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太空梭圖片大全大圖簡單

太空梭圖片大全大圖簡單

發布時間:2022-05-22 23:40:14

❶ 誰幫我找一些中國太空梭的圖片最好是那種放大無馬賽克格式的

http://image..com/i?ct=201326592&cl=2&lm=-1&tn=image&pv=&word=%D6%D0%B9%FA%BA%BD%CC%EC%B7%C9%BB%FA&z=0

❷ 世界上的太空梭有哪幾艘

◇1901年--1910年◇

人類很早以前就想到太空暢游一番了。1903年人類在地球上開設了第一家月亮公園。花50美分就能登上一個雪茄狀、帶翼的車,然後車身劇烈搖晃,最後登上一個月亮模型。

同一年,萊特兄弟在空中噠噠作響地飛行了59秒,同時一位名為康斯坦丁·焦烏科夫斯基、自學成才的俄羅斯人發表了題為《利用反作用儀器進行太空探索》的文章。他在文內演算,一枚導彈要克服地球引力就必須以1.8萬英里的時速飛行。他還建議建造一枚液體驅動的多級火箭。

◇1911年--1919年◇

1919年,美國馬薩諸塞州性情孤僻的羅伯特·戈達德用復雜的計算說明,登月火箭是可以製造出來的。

「戈達德」這個名字在美洲大陸很快傳為笑柄。戈達德在姨媽的農場里深居簡出,並於1926年3月16日成功地點燃了歷史上第一支液體驅動火箭。

◇1921年--1930年◇

1923年,研究凡爾納的專家兼物理學家海爾曼·奧伯特發表了一本長達92頁、公式連篇的小冊子。他想使這本名為《奔向太空的火箭》的小冊子成為宇航的初級課本。

奧伯特指出,火箭也可以在真空中飛行,而且速度比逸出的驅動氣體要快,「在一定條件下會出現一種效率特別高的飛行器,它能輕而易舉地飛抵另一個陌生的天體」。他畫出一張包括太空導彈的宇航站的草圖。似乎很自然,這個宇航幻想家也已考慮建造一個太空鏡。奧伯特的文章激起了宇航的巨大興趣。當時人類似乎只有一個願望——離開地球。

◇1931年--1940年◇

1932年,年輕的蘇聯成立了第一個宇航組織。該組織不久後便成為紅軍的一個分支機構,因為在火星上建立共產主義之前,工程師要研製軍用導彈,以維護地球上的秩序。

1929-1930年度在德國取得很大成功的一部影片叫《月亮夫人》。奧伯特曾作為科學顧問參加了該片的拍攝。觀眾中坐著一位名為布勞恩的高年級學生和內貝爾、維利·萊和克勞斯·里德爾先生。他們聯合組成了「宇航協會」,過著僧侶般嚴格自律的生活。不久後,他們在柏林的賴尼肯多夫「火箭發射地」試驗噴氣式火箭,並計算出飛往火星的拋物線。陸軍武器局的兩位工程師瓦爾特·多恩貝格爾和卡爾·貝克爾裝扮成老百姓參加了該協會。從1934年起,火箭研究工作在德國成為機密。

1937年,韋恩赫爾·馮·布勞恩成了新建的佩訥明德陸軍研究所的技術主任。該研究所是坐落在波羅的海烏瑟多姆島上的一座綜合性大樓,它由裝配車間、實驗台和發射裝置組成。其唯一目的就是盡快研製出可用於實戰的導彈。恰好在1939年秋天,這些工程師成功地把配有控制儀器的「Aggregat5」 (A5)號送上了8公里的高空。據說它裝有一種控制裝置,能射中地面目標。

◇1941年--1950年◇

1942年10月3日,「A4」號導彈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發射。此後的V2導彈彈身上畫上了傳說中的「月亮夫人」。它飛到了90公里的高度。 「Aggregat 4」號導彈是個「原始細胞」,由此生長出了兩個超級大國的導彈和宇宙空間計劃。這些計劃給本世紀剩餘的日子打上了烙印,為人類的自我毀滅提供了可能。

佩訥明德基地表明,這樣高度綜合的導彈技術需要一定的管理和財政支持,這只能由國家來提供——也就是由軍方來承擔。布勞恩後來解釋說,他參迦納粹黨、並於1940年成為黨衛軍沖鋒隊小隊長是為了能夠繼續發展導彈計劃。

對能工巧匠來說,佩訥明德是個天堂。最優秀的工程師雲集此地,能夠立即把他們的圖紙轉化為成品。這里有風洞和實驗室,並研製出第一枚巡航導彈、第一個電子模擬計算器,完善了陀螺儀控制技術、無線通訊和精密水泵。

1944年9月8日,當第一枚「報復性武器」V2導彈擊中倫敦時,佩訥明德人捧著香檳碰杯。在戰爭末期,總共6000枚V2導彈中大約有一半被發射到安特衛普、倫敦、馬斯特里赫特和其它城市。估計V2導彈使12685人喪命,其中三分之二為平民。在希特勒死後兩天,這些工程師決定向美國人投誠。

◇1951年--1960年◇

50年代,有一個公認的基本思想是,哪個國家第一個成功地建立永久性宇宙空間站,它遲早就能控制整個地球。馮·布勞恩向美國人描述了洲際導彈、潛艇導彈、太空鏡和可能的登月旅行。他曾設想建立一個經常載人的、並能發射核導彈的宇宙空間站。他說:「如果考慮到空間站在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區上空飛行,那麼人們就能認識到,這種核戰爭技術會使衛星製造者在戰爭中處於絕對優勢地位。

加利福尼亞的蘭德軍事研究所專家認為,第一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將「在軍事和科學方面都成為領袖國家」。這就是美國對塔斯社於1957年10月4 日報道蘇聯成功發射人造衛星一號——第一顆進入環繞地球軌道運行的衛星——感到震驚的原因。美國當時還在忙於改建「紅石地地短程戰術導彈」,以便能從土耳其向蘇聯發射核彈頭。美國的衛星計劃也還在制定之中。現在,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在為世界共產主義服務。氫彈之父愛德華·特勒說,美國輸掉了這場「比珍珠港更重要的戰役」。直到里根總統任命他為「星球大戰計劃」的顧問,他的心情才恢復了平靜。

圍繞爭奪太空優勢的競爭進入了重要關頭。坐落於哈薩克草原上的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的技術人員竭盡所能使美國同行心灰意冷。1957年,他們把一條名為「萊伊卡」的母狗送上了繞地球運行的軌道;而在美國卡納維拉爾角「先鋒」號從一米半的高度墜落到發射台爆炸。

◇1961年--1970年◇

1961年,加加林成為進入太空的第一人。俄國人用他說明,在天上飛來飛去的並不是天使,也不是上帝。

美國約翰·肯尼迪競選的口號是「新邊疆」。他解釋說:「我們又一次生活在一個充滿發現的時代。宇宙空間是我們無法估量的新邊疆。」對肯尼迪來說,蘇聯人首先進入宇宙空間是「多年來美國經歷的最慘痛的失敗」。唯一的出路是以攻為守。1958年美國成立了國家航空航天局,並於同年發射了第一顆衛星「探險者」號。1962年約翰·格倫成為進入地球軌道的第一位美國人。

1961年4月20日,入侵古巴失敗的次日,肯尼迪總統下令起草一份報告。報告聽上去顯得相當絕望:「是否還存在著另外一種有希望出現的戲劇性轉折——使我們取勝的太空計劃?」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說,「在60年代結束之前要把人送上月球,並讓他安全返回地球」。把星條旗插到這塊無生命的石頭星球上的計劃將花費 250億美元。國會批准了這項計劃,同時批准部署1000枚「民兵地地洲際戰略導彈」和656枚「北極星中遠程戰略潛艇核導彈」。登月競爭就此展開。在 「阿波羅」計劃達到高潮時,共有50萬人參與了這個行動。為了節省時間,美國航天局把起飛試驗的次數限制到了最低點。「雙子星座」號載人飛船試驗了對接技術和控制技術;「徘徊者」號和「月球軌道器」號在月球表面尋找適合著陸的地點。「阿波羅8」號成功地圍繞月球飛行。宇航員在1968年聖誕節向人類奉送了《創世紀》中的詩句。

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幸運地在月球上降落,這成為本世紀第一次通過電視對全球轉播的事件。

宇宙空間歷史學家威廉·伯羅斯在撰寫「阿波羅」計劃時說:「這次迄今為止人類最偉大的發現的動機是完全錯誤的。但這仍然是人類最偉大的冒險,是這個千年的奧德賽傳奇。」馮·布勞恩興高采烈地說:「我們知道,取得太空的領導權就意味著在地球上取得領導權。」

6次成功的「阿波羅」登陸帶回了400公斤月球岩石,但科學界仍然不知道月亮是如何形成的。人類乘坐登月飛船在月球上閑逛,並認識到月球上實在沒有可供發現的東西和很少有夢寐以求的東西。為什麼要把錢花在登月旅行上呢?越南戰爭和差點釀成一場災難的「阿波羅13」號使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擔心再次遭到失敗。因此最後3次「阿波羅」任務被削減掉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預算也逐漸削減到原來的三分之一。

許多科學家本來就對危險的載人太空飛行表示懷疑,他們更願意用飛行器來探測太陽系。

蘇共中央1963年12月3日的絕密文件制定了飛向月球的載人飛行計劃。但是,飛船的研製進展異常緩慢。蘇聯迅速失去同美國在太空競爭中的領先地位。勃列日涅夫接替赫魯曉夫擔任國家領導人後,美國人實現了飛向月球的計劃,而「聯盟號」的起飛則一拖再拖。

1967年4月23日,弗拉基米爾·科馬羅夫駕駛著未完全建造好的「聯盟號」升上太空。24小時後,因為返回地球著陸時主降落傘沒有彈出來,宇航員遇難身亡。1968年10月,發射了無人駕駛的「聯盟-2號」,格奧爾基·別列戈沃伊應當乘次日發射的「聯盟-3號」上天,與其對接,但別列戈沃伊沒有能夠通過手動完成對接……

而美國人當時實現了突破:三名宇航員乘「阿波羅號」飛船繞月球飛行。在這種背景下,計劃在1969年1月實現的兩艘載人飛船的首次對接具有特殊的意義。

沙塔羅夫乘坐的第一艘飛船「聯盟-4號」的起飛時間定在一個不吉利的日子——1969年1月13日。快到起飛時,發送裝置突然顯示一個系統出現故障,飛行被迫取消。

1月14日,「聯盟-4號」順利起飛。15日,葉利謝耶夫、赫魯諾夫和沃雷諾夫三人乘坐的「聯盟-5號」又出現故障。這第二艘飛船的起飛同「聯盟-4號」在拜科努爾上空飛行的時間密切相關,推遲發射就等於宣布整個計劃失敗。發射場幾名軍事專家提出更換損壞部件,並保證要在發射前完成。拜科努爾發射場正值嚴冬。在這種環境下,他們用創紀錄的時間完成了更換工作……飛船相互靠近是通過自動裝置實現的。而在100米處,宇航員需要手動靠攏和對接。一切都很順利。宇航員赫魯諾夫第一個小心地鑽出狹窄的艙口,看了看周圍,抓住飛船外面的把手,慢慢地移向對接起來的「聯盟-4號」。他水平姿勢飄浮起來,雙腳碰不到飛船外面的物體。一根長繩把他系在「聯盟-5號」上。

葉利謝耶夫隨後也進入了「聯盟-4號」。太空中的工作持續了37分鍾。飛船在對接狀態運行了四個半小時。1月17日,「聯盟-4號」返回地面。

沃雷諾夫應當駕駛「聯盟-5號」在第二天返回。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在打開制動發動機前出現了第一個問題。他應當看到浮動的地球,應當弄清楚飛船是否轉動,是否處於正確的位置。否則,發動機如果沒有處於逆行方向,打開它不僅不會制動,而且還會加速,那樣的話宇航員就要永遠呆在太空中了。當時發現,由於彈道的錯誤,飛船比預定時間提前進入夜間。沃雷諾夫看不到地球,不能用肉眼確定飛船的位置和方向是否正確。他只好放棄了降落。

飛行指揮中心建議,在下一圈飛行時人工調整飛船方向。沃雷諾夫輕松地做到了這一點,發動機適時啟動,「聯盟-5號」終於飛向地球。六分鍾後,降落設備就要脫離日常生活艙和儀器設備艙了。可宇航員突然聽到頭上一聲巨響,艙口上面的橫梁彎曲,艙口出現縫隙,這足以使艙內氣壓下降100毫米汞柱。但最可怕的事情還在後面:沃雷諾夫從觀察孔里看到了聳立的天線。這意味著,沒有脫離龐大的儀器設備艙。在這種情況下進入大氣層必死無疑。

當進入大氣層後,沃雷諾夫從觀察孔里看見一道火光。艙內冒出黑煙,充滿了焦味。飛船旋轉著,他一會兒看到太陽,一會兒看到地球……突然又響起爆炸聲。飛船旋轉得更快,陷入火焰的包圍之中。

爆炸終於使降落裝置離開儀器設備艙。這時離地球還有90來公里。

降落是在嚴重超負荷和瘋狂旋轉中進行的。醫生後來都感到驚奇:人的機體怎能承受這一切,為什麼沒有出現腦溢血。接著傳出啪啪的響聲,就是說,該打開降落傘了。但沃雷諾夫知道,在旋轉時,傘繩會纏在一起,傘頂不會張開,飛船將像石頭那樣落在地上。這一次他太走運了:傘繩雖然打了擰,但飛船頓了一下,開始朝另一個方向轉,降落傘終於打開了。沃雷諾夫回到了地面。

◇1971年--1980年◇

蘇聯工程師在登月競賽失利之後,把精力集中於裝配載人空間站。蘇聯的第一代空間站為「禮炮」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軌道空間站。 1971年第一個空間站「禮炮1」號被送入軌道,在返航途中壓力閥提前打開,導致3名宇航員喪生。之後,蘇聯「禮炮-2」號、「禮炮-3」號、「禮炮- 4」號和「禮炮-5」號5個空間站。它們每個的重量約19噸,長16米,只有一個對介面,可與「聯盟」號載人飛船對接。在此類空間站上,宇航員連續停留最長的時間為63天。

◇1981年--1990年◇

第二代空間站為「禮炮-6」號及「禮炮-7」號。它們的對介面增加到兩個,可同時把載人和載貨用的飛船分開,載人用「聯盟」號,載貨用「進步」號貨運飛船。

「禮炮-7」號軌道科學站於1982年4月19日發射,發射時不載人,宇航員和給養分別由載人飛機和貨運飛船與其對接供給。人在「禮炮-7」號上連續逗留時間最長的為211天。「禮炮-7」號全長約15米,重約20噸,前後各有一個與飛船對接的艙口,可同時與兩艘飛船對接。備有變軌發動機,能提高軌道高度,保證長期運行。擁有3個密封艙和2個非密封艙,密封艙的最大直徑為4米多,艙內明亮、舒適、供水充足,保證宇航員長時間在空間站停留。「禮炮- 7號」在總共4年多的飛行中,先後有10批國內外宇航員在站上工作,累計800餘天,獲得大量科學資料和圖片,並生產出第一批太空製造的優質單晶,其中最長的一次是1984年由基齊姆、索洛維約夫和阿季科夫組成的三人乘員組連續飛行237天,創宇航史上載人飛行的最高紀錄。1986年8月,「禮炮-7號」 軌道站停止載人飛行,它與相接的「宇宙-1686號」衛星聯合體轉入更高的軌道上運行。

20世紀的80年代,蘇聯的第三代空間站「和平」號軌道站使其航天活動達到高峰,都讓美國人感到眼熱。「和平」號被譽為「人造天宮」,1986年 2月20日發射上天,是迄今人類在近地空間能夠長期運行的唯一載人空間軌道站。它與其相對接的「量子1號」、「量子2號」、「晶體」艙、「光譜」艙、「自然」艙等艙室形成一個重達140噸、工作容積400立方米的龐大空間軌道聯合體。在這一「太空小工廠」相繼考察的俄羅斯和外國宇航員有106名,進行的科考項目多達2.2萬個,重點項目600個。

在「和平」號進行的最吸引人的實驗是延長人在太空的逗留時間。延長人在空間的逗留時間是人類飛出自己的搖籃地球、邁向火星等天體最為關鍵的一步,要解決這一難題需克服失重、宇宙輻射及人在太空所產生的心理障礙等。俄宇航員在這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其中宇航員波利亞科夫在「和平」號上創造了單次連續飛行438天的紀錄,這不能不被視為20世紀航天史上的一項重要成果。在軌道站上進行了諸如培養鵪鶉、蠑螈和種植小麥等大量的生命科學實驗。

然而蘇聯解體後,從解體中獨立的俄羅斯多年來政治上一直動盪、生產機制不暢、經濟異常困難,以至於支撐不起尚處於「可靠狀態」的「和平」號軌道站的運行。「和平」號軌道站是俄羅斯人的驕傲,為支持其運行,俄國內成立了保留「和平」號人民募捐基金會,並在上個月進行了以募捐為目的的從莫斯科到聖彼得堡的汽車拉力賽,然而所得款項寥寥無幾。「和平」號最終的命運是被迫下崗。

1981年4月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起飛,全美國都為之驕傲。美國航天局向國會兜售這項計劃時稱,它是可以重復使用的「太空太空梭」,能節省費用,但該計劃的實際花費達到了天文數字——100億美元。此後,美國的太空梭頻繁起飛,完成了不少太空任務,比如衛星發射、太空實驗等等。而蘇聯在1988年11月15日才在拜科努爾航天中心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架太空梭「暴風雪(buran)」號,而且這架太空梭還是在無人駕駛狀態下升空的。

不過,美國的太空梭在1986年遭受了重大挫折。當年1月28日上午,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發射架上升空,73秒種後突然爆炸,價值12億美元的太空梭被炸成碎片墜入大西洋,機長斯科比、美籍日本人鬼冢等7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37歲的中學女教師麥考利夫也在其中,她是從11416位申請者中選拔出來的美國第一位參加航天飛行的普通公民。這是「挑戰者」號的第10次飛行,也是美國太空梭的第25 次飛行。1月31日,1.5萬名航天工作者冒著寒風在休斯敦約翰遜航天中心為失事的7名機組人員舉行了追悼儀式。里根總統出席追悼儀式並慰問了遇難者的家屬。2月3日,里根總統下令成立一個由13人組成的總統調查委員會,調查太空梭失事的原因。由前國務卿羅傑斯為首的調查委員會在4個月的調查中,訪問了 160人,舉行了35次調查會議,搜集了6萬3千份文件和數百幅照片。6月9日調查委員會正式向里根總統提出長達256頁的調查報告。據調查,「挑戰者」 號爆炸原因是右側助推火箭存在問題,發射時氣溫過低,寒冷的氣溫對火箭墊圈產生了影響,導致爆炸。

◇1991年--2000年◇

如果將和平號空間站看作人類的第三代空間站,國際空間站則屬於第四代空間站了。國際空間站工程耗資600多億美元,是人類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載人航天工程。它從最初的構想和最後開始實施既是當年美蘇競爭的產物,又是當前美俄合作的結果,從側面折射出歷史的一段進程。

1993年柯林頓政府提出,將「自由」號空間站計劃由美國獨自建造改為國際合作建設,把美國在航天領域內的對手俄羅斯拉進來,再聯合日本、歐洲航天局及加拿大作為夥伴共同籌建。美國吸引俄羅斯參加國際空間站的建設可謂老謀深算,既可以利用俄羅斯現成的硬體及載人航天技術和經驗,降低空間站的成本,又可以防止俄羅斯航天技術的擴散,可謂「一箭雙雕」。

而繼承了蘇聯航天科技成果的俄羅斯則由於國內政局動盪,經濟困難,已無力獨自開展大規模的航天活動,所以也樂意與美國聯手建造空間站。這樣,兩個冷戰時期的宿敵決定攜手起來共建國際空間站。經過5年准備,空間站於1998年底正式「開工」興建。

國際空間站計劃的實施分3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從1994年開始的准備階段,現已完成。這期間,美俄主要進行了一系列聯合載人航天活動。美國太空梭與俄羅斯「和平」號軌道站8次對接與共同飛行,訓練了美國宇航員在空間站上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第二階段從1998年11月開始:俄羅斯使用「質子- K」火箭把空間站主艙——功能貨物艙送入了軌道。它還擔負著一些軍事實驗任務,因此該艙只允許美國宇航員使用。實驗艙的發射和對接的完成,將標志著第二階段的結束,那時空間站已初具規模,可供3名宇航員長期居住;第三階段則是要把美國的居住艙、歐洲航天局和日本製造的實驗艙和加拿大的移動服務系統等送上太空。當這些艙室與空間站對接後,則標志著國際空間站裝配最終完成,這時站上的宇航員可增至7人。

國際空間站預計將在2004年建成,完工後由6個實驗艙(美國一個、歐洲航天局一個、俄羅斯三個)、一個居住艙、兩個連接艙、服務系統及運輸系統等組成,是一個長88米,重約430噸的龐然大物,站上居住艙容積為1200平方米。

美、俄等15國聯手建造國際空間站,預示著一個各國共同探索和和平開發宇宙空間的時代即將到來。不過,幾十年來載人航天活動的成果還遠未滿足他們對太空的渴求。「路漫漫其休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類一直都心懷征服太空的慾望和和平利用太空資源的決心。1998年11月,人類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美國宇航員、77歲的老格倫帶著他未泯的雄心再次踏上了太空征程,這似乎在告訴人類:照此下去,征服太空不是夢

❸ 中國太空梭圖片和資料

中國在1988年提出過4種太空梭方案和宇宙飛船方案,當年被譽為「五朵金花」,最後選擇了神舟系列宇宙飛船。我國的太空梭研製計劃最早提出於1988年,構想起於發展天軍的戰略,最早將其歸屬於863計劃子項目編號204的航天附屬項目中,是一個由宇宙飛船到太空梭的漸進構想。當時,美國太空梭成功首飛取得了巨大的轟動,所以我國國內主導意見是上太空梭項目,宇宙飛船當時根本排不上號。在整整爭論了三年後,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計劃工程正式制定,提出了研製和運行以空間站為核心的載人航天系統,而天地往返系統確定為宇宙飛船,即後來的神舟系列宇宙飛船。
航天技術是「863計劃」《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七大領域中的第二領域,主題項目是: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載人空間站系統及其應用。「863計劃」出台後,航天領域成立了兩個專家組,一是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代號863-204;二是載人空間站系統及其應用,代號863-205。1987年,在原國防科工委的組織下,組建了「863計劃航天技術專家委員會」和主題項目專家組,對發展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的總體方案和具體途徑進行全面論證。
「863—204」專家組在1987年4月發布《關於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概念研究和可行性論證》的招標通知,以招標方式選擇在技術方面有優勢的單位,按要求各自論證載人航天方案。
在2個月的時間內,各競標單位提出了11種技術方案。「863—204」專家組篩選出6種方案,要求他們在1988年6月底前,完成技術可行性論證報告,以便參加高層專家的評審。
方案一:航天部五院508所提出的載人飛船方案。
方案二:航天部一院一部提出的天驕一號小型太空梭方案。它與方案三的長城一號太空梭接近,所不同的是軌道器不帶主動力,返回時利用自身結構滑翔著陸。
方案三:航天部上海航天局805所與航空部604所共同提出的長城一號太空梭方案。它垂直起飛,水平降落,部分重復使用,軌道器帶主動力可自主飛行。
方案四:航天部北京11所提出的V-2兩級火箭飛機的方案。它像火箭一樣垂直起飛,如飛機一樣水平著陸,以火箭發動機為動力,可完全重復使用。
方案五:航空部601所提出的H-2空天飛機方案。它可以像飛機一樣水平起飛和降落,使用吸氣式渦噴組合發動機,可完全重復使用。
方案六:航空部611所對法國正在研究的赫爾墨斯小型太空梭的綜合分析,論證方認為法國搞的太空梭在政治、經濟、技術背景與我國有相似之處,其總體技術與航天部一院一部提出的天驕一號小型太空梭方案類似,是太空梭諸方案中最省力、省時的方案。611所正在與國外開展航空技術方面的合作,可以一並引進國外的有關技術。
在綜合考慮了自身的技術基礎和經濟能力後,1990年5月,「863—2」專家委員會最終確定了「投資較小,風險也小,把握較大」的飛船方案,即利用我國現有的長征2E運載火箭發射一次性使用的宇宙飛船,作為突破我國載人航天的第一步;在2010年或稍後再建成載人空間站大系統。

❹ 太空梭是什麼樣的

我們都聽說過太空梭,可太空梭是什麼樣子呢?我們下面對它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太空梭與普通飛機不同,它是往返於地球表面和近地軌道(距地面185~1100千米的橢圓形軌道)之間的、可以重復使用的大型運輸工具。由於它是靠火箭發射的,所以太空梭可以沖出大氣層,「飽覽」空中的美景。

太空梭集航空航天技術於一身,是當代高新科學技術的頂尖產品。

1981年4月12日,美國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架能上「天」的飛機——「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並試飛成功。

1983年4月14日,美國又發射成功了第二架太空梭——「挑戰者」號。不幸的是,當「挑戰者」號再次升空時卻意外地爆炸了,太空梭上的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這是有史以來損失最大的一次空難。

1988年9月29日,第三架太空梭——「發現者」號,同年12月2日,第四架太空梭——「阿特蘭蒂斯」號相繼飛上「天」。

到目前為止,能上「天」的太空梭已經有很多種,有好幾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太空梭。在探測、開發和利用宇宙能源上,太空梭的作用越來越大。

太空梭對人類有著十分廣泛的用途,它可以攜帶衛星,並可將衛星放置在天空中的任意位置;它還可以在天空中及時修理出了毛病的衛星;能很方便地回收各種各樣的衛星;作為交通工具,它可以向真正的人造「天堂」——航天空間站,運送宇航人員、物品,運送建造航天站、太空太陽能電站等大型空間建築的材料;太空梭甚至可以作為空中的公共汽車,往返於地球與太空之間;在軍事上,它可以對地面、空中的目標進行跟蹤、偵察、拍照等等。

目前,美國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實施和開發一項叫做「X-33工程」的龐大計劃,這個計劃的核心是研究一種新型的、更加先進的跨世紀太空梭,以取代現在的太空梭。

這個計劃分三個階段實施:第一個階段,為未來型太空梭准備設計方案,描繪太空梭的形狀;第二階段,按照設計方案,製造出按一定比例縮小的樣機,並於1999年進行試驗飛行;第三階段,製造出新一代的太空梭並於2005年升入太空。

目前,太空梭仍是開發宇宙最有效的工具。它代表人類向遙遠的太空發射了「麥哲倫」號金星探測器、「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尤利西斯」號太陽探測器等探測儀器,帶去了地球人類的問候。它發射了舉世矚目的「哈勃」望遠鏡,意在窺探神秘的宇宙。

❺ 求一張美國太空梭的圖片

你找的應該是這張吧,太空梭從雲里露出一點,不過是沒發射的。

還有幾個是網站,發給你。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A%BD%CC%EC%B7%C9%BB%FA&in=28742&cl=2&cm=1&sc=0&lm=-1&pn=24&rn=1&di=1865559364&ln=2000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A%BD%CC%EC%B7%C9%BB%FA&in=28742&cl=2&cm=1&sc=0&lm=-1&pn=0&rn=1&di=1864441724&ln=2000

回答完畢,閃人

❻ 太空梭長什麼樣子

中間那個棕色的是燃料箱是個火箭提供燃料的、、兩邊那個白色的是助推器是用來幫助太空梭擺脫地球引力的、、、那個白色的飛機就是「太空梭」、、從太空中返回地球時就只有它回來、、、航天員就坐在那裡面。

❼ 太空梭是什麼啊帶圖片

太空梭是一種有人駕駛可重復使用的航天器,它既能像火箭一樣垂直起飛,像太空飛船一樣在軌道上運行,又能像飛機一樣水平著陸。它是火箭、航天器和航空器的綜合產物。

太空梭可乘坐7名航天員,其中有3名機組人員,4名科學技術專家。太空梭在軌道上運行時,可完成釋放衛星、回收及維修衛星、進行各種微重力科學實驗等多種任務。

太空梭的組成

太空梭實際上是一個由軌道器、外貯箱和固體助推器組成的往返航天器系統,但人們通常把其中的軌道器稱作為太空梭。

(1)軌道器:軌道器是太空梭的核心部分,是整個太空梭系統中唯一可載人、可重復使用的部分。

(2)固體助推器:固體助推器的作用是助推,用於補充主發動機推力的不足。以供再用。

(3)外貯箱:太空梭的主發動機是液體火箭發動機,推進劑是液體燃料液態氧和液態氫。液體推進劑不裝在太空梭上,而是裝在一個獨立的可以拋棄的外貯箱裡面。採用這種結構形式,可以減少太空梭軌道器的尺寸和重量,否則太空梭的軌道器非常龐大。

美國研製過5種型號的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挑戰者號太空梭、發現號太空梭、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和奮進號太空梭。

[1]

前蘇聯研製過一種型號的太空梭,1991年對暴風雪號太空梭成功地進行了無人軌道試飛,其後,由於經費短缺等原因,計劃終止。

❽ 太空梭的圖片。

❾ 新型太空梭是什麼樣

隨著世界新技術革命的發展和不斷應用,航天技術又將出現一個更大的飛躍。

人們一直在考慮能否將航空和航天的優點集合起來,研製成一種低成本的運輸工具。它既能從機場跑道起飛,又能以高超音速穿越大氣層進入宇宙空間,完成航天的任務後,再進入大氣層,在機場水平著陸,經過簡單維修後,又可重新飛上藍天。這種既有高超音速運輸機功能,又具有天地間往返運輸系統功能的有翼飛行器,被稱為空天飛機。

美國未來的X系列新型太空梭

空天飛機的設想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就已產生。50年代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曾提出航天技術和航空技術相結合的思想。1986年2月5日,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在一次大會演說中宣布:美國將研製一種新型的太空梭——國家航空太空梭,簡稱空天飛機。此後,美國正式成立了「國家航空太空梭計劃局」,開展空天飛機的研製工作。

不久,英國、法國、日本等都相繼提出了空天飛機計劃,一時間,全球掀起了一股「空天飛機熱」,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

專家們認為,把航空技術領域和航天技術領域的精華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一個航空航天一體化的最新高技術密集體,在太空梭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和提高,朝著一個更高級的航天器方向發展,前景極為誘人。

未來的空天飛機用途更廣泛,靈活性更高,維修使用更簡便,運載費用更低廉,因此,有人把空天飛機譽為「21世紀的太空穿梭機」。

發展空天飛機要涉及到許多先進高技術。難度很大,而且研製經費高,風險大。但人類總是要前進的,這些先進的科學設想最終將會實現。到21世紀的時候,人們將會乘坐上這種嶄新的空天飛機,從地球的一端起飛,進入太空軌道,領略一番太空的神奇景色,然後返回大氣層,可以在任一機場降落下來,有如今天的旅遊航班一樣方便自如。

空天飛機採用航空噴氣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兩種推進系統,它可以方便地往返於天地之間,是「空」與「天」的完美結合。它有異乎尋常的性能,最高時速達3萬千米,可繞地球無動力飛行;飛行高度由零高度可直達200千米以上;起降方便,不受發射地點和天氣的限制;維修簡便,不必再像太空梭那樣飛行一次需要三個多月的檢修期,臨發射還要出動7000人的保障大軍為之准備。飛行後檢查和准備也很容易;結構巧妙,徹底拋掉了大包袱似的外儲箱和助推器等外掛物,便於輕裝上陣,便捷迅速:一機多用,既可載人又可載物,又可無人駕駛入軌與空間站對接;它的發射費用要比太空梭便宜9/10,而且不需要規模龐大、設備復雜的航天發射場。

空天飛機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把航空發動機引入航天領域,充分利用大氣能源,從根本上改變了航天運載器只採用火箭的推進模式,從而將導致航空航天技術領域內的一場革命。

1983年,美國空軍投資60萬美元委託有關科研單位研製「跨大氣層飛機」,1984年投資100萬美元,進行方案論證,並成立了「跨大氣層飛機計劃局」。並確定從1990年開始研製空天飛機的試驗機——X-30,預計投資30億美元。這種飛機的外形尺寸和波音727客機差不多,最高飛行時速可達28962千米,採用可循環發動機和液氫燃料發動機的混合推進方式,這種試驗機的試製成功將為真正的空天飛機提供科學的依據。

閱讀全文

與太空梭圖片大全大圖簡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熱死了的文字圖片搞笑 瀏覽:183
女孩頭頂扎小辮剃鬢角發型圖片 瀏覽:535
可愛圖片雲彩 瀏覽:122
圖片唯美女生清新帶字 瀏覽:249
如何在圖片文檔上打分 瀏覽:584
易企秀怎麼導出一張圖片 瀏覽:228
木製掛衣架圖片大全集 瀏覽:434
考試必勝動畫圖片可愛卡通 瀏覽:210
兄弟發型圖片兩個人 瀏覽:33
飯店窗簾款式圖片大全 瀏覽:540
小女孩中暑圖片 瀏覽:952
抖音圖片最好看的男生 瀏覽:115
如何尋找同畫風的圖片 瀏覽:783
我喜歡你圖片帶文字的 瀏覽:427
抖音母親節圖片卡通小女孩 瀏覽:175
如何發動感圖片 瀏覽:84
微信怎麼保存不了圖片 瀏覽:790
甩網價格圖片 瀏覽:336
慵懶釋然盡歡文字圖片 瀏覽:749
可愛又萌的女孩圖片 瀏覽: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