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圓明園內有什麼稀世珍寶
圓明園不但建築宏偉,還收藏著特別珍貴的歷史文物。上自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名人書畫,各種珍異寶。圓明園中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台樓閣;有象徵著熱鬧街市的「買賣街」,也有象徵著田園風光的山鄉村野。還有根據古代詩人詩情畫意建造的景物,如蓬萊瑤台、武陵春色。經歷秦、漢、隋、唐、宋、元、明、清,大約是兩千三百多年的時間。想想會有多少名人字畫和奇珍異寶。北京保利集團以將近4000萬港元將其中的虎首、牛首、猴首買回,使他們重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我了解到圓明園中有許多小園。在海宴堂門前的水池內,有12隻生肖銅像。圓明園在北京的西北郊,由圓明園、長春園、近春園組成,此還有許多小園,眾星拱月般地環繞在圓明園周圍。圓明園的面積相當於一萬多個會堂這么大。正大光明、天圖畫、上下天光、杏花春館、坦坦盪盪、長春仙館、萬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長、月地雲居、匯芳書院、映水蘭香、北遠山、西峰秀色、四宜書屋、平湖秋月、蓬萊台、別有洞天、坐石臨流、麴院風荷,這些都圓明園盛時文物不少於150萬件
十二生肖銅像不過是圓明園流失文物中的滄海一粟。
今天在圓明園遺址公園,人們只能看到半廢的山水和斷壁殘垣,很難想像這里曾享有「萬園之園」的美譽。盛時的圓明園,有著名景群上百處,清朝數代帝王在150餘年時間里精心經營這座集中西建築風格於一體的皇家園林,乾隆皇帝評價圓明園說:「實天寶地靈之區,帝王豫游之地,無以逾此。」但如今,人們只能憑想像來揣測百餘年前圓明園的風貌。
圓明園究竟有多少文物?這個問題至今眾說紛紜。
據楊先生推斷,圓明園當年的文物數量不會少於150萬件。從清代檔案史料、故宮博物院的研究文章以及《頤和園陳設清檔》中,他搜集了不少證據:
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朝皇帝,每年居住在圓明園的時間達半年以上。以乾隆皇帝為例,據清內務府穿戴檔記載,乾隆二十一年,全年共393天(因有閏月),乾隆去熱河避暑山莊及木蘭圍場66天,去曲阜54天,居宮內(故宮)105天,居圓明園168天。道光二十四年,全年共347天,道光帝在圓明園居住時間達274天,在宮中居住僅73天。所以,圓明園內的陳設應不比故宮遜色多少。
圓明園園林建築達20萬平方米,比故宮的全部建築面積還多4萬余平方米。除去不會有什麼陳設的亭軒的面積,用於園居、祭祀、讀書、游樂、存儲庫房等的建築面積在19萬平方米左右。這些建築內按一般陳設和庫房存儲計算文物數量的話,也應不少於故宮內陳設的文物數量。而據推算,溥儀退位時故宮實存文物至少應在150萬件左右。
道光年間內務府一份奏摺,詳盡載明道光十五年奉旨清查宮內及圓明園庫貯物件情況:一兩重銀錁共存569390個,其中宮內存290505個,圓明園存280694個;各式如意1621款,其中宮內存1194款,圓明園存450款;玉硯、筆洗等501件,其中宮內存142件,圓明園存337件;頭等瓷爐、瓶、罐等共773件,其中宮內存337件,圓明園存291件……圓明園的收藏情況,由此也略能窺見一斑。
流失海外的圓明園奇珍知多少
1860年,英法聯軍劫毀圓明園的時候搶走了絕大部分文物。
據當年參加搶劫圓明園的英法侵略軍回憶說:為了拍賣從圓明園中搶來的珍寶,他們把贓品「全安排展覽在喇嘛廟的大殿中」,其中有各種色調的白的和綠的玉石、古色古香的琺琅瓷瓶、古銅器物、金銀的佛像;毛皮製品也特別精緻,其中許多都是很名貴的,有黑貂皮、水獺皮、紫貂皮、羊羔皮等;特別醒目的是,還有兩三件皇帝的朝服。英軍司令格蘭特把自己「應得」的那部分分給了士兵,「軍官們贈送他一把雕滿花紋的赤金酒壺,這是贓品中最精緻的東西」。英國女王也得到一份,是兩個美麗的大琺琅瓶。
法軍司令孟托邦把搶到的兩塊黃金和碧玉做成的朝笏,一塊交給格蘭特轉獻給英國女王,另一塊獻給法王拿破崙三世。回國後,孟托邦又獻給拿破崙三世許多東西:兩根將軍的裝飾杖,用金子做成,中間和兩端都鑲有很大的寶石,做工極為精細;一件乾隆皇帝御用甲胄(現在法國吉美軍事博物館展出),帶一頂戰盔;鎏金和釉的銅寶塔;好幾個用金子和釉做的神像;許多戒指、項圈、酒杯、漆器、瓷器以及數以千計的珍奇玩物。
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劫掠的圓明園文物通過各種拍賣會等途徑流散到世界各地。但大部分還是保存在英法兩國。
大英博物館的東方藝術館中保存了兩萬多件中國歷代的稀世珍品。英軍曾將所劫走的圓明園文物一部分獻給了當時的維多利亞女王,這部分敬獻文物連同被拍賣的圓明園文物都收進了東方藝術館。東晉時期大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卷》,乃我國古代卷軸畫中的稀世珍品,1860年被英法聯軍從圓明園搶走;一匹3尺長、2尺高的白玉馬,這匹玉馬曾被和 從圓明園中竊取,和 被抄家後,玉馬被重新放回圓明園,最終還是沒躲過被劫掠的命運。
法國巴黎楓丹白露宮中有個中國館,是拿破崙三世的歐也妮王後建造的。1860年英法聯軍劫毀圓明園後,侵華法軍司令孟托邦將從圓明園搶來的「戰利品」獻給了拿破崙三世和歐也妮王後。歐也妮王後於是建造了這個中國館,將這些文物收藏起來。
中國館內最顯著的位置擺放著一座巨大的佛塔,2米高,青銅鎏金,通體各層鑲嵌著綠寶石。塔的左右擺放著一對象牙和一對青銅雕龍,與故宮、避暑山莊等處皇帝寶座前放置的青銅龍形制一樣,說明這對青銅龍應是圓明園正大光明殿皇帝寶座前的擺放之物。一對金罐和一隻金曼扎(藏傳佛教的寺廟擺設品),金罐通體如意花紋閃閃發光,金曼扎鑲有珍珠、綠松石和紅寶石,說明當時圓明園內的擺設有多麼奢華。玻璃桌櫃里擺放著一串大念珠,這串珠子共有154顆,跟一般108顆珠子的朝珠不一樣,這是孟托邦將一串皇帝的朝珠和兩串皇後的掛珠串在一起獻給歐也妮王後的,沒想到歐也妮王後並不滿意,因為她早已聽說遠征中國的軍官們個個滿載而歸。她埋怨孟托邦只帶給她這樣的禮物,於是孟托邦另外又送她三車寶物,前後總共送了她七車,包括從圓明園搶來的各種青銅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銀製品、景泰藍……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有一柄用名貴白玉雕成的康熙玉如意,顏色白中透綠,雕成多孔真菌形狀,手柄頂部銘文有「御制」兩個大字,下部銘文是:「敬願屢豐年,天下咸如意。臣吳敬恭進」。展品說明顯示,這件精美的玉如意是被英法聯軍劫掠後,在巴黎拍賣會上買來的……
B. QQ炫舞手游稀世的衣服會返場嗎
很多東西官方一開始說限時,後續不出,然後過個幾個月或者幾年游戲熱度下去了就會想辦法迴流玩家,就會把以前絕版的在拿出來
C. 圓明園中有多少稀世珍寶
圓明園內收藏有極為豐富的圖書文物,現僅舉幾例。文源閣,是仿照寧波范氏天一閣而建的藏書樓,為著名的皇家北四閣之一,建成於乾隆四十年。閣中收藏乾隆欽定《四庫全書》和康熙《古今圖書集成》各一部。《四庫全書》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綜合性叢書,收書34O0餘種,有近8萬卷,36000餘冊。體現了我們國家的古代文明,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因《全書》篇帙浩瀚,當時又擇其尤要者,編成《四庫全書薈要》,計12000冊。《薈要》共抄兩部,一部貯在故宮摛藻堂,另一部收藏於長春園含經堂的東廂"味腴書室"。另外,含經堂還有一外著名文軒--淳化軒,是專為收藏著名法帖《淳化閣帖》摹版而建的。《閣帖》原是北寧淳化三年(992年)摹刻的,包括王羲之、王獻之乃至蒼頡、夏禹、孔子等99人的書法名跡。帖分十卷,是我國的第一部大型叢帖,被譽為諸帖之祖。乾隆年間,根據《閣帖》的北宋"初拓賜本",經過精審更定之後,進行鉤摹刻石。歷時三載,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春,將所摹刻的144塊帖版,鑲嵌於淳化軒前的24間左右迴廊之中。這就是著名的《乾隆重刻淳化閣帖》。不用說圓明園劫毀時,園內收藏的《四庫全書》、《全書薈要》、《古今圖書集成》、《淳化閣帖》摹版等珍貴圖書文物,都未能倖免於難。這從一個側面可反映出帝國主義侵略者火燒圓明園,對人類文化所造成的巨大破壞。
據參與的目擊過劫掠現場的英法軍官、牧師、記者描述:軍官和士兵,英國人和法國人,為了攫取財寶,從四面八方涌進圓明園,縱倩肆意,予取予奪,手忙腳亂,紛紜萬狀。他們為了搶奪財寶,互相毆打,甚至發生過械鬥。因為園內珍寶太多,他們一時不知該拿何物為好,有的搬走景泰蘭瓷瓶,有的貪戀綉花長飽,有的挑選高級皮大衣,有的去拿鑲嵌珠玉的掛鍾。有的背負大口袋,裝滿了各色各樣的珍寶。有的往外衣寬大的口袋裡裝進金條和金葉;有的半身纏著織錦綢緞;有的帽子里放滿了紅蘭寶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掛著翡翠項圈。有一處廂房裡有堆積如山的高級綢緞,據說足夠北京居民半數之用,都被士兵們用大車運走。-個英國軍官從一座有5O0尊神像的廟里掠得一個金佛像,可值1,200英鎊。一個法國軍官搶劫了價值60萬法郎的財物。法軍總司令孟托邦的兒子掠得的財寶可值30萬法郎,裝滿了好幾輛馬車。一個名叫赫利思的英軍二等帶兵官,一次即從園內竊得二座金佛塔(均為三層,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寶,找了7名壯夫替他搬運回軍營。該人因在圓明園劫掠致富,享用終身,得了個"中國詹姆"的綽號。侵略者除了大肆搶掠之外,被他們糟踏了的東西更不計其數。有幾間房子充滿綢緞服裝,衣服被從箱子拖出來扔了一地,人走進屋裡,幾乎可遮沒膝蓋。工兵們帶著大斧,把傢具統統砸碎,取下上邊的寶石。一些人打碎大鏡子,另一些人兇狠地向大燭台開槍射擊,以此取樂。大部分法國士兵手掄木棍,將不能帶走的東西全部搗碎。當10月9日,法國軍隊暫時撤離圓明園時,這處秀麗園林,已被毀壞得滿目狼瘡。
D. 此照片極為稀有,可能是光緒留下唯一的真實影像,當時情況如何
晚清是中國封建王朝終結的前夜,在那個時期西方列強用火炮和鴉片,強行打開了我國的國門,讓那時的統治者得以接觸到外面的世界,了解到在遙遠的西方整個社會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都知道兩次工業革命之後,西方產生了許多在當時新奇的物件,比如說電燈自行車照相機等等,當這些東西流入清朝之後,還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呢。
這張照片具有著很高的歷史價值,一個人影從轎子中走了出來,外面站著特別多的滿清官員,從這個照片中能夠看出那時情況很糟糕,正是慈禧太後和光緒帝返回京城的照片,而他們才剛剛因為八國聯軍侵華逃出北京。
E. 墨竹圖,蒙娜麗莎,卓別林
墨竹圖
名稱】:墨竹圖
【類別】:字畫
【年代】:北宋
【文物原屬】:原屬圓明園收藏
【文物現狀】: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簡介】:
北宋畫家文同繪制。絹本墨筆,縱131.6厘米,橫105.4厘米。
【相關資料】:
作者簡介:
文同(公元1018一1079年),字與可,自號石室先生,又號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操韻高潔,能詩文,擅書畫,尤長於畫竹。後人稱他為「文湖州」。北宋皇佑年間進士,曾官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又受命守湖州,元豐初年任湖州太守,故人稱「文湖州」。傳為湖州竹派,影響深遠。
文同是北宋時期重要的文人畫家。他經常借畫竹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與人品學養。運用墨色的深淺濃淡來描繪竹的各種狀態,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開創了「湖州竹派」,在當時和後代均產生了很大影響。其表弟蘇軾即曾從他學畫竹。文同一生愛竹畫竹成癖,《墨竹圖》即其傳世傑作。
《蒙娜麗莎》微笑之謎
500年來,人們一直對《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觀者或在不同的時間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像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和揶揄。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像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哈佛大學神經科專家利文斯通博士說,蒙娜麗莎的微笑時隱時現,是與人體視覺系統有關,而不是因為畫中人表情神秘莫測。利文斯通博士是視覺神經活動方面的權威,主要研究眼睛與大腦對不同對比和光暗的反應。利文斯通說:「笑容忽隱忽現,是由於觀看者改變了眼睛位置。」她表示,人類的眼睛內有兩個不同部分接收影像。中央部分(即視網膜上的淺窩)負責分辨顏色、細致印記。環繞淺窩的外圍部分則留意黑白、動作和陰影。據利文斯通說,當人們看著一張臉時,眼睛多數集中注視對方的雙眼。假如人們的中央視覺放在蒙娜麗莎的雙眼,較不準確的外圍視覺便會落在她的嘴巴上。由於外圍視覺並不注重細微之處,無形中突出了顴骨部位的陰影。如此一來,笑容的弧度便顯得更加大了。不過,當眼睛直視蒙娜麗莎的嘴巴,中央視覺便不會看到陰影。利文斯通說:「如果看著她的嘴巴,便永遠無法捕捉她的笑容。」蒙娜麗莎的笑容若隱若現,源於人們的目光不斷轉移。利文斯通指出,若要臨摹《蒙娜麗莎》,描繪口部時便要望著別處。
1993年,加拿大美術史家蘇珊·吉魯公布了一項令人震驚的研究成果。她說蒙娜麗莎那傾倒無數觀賞者的口唇,是一個男子裸露的脊背。這一論斷既新鮮又荒誕,然而論證是有力的。集畫家、雕刻家、建築師、工程師及科學家等多種才藝於一身的達·芬奇,可謂是個「怪傑」。他喜歡穿粉紅色外套,在胡須上毫無顧忌地塗上五顏六色,還常稱自己解剖過不下30具死屍。他還是個左撇子,習慣從右到左倒著書寫,別人要藉助鏡子才能讀出他寫的東西。因此藉助鏡子亦不失為欣賞者讀畫的一種方法。旋轉90度後從鏡中看蒙娜麗莎抿著的笑唇,恰好是一個背部線條分明的結實男性脊背以及左臂和肘部的一角;再說,表現人體美和呼喚人性的覺醒,既是大師的人生哲學,又是他的藝術觀。
確實,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線下欣賞這幅畫,人們都會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時而溫文爾雅,時而安詳嚴肅,時而略帶哀傷,時而又有幾分諷嘲與揶揄,神秘莫測的微笑顯露出人物神秘莫測的心靈活動。
幾百年來,「微笑」的新解層出不窮。諸如微笑不露皓齒是因原型雖典雅美麗卻口齒不齊;原型因愛女夭折,憂郁寡歡,難掩凄楚之態;更有甚者,把蒙娜麗莎從貴婦寶座上推落下來,把原型貶為妓女,故而微笑中帶著譏嘲和揶揄。
美國馬里蘭州的約瑟夫·鮑考夫斯基博士認為:「蒙娜麗莎壓根就沒笑。她的面部表情很典型地說明她想掩飾自己沒長門牙。」
法國里昂的腦外科專家讓·雅克·孔代特博士認為蒙娜麗莎剛得過一次中風,請看,她半個臉的肌肉是鬆弛的,臉歪著所以才顯得微笑。
英國醫生肯尼思·基友博士相信蒙娜麗莎懷孕了。他的根據是:她的臉上流露出滿意的表情,皮膚鮮嫩,雙手交叉著放在腹部。性學專家推測:蒙娜麗莎剛剛經歷了性高潮,所以才表現出令世人傾倒的微笑。
還有一種近乎無稽之談的說法:她的表情就像吃了苯氨基亞胺似的,顯得很陶醉,這是吃完巧克力後人體內產生的一種歡愉激素。這種說法很少有人相信,因為當時還沒有巧克力呢。
畫中,左邊的地平線比右邊的低,蒙娜麗莎的左側看上去比右側大。歷史上左邊代表女性,體現達·芬奇崇拜女性。電腦分析顯示,蒙娜麗莎和達芬奇自畫像的臉部有多處相似,可能蒙娜麗莎就是達·芬奇本人,埃及傳說中主管男性生殖器的神叫阿蒙(Amon),主管女性生殖器的神叫伊西斯(Isis)——古代文字中曾將其讀做L'ISA,因此Mona Lisa就是暗示AMON L'ISA,即蒙娜麗莎非男非女,是兩性的融合體。
《蒙娜麗莎》真偽之謎
按照以往的說法,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收藏於巴黎的盧浮宮。但在收藏界卻有一種說法稱,掛在盧浮宮的不是《蒙娜麗莎》,真正的《蒙娜麗莎》是在倫敦一所公寓的牆上。
這間寓所和這幅作品的保管者普利策博士說,《蒙娜麗莎》完成後,作品就留在了麗莎·德·佐貢多家。後來,又有一個貴族請達·芬奇為他的情婦畫一幅肖像,這個被稱為「拉喬康達」(意為「微笑的人兒」)的女子,和蒙娜麗莎長得很像。於是,一時懶惰的達·芬奇把《蒙娜麗莎》的臉部換成拉喬康達。畫作完成後,那個貴族拋棄了拉喬康達,因而沒有買下這幅畫。後來達·芬奇應弗朗西斯一世的邀請去法國,帶去了這幅畫。普利策說,使盧浮宮增添光輝的是拉喬康達的肖像畫。《蒙娜麗莎》後來流落到英格蘭,本世紀初被一家博物館館長、藝術鑒賞家威廉·布萊克買下,後來又為瑞士一財團收購,普利策便是其中的成員。
本世紀初,曾經有許多人大規模地復制、偽造藝術名作,有理由懷疑倫敦的那幅是贗品。但是,普利策博士對他的這幅畫的真實性深信不疑。他用顯微攝影技術證實,倫敦這幅畫上的指紋同達·芬奇其他作品上的指紋相同;根據記載,蒙娜麗莎比拉喬康多年輕19歲,被畫時披著一條表示悼念的面紗,在兩幅畫中,只有倫敦那幅顯示一個更顯年輕的女人披著漂亮的面紗;另一個證據是,拉斐爾當年在達·芬奇作這幅畫時曾經作過速寫,速寫中的蒙娜麗莎背後有兩根圓柱,這兩根圓柱出現在倫敦的肖像畫里,而盧浮宮那幅的背景是山崖、小徑、石橋、樹叢與潺潺的流水。
幾百年以來,不少收藏家各自聲稱他們藏有真正的《蒙娜麗莎》,數量居然達60幅之多。更有趣的是,美國緬因州伯特蘭美術館在1984年收到一幅《不微笑的蒙娜麗莎》,經測定,此畫確實是當年達·芬奇的手筆,畫中的人物除了不微笑以外,其餘都酷似蒙娜麗莎本人。專家由此推測,這幅《不微笑的蒙娜麗莎》可能是作者同時畫的一幅底稿。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目前盧浮宮內收藏的《蒙娜麗莎》是一幅贗品,其依據在於1911年發生的那起盜竊案。在那起盜竊案中,《蒙娜麗莎》失竊。兩年後,它出現在義大利,但是畫面上蒙娜麗莎身後兩旁的廊柱已經被切掉了。幾年後,《蒙娜麗莎》被歸還盧浮宮。但許多專家都認為,這次失而復得只是一場煙幕,真正的《蒙娜麗莎》已經被一位富有的收藏家重金收購,掛在盧浮宮內的只是一件贗品而已。
《蒙娜麗莎》背景之謎
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卡羅·佩德雷蒂認為,蒙娜麗莎身後的背景是義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諾橋附近的景色。佩德雷蒂的證據是,達·芬奇出生在距阿雷佐約100公里的芬奇鎮,並曾經在阿雷佐生活過,這一地區的原始景觀與《蒙娜麗莎》的背景幾乎完全一樣,因此,達·芬奇很有可能採用這一地區的田園景色作為《蒙娜麗莎》的背景。當佩德雷蒂的這一觀點在達·芬奇繪畫國際研討會上宣布後,許多美術史專家都對他的研究結果表示肯定。
編輯本段《蒙娜麗莎》死因之謎
按照記載,麗莎·迪·格拉爾弟尼在46歲時抑鬱而死,但一位日本心臟病專家說他發現蒙娜麗莎的左眼上有一塊黃斑,這是膽固醇含量過高的徵兆。這個日本心臟病專家說蒙娜麗莎應該死於心肌梗塞。
編輯本段《蒙娜麗莎》身世大白
幾百年來,有關畫中女子真實身份的論證從未停止過。德國海德堡大學專家在圖書館的歷史文件書頁旁註筆記中獲得最新線索,揭開了蒙娜麗莎的身世之謎。
海德堡大學專家宣稱,通過分析圖書館內一本約500年歷史的藏書頁空白處潦草的筆記,他們可以確認,這位有著神秘微笑的女子閨名麗莎·蓋拉爾迪尼,是義大利佛羅倫薩布商弗朗切斯科·德焦孔多的妻子。這份文件由大學筆跡部負責人阿邁恩·施勒希特博士兩年半前發現。文件原所有者阿戈斯蒂諾·韋斯普奇與達·芬奇熟識,是當時佛羅倫薩政府官員。他文件空白處所留筆記中,把達·芬奇比做古希臘藝術家阿佩萊斯,說達·芬奇正同時創作3幅作品,其中之一便是麗莎·德焦孔多的畫像。文件標注日期為1503年10月,與專家判斷作品完成的大致時間1503至1506年間剛好吻合。
《蒙娜麗莎》是法國巴黎羅浮宮(前譯「盧浮宮」)的鎮館之寶,也被稱為「德焦孔多夫人」,其中的姓氏在義大利語中有歡欣快樂之意。
《蒙娜麗莎》原型之謎
500多年來歷史學家們一直為達·芬奇名畫《蒙娜麗莎》的原型眾說紛紜,爭論不休。尤其是畫中人臉上神秘的微笑是人們猜測的不解之謎。最近,義大利佛羅倫薩市一位普通教師吉烏塞普·帕蘭蒂又提出了新的說法,蒙娜麗莎是一位有5個孩子的「家庭主婦」。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日報道,帕蘭蒂對佛羅倫薩市檔案進行了長達25年的研究,而後得出一個結論:《蒙娜麗莎》原型是達·芬奇父親一位朋友的妻子麗莎·格拉迪尼,她是一名有5個子女的家庭主婦。
據帕蘭蒂考證,麗莎在1495年16歲時嫁給佛羅倫薩絲綢商人弗蘭西斯科·吉奧康杜,而吉奧康杜則是達·芬奇父親皮耶羅的好友兼鄰居。麗莎是吉奧康杜的第二任妻子。這對夫妻的感情很好,育有5個子女。吉奧康杜在自己的遺囑中稱,麗莎是他「心愛的」和「忠實的」的妻子。
帕蘭蒂認為,《蒙娜麗莎》的畫像完成於麗莎24歲那年。達·芬奇的父親安排了一切,自己花錢讓兒子為朋友的妻子畫了這幅畫。當時達·芬奇正被一場財務糾紛所困擾。他的父親大概想通過這種方式來幫助自己的兒子。
在關於《蒙娜麗莎》原型的傳說中,有人說畫中人是當時佛羅倫薩城內的一個名妓,也有人說畫中人是達·芬奇本人的女人版自畫像。去年,一個名為謝文·紐蘭德的美國教授聲稱,他已經發現了《蒙娜麗莎》微笑背後的真正秘密。《蒙娜麗莎》臉上之所以永遠帶著微笑,是因為畫中的主人當年在做達·芬奇的模特兒時正好懷了身孕,是一個母親對新生命即將誕生時產生的那種神秘的微笑。
目前,帕蘭蒂正趁暑假期間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成書,計劃在8月正式出版發行。
達·芬奇《蒙娜麗莎》原畫蔵於巴黎盧浮宮。但是幾百年來,收藏家們聲稱自己收藏的《蒙娜麗莎》畫作竟達60多幅。
《蒙娜麗莎》失蹤之謎
因喬遷展廳要中斷展覽,30年來第一次將在盧浮宮展廳里「消失」
《蒙娜麗莎》一直在盧浮宮中默默向觀眾微笑。今年4月4日她終於可以休息一天了。
本報綜合報道 4月4日,遊客們將不會在盧浮宮看到《蒙娜麗莎》那迷人的微笑。根據盧浮宮的聲明,《蒙娜麗莎》將於那天喬遷展廳,「休假」一天,這將是這幅名畫30年來第一次在盧浮宮中斷展覽。
盧浮宮方面在聲明中說,時隔4年,《蒙娜麗莎》將於4月4日那天搬遷到重新裝修過的舊展廳中去。2000年時,因為舊的展廳年代久遠,保存條件和安全措施都存在問題,因而盧浮宮將《蒙娜麗莎》轉移到了現在的臨時展廳之中。
根據館方的解釋,中斷展覽一天將是無可避免的,因為在那天工程人員需要給搬遷後的《蒙娜麗莎》安裝照明設施和特殊的反光玻璃,以及設置更合理的參觀路徑。為了避免到時慕名而來的大批遊客失望,盧浮宮已經通知了全世界將近6000家旅行社,同時在自己的主頁上用10種文字做了說明。
達·芬奇名畫《蒙娜麗莎》是盧浮宮最負盛名的藝術品,據統計,盧浮宮90%的參觀者都不會錯過這個「微笑」。博物館的紀念品店每年售出的《蒙娜麗莎》紀念品超過33萬件,包括明信片、磁鐵和拼圖。
自1789年盧浮宮成立,《蒙娜麗莎》入住以來,除了幾次意外事件外,館方一直避免中斷此畫的展覽,按照該館一個工作人員的說法,「倫勃朗、提香和格里柯都可以被束之高閣數周,但《蒙娜麗莎》不可以」。甚至這幅名畫的監護人本人都只能在盧浮宮閉館的時候接近此畫,進行研究工作,對此畫的X光探射研究就是在半夜進行的。
《蒙娜麗莎》最後一次在盧浮宮參觀者的視野中消失是在1974年,那次,她遠渡重洋去了日本巡展。據專家估計,今後這樣的巡展將不太可能再發生,而升級後的展廳也有足夠的能力應付每小時1500人的遊客流量,因此今年4月4日很可能是很多年內《蒙娜麗莎》惟一的一次休假。
說不盡的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這是一個永遠探討不完的問題。自問世至今,將近五百年,後人不知做過多少品評和揣測,留下越來越多的迷局。當今,世上有研究《蒙娜麗莎》的專著數百部,而有近百名學者將此畫作為終身課題。時間的推移不會使疑團得到解決,只會隨著研究的深入,將更多的疑惑留給後人。
人們過分地喜愛她。無止境地探討她那難以覺察的、轉瞬即逝然而亘古不變的微笑,那洞察一切而又包容一切的眼神,那端莊沉穩的姿態,高貴而樸素的裝束,以及無懈可擊的完美構圖。人們驚嘆:列奧納多,惟有列奧納多,上帝一樣的智慧,才能採集那麼多美的元素,將眾多美好合為一個完美。於是,美、智慧、永恆,三位一體,極致的搭配,再無超越的可能。就這樣,蒙娜麗莎帶給人們無限美好的遐想,也給人們無限沉重的壓力。人們既願意棲身她的庇蔭,吸取滋潤的營養;又渴望走出她的陰影,呼吸自由的空氣。多少年了,無數醉心繪事的人,都為這一重矛盾所困擾。
我們現在看到的《蒙娜麗莎》是棕褐色調,略帶些青綠色相,色彩簡潔而沉靜,樸素而凝重。我們以為畫向來如此,其實不然。據達.芬奇同時代人對此畫的描述,當時的畫是色彩鮮艷,調子明快的,什麼時候變成了現在的樣子呢?當年法王得到了《蒙娜麗莎》,為了更好地保護它,在表面塗了過多的光油;歷經數百年光陰,光油變成了暗褐色,像我們目前看到的色彩;畫表面已經開裂,形成了蛛網般的細密紋理。保存狀況不佳,那是令人惋惜的;然而,我們寧願承認當今的《蒙娜麗莎》。單純渾厚的色調與人物沉靜內斂的精神氣質相得益彰;深暗的衣飾、迷濛的背景將人物臉龐及雙手襯托得響亮動人;而均勻的裂紋則給人物增添了神秘氣息,讓我們欣賞她時帶上更多的崇敬與神往。有人想通過現代科技手段除去表面油垢,恢復原先明麗的色彩;只是擔心技術不過關,怕損傷畫面。其實,倘若真的修復了,我們反倒會覺得陌生以至難以接受。
臨摹名畫是一種喜愛的表現,《蒙娜麗莎》就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臨本。且不說今人的臨摹,僅在達.芬奇時代就有好幾個版本的《蒙娜麗莎》,那多半是達.芬奇的學生或助手臨的。有幾幅技巧拙劣,放在原作跟前不堪入目,不過其中也不乏佳作。在美國新澤西州也有一幅《蒙娜麗莎》,和盧浮宮的原作極為相似,只是構圖略大一些,露出左右兩側的石柱(原作構圖本來如此)。畫上的蒙娜麗莎秀麗、清純,更具人間氣息。專門研究《蒙娜麗莎》的學者雷特認為這幅也是達.芬奇所作,而且是最初作品,該作表現出了人物的青春魅力;而收藏於盧浮宮那幅大約作於1513年。達.芬奇到了晚年技藝愈加爐火純青,但多年過去,蒙娜麗莎已不再年輕,而多了些許成熟與深沉。這種說法頗耐人尋味,但畢竟只是推測,難以得到證實。多數人對此持否定意見,反對者認為:達.芬奇一生中創作的繪畫屈指可數,他從未重復過自己的作品。不過,這種論斷也缺乏說服力,達.芬奇本人就曾經畫過兩幅同樣的《岩間聖母》 。既如此,那麼他留下兩幅《蒙娜麗莎》也非絕對不可能。據稱達.芬奇畫《蒙娜麗莎》前後耗費了四年時間或更久,那他在這其間畫過一幅或多幅變體畫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真偽鑒定會有專人去考據,而我們將新澤西州的《蒙娜麗莎》與盧浮宮的原作放在一起欣賞是別有趣味的。兩幅畫看去幾乎一模一樣,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兩者風格截然不同。新澤西的蒙娜麗莎看去更活潑些,嫻靜溫柔中透出靚麗與清新;人物動態是平靜自然的,毫無刻意臨摹的那種拘謹與呆板;背景色彩反差較大,不似原作那般含蓄沉穩,卻與該畫的氣氛極為協調。無疑,這是一幅佳作,但與原作相比就顯得單薄了。當我們面對《蒙娜麗莎》原作時,不會有驚艷之感;那不是一位絕代佳人,似乎也不大年輕。蒙娜麗莎的手也被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手。
但是,我們會長久端詳著畫面,不忍轉移視線。我們首先會被那絕妙的光影效果所折服,層層退暈呈現出豐富的空間以及逼真的質感,無界線的形體轉折及色彩變化,比同時代人領先了幾個世紀。真正讓人驚嘆的還不是技巧,那時隱時現的神秘微笑才令人銷魂。那笑容太淺淡了,離得再近也看不真切;然而,只要你看到畫,無論距離多遠,都能感到微笑的存在。微笑不僅體現在翹起的嘴角,而是遍及臉上每一部分肌膚,甚至畫面的各個角落,以至觀者在欣賞蒙娜麗莎的同時,內心也裝滿了微笑。面對真跡的感受是別處無法取代的,盧浮宮的《蒙娜麗莎》註定會被永久保存。
卓別林
說到電影喜劇,人們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卓別林,他在銀幕上以層出不窮的噱頭、 滑稽的表演和他獨創的頭戴破禮帽、腳登大皮鞋、手拿細手杖,邁著企鵝步的流浪漢夏爾洛的形象,給一代又一代的觀眾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歡笑。然而在這種歡笑背後卻隱藏著人生的孤獨與凄涼。他的喜劇關注"小人物"的命運,將人道主義精神和社會批判因素融入其中,創造了世界喜劇不可逾越的高峰。美國電影史學家路易斯.約可布斯說:"談論查利.卓別林也就是談論電影。美國電影史上還沒有一個人像查利.卓別林那樣,成為全世界這樣珍愛的人物。"
卓別林(1889--1977)出生於倫敦一個貧苦演員家庭,父母都是游藝場的歌舞演員。他的童年動盪不安,10歲時他就進了一個滑稽劇團充當演員,開始獨立謀生。1907年他加入著名的卡爾諾啞劇劇團。1913年他隨團去美國演出,其間與啟斯東公司簽定了合同,開始在製片人兼導演--塞納特手下拍片。
1914年,他演出的第一部喜劇片《謀生》問世。不久,前文提到的流浪漢夏爾洛的形象在他的第二部影片《陣雨之間》中首次登台亮相,成為日後卓別林喜劇電影的重要標志。這一時期他拍攝了大量的短片,以精湛的啞劇技巧、完美的銀幕形象成為聞名世界的喜劇演員。
1923年他創建了自己的查理.卓別林影片公司,成了好萊塢第一個真正獨立製片的藝術家。他一身兼任製片、編劇、導演、演員、作曲,拍出了他一生中最傑出的作品:《巴黎一婦人》(1923年)、《淘金記》(1925年)、《馬戲團》(1928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時代》(1936年)、《大獨裁者》(1940年)、《凡爾杜先生》(1947年)、《舞台生涯》(1952年)等等。
1952年他受到麥卡錫主義的迫害,被迫離開美國。1957年他在英國執導並主演了《一個國王在紐約》,他導演的最後一部影片是 《香港女伯爵》(1967年)。
1972年,他重返好萊塢,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接受了為表彰他"在本世紀為電影藝術所作的不可估量的貢獻"而授予他的藝術成就獎。卓別林關注"小人物"的命運,將人道主義精神與社會批判因素融入他的喜劇之中,創造了世界喜劇電影不可逾越的高峰。
個人感覺:我常常被卓別林的黑白片的形象,雖然都是默聲片,但是,他所塑造的形象常常為人們所稱道。卓別林一直拒絕有聲電影,他認為有聲電影破壞了電影藝術,當然,由於他所處的歷史時代,有些觀點不免帶有局限性,但我們也不能否認,卓別林不愧是20世紀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電影藝術家,世界上最著名的喜劇電影明星.而他作為偉大的喜劇電影藝術家,最大的貢獻是他把為笑而笑的庸俗"鬧劇",提到批判現實主義藝術的高度。他以獨特的喜劇藝術表演風格和辛辣的諷刺,尖銳的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同時,表現出對不幸命運的抗爭,對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百折不撓的追求。我們欣賞卓別林的影片,笑,是發自內心的笑,哭,則流著真誠的眼淚。卓別林對電影藝術的偉大貢獻,寫下了好萊塢電影史,乃至世界電影史上光輝的一頁。
主要作品:
《淘金記》、《狗的生涯》、《發薪日》、《紐約王》、《越獄》、《小孩》、《大兵日記》……
F. 吳卓羲所拍的劇
電視劇
2001年《皆大歡喜古裝版》2001年09月17日首播(01年拍攝)黃榜眼
2002年《烈火雄心2》2002年07月29日首播(01年拍攝)阿華
2002年《流金歲月》2002年09月16日首播(01年拍攝)關少秋 (國語配音:盧琨)
2002年《雲海玉弓緣》2002年12月30日首播(01年拍攝)朱金春
2003年《智勇新警界》2003年03月24日首播(02年拍攝)炮仗
2003年《沖上雲霄》2003年10月27日首播(02年拍攝)唐亦風 (國語配音:盧琨)
2003年《英雄·刀·少年》2003年09月08日首播(02-03年拍攝)王五 (國語配音:張藝)
2003年《戀愛自由式》2003年07月28日首播(03年拍攝)陳少安
2004年《大唐雙龍傳》2004年07月19日首播(03年拍攝)徐子陵 (國語配音:張藝)
2004年《赤沙印記@四葉草2》2004年10月02日首播(04年拍攝)客串排球隊隊員
2005年《西廂奇緣》(又名:《稀世奇緣》)2005年02月14日首播(04年拍攝)張君瑞 (國語配音:張藝)
2005年《學警雄心》2005年04月11日首播(04年拍攝)鍾立文 (國語配音:張藝)
2005年《肝膽昆侖》2006年05月24日無線收費劇集台首播(04年拍攝)常歡 (國語配音:張藝)
2005年《酒店風雲》2005年08月15日首播(04-05年拍攝)王啟傑 (國語配音:張藝)
2006年《亂世佳人》2007年03月12日首播(05年拍攝)田孝義 (國語配音:盧琨)
2006年《男人之苦》2006年06月13日首播(06年拍攝)康世熙 (國語配音:盧琨)
2007年《突圍行動》2007年01月08日首播(06年拍攝)童日進 (國語配音:許秉珩)
2007年《學警出更》2007年06月04日首播(06年拍攝)鍾立文 (國語配音:張藝)
2007年《歲月風雲》2007年07月16日首播(06-07年拍攝)冼介強/危介強 (國語配音:許秉珩)
2007年《廉政行動2007》〈過界〉2007年09月01日首播(07年拍攝)潘展基 (國語配音:趙威)
2008年《李克用與十三太保》巡禮未拍攝(08年tvb巡禮劇)李存孝
2008年《濃情一生》已上映(內地劇,07年拍攝)李靖雲/李薰風
2008年《少年四大名捕》2008年9月22日 翡翠台首播 (07年拍攝)冷血 (國語配音:張藝)
2008年《生死諜戀》鄭州台08年7月14日首播(內地劇,07-08年拍攝)唐問生(紹岩)
2008年《學警狙擊》(2009年2月16日首播)鍾立文 (國語配音:張藝)
2008年《巾幗梟雄》(2009年4月27日首播)蔣必正 (國語配音:張藝)
2009年《巴不得爸爸》(2009年11月30日首播)楚慈
2009年《女王辦公室》(拍攝完成待播)凌笑淇
2009年《大丫鬟》(2010年元月2日湖南經視首播)湖南經視投拍 方少陵
電影
2009年《72家租客》客串
2009年《Laughing gor 之變節》客串 警員編號PC26168
2005年《擁抱每一刻花火》坦克
2003年《鐵翼驚情》乘客某
網路:http://ke..com/view/7082.htm?fr=ala0_1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