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破舊簡單建築圖片

破舊簡單建築圖片

發布時間:2023-02-08 00:13:02

❶ 哪裡有歐洲建築的清晰圖片有具體名稱

古希臘建築
古希臘建築風格的特點主要是和諧、完美、崇高。而古希臘的神廟建築則是這些風格特點的集中體現者,也是古希臘,乃至整個歐洲最偉大、最輝煌、影響最深遠的建築。古希臘建築風格的特點最集中體現在柱式上:
多立克柱式:柱子比例粗壯,高度約為底徑的4~6倍。柱身有凹槽,槽背呈尖形,沒有柱礎。檐部高度約為整個柱式高度的1/4,柱距約為底徑的1.2~1.5倍。
愛奧尼柱式:柱子比例修長,高度約為底徑的9~10倍。柱身有凹槽,槽背呈帶形。檐部高度約為整個柱式高度的1/5,柱距約為底徑的2倍。
科斯林柱式 :除了柱頭如滿盛卷草的花籃外,其他同愛奧尼柱式。

古代希臘是歐洲文化的搖籃,同樣也是西歐建築的開拓者,但畢竟還處在萌芽和胚胎的時期,它們的類型還少,形制很簡單,結構比較幼稚,這是因為它的藝術的完美所致。古希臘的紀念性建築在公元前8世紀大致形成,公元前5世紀已成熟,公元前4世紀進入一個形制和技術更廣闊的發展時期。
由於宗教在古代社會具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古代國家的神廟往往是這一國家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希臘亦不例外。古希臘是個泛神論國家,人們把每個城邦,每個自然現象都認為受一位神靈支配著,因此希臘人祀奉各種神靈建造神廟。希臘神廟不僅是宗教活動中心,也是城邦公民社會活動和商業活動的場所,還是儲存公共財富的地方。這樣神廟就成了希臘崇拜的聖地,圍繞聖地又建起競技場、會堂旅舍等公共建築。
希臘最早的神廟建築只是貴族居住的長方形有門廊的建築。在他們看來神廟是神居住的地方,而神不過是更完美的人,所以神廟也不過是更高級的人的住宅。後來加入柱式,由早期的 「端柱門廊式」逐步發展到「前廊式」,即神廟前面門廊是由四根圓柱組成,以後又發展到「前後廊式」,到公元前6世紀前後廊式又演變為希臘神廟建築的標准形式——「圍柱式」,即長方形神廟四周均用柱廊環繞起來。

2、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 的一種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

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 ,以及巴爾貝克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斗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古羅馬世俗建築的形制相當成熟,與功能結合得很好。例如,羅馬帝國各地的大型劇場,觀眾席平面呈半圓形,逐排升起,以縱過道為主、橫過道為輔。觀眾按票號從不同的入口、樓梯,到達各區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樂池,後面是化妝樓,化妝樓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兩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雛形,已與現代大型演出性建築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羅馬多層公寓常用標准單元。一些公寓底層設商店,樓上住戶有陽台。這種形制同現代公寓也大體相似。從劇場、角斗場、浴場和公寓等形制來看,當時建築設計這門技術科學已經相當發達。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寫的《建築十書》就是這門科學的總結。

古羅馬建築能滿足各種復雜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結構,獲得寬闊的內部空間。巴拉丁山上的弗萊維王朝宮殿主廳的筒形拱,跨度達29.3米。萬神廟穹頂的直徑是43.3米。公元一世紀中葉,出觀了十字拱,它覆蓋方形的建築空間,把拱頂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無需連續的承重牆,空間因此更為開敞。

把幾個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組合起來,能夠覆蓋復雜的內部空間。羅馬帝國的皇家浴場就是這種組合的代表作。

古羅馬城中心廣場東邊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中央用三間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個跨度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結構水平很高。劇場和角斗場的龐大的觀眾席,也架在復雜的拱券體繫上。

拱券結構得到推廣,是因為使用了強度高、施工方便、價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約在公元前 二世紀,這種混凝土成為獨立的建築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紀,幾乎完全代替石材,用於建築拱券,也用於築牆。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層方錐形石塊或三角形磚保護,再抹一層灰或者貼一層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牆體前再砌一道石牆做面層的作法。

古羅馬建築的木結構技術已有相當水平,能夠區別桁架的拉桿和壓桿。羅馬城圖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達到25米。公元一世紀建造的羅馬大角斗場,可容 五萬觀眾,只用了5~6年時間就建成了。它建在一個填沒的湖上,但地基竟沒有明顯的沉陷。

3、羅曼建築
羅曼建築是10~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區的一種建築風格。羅曼建築原意為羅馬建築風格的建築,又譯作羅馬風建築、羅馬式建築、似羅馬建築等。羅曼建築風格多見於修道院和教堂。

羅曼建築的典型特徵是:牆體巨大而厚實,牆面用連列小券,門宙洞口用同心多層小圓券,以減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鍾樓,有時拉丁十字交點和橫廳上也有鍾樓。中廳大小柱有韻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較大的內部空間造成陰暗神秘氣氛。樸素的中廳與華麗的聖壇形成對比,中廳與側廊較大的空間變化打破了古典建築的均衡感。

隨著羅曼建築的發展,中廳愈來愈高。為減少和平衡高聳的中廳上拱腳的橫椎力,並使拱頂適應於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後來創造出了哥特式建築。羅曼建築作為一種過渡形式,它的貢獻不僅在於把沉重的結構與垂直上升的動勢結合起來,而且在於它在建築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組織到建築的完整構圖之中。

羅曼建築的著名實例有:義大利比薩主教堂建築群、德國沃爾姆斯主教堂等。

4、哥特式建築
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採用這種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頂重量輕,交線分明,減少了券腳的推力,簡化了施工。

飛扶壁由側廳外面的柱墩發券,平衡中廳拱腳的側推力。為了增加穩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於採用了尖券、尖拱和飛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裝飾細部如華蓋、壁龕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題,建築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5、文藝復興建築
文藝復興建築是歐洲建築史上繼哥特式建築之後出現的一種建築風格。十五世紀產生於義大利,後傳播到歐洲其它地區,形成帶 了有各自特點的各國文藝復興建築。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在文藝復興建築中佔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藝復興建築最明顯的特徵是揚棄了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築風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築上重新採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們認為,哥特式建築是基督教神權統治的象徵,而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建築是非基督教的。他們認為這種古典建築,特別是古典柱式構圖體觀著和諧與理性,並同人體美有相通之處,這些正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觀念。

但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師絕不是食古不化的人。雖然有人(如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在著作中為古典柱式制定出嚴格的規范 。不過當時的建築師,包括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本人在內並沒有受規范的束縛。

他們一方面採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靈活變通,大膽創新,甚至將各個地區的建築風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們還將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科學技術上的成果,如力學上的成就、繪畫中的透視規律、新的施工機具等等,運用到建築創作實踐中去。

在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類型、建築形制、建築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築師在創作中既體現統一的時代風格,又十分重視表現自己的藝術個性。總之,文藝復興建築,特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是世界建築史上一個大發展和大提高的時期。

一般認為,十五世紀佛羅倫薩大教堂的建成,標志著文藝復興建築的開端。而關於文藝復興建築何時結束的問題,建築史界尚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學者認為一直到 十八世紀末,有將近四百年的時間屬於文藝復興建築時期。另一種看法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到十七世紀初就結束了,此後轉為巴洛克建築風格。

義大利以外地區的文藝復興建築的形成和延續呈現著復雜、曲折和參差不一的狀況。建築史學界對其它各國文藝復興建築的性質和延續時間並無一致的見解。盡管如此,建築史學界仍然公認 ,以義大利為中心的文藝復興建築,對以後幾百年的歐洲及其他許多地區的建築風格都產生了廣泛持久的影響。

6、巴洛克建築
巴洛克建築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7、洛可可風格
洛可可風格是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表現在室內裝飾上。18世紀20年代產生於法國,是在巴洛克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洛可可風格的特點是:室內應用明快的色彩和纖巧的裝飾,傢具也非常精緻而偏於繁瑣,不像巴洛克風格那樣色彩強烈,裝飾濃艷。德國南部和奧地利洛可可建築的內部空間非常復雜。

洛可可裝飾的特點是:細膩柔媚,常常採用不對稱手法,喜歡用弧線和 S形線,尤其愛用貝殼、旋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卷草舒花,纏綿盤曲,連成一體。天花和牆面有時以弧面相連,轉角處布置壁畫。

為了模仿自然形態,室內建築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變化萬千,但有時流於矯揉造作。室內牆麵粉刷,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鮮艷的淺色調,線腳大多用金色。室內護壁板有時用木板,有時作成精緻的框格,框內四周有一圈花邊,中間常襯以淺色東方織錦。

洛可可風格反映了法國路易十五時代宮廷貴族的生活趣味,曾風靡歐洲。這種風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蘇俾士府邸公主沙龍和凡爾賽宮的王後居室。

8、浪漫主義建築
浪漫主義建築是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下半葉,歐美一些國家在文學藝術中的浪漫主義思潮影響下流行的一種建築風格。

浪漫主義在藝術上強調個性,提倡自然主義,主張用中世紀的藝術風格與學院派的古典主義藝術相抗衡。這種思潮在建築上表現為追求超塵脫俗的趣味和異國情調。

十八世紀60年代至十九世紀30年代 ,是浪漫主義建築發展的第一階段,又稱先浪漫主義。出現了中世紀城堡式的府邸,甚至東方式的建築小品。十九世紀30~70年代是浪漫主義建築的第二階段,它已發展成為一種建築創作潮流。由於追求中世紀的哥特式建築風格,又稱為哥特復興建築。

9、古典復興建築
古典復興建築是十八世紀60年代到十九世紀流行於歐美一些國家的,採用嚴謹的古希臘、古羅馬形式的建築,又稱新古典主義建築 。
當時,人們受啟蒙運動的思想影響,崇尚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在建築方面,古羅馬的廣場、凱旋門和記功柱等紀念性建築成為效法的榜樣。當時的考古學取得了很多的成績,古希臘、羅馬建築藝術珍品大量出土,為這種思想的實現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採用古典復興建築風格的主要是國會、法院、銀行、交易所、博物館、劇院等公共建築和一些紀念性建築。這種建築風格對一般的住宅、教堂、學校等影響不大。
法國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中心,也是古典復興建築活動的中心。法國大革命前已在巴黎興建萬神廟這樣的古典建築,拿破崙時代在巴黎興建了許多紀念性建築,其中雄師凱旋門、馬德蘭教堂等都是古羅馬建築式樣的翻版。
英國以復興希臘建築形式為主,典型實例為愛丁堡中學、倫敦的不列顛博物館等,德國柏林的勃蘭登堡門,申克爾設計的柏林宮廷劇院和阿爾塔斯博物館也都是復興希臘建築形式的;勃蘭登堡門以雅典衛城的山門為藍本。
美國獨立以前,建築造型多採用歐洲式樣,稱為「殖民時期風格」。獨立以後,美國資產階級在擺脫殖民統治的同時,力圖擺脫建築上的「殖民時期風格」,藉助於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來表現民主、自由、光榮和獨立,因而古典復興建築在美國盛極一時。
美國國會大廈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它仿照巴黎萬神廟,極力表現雄偉,強調紀念性。希臘建築形式在美國的紀念性建築和公共建築中也比較流行,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即為一例。

10、折衷主義建築
折衷主義建築是十九世紀上半葉至二十世紀初,在歐美一些國家流行的一種建築風格。折衷主義建築師任意模仿歷史上各種建築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築形式,他們不講求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

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有豐富多樣的建築來滿足各種不同的要求。在十九世紀,交通的便利,考古學的進展,出版事業的發達,加上攝影技術的發明,都有助於人們認識和掌握以往各個時代和各個地區的建築遺產。於是出現了希臘、羅馬、拜占廷、中世紀、文藝復興和東方情調的建築在許多城市中紛然雜陳的局面。

折衷主義建築在十九世紀中葉以法國最為典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是當時傳播折衷主義藝術和建築的中心 。而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期,則以美國最為突出。總的來說,折衷主義建築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沒有按照當時不斷出現的新建築材料和新建築技術去創造與之相適應的新建築形式。

折衷主義建築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劇院,這是法蘭西第二帝國的重要紀念物,劇院立面仿義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築風格,並摻進了繁瑣的雕飾,它對歐洲各國建築有很大影響;

11、功能主義建築
功能主義建築是認為建築的形式應該服從它的功能的建築流派。自古以來許多建築都是注重功能的,但到了十九世紀後期,歐美有些建築師為了反對學院派追求形式、不講功能的設計思想,探求新建築的道路,又把建築的功能作用突出地強調起來。

隨著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的發展,功能主義思潮在20世紀20~30年代風行一時。本來講求建築的功能是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的重要觀點之一,但是後來有人把它當作絕對信條,被稱為「功能主義者」。他們認為不僅建築形式必須反映功能,表現功能,建築平面布局和空間組合必須以功能為依據,而且所有不同功能的構件也應該分別表現出來。

二十世紀20~30年代出現了另一種功能主義者,主要是一些營造商和工程師。他們認為經濟「實惠」的建築就是合乎功能的建築,就會自動產生美的形式。這些極端的思想排斥了建築自身的藝術規律,只會給功能主義本身造成混亂。

二十世紀50年代以後,功能主義逐漸銷聲匿跡,就連強調建築功能的勒�6�1柯布西耶也同功能主義者分道揚鎬了。但無庸置疑,功能主義產生之初對推進現代建築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

12、現代主義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是指二十世紀中葉,在西方建築界居主導地位的一種建築思想。這種建築的代表人物主張:建築師要擺脫傳統建築形式的束縛,大膽創造適應於工業化社會的條件、要求的嶄新建築。因此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和激進主義的色彩,又稱為現代派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產生於 十九世紀後期,成熟於二十世紀20年代,在50~60年代風行全世界。從60年代起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已經過時,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基本原則仍然正確,但需修正補充。70年代以來,有的文獻在提到現代主義建築時,還冠以「20年代」或「正統」字樣。
1919年,德國建築師格羅皮烏斯擔任包豪斯校長。在他的主持 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為歐洲最激進的藝術和建築中心之一,推動了建築革新運動。德國建築師密斯�6�1范德羅也在20年代初發表了一系列文章,闡述新觀點,用示意圖展示未來建築的風貌。
20年代中期,格羅皮烏斯、勒�6�1柯布西耶、密斯�6�1范德羅等人設計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風格的建築。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格羅皮烏斯的包豪斯校舍 、勒�6�1柯布西耶的薩伏伊別墅、巴黎瑞士學生宿舍和他的日內瓦國際聯盟大廈設計方案、密斯�6�1范德羅的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等。在這三位建築師的影響下,在20年代後期,歐洲—些年輕的建築師 ,如芬蘭建築師阿爾托也設計出一些優秀的新型建築。
與學院派建築師不同,格羅皮烏斯等人對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當關心,有的人還對此作了科學研究。
1927年,在密斯�6�1范德羅主持下,在德國斯圖加特市舉辦了住宅展覽會,對於住宅建築研究工作和新建築風格的形成都產生很大影響。1928年,來自12個國家的42名革新派建築師代表在瑞士集會,成立國際現代建築協會,「現代主義建築」一名也四處傳播。
從格羅皮烏斯、勒�6�1柯布西耶、密斯�6�1范德羅等人的言論和實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提倡的「現代主義建築」是要強調建築要隨時代而發展,現代建築應同工業化社會相適應;強調建築師要研究和解決建築的實用功能和經濟問題;主張積極採用新材料、新結構,在建築設計中發揮新材料、新結構的特性;主張堅決擺脫過時的建築樣式的束縛,放手創造新的建築風格;主張發展新的建築美學,創造建築新風格。
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築美學原則。其中包括表現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統一;建築形體和內部功能的配合;建築形象的邏輯性;靈活均衡的非對稱構圖;簡潔的處理手法和純凈的體型;在建築藝術中吸取視覺藝術的新成果。
對這些建築觀點,有人稱為「功能主義」,有人稱為「理性主義」,不過更多的人則稱為「現代主義」。
在20世紀20~30年代,持有現代主義建築思想的建築師設計出來的建築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徵,如平屋頂,不對稱的布局,光潔的白牆面,簡單的檐部處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裝飾線腳等等。這樣的建築形象一時間在許多國家出現,於是有人給它起了一個名稱叫「國際式」建築,當然,這樣的稱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在20世紀30年代從西歐向世界其他地區迅速傳播。由於德國法西斯政權敵視新的建築觀點,格羅皮烏斯和密斯�6�1范德羅先後被迫遷居美國;包豪斯學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學內容和設計思想卻對世界各國的建築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先是在實用為主的建築類型如工廠廠房、中小學校校舍、醫院建築、圖書館建築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築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紀念性和國家性的建築中也得到實現,如聯合國總部大廈和巴西議會大廈。現代主義思潮到 了二十世紀中葉,在世界建築潮流中占據主導地位。

13、後現代主義建築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美國和西歐出現的反對或修正現代主義建築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現代主義建築成為世界許多地區佔主導地位的建築潮流。但是在現代主義建築陣營內部很快就出現了分歧 ,一些人對現代主義的建築觀點和風格提出懷疑和批評。

1966年,美國建築師文丘里在《建築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一書中 ,提出了一套與現代主義建築針鋒相對的建築理論和主張,在建築界特別是年輕的建築師和建築系學生中,引起了震動和響應。到二十世紀70年代,建築界中反對和背離現代主義的傾向更加 強烈。對於這種傾向,曾經有過不同的稱呼,如「反現代主義」、「現代主義之後」和「後現代主義」,以後者用得較廣。

對於什麼是後現代主義,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特徵,人們並無一致的理解。美國建築師斯特恩提出後現代主義建築有三個特徵:採用裝飾;具有象徵性或隱喻性;與現有環境融合。

現在,一般認為真正給後現代主義提出比較完整指導思想的還是文丘里,雖然他本人不願被人看作後現代主義者,但他的言論在啟發和推動後現代主義運動方面,有極重要的作用。

文丘里批評現代主義建築師熱衷於革新而忘了自己應是「保持傳統的專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傳統的做法是「利用傳統部件和適當引進新的部件組成獨特的總體」,「通過非傳統的方法組合傳統部件」。他主張汲取民間建築的手法,特別贊賞美國商業街道上自發形成的建築環境。文丘里概括說:「對藝術家來說,創新可能就意味著從舊的現存的東西中挑挑揀揀」。實際上,這就是後現代主義建築師的基本創作方法。

西方建築雜志在二十世紀70年代大肆宣傳後現代主義的建築作品,但實際直到80年代中期,堪稱有代表性的後現代主義建築,無論在西歐還是在美國仍然為數寥寥。比較典型的有美國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美國波特蘭市政大樓、美國電話電報大樓、美國費城老年公寓等。

1976年,在美國俄亥俄州建成的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與舊館相連,牆面的顏色、圖案與原有建築有所呼應。在一處轉角上,孤立地安置著一根木製的 、變了形的愛奧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個綽號叫「米老鼠愛奧尼」。這一處理體現著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個片段、一種裝飾、一個象徵,也是「通過非傳統的方式組合傳統部件」的例子。

美國電話電報大樓是1984年落成的,建築師為約翰遜,該建築坐落在紐約市曼哈頓區繁華的麥迪遜大道。約翰遜把這座高層大樓的外表做成石頭建築的模樣。樓的底部有高大的貼石柱廊;正中一個圓拱門高33米;樓的頂部做成有圓形凹口的山牆 ,有人形容這個屋頂從遠處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鍾。約翰遜解釋他是有意繼承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紐約老式摩天樓的樣式。

美國建築師史密斯被認為是美國後現代主義建築師中的佼佼者。他設計的塔斯坎和勞倫仙住宅包括兩幢小住宅,一幢採用西班牙式,另一幢部分地採用古典形式,即在門面上不對稱地貼附三根橘黃色的古典柱式。

1980年,威尼斯雙年藝術節建築展覽會被認為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世界性展覽。展覽會設在義大利威尼斯一座 十六世紀遺留下來的兵工廠內,從世界各國邀請20位建築師各自設計一座臨時性的建築門面,在廠房內形成一條70米長的街道。展覽會的主題是「歷史的呈現」。

被邀請的建築師有美國的文丘里、巳穆爾,斯特恩、格雷夫斯、史密斯,日本的磯崎新,義大利的波爾托蓋西,西班牙的博菲爾等。這些後現代派或准後現代派的建築師,將歷史上的建築形式的片斷,各自按非傳統的方式表現在自己的作品中。

人們對後現代主義的看法非常分歧,又往往同對現代主義建築的看法相關。部分人認為現代主義只重視功能、技術和經濟的影響,忽視和切斷新建築和傳統建築的聯系,因而不能滿足一般群眾對建築的要求。他們特別指責與現代主義相聯系的國際式建築同各民族、各地區的原有建築文化不能協調,破壞了原有的建築環境。

此外,經過70年代的能源危機,許多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並不比傳統建築經濟實惠,需要改變對傳統建築的態度。也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反映產業革命和工業化時期的要求,而一些發達國家已經越過那個時期,因而現代主義不再適合新的情況了。持上述觀點的人寄希望於後現代主義。

反對後現代主義的人士則認為現代主義建築會隨時代發展,不應否定現代主義的基本原則。他們認為 :現代主義把建築設計和建築藝術創作同社會物質生產條件結合起來是正確的,主張建築師關心社會問題也是應該的。相反,後現代主義者所關心的主要是裝飾、象徵、隱喻傳統、歷史,而忽視許多實際問題。

在形式問題上,後現代主義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義和手法主義,是表面的東西。因此,反對後現代主義的人認為:現代主義是一次全面的建築思想革命,而後現代主義不過是建築中的一種流行款式,不可能長久 ,兩者的社會歷史意義不能相提並論。

也有的人認為後現代主義者指出現代主義的缺點是有道理的,但開出的葯方並不可取 。認為後現代主義者迄今拿出的實際作品,就形式而言,拙劣平庸,不能登大雅之堂。還有人認為後現代主義者並沒有提出什麼嚴肅認真的理論,但他們在建築形式方面突破了常規,他們的作品有啟發性

❷ 中國古代的房子是什麼樣的

說到「中國古代房屋」,關於這些傑出建築的研究項目和論文數不勝數。

中國建築-維基網路作為一個建築外行,我只能根據簡單的信息做一個簡單的介紹,沒有系統的知識。原始時期——胚胎期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商周時期(公元前1600 - 256年)房屋的外觀、布局、材料,當時普通的農兵都居住在簡朴的房屋中,只有那些宮殿式的建築才能體現古代建築師的最高技術水平。

北方民居北京的四合院(中國最著名的民居之一)山西民間建築平遙縣-維基網路陝西—維基網路南方民居湖南、江西的吊腳樓(中國吊腳樓)

❸ 上海外灘建築的特點

自19世紀40年代,租界被英法等國搶占後,外灘便成為了一個主權區,西方列強以他們的方式經營、管理、建設租界,當商行、金融企業在外灘佔有一席之地後,即大興土木,營建公司大樓,而外灘的建築大多也經過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

20世紀,由於建築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增長,外灘出現了多層和高層建築,式樣五花八門,諸如英國古典式、英國新古典式、英國文藝復興式亞細亞大樓(原上海冶金設計院)、上海總會(今東風飯店)、浦發銀行大樓(原匯豐銀行大樓)、恰和大樓(今外貿局大樓)等,

還有法國古典式、法國大住宅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近代西方式、東印度式、折中主義式、中西摻合式等,呈現世界各國建築共存的局面。因而,北起蘇州河外白渡橋,南至中山東一路金陵東路的這一片建築群,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這些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並存的建築,已成為了上海的象徵。

外灘四季分明,溫和濕潤,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外灘春秋較短,冬夏較長,全年60%以上的雨量集中在5月至9月的汛期。

(3)破舊簡單建築圖片擴展閱讀

主要建築

歷史建築

外灘共有33座建築, 一部分仍為一些單位機構徵用,比如民國十六年(1927年)建成的外灘13號海關大樓,仍然是上海海關的駐地;外灘14號交通銀行大樓,是外灘最年輕的一座建築,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建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直由上海總工會使用。

另外一些則為各國銀行和保險公司的總部以及高級賓館,比如外灘1號亞細亞大樓,建於1913年;日清大樓,又名海運大樓,民國十四年(1925年)建成,原是日清洋行的建築;匯豐銀行大樓,又名市府大樓,民國十四年(1925年)建造;

英國總會,一層樓酒吧間的110.7英尺的酒吧櫃號稱東方最長,如今則是東風飯店;外灘19號匯中飯店大樓,今天為和平飯店;外灘22號沙遜大廈,民國十八年(1929年)建成,是外灘上最高的建築,今天也屬於和平飯店。3號、6號、18號被整修開發為高檔消閑購物娛樂場所,為上海奢侈消費的坐標。

1號:現為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總部所在地,原名亞細亞大樓,建於民國二年(1913年),是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在上海成立的辦事處。史稱「外灘第一高樓」,底段與上段都是巴洛克式造型,中段為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是上海高層建築中最年長的建築。

2號:現為東風飯店,曾是上海最豪華的俱樂部——上海總會。有「東洋倫敦」之稱,設計上仿效英國古典主義,也參照日本帝國大廈。三角形電梯是西門子公司製造,已有90餘年的歷史。有一條110多英尺的吧台。

3號:現名有利大樓,原名聯合大樓,屬於美國有利銀行所有,現為新加坡佳通投資有限公司所在地。民國五年(1916年)建成,是上海第一幢鋼結構大樓,鋼材來自德國。該樓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均衡對稱的建築風格,但裝飾上又多採用巴洛克風格的漩渦型圖案。

5號:現屬華夏銀行,原為日本日清公司大樓,是日本近代西洋建築與古典建築風格相結合的產物,外立面採用花崗石,建於民國十年(1921年)。

6號:現屬香港僑福國際企業有限公司,原為中國通商銀行大樓,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竣工,是外灘現存最老的建築之一。該樓外牆採用花崗石貼面,擁有一排英國哥特式建築風格的尖角,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灘的典型建築。

7號:現為泰王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和泰國盤谷銀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原為大北電報公司大樓,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建成。

9號:輪船招商總局大樓,建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盛宣懷投資白銀220萬兩。

10—12號:現為浦東發展銀行所在地,原為香港上海匯豐銀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建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三扇青銅大門和兩旁的銅獅子,由英國專門鑄造,據說鑄成後立刻將銅模毀掉,獅子成為絕版珍品。底層中部突出一個八角形門廳,由此進入寬敞的營業大廳。

門廳的頂部有8幅彩色馬賽克鑲拼成的壁畫,分別描繪了20世紀初上海、香港、倫敦、巴黎、紐約、東京、曼谷、加爾各答等8大城市的建築風貌。畫旁有文字「四海之內皆兄弟」。解放後上海市政府曾在此辦公。此樓耗資800萬兩白銀,被譽為「從蘇伊士運河到白令海峽最考究的建築」。

13號:現為海關大廈,是匯豐銀行大樓的姊妹樓,建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仿造英國議會大廈的大鍾(大本鍾)製造,由英國喬伊斯公司造好後到上海組裝,

此樓樓外立面的大鍾為亞洲第一大鍾,世界最著名的大鍾之一(全球現存唯有的三座威斯敏斯特大鍾之一,另兩座是英國議會大本鍾和俄羅斯紅場斯巴斯克大鍾),原來每逢整點奏威斯敏斯特報時曲,於文革時改為東方紅。

14號:現為上海市總工會,由鴻達洋行設計,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陶馥記營造廠承建,是上海解放前外灘建築群中最後建成的一幢樓。

15號:現為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原為華俄道勝銀行大樓,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竣工。

16號:現屬招商銀行,原為台灣銀行大樓。台灣銀行原為日商銀行,是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之後,日本在台北開設的,清宣統三年(1911年)又在上海設立分行。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將台灣銀行劃歸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分行所有。

17號:現為友邦保險大樓,原為《字林西報》大樓,是上海第一幢高層建築。《字林西報》創刊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是英國人辦的一張英文日報,也是在上海開設最大的新聞出版機構。

《字林西報》起初只是一份4頁的英文周報,刊登商賈行情、船期航班等交通信息,後因時常刊登英租界當局的文告、新聞公報,被稱為租界工部局的喉舌。1951年停刊。大樓室內有白色大理石地坪、黑色大理石牆面和金色馬賽克穹廬頂。

18號:建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是一棟有著84年歷史的市級經典保護建築,位於外灘南京東路口,原名麥加利銀行的外灘十八號樓,曾是英國渣打銀行駐中國的總部。自1955年渣打銀行遷址以來,歷經多家單位使用。

2004年11月20日修復後的外灘十八號樓進門四根古希臘式的大理石柱是原裝,來自200年前義大利的Tuscani教堂。兩盞量身定做的三米高紅色玻璃吊燈,全部由空心玻璃管組裝而成,每盞燈由一百八十五個零件拼裝起來。

大堂的二24K金磚馬塞克壁畫是全手工製作,其被打造成為國際知名時裝、珠寶、名表、美食、娛樂、藝術中心。

19、20號:現為和平飯店,分為南樓和北樓,南樓原為匯中飯店大樓,北樓原為華懋飯店大樓。匯中飯店是上海現存最古老飯店之一,清咸豐四年(1854年)建造,是上海最豪華的旅館。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翻新,翻新時,舊中國第一次在建築物內安裝電梯,1965年改為和平飯店南樓;華懋飯店由地產大亨沙遜投資,又名沙遜大廈,被譽為「遠東第一樓」,1956年改為和平飯店北樓。

23號:現屬中國銀行,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建築。

24號:現屬中國工商銀行,為老沙遜洋行行址。

26號:現為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原為揚子保險公司大樓。

27號:現為外貿總公司大樓,原屬英商怡和洋行。怡和洋行,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創辦於廣州,是英國最早進入中國的貿易商行。

29號:現屬光大銀行,原為東方匯理銀行大樓。

(註:門牌號均為中山東一路門牌號)

❹ 古代房屋樑是什麼請展示圖片否則不採納啊

房屋大梁即橫梁,是架於木頭圓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頭,以形成屋脊。其斷面大都為矩形和圓形,用松木、楠木或衫木製成。是我國傳統木結構建築骨架的主件之一。
附屋頂橫梁圖片:

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
相關組成部分:
(一)台基一稱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築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築物,並使其防潮、防腐,同時可彌補中國古建築單體建築不甚高大雄偉的欠缺。
(二)木頭圓柱,常用松木或桶木製成的圓柱形木頭。置於石頭(有時是銅器) 為底的台上。多根木頭圓柱,用於支撐屋面檁條,形成梁架。
(三)開間。四根木頭圓柱圍成的空間稱為「間」。建築的迎面間數稱為「開 間」,或稱「面闊」。建築的縱深間數稱「進深」。中國古代以奇數為 吉祥數字,所以平面組合中絕大多數的開間為單數;而且開間越 多,等級越高。北京故宮太和殿,北京太廟大殿開間為十一間。
(四)大梁,即橫梁,架於木頭圓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頭,以形成屋脊。常用松 木、榆木或杉木製成。是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五)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築獨特的構件。方形木塊叫斗,弓形短木叫拱, 斜置長木叫昂,總稱斗拱。一般置於柱頭和額訪(又稱闌頭,俗稱看 訪,位於兩檐柱之間,用於承托斗拱)、屋面之間,用來支撐荷載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裝飾作用。由斗形木塊、弓形短木、斜置長木組 成,縱橫交錯層疊,逐層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六)彩畫。原是為木結構防潮、防腐、防蛀,後來才突出其裝飾性,宋代以 後彩畫已成為宮殿不可缺少的裝飾藝術。
(七)屋頂(古稱屋蓋)
(八)山牆,即房子兩側上部成山尖形的牆面。常見的山牆還有風火山牆, 其特點是兩側山牆高出屋面,隨屋頂的斜坡面而呈階梯形。
(九)藻井,中國傳統建築中天花板上的一種裝飾。名為「藻井」,含有五行 以水克火,預防火災之義。一般都在寺廟佛座上或宮殿的寶座上 方。是平頂的凹進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圓形,上有雕 刻或彩繪,常見的有「雙龍戲珠」。

❺ 岳陽樓古建築素描圖片,最好簡陋一點

❻ 比薩斜塔聞名於世,還有哪些著名的不穩定建築

世界晚上不穩定建築物確實很多,例如簡單又實用的德國亞特塔,充滿各種未知的中國懸空寺。但從實際情況來說,其實除了比薩斜塔,大多數世界危險建築物都是很穩定的;世界不穩定建築物裡面,確實包含了很多國家的特色建築,但是從資料上了解到,當今唯一存在不穩定因素的其實只有比薩斜塔,其他建築物穩定性還是很好。

那麼,在你心裏面,哪些世界不穩定建築才是最神奇?

❼ 不同歷史時期各種房屋的資料

1、早期房屋

原始人類為避寒暑風雨,防蟲蛇猛獸,住在山洞裡或樹上,這就是所謂的「穴居」和「巢居」(樹上築巢)。經過不斷進化,古人開始營建房屋。據目前考古發掘證明,我國最早的房屋建築產生於距今約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當時的房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陝西西安半坡遺址為代表的北方建築模式——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多圓形,地穴有深有淺,以坑壁作牆基或牆壁;坑上搭架屋頂,頂上抹草泥土;有的四壁和屋室中間還立有木柱支撐屋頂。

一種是以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為代表的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的建築模式——干欄式建築;一般是用豎立的木樁或竹樁構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懸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干欄式建築上面住人,下面飼養牲畜。

(7)破舊簡單建築圖片擴展閱讀

中外差異

中國建築中具有審美價值的特徵形式和風格。自先秦至19世紀中葉以前基本上是一個封閉的獨立的體系,2000多年間風格變化不大,通稱為中國古代建築藝術。

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社會性質的改變,外國建築,特別是西方建築的大量輸入,中國建築與世界建築有了較多的接觸和交流,建築風格發生了急劇變化,通稱為中國近現代建築藝術。

❽ 求助關於藏傳佛教格魯派建築的特色風格圖片及詳述

第一幅佛像水影畫誕生兩千多年,印度東、西、中部各派工藝師們繪制了無數佛像畫寶。這些佛畫作為皈信積德的福田,引導無量眾生進入解脫遍知佛果位。在西藏,松贊干布執政時期,於岩面上自然生現觀音、度母、馬頭明王等影像後,開始慢慢地有了藏族自己的佛畫出世。隨著曼派、嘎派、嘎曼結合派等幾大流派畫風的形成,由佛、菩薩、本尊、空行、護法神及吉祥圖紋繪成的唐卡畫創造了眾生凈信妙境,破除煩惱智悲障垢,賜予今生後世的無邊利樂。從繪畫藝術角度而言,曼派以怒相威猛含笑、尺度適中、淡雅優美、神態逼真、色彩華麗而著稱。嘎派以採用漢地寫景手法和上色工藝,畫面大、容量多、面部清秀、笑容藏而不露等著稱。凡唐卡畫所繪制的佛菩薩等皆為怙主智慧幻化身,於芸芸眾生界現出文武壇城相貌,引生皈信,現前福田,修誦滅障,皆終於智慧法界平等圓融也。

http://www.thangkar.com/art/show-cn.htm

❾ 古建築四合院圖片

古建築四合院圖片 :

古建築四合院簡介:

四合院,又稱四合房, 是中國的一種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有加門房的屋舍來封閉。若呈「口」字形的稱為一進院落;「日」字形的稱為二進院落;「目」字形的稱為三進院落。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進為門屋,第二進是廳堂,第三進或後進為私室或閨房,是婦女或眷屬的活動空間,一般人不得隨意進入,難怪古人有詩雲:「庭院深深深幾許」。庭院越深,越不得窺其堂奧。

四合院至少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各地有多種類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為典型。四合院通常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對外界比較隱密的庭院空間,其建築和格局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尊卑等級思想以及陰陽五行學說。

在現代,隨著家庭結構和社會觀念的變遷,傳統四合院的宜居性受到了挑戰。而在城市規劃過程中,傳統四合院也面臨著保護和發展的矛盾,一些四合院被列為了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有一些被拆除。

閱讀全文

與破舊簡單建築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日本十大優男光頭加滕英 瀏覽:28
美國論埋電影 瀏覽:632
大團結閃閃發光txt下載 瀏覽:948
青少年衣服圖片 瀏覽:402
彭什麼厶演過的電影 瀏覽:301
稚氣txt 瀏覽:187
私人診所韓國電影 瀏覽:166
主角重生為9歲小孩的小說 瀏覽:966
毛電影網站 瀏覽:231
誰有那種在線觀看的網址 瀏覽:277
簡單嘴巴素描畫圖片 瀏覽:109
花蕊電影免費看 瀏覽:147
韓國電影網站還有我 瀏覽:628
小說主角林楓 瀏覽:213
耽軍人攻軍人受肉 瀏覽:933
李連傑電影在線觀看全集 瀏覽:324
有個電影蛇變身美女勾引男旅客,沉入湖底 瀏覽:142
雪中悍刀行綠帽改1-13 瀏覽:964
火影忍者同人文 瀏覽:522
女生藍色板鞋搭配圖片 瀏覽: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