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帥哥圖片 > 陳美玲年輕高清圖片

陳美玲年輕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2023-02-08 07:59:35

Ⅰ 《追擊8月15》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追擊8月15》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Sg2roMS9i_p9bINFIH9jfw

?pwd=2wsd 提取碼: 2wsd
《追擊8月15》
導演: 馬偉豪、鄭保瑞
編劇: 馬偉豪、陳詠燊
主演: 鄭中基、蔡卓妍、秦海璐、黃浩然、黃文慧、元華、許紹雄
類型: 喜劇、科幻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香港、中國大陸
語言: 粵語
上映日期: 2004-08-19
片長: 114分鍾
又名: 追擊八月十五、Hidden Heroes、追擊8月16
探員何若智(鄭中基 飾)認識了少女陳美玲(蔡卓妍 飾),原來這個少女是個機械人。之後又來了一個從50年後來的陳美玲機械人,她要確保科學偉人何小明的親哥哥在八月十五日死去,何小明才會因為哥哥的離世而發憤圖強,根據自己妻子的模樣研製出陳美玲系列機械人,而若智正是何小明的哥哥。若智惶恐不安之餘,更被警隊上司(黃浩然 飾)陷害與殺害警察的案件有關,若智只要逃走。製作假護照的美玲與若智之前遇到的機械人完全一個樣子,若智誤以為她也是機械人,所以決定要假意追求美玲,好讓自己不用死去。八月十五那天如期所致,美玲是真心愛著若智的,願意代替若智死去,才發現原來歷史被改寫了。

Ⅱ 關於想像的作文

20年後的我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轉眼間,我已經從一個小學生成為一名學富五車的科學家。最近我們正在研究人體的各個部位,可是光是坐在一起紙上談兵是沒有用的,那些推理也遠遠達不到我們的研究目的。因此,我今天早上,我剛剛吃完早餐,就接到了一個特殊的電話,我趕忙跑去聽。電話里是這樣說的:「我是03號機器人我按照上級指示要交給你一個任務。」我大吃一驚,沒等他說完,就疑惑不解的問道:「什麼任務?神秘兮兮的。」「上級要你到人體走一回,帶上針孔探測器,回來還要寫出報告交上去。」我更加目瞪口呆,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我又不是西遊記里頭的孫悟空,有七十二變,讓我去人體里去考察,這不是異想天開嗎?我心有餘而力不足啊,只好反問他「我雖然是飽經風霜,但如果讓我到人體里去,那我就只能是老虎咬蚊子----有力使不上。」說到這里,電話里傳來一陣笑聲,「這個 你不用擔心,我早一把兩瓶葯水送到你那兒了,你喝了就能變小。」話音剛落,電話就掛斷了。我只好不情願的穿上無堅不摧的實驗專用服,帶上百寶箱整裝待發。我懷著百感交集的心喝下了葯水,不知不覺我就變得和豆子一般大小的人了。
我到了一個人的嘴裡,那人的牙齒很整齊,但吃東西卻不是細嚼慢咽的。我感覺象是做滑滑梯一樣,打開針孔手電筒才知道,那是食道。我順著食道來到了胃裡,胃象是一個倒掛的葫蘆,它不停的蠕動,把我都弄得頭暈了。這是,我聽見咕嚕的響聲,抬頭一看,哇!水象黃果樹瀑布一樣從上面涌了下來,把我弄成了一隻落湯雞。我連滾帶爬的到了小腸里,小腸就象是一個彎彎曲曲的管子,細長細長的,我仔細的端詳著,忽然針孔手電筒沒電了。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呼吸到闊別重逢的新鮮空氣,真是感慨萬千啊!
剛完成一件任務,我又接到了一個電話,於是,我又開始了新的冒險。

20年後的新式住宅
我生活在2024年的一幢高級住宅里,這幢豪宅是我個人設計的,共有三層,配有前、後院。
花草樹木簇擁著房屋,聽不見噪音,卻可以聽見鳥語,聞到花香。住在這里,十分舒適、安謐,還有可愛的機器人幫忙料理家務,生活方便多了。宅子里設有聲控電梯,只要你喊一聲「2樓」它便把你送到2樓。我先給大家介紹大廳。大廳在底樓,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台59寸的高清晰度的背投彩電。它可以存放各種太空文件、圖片,播放全世界發生的最新消息,還可以接受太空頻道,收集太空資料,告訴你世界上所有未解之謎的答案,是不是很神奇?
在電視後面,有幾盆奇花異卉,它們可以吸收電視後面的熱量,是電視保持涼爽。電視內還有一個隱形的監控器,如果壞人來了,它就發出警報聲,並射出光線照在壞人身上,使他睜不開雙眼,同時把警察給「招」來了。
第二層是體育健身房,它也有許多別人都望塵莫及的地方。最有特色的是我的書房,在靠牆的位置安放著一台手提電腦,旁邊是一個大書櫃。水晶桌上的手提電腦是奔騰8處理器,運用起來方便、迅速,電腦里包含許多課程,我們現在不用去學校上課,只要連通老師家的電腦,大家便可以通過電腦上課了。如果遇到什麼疑難問題,老師又不能給大家一個一個講解,電腦這位充滿智慧的老師就幫你講解問題,直到你弄懂為止;電腦還可以掃描鈴鐺的作業,看看是否做得正確。電腦邊有個攝像頭,它可以看出你的眼睛是否過於疲勞,如果是,它就發出警告,使牆壁變成翠綠色,讓你眼睛休息、放鬆,還會放一段優美的音樂,讓你享受一番。你需要什麼書,對機器人說一聲,他頭腦里的晶元接收到命令,就幫你把書入到桌面上去。
前後院種著花草,它們吸收噪音,製造新鮮空氣,不用澆水,吸收太陽光就行了。這些花草不會變色,散發出不同誘人的芳香。
科技越來越發達,人類一步步前進。只要攜手共創美好的明天,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幻想都能變成現實。

20年後的衣服

20年後,我設計出了一種高級新型多功能衣服。我給這種衣服取名叫「維爾多麗」
「維爾多麗」的主要幾大特點是:一、在炎熱的夏天,衣服里的微型空調會自動打開,釋放出冷空氣,讓你感覺不到夏天的炎熱。在寒冷的冬天,衣服夾層又會釋放出暖氣,又讓我們避免了寒冷的襲擊。
二、衣服的顏色和形式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改變。如果你看中了別人的服裝,就可以按一下微小的黑色電鈕,衣服裡面的攝像頭會把你所要的式樣拍下來,對照著照片開始裁剪,製作。然而,衣服所自動完成的這些工作,你卻絲毫察覺不到。一分鍾後,你只需再按一下微小的翠綠色電鈕,你所想要的式樣便穿在身上了,十分方便。
三、衣服會滋生一層保護膜,如果不慎摔倒,衣服會變成氣墊,防止了摔傷。
四、如果有什麼急事要辦,而卻沒有時間了,就可以讓「維爾多麗」帶著你超速飛向你要到達的目的地。放心,雖然說是空中飛翔,可是,卻十分安全!
「維爾多麗」的最大特點是:衣服里的系統有一種「麗絲」翻譯機,這是我專門為「維爾多麗」研究出的一種翻譯機。這種翻譯機可以翻譯出多種語言,連動物的也可以。當對方說完話時,錄音系統把錄下的語言翻譯後,又經過發音系統傳達給另一方,然而,這道工續只需0.1秒鍾,真是既方便又省事。
可是,這只是我的幻想。從現在起,我一定要刻苦學習。爭取將來發明出這樣的衣服!大家等著我的好消息吧!

20年後的我

「叮鈴鈴……」我身邊的微形鬧鍾提醒我該起床了,我一骨碌翻起身.
走到鏡子前,1.80的高個,一頭飄逸烏黑的秀發,水汪汪的大眼睛,濃濃的眉毛.這就是我-----一為舉世聞名的博士.
我洗梳完畢,穿上衣服,准備出門,我會去哪呢?怎麼?猜不出來,我也不拐彎抹角啦.我這是要去參加一年一度的"全宇宙新產品介紹會'我乘著透明玻璃小車來到火箭發射場,坐"神舟10號'來到火星,這里早已聚集了來自各個星球的博士.科學家.月星的"貝莎'和冥王星的"風'手牽手來到我面前,我和她倆一一握手,一起向席位走去.
突然,響起了一段音樂. 伴著音樂,火星主持人,"霧'身著盛裝走了出來霧說:"歡迎你們來參加這個介紹會,我宣布,介紹會開幕,不知道你們有什麼好產品,我可是有些迫不急待了哦.""下面先請月星的'貝莎'小姐上台介紹."貝莎落落大方的走上台去,說;"我們發明了"第九代電腦"它如同語文課本,外殼也和課本一樣,可以用它來學習語文.數學.地理.生物等課程."她剛說完,就有幾個星球搶著訂購.
'"請冥王星的博士"風"上台介紹."風可是信心十足."我們發明了"易擦筆"你寫的字如果是對的,它就固定,如果是錯的,配套的象皮擦會提醒你擦掉,它就如同圓珠筆,怎麼樣,還不錯把"響起了一陣掌聲."請地球博士陳美玲小姐上台."我早已胸有成竹."我們發明了"新型復制儀'.你可以去爬山的時侯照下照片,然後通過復制儀復制到沙漠,那沙漠立刻可以變成綠洲.說完,台下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這掌聲洗去了我研究一年的疲勞.熱烈的掌聲送走了一個又一個新產品,最後,霧宣布介紹會結束.
回到家,我躺在床上,思緒萬千,想起了以前大家談論自己的夢想,有的說當醫生,有的說當老師```````我說我長大要當一位博士,沒想到,20年後我果真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sRcIyr3K7LF-xoegHEG67g?pwd=n6cb 提取碼: n6cb

Ⅲ 《再見愛人2》宣布於11月1日12點首播,你最看好哪對嘉賓組合

《再見愛人2》第一期我已經看完了,看完這一期三組嘉賓的表現之後,說實話,我感覺有些窒息。相比之下我還是比較看好艾威和陳美玲這一對年齡偏大的夫婦吧,畢竟他們生活的矛盾點是因為彼此深愛,就三組嘉賓的表現,我淺談一下我個人的看法。

第一組嘉賓是作為經紀人的張婉婷和她的丈夫宋寧峰,張婉婷大膽的求愛剛剛離婚的宋寧峰,不到一個月,張婉婷就懷孕了,生活里的瑣碎都成為了戰爭的導火索。張雅婷覺得自己是委屈的,不停的表達自己,表示丈夫並不心疼他,而宋寧峰則根本插不上嘴。其實說實話,這種現象是當前社會普遍的現象,年輕人閃婚,沒有任何感情基礎就步入婚姻,但是兩個人的脾氣性格都沒有摸清,所以生活中難免會發生摩擦,戀愛中的甜蜜也不復存在,生活只剩一地雞毛。其實說實話,宋寧峰這個人其實是。那種有點默默付出,但是不怎麼會表達的人,張婉婷越是咄咄逼人,宋寧峰就越不想說話。久而久之兩個人沒有溝通,只有矛盾,離婚也是必然的。說實話,我認為沒有感情基礎的婚姻,離婚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所以這組嘉賓我並不是很看好。《再見愛人2》聚焦了三種非常熱門的婚姻問題:閃婚,異地,老年人的婚姻,其實夫妻間的相處是一門很大的學問。我們都在這條路上慢慢的學習,慢慢的磨合。沒有誰的婚姻是一帆風順的,那要看我們怎樣去經營。

Ⅳ 《再見愛人》第二季的哪對夫妻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與第一季有所不同,這一季的三對嘉賓年齡跨度大很多,最小的嘉賓才31歲,而最大的嘉賓已經63歲。

這一季的三對嘉賓也很有看點,蘇詩丁和盧歌是最年輕的一對,兩人性格相似,互相吸引,曾經有過非常甜蜜的戀愛時光,一起到過很多地方旅行,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決定結婚也是完全因為愛情。

兩人走到離婚這一步,是因為兩人都不想放棄自己的工作從而導致長期分居,最後只能在遺憾與不舍中選擇分開。

第二對嘉賓與蘇詩丁和盧歌則完全不同,他們的感情基礎非常薄弱,兩人剛認識一個月,女方就懷孕了,根本沒有做好結婚的准備。

直到孩子八個月的時候,兩人才下定決心去領結婚證。可領證後的日子並沒有比之前過得順心一點,爭吵是常有的事。而兩個人來參加這個節目,女方形容與男方的關系竟然是「不熟」。

最讓人唏噓的則是第三對嘉賓,男方是香港演員艾威,他曾出演過非常有名的電視劇,比如《反貪風暴4》、《殺破狼2》、《鹿鼎記》、《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等等,是香港當之無愧的黃金配角。女方則是圈外人士陳美玲,溫柔賢淑,一看就是好妻子那種。

而之所以說他們最讓人唏噓,是因為他們的感情非常真摯,兩人相識於1991年,相戀多年後在2002年結婚,婚後雖然沒有生孩子,但是兩人感情非常好。

但是,命運跟陳美玲開了個玩笑,沉浸在愛情當中的她並沒有及時發現自己身體的異樣,當她發現自己的身體出現問題的時候,身體里已經長了一個重達十幾磅的子宮肌瘤。

面對生病的妻子,艾威沒有不離不棄,反而願意為了給她治病而花光自己多年攢下來的積蓄,甚至在知道她因為多饢肝導致腎臟和肝臟出現問題時,艾威還曾表示願意把自己的肝和腎捐給妻子。

可是偏偏就是這樣相愛的兩個人,卻在2019年的時候選擇了離婚。

對於為什麼離婚,兩人都說只是一件小事,並且彼此都不理解他們為什麼會因為這樣一件小事就分開,言語中盡是無奈與遺憾。



從雙方的言語以及節目的預告來猜測,兩人離婚的原因應該和陳美玲有關,因為在後面的節目中,艾威曾情緒激動地指控陳美玲,說她那樣是陷他於不義。



加上艾威前面說自己曾經願意把肝臟和腎臟都捐給她,說明艾威是真的很愛她,甚至願意為了她連命都可以豁出去,可見兩人的感情早已經超越了大部分普通人理解的層面

艾威是個對感情非常專一的人,他與陳美玲相識於一次游泳活動中。

當時的他對陳美玲一見鍾情,感覺陳美玲符合他對夢中情人的一切要求,於是對她展開了熱烈的追求。

而陳美玲對於艾威同樣喜歡得不得了,她形容自己跟艾威的感情是命中註定的,她逃不了的。說這些話的時候,她的嘴角是上揚的,像個熱戀中的少女。



兩人在談了七八年的戀愛後,艾威就決定娶陳美玲為妻,並且選擇在2002年2月2日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結為夫妻,真的非常浪漫!

除了對感情專一,艾威還是一個非常有愛心的人,雖然他和陳美玲沒有自己的孩子,可是他捐助了很多貧困山區的孩子,最多的時候,他一個月就捐助了28個孩子



眾所周知,香港演員的收入不像內地的明星那麼高,香港很多明星並不算十分有錢,所以艾威捐助那麼多小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盡管很不容易,他也依舊堅持去做,而且一做就做很多年。

此外,他還會在有空的時候就去做義工,各種臟活累活都親自做,完全沒有大明星的樣子。

這樣的一個人,到底會因為什麼事情而選擇跟身體不好的結發妻子離婚呢?相信這是很多人都想不通的問題。



在節目中,陳美玲看到艾威出現時,眼裡充滿愛意,而且還抿了下嘴唇,那樣子就像熱戀中的小女生看到自己的戀人向自己緩緩走來一樣。

隨後,陳美玲慢慢向艾威走來的方向走去,等走到艾威面前時,兩人都非常關心對方。

艾威首先問陳美玲有沒有高原反應,會不會覺得不舒服。隨後又說她穿的衣服比較薄,問她冷不冷。

看他們那個樣子,一點也不像已經離婚了兩年多的人,反而像是互相扶持和關心的老夫老妻。

看到那一幕,我也不禁感慨,兩個人能夠相遇並且相愛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如果你曾經願意為了對方連自己的健康和生命都不要,那真的沒必要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分開,因為如果都不服輸,就有可能會造成一輩子都無法彌補的遺憾。



艾威和陳美玲,一個63歲,一個56歲,年紀都不小了,他們又沒有孩子,以後的日子其實是特別需要兩個人相互扶持的,希望他們通過這個節目可以打開彼此的心結,重新走到一起,在彼此的老年生活里繼續愛著對方吧!

Ⅳ 陳美玲的藝術簽名

【陳美玲】簽名可使用行書或者草書。

【行書】給人輕松與活潑的感覺。

【草書】給人豪放與瀟灑的感覺。

【陳美玲行書簡體寫法】

Ⅵ 華裔美國文學的代表作家都有誰

美國文學史的劃分認可了許多文學史學家賦予獨立戰爭(1775—1781)、南北戰爭(1861—1865)、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的重要性。在這些粗略的劃分下列舉了一些被更廣泛應用的術語,以區分美國文學的時期和其中的細分時期。必須注意的是,這些術語種類繁多;它們可能代表一段時間、一種政治組織形式、一種顯著的文化或想像模式,或是一種占支配地位的文學形式。

1607—1775年。從在詹姆斯敦建立第一個殖民地到美國獨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經常被稱為殖民地時期。這一時期的作品大都是宗教性、實用性或歷史性的。17世紀以一些殖民地的創建和早期歷史為寫作題材的期刊和敘事作家中著名的有威廉·布雷德福、約翰·溫思羅普和神學家科頓·馬瑟。接下去一個世紀中,喬納森·愛德華茲是主要的哲學家和神學家,本傑明·富蘭克林則是早期美國寫作清晰易懂且極具說服力的散文大師。直到1937年愛德華·泰勒的手稿首次出版,他才被發現是一位具有英國虔誠的詩人赫伯特和克拉肖玄學派風格的出色的宗教詩人。安·布拉茲特里特是採用世俗、家庭和宗教主題的殖民地時期的主要詩人。

1773年菲利斯·惠特利——當時他還是一個出生於非洲的19歲奴隸——出版的《論各種主題的詩歌》,宣告了一大批傑出黑人作家(或者用一個後來更易為人接受的稱謂,非裔美國作家)的產生,但直到最近他們仍被忽視。美國的非洲文化傳統十分復雜,種類繁多——既是西方的又是非洲的,既有口頭的又有書面的,既有奴隸的又有自由人的,既是猶太基督教的又是異教徒的,既有種植園的又有城市的,既是主張取消種族隔離的又是黑人民族主義的——這種文化傳統產生了張力和融合力,在歷史的長河中創造了高度創新和極具特色的文學,以及被視為美國對西方音樂傳統重要貢獻的音樂形式。參閱:J.桑德斯·雷丁所著的《造出黑膚色詩人》(1939,1986年再版);小休斯頓·A.貝克所著的《美國黑人文學》(1971);伯納德·W.貝爾所著的《美國黑人小說和它的傳統》(1987);小亨利·L.蓋茨所著的《黑人形象》(1987)及其主編的《黑人文學與文學理論》(1984);小亨利·L.蓋茨、內利·Y.麥凱等人合編的《諾頓美國黑人文學選集》(1997)。

1765年印花稅法和1790年之間的這一階段有時被區分為獨立戰爭時期。這是托馬斯·潘恩頗具影響的革命宣傳短文的時代;是托馬斯·傑斐遜的《弗吉尼亞宗教自由法令》和《獨立宣言》以及其他許多作品的時代;是《聯邦黨人文集》(那些最知名的文章是由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和詹姆斯·麥迪遜撰寫的)支持憲法的時代;是菲利普·弗瑞諾和喬爾·巴洛創作愛國諷刺詩歌的時代。

1775—1865年。1775—1828年被稱為早期民族文學時期,它以1828年傑克遜民主的獲勝為結束,標志著富有想像力的民族文學的出現,這一時期的作品包括首部美國舞台喜劇[羅耶爾·泰勒的《對比》(1787)],最早的美國小說[威廉·希爾·布朗的《同情的力量》(1789)]和1815年創辦的第一家長盛不衰的美國雜志《北美評論》。華盛頓·歐文的散文和故事獲得了國際聲譽;查爾斯·布羅克登·布朗寫出了具有美國特色的神秘和恐怖的哥特小說;美國第一位重要小說家,詹姆斯·費尼莫爾·庫珀,成功地開始了他的創作生涯;威廉·卡倫·布賴恩特和埃德加·愛倫·坡寫出了相對獨立於其英國前輩的詩歌。1760年出版了一大批奴隸故事和自傳中的首批作品,作者是逃跑的或獲得自由的非裔美國奴隸,這些作品大都出版於1830—1865年間,其中包括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生平與時代》(1845)和哈麗特·雅各布斯的《一個女奴的生平事件》(1861)。
1828—1865年,從傑克遜時代至美國內戰這一階段常被視為美國的浪漫主義時期(參見: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標志著獨特的美國文學時代完全來臨。這一時期有時也叫美國的文藝復興時期,這一名稱來自F. O.麥西森頗有影響的同名著作(1941),該書評介了這一時期的著名作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亨利·戴維·梭羅、埃德加·愛倫·坡、赫爾曼·梅爾維爾和納撒尼爾·霍桑(也可參見:象徵主義);這一階段有時也被稱為超驗主義時期,以愛默生為中心,始於在新英格蘭占統治地位的哲學和文學運動之後(參見:超驗主義)。在除戲劇外的所有文學體裁中,這一時期的作家們所創作的作品的原創性和高度的藝術成就都是後世美國文學所無法超越的。愛默生、梭羅和早期女性主義者瑪格麗特·福勒在思想、理想、文學目的方面影響了那一時代和後世的許多美國作家。這不僅僅是威廉·卡倫·布賴恩特、華盛頓·歐文、詹姆斯·費尼莫爾·庫珀不斷有新作問世的年代,還是坡、霍桑、梅爾維爾、哈麗特·比徹·斯托和南部小說家威廉·吉爾摩·西姆斯創作小說和短篇故事的年代;是坡、約翰·格林里夫·惠蒂埃、愛默生、亨利·華茲沃斯·朗費羅和所有美國詩人中最具創新意識和影響力的沃爾特·惠特曼創作詩歌的時代;也是坡、西姆斯和詹姆斯·拉塞爾·洛威爾開始在散文中展現傑出的美國式文學批評的時代。弗朗西斯·埃倫·沃特金斯·哈珀延續了非裔美國女性詩人的詩歌創作傳統,非裔美國小說則由威廉·韋爾斯·布朗的《克洛代爾》(1853)和哈麗特·E.威爾遜的《我們黑人》(1859)拉開了序幕。

1865—1914年。血腥的美國內戰帶來的大變革與戰後南部重建及隨後北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迅速發展,深刻地改變了美國對自身的認識,也改變了美國的文學模式。1865—1900年間經常被稱為現實主義時期,指的是包括馬克·吐溫、威廉·迪安·豪威爾斯、亨利·詹姆斯、約翰·W.德福雷斯特、哈羅德·弗雷德里克和非裔美國小說家查爾斯·W.切斯納特的作品。這些作品盡管各有不同,但都被歸為「現實主義的」,以區別於其散文體小說的前輩坡、霍桑和梅爾維爾的「傳奇」作品(參見:散文體傳奇、現實主義)。一些現實主義作家以地域為小說的創作背景;這些作家(除了馬克·吐溫描繪密西西比河流域地區的小說外)包括加利福尼亞的布雷特·哈特、緬因州的薩拉·奧恩·朱厄特、馬薩諸塞州的瑪麗·威爾金斯·弗里曼、路易斯安那州的喬治·W.卡布爾和凱特·肖邦。(參見:地方小說。)肖邦現已作為早期主要女性主義作家而聞名。惠特曼直到19世紀最後十年還在繼續他的詩歌創作,隨後埃米莉·狄金森加入了詩歌創作的行列(這是惠特曼和幾乎其他所有人所不了解的)。盡管狄金森創作的1000多首短詩在她生前只發表了七首,但她今天已被視為美國最獨特、最傑出的詩人之一。西德尼·拉尼爾出版了以音樂節拍為基礎的詩律實驗詩作;非裔美國作家保羅·勞倫斯·鄧巴在1893—1905年間出版了詩歌和小說;1890年代,斯蒂芬·克萊恩(盡管他去世時年僅29歲)先於埃茲拉·龐德和意象主義者的實驗性作品出版了自由體短篇詩歌,與此同時,他還創作了才華橫溢充滿新意的短篇故事和短篇小說,這些作品預示了後來出現的兩種敘事模式:自然主義和印象主義。1900—1914年間,盡管詹姆斯、豪威爾斯和馬克·吐溫仍在繼續創作,伊迪絲·華頓也出版了她的早期小說,但為了表示對弗蘭克·諾里斯、傑克·倫敦和西奧多·德萊塞那些盡管有時顯得粗糙但卻具有強大感染力的小說(這些作品對成為那些本能慾望與外界社會力量共同作用下的犧牲品的人物形象進行了典型的描寫)的認可,這一時期被區別為自然主義時期;參見: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中的自然主義。

1914—1939年。這一時期介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以始於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帶來的創傷為標志,這是出現了現在仍然稱為「現代文學」的時期,其在美國的卓越成就達到了足以與19世紀中期美國文藝復興時期比肩的高度;但與早期大多數作家不同,美國的現代主義作家也享有廣泛的國際聲譽和影響力。(參見:現代主義。)哈麗特·門羅1912年創辦於芝加哥的《詩歌》雜志,發表了許多具有創新性的作家的作品。這些著名詩人中有埃德加·李·馬斯特斯、埃德溫·阿林頓·羅賓遜、羅伯特·弗羅斯特、卡爾·桑德堡、華萊士·史蒂文斯、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埃茲拉·龐德、魯賓遜·傑弗斯、瑪麗安·穆爾、T. S.艾略特、埃德娜·聖·文森特·米萊和e. e.卡明斯。這些詩人採用了史無前例種類繁多的詩歌創作模式,其中包括埃米·洛威爾、H. D.(希爾達·杜利特爾)和其他詩人的意象主義,弗羅斯特的韻律詩,威廉斯用美國方言創作的自由體詩,卡明斯在形式和排版上的實驗,傑弗斯的詩體自然主義,龐德與艾略特將法國的象徵主義形式和傳統方式與英國玄學派詩人的智慧和比喻手法融會貫通、消化吸收,運用於他們各自別具一格的詩歌創作。散文體小說的主要作家有伊迪絲·華頓、辛克萊·劉易斯、埃倫·格拉斯哥、威拉·凱瑟、格特魯德·斯泰因、舍伍德·安德森、約翰·多斯·帕索斯、F.司各特·菲茨傑拉德、威廉·福克納、歐內斯特·海明威、托馬斯·烏爾夫和約翰·斯坦貝克。這一時期,美國產生了第一位傑出的劇作家尤金·奧尼爾和一大群著名的文學批評家,他們包括范·威克·布魯克斯、馬爾科姆·考利、T. S.艾略特、埃德蒙·威爾遜和傲慢而刻薄的H. L.門肯。

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經常以多種方式再度細分。奢華浮誇、追求享樂的1920年代有時被稱為「爵士時代」,這個名稱因為F.司各特·菲茨傑拉德的《爵士時代的故事》(1922)而流行。這十年也是哈萊姆文藝復興時期,康蒂·卡倫、蘭斯頓·休斯、克勞德·麥凱、瓊·圖默、佐拉·尼爾·赫斯頓和其他許多非裔美國作家用各種文學形式創作了哈萊姆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作品。(參見:哈萊姆文藝復興。)

這十年間的許多傑出美國作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因其自身的戰爭經歷而深感幻滅,因他們所感悟到的美國文化的愚鈍無知與其「清教徒式」的壓抑而異化,經常被冠以迷惘的一代(格特魯德·斯泰因最先用這一術語來指那時法國的年輕人)。為了追求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環境和更為自由的生活方式,這些作家中的一部分移居國外,他們或者去了倫敦,或者去了巴黎。埃茲拉·龐德、格特魯德·斯泰因和T. S.艾略特終老國外,但大部分較年輕的「流亡者」,正如馬爾科姆·考利稱呼他們的那樣[《流亡者歸來》(1934)],都在1930年代回到了美國。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和菲茨傑拉德的《夜未央》是描繪了兩種美國流亡者心態和生活方式的小說。在「激進的30年代」,即美國經濟大蕭條和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總統推行新政帶來經濟、社會變革的時期,一些作家投身於激進的政治運動,其他許多作家則在其文學作品中觸及當時亟需解決的社會問題,其中包括威廉·福克納、約翰·多斯·帕索斯、詹姆斯·T.法雷爾、托馬斯·烏爾夫、約翰·斯坦貝克的小說和尤金·奧尼爾、克利福德·奧德茲、馬克斯韋爾·安德森的劇作。參見:彼得·康恩所著的《美國1930年代:文學史》(2009);莫里斯·迪克斯坦所著的《在黑暗中舞蹈:大蕭條的文化史》(2009)。

1939年至今,當代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尤其是因為隨之而來的對所謂叛國罪的莫斯科審判,以及1939年斯大林與希特勒簽訂蘇德條約而導致對蘇聯共產主義的幻滅,在很大程度上給1930年代的文學激進主義畫上了句號。1991年蘇聯解體給那些極少數依然在文化上效忠於蘇聯的作家以最後一擊。接下去數十年間,那些在1930年代積極支持從工業經濟回歸農業經濟的南部保守派作家,即平均地權論者,主宰了新批評,代表了將文學與作者生平及社會隔離開的普遍批評趨勢,用正式術語來說,就是將文學作品視為有機的和自主的實體。[參閱:約翰·L.斯圖爾特所著的《時間的重負:逃亡者與平均地權論者》(1965)。]然而,頗具聲望和影響力的批評家埃德蒙·威爾遜和萊昂內爾·特里林——以及包括菲利普·拉夫、艾爾弗雷特·卡辛、德懷特·麥克唐納和歐文·豪在內被歸為紐約文人的其他批評家——在1960年代依然用人性和歷史的觀點來對待文學作品,以作者的生平、氣質和社會環境為評述背景,以作品的道德、想像力品質和對社會的影響作為評價標准。參閱:亞歷山大·布魯姆所著的《浪子回頭:紐約文人和他們的世界》(1986);V. B.利奇所著的《20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的美國文學批評》(1988)第4章。有關美國文學理論和批評在1970年代及之後的激進新發展的討論,參見:後結構主義。

回顧過去,盡管1950年代經常被視為是一個文化一致和滿足現狀的時期,但這一時期的標志卻是涌現了反現存社會體制和反傳統的各種充滿活力的文學運動:艾倫·金斯堡和傑克·凱魯亞克等垮掉派作家;荒誕派文學的美國典範;黑山詩人查爾斯·奧爾森、羅伯特·克瑞萊和羅伯特·鄧肯;紐約詩人弗蘭克·奧哈拉、肯尼斯·科赫和約翰·阿什伯利。這也是一個自白詩盛行的時期,文學上對性持極端坦率開放的態度,這個時期以著名作家亨利·米勒(他1930年代開始創作自傳體和虛構作品,但在1950年代之前只在私下流通)的出現,以及諾曼·梅勒、威廉·巴羅斯和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洛麗塔》出版於1955年)等人的著作為標志。1960年代和1970年代初期的反文化運動,繼承了前期的一些創作模式,但是叛逆的青年運動和對越戰激烈的、有時甚至是猛烈的反對卻將其推向了極端和狂熱;對這一運動持贊成態度的論述,參閱:西奧多·羅斯扎克所著的《反文化的形成》(1969);後來對這一運動的回顧,參閱:莫里斯·迪克斯坦所著的《伊甸園之門:60年代的美國文化》(1978)。參見: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有關非裔美國文學作品在此階段的激進發展,參見:黑人藝術運動。

二戰後美國散文體小說的重要作家包括: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940年移居美國)、尤多拉·韋爾蒂、羅伯特·佩恩·華倫、伯納德·馬拉默德、詹姆斯·庫爾德·科森斯、索爾·貝婁、瑪麗·麥卡錫、諾曼·梅勒、約翰·厄普代克、小庫特·馮尼戈特、托馬斯·品欽、約翰·巴思、唐納德·巴塞爾姆、E. L.多克特羅、辛西婭·奧茲克和喬伊斯·卡羅爾·奧茨;詩歌創作方面的主要代表包括:瑪麗安·穆爾、羅伯特·佩恩·華倫、西奧多·羅特克、伊麗莎白·畢肖普、理查德·威爾伯、羅伯特·洛威爾、艾倫·金斯堡、阿德里安娜·里奇、西爾維亞·普拉斯、A. R.阿蒙斯和約翰·阿什伯利;戲劇方麵包括:桑頓·懷爾德、莉蓮·海爾曼、阿瑟·米勒、田納西·威廉斯、愛德華·阿爾比,以及包括薩姆·謝潑德、戴維·馬梅特、托尼·庫什納和溫迪·沃瑟斯坦在內的一些其後出現的劇作家。20世紀後幾十年很多最具創新意識、最傑出的文學作品,往往都是那些被歸於某一「少數群體」或某一民族的文學群體的作家所創作的(「民族群體」由處於主體文化和社會體系中、明顯具有共同的種族、宗教、語言、文化模式和民族根源等特性的個人組成)。但在這些群體的內部與外部卻存在許多爭議,爭議的焦點是:到底是只把這類作家視為美國主流文學的組成部分更為公正准確,還是強調每個作家作為某一民族文化的參與者身份、具有其所屬文化獨特的題材、主題和形式特徵更為公正准確。(參見:人文主義中的身份理論家。)這是傑出非裔美國小說家和散文家拉爾夫·埃里森、詹姆斯·鮑德溫、理查德·賴特、艾伯特·默里、格洛麗亞·內勒、艾麗斯·沃克和托尼·莫里森的時代,是詩人阿米里·巴拉卡(萊羅伊·瓊斯)、格溫德林·布魯克斯、瑪亞·安傑洛和麗塔·達芙的時代;是劇作家洛蘭·漢斯伯里和奧古斯特·威爾遜的時代。(關於大眾化的詩律模式的一些發展,參見:表演詩歌。)這也是涌現了萊斯利·馬蒙·席爾科(美國印第安人)、奧斯卡·胡羅斯和桑德拉·西斯內羅斯(西班牙裔美國人)、茱帕·拉希里(東印度人)、瑪克辛·漢·金斯敦(即湯婷婷)和譚恩美(華裔美國人)等傑出少數民族小說家的時代。參閱:休斯敦·A.貝克主編的《三種美國文學:奇卡諾人文學、美國本土文學與亞裔美國文學文叢:美國文學教師手冊》(1982)。

1.華裔美國文學中的華裔美國人的「雙重意識」
華裔美國文學在上個世紀60年代蓬勃發展,從黎錦揚的《花鼓歌》到近幾年譚恩美出版的《沉沒之魚》,華裔美國作品對華裔美國人的刻畫都體現了中美兩種文化、兩種世界之間的「雙棲人」身份。老一代移民有著深厚牢固的中國根,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越性極少懷疑。來到美國後,他們的半封閉式的生活環境又使他們在很大程度上游離於美國主流社會之外。他們對美國文化的心理認同往往是緩慢的、被動的,他們對自己的定位並不感到困惑:他們是美國的中國人。而「美國造」的新生代在美國文化的海洋中成長,他們自然地、主動地接受美國文化,並自認為純粹的美國人。可是,殘酷的現實表明他們既是美國人,又是中國人,但又不完全歸屬於兩者中的任何一方。無論他們個人意願如何,都無法超越「美籍華人」的范疇;在許多被種族偏見蒙蔽的西方人眼中,「華人」永遠是貧窮、落後、愚昧的代名詞。在西方的「天堂」里不應有華人的席位,雖然這些華人也是美國公民。這一點被張沖教授評述為由於散族裔的跨民族跨文化跨國特徵,他們身上經常體現著隱形的源文化、源意識與顯性的現文化、現意識之間的分裂與沖突,體現著某種程度上的身份不確定性,體現著某種「雙重身份」或「雙重意識」5。
而最能體現這雙重意識碰撞的是美國文化價值觀的華裔青年與中國文化價值觀的華人父母之間的矛盾。老一代移民根據自身的經歷和體驗,深信在白人至上的社會里,華人子女必須出類拔萃才能有立足之地,才能有成功的希望。因此,他們對子女嚴加管教,甚至不惜為子女的前途犧牲自我。《喜福會》里的母親們就是這樣想方設法地按照中國的傳統觀念主導女兒們的生活,費盡心機地安排她們的前程,遇到的卻是女兒們的公開叛逆或消極抵觸。母女們朝夕相處,卻形同陌路;她們腳踏在同一片土地上,卻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這樣,兩種文化傳統的沖突原本就存在的代溝變得更加難以逾越。譚恩美的《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 1989) 和《灶神娘娘》(The Kitchen God』s Wife,1991)中的母女沖突展示了第一代華裔美國移民濃濃的「中國情節」和生長在美國的女兒們之間的叛逆心理相互格格不入。對於老一代無比珍視的「中國根」,她們即不了解,也無興趣。中國傳統文化在她們看來不過是一個遙遠而又陌生的國家裡的一些不可思議的陋俗。湯婷婷和譚恩美的小說都強調了第二代移民已漸漸疏離了印在她們皮膚上的中國文化,並有意識地突出了她們融入美國白人主流文化地願望。
2.華裔美國文學在東方主義中的「他者」形象
在以白人為中心的的權力話語下,華人在美奮斗和生存的歷史成為被隱沒和壓抑的歷史。湯亭亭在《中國佬》中的第三章《內華達山上的祖父》之後的「契子」3《排華法》中用了長達8頁的篇幅,完全忠於忠實地逐年列舉了美國政府從1868年到1978 年頒布的排華法規及其相關的重大事件,明確指出美國政府歧視迫害華人的歷史和排華法案的荒謬和無理。白人中心的權力話語左右著他們對華裔美國人的描述,華人的歷史可以扭曲、改寫或隱沒來符合白人至上理論下的權力話語。
賽義德的東方理論體現了華裔文學這一弱勢文化被西方白人強勢文化所強加的排斥和壓迫。據賽義德的描述,東方主義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指基於對東方和西方本體論和認識論之差異的思維方式;第二層含義是西方對東方長期以來的主宰、重構和話語權利方式1。因此,基於這種不平等的關系,所謂東方主義變成了西方對於東方世界的無知、偏見和獵奇而虛構出來的某種神話。東方主義作為西方人對東方的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認識體系,實質是西方帝國主義試圖控制和主宰東方而造出來的人為虛構的產物。從福柯的話語理論來分析,這是一種權力的產物,是一種知識權力或曰文化霸權主義。賽義德視東方為「他者」,通過話語霸權建構一個完全是西方對立面的「東方」,由此證明西方文明是體現理性、道德、正義的優越文明,從而可以堂而皇之地對東方實行殖民統治。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意識將其他少數族裔文化邊緣化、渺小化、女性化,使其無法在平等的意義上與其他族裔的文化對話,更無法像多元文化的倡導者們宣揚的那樣,在美國這個號稱自由、平等的國度里共生、共存、共同發展。說到底,華裔美國文學從後殖民地理論的意義上看還是一種「雜糅」的文學品種,是在結合了中、西方文化傳統的基礎上的創新。長期以來,主流社會對華人男性形成的概念化印象是:他們是美國社會中的過客,永遠是外國人;不是開餐館就是開洗衣店或為白人幫佣,做的是女兒活,沒有男子漢氣概;慣於逆來順;他們沉默寡言,神秘莫測。而對華人女性的態度則可以在黃玉雪的自傳體小說《五閨女》中得到體現。華人小女孩在學校里受欺辱,白人男生喊她中國佬,並相她丟黑板擦。且當文中女主角即將從大學畢業,安置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對她說:「如果你是明白人,就只去中國商行找工作。在美國商會里你會一無所獲。反正你一定知道,太平洋沿岸一帶的種族偏見對你十分不利。」
而為了拚命通過迎合主流文化來躋身於美國主流社會,以哈金為代表的華裔美國作家故意將話語自我東方化,力圖摒棄和隱匿中國文化的身份,以取悅西方的聽眾和市場,而西方主流文化正籍此來鞏固主流文化的中心地位和西方對東方的話語霸權。哈金在長篇《等待》中體把淑玉描述成能挑能扛的種田好手但卻給她裹上三寸金蓮,這對東方主義者而言,正是中國傳統婦女的標識和縮影。他短篇《光天化日》將男性的價值完全等同於性能力,並通過對慕英的描寫將脫離時代背景的女性主義者和不知廉恥的妓女等同起來。哈金「閹割」男性,以迎合西方主流認為東方男性女性化的看法。這使得他獲得了1993年的凱恩書評獎和1995年度普神卡特獎。哈金以「真實」的聲音講述中國婦女的故事,但這只是為迎合西方女性主義興趣和東方主義的期待而造出的怪物。由此華裔美國文學的「他者」形象被「發揚」。
3.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中的民族形象
華裔為了對抗美國白人主流強勢文化對中國文化的貶低、排斥和曲解,極力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來尋求自身文化身份和文化認同。華裔美國作家的作品確實有對中國文化的嫁接,最典型的女性形象當屬湯亭亭在《女勇士》中對岳母刺字和花木蘭傳說的融合和改編。作為在美國文壇第一個有廣泛影響的作家,湯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的《女勇士》可謂華裔美國文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雖然湯亭亭在創作過程中對中國文化的了解是透過美國文化的面紗望過去,而留下了一些重影、交融和誤視。這是由於在美國出生和成長的美國的華裔後代對中國文化和歷史的了解大多是從上輩人的故事裡得到而變得模糊自己視為美國社會固有的一個部分。湯婷婷最後借惠特曼·阿新指出,美國文化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特有的華裔美國文化也是這個文化體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不應受到貶低和排斥。

將美國文學分成便於討論的歷史片段或「時期」,不像劃分英國文學時期那樣能夠獲得文學學者們的共識;參見:英國文學各時期的劃分。保羅·勞特編寫的《重建美國文學》(1983)中的許多大學教學大綱調查和A.拉馮內·布朗·魯奧夫與傑里·W.沃德合寫的文章「重新界定美國文學史」(1990),證明了(尤其是為公正對待女性和少數民族作者的作品所作的努力以來)文學時期時間的劃分及其名稱具有多麼大的可變性。近來,一些歷史學家、人類學家和教授美國文學的教師,只是簡單地把他們的研究按日期分段而沒有附上各階段的名稱。但是一個顯著的趨勢是,承認重大戰爭在標志文學重大變革中的重要性。正如學者庫欣·斯特勞特所評論的那樣,這種趨勢「表明在美國的政治史中存在著比具體的文學或文化類別中更明顯、更為人信服的順序」。

Ⅶ 《再見愛人2》開播,《再見愛人2》這種婚戀觀察類綜藝有哪些看點

看點一是《再見愛人2》三對情侶原本美滿的婚姻因為缺乏溝通,或者因為性格不合,或者因為誤會而分崩離析。當陳美玲愛憐地看著艾威一步一步走向自己時,許多人都熱淚盈眶。可惜兩個五十多歲的人戀愛失敗了。節目一出,立即登上熱搜榜榜首,受到無數人的好評。各種媒體都在熱議,最精彩的地方有三個,被無數人稱贊。

再見愛人2,男人往往比女人更無情,《再見情人2》剛剛開播,還有很多謎團沒有解開。個人是覺得挺好的,值得追,但可能沒有第一季精彩。分開後,最心痛的是還愛著,卻回不到從前。不用糾結過去,只要兩個人在平行宇宙過得好就行。或者互相祝福。沒有走到一起就不要堅持,離開就不要怨恨,再見面就不要針鋒相對。

Ⅷ 哪個台灣女歌手畢業於斯坦福

她曾與鄧麗君齊名,60歲將三個兒子送進斯坦福

陳美齡

我不是虎媽。
——陳美齡
「遼闊草原,美麗山崗,群群牛羊,白雲悠悠……」
20世紀80年代,一位香港女歌手在北京首都體育館傾情演唱了這首《原野牧歌》。
她年輕的身影、甜美的歌聲深深盤踞在一代人的記憶里。
陳美齡1955年8月生於香港,熱愛唱歌,初中時的她經常參加各種義務活動,在學校里一把木吉他陪在身邊,自彈自唱募款。
14歲那年被星探發掘便以歌手身份出道,1971年和大姐陳依齡一起錄制了美國歌手Joni Mitchell作曲的「The Circle Game」,深受香港群眾的歡迎。
同時還演繹了張徹導演的電影《年輕人》和《反叛》,電影里年輕活潑的陳美玲開始在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地區也走紅。

陳美齡在香港灌錄的英文版唱片非常暢銷,16歲時受日本著名歌手、作曲家平尾昌晃邀請在日本演出,歌曲《虞美人花》很快流傳開來。
不僅獲得當年日本民歌大獎,還迅速紅透日本乃至亞洲。
17歲那年,她又被日本一家唱片公司看中,極力說服她到日本去發展。
1973年,陳美齡又以《草原光輝》這首歌獲得日本唱片獎新人獎。
以清澈的歌聲和可愛的外表,陳美齡成為風靡一時的超人氣少女偶像。
「陳美齡長了兩只虎牙,是屬於可愛型美少女的。她在日本用的英文藝名Agnes,日本人將她當成是天使。」
有人稱,當時的日本歌壇進入了少女偶像角逐混戰的「戰國時代」。
陳美齡便和南沙織、西城秀樹、野口五郎、鄧麗君等歌手一起,成為那個時代最為耀眼的明星。
人們為她著迷。
從1973年到1975年,陳美齡連續3年作為外國歌手出席日本紅白歌會。
當時的日本偶像雜志上,也經常是陳美玲和山口百惠輪著上封面。
1976年,年僅21歲的陳美齡在事業如日中天時,突然宣布要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修讀兒童心理學,暫時告別娛樂圈。
突如其來的決定,不僅讓歌迷意外,連經紀人也氣到爆。
「雪球一樣翻滾不停」,陳美齡這樣形容自己爆紅時的狀態,一天要工作20小時。
中午休息時還要拍照、拍廣告,成天除了想多睡一會兒,沒有任何別的想法。
「爸爸從香港來看我,說這樣下去不行,沒有自己的時間,交不到朋友,什麼事情身邊工作人員都幫你做了,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價值,還以為自己很成功很厲害。」
陳美齡的父親目睹過太多時代變化帶給個人的幻滅,常告誡子女:錢財名譽如流水,一旦出事立刻就被奪走。
但是,知識一旦進入腦子,就不會被人奪去,它會成為你一生的寶物。
父親希望她不要為眼前的名利所束縛,而是能夠完成學業。

早在中學時,陳美齡就在香港的兒童福利院做過一段時間義工。
每次她去看孩子們,斷臂的、盲眼的孩子們就呼啦啦圍過來,陳美齡很想進入他們的內心,卻發現無從下手。
這次求學不僅僅是充電,更是完成了年少時的一個心願。
所以陳美齡選擇了兒童心理學專業。
初到加拿大,陳美齡終於不必活在眾人的視野里。
「什麼都能做,一個人逛街,這在日本根本不可能,可以不化妝,可以胖,平時穿什麼都行,不用每天都洗頭發」。
從大紅大紫的明星到無人認識的普通人,陳美齡不僅沒有絲毫失落,反而異常歡快。
「我沒有那種『擁有』的心態,從來不覺得有了成就之後,就要抓住不放」。
1978年,陳美玲畢業後重新進入演藝界,很快又大獲成功;
1979年在香港發表首張粵語唱片《雨中康乃馨》;
1983年和張國榮一起獲得香港金唱片獎。
她在日本發的專輯,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外國歌手在日本唱片銷量的記錄保持者。
1984年,陳美齡寫下一篇紀念國際青年節的和平論文《以歌聲呼籲和平》,獲得特別獎。
1985年,陳美齡為宋慶齡基金會義演,在北京首都體育館吸引54000多聽眾。
這成為她在中國的首次演唱會,也讓她極為感動。

其後5月,陳美齡跟隨日本電視台到衣索比亞難民營采訪,看到很多兒童因飢餓而被奪去生命,她的內心再次受到強烈震撼。
從此,她開始積極從事兒童慈善活動。
「我不是出生在一個很富裕的家庭,但我有家,有爸爸、媽媽,有飯吃,有衣穿,可以上學,他們卻不能。
所以,我就經常去陪那裡的小朋友玩,跟他們聊天,給他們唱歌。
尤其是我從加拿大留學回來,社會意識高漲時期,自己不僅要作為藝人,也要作為一個社會人做出努力,我希望從事慈善活動。」
80年代的陳美齡非常走紅,可名譽地位對她而言,不一定就是幸福。
80年代初期,陳美齡一度想離開歌壇。那段不知何去何從的日子,她乾脆請假陪媽媽回老家貴州。
沒想到這一行程,反倒加強了她當歌星的決心。
「貴州村子裡的孩子們都能唱一首我在台灣錄的歌曲《歸來的燕子》。那時,大陸還沒有公開讓台灣歌曲進去,孩子們是靠著寄去的錄音帶學的。
我那時真的感動極了,心想歌曲果真能把香港、台灣和大陸連起來。從孩子們的歌聲中,我深深感受到團聚的力量。」
事業正當紅時,陳美齡喜歡上了自己的日本經紀人金子力,便開始倒追。
父母家人覺得日本男人太大男人,而且文化背景不同,很是反對。
不過陳美齡卻非常堅決,她笑著說:「我的另一半是我的日本經理人,是一個能夠站在我身邊為我整理時間表,又可以和我一起在早上准備早餐給孩子們上學的開通男人。」
1986年初,陳美齡披上了婚紗。
婚後,陳美齡和丈夫一起開設了自己的事務所。

1986年,長子出生。
那時,日本社會風氣依然保守,女性一旦結婚生子就得回歸家庭。
兒子出生後,陳美齡一度也暫停工作。
可當時她人氣持續高漲,很多電視台都找她錄節目,她仍然每天接五六個通告。
陳美齡家離東京單程有5小時車程,她擔心出去錄節目會影響孩子哺乳,去電視台就把孩子帶上。
「拖家帶口」出現在電視台的陳美齡沒想到,自己此舉竟引起很大非議。
1988年12月,日本許多雜志都在大篇幅爭議一個問題:陳美齡該不該帶著孩子去電視台上班?
陳美齡沒有想到,自己無意間的舉動,居然會引起巨大轟動。
日本青年男女開始關注和思考職業母親和女性地位的問題,爭論越來越激烈,甚至成為後來日本實現《男女就業機會均等法》和育兒休假制度的原動力。
「美齡」一詞也得到當年日本新語·流行語大獎大眾獎。

也有人說:陳美齡太貪心了,又要工作,又要結婚,又要小孩,這怎麼可能?既然生了孩子就應該在家裡,不要帶出來。
陳美齡聽了,實在生氣,卻又不知道要怎麼去和他們辯論。
為何在香港如此正常的事情,在日本竟然變成不可思議。
這場爭論也被稱為「Agnes爭論」,連美國的《時代》雜志也做了報道。
「Agnes爭論」事件刊登在美國的《Times》雜志上,斯坦福大學的教育經濟學者斯特羅伯教授讀了這篇報道後,主動聯系了陳美齡。
勸她到斯坦福大學攻讀教育學博士課程,研究現代女性問題。
此時陳美齡懷有8個月身孕,求學之難不言而喻,可她堅定自己的選擇。
於是陳美齡便在1989年帶著老大,懷著肚子里的老二,飛到美國斯坦福大學去讀博士。

上課時,2歲多的大兒子送到學校里針對學生媽媽開設的托兒所,襁褓中的二兒子由一位好友抱著帶到教室外,寶寶餓了就溜出來餵奶。
晚上找不到人幫忙帶寶寶,有一門課陳美齡就想不去了,教授卻堅持叫她帶著寶寶來上課。
班上還有個哺乳媽媽同學,兩人可以坐最後一排。
「美國人的觀念真的不一樣,他們認為大學不一定就是年輕人的地方,工作、有小孩後也可以回來。」
晚上只有等到兒子們睡覺後陳美齡才有時間看書,經常看著看著天就亮了。
後來經紀人去美國看望她後,馬上打電話給她丈夫,希望勸她趕快回家。
「他說這樣下去我快要死了!現在想來真不知道那時是怎麼過的!」
讀博的生活無疑千難萬險,陳美齡一一克服。
1994年,陳美齡完成畢業論文,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順利畢業。
畢業之後,陳美齡積極為婦女兒童福利奔走。
「等我讀完博士,回到日本,我說話,終於有人聽了。」
1998年,她被聯合國國際兒童基金會邀請做大使,親赴泰國、蘇丹、東帝汶、菲律賓、伊拉克、摩爾多瓦等地。
向世界傳達當地兒童的境況,並提出改善現狀的意見。
「不論什麼年紀的人,不論從事什麼職業的人,我希望他們聽了我的講述後,能開始為此做些什麼。」

陳美齡把足跡留在了衣索比亞、伊拉克、索馬里、黎巴嫩等眾多炮火紛飛之地:
在泰國的收容所里百和多名身患艾滋病的棄兒一起吃午餐;
也在南蘇丹,直視著一個名曰「眼鏡蛇軍」反政府軍的領袖,要求他釋放2000多名兒童兵。
陳美齡是極其溫柔的女性,可她的溫柔以勇敢打底,以善良為本,以執著為念,這一種溫柔不動神色,卻潤物細無聲,直入心底。
在自己的事業和人生上,陳美齡無疑是成功的,更難得的是,她對三個兒子的教育極為成功。

1996年,41歲的陳美玲生下第3個兒子後,把大量時間投入公益活動,她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亞洲親善大使。
這時老大10歲,可以和老二幫著帶弟弟。
陳美齡的3個兒子都是自己和先生一手帶大,全都母乳喂養到一歲半。
「那時真的非常累,可也是我最開心的幾段時間。無數次也覺得自己累得要趴下了,可是回到家孩子們一起笑著跑來開門,一個新的陳美齡又出來了。」
在她讀書、工作,當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大使,到全球各地做義工的過程中,她從未放棄孩子,堅持盡可能陪伴他們,始終親自帶孩子。

「不管工作多麼繁忙,我都保持與家人溝通,否則就會逐漸失去與家人之間的信賴關系。」
不少人勸陳美齡找一個保姆住到家裡做家務,但她沒有那樣做,擔心光圖輕松,一家人的感情會漸漸疏遠。
在陳美齡看來:家庭對孩子來說,是心靈的避風港。
悲傷時如果能和家人訴說,悲傷就會減半;有高興的事兒,與家人分享,喜悅就會倍增。
那才是家庭,才是一家人。
2007年,陳美齡被確診罹患乳腺癌。
她精神和身體上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面部會腫脹,演唱會上化妝遮醜硬頂上場。
除此之外,她說:「不過最辛苦的不是我,是丈夫,他為我獨力承擔家庭的工作,真的很感激他。」
陳美齡患病時期,身在美國准備考大學的二兒子嚷著要回來,但遭她阻止,結果二兒子交白卷得零分。
「我沒考慮到家人心情,當時應讓他回來,或每天打電話傳電郵給他,但那時自己都好亂,怕見不到他們長大。」

後來陳美齡向學校請求讓二兒子重考,最後他成功考進美國斯坦福大學。
當時三兒子還在上小學,陳美齡非常希望能夠早點恢復健康,可以陪著孩子長大。
於是她堅持了5年的抗癌治療,終於康復。
其實當年在手術後過了10天之後,陳美齡就回到演唱會和音樂會的工作現場。
在動完乳腺癌手術不到一個月的時候,她站在人民大會堂的舞台上,放聲歌唱,即使手每往上舉,都痛出一身冷汗,她認為這個舞台值得她如此。
她認為歌聲可以消弭誤解與對立,可以帶來理解和和平。

陳美齡和三個孩子
2015年,當陳美齡第三個兒子相繼大兒子和二兒子被斯坦福大學錄取時,又引發了轟動。
陳美玲認為孩子的教育,不僅是學習能力的培養,而是身心兩方面綜合人格形成的過程。
她引導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不要求孩子們死讀書。
當孩子做了錯事時,她會選擇耐心地和他們談話,一直到孩子們認可為止。
大兒子上小學時,曾經因為成績不好向媽媽撒了謊,陳美齡發現後,先是給孩子一個擁抱,然後和他聊了足足8個小時,讓孩子認識到,不管成績如何,媽媽永遠愛他。
從此孩子再也沒有對媽媽隱瞞任何事。
陳美齡認為小孩子生出來就是寶貝,千萬不要拿孩子和別人比較:一比較這個世界上一定有人比你做得更好。這樣孩子是自卑的,覺得自己是失敗的。
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讓他們有想法都說出來。
並不是做到了就是好孩子,而是努力過了就是好孩子。
「記住作為一個媽媽,一定要成長自己、培養自己。」
陳美齡和孩子們的關系很好,幾乎無話不談,一起逛街、旅遊、玩。
告別演藝事業30年後,陳美齡再度回歸公眾視線,是以教育家身份。
聯合國國際兒童基金會亞洲親善大使、日本癌症協會「微笑大使」、香港浸會大學特別教授等也是她的公開身份。
陳美齡嫁到日本多年,一直宣揚和平,曾經公開展示南京大屠殺照片,觸動日本人神經,她更受到死亡恐嚇。
但她的理念是:世界和平、人類大愛不應以國家區分。
現在的陳美齡已年過60,卻依然非常年輕美麗。
大兒子結婚時,陳美齡毫無「樣子」,彎下腰親自為兒媳整理裙擺及弄好頭發。
恰如她自己所說:
「每個人都擁有很多愛的種子,但是愛的種子只播撒在自己的心田是不會開花的,必須播種在別人的心裡。
同時,如果自己的心裡沒有別人播撒的愛的種子,愛也不會在自己的心裡開花。」
「愛、和平、自由」,是陳美齡信奉終身並為之踐行一生的人生意義。
也因為如此,一個心中滿懷陽光與愛的人,才更得命運垂青,與美好並行。
每一份獻出的愛心,都會以某種方式回應。

閱讀全文

與陳美玲年輕高清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女生拉褲子圖片 瀏覽:479
籃球帥氣動漫圖片 瀏覽:740
男生仰望前方的圖片 瀏覽:310
長發美少女的圖片動漫圖片 瀏覽:377
如何批量給圖片命名加前綴 瀏覽:61
漫畫圖片女生唯美憂傷 瀏覽:988
可愛小餛飩圖片家庭版 瀏覽:345
男生不換情頭的圖片 瀏覽:340
夏季男寶寶發型圖片 瀏覽:738
龍蝦塘怎麼挖圖片 瀏覽:490
血包動漫圖片 瀏覽:137
流沙貼紙圖片漂亮可愛女生 瀏覽:578
晚禮發型圖片簡單大氣頭發少 瀏覽:408
迪斯尼樂園圖片大全 瀏覽:560
列印紙淘寶圖片如何拍攝 瀏覽:979
gif如何讓圖片里星星閃亮 瀏覽:393
把圖片整理成word文檔 瀏覽:756
如何做到自律不懈的句子圖片 瀏覽:488
禁忌女孩娜諾親吻提卡圖片 瀏覽:319
男寶寶帥氣的發型圖片 瀏覽: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