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九九消寒圖圖片怎麼畫
在Microsoft Excel 2019中,可參考以下步驟畫九九消寒圖:
1、先選擇9行,調整行高與列寬近似相等。
B. 九九消寒圖的歷史來源
九九消寒圖是中國北方的一項漢族傳統民俗,與數九的民俗密切相關。九九消寒圖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均為繁體字,九字每字九劃共九九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充一個筆畫,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也稱作「寫九」。一般而言在九九消寒圖的一側還應寫有《數九歌》。
除了文字版本的九九消寒圖,還有用圖形表示的九九消寒圖。將宣紙等分為九格,每格用筆帽蘸墨印上九個圓圈,每天填充一個圓圈,填充的方法根據天氣決定,填充規則通常為:上塗陰下塗晴,左風右雨雪當中。這種圖形版本的九九消寒圖簡單易行,但顯然沒有文字版本的漂亮。
此外,也有些九九消寒圖採用圖畫的形式,也稱作「畫九」。在白紙上繪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應一九,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在寒梅圖的一側常常寫有「試看圖中梅黑黑,自然窗外草青青」。這種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又被稱作「雅圖」。
C. 冬至習俗有哪些 冬至進九貼繪九九消寒圖
冬至習俗有吃湯圓,包混沌,吃餃子,寫消寒貼。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為了感受傳統文化的熏陶,體驗過節的熱鬧和喜慶氣氛。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雲:「冬至如大年」。社區工作人員為轄區居民介紹具有蘇州特色冬至民俗,講解「九九消寒圖」的來源和用處,讓居民更加深入了解蘇州傳統的民俗文化。
從冬至那天起就算進九了,在冬至中國民間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後天氣陰晴的「日歷」,人們寄望於它,來預卜來年豐欠,是一種很有傳統特色的、好看的日歷。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個單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圖」。
在南方,我們過冬至要吃湯圓!」一位老家在南方的居民說。這個,街道早就有準備,一盤盤湯圓端上桌,讓居民們在北京也能品嘗到家鄉的冬至味道。
弦樂合奏、打花棍、快板、葫蘆絲……舞台上,各種民族特色節目為現場增添了喜慶熱鬧。由茶藝師、畫師和舞蹈愛好者共同呈現的「九九消寒圖」壓軸登場——畫師在悠揚的音樂、清甜的茶香和曼妙的舞姿中完成了「梅花」的消寒圖圖示,這也是冬至活動的重頭戲。
據介紹,「九九消寒圖」是中國古代的「日歷」,古代從冬至起就進「九」了,民間都要貼繪「九九消寒圖」,消寒圖共有九九八十一個單位,從冬至這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冬天就會過去,春天就要到來。消寒圖大致有文字、圓圈、梅花三種圖式。
D. 九九消寒圖的基本介紹
古代漢族歷法(夏歷),將周天均分為365.24219日。五日為一候的,三候為一氣(節),兩氣(節)為一月。這樣將一個太陽年分為二十四節氣,前半月稱為節氣,後半月稱為中氣,甲子紀年,60年周而復始(這在《淮南子·天文訓》中有詳細記載)。冬夏既立,冷暖必分,也就有了「三伏」「九九」之說。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甲子記日說)為初伏,三伏盡,由熱逐漸走向涼爽,以此表明「熱」的轉化程度。「九九」以冬至為數九第一天,九天為一階段,共九九八十一天,來說明由寒冷走向溫暖的過程。消寒圖便是記載進九以後天氣陰晴的「日歷」,人們寄望於它,來預卜來年豐欠,是一種很有傳統特色的、好看的日歷。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個單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圖」。從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
從明代開始,出現了一種「九九消寒圖」,以便一天一天數過這八十一天,表達一種迎春的殷殷心意。
E. 《九九消寒圖》的歷史來源是什麼
九九消寒圖是中國北方的一項傳統民俗,與數九的民俗密切相關。九九消寒圖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均為繁體字,九字每字九劃共九九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充一個筆畫,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也稱作「寫九」。
傳說其始於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在廣東海豐被俘後,被押解到大都(今北京),正值數九寒天,於是他在牆上繪八十一格,日以墨塗一格,藉以堅信寒冬必將過去,春天一定來臨。明劉若愚在《酌中志》中也有記載:「冬至後,室內多掛《綿羊引子》畫帖,司禮監刷印《九九消寒圖》。」可見當時已沿襲成俗。一般是在冬至掛起,到驚蟄後取下。因為冬至之後,進入數九天氣,到轉過年的驚蟄後六天,九天為一「九」,共計九九八十一天。
F. 九九消寒圖的介紹
九九消寒圖,漢族歲時風俗。從冬至那天起就算進九了,在冬至漢族民間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後天氣陰晴的「日歷」,人們寄望於它,來預卜來年豐欠,是一種很有傳統特色的、好看的日歷。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個單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圖」。從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古代尤其是北方地區的漢族勞動人民,禦寒保暖條件較後代簡陋缺乏,寒冬也被視為威脅與懲罰而對天寒地凍生恐懼感,直接影響人民情緒,甚至會覺得冬季莫名奇妙漫長。當時漢族人民為挨過漫長冬季,遂發明以數九等的方法消遣,以打發時間緩解寒冬威脅下出現的心理危機。而當時圍著家眷數九亦被視為逍遙境界。
G. 九九消寒圖的畫法的經典設計
1.最簡單的一種是:畫縱橫九欄格子,每格中間再畫一個圓,稱作畫銅錢,共有八十一錢,每天塗一錢,塗法是「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民間歌謠謂:「上陰下晴雪當中,左風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草青青。」
2.還有一種比較有文化味道:選擇九個9畫的字聯成一句,放在格中,也是日塗一筆。一般選用的九畫字聯句有「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徐珂《清稗類鈔。時令類》載:」宣宗御制詞,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一句,各句九言,言各九畫,其後雙鉤之,裝潢成幅,日九九消寒圖…自冬至始,日填一劃,凡八十一日而畢事。」
3.雅圖
是畫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計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後,則九九盡,春天臨。《帝京景物略》雲:「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H. 九九消寒的九九消寒圖
從冬至那天起就算進「九」了,冬至漢族民間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後天氣陰晴的「日歷」,人們寄望於它,來預卜來年豐欠,是一種很有傳統特色的、好看的日歷。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個單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圖」。從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
關於「數九」的習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公元550年南北朝時期梁朝宗懍所著《荊楚歲時記》,到現今已有1445年的歷史,「九九歌」的產生和流傳由來已久。到了明代,又在士紳階層產生與發展起:「畫九」、「寫九」的習俗,使數九所反映的暖長寒消的情況形象化,不僅是一項科學記錄天氣變化的時間活動,也是一項有趣的「熬冬」智能游戲。不管是畫的還是寫的,統稱作「九九消寒圖」。
所謂「畫九」,就是用圖畫來記錄「九九」的進程。方法是畫素白梅花一枝,枝上共有白梅81朵。從冬至起,每天用紅筆將一朵白梅塗紅,待到白梅紅遍時,「九九寒天」便結束了。明代《帝京景物略》載:「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相傳「消寒圖」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第一個畫出來的,他被元朝統治者關在北京監獄里,創作了這種圖,以後逐漸流轉開來。源流如此之遠,傳播過程中便免不了有些出入。有些「九九消寒圖」便是畫上九九八十一個圓圈,每九個一組,根據進九以後的天氣,按照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的方法,每天在一個圓圈裡做記號。等八十一個圓圈畫完了,天氣也就暖和了。
「寫九」消寒,始於清代道光初年。道光皇帝親書「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個雙鉤空心字,每個字都是九畫(繁體),讓大臣們逐日描紅填寫一畫。填寫完九個字,便「九」盡春來。這種方法傳到漢族民間後,也有寫「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的,也有寫「雁南飛柳芽茂便是春」的,總之一句九字,每字繁體九畫,而且字里行間蘊含著人們盼望春天的心情。這類文句,有人稱之為「九九消寒句」。
意義: 數九天近三個月,時間是很長的,從開始數到九盡春深,正是一個由冬寒到春暖的漸變過程。不管是哪種「九九消寒圖」,只要認真填畫,都能忠誠記錄這段寒消暖長的具體狀況,而成為一份珍貴的氣象資料。不僅供個人和親友從中揣摩出冬季天氣變化的規律病危以後過冬、「熬冬」有了做好准備的依據;就是對科學家首先是氣象學家和農學家提供一份詳實可靠的參考、研究的資料。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消寒圖」中形象體現出「客觀事物變化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原理。
I. 九九消寒圖的畫法的葫蘆型九九消寒圖
填寫消寒圖是清代皇宮中流行的一種消閑娛樂形式。這種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填字游戲給漫長的寒冬帶來一絲溫暖和樂趣。九九八十一天的填字結束,就該是萬物復甦的春天來臨了。 這幅九九消寒圖,將中國歷史通俗地與傳統冬令節氣有機結合,凝縮在從冬至的頭九到九九的短短時間內,可謂匠心獨運,別出心裁。葫蘆型的圖案設計,酷似「中國結」起終讀法,宛然曲折,令人興趣大增。一番誦讀下來,既了解了中國從三皇開始,至清朝定鼎中原的歷史,也豐富了文化知識。 該圖從雙線大字雁南飛哉,柳芽待春來,順序填描,九個大字,每字均九筆,一日描一筆。內中歌謠的讀法是:漢字堅排右為句首,即從「頭九初寒」讀起,至「大清坐金鑒」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