人收集並創作改編的歌曲《沂蒙山小調》。至此,經過來自渤海區革命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沂蒙山小調》被最終定型。
『肆』 汔蒙山小調是哪個地區的民歌
應該是「沂蒙山小調」吧,是山東民歌,
網路http://ke..com/view/3608.html?wtp=tt
一、基本信息
這支小調誕生於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樓腳下的費縣薛庄鎮上白石屋村,當年由駐沂蒙山區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員李林(上海歌劇院顧問)和阮若珊(中央戲劇學院原副院長)兩位同志創作。
[編輯本段]二、創作背景
人那個都說,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好風光,青山那個綠水,多好看,風吹那個草地,見牛羊。 走進沂蒙山區,這首沂蒙山小調在山裡,在田間,四處回盪,這首歌沂蒙山的百姓已經唱了60年,60年裡沂蒙山小調已經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詞,人們認識沂蒙山,就是從聽了這首沂蒙山小調開始的,沂蒙山的民歌,沂蒙山的歷史和文化,悠遠而古老。 在這片充滿著傳奇色彩的土地上,二千多年裡孕育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在將近百年的時間里,沂蒙山人用勤勞勇敢寫下過輝煌的篇章.千百年裡,沂蒙山人用歌聲抒發著自己的情感,傳遞著古老的歷史和文化。從遠古一直延續到今天。 正月里來什麼花,先開先敗,什麼人手挽手走下山來,正月里來什麼花先開先敗,什麼人手挽手走下山來,正月里來迎春花,先開先敗,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來,正月里來迎春花先開先敗,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來。 在沂蒙山,老百姓個個都能唱上幾句民歌,姑娘們聚在一起,最快樂的事就是唱上幾首歌,歌詞既有祖輩上傳下來的,也有現編現唱的。沂蒙山裡的歌,真實記錄了百姓的勞動和生活。 1940年正值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沂蒙抗日根據地建立不久,日寇經常『掃盪」,以國民黨臨沂專員張里元為首的頑固派也時常破壞抗日根據地。他們利用當地反動勢力——黃沙會,與我抗日軍民對抗。為掃除抗日障礙,我費東工委和行署,向黃沙會會員做下大量艱苦細致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於反動派的嚴密控制,都未能奏效。最終,我軍不得不決定使用武力解決。當時抗大一分校文工團的任務就是以文藝宣傳為武器,積極配合這一行動,全團一面在前線開展對敵人的政治攻勢,一面深入到黃沙會最盛行的沙溝峪、馬頭崖等地召開幹部群眾座談會,進行調查研究和宣傳教育,同時搜集創作素材。《沂蒙山小調》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在上白石屋村一間筒陋的民房裡創作—出來的。歌曲一經傳出,就以其通俗、易懂、生動的歌詞,美妙動聽的曲調,很快傳遍了魯中、魯南、濱海、膠東、渤海各抗日根據地,受到了廣大軍民的普遍喜愛。以後又流傳到華北、東北各抗日根據地。 1964年,華東地區舉行民歌會演時,韋友芹用她那甜潤的歌喉,演唱了《沂蒙山小調》,受到陳毅和其他中央首長的稱贊,後被錄制唱片,又一次在全國引起了轟動。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首「山東民歌」已蜚聲國內外。 為紀念小調的誕生,當地政府在村前建了一座紀念亭、立了一座紀念碑,亭前的一塊天然巨石上刻著小調的原作者之一阮若珊女士於1999年8月17日親筆題寫的一行字--「深深懷念沂蒙山好地方」,寄託了作者對白石屋、對沂蒙山的一腔深情。白石屋是個風光優美的小山村。西、北、南三面環山,形成了一個「簸箕」狀的山坳,村子就坐落在北面的山坡上,每個自然村有一、二十戶人家。小村依山傍勢,錯落有致,四面綠樹濃蔭,山石林立,村前小橋流水,山路彎彎,西面是海拔1000多米的天然屏障「望海樓」,極為隱蔽和幽靜。當年,在這種隱蔽而幽靜的環境中,年輕的抗大文工團團員創作了曠世絕唱《沂蒙山小調》;藉助這種隱蔽和幽靜,《大眾日報》的地下印刷所源源不斷地向外傳播著黨的指示和抗戰的消息。 後來,人們根據形勢的不斷發展,又對歌詞內容相繼作了修改、充實和完善,漸漸撇開了反對黃沙會的詞句,換上了抗日救國,反動投降的內容,給它注入了更強的時代精神。建國以後,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經過群眾的不斷加工修改,保留了原作的前兩段歌詞,第三段成為新詞,方成今日的歌頌沂蒙山區風光的民歌——《沂蒙山小調》。多年來,《沂蒙山小調》已成為老區人民發展經濟、開拓進取的強大動力,激勵著90萬多費縣人民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沂蒙山小調》是帶有山歌風格的小調。 刺去選用傳統民歌《十二月調》的旋律,填上了《打黃沙會》的歌詞,很快在魯南地區傳播開來。後來,有人將《打黃沙會》的歌詞做了改動,刪去了揭露黃沙會反動本質的內容,保留了歌頌共產黨的內容,增補了贊美沂蒙風光的內容。於是,《沂蒙山小調》這首歌終於定型。
[編輯本段]三、小調歌詞
沂蒙山小調沂蒙山小調歌詞 人人那個都說哎 沂蒙山好, 沂蒙那個山上哎 好風光。 青山那個綠水哎 多好看, 風吹那個草低哎 見牛羊。 高粱那個紅來哎 豆花香, 萬擔那個穀子哎 堆滿場。 咱們的共產黨哎 領導好, 沂蒙山的人民哎 喜洋洋。
[編輯本段]四、誕生地
沂蒙山小調誕生 地沂蒙山小調誕生地沂蒙山小調誕生地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費縣薛庄鎮(原屬馬頭崖鄉,後馬頭崖鄉並入薛庄鎮)白石屋。 《沂蒙山小調》誕生於抗戰時期的1940年。當時抗大一分校由蒙陰縣的垛庄一帶遷駐費北,該校的文工團就住在下白石屋村。為配合八路軍一一五師打擊當地的反動地方武裝組織「黃沙會」,他們創作了民歌《反對黃沙會》。由團員李林(現為上海歌劇院顧問)譜曲,阮若珊(曾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作詞。後來經過不斷地修改加工,便成了今天傳唱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調》。 1999年,費縣委、縣政府在《沂蒙山小調》誕生地建立了紀念碑、紀念亭,記載了《沂蒙山小調》誕生的過程,以及現今流傳的《沂蒙山小調》詞曲及作者,以啟後人,永誌不忘。並請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長、國家農業機械部副部長袁成隆同志題寫了「沂蒙山小調誕生地」紀念碑名,詞作者阮若珊同志題寫了「深深懷念沂蒙好地方」,分別鐫刻在白石屋村旁的巨形花崗石上。
[編輯本段]五、作者簡介
阮若珊就讀過貝滿中學與育英中學,到抗大文工團後來到沂蒙山區。在一個小小的34人的抗大文工團,不到三年時間里,在沒有一個音樂專業人才的條件下,她和李林創作出《跟著共產黨走》和《沂蒙山小調》兩首廣為流傳的歌曲,阮若珊深厚的文化底蘊+李林的才氣+久鳴和沙河的激情,就是抗戰史上的文化奇跡。
『伍』 沂蒙頌歷史背景
蒙山高,沂水長,軍民心向共產黨;續一把蒙山柴,爐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誼長。」這首源於真實故事改編的《沂蒙頌》,唱出了在戰爭年代裡,每一個山東省沂蒙山區兒女的激情熱血。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特別是在黃海戰役和渡江戰役期間,420萬沂蒙人民不畏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有120萬沂蒙兒女擁軍支前,20萬人參軍參戰,10萬將士血灑疆場……
從1946年開始,山東解放區通過支援魯南、萊蕪、孟良崮、濟南等各大戰役,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支前組織,在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了支援大兵團作戰的經驗,這一經驗在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從下面一組數字可以直觀地看到,山東人民對淮海戰役的巨大貢獻。戰役總共動用民工543萬人、擔架20餘萬副、大小車輛88餘萬輛、挑子30餘萬副……其中山東解放區就出動民工218餘萬人、擔架5萬余副、大小車33萬輛、挑子19萬副……在隨軍常備民工22萬人當中,山東僅沂蒙山地區就有17萬之眾。
位於臨沂市臨沭縣曹庄鎮的朱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村民為戰士們做軍鞋,籌軍糧,抬擔架,救傷員,全村先後有近百人參軍,共有8名村民為解放祖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朱村,也因此獲得了「支前模範村」的稱號。
近年來,臨沂挖掘提升沂蒙精神,堅持艱苦奮斗,搶抓機遇,不斷加大對朱村這類「紅色村莊」的幫扶力度。「朱村歷史悠久,山清水秀,紅色旅遊資源豐富,但村莊布局混亂、基礎道路設施薄弱、明清古建築和紅色歷史印記缺乏專項保護。為此,臨沭專門成立了朱村改造提升和柳韻田園綜合體建設兩個指揮部,聘請浙江大學編制《朱村村莊規劃》,實行居住區、農業園區、旅遊區『三區同建』,到2022年打造出一個集居住、產業、旅遊於一體的新時代文明宜居村居。」臨沭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淑軍說。
臨沭先後投入100多萬元,先是將原來的八路軍老四團鋼八連紅色紀念館升級改造,與朱村民俗展館、烈士墓、紀念碑進行整合,打造一條紅色歷史文化街區;又對50間明清古民居進行保護性修繕,打造成「一街一巷一園七戶」古村落。同時,依託現代農業產業科技示範園,規劃實施「沭河人家」精品農家樂等項目,以自助採摘、觀光休閑、特色飲食等為主題的鄉村旅遊也在逐步壯大。目前,朱村已成功創建為山東省級農業旅遊示範點,年均接待遊客3萬餘人。
朱村村民張雪英原來在外打工,這兩年看著村裡的產業越來越紅火,她也從外地歸鄉,自己做起了小生意:「一到節假日,來咱這兒旅遊的人可多了。我就把柳編的草鞋、帽子、小籃子拿出來賣,來的遊客可喜歡了,每人都能帶幾件走。今年,我准備在紅色文化街區租一個攤位,把在外打工的老公也叫回家一起干。」
『陸』 正宗沂蒙山炒雞的做法是什麼
沂蒙炒雞的做法:
沂蒙炒雞的用料:小笨雞一隻、青紅杭椒適量、蔥姜蒜適量、干辣椒適量、香葉一片、桂皮一根、白芷1~2片、小茴香適量、八角兩個、花椒適量、鹽兩小勺、糖一小勺、黃豆醬2湯匙、料酒2湯匙、蚝油1湯匙、生抽2湯匙、老抽1湯匙。
步驟1、雞跺塊清水洗幾遍,洗出血沫控干水分,蔥姜切片蒜拍扁,杭椒切斜段。
『柒』 沂蒙母親舞蹈的創作背景
摘要 您好,沂蒙母親舞蹈的創作背景是在1941年這個時間點,日本侵略軍為圍剿我抗日根據地軍民,向沂蒙山區發動了大掃盪。日軍對所到村莊採取「三光」政策,一路燒殺搶掠。敵廣瀨大隊,沿途大肆屠殺中國村民,兩個小隊長還開展殺人比賽。驕橫、狂妄的廣瀨大隊孤軍深入到沂蒙山腹地。我軍分區領導決定全殲這股敵人。為保證部隊搶時間堵住企圖突圍的敵人,根據地的婦女們跳進齊胸深的河中,扛起門板,用肩膀架起了一座「人橋」,讓部隊順利通過。總攻前,根據地的母親們擠出自己的乳汁盛到瓦罐里,送上前線,為擔任主攻的一營戰士們壯行。戰士們在營長吳蒙山的帶領下,高喊著:「為了沂蒙的母親,為了中國所有的母親」向敵人沖去,終於全殲了廣瀨大隊。
『捌』 沂蒙山小調是怎樣創作出來的
轉:
1940年正值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沂蒙抗日根據地建立不久,日寇經常『掃盪」,以國民黨臨沂專員張里元為首的頑固派也時常破壞抗日根據地。他們利用當地反動勢力——黃沙會,與我抗日軍民對抗。為掃除抗日障礙,我費東工委和行署,向黃沙會會員做下大量艱苦細致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於反動派的嚴密控制,都未能奏效。最終,我軍不得不決定使用武力解決。當時抗大文工團的任務就是以文藝宣傳為武器,積極配合這一行動,全團一面在前線開展對敵人的政治攻勢,一面深入到黃沙會最盛行的沙溝峪、馬頭崖等地召開幹部群眾座談會,進行調查研究和宣傳教育,同時搜集創作素材。《沂蒙山小調》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在上白石屋村一間筒陋的民房裡創作—出來的。歌曲一經傳出,就以其通俗、易懂、生動的歌詞,美妙動聽的曲調,很快傳遍了魯中、魯南、濱海、膠東、渤海各抗日根據地,受到了廣大軍民的普遍喜愛。以後又流傳到華北、東北各抗日根據地。
後來,人們根據形勢的不斷發展,又對歌詞內容相繼作了修改、充實和完善,漸漸撇開了反對黃沙會的詞句,換上了抗日救國,反動投降的內容,給它注入了更強的時代精神。建國以後,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經過群眾的不斷加工修改,保留了原作的前兩段歌詞,第三段成為新詞,方成今日的歌頌沂蒙山區風光的民歌——《沂蒙山小調》。多年來,《沂蒙山小調》已成為老區人民發展經濟、開拓進取的強大動力,激勵著90萬多費縣人民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玖』 民兵葛二蛋17集里的背景音樂
曲名:沂蒙山小調
中文名:沂蒙山小調
分 類:藝術
地 域:山東
歌曲類別:民歌
歌曲體載:小調
演唱形式:獨唱
主要傳唱者:王音旋
歌詞歌調:
1、原版
人人(那個)都說(哎)
沂蒙山好
沂蒙(那個)山上(哎)
好風光
青山(那個)綠水(哎)
多好看
風吹(那個)草低(哎)
見牛羊
高梁(那個)紅來(哎)
稻花香
沂蒙(那個)果子(哎)
堆滿倉
人人(那個)都說(哎)
沂蒙山好
沂蒙(那個)山上(哎)
好風光
人人(那個)都說(哎)
沂蒙山好
沂蒙(那個)山上(哎)
好風光
沂蒙(那個)山上(哎)
好風光
2、朱之文版
音樂製作人孟文豪修改了唱詞和部分音調,讓朱之文-於文華在2011年3月星光大道周賽的眾星捧月環節里合唱。用」滿擔「而非」萬擔「,另外在某些音的長短上有修改。由於朱之文在山東影響大,山東歌手後來學朱之文唱版。
人人那個都說哎 沂蒙山好,
沂蒙那個山上哎 好風光。
青山那個綠水哎 多好看,
風吹那個草低哎 見牛羊。
高粱那個紅來哎 豆花香,
滿擔那個穀子哎 堆滿場。
咱們的共產黨哎 領導好,
沂蒙山的人民哎 喜洋洋。
沂蒙山的人民哎 喜洋洋。
『拾』 製作沂蒙炒雞的時候,都需要用到哪些佐料
沂蒙炒雞是當地非常有名的一道菜色,去了臨沂如果不嘗一嘗,那簡直就是白去了。想吃正宗的沂蒙炒雞難道一定要去當地嗎?其實並不是這樣,我們在家裡依然可以做出美味的沂蒙炒雞,做需要的佐料有三黃雞,蒜,蔥,姜,花椒,鹽,料酒,老抽,干辣椒,青椒,八角,香菜,食用油,其實這些佐料都是日常做菜時必備的。
想要這道菜做的好吃,就一定要多放配料,如果能夠買到新鮮的打野小公雞更好,買不到的話,可以直接用超市裡買來的三黃雞。調料的多少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來適當增減,因為老抽和生抽裡面本身就含有大量的鹽分,所以在放鹽之前可以先嘗一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