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銀錠子,約10兩, 多少RMB
您好 我不知道您說的這個銀子是分什麼朝代的。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在宋代,一貫是1000文,也就是1000個有方孔的標准銅錢為一貫。
而貫與銀子的兌換在不同朝代就不一樣,約為一兩銀子對於1--1.6貫左右,一貫錢的購買力相對於今天的140--220元左右。所以說一兩銀子月等於現在的220元人民幣左右。
B. 古代銀錠成交價是多少
古代銀錠成交價是多少,從目前的拍賣市場上來看,早期的金銀錠成交價格已經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價位,特別是在2006年,一系列的高價在市場上出現:在北京誠軒的春拍上,一枚南宋25兩金鋌(切半),成交價達到了21.45萬元;在中國嘉德的春拍上,元代王開權鋪五兩金錠,估價4萬元,成交價達到了15.4萬元。對於普通者來說,與其追逐這些拍品,不如關注一下清以及清以後的金銀錠。
熔鑄成錠的金銀錠,作為中國古代貨幣始自漢代,其後各代皆有鑄造。金銀錠可分為幾種:船形、條形、餅形,不同形狀的金銀錠有著不同的名稱,船形的一般稱金銀錠,條形的一般稱金銀鋌,餅形的一般稱金銀餅。因為人們常見的是船形的一種,所以習慣上將金銀鋌、金銀餅和金銀錠統稱為金銀錠。在目前的錢幣專場上都可以看到金銀錠的拍賣。
2014年11月17日,黃金現貨價格233.83人民幣/克,白銀現貨價格3.16人民幣/克,一枚50兩的金銀錠一般在1800克左右。所以,一枚金錠換算價格在42萬人民幣,一枚銀錠在5688元人民幣。高端金銀錠價格一般在200萬左右,而古代金銀錠不是純金銀,是什麼讓金銀錠價值有了那大的增幅。
C. 有宋代仿唐代的銀錠嗎
銀錠是熔鑄成錠的白銀。出土銀錠中年代最早的是漢景帝中元二年 (公元前148年) 所鑄。漢武帝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 作白金 (即白銀) 三品。王莽鑄有銀貨二品。其後歷代皆有鑄造,惟流通不廣。隋唐以前稱銀錠為"銀餅"、"銀鋌",稱扁平形銀幣為"鈑"、"笏"、"版",棒形的稱"鋌"、"挺",宋以後改稱"銀錠"。元代於銀錠之外總稱"元寶",形式變為馬蹄形,故亦稱"馬蹄銀"。明清兩代均沿用"元寶"一詞。
明代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前後,民間交易多用金銀。洪武八年(1375)發行寶鈔(即鈔)後,朝廷多次下令禁止民間以金銀為貨幣進行交易,違者治罪。但政府發鈔鑄錢(見制錢)仍以銀價為標准。銀鈔之間、銀錢之間都有一定比價,同年定價,銀一兩當錢一千文,當鈔一貫。明英宗即位後,放鬆用銀的禁令,收賦有米麥折銀之令,並減少各種納鈔項目,以米銀錢當鈔。
自明初開銀禁後,物價多以銀兩計算。從以銀表示的金價、米價、絹價看,明代白銀的購買力大大高於宋、元時期。宋、元時,金一兩約合銀十兩三錢左右,明時為六兩四錢七分;宋、元時江南米一石約值銀一兩八錢四分,明時僅九錢四分多,宋、元時,絹一匹約值銀一兩五錢七分,明時僅六錢。按此價綜合計算,明代白銀的購買力約比宋、元時期提高一倍左右。但明代仍無銀幣。作為通貨用的白銀,主要是鑄成兩端翹起的船形銀錠(銀元寶),銀條和碼形的銀錠都少見,小額交易則使用碎銀。元寶銀錠大小不等,大元寶一錠有重至五十兩者,也有重二十兩的。其上有鑄造地點、重量和銀匠姓名等文字。小錠上的文字多少不一。銀錠和碎銀的重量不劃一,成色也各有差異,每次支付時都需秤稱分量和鑒定成色,多有不便。
《明史》記載,此時"朝野率皆用銀,其小者乃用錢,惟折官俸用鈔"。成化以後,田賦、商稅、鹽鈔、匠役以及言俸等項收支中,折銀的范圍日趨廣泛。銀兩逐漸成為主要的支付手段。此時,形式上銀兩與銅錢並用,但銅錢的價值太小,發行量又不大,不能適應大宗交易的需要,在交易中銀兩使用的比重逐漸增大。有人估計,隆慶四年(1570)的市場交易中,十分之九以上用銀支付,用錢不過十分之一,銀在政府的財政收支中所佔的比例更大,萬曆九年(1581),太倉銀庫歲入銀三百七十萬四千二百八十一兩,錢二千一百七十六萬五千四百文,按錢一千文折銀一兩換算,此項錢僅合銀二萬一千七百六十五兩,不及銀數百分之一。
清代
清代實行銀錢平行本位制度,規定製錢一千文准銀一兩。銀兩是法定通貨,不僅民間交易收藏使用,官府收納地丁捐稅也使用。由此形成銀兩制度。
清朝的銀兩多以馬蹄形的元寶出現,故亦稱為寶銀。經過熔鑄,又可分為大錠、中錠、小錠,通稱銀塊或銀錠此外還有碎銀。由於各地均可自行熔鑄寶銀,以致寶銀的種類和名稱雖然全國大體一致,但成色與重量並不一律。各地使用不同成色名目的銀兩,相互兌換均有一定的折算比率。
銀兩有實銀和虛銀之分。虛銀是指它作為價值符號或計帳單位。清初法定的紋銀、咸豐年間出現的上海規元銀、漢口的洋例銀以及天津的行化銀,都是作為通行的計算單位的虛銀,但它們可以隨時摺合兌取實在的銀兩。此外,還有作為特定用途從而具有特定衡量標準的虛銀,主要有用作官庫收捐納稅標準的庫平銀(一兩為37.31克)、用作徵收進出口貨物關稅標準的關平銀(一兩約合37.68克)和用作徵收漕糧折色的漕平銀(一兩約為36.66克)。
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後,外國洋銀(見銀元)大量流入和自鑄銀元流行,並沒有根本改變或取代銀兩制度的地位。混雜的貨幣制度,在對外貿易的金融調度上和在與英鎊比價的變化上,都符合外國資本的需要。1934年宣布廢兩改元後,銀兩不再使用。
下面給大家介紹各個朝代白銀的購買力
唐代
唐太宗貞觀年間物質文明極大豐富,一斗米只賣5文錢,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又稱一貫),就可以買200斗米,10斗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以一般米價1.75元一斤計算,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4130元的購買力。
唐玄宗開元年間通貨膨脹,米價漲到10文一斗,也是一兩銀子=2065元人民幣。最大的問題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錢幣制度極其混亂,而其記載也矛盾重重。
宋代
宋朝是以"錢"為流通貨幣的,因為宋朝的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工商業也前所未有地發達,因此貨幣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龐大,而且白銀的產量和進口量都不高並且當時沒有類似銀行這樣的政府宏觀調控管理機構,造成了極為混亂的情況。一般朝代100 銀錠底面0個錢為一貫,等於一兩銀子,但是宋朝卻不是這樣的。《宋史食貨志》及《續資治通鑒》均提到自真宗朝開始因白銀存量偏少不足以趕上經濟的發展,銀價不斷上漲,基本上是2000個以上的銅錢當銀一兩。
而且宋朝"錢法"很亂,有銅錢、鐵錢還有鉛錫錢同時流通,各州都有權自行鑄錢,還存在私人鑄錢的情況,錢的大小不一、成分不一、價值多變,"隨時立制",非常混亂。川陝地區通行鐵錢,十個換一個銅錢,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錢還不一樣。一貫實際有多少個錢也是不確定的,有800或850個為一貫的,也有480個為一貫,還要下詔以770個為一貫,並且各州"私用則各隨其俗",完全是筆糊塗賬。
根據《宋史食貨志》提到"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和《宋史職官志》"每斗(米)折錢三十文"的記載,姑且以2000個銅錢折銀一兩計算,太平時期米價是1石600-300錢。1兩基本上可以買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計算,1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近924--1848元;(一說宋石為96斤,就相當於1兩銀子672--1344元)。
明代
史載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量的大米二石,當時的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中國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間,以中間價1.75元計算,可以算出明朝一兩銀子=人民幣660.8元。
總結
綜上所述,基本上能夠得出的結論是: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50-220元左右;明朝中期價值人民幣600-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時期2000-4000元。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銀總量太少,價值過高,還沒有成為流通貨幣,只存在於朝廷賞賜與會計結算當中。銀兩成為流通貨幣只是明清兩代對外貿易活躍,外國白銀大量湧入以後的事。中國用銀作貨幣的歷史由來已久,清代是中國銀錠鑄造和發展的鼎盛時期,由於地域不同,鑄造工藝流程不同,各地銀錠的器型各異、形式多樣、名稱繁多,現介紹一枚江西五十兩方形銀錠,與同好共賞。
看到這里很多人會問為什麼唐-宋-元-明-清,卻沒有元代的購買力統計?我也很好奇,可能是元代的統治時間較短,元代為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頭尾時間僅僅97年,也是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以漢人文化差異太大等各種原因吧。
下面給大家展示一下各朝代的銀錠
唐代銀鋌
唐代50兩銀鋌--船型
宋代銀鋌
宋代50兩銀錠--和唐代比少了船型的2頭的翅,變寬變短,束腰變緩。
D. 古代「一兩銀子」等於多少人民幣呢對此你怎麼看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大規模使用白銀是在明清時期了,在此之前人們使用的最多的還是銅錢,因為百姓日常所需的一切物品,只要不是很貴重的,基本用銅錢就行了,這時是沒有必要使用白銀的。明清以前的朝代,白銀還是屬於貴金屬,產量也有限,一般只有做生意或者官員及大戶人家才有,才能用得起白銀,主要是白銀的價值比銅錢高多了。當時的情況是兩者之間的比價是極不對等的,一般情況下規定了一兩白銀可以兌換1000個銅錢,但是大多數時候都是白銀的價值高些,銅錢的價值低些,畢竟銅礦山相對於銀礦山還是多了很多的,民間使用銅器的情況也比較普遍。
宋朝的一兩銀子也等於1000文錢,宋朝的一石等於59.2公斤,宋朝因為連年戰爭,糧食價格都比較高。宋仁宗時期,糧食價格是700文錢一石,到宋神宗時期,糧食價格漲到了1000文錢一石,5.9~8.5文錢一斤米,一兩銀子可以購買117~169斤糧食,按現在的糧食價格3元/斤計算,宋朝的一兩銀子價值351~507元人民幣,這應該是一兩銀子較高的價值了,越往後越貶值。
但畢竟現代人比起明清時代的人時距更遠,對前朝貨幣制度及銀兩的實際購買力的認識更加不足,才會經常出現天價饅頭、天價酒菜,而認真的讀者或觀眾出於對古代經濟情況的好奇應該對「銀兩」的價值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
E. 古代的五十兩銀子,如果換成人民幣大約是多少錢
朝代不同,價值不同:
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50—220元左右;50兩銀子價值7500-11000元
明朝中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600—800元;50兩銀子價值30000-40000元。
北宋朝中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50兩銀子價值30000-65000元。
盛唐時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2000—4000元;50兩銀子價值100000-200000元。
一兩銀子用途:
史載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量的大米二石,當時的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
唐太宗貞觀年間物質文明極大豐富,一斗米只賣5文錢,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又稱一貫),就可以買200斗米。10斗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
以上內容參考:
人民網-古代的一兩銀子相當於多少人民幣?
F. 宋代五十兩銀鋌價格怎麼樣
真品值二千萬左右,但現在只有在台灣故宮有,其餘都是仿品,我已見了十個沒有一個是真的
G. 宋代銀鋌二十五兩重一斤五兩三錢,等於現在多少克
一斤等於500克,所以一斤五兩三錢是1.53斤,1.53X500=765,所以如果這個宋代銀錠重一斤五兩三錢,那麼等於現在的765克
H. 什麼朝代銀錠價格便宜
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50—220元左右;明朝中期價值人民幣600—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時期2000—4000元。
I. 古代一兩銀子摺合現在人民幣是多少
古代一兩銀子摺合人民幣在各個朝代有所不同: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50-220元左右;在明朝中期價值人民幣600-800元;在北宋朝中期價值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在盛唐時期價值2000-4000元。
以大米為衡量單位,推算過銀子的價值,雖然換算數字不一定準確,換算方法卻值得參考。
比如: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量的大米二石,如果當時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現在我國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間,以中間價1.75元計算,可以算出明朝一兩銀子等於人民幣660.8元。
又如唐太宗貞觀年間一斗米只賣5文錢,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又稱一貫),可買200斗米,10斗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價1.75元一斤計算,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4130元的購買力;唐玄宗開元年間通貨膨脹,米價漲到10文一斗,也是一兩銀子等於2065元人民幣。
又根據《宋史職官志》「每斗(米)折錢三十文」的記載,姑且以2000個銅錢折銀一兩計算,太平時期米價是1石600-300錢。1兩銀子基本上可以買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計算,宋朝1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近924-1848元。
(9)宋代銀錠的價格及圖片擴展閱讀
銀子的歷史
在古代,人類就對銀有了認識。銀和黃金一樣,是一種應用歷史悠久的貴金屬,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由於銀獨有的優良特性,人們曾賦予它貨幣和裝飾雙重價值,英鎊和我國解放前用的銀元,就是以銀為主的銀、銅合金。
我國古代常把銀與金銅並列,稱為」唯金三品」。《禹貢》一書便記載著」唯金三品」,可見我國早在公元前二十三世紀,即距今四千多年前便發現了銀。在大自然中,銀常以純銀的形式存在,人們便曾找到一塊重達13.5噸的純銀。
而銀比金活潑,雖然它在地殼中的豐度大約是黃金的15倍,但它很少以單質狀態存在,因而它的發現要比金晚。在古代,人們就已經知道開采銀礦,由於當時人們取得的銀的量很小,使得它的價值比金還貴。
公元前1780至 1580年間,埃及王朝的法典規定,銀的價值為金的2倍,甚至到了17世紀,日本金、銀的價值還是相等的。銀最早用來做裝飾品和餐具,後來才作為貨幣。
J. 我有一個估計的宋代的銀鋌 想知道價格
官銀還是私銀!?
北宋還是南宋!?
北宋私銀的話!記重有了,還要看品相、戳記,是生坑、熟坑還是傳世品。一般來講普品的話大約在3000~6000元,宋代的人好用錢陪葬,近些年來,不管是偷墳掘墓也好,基礎建設也罷,宋錢出土較多,價格一直上不去!
南宋!基礎價格乘3~8
官銀!基礎價格乘5~10
個人淺見!由於沒有圖片!真的很難說!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