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民間風俗:正月里為什麼不能剪頭發
實際上,「正月里理發死舅舅」的說法實際上是源自於一個「誤解」。據考證,1644年清朝入關
後,官方要求所有男子留「沙壺頭」,即剃掉前額的頭發,在腦後扎一條辮子。於是許多人把遵從
傳統習慣和懷念明朝的情感結合起來,約定每到正月里大家都不剃頭,並將這個行動定名為「思
舊」,意思是「思念過去的歷史」。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口耳相傳,以訛傳訛,「思舊」的諧音附
會成了「死舅」,遂有了流傳至今的民俗。
(1)過年古代男生的頭發圖片擴展閱讀:
2015年2月,一則正月理發死舅舅新聞引發網友對一些毫無科學根據民俗的議論。據悉長春市民姜先
生為了年後精精神神的上班,剪了一次頭,被其舅舅發現,兩個人差點鬧僵。舅舅說:「正月理發
死舅舅,你怎麼能剪頭呢?」雖然很多人都知道正月理發死舅舅只是以訛傳訛的說法,沒有任何科
學依據。但是面對這樣的民俗,不少網友表示,還是不要去觸犯,以防家裡長輩動怒。雖然現在已
經是21世紀,但是仍有不少人比較迷信,也有好多地方都有「正月里,不剃頭,正月里剃頭死舅
舅」的說法。其實,外甥正月理發,不會害死舅舅的。一個人的生死,並非由別人理發而決定的。
這種「正月不剃頭」的習俗,最初壓根就和舅舅沒關系。
舊時,人們很重視正月,認為正月是一年的開始,正月里很多事是一年的兆頭。所以正月一個月不
剃頭,意味著一年沒有剃頭,以此來緬懷祖宗,思念明朝舊制。也就有了「正月不剃頭——思
舊」這句話。這種習俗在流傳的過程中,為了避免因「思舊」遭到政府的清算,就演變成了「正月
不剃頭——思舅」,用「思念舅舅」來為正月不剃頭做註解。後來,「思舅」被訛傳為「死舅」,
以訛傳訛,也就有了後來「正月里剃頭死舅舅」的說法。
評論認為今天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依然應該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中華文化的普
遍價值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類似正月理發死舅舅此類民俗,無需太刻
意。而作為年輕人也不要刻意去反對這樣的民俗,以防引來長輩不快。
⑵ 過年的年畫
總角,在春秋時期就有文字記載。《濤·衛風·氓》有「總角之宴,言笑晏晏」。說的是男孩子們在一起說說笑笑,各自頭上攏著的兩股頭發像獸的兩只角。
半瓜,也稱半拉瓜。宋代有幅名畫《小庭嬰戲圖》,圖中有兩個兒童就剃著半瓜發型。據說是父母怕兒子早夭,才剃此發型。也稱「鬼見愁」。
婆焦,起於元朝。男子,包括男孩,普遍剃這種發型。將頭頂心一圈和腦後風池部位的頭發剃去,剪短前額上方的頭發,再將左右鬢上邊的頭發結成兩髻,垂於雙耳之上,是為婆焦。
金箍,在《西遊記》故事流傳以後就有這種發型了,在給兒童剃發時,在頭上留一圈頭發,形如孫悟空的緊箍,也稱「金箍」。
三搭,由左右鬢上不扎髻的垂發和額上的垂發三部分構成。垂發也稱垂髫,《後漢書·呂強傳》有「垂發服戎,功成皓首」之說,「垂發」指未成年的少年兒童。三搭式垂發後演變成元代的婆焦。
這些兒童發型曾多次出現在國家郵政局發行的有獎賀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