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衣服的問題是很多家庭主婦的一個難題,想扔又覺得可惜,不扔又占衣櫃的位置。改造舊衣服也是一直很熱門的話題,是不是你還在找適合自己舊衣服的改造手工呢?下面跟我一起改造一件漂亮的舊衣服吧。
工具/原料
舊秋衣
剪刀
大頭針
針線
方法/步驟
1、找到一件家裡廢舊的秋衣上衣。
2、把秋衣平放在桌面上,然後用剪刀把衣袖剪掉。
3、把剪下的衣袖,用剪刀剪開。然後把剪好的平坦在桌面上。
4、把平坦在桌面上的衣袖,從下面慢慢折疊到袖口部位,然後用剪下的衣袖碎布條,從中間綁緊,就成了一個漂亮的蝴蝶結。
5、用大頭針,把漂亮的蝴蝶結別在秋衣的袖口部位,然後利用針線縫合固定。另一邊也按此方法一樣改造。一個漂亮的舊衣服改造就完成了。
『貳』 補丁貼怎麼縫
用針線或縫紉機縫上去最好,圍著補丁貼縫一圈,一勞永逸。帶背膠的補丁貼可以用熨斗燙上去,但用洗衣機清洗時有可能會脫落,如果燙得好,用手洗基本上沒有問題。
『叄』 用廢舊料給大班男孩做衣服圖片及用料
用廢舊料給大班男孩做衣服需要備好:廢紙袋、訂書機、膠水、剪刀。
1、首先在廢紙上比照大班男孩的衣服畫出大體的輪廓。
『肆』 補衣服用的補丁貼怎樣使用
首先取出衣服,然後找到衣服上的破洞,最後取出補丁貼,再把補丁貼貼到衣服的破洞上即 可。下面介紹具體操作方法供參考,首先准備材料:破洞的衣服,補丁貼。
1、首先取出破洞的衣服,然後找到衣服上的破洞,如圖所示。
『伍』 求中國男式 女式傳統 長袍圖片 就是中國舊社會穿的類似於說相聲那種衣服~ 圖片要放大的~越詳細清楚越好
你很喜歡滿清時期的大褂和旗裝嗎?搜搜滿族民族服飾就全出來了。不過,請不要說那是中國傳統服飾,那隻能是少數民族服飾。。。對於華夏子孫來說,傳統服飾是漢服。不是別的民族的衣服,更不是辮子頭。。。那些東西是努爾哈赤強迫祖先們穿上的。性質如同我強迫你穿上韃靼人的衣服,留韃靼人的頭飾一樣,對於大部分漢人來說那都是痛苦。
『陸』 舊物改造 如何用舊衣服做馬甲
1、將一件合身的背心中間放在一張白紙上,根據依據背心的形狀在紙上描出背心的邊。
『柒』 老照片:清末民初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人衣衫襤褸嗎
上海的獨輪車夫。身穿補丁摞補丁的衣裳、腳蹬草鞋,這是舊社會典型的底層勞動者形象。獨輪車就是他的謀生工具,既可運送貨物,也能當“計程車”送人,此時,他正在等待主顧上門。辛辛苦苦一整天的收入,可能只夠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粗茶淡飯。
街頭代寫文書的先生。舊社會識字率很低,一個村莊、一條胡同里可能只有一兩個人粗通文墨。大家寫家書、寫借條、寫訴狀、寫婚約等等,就需要找人代筆。有需求就有市場,於是有些識字的人就在街頭擺攤代筆,賺幾個銅板。隨著入學率的提高,代筆這個職業就消失了。
一位婦女正在編織麻繩。家裡需要用麻繩了,一般不會去街上買,而是自己動手編織。這位婦女操作一台簡易的工具,用黃麻等材料慢慢擰成一條繩。現如今,我們生活中仍然會用到繩子,但隨著技術進步,已經不必手工製作了。
婦女整理絲線准備織布。就像麻繩自產自用一樣,家裡做衣服、做床單被褥所需要的布料,也常常自己製作。這種情況是小農經濟的常態。家家戶戶的女主人,基本上都掌握紡織技巧,她們精通從紡線到織布,再到縫製成品的全部流程。
『捌』 怎麼把衣服補丁補的好看圖片
現在衣服都很少會穿爛,打補丁就是老一輩才有的手藝了。若要補丁打的好看,可以試試下列方法:
1、買些卡通補丁貼,沿邊縫縫在破口處。
2、小的破口處,用十字綉方法(或中國綉花針法),在破損處綉成字母、小星星等,巧妙結合後有時尚感,說不定還成為一件潮服呢。
3、找同色面料,或者拆了衣服上同色口袋做補丁材料。
4、找其他舊衣服,用嗆色面料剪成圖案,做補丁也不錯。
『玖』 服裝近代演變過程的圖片
六大特點 (1)服裝的色彩。70年代的「綠色海洋」。。。 (2)「票證經濟」下形成了樸素、實用、色彩單一的著裝風格。折射出國家的物質水平和綜合國力。1954年,全國城鄉開始憑布票供應棉布。三年困難時期,棉毛衫褲、線衣、線毯、毛巾被、絨毯、浴巾、床單、毛巾、襪子、汗衫、背心、人造棉布、麻布、蚊帳、枕芯、枕套等紡織品,一律憑票供應。靠票證維持社會經濟穩定的政策,極大地限制了廣大民眾的生活消費。與此相適應的形成了樸素、實用、色彩單一的著裝風格。 (3)「補丁」服裝和「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穿著上是以樸素為中心。當衣服穿破時,常見的做法是在衣服的破損處打補丁,縫上一塊顏色相宜的布,繼續穿用。這對於經濟條件較差的人群和經濟水平低下的國家來說,是一件極為正常的事情。在20世紀中期,身著補丁還是思想革命與進步的象徵,甚至也是考察幹部的重要依據。 (4)城市民眾的服裝沿著大中城市→中小城鎮→廣大鄉村這一路徑擴展,從而影響全國,成為中國服裝的主流。 (5)文化對著裝心理、審美觀念的影響。人們對理想服裝形象的認同受中國文化內涵的制約。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非常講究體面、傳統,要求服裝式樣端莊、大方,不願標新立異,色彩不求鮮艷跳躍,崇尚和諧含蓄之美。直到改革開放以後,這一特點才有所突破,「時尚」、「個性化」才成為人們著裝的重要因素。 (6)服裝的「革命」範式:服裝曾是革命的表徵,是革命的一部分。中國服裝的發展,呈現出鮮明的意識形態特徵,表現出一定的政治態度和階級立場。改革開放之前的服裝帶有相當濃烈的「革命」色彩,與政治生活中的革命話語、革命範式等同一致。蘇式服裝與中國傳統服裝相比,雖然有新異的成分,但更多是作為革命的象徵、對領袖、對馬克思主義的擁戴而形成的時尚。「文革」十年,在極「左」思想的影響下,旗袍、布拉吉、西裝等成為封、資、修的象徵,被軍便服取代,這更明顯地標明,服裝是革命的表徵,是革命的一部分。
『拾』 小學生廢品物資手工製作衣服圖片
把舊衣服做成靠墊吧,先剪2塊布在三邊縫合,一邊留著,再塞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