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帥哥圖片 > 小腿經絡高清圖片

小腿經絡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2022-05-22 09:52:37

Ⅰ 人體十二條經絡全圖經過小腿外側有哪些

人體十二條經絡全圖經過小腿外側有: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

十二經脈的體表分布規律:十二經脈在體表左右對稱地分布於頭面、軀乾和四肢,縱貫全身。六陰經分布於四肢內側和胸腹,六陽經分布於是四肢外側和頭面、軀干。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布規律是,三陰經上肢分別為手太陰肺經在前。

手厥陰心包經在中、手少陰心經在後。下肢分別為足太陰脾經在前、足厥陰肝經在中、足少陰腎經在後,其中足三陰經在足內踝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至內踝8寸以上,太陰交出於厥陰之前。三陽經上肢分別為手陽明大腸經在前。

手少陽三焦經在中、手太陽小腸經在後,下肢分別為足陽明胃經在前。足少陽膽經在中、足太陽膀胱經在後。十二經脈在軀幹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陰腎經在胸中線旁開2寸,腹中線旁開0.5寸處;足太陰脾經行於胸中線旁開6寸,腹中線旁開4寸處。

足厥陰經循行規律性不強。足陽明胃經分布於胸中線旁開4寸,腹中線旁開2寸;足太陽經行於背部,分別於背正中線旁開1.5寸和3寸;足少陽膽經分布於身之側面。



(1)小腿經絡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十二經脈通過手足陰陽表裡經的聯接而逐經相傳,構成了一個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傳注系統。氣血通過經脈即可內至臟腑,外達肌表,營運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再回到手太陰肺經。

其走向和交接規律是:手之三陰經從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陽經,手之三陽經從手走頭,在頭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之三陽經從頭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之三陰經從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陰經。

Ⅱ 腿上有幾條筋絡,它們分別對應的位置

6條3陽3陰 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

人體腿部常用穴位:

膝眼穴、血海穴、足三里、百里穴、委中穴、三陰交、陽陵泉、復溜穴、解溪穴、陰陵泉、陰谷穴、梁丘穴、承山穴。

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系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穴位學名腧穴。也叫穴、穴道。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它們的循行方向均由足部經過下肢內側、腹部抵止於胸部。

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它們的循行方向均由頭部經過軀幹部、下肢外側抵止於足部。以及奇經八脈中的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

(2)小腿經絡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經絡學說是古老中國醫學的一部分,在中醫理論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該學說認為人體經絡分為經脈、絡脈,以及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

經脈又分為正經(十二條,稱為『十二經脈』)和奇經(八條,稱為『奇經八脈』)。

絡脈又分為浮絡(體表部位的脈絡);別絡(較大,共十五條,其中『十二經脈』與任,督二脈各一支別絡,再加上脾之大絡,共十五支,合稱『十五別絡』);孫絡(絡脈最細小的分支)。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醫書中就有關於經絡系統的詳細記載,其中尤以《內經》為最。古代醫學一般把經絡看作運行血氣通道,維系體表之間、內臟之間以及體表與內臟之間的樞紐,人體內外溝通的渠道。

但至於經絡究竟是人體的什麼結構,它的本質又是什麼等問題,千百年來,盡管歷代無數醫家對此窮究細考,卻始終沒有作出令人滿意的回答。

Ⅲ 腿部經絡走向

腿部經絡共有6條,分別是外側足陽明胃經和足少陽膽經,後側足太陽膀胱經,以及內側的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

腿部經絡不通就容易脂肪堆積,造成肥胖,關節炎,靜脈曲張,手腳冰冷。

日常生活中可以多按摩腿部經絡,以達到疏通的目的,但是要注意時間,由其膽經不要在晚上敲。因為敲膽經會刺激膽汁,加快膽汁分泌,晚上敲膽經不利於膽的新陳代謝,也不要在飯後敲,因為飯後大量的血液都去消化去了,敲膽經的話,膽經就會和胃部搶血(敲打的部位血液流量會變大),胃部缺血消化就不良,是得不償失的。

(3)小腿經絡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足太陰脾經是人體十二經脈之一。簡稱脾經。循行部位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在內踝上8 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穿過膈肌,沿食道兩旁,連舌本,散舌下。本經脈分支從胃別出,上行通過膈肌,注入心中,交於手少陰心經。」

Ⅳ 按摩腿的穴點陣圖

1、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在從內踝尖一直向上三寸處,脛骨的後緣,是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的交會之處,在應用上非常廣泛。

民間有「女人常揉三陰交,終身不變老」的說法,可見三陰交穴對於女性的重要性。按摩三陰交穴可以改善月經不調、月經腹痛症狀,保養女性子宮及卵巢,緊致肌膚,防治更年期障礙及多種婦科疾病;另外,按摩三陰交穴對於食慾不佳、胃酸、胃脹也有療效。

2、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向下三寸處(約四橫指),脛骨的邊緣位置,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常按摩有增強人體免疫力、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功效,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

足三里穴指胃經的合穴,常按摩可以補脾健胃、調節胃經的氣血不和,對於腹瀉、腹脹、胃痛、嘔吐、便秘、腸鳴等一些胃腸道疾病有很好的療效,老年人常按摩足三里穴還可以防治一些常見的老年病。

3、陽陵泉穴

陽陵泉穴指足少陽之脈所入為合的合上穴,位於小腿的外側,腓骨小骨頭向前下方的凹陷處,是針灸療法的一個主要穴位。

陽陵泉穴指足少陽膽經上的一個重要穴位,常按摩對於腰腿疲勞、腳麻痹、膝蓋疼痛、腰痛、關節筋痙攣腫痛等關節疾病以及坐骨神經痛、胃炎、胃痛、胃潰瘍都有很好的療效。

4、陰陵泉穴

陰陵泉足太陰脾經之合穴,位於小腿的內側,在膝蓋下脛骨內側的凹陷處,與陽陵泉相對應,常按摩有益腎調經、健脾理氣的功效。

按摩陰陵泉穴對於尿瀦留、遺尿、尿路感染、遺精、尿失禁、陽痿、腎炎等泌尿系統疾病,痢疾、消化不良、腹膜炎、腸炎、腹水等消化系統疾病以及月經不調、失眠、膝關節炎等有很好的療效。

(4)小腿經絡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穴位按摩是中醫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中醫醫學理論為指導,以經絡腧穴學說為基礎,以按摩為主要施治,用來防病治病的一種手段。穴位按摩具有刺激人體特定的穴位,激發人的經絡之氣,以達到通經活絡,調整人體機能,祛邪扶正的目的。

穴位,學名腧穴,主要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中醫可以通過針灸或者推拿、點按、艾灸刺激相應的經絡點治療疾病。部分穴位並不在經絡上,但對其的刺激亦可產生療效。

Ⅳ 人體全身經絡圖,要詳細的

雷公接著又問黃帝了,問經絡究竟有哪些呢?它們是怎麼運行的呢?
黃帝回答說經絡在人身上非常多,有經、有絡。經有十二正經,有奇經八脈等。經就是道路,是有路線的,非常清晰的。黃帝介紹得非常詳細,描繪得非常清楚,如果不是看到,是不可能描繪得這么清晰、形象的。
從黃帝的描繪中我們可以看到經絡在我們人體周身上下都有,是縱橫交錯的,就像網路。今天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個詞,叫「網路」,經絡就是網路。你瞧古人多先進,早就在用現在最時髦的詞彙了。
具體地說,「經」和「絡」是有區別的,其中縱行的干線稱為經脈,由經脈分出網路全身各個部位的分支稱為絡脈。人體上有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屬於經脈方面的,以十二經脈為主;屬於絡脈方面的,以十五絡脈為主。它們縱橫交貫,遍布全身,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這里我主要介紹經脈。經脈主要有兩種,一種叫十二正經,一種叫奇經八脈。
那麼,為什麼經脈要分一正一奇呢?十二正經有什麼作用呢?奇經八脈又有什麼作用呢?先看十二正經,是指每一條經脈都可以與臟腑一一對應的,就是這個通道,這個「經」把臟腑聯系起來,而且十二正經具有表裡關系,分為六陰六陽,陰陽是可以一一對應起來的,很有規律,跟臟腑聯系又非常密切,所以叫做「正」。
奇經八脈,它不直接和臟腑相對應,同時這八條經脈又沒有表裡對應關系,所以把它稱為「奇」。
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看一下這張十二正經圖。圖片字十二正經圖十二經脈是經脈的大道十二經脈是從人體的手、腳運行到全身的,所以稱為手六經(三陰三陽)、足六經(三陰三陽)。它們是怎麼運行的呢?
手上的三根陰脈,是從胸開始發出的,然後沿著手臂的內側往下走,一直走到手指。內側為陰,外側為陽。所以在內側走的是三條陰脈,叫「手三陰」;而到了手指後,又往手背開始循行了,這就是手上的三根陽脈,叫「手三陽」,從手一直走到頭。然後由頭往下,循著人體外側往下一直走到腳,所以稱為「足三陽」。足三陽脈到了腳趾以後又往上走,沿著內側由小腿大腿往上行了,走到腹又走到胸。因為是從腳開始、在內側走所以叫「足三陰」。足三陰到了胸後,又和手三陰脈交接到一起。但請注意,它不是三根陰脈、三根陽脈一起走的,而是一根陰脈接一根陽脈,一根陽脈接一根陰脈,這么一根一根走的。

省略內容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腎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肝經

Ⅵ 腿上有六條經絡:外側:胃經(前)、膽經(側)後側:膀胱經內側:脾經(小腿部分在中,大腿部分在前)、

問題分析:
腿部疼痛一般有這么幾種情況,一種是腰椎處病症所致,如腰椎間盤突出症壓迫神經導致腿腳疼痛。

意見建議:
另外就是單純的腿痛,主要是受涼或者腿部肌肉勞損產生無菌性炎症所致疼痛。可以行針灸治療以舒經通絡,這樣病情會好起來。

Ⅶ 小腿穴點陣圖

你好,為你查詢到以下小腿穴點陣圖,若想學習人體穴位,還應系統學習中醫經絡理論,陰陽五行學說等等。
很高興能幫到你,滿意請採納。

Ⅷ 腿上的六條經絡分別在什麼什麼位置

腿上共有六條經絡。分別為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腎經、脾經和肝經在腿內側,胃經、膽經在腿外側,膀胱經在後側。 簡單來說就是三陽在腿的外側,三陰在腿的內側。

1、足少陰腎經:足少陰腎經,外文名Kidney Channel of Foot-Shaoyin,簡稱腎經,是十二經脈之一,共27穴,左右合54穴,起於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腘內廉, 上股內後廉, 貫脊屬腎,絡膀胱。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裡。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和循環系統某些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足少陰腎經,流注時辰為下午五至七點,即酉時。若小孩身體不好,在三至五歲時,父母可輕輕指壓其脊骨兩側,從頭椎至腰椎,能引導虛熱下降。腎陽不足,水腫病會加強於腎經。腎臟強者才能長壽。

Ⅸ 人體筋絡各部名稱

足少陰腎經示意圖,十二經絡圖腎臟依現代醫學而言,是掌管水份的調節,並具有將體內多餘水份和代謝廢物由膀胱排出體外的功能;但在中醫醫學的領域中,腎臟包含著生命的原動力,是生殖力的源泉。因此,和現代醫學中的副腎機能很相近。副腎是小型的內分泌器官,是控制人體內臟機能的重要組織。因為其所處地位的重要性,所以此一機能一旦發生異常,便會引發各種不適的症狀。如臉部皮膚帶黑,失去光澤。口乾舌燥,喉嚨重痛。站起身時頭暈、食慾減退,特別是心窩處有無力感。下痢、容易疲勞。背、腳內側冰冷,腳底、腳尖發熱,有倦怠感,腰痛、精力衰退。精神衰弱,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腎是健康、生命之源,但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漸衰弱。若出現以上所述症狀,請刺激腎經上的穴位,以謀求症狀的改善。腎經共有二十七個穴位。
足少陰腎經:從腳小趾下邊開始,斜向腳底心(湧泉),出於舟骨粗隆下(然谷、照海、水泉),沿內踝之後(太溪),分支進入腳跟中(大鍾);上向小腿內(復溜,交信;會三陰交),出窩內側(築賓、陰谷),上大腿內後側,通過脊柱(會長強)屬於腎、絡於膀胱(肓俞、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會關元、中極)。
它直行的脈:從腎向上(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通過肝、膈,進入肺中(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沿著喉嚨,夾舌根旁(通廉泉)。它的支脈:從肺出來,絡於心,流注於胸中,接手厥陰心包經。

本經一側27穴(左右兩側共54穴),其中10穴分布於下肢內側面的後緣,其餘17穴位於胸腹部任脈兩側。首穴湧泉,末穴俞府。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和循環系統某些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

本經穴位:湧泉 然谷 太溪 大鍾 水泉 照海 復溜 交信 築賓 陰谷 橫骨 大赫 氣穴 四滿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關 陰都 腹通谷 幽門 步廊 神封 靈墟 神藏 彧中 俞府

(1) 湧泉 KI1 Yǒng quán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第2、3趾趾指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
[解剖]有指短屈肌腱,指長屈肌腱,第二蚓狀肌,深層為骨間肌;有來自脛前動脈的足底弓;布有足底內側神經支。
[主治]頭頂痛,頭暈,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難,小兒驚風,足心熱,癲疾,霍亂轉筋,昏厥。
[配伍]配然谷治喉痹;配陰陵泉治熱病挾臍急痛,胸脅滿;配水溝、照海治癲癇。配太沖、百會治頭項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註]腎經井穴。

(2) 然谷 KI2 Rán gǔ
[定位]在足內側緣,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
[解剖]有拇指外展肌,有跖內側動脈及跗內側動脈分支;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末支及足底內側神經。
[主治]月經不調,陰挺,陰癢,白濁,遺精,陽痿,小便不利,泄瀉,胸脅脹痛,咳血,小兒臍風,口噤不開,消渴,黃疸,下肢痿痹,足跗痛。
[配伍]配承山治轉筋;配氣沖、四滿治石水;配太溪治熱病煩心、足寒、多汗。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註]腎經滎穴。

(3) 太溪 KI3 Tài xī
[定位]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解剖]有脛後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當脛神經之經過處。
[主治]頭痛目眩,咽喉腫痛,齒痛,耳聾,耳鳴,咳嗽,氣喘,胸痛咳血,消渴,月經不調,失眠,健忘,遺精,陽痿,小便頻數,腰脊痛,下肢厥冷,內踝腫痛。
[配伍]配然谷主治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配腎俞治腎脹;配支溝、然谷治心痛如錐刺。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註]腎經腧穴、原穴

(4) 大鍾 KI4 Dà zhōng
[定位]在足內側,內踝下方,當跟腱附著部的內側前方凹陷處。
[解剖]有脛後動脈跟內側支;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及脛神經的跟骨內側神經。
[主治]咳血,氣喘,腰脊強痛,痴呆,嗜卧,足跟痛,二便不利,月經不調。
[配伍]配太溪、神門治心腎不交之心悸、失眠;配行間治虛火上炎之易驚善怒;配魚際治虛火上炎之咽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註]腎經絡穴。

(5) 水泉 KI5 Shuǐ quán
[定位]在足內側,內踝後下方,當太溪直下1寸,跟骨結節的內側凹陷處。
[解剖]有脛後動脈跟內側支;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及脛神經的跟骨內側神經。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陰挺,小便不利,目昏花,腹痛。
[配伍]配中極、水道治腎氣虧虛;配氣海、血海、腎俞、三陰交、氣海俞治腎絞痛、腎結石;配腎俞、中極、血海治血尿。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註]腎經郄穴。

(6) 照海 KI6 Zhào hǎi
[定位]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
[解剖]在拇趾外展肌止點;後方有脛後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部為脛神經本干。
[主治]咽喉乾燥,癇證,失眠,嗜卧,驚恐不寧,目赤腫痛,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陰挺,陰癢,疝氣,小便頻數,不寐,腳氣。
[配伍]配列缺、天突、太沖、廉泉治咽喉病症;配神門、風池、三陰交治陰虛火旺之失眠症。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註]八脈交會穴-通陰蹺脈。

(7) 復溜 KI7 Fù liū
[定位]在小腿內側,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解剖]在比目魚肌下端移行於跟腱處之內側;前方有脛後動、靜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
[主治]泄瀉,腸鳴,水腫,腹脹,腿腫,足痿,盜汗,脈微細時無,身熱無汗,腰脊強痛。
[配伍]配後溪、陰郄治盜汗不止;配中極、陰谷治癃閉。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附註]腎經經穴。

(8) 交信 KI8 Jiāo xìn
[定位]在小腿內側,當太溪直上2寸,復溜前0.5寸,脛骨內側緣的後方。
[解剖]在趾長屈肌中;深層為脛後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後方為脛神經本干。
[主治]月經不調,崩漏,陰挺,泄瀉,大便難,睾丸腫痛,五淋,疝氣,陰癢,瀉痢赤白,膝、股. 內廉痛。
[配伍]配關元、三陰交治婦科疾患之月經不調;配太沖、血海、地機治崩漏;配中都治疝氣;配陰陵泉治五淋;配中極治癃閉;配關元治陰挺。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註]陰蹺脈郄穴。

(9) 築賓 KI9 Zhù bīn
[定位]在小腿內側,當太溪與陰谷的連線上,太溪上5寸,腓腸肌肌腹的內下方。
[解剖]在腓腸肌和趾長屈肌之間;深部有脛後動、靜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和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本干。
[主治]癲狂,癇證,嘔吐涎沫,疝痛,小兒臍疝,小腿內側痛。
[配伍]配腎俞、關元治水腫;配大敦、歸來治疝氣;配承山、合陽、陽陵泉治小腿痿、痹、癱;配水溝、百會治癲、狂、癇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註]陰維脈郄穴。

(10) 陰谷 KI10 Yīn gǔ
[定位]在腘窩內側,屈膝時,當半腱肌肌腱與半膜肌肌腱之間。
[解剖]在半腱肌腱和半膜肌腱之間;有膝上內側動、靜脈;布有股內側皮神經。
[主治]陽痿,疝痛,月經不調,崩漏,小便難,陰中痛,癲狂,膝股內側痛。
[配伍]配照海、中極治癃閉;配大赫、曲骨、命門治寒疝、陽萎、早泄、月經不調、崩漏。
[刺灸法]直刺0.8-1.2寸;
[附註]腎經合穴。

(11) 橫骨 KI11 Héng gǔ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5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有腹內、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及腹直肌;有腹壁下動、靜脈及陰部外動脈;布有髂腹下神經分支。
[主治]陰部痛,少腹痛,遺精,陽痿,遺尿,小便不通,疝氣。
[配伍]配中極、三陰交治癃閉;配關元、腎俞、志室、大赫治陽萎、遺精、崩漏、月經不調。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註]沖脈、足少陰會穴。

(12) 大赫 KI12 Dà hè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在腹內、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動、靜脈肌支;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及髂腹下神經。
[主治]陰部痛,子宮脫垂,遺精,帶下,月經不調,痛經,不妊,泄瀉,痢疾。
[配伍]配陰交腎俞、帶脈、大敦、中極治陽萎、遺精、帶下;配命門、腎俞、志室、中極、關元治男科病、不育症。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註]沖脈、足少陰會穴。

(13) 氣穴 KI13 Qì xué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在腹內、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動、靜脈肌支;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及髂腹下神經。
[主治]月經不調,白帶,小便不通,泄瀉,痢疾,腰脊痛,陽痿。
[配伍]配天樞、大腸俞主消化不良;配中極、陰陵泉、膀胱俞主五淋、小便不利;配氣海、三陰交、腎俞、血海治月經不調、血帶、宮冷不孕、先兆流產、陽萎、不育症。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8-1.2寸;可灸。
[附註]沖脈、足少陰會穴。

(14) 四滿 KI14 Sì mǎn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2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在腹內、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動、靜脈肌支;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
[主治]月經不調,崩漏,帶下,不孕,產後惡露不凈,小腹痛,遺精,遺尿,疝氣,便秘,水腫。
[配伍]配氣海、三陰交、大敦、歸來治疝氣、睾丸腫痛;配氣海、三陰交、腎俞、血海治月經不調、帶下、遺精等病症。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註]沖脈、足少陰會穴。

(15) 中注 KI15 Zhōng zhù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在腹內、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動、靜脈肌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
[主治]月經不調,腰腹疼痛,大便燥結,泄瀉,痢疾。
[配伍]配腎俞、委中、氣海俞治腰背痛;配血海、腎俞、太沖、三陰交、陰交、中極治婦科病、月經不調、卵巢炎、睾丸炎、附件炎。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註]沖脈、足少陰會穴。

(16) 肓俞 KI16 Huāng shū
[定位]在腹中部,當臍中旁開0.5寸。
[解剖]在腹內、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動、靜脈肌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
[主治]腹痛繞臍,嘔吐,腹脹,痢疾,泄瀉,便秘,疝氣,月經不調,腰脊痛。
[配伍]配天樞、足三里、大腸俞治便秘、泄瀉、痢疾;配中脘、足三里、內庭、天樞治胃痛、腹痛、疝痛、排尿、尿道澀痛等症。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註]沖脈、足少陰會穴。

(17) 商曲 KI17 Shāng qū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2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在腹直肌內緣,有腹壁上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九肋間神經。
[主治]腹痛,泄瀉,便秘,腹中積聚。
[配伍]配中脘、大橫治腹痛、腹脹;配支溝治便秘;配大腸俞、天樞、治泄瀉、痢疾。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註]沖脈、足少陰會穴。

(18) 石關 KI18 Shí guān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在腹直肌內緣,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九肋間神經。
[主治]嘔吐,腹痛,便秘,產後腹痛,婦人不孕。
[配伍]配中脘、內關治胃痛、嘔吐、腹脹;配三陰交、陰交、腎俞治先兆流產和不孕症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註]沖脈、足少陰會穴。

(19) 陰都 KI19 Yīn dū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4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在腹直肌內緣,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
[主治]腹脹,腸鳴,腹痛,便秘,婦人不孕,胸脅滿,瘧疾。
[配伍]配巨闕治心中煩滿;配三陰交、血海治閉經;配中脘、天樞、足三里、四縫治納呆及小兒疳積。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註]沖脈、足少陰會穴。

(20) 腹通谷 KI20 Fù tōng gǔ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5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在腹直肌內緣,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
[主治]腹痛,腹脹,嘔吐,心痛,心悸,胸痛,暴喑。
[配伍]配內關、中脘治胃氣逆;配申脈、照海治癲癇、驚悸;配上脘、足三里治納呆。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附註]沖脈、足少陰會穴。

(21) 幽門 KI21 Yōu mén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6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在腹直肌內緣,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七肋間神經。
[主治]腹痛,嘔吐,善噦,消化不良,泄瀉,痢疾。
[配伍]配玉堂治煩心嘔吐;配中脘、建里治胃痛、噎嗝、嘔吐;配天樞治腹脹、腸鳴、泄瀉。
[刺灸法]直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傷及內臟;可灸。
[附註]沖脈、足少陰會穴。

(22) 步廊 KI22 Bù láng
[定位]在胸部,當第5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在胸大肌起始部,有肋間外韌帶及肋間內肌;有第五肋間動、靜脈;布有第五肋間神經前皮支,深部為第五肋間神經。
[主治]胸痛,咳嗽,氣喘,嘔吐,不嗜食,乳癰。
[配伍]配定喘、列缺治外感和內傷咳喘;配心俞、內關治胸痹、心悸怔忡。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傷及內臟,可灸。

(23) 神封 KI23 Shén fēng
[定位]在胸部,當第4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肋間外韌帶及肋間內肌;有第四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四肋間神經前皮支,深部為第四肋間神經。
[主治]咳嗽,氣喘,胸脅支滿,嘔吐,不嗜食,乳癰。
[配伍]配陽陵泉、支溝治胸脅脹痛。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24) 靈墟 KI24 Líng xū
[定位]在胸部,當第3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肋間外韌帶及肋間內肌;有第三肋間動、靜脈;布有第三肋間神經前皮支,深層為第三肋間神經。
[主治]咳嗽,氣喘,痰多,胸脅脹痛,嘔吐,乳癰。
[配伍]配足三里、中脘、內關治嘔吐、納呆;配神門、神藏治失眠健忘。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25) 神藏 KI25 Shén cáng
[定位]在胸部,當第2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肋間外韌帶及肋間內肌;有第二肋間動、靜脈;布有第二肋間神經前皮支,深層正當第二肋間神經。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煩滿,嘔吐,不嗜食。
[配伍]配天突、內關、太沖治梅核氣;配心俞、玉堂治胸痹、噎嗝、冠心病、心肌梗塞。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26) 彧中 KI26 Yù zhōng
[定位]在胸部,當第1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肋間外韌帶及肋間內肌;有第一肋間動、靜脈;布有第一肋間神經前皮支,深層為第一肋間神經,皮下有鎖骨上神經前支。
[主治]咳嗽,氣喘,痰壅,胸脅脹滿,不嗜食。
[配伍]配風門、肺俞治外邪襲肺;配天突、間使、華蓋治咽喉腫痛。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27) 俞府 KI27 Shū fǔ
[定位]在胸部,當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胸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鎖骨上神經前支。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嘔吐,不嗜食。
[配伍]配天突、肺俞、魚際治咳嗽、咽痛;配足三里、合谷治胃氣上逆之嘔吐、呃逆。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閱讀全文

與小腿經絡高清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日本劇情片 瀏覽:700
韓國經典電影愛情推理片 瀏覽:730
韓國推理片電影全部免費 瀏覽:649
山陰公主電影完整版 瀏覽:529
believer電影 瀏覽:761
怎麼搜索完整版電影 瀏覽:601
碧姬萊爾《牛奶葯》 瀏覽:922
動漫捂耳朵圖片 瀏覽:702
黑白格子衣服配褲子圖片大全 瀏覽:152
簡單的墓地圖片大全 瀏覽:864
二手車圖片文字 瀏覽:740
愛戴美女內衣圖片 瀏覽:419
男生韓式微分碎蓋正面圖片 瀏覽:145
泰國永恆電影完整版下載 瀏覽:532
萌萌的圖片女孩好畫 瀏覽:178
歐美鄉村農場風景電影 瀏覽:91
肩膀簡筆畫圖片大全 瀏覽:530
蝗蟲文字圖片 瀏覽:562
日劇欲大尺推薦男男 瀏覽:562
動漫在畫畫圖片大全 瀏覽: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