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想建一個一畝的蔬菜大棚,最便宜的要多少錢
鋼管大棚,最便宜的1萬5左右
⑵ 要建一個蔬菜大棚須要什麼要求在什麼時候種植蔬菜最合適
大棚蔬菜種植技術(一):一、大棚構建
(一)棚架類型和結構。塑料大棚的類型結構有很多種。目前推廣應用最多的有裝配式鍍鋅薄壁鋼管型(簡稱鋼管大棚)和竹木圓拱型大棚兩種。主要用於番茄、甜(辣)椒、茄子、黃瓜等夏菜的春季早熟栽培和冬延後栽培,以及育苗、雜交制種等。還有一種竹架小棚,常單獨或與大棚配合(即大棚套小棚),用於冬春季茄、瓜類蔬菜育苗和春季早熟栽培。
鋼管大棚有兩種規格:一種是中心高2.2米、寬跨度4.5米,長20米,面積90平方米;另一種是中心高2.5米,寬6米,長30米,面積180平方米。使用壽命一般為15年。
為了降低生產成本,還可採用竹架大棚。棚架以毛竹或小圓木為材料搭成,高2米左右,寬4—5米,一般使用壽命為3年。
(二)覆蓋材料:大棚覆蓋材料有以下幾種:
1、普通膜:以聚乙烯或聚氯乙烯為原料,膜厚0.1毫米,無色透明。使用壽命約為半年。
2、多功能長壽膜:是在聚乙烯吹塑過程中加入適量的防老化料和表面活性劑製成。浙江省新光塑料廠生產的多功能膜,寬幅7.5米、厚0.06毫米,使用壽命比普通膜長一倍,夜間棚溫比其他材料高1—2℃。而且膜不易結水滴,覆蓋效果好,成本低、效益高。
3、草被、草扇:用稻草紡織而成,保溫性能好,是夜間保溫材料。
4、聚乙烯高發泡軟片:是白色多氣泡的塑料軟片,寬1米、厚0.4—0.5厘米,質輕能捲起,保溫性與草被相近。
5、無紡布:為一種滌綸長絲,不經織紡的布狀物。分黑、白兩種,並有不同的密度和厚度,常用規格50克/�,除保溫外還常作遮陽網用。
6、遮陽網:一種塑料織絲網。常用的有黑色和銀灰色兩種,並有數種密度規格,遮光率各有不同。主要用於夏天遮陽防雨,也可作冬天保溫覆蓋用。
(三)大棚搭建:選擇向陽、避風、高燥、排水良好,沒有土壤傳染性病害的地方搭棚。
(四)塑料薄膜維護:扣膜時要盡量避免棚膜的機械損傷,特別是竹架大棚,在扣膜前應先把架表面突出的部分削平,或用舊布包紮好。用彈簧固定時,在卡槽處應加墊一層舊報紙。另外要注意避免新舊薄膜長期接觸,以免加速新膜的老化。在通風換氣時要小心操作。
薄膜受凍或曝曬,會促進老化,鋼管在夏天經太陽曝曬,溫度可上升到60—70℃,從而加速薄膜老化破碎。
薄膜使用過程中,難免有破孔,要及時用粘合劑或膠帶粘補。
二、環境特點與調控
大棚因有塑料薄膜覆蓋,形成了相對封閉與露地不同的特殊小氣候。進行蔬菜大棚栽培,必須掌握大棚內環境的特點,並採取相應的調控措施,滿足蔬菜生長發育的條件,從而獲得優質高產。
(一)大棚內環境條件:
1、光照:取決於棚外太陽輻射強度、覆蓋材料的光學特點和污染程度。新塑料膜的透光率為80—85%,被塵泥污染的舊膜透光率常低於40%以下。膜面凝聚水滴,由於水滴的漫射作用,可使棚內光照減少10%—20%。棚架和壓膜線以及高稈蔬菜的架材都會遮光,在大棚管理上要盡可能避免和排除減弱棚內光照的因素。
2、溫度:
(1)溫度變化規律:大棚內氣溫日變化趨勢與露地相同,但晝夜溫差變幅大。白天光照充足,如果薄膜密閉棚內溫度升高很快,最高可達40—50℃,比棚外高20℃以上。陰雨天,增溫效果差,夜間棚內最低氣溫一般比棚外高1—3℃。棚內地溫比氣溫穩定,通常為10—20℃。棚內氣溫也因位置不同而異,大棚橫向分布為中間高、兩邊低,因此大棚中部的植株往往比兩邊的植株高大。大棚縱向分布,白天有太陽照射時,溫度為頂部高、下部低,夜間、陰天則相反。
(2)逆溫現象:聚乙烯覆蓋的大棚,冬季有微風晴朗的夜晚,棚內溫度有時會出現比棚外還低的現象。其原因是:夜間棚外氣溫是高處比低處高,由於風的擾動,棚外近地面處可從上層空氣中獲得熱量補充,而大棚內由於覆蓋物的阻擋,得不到這部分熱量;冬天白天陰涼,土壤貯藏熱量少,加上聚乙烯膜對長波輻射率較高,保溫性略差,地面有效熱輻射大、散熱多,從而造成棚內溫度低於棚外的現象。
(3)溫度調控:大棚的溫度調控主要通過通風換氣和加溫來進行。利用揭膜進行通風換氣是降低和控制白天棚內氣溫最常用的方法,採用遮陽材料,減少大棚的受光量,也能防止棚內氣溫過高。
冬天,為了減少熱量損失,提高氣溫和土溫,棚膜要盡量蓋嚴。可在大棚四周設置風障,大棚內設小棚再採用草片、無紡布、泡沫塑料等多層覆蓋等措施。也可採用加溫措施提高溫度,如用電熱線提高土溫,有條件地區可以利用工廠余熱、地熱水或煤爐等提高棚內溫度。大棚內置放水袋(充滿水的塑料袋),利用水比熱大的特點,白天水袋大量吸收太陽光能,並轉化成熱能貯藏起來,夜間逐漸釋放出來,可提高棚溫。
3、空氣濕度的調控
(1)大棚空氣濕度的變化規律:塑料膜封閉性強,棚內空氣與外界空氣交換受到阻礙,土壤蒸發和葉面蒸騰的水氣難以發散。因此,棚內濕度大。白天,大棚通風情況下,棚內空氣相對濕度為70—80%。陰雨天或灌水後可達90%以上。棚內空氣相對濕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夜間常為100%。棚內濕空氣遇冷後凝結成水膜或水滴附著於薄膜內表面或植株上。
(2)空氣濕度的調控:大棚內空氣濕度過大,不僅直接影響蔬菜的光合作用和對礦質營養的吸收,而且還有利於病菌孢子的發芽和侵染。因此,要進行通風換氣,促進棚內高濕空氣與外界低濕空氣相交換,可以有效地降低棚內的相對濕度。棚內地熱線加溫,也可降低相對濕度。採用滴灌技術,並結合地膜復蓋栽培,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可以大幅度降低空氣濕度(20%左右)。
4、棚內空氣成分:由於薄膜覆蓋,棚內空氣流動和交換受到限制,在蔬菜植株高大、枝葉茂盛的情況下,棚內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變化很劇烈。早上日出之前由於作物呼吸和土壤釋放,棚內二氧化碳濃度比棚外濃度高2—3倍,(330PPM左右);8—9時以後,隨著葉片光合作用的增強,可降至100PPM以下。因此,日出後就要酌情進行通風換氣,及時補充棚內二氧化碳。另外,可進行人工二氧化碳施肥,濃度為800—1000PPM,在日出後至通風換氣前使用。人工施用二氧化碳,在冬春季光照弱、溫度低的情況下,增產效果十分顯著。
在低溫季節,大棚經常密閉保溫,很容易積累有毒氣體,如氨氣、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乙烯等造成危害。當大棚內氨氣達5PPM時,植株葉片先端會產生水浸狀斑點,繼而變黑枯死;當二氧化氮達2.5—3PPM時,葉片發生不規則的綠白色斑點,嚴重時除葉脈外,全葉都被漂白。氨氣和二氧化氮的產生,主要是由於氮肥使用不當所致。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產生,主要是用煤火加溫,燃燒不完全,或煤的質量差造成的。由於薄膜老化(塑料管)可釋放出乙烯,引起植株早衰,所以過量使用乙烯產品也是原因之一。
為了防止棚內有害氣體的積累,不能使用新鮮廄肥作基肥,也不能用尚未腐熟的糞肥作追肥;嚴禁使用碳酸銨作追肥,用尿素或硫酸銨作追肥時要摻水澆施或穴施後及時覆土;肥料用量要適當不能施用過量;低溫季節也要適當通風,以便排除有害氣體。另外,用煤質量要好,要充分燃燒。有條件的要用熱風或熱水管加溫,把燃後的廢氣排出棚外。
5、土壤濕度和鹽分:
大棚土壤濕度分布不均勻。靠近棚架兩側的土壤,由於棚外水分滲透較多,加上棚膜上水滴的流淌濕度較大。棚中部則比較乾燥。春季大棚種植的黃瓜、茄子特別是地膜栽培的,土壤水分常因不足而嚴重影響質量。最好能鋪設軟管滴灌帶,根據實際需要隨時施放肥水,是一項有效的增產措施。由於大棚長期覆蓋,缺少雨水淋洗,鹽分隨地下水由下向上移動,容易引起耕作層土壤鹽分過量積累,造成鹽漬化。因此,要注意適當深耕,施用有機肥,避免長期施用含氯離子或硫酸根離子的肥料。追肥宜淡,最好進行測土施肥。每年要有一定時間不蓋膜,或在夏天只蓋遮陽網進行遮陽栽培,使土壤得到雨水的溶淋。土壤鹽漬化嚴重時,可採用淹水壓鹽,效果很好。另外,採用無土栽培技術是防止土壤鹽漬化的一項根本措施。
三、大棚蔬菜周年茬口安排
大棚只有春季茄果類的早熟栽培,一年只利用4—5個月,利用率及效益不高。如果在秋冬季和夏季也利用大棚進行栽培、育苗及留種,可提高生產效益。
(一)育苗—栽培型;其特點是冬季育苗→春季早熟栽培→夏季育苗→秋冬季栽培。冬季育苗一般在11月至翌年的3月中下旬,培育茄果類、瓜類和豆類秧苗。3月中下旬定植,進行春季早熟栽培。夏季6—8月份培育秧苗,如甘藍、花椰菜、番茄等。秋冬季栽培秋番茄、黃瓜、葉菜、芹菜、蔥蒜等。
(二)栽培型:以栽培蔬菜為主,結合育苗。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春季早熟栽培茄子、番茄、黃瓜、辣椒等,夏季種植速生蔬菜,秋季栽培黃瓜、番茄、甘藍、花椰菜,冬季栽培芹菜、菠菜、生菜、蔥蒜類蔬菜;二是間套作,春季進行番茄、辣椒早熟栽培,4—5月份在大棚拱桿旁種植絲瓜任其沿拱桿爬蔓,或在番茄生長後期,在畦邊定植冬瓜,利用番茄的支架爬蔓;秋季種植生菜、菜心等;冬季進行育苗。
(三)留種制種型: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以春季茄瓜類留制種為主,其茬口方式有冬季育苗→春季制留種→秋季栽培芹菜、甘藍等;一種是以冬春季十字花科自交不親和采留種為主,夏季進行育苗、秋季栽培茄瓜類蔬菜。一、溫室的建設
1.設計建設溫室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2.溫室的牆體應該怎樣建設,保溫效果才會更好些?
3.什麼是磚包復合孔穴實心牆體?它有哪些好處?應當怎樣建設?
4.以前建設的土牆溫室,能改造成磚包孔穴牆體嗎?怎樣改造?
5.怎樣在溫室的牆體外面增設保溫層?增設保溫層後的效果如何?
6.溫室設置防寒溝有什麼好處?防寒溝應該怎樣設置?
7.溫室的通風口應該怎樣設置?
二、節能日光溫室生態環境條件的調控
1.溫室室內的生態環境條件與露地環境條件相比有哪些不同?
2.怎樣改善溫室內的光照條件?
3.溫室室內的溫度應該怎樣調控?
4.為什麼在嚴冬季節溫室的溫度應該比作物的適宜溫度上限再高2-4度?
5.怎樣做才能提高溫室內的溫度,有效地預防冷害、凍害的發生?
6.覆蓋地膜會不會影響作物的根系發育?怎樣解決好提高地溫、降低室內氣濕度與促進根系發育的矛盾?
7.怎樣預防溫室蔬菜栽培的高溫為害?
8.什麼是「閃秧」現象?應該怎樣避免發生?
9.不同蔬菜生長發育要求的空氣相對溫度是多大范圍?怎樣調控溫室內的空氣濕度?
⑶ 蔬菜大棚每畝純收入大概是多少
我是山東平度的,我們這兒冬暖式大棚只種一季西紅柿,畝純收入大約4-5萬元左右 。我們這兒是成規模的,有車來收,一般2-3元每市斤。
⑷ 建一個普通溫室大棚需要多少錢
現在建大棚一般都是包工包料。塑料薄膜拱棚,每平方在30塊錢左右。
依據結構的不同,一種是帶立柱的,帶混凝土水泥立柱,這種稍低點不到30塊,一種是全鋼架(熱鍍鋅鋼架,使用20年以上)無立柱的,這種在30塊左右嗎,稍高一點點,高出來的也就是幾根鋼管的成本,增加的成本不多,目前來說,這種全鋼架無立柱的最受歡迎。
不同檔次和規格用料的大棚,建設花費還是不太一樣的。一些特別簡單的大棚,完全可以自己來搭建。
建一個普通溫室注意事項
1、平整土地和放線:按照設計好的日光溫室平面圖,陟盤測定好方位角,確定溫室大棚的四個角,溫室的四個角處打瞞樁,而後確定山牆和後牆的位置。
2、築牆:築土牆所用的土,可以採用溫室後牆外側的土,也可以用溫室前部栽培面耕層以下的土壤。
3、埋立柱、立屋架:根據圖紙,確定各個立柱的位置並用石灰標出。挖30-40厘米深的坑,用石頭做柱腳,以防止立柱下沉。
4、覆蓋後屋面:在檁條或椽子上覆蓋一層廢舊的塑料薄膜。
5、建前屋面:立柱位置埋好後要前後調整,使立柱各排和各列對齊。
6、上草苫和紙被:紙被用4-6層牛皮紙做成,草苫用稻草或蒲草做成,稻草苫寬1.2-1.3米,蒲草苫寬1.5-1.6米,長度以覆蓋住溫室的前屋面為准。
⑸ 准備種植蔬菜大棚之前都需要什麼准備工作
你好,建棚之前確實有必要測土,一般要求土壤的PH值在6----8之間。
首先,冬暖式大棚建造現在都用挖掘機挖土、履帶式推土機壓實建設牆體,這個你要事先聯系好。水泥立柱、鍍鋅鋼管、鍍鋅鋼絲、鐵絲、塑料管、舊草苫、五米寬的薄膜、聚氯乙烯無滴膜、保溫被、卷簾機及配套,這些都是必須的材料,要事先准備好。有這些材料你的大棚骨架就算成了。
不知道你要建多大的棚,這些材料的具體數字也給你算不出來。
傳上圖片以供參考,還有幾張圖片,是大棚的內部結構,傳不上來,這里只能上一個。
⑹ 什麼什麼事變了五年級作文
題目:家鄉變了
篇一:家鄉變了
家鄉的變化可真大呀!以前那低低的房屋變成了高高的樓房,那坑坑窪窪的石子路已變成了平平整整的水泥道……
以前那坑坑窪窪的石子路,晴天,車子開過,揚起一陣灰塵;雨天,車子開過,濺得一身泥水;而且路面狹窄,僅能通過一輛麵包車,一到晚上黑咕隆咚,伸手不見五指。如今,那坑窪的小道已經鋪上了一層厚厚的水泥,路面平整,雖不怎麼寬闊,但兩輛車並駕齊驅顯然不是問題。道路兩旁「挺立」著一根根電線桿,每當夜幕降臨,路燈准時亮起,把整個路面照得如同白晝。
家鄉的路變了,房屋也變了。以前,家鄉人雖然造起了一座座小樓房,但屋內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個空殼,有的甚至連最起碼的粉刷都沒有完成。如今,那一座座小樓房從外觀上看,有的刷得粉白粉白,稱得上粉妝玉砌,有的貼著外牆磚,算得上瑰麗豪華,室內的裝潢作文
根據主人的審美志趣更是令人眼花?亂,目不暇接。原本的「空殼」如今已經被漂亮的傢具和各種各樣的家用電器填得滿滿的了。
家鄉的變化可真大啊!我相信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指引嚇,勤勞的家鄉人民會把自己的家園建設的更美麗!
篇二:家鄉變了
我的家鄉是陝西省山陽縣西南的一個村莊,那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記得小時候爸爸媽媽常常帶我「回家看看」,我是又高興又煩心。高興的是我又可以見到爺爺奶奶了,煩心的是每次回家都是交通不便,穿著漂亮的衣服走在那坑坑窪窪的小路上,一會兒就弄臟了。因此,我的心情變得灰濛蒙的。晚上,還要住在奶奶家的半磚半土的房子里,忍受著蚊蟲叮咬。惡劣的環境使我不由得產生一股厭惡,那難受勁就別提了。
今年春節,爸爸堅持讓我回家過年,說要給我一個驚喜,於是我懷著好奇回到了家鄉。霎時,我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本來貧窮的小村莊里竟然聳起了一座座小洋樓,外面全部用白瓷磚貼面,陽台的扶梯上雕刻著彩色的花紋,特醒目、特氣派。往後一看,真綠呀!是什麼呢?原來是我從未見過的竹林!那一棵棵翠竹亭亭玉立,在微風中輕輕晃動著,似乎向路人傾訴著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竹林的旁邊是一條寬闊而又平坦的柏油馬路,行人、車輛來來往往、川流不息。
奶奶家裡變化更大。整潔的院子,雪白的瓷磚,豪華氣派的鋁合金窗子。走進屋裡,我眼睛都看直了:寬敞的客廳里擺放著沙發、彩電,我一瞧,還都是名牌的呢!我正看著,丁零零,電話鈴響了,奶奶笑容滿面地拿起電話說著、笑著……
門前的菜地里,爺爺種著瓜果蔬菜,搭起了塑料大棚。我鳥雀般地奔到菜棚里:嫩嫩的、綠綠的蔬菜,一片連著一片,顯出無限生機。我心裡一陣喜悅……
篇三:家鄉變了
桂林,這個連神仙來了都不想離開的地方就是我美麗的家鄉。
改革開放後的新桂林為了改變落後的城市面貌,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如今這座城市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脫下了破舊衣裳後的它更加令人嚮往,就連天邊的彩霞也忍不住化做綢緞,爭著來給這神奇的土地披上新的衣裳。
家鄉發生了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以至離家的遊子們回到桂林,一時間還真找不著回家的路。筆直的大道,繁華的商業街,現代化的購物休閑廣場,古木蒼翠的公園,如雨後春筍般的商業住宅樓,琳琅滿目的商品和令人垂涎欲滴的風味小吃……處處紅花綠葉,繁花似錦,令你目不暇接。
我聽媽媽講,過去的中山中路一帶可不像現在這樣熱鬧。道路很狹窄,沒有這么多車道,馬路兩旁沒有大商場,只有一所矮小的藝術劇院和幾間小百貨商店。到了晚上,路上行人稀少,冷冷清清的,只剩下街道兩旁稀疏的街燈發著昏暗的光……
如今這里已經成為了一條日夜車輛穿梭,行人往來不斷的繁華商業街,原來狹窄的馬路變得寬闊平坦了,一棵棵挺拔的樹木筆直地屹立在人行道旁,樹下鬱郁蔥蔥的小草,五彩斑斕的小花緊密環繞。馬路兩旁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看上去可氣派了!夜幕降臨後,中山路上燈火輝煌,五彩繽紛的街燈、霓虹燈爭奇斗艷,交織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
家鄉的建設越來越美,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我相信家鄉的明天會更加絢爛美麗!
篇四:家鄉變了
我的家鄉在一個遙遠的小山村。家鄉的小路,曾經是那樣的坑坑窪窪,即使汽車能開進去,也要很久時間。最讓人難受的是那連個像樣的茅房都沒有的低矮瓦房,極不方便。每次隨媽媽返鄉,我都要心驚膽戰一回:因為路小而爛,坡陡且彎,房矮而黑,茅房陋而臟,讓人望而生畏。小時候,還曾天真地問媽媽為什麼要回這個鬼地方而讓媽媽好一陣難過。
又是一個生機勃勃春天,我們接到大姨媽邀請我們一家回去看看她漂亮的兩層樓房的消息。我的心裡很納悶:難道姨媽家真的變漂亮了嗎?想起以前去大姨媽家時,那裡骯臟不已:幾間破爛的房子,旁邊的停車處上鋪蓋著茅草,下面停著一輛破爛的拖拉機,拖拉機下有著許多家禽轉來轉去,它們的糞便及各種生活垃圾隨處可見。家家戶戶流出來的積水成潭,惡臭無比,特別是下雨天,污水橫流,讓我這個在城市長大的孩子不知道該抬腳往哪裡走。現在要我再次去體驗那種驚心動魄,自然很不情願。但為了不傷媽媽的心,我帶著遷就的心態隨媽媽踏上回鄉的路。
汽車在路上賓士著,我問媽媽:「大姨媽家真的變漂亮了嗎?那裡的小路還會很難走嗎?」
媽媽帶著她那自稱可與蒙娜麗莎相媲美的微笑回答我:「等會你用自己的眼睛好好看吧!」我不屑的對媽媽扮了一個鬼臉,說:「哼!我又不是沒有來過,有什麼神秘的。我要和周公約會去了!」隨即倒在後排的座位上。爸爸駕著車勻速地向前行駛,不多時,一陣倦意向我襲來,意識便逐漸模糊起來。
⑺ 蔬菜大棚棉被用寬的好還是用窄的好
都可以。現在用棉被的比較多、因為壽命比較大。收放起來也比較方便。省時。省工。現在市場有寬度的有銷售兩米的、三米和四米的。按防雨度有防雨的(活面的)和不防雨的(死面的)按毛氈的薄厚來區別又有毛氈鋪1-4層的都有的。銷售價格大約在一平13元左右。而生產保溫被的原料也比較好找。像廢舊衣服、舊布頭都是可以做的。
蔬菜大棚棉被的使用壽命一般是8到10年以上,保溫效果是草簾的2倍,可以為棚戶們節省成本,增加收入。保溫被的重量又輕,不會對大棚照成太大的壓力,在一些承重能力比較弱的大棚上使用也不會壓壞大棚。威海蔬菜大棚棉被底層使用的是柔軟抗拉力強的強力氈,在使用時可以清潔棚膜,增加棚膜的透光性,在卷放時不會損傷棚膜,可以延長棚膜的使用壽命。
⑻ 蔬菜大棚的保溫被和蔬菜大棚防寒被是用什麼機器生產的
沈陽龍運告訴你。方案1;大棚被生產分為二步:第一、購買保溫氈與布面,第二、購買一台大棚被機器生產。可以生產:大棚被、門簾被、保溫被、牆體保溫等。
方案2;棚被生產分為三步:第一、購買開松棉與布面,第二、購買一台針刺機組生產毛氈,第三、購買一台大棚被機器縫制。可以生產:大棚被、門簾被...
方案3;棚被生產分為四部:第一、購買廢舊衣服、布頭與布面,第二、購買一台開松機生產開松棉,第三、購買一台針刺機組生產毛氈。第四、 購買一台大棚被機器生產。可以生產:大棚被、門簾被、保溫被、牆體保溫等。...
⑼ 舊衣服可以編制菜棚上面的簾子嗎
應該行,化纖的應該更耐風吹雨淋的。
⑽ 哪有收蔬菜大棚廢舊塑料布的
廢品回收站都收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