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80年代安徽有哪些大學
在1980年代,安徽省內有多所專科學校嶄露頭角,其中蚌埠食品工業專科學校是早期的一顆璀璨明珠,如今它已經發展成為今天的蚌埠學院。
華東煤炭醫學專科學校在該時期也頗具影響力,它後來被更名為安徽理工大學,成為該省重要的理工類教育基地。
銅陵財經專科學校在該時期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在1980年代末期經過轉型,最終變成了今天的銅陵學院。
合肥外語專科學校在1980年代的教育領域也有突出表現,它在1990年代初期與其他院校合並,最終組成了現在的合肥學院,也就是曾經的合肥大學。
徽州師范專科學校在該時期主要為師范教育做出了貢獻,它在1990年代末期經過改制,發展成為今天的黃山學院。
六安師范專科學校在1980年代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經過多次調整,它在21世紀初轉型為皖西學院。
滁州師范專科學校在該時期同樣為師范教育做出了重要貢獻,它在2000年初經過轉型,最終發展成為今天的滁州學院。
Ⅱ 80年代的花園小學
學校像個四合院:一邊是辦公室,一邊是教室,一邊是校門,還有一邊是大隊倉庫的後牆。
校門兩側有紅漆寫著的校規:勤學苦練,敢問善辨。不知是什麼體,應該是賈傳播(某位四年級老師,有藝術天賦)自創的美術字。校門上面用鐵絲固定了四個鐵牌牌,上書「花園小學」四個大字。
教室
教室共七間。小學五個年級,每個年級一間,再加上兩間幼兒園,很多時候幼兒園只能湊滿一間,便空出一間來,下課充學生們撞腿,板格子,打車(玻璃彈子)的場所。
每間教室都非常破敗。牆面千瘡百孔,兩個相鄰的教室,利用牆上的孔洞,可以進行一場吹麥芒子(大概是野豌豆,顆粒小而圓,灰褐色,很硬,不能食用)大戰。
以紙為盾,以筆筒為武器,將筆筒插進牆面的孔洞里,嘴裡含幾顆麥芒子,用力吹出去。對面也會還擊,麥芒子打在紙上,噼啪作響。打在臉上,不僅疼,還殘留著敵人的唾沫,分明帶著某種侮辱的性質,令人格外惱怒。
戰況激烈時,眾人圍著牆,有站著的,有蹲著的,有趴著的,有幾人爭搶一個孔洞的……有人旋開筆筒趕來參戰,有人專門負責輸送彈葯,有人中彈之後連喊帶罵……
蛇皮袋子
教室的地面是土坯,坑窪不平。課桌和長凳都要撿磚渣瓦塊墊穩才不至於像船一樣搖晃。
所有的門在腳能踢到的地方都是破的。窗上大多沒有玻璃。冬天,寒風來去自如,教室里冷颼颼的跟露天相差無幾。
靠窗的同學會從家裡帶來蛇皮袋子蒙在窗戶上訂好。風起時,蛇皮袋子被吹得像青蛙的肚皮高高鼓起,並發出嗚嗚的怪叫。很多時候一角被吹開,風從外面灌進來,蛇皮袋子「啪嗒啪嗒」拍打著窗欞,像有了生命一般。
鍾
辦公室側面的牆上懸一口破鍾,上課下課都由某位有手錶的老師拿一柄鐵錘以敲鍾為號。
我們在課堂上時不時就瞥一眼外面,瞧見某位老師拿鐵錘去了,心中就禁不住地歡喜。
後來終於進了一口機械鍾,掛著某間教室的牆上,到了時間會自動鬧鈴。但沒過多久,這鍾就被我爸給別走了。於是學校又回到了人工敲鈴的時代。
漏雨
雨天不用說,屋頂自然是要漏雨的。一旦開始漏雨,眾學生都抬桌移凳,紛紛尋找安全之所,教室往往為爭奪地盤而你推我擠,吵吵嚷嚷,亂成一片。
為避免地上積水太多,老師會從辦公室拿來盆桶接雨。雨滴盆桶,發出悅耳的叮咚之聲,濺起一顆顆清澈的小水珠……觀察這個比聽老師講課有趣多了。
雨再大一點,盆桶也不濟事,只能任由教室變成一片泥濘之地。
有次漏雨太厲害,我們沒法上課,便全體搬到隔壁,和二年級的學生背面而坐,共用一間教室。
那邊老師講:長江兩岸,柳枝已經發芽,大興安嶺,雪花還在飄舞……
我們老師講:人口手,上中下,日月水火,山石田土……
那邊的學生背:一一得一,一二得二……
我們讀:啊哦餓,衣烏淤,昂恩蠅溫暈……
我偷眼觀瞧:二年級那邊有人打開文具盒——裡面除了幾樣文具之外還有幾片桑葉和一隻蠶寶寶,偷偷給她的蠶寶寶餵食;有人在手指上套著紙做的長指甲,在桌子下面晃動;有人扭頭吐出幾片瓜子皮,又丟一顆瓜子進嘴裡;有人偷偷從書包里捧出用紙包好的桑椹,拈起一顆來,塞嘴裡大嚼……
秋冬之交,陰雨綿綿的季節,教室後面還會出現許多水窪,大小不一,累月不幹。經常有同學在課間玩耍時就不小心摔在了裡面。
作業本
一天大雨,數學老師劉紅寶進來發作業本,點誰的名字,誰就上講台去領。不知他那天是不是要趕著回去收衣服,點名十分迅疾。上去下來的人在過道上擠成一團,潮濕的地面很快被踩成一片泥漿,場面異常混亂。
點到賈波浪時,劉紅寶雙眼圓睜,大罵:「賈波浪,你做地個聳(啥)作業?沒得一題做對。趕緊拿回去給我重做,活鬼打架(形容某人不行,很差,不靠譜)!」抓起作業本,一把擲下。
賈波浪慌不迭地跳出座位,擠進過道,昂頭伸手去接。兩次沒抓到,本子落入泥中,眾人足踩腳踏……當他用兩指拈起來時,我雖在近處,但也分不清那是作業本還是抹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