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舉例古代文人、政客們「簡單生活並快樂著」的人和事
趣事一:蘇東坡軼事 ——坐,請坐,請上坐
一年秋天,被貶黃州的蘇東坡到一座山上的寺廟里遊玩。他的衣著是淡淡的,接待他的方丈也是淡淡的,說了一聲「坐」,又吩咐小和尚「茶」。倆人談了一會;方丈覺得面前的施主談吐不俗,才華崢嶸,便又恭敬了一回,說「請坐」,又吩咐小和尚「上茶」。倆人又談了一會兒,當方丈聽說面前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蘇東坡時,不由大加恭敬,連聲說「請上坐」,吩咐小和尚「上香茶」。
後來蘇東坡要回去了,方丈便求字。蘇東坡拿起毛筆,飽蘸濃墨,在白紙上寫下:
坐,請坐,請上坐
茶,上茶,上香茶
方丈滿面通紅。
不管誰看到這個故事,都會非常氣憤,會罵這個方丈勢利眼,以貌取人,狗眼看人低。
趣事二:恐高症的趣事
唐代韓愈曾攜友人同登華山,上山之時並未覺得恐慌,等到了山巔,發現四周險峻異常,望去令人頭暈目眩,這才知道問題嚴重。驚恐萬分的韓愈認為自己這一輩子就要被困在華山上了,當即情緒崩潰,發狂般號哭,並且寫信與家人訣別,陪客仆從怎麼勸阻都無濟於事。事情被報到華陰縣衙,縣令派人花了好大的力氣,才把韓愈從山上救下來。這段經歷,也成為了韓愈人生當中常被他人藉以取笑的一段糗事。
清代經史學家畢沅,在任陝西巡撫的時候,也曾率幕僚登華山。在令當年韓愈貽羞的蒼龍嶺,畢沅也遇到了同樣的麻煩。他極目四望,只見四周群山低伏,遼遠而無邊際,不由心悸神慌,當眾嚎啕大哭,而且也像韓愈一樣給家人寫信訣別,自謂此生就要死在山上了。同游之人都勸他,你只要下山時眼睛不看兩旁,就可從容而下。但是不管怎麼勸說,畢沅就是不敢下山。這可急壞了各級地方官員,最後眾人商議,想出了一個辦法,讓畢沅喝酒至爛醉,待不省人事後,用毯子把他捆紮起來,一路用繩索垂吊下山。畢沅後來還專門籌了一筆款,用於拓寬登蒼龍嶺的山路。
❷ 人為什麼總喜歡把簡單的事情想的那麼復雜
這個世界上永遠有兩種人,一種人總希望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一種人則總喜歡把簡單問題復雜化。
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的人一般是做事的人。因為要幹活的人沒誰願意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因此,總是想著把復雜的問題抽絲剝繭,提綱挈領才能事半功倍。
而把簡單問題復雜化的人往往適合琢磨事情。蘋果掉到地上,多簡單的一點事兒,這種人卻能從簡單中琢磨出萬有引力來。這種能力往往是前一種人所不具備的。
不過,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的人是相對樂觀的人,而喜歡把簡單問題復雜化的人往往是焦慮的。
❸ 正能量的人和事是什麼樣的
你好,正能量的人一般都樂觀善良正直,幫助弱小,用自己的善良打動別人
❹ ps怎麼把人物或事物照片做成單色,圖中的樣子
1、打開PS,打開一張圖片,如圖
❺ 喜歡干凈的圈子干凈的人和事的句子
1、不為往事擾,餘生只願笑。
2、我喜歡簡單的事物,干凈的東西,和清楚的感覺。
3、做個俗人,別無他求,干凈自由。
4、干凈的圈子,規律的生活,和中意的人。
5、把短發留長,不吹晚風,不談曾經,把自己收拾干凈,也學學微笑。
6、我嚮往:干凈的圈子、規律的生活 、簡單的愛情、中意的人,不累人、不費神、不刻意的餘生。
7、我看過一片很美的星空,那時我腦海里第一-時間想起的是你的眼睛,頭頂漫天的星星 , 就像被所愛之人的眼神注視著,心底一片柔軟。
8、你是比清風明月更難得的人間至善。
9、夏天有梅子味的晚風,兩三顆啤酒味的星。
❻ 怎樣描寫身邊的人和事
善於觀察 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常聽有些學生說:「我就怕作文,一提筆就頭疼,總覺得沒東西可寫。」有的乾脆說:「我真不知道該 寫什麼,從何寫起。」有的學生作文雖然也交上來了,但仔細一看,剛開個頭,敷衍幾句,就草草收場。內容 空泛籠統,不知所雲。針對這些情況,我常常鼓勵學生,作文就是用筆說話,會說話就會作文。而要想有話說 就要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切忌胡編亂造,閉門造車。由於缺乏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和分析,頭腦中缺乏材料 ,因而才覺得無話可說,無從下筆。 什麼是觀察?所謂觀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遠「觀」近「察」,事事留心,時時注意,並養成一種習慣 。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的法國作家莫泊桑曾拜當時著名作家福樓拜為師。一天,他把自己坐在屋裡編的准 備寫成小說的故事講給福樓拜聽。福樓拜聽後,說:「我勸你不要忙於寫這些虛擬的東西,你每天騎馬到外面 轉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確地、細致地記錄下來。」於是莫泊桑意識到福樓拜是教他首先學會用眼睛去觀 察生活,認識生活,練好觀察這一基本功。從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每天外出觀察,終於寫成了小說《點 心》,並成為世界著名的小說家。後來莫泊桑在總結自己的創作經驗時,說:「對你所要表現的東西,要長時 間很注意地觀察它,以便發現別人沒有發現過和沒有寫過的特點。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發現的東西……」魯 迅也曾說過:「留心各樣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點就寫。」這是魯迅長期創作的經驗總結。由此可見,要 想寫好文章必須重視觀察事物,提高觀察能力。但怎樣才能引起學生對周圍事物的注意呢?這里我想談兩點: 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 心理學家認為,沒有動機任何學習都不能發生,動機是學習的先決條件。對於作文教學,教師要善於激發 學生的寫作慾望,調動他們的寫作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高中生已具備了較強的是非分辨能力,他們往往有 一種強烈的表現慾望。教師要緊緊抓住這種慾望,引導他們寫出優秀的文章來。 教學大綱對各個年級的作文教學都有明確的規定,而且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在課內落實。課內作文,要 求具體,學生各方面都受到約束,往往顯得比較被動,但又是必不可少的。為此,我在作文教學上一直是採取 「雙管齊下」的辦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課內作文,另一方面安排一定數量的課外練筆。比如,去年我接了剛 入學的兩個高一班,除了兩周一篇大作文外,我要求每個學生每周至少寫一篇隨筆,隔周抽查一次,並進行講 評。 寫隨筆,就是給學生以充分的自由:選材自由,命題自由,文體自由,字數自由。只管寫自己最熟悉、最 感興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議論,可抒情,可記敘、隨心所欲。洋洋灑灑幾千字,不嫌多;點點滴滴幾十 字,不嫌少:有話則長,無話可短,盡興而寫,隨意而止。這樣不自覺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事物的興趣和能力 。他們寫的內容起初比較簡單,漸漸地,觀察視野不斷擴大,就從身邊的小事寫開去,寫社會、寫人生。內容 越來越豐富:班級的生活與風波,家庭的歡樂與憂愁,社會見聞等等,真是大到宇宙,小到自我,盡入筆底。 有個學生對校園常作細致觀察,從景到人,從人到事,連續寫了校園生活之一、之二、之三……在隨筆里,我 看到了學生的寫作慾望,也有到了學生因創作熱情而引出的觀察興趣。不僅有話可寫,而且更真實,更貼近生 活。一年多來,收到了顯著的效果。不少學生談了寫隨筆的體會,一致認為寫隨筆的要求促使他們去觀察,去 思考。有的說:「我每天都要瞪大眼睛在生活里尋找。」有的說:「由於寫隨筆的需要,無論在家裡、在車上 、在學校里,我無時無刻不在觀察、在諦聽……」兩個班的學生全部完成了我布置的每周三篇的任務,而且由 於對周圍事物的興趣,不少人自覺多寫,並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 同時,在課內作文的教學中,我也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比如,我布置一篇作文《記本班一位最 熟悉的同學》,要求大家以班裡一位同學為描寫對象,抓住其外貌特徵進行描繪、刻畫,看誰觀察得細,寫得 像。而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抓住自己所寫的人的特徵來寫。再比如,在上完《景泰藍的製作》後,我又布置一篇 作文《××菜的製作》,從而引發學生觀察的興趣。於是乎,學生的興趣被調動了,創作熱情被激發了,紛紛 寫出了切合實際的優秀作品。總之,要想使學生寫出好的文章,首先必須讓他們練好觀察這一基本功。 指導學生觀察的方法 在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的同時,還要指導學生如何觀察,怎樣去觀察。 我曾給學生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古代波斯有位珠寶商很會做生意,他在出售金銀首飾時,常常盯住顧客的 眼睛不放,結果生意非常興隆。別人想探究其中的奧妙,他卻守口如瓶,直到臨死前,他才向自己的獨生子傳 授這一訣竅:「盯著對方的眼睛,不,准確地講,盯著對方瞳孔,瞳孔是不會撒謊的。如果一隻鑽戒的熠熠光 澤使對方瞳孔擴張,你就大膽地把原價提高三成或更高;如果一條項鏈沒能使對方張大瞳孔,你就立即更換一 只……總之,盯著對方的瞳孔!」 當然,這個珠寶商傳授的生意經,不是我們要學的,但這種抓住買主的外部表情,從而推測其心理變化的 方法卻很值得我們去借鑒。 在觀察中,我注重引導學生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而不只是「看」。現代文壇名將魯迅不愧是一位出色 的觀察家。尤其是在觀察人物方面他實在是獨具慧眼而又細致入微的。他曾說過:「要極儉省地畫出一個人的 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前不久,我在講授他的短篇小說《祝福》時,著重分析了魯迅對祥林嫂的眼睛的 三次描寫。初到魯家時總是「順著眼」,表現了她的溫順善良;第二次到魯家時雖還「順著眼」,但「眼角上 帶著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表明她精神上受到過巨大的刺激,極度悲傷;在淪為乞丐之後,祥林 嫂整個人完全與先前不同了:臉上「彷彿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 。說明這時的她已瀕於死亡,精神麻木,內心受到極大的摧殘。魯迅正是抓住主人公祥林嫂的眼睛,通過對比 ,寫出了人物的悲慘遭遇和內心世界的變化。而後,我布置了一篇作文,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眼睛去觀察,記我 們學校的一位退休工人老袁。這位工人雖然幾年前就退休了,但負責收發報紙的工作一直承擔下來。每天早晨 六點半准時把每封信件送至各班,上午八點又准時把報紙、雜志送到各教研組。除星期天外,從未間斷過。於 是,有的學生著重描寫了他的「那副眼鏡」;有的卻抓住老袁因左腿有毛病而走路不穩的姿勢來寫;還有的刻 意在他的衣著上做文章。於是,一位平凡而偉大的普通人從每個學生的筆端躍出,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 。這樣,學生就慢慢學會了對周圍各種事物的「觀察」,而不只是「看」。 當然,我們在強調學生要注重觀察的同時,還要引導他們運用正確的健康的思想去觀察。比如,有的學生 看到了我們社會現實中的種種腐敗現象、不正之風,便認為在作文中聯系實際就是揭露陰暗面,讓他們發牢騷 。這其實是一種誤解。我跟學生分析,生活中確實有愚昧落後、勾心鬥角,有挫折,也有失敗,這些東西不承 認不行。但是必須注意:什麼才是我們生活的主流?從你呱呱落地到現在成為一名重點中學的高中生,是承受 的陽光雨露多,還是遭受的急風暴雨多?周圍的東西是正面的多還是反面的多?再者,生活中的不正之風確實 今人痛恨,應該揭露、鞭撻,但決不能因此而使我們喪失了對生活的信心,讓丑惡的東西佔據我們的心靈,而 應該讓我們的生活處處都充滿陽光。經過我的引導,許多學生認識到,通過觀察寫出的東西一方面是真實的, 發自內心的;另一方面還應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 由於我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許多學生的作文水平漸漸提高了,尤其涌現出不少表露真情實感的好的 作品。有一位學生寫了一篇散文《搏》,記的是他的一位鄰居,一個由高考落榜到榜上有名的青年。這位青年 去年因兩分之差落榜,看著父親那「佝僂的身軀」,母親那「布滿皺紋的臉」,還有那上初二的小弟弟,他不 忍心再復習了。盡管父親說要去借錢,但他還是懷著一顆歉疚而苦楚的心,還有一大摞高考復習資料,去南方 打工了。這一年裡,他每日白天打工,晚上挑燈在帳下苦讀。一年時間很快過去了,他回來參加了今年的高考 ,結果省財貿學院的通知書來了。這位學生寫道:「他又走了,但這次是全村人送他。在列車啟動時,他又看 到了父親那佝僂的身軀,母親那布滿皺紋的臉,於是他的眼睛模糊了……」多麼感人的場面,又是多麼真實的 鏡頭!後來我問這位學生所寫的是不是真事。他說:「這全是我親眼見的,這位青年就是我的一個堂哥。送他 的那天,我還特地請假趕回家與他道別的,我寫的就是真的,我只想把我看到的記下來。」 是的,我們只要留心一下,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事物都會使我們有所發現。不是嗎?蘋果落地,再平常不過 了,牛頓卻從中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開創了科學的新紀元;壺水翻滾,是很平常的事,瓦特卻因此發明了蒸 汽機,導致了一場工業革命。正如契訶夫曾對一位青年作者所說的:「您看這堵牆,似乎它連一點有趣的地方 都沒有,可是你凝神地看著它,就會在那裡面有所發現,找到別人以前還沒注意到的東西,那您就可以把它寫 下來了……」這就是說,要觀察,要思考,並且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 留心你身邊的日常事物吧,它將使你獲得知識,使你發現生活的真諦。 作文要學會積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古人這些總結,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積累」在寫作中的重要性。「平時靠積累,考場憑發揮」,這是考場學子的共同體會。 (一)語言方面要建立「語匯庫」。語匯是文章的細胞。廣義的語匯,不僅指詞、短語的總匯,還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語匯庫」途徑有二:第一是閱讀。平時要廣泛閱讀書籍、報刊,並做好讀書筆記,把一些優美的詞語、句子、語段摘錄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製作讀書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時要捕捉大眾口語中鮮活的語言,並把這些語言記在隨身帶的小本子或卡片上,這樣日積月累、集腋成裘,說話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會妙筆生花。 (二)要加強材料方面的積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許多學生由於平時不注意積累素材,每到作文時就去搜腸掛肚,或者胡編或者抄襲。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積累素材。平時有條件的可帶著攝像機、錄音機、深入觀察生活、積極參與生活,並與寫生、、寫日記、寫觀察筆記等形式,及時記錄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中的見聞。記錄時要抓住細節,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徵。這 樣,寫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強思想方面的積累。觀點是文章的靈魂。文章中心不明確,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說明作者思想膚淺。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庫」。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獲。」平時要深入思考,遇事多問問「為什麼」、「是什麼」、「怎麼樣」。這樣就能透過現象看本質。還要隨時把思維的「火花」、思索的結論記錄下來。第二要輯錄,也就是要摘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總之,作文要加強積累,建立好「語匯庫」、「素材庫」、「思想庫」這三大寫作倉庫,並要定期盤點、整理、分門別類,且要不斷充實、擴容。 二、寫好作文先學會觀察 魯迅先生在回答文學青年「如何才能寫出好文章」的問題時強調了兩點:一是多看,二是多練。這里的「多看」即指多觀察。這就說明:要寫好文章,要掌握嫻熟的文章寫作手法,就要多觀察,學會觀察,觀察是寫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礎。 俄國小說家契訶夫就這樣諄諄告誡初學者:「作家務必要把自己鍛煉成一個目光敏銳永不罷休的觀察家!——要把自己鍛煉到觀察簡直成習慣,彷彿變成第二個天性。」把觀察鍛煉成習慣,鍛煉成第二天性,這是一種很需要時間去磨練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觀察身邊的人、事、景、物,從中獵取你作文時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對一些看似不大實則很有意義的事情產生興趣,注意觀察起因、過程和結果;你要留意校園花壇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變化它的顏色,學會刨根問底,弄清這些變化的來龍去脈;你要走向社會,同更多的人接觸,觀察他們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東西,隨時將它們匯入自己思想的長河。這就是觀察的過程,觀察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觀察決不要僅僅局限於「用眼看」。廣義的更有實際意義的觀察是指要將人的五官全部調動起來:用耳朵去聆聽,用身體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腦去思索,這樣的觀察才會更加細膩、深刻。 (二)觀察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好「爛筆頭」。俗語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好多同學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於隨時記下來,這樣就會使觀察到的材料付之東去,許多有價值的東西也會白白浪費掉。 (三)觀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恆。別犯「腦熱病」,三分鍾的熱度對與寫好作文是沒有益處的,你要將觀察生活、思索生活貫穿於你生活的每一天,這樣你才會寫出妙文佳作來。 學會觀察對於寫好作文有著巨大的奠基和推動作用,離開了觀察,你往往會感到難以下筆。願你學會觀察,不斷培養,提高贊成的觀察能力,在寫作實踐中取得得大的進步。 三、意高則文勝 立意,就是確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圖。那麼文章在立意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立意要正確 正確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義,所謂正確就是要保證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觀點正確,符合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符合我國基本政治原則,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給人以積極的啟發。 (二)立意要專一 「作文之事,貴於專一,專則生巧,散乃人愚。」無論多麼復雜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說明這個問題,又想闡述那個觀點,東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確。其實,想面面俱到肯定會面面 不到位,況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個中心,與其「貪多嚼不爛」,不如集中筆墨表現一個中心,即使是通過數件事來表現中心,也要做到緊帖中心行文,目標始終如一,著墨於材料與中心的結合點,使材料蘊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穎 文章最忌隨人後,人雲亦雲,新穎的角度是作文創新的核心。立意新穎要求跳出陳舊的框框、不按順向思維、習慣思維或原有的心理定式進行立意構思,而是以獨到的視角去審視題目中所蘊涵的另類內容,避開他人所常寫,寫別人所未寫。即使同一寫作對象,總是可以從許多角度切入,只要我們打破思維的定式,站在時代的高度,避「俗」求「異」,多角度、多側面思考,或聯想、或擴展、或類比、或逆向,發人之所未發,就能在五顏六色的天空里構築屬於你的最 美的彩虹。 (四)立意要深刻。 立意的深刻是指確立的主題不是人所共知的膚淺的道理,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挖掘出更深層的意蘊。 (五)立意要巧妙 在習作有限的文字內,要表現較為深刻的思想,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從生活中的一斑一點、一枝一葉去再現生活的全貌,從一個點、一個片段、一個瞬間、一個現象入手,對社會、對人生進行描述和深思,即立意要大處著眼,小處落筆,角度雖小,卻能小中見大,平中見奇。 四、怎樣寫好狀物的文章 如何寫好狀物文章呢?請大家牢記以下五點: (一)交代來歷 文章開頭用一、兩句話介紹物品的歷來,自然地引出下文。 (二)具體描述 通過顏色、形狀把物品外形准確勾勒出來,寫出特點給人以鮮明的感覺。多用一些恰當的修辭手法,展開合理的想像。賦予它情感,就會使物品活生生地躍然紙上。 (三)動靜結合 先寫靜態的外形特點,再寫它的動態。這樣會增添一些情趣,寫出的文章也會更加生活。 (四)說明功能 每件物品都有它獨特的作用,一般來說,這類文章要在結尾處說明一下物品的作用這樣會更加突出這件物品的特點。 (五)融進感情 字里行間要流露出作者對所描述的物品的喜歡、珍惜之情,這樣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五、長話短說話縮寫 讀了一篇好文章,你一定很受感動吧?要是你想把這個故事簡單的介紹給別人,就可以用縮寫的形式。本次習作練習的是縮寫,要求主要內容完整,重點突出;語言簡練,縮寫後文字不要超過三百字。 縮寫是作文中的一種常見形式。所謂縮寫,就是在不改變中心,不改變體裁,保留原文的主要內容的情況下,把一篇長文章壓縮成短文章。學會縮寫,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培養我們的閱讀能力和概括能力,進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那麼,怎樣進行縮寫呢? (一)要留主幹、去枝葉。在縮寫課文時,我們要刪減次要的人物、次要的事件,以及說明、交代等地方,留下課文的主要內容。如《小抄寫員》一文中我們首先要思考:敘利奧是在什麼情況下開始幫爸爸工作的,他為什麼要偷偷地做,怎樣做的,結果怎樣,把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畫下來。然後把 幫爸爸抄寫的事情經過寫下來,而把當他被爸爸誤解後是怎樣想的等無關緊要的刪除。 (二)要直接簡化任務語言。在敘述中,我們要把直接敘述變成間接敘述,盡可能簡化人物語言。這樣,既使情節連貫,又使語句「簡練」。 (三)要保持文章脈絡清晰。縮寫課文要注意保持文章主要脈絡的清晰和完整,特別是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等要素要齊全,讓人讀了對原文有個大概的了解。 (四)要不改變課文原意。縮寫課文最要緊的是縮寫後不可改變課文原意,做到內容基本保持和原文一直,不會使讀者產生歧義。 ================================================= 一、作文要學會積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古人這些總結,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積累」在寫作中的重要性。「平時靠積累,考場憑發揮」,這是考場學子的共同體會。 (一)語言方面要建立「語匯庫」。語匯是文章的細胞。廣義的語匯,不僅指詞、短語的總匯,還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語匯庫」途徑有二:第一是閱讀。平時要廣泛閱讀書籍、報刊,並做好讀書筆記,把一些優美的詞語、句子、語段摘錄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製作讀書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時要捕捉大眾口語中鮮活的語言,並把這些語言記在隨身帶的小本子或卡片上,這樣日積月累、集腋成裘,說話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會妙筆生花。 (二)要加強材料方面的積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許多學生由於平時不注意積累素材,每到作文時就去搜腸掛肚,或者胡編或者抄襲。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積累素材。平時有條件的可帶著攝像機、錄音機、深入觀察生活、積極參與生活,並與寫生、、寫日記、寫觀察筆記等形式,及時記錄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中的見聞。記錄時要抓住細節,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徵。這 樣,寫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強思想方面的積累。觀點是文章的靈魂。文章中心不明確,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說明作者思想膚淺。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庫」。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獲。」平時要深入思考,遇事多問問「為什麼」、「是什麼」、「怎麼樣」。這樣就能透過現象看本質。還要隨時把思維的「火花」、思索的結論記錄下來。第二要輯錄,也就是要摘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總之,作文要加強積累,建立好「語匯庫」、「素材庫」、「思想庫」這三大寫作倉庫,並要定期盤點、整理、分門別類,且要不斷充實、擴容。 二、寫好作文先學會觀察 魯迅先生在回答文學青年「如何才能寫出好文章」的問題時強調了兩點:一是多看,二是多練。這里的「多看」即指多觀察。這就說明:要寫好文章,要掌握嫻熟的文章寫作手法,就要多觀察,學會觀察,觀察是寫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礎。 俄國小說家契訶夫就這樣諄諄告誡初學者:「作家務必要把自己鍛煉成一個目光敏銳永不罷休的觀察家!——要把自己鍛煉到觀察簡直成習慣,彷彿變成第二個天性。」把觀察鍛煉成習慣,鍛煉成第二天性,這是一種很需要時間去磨練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觀察身邊的人、事、景、物,從中獵取你作文時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對一些看似不大實則很有意義的事情產生興趣,注意觀察起因、過程和結果;你要留意校園花壇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變化它的顏色,學會刨根問底,弄清這些變化的來龍去脈;你要走向社會,同更多的人接觸,觀察他們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東西,隨時將它們匯入自己思想的長河。這就是觀察的過程,觀察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觀察決不要僅僅局限於「用眼看」。廣義的更有實際意義的觀察是指要將人的五官全部調動起來:用耳朵去聆聽,用身體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腦去思索,這樣的觀察才會更加細膩、深刻。 (二)觀察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好「爛筆頭」。俗語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好多同學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於隨時記下來,這樣就會使觀察到的材料付之東去,許多有價值的東西也會白白浪費掉。 (三)觀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恆。別犯「腦熱病」,三分鍾的熱度對與寫好作文是沒有益處的,你要將觀察生活、思索生活貫穿於你生活的每一天,這樣你才會寫出妙文佳作來。 學會觀察對於寫好作文有著巨大的奠基和推動作用,離開了觀察,你往往會感到難以下筆。願你學會觀察,不斷培養,提高贊成的觀察能力,在寫作實踐中取得得大的進步。 三、意高則文勝 立意,就是確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圖。那麼文章在立意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立意要正確 正確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義,所謂正確就是要保證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觀點正確,符合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符合我國基本政治原則,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給人以積極的啟發。 (二)立意要專一 「作文之事,貴於專一,專則生巧,散乃人愚。」無論多麼復雜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說明這個問題,又想闡述那個觀點,東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確。其實,想面面俱到肯定會面面 不到位,況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個中心,與其「貪多嚼不爛」,不如集中筆墨表現一個中心,即使是通過數件事來表現中心,也要做到緊帖中心行文,目標始終如一,著墨於材料與中心的結合點,使材料蘊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穎 文章最忌隨人後,人雲亦雲,新穎的角度是作文創新的核心。立意新穎要求跳出陳舊的框框、不按順向思維、習慣思維或原有的心理定式進行立意構思,而是以獨到的視角去審視題目中所蘊涵的另類內容,避開他人所常寫,寫別人所未寫。即使同一寫作對象,總是可以從許多角度切入,只要我們打破思維的定式,站在時代的高度,避「俗」求「異」,多角度、多側面思考,或聯想、或擴展、或類比、或逆向,發人之所未發,就能在五顏六色的天空里構築屬於你的最 美的彩虹。 (四)立意要深刻。 立意的深刻是指確立的主題不是人所共知的膚淺的道理,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挖掘出更深層的意蘊。 (五)立意要巧妙 在習作有限的文字內,要表現較為深刻的思想,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從生活中的一斑一點、一枝一葉去再現生活的全貌,從一個點、一個片段、一個瞬間、一個現象入手,對社會、對人生進行描述和深思,即立意要大處著眼,小處落筆,角度雖小,卻能小中見大,平中見奇。 四、怎樣寫好狀物的文章 如何寫好狀物文章呢?請大家牢記以下五點: (一)交代來歷 文章開頭用一、兩句話介紹物品的歷來,自然地引出下文。 (二)具體描述 通過顏色、形狀把物品外形准確勾勒出來,寫出特點給人以鮮明的感覺。多用一些恰當的修辭手法,展開合理的想像。賦予它情感,就會使物品活生生地躍然紙上。 (三)動靜結合 先寫靜態的外形特點,再寫它的動態。這樣會增添一些情趣,寫出的文章也會更加生活。 (四)說明功能 每件物品都有它獨特的作用,一般來說,這類文章要在結尾處說明一下物品的作用這樣會更加突出這件物品的特點。 (五)融進感情 字里行間要流露出作者對所描述的物品的喜歡、珍惜之情,這樣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五、長話短說話縮寫 讀了一篇好文章,你一定很受感動吧?要是你想把這個故事簡單的介紹給別人,就可以用縮寫的形式。本次習作練習的是縮寫,要求主要內容完整,重點突出;語言簡練,縮寫後文字不要超過三百字。 縮寫是作文中的一種常見形式。所謂縮寫,就是在不改變中心,不改變體裁,保留原文的主要內容的情況下,把一篇長文章壓縮成短文章。學會縮寫,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培養我們的閱讀能力和概括能力,進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那麼,怎樣進行縮寫呢? (一)要留主幹、去枝葉。在縮寫課文時,我們要刪減次要的人物、次要的事件,以及說明、交代等地方,留下課文的?/td>
❼ 最困難的事莫過於簡單的事情重復做圖片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❽ 令人感動的人和事
令人感動的一件事
生活中的事情,就像夜中空的星星一樣,多得數不清。有的讓你非常感動;有的讓你感覺非常後悔;有的讓感覺到非常驚喜;;甚至有的讓你感覺到非常悲傷.憂愁……
這些事當中,有一件事使我最感動,最難以忘記.
記得那是一個星期前的事,在那天早晨,我獨自一人去爺爺家,我邁著輕松而又愉快的腳步來到了車站,陽光明媚,溫暖的陽光灑在屋頂上,汽車上……金光閃閃。「呀,今天的天氣真好,我到了爺爺家後可以……」「嘟嘟」一個聲音打斷了我的思考,我抬頭一看,哦,車來了,我上了車,車上十分的擁擠,我好不容易找到了個站腳的的地方。「嘟嘟」車開了,車在路上飛馳著,一站,兩站,三站……車門又開了,上來的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只見那老人拄著一根拐杖,艱難地上了車。司機一看說:「誰給老人讓個座」。老人走到了一位青年小伙的跟前,站了下來,可小夥子視而不見,車開了,在上大橋時,突然一個急剎車,老人向後退了兩步險些跌倒,她臉色蒼白,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小夥子仍然一動不動,有幾位乘客用不滿的神情看了看他。突然,「老人家,你到這兒坐。」一個蒼老的聲音說道。人們尋聲望去,原來,說這句話的是另一位老人。我仔細地端詳著他,在那飽經風霜的臉上有著幾道深深的皺紋,「來吧!」老人頓了頓腳,說「好吧」,另一位老人站了起來,走到門口,有幾位乘客被老人的行為深深的打動了,便起身給老人讓座。老人不經意的回答了一聲:「不用了」。所有的乘客都大吃一驚,接著就是一陣沉默……車仍在行駛,車站到了,這位老人下了車……
世界上竟會有這樣的老人,自己已經很蒼老了,卻把座位讓給了更需要的人,多麼高尚的行為呀!我被他深深地打動了,我想:老年人都能如此,而我們年輕人呢?我的眼眶濕潤了……
❾ 有什麼唯美有意境的古風圖片片最好具備人和事
❿ 有誰知道這是一個什麼圖片,圖片中的人物或事物有代表什麼
這圖說的是毗濕奴的十大化身
毗濕奴是印度教三大神之一。又譯遍入天、毗搜紐。在吠陀時代,毗濕奴可能是太陽神的一個稱號;在史詩和往世書時代,他被認為是印度三大神中的保護之神。他有四隻手,分別拿著神螺、神盤、神杵和蓮花。他還有一張神弓和一把神劍。他有時坐在蓮花上,有時躺在一條千頭蛇身上,有時騎在一隻大鵬鳥上。他的妻子是天神和阿修羅攪乳海時出現的,名叫吉祥天女(Lakshmi)。
毗濕奴的十大化身
1.魚,傳說在一場曾淹沒整個世界的大洪水中,毗濕奴化身為一條頭上長角的巨魚,系住人類的始祖摩奴(Mara,曾創造了《摩努法典》)的船,是人類免遭滅絕。
魚(摩帖耶):毗濕奴第一大化身,據傳說,一天摩奴在河裡洗手,一條小魚游到他手上,求他救命。摩奴將小魚放到魚缸,不久隨著小魚慢慢長大,摩奴依次將之放入池塘、河流,最後放進海洋。魚為了感激救命之恩向摩奴說世界將有一場洪水,一切眾生俱會滅亡,洪水到來時,摩奴造了一隻船,帶著生命之種由魚拉著到了山頂,因此獲救,最後成了人類的始祖。當淹沒世界的大洪水襲來之際,毗濕奴化身為魚,以他的須系住人類的始祖馬奴所乘的船,使其成為唯一的生存者。
《薄伽梵往世書》里也記載了毗濕奴化身為魚的傳說。「很久以前,當地上出現第一批生命時,大地被一個可怕的惡魔脅迫。那魔鬼不許聖人行祭祀,在盜了神聖的吠陀後,藏到海洋深處的一個海螺殼里。世界之主梵天向毗濕奴求助,蓮花眼立即化身為魚投入大海之中,他撕開魔王的胃部使他斷了氣,那吠陀化為四形態從魔王胃中湧出,那即是《梨俱吠陀本集》、《娑摩吠陀本集》、《夜柔吠陀本集》與《阿闥婆吠陀本集》。
2.龜,(俱摩):毗濕奴的第二化身,他化身為上半身為四臂人形,下半身為龜的形態,坐在大洪水後的海底,背負著曼陀羅山。化身的四手分別握著仙杖(象徵毀滅一切的時間之力)、法螺(象徵存在之源)、輪寶(象徵覺悟)與蓮花(象徵平衡)。提婆擔心阿修羅佔領全世界,向梵天求救,梵天出了個主意:攪拌乳海以得到不死葯。但提婆們無法單獨完成這項任務,於是與阿修羅達成共同攪拌的協議。他們以曼陀羅山為攪棍,千水之王婆蘇吉盤住曼陀羅山充當攪繩,雙方緊抓蛇的兩邊,不時旋動,以此來攪動大海。但一旦大山落入大海隨即下沉,於是至尊毗濕奴化為龜形馱住此山。
視頻:毗濕奴的十大化身
3.野豬,傳說有一個叫希羅尼亞克夏的魔神將大地(一說大地女神)拖入海中,毗濕奴化身為野豬潛入海里,與惡魔大戰了一千年,終於消滅了魔神,並用野豬的尖牙把大地托出海面。
(婆羅訶):毗濕奴的第三化身,野豬形態。底提有子名金眼,他是前達羅毗荼王,有名的大阿修羅。他將大地帶至海底,毗濕奴化為一個白豬的形態同金眼相鬥,據說野豬與金眼打鬥了一千年,最後金眼被殺,野豬以獠牙將大地托出水面,放到原來的位置。毗濕奴以這種化身娶了大地女神。婆羅訶有時候是純野豬的形態,有時候是豬頭人身。
4.人獅,傳說中的第一代阿修羅王希羅尼耶格西布以苦行獲得了梵天的恩惠:「無論神或人或獸,白天或黑夜,任何武器,門內門外,都無法傷害他」,於是這位阿修羅王藉此一統三界,讓眾神吃夠了苦頭。可他的兒子缽羅訶羅陀卻偏偏是毗濕奴的忠實信徒,老阿修羅王成天琢磨著如何讓兒子放棄信仰,最後,惱羞成怒的阿修羅王擊打著屋裡的柱子,對兒子大吼到:「你那無所不在的毗濕奴在哪裡?難道在這柱子里嗎?」。話音剛畢,毗濕奴化身的人獅從柱子里破柱而出,用利爪將希羅尼耶格西布撕成了碎片。
這里就可以看出毗濕奴狡猾(亦或智慧)的一面了,因為 1)化身是人獅,所以不是神也不是人也不是獸。2)是在屋子裡,所以無所謂白天還是黑夜。3)人獅用的是利爪,不算武器。 4)是從柱子里出來的,所以不是門內也不是門外。所以梵天的恩惠一條都沒有違反,是不是想起了韓信被毯子吊在鍾室里用菜刀砍死的一幕。
獅面人(那羅桑訶):毗濕奴化身,那羅桑訶有著人的身軀,但獅面獅爪。他是著名的大庇護者,隨時保護信徒們的安全。據《薄伽梵往世書》所述,毗濕奴的婆羅訶化身殺了羅剎金眼,金眼的兄弟希蘭耶迦什菩對此極為憤恨,他對梵天獻了一場嚴酷的苦行,梵天前來問他的願望。他說:我主喲,恩賜贈予者之最喲,若你慈善地予以我想要的恩惠,就請讓我不被你所造之生靈所傷亡。賜我不死於任何宅內或宅外,不死於白天或夜晚,不死於天空或大地。賜我不亡於你創造之外的那些生靈,武器無法傷我,人與獸無法亡我。賜我不亡於任何存在與非存,且賜我,不死於任何天與非天,下界的巨蛇不能傷我,任何人無法在戰場上傷你,因此你無敵。故也賜我無可匹敵。賜我成為存在的唯一主,統領眾神,賜我與此身份匹配的等同榮耀,賜我用苦行換得的不可思議之力與行動瑜伽,這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失去。
一天當希蘭耶迦什菩去深山苦行,因陀羅逮此良機率眾天神攻打他的家居,毗濕奴信徒大聖人那羅陀此時護住希蘭耶迦什菩的妻子迦耶度,經過這件事,迦耶度成了毗濕奴的信徒,迦耶度腹中的胎兒補羅訶陀受此影響,在孩提時即成了毗濕奴的信徒。希蘭耶迦什菩知道兒子成為毗濕奴的信徒後大為惱恨,決定將之殺死,但每次補羅訶陀都受密力保護而獲救。補羅訶陀總是拒絕承認他父親是宇宙之主,他說毗濕奴才是遍入者,無所不在。希蘭耶迦什菩指著附近一根柱子問補羅訶陀:『他的毗濕奴』是否在裡面。「最不幸的補羅訶陀喲!你一直告訴我一個至上存在高於我,至上存在高於眾生之上,操縱生靈,無所不在。但他在何處?若他遍入各處,他為何不在這柱子中,出現於我面前?」
補羅訶陀回答道:他是逝去、現世與將存。希蘭耶迦什菩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憤怒,他用錘矛擊碎柱子,隨著巨大的怒吼,毗濕奴以那羅桑訶化身保護補羅訶陀不受他父親之害,這是由於不違背梵天給的恩賜,才化身那羅桑訶,那羅桑訶非人、非獸、非神,他半人半獸,他現於黃昏,生於門檻上,既非屋內也非屋外,以他的爪子摳出惡魔的內臟,既非白天也非黑夜。
在殺了希蘭耶迦什菩以後,無神能平息那羅桑訶的憤怒,包括濕婆在內,於是眾神叫來拉克什米,但她也無法讓那羅桑訶平息,在梵天的要求下,補羅訶陀走到那羅桑訶那裡,最終讓那羅桑訶恢復平靜。
5.侏儒,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阿修羅王,缽羅訶羅陀的孫子,伯利王繼承了先輩的遺志,再次一統三界,驅逐眾神。眾神又只好向毗濕奴祈禱求助。毗濕奴化身為一個侏儒,在伯利的馬祭大會上像他乞求「三步之地」,伯利瞅瞅這么個屁大的小孩兒,三不能有多少,樂得做個人情。結果他剛一答應,毗濕奴就顯出了原形,一步跨過了天界,一步跨過了人界和空界,然後問伯利:「我第三步應該落在哪裡呢?」;另一說毗濕奴一步跨過天堂,第二步跨過人間,將地獄留給了魔王。這就是著名的毗濕奴三步跨越天地的偉績。
侏儒(婆摩那):在印度教的往世書文獻中作為毗濕奴第五化身,且是三分時代的第一化身,他也是毗濕奴以人形出現的第一化身,盡管這化身是一個侏儒婆羅門。據說婆摩那是阿底提與迦葉波所生,是第十二個阿底提耶。據《薄伽梵往世書》所述,毗濕奴化身侏儒以奪回因陀羅被魔王跋利搶走的主權。婆摩那以侏儒婆羅門的形態,帶著一把木製雨傘請求跋利讓出三步的地方讓他居住。魔王不聽老師的勸告答應了這一要求,世尊立即變成一個巨人前兩步就跨過了天到地與地到陰間的距離,跋利不想違背對世尊的三步承諾,用他的頭作了第三步的落腳處。世尊對他很是贊賞,當婆摩那的腳落到跋利的頭上,他立即賜予跋利永生。為從惡魔帕利手中奪回天、空、地三界的主權,毗濕奴化身為侏儒,帕利答應將他走三步的范圍內的土地交出來,毗濕奴恢復原來的模樣,三步跨過了三界,將主權確保。
6.持斧羅摩,是梵仙吉馬達克尼的兒子,(梵仙就是指出身於婆羅門種姓的仙人,所以持斧羅摩也屬於婆羅門種姓。對於下文而言,這一點很重要)。他是婆羅門種姓最忠實的保護神,曾先後21次從世界上肅清了妄圖向婆羅門挑戰的剎帝利武士,以維護婆羅門種姓的地位,事件的起因則是因為一群剎帝利武士侮辱了她的母親。
持斧羅摩的故事其實反映了古代印度的剎帝利種姓(武士貴族階層)向婆羅門種姓(宗教貴族階層)地位的挑戰,實際上也是對當時整個婆羅門教的道德核心――「正法」的挑戰。其挑戰的結果,是十分復雜的,僅從這個傳說來看,婆羅門種姓的地位還是得到了有效的保障的。同時,也不排除印度歷史上真的出現過持斧羅摩的原型,並且是一位婆羅門種姓地位和印度教道德體系的堅實維護者。
持斧羅摩(婆羅娑羅摩):毗濕奴的第六化身,屬於三分時代。持斧羅摩為闍摩陀耆與哩奴迦之子,婆羅娑意譯為斧,因此他名字的字面意思即持斧羅摩。據說羅摩向濕婆獻上了一場驚人的苦行,隨後得到一柄斧子與爭戰的技能,故又名持斧羅摩。他是八大長壽者之一,步厲古的直屬後裔闍摩陀耆潛心鑽研吠陀經,實行苦行,使得眾神靈極為敬佩。後來他去拜訪缽羅犀那耆多王,求娶了國王的女兒哩奴迦公主,夫妻兩人隨後回到凈修林雙雙苦行。哩奴迦給闍摩陀耆生育五子,分別叫魯門沃、沃蘇、蘇塞納、維希瓦沃蘇,最小的兒子名羅摩。
持斧戰千手
話說有一天,哩奴迦的五個兒子出去摘果子,她遵行戒律外出沐浴,歸來途中,她見到馬提迦婆多的國君奇車王與眾位妃子在水中嬉戲,頓時心生慾念,悄悄潛入水中,就這樣失去了操守。她惴惴不安的回來後,闍摩陀耆見她面容有異,再行法力馬上知道發生了何事,聖人勃然大怒,當孩子們挨個回來後,闍摩陀耆指著哭泣的哩奴迦對他們依次下命令:「殺死她!」四個孩子都嚇得不敢動手,那闍摩陀耆更加氣憤,他對四個兒子發下詛咒,讓他們失去靈性,變得如痴呆一般。羅摩最後回來,闍摩陀耆又命他殺死母親,羅摩毫不遲疑地舉斧就把哩奴迦的頭砍了下來。闍摩陀耆頓時大喜,對羅摩說:「這樁事情如此難辦,你能遵父命辦到令我很高興,我願賜你恩惠,你可隨意挑選心願。」羅摩於是說:「但願母親能復活!但願忘卻殺母事!但願不再犯罪過!但願兄長都康復!但願常勝和常壽!」闍摩陀耆滿足了羅摩的要求。
這件事發生後不久的一天,五個兒子照常外出,阿努波的千手國君迦多維爾耶來到這里,哩奴迦按理數接待國王,高傲的國王卻埋怨理數不周,他把凈修林中的一隻小牛犢強行牽走,還推倒了森林中的大樹。羅摩回家後,聽到父親說明事情的原委,又望見失去牛犢哀號的母牛,大怒著追上國王,用弓箭射下了迦多維爾耶的一千隻手。一天迦多維爾耶的兒子們趁羅摩不在家,跑來凈修林抓住正在苦修的大仙,闍摩陀耆面對眾敵只能聲聲呼喚羅摩,最終被復仇的王子們用箭射死。為父雪仇的王子們心滿意足地回了家,羅摩回來後看見已身亡的父親,悲痛不已,他在父親的火葬禮上發下重誓:「殺盡一切剎帝利!」他獨自一人來到阿努波,殺了迦多維爾耶的兒子,剎帝利隨從。當時鮮血流滿了五座大湖。羅摩隨後祭祖魂,行大祭祀供奉因陀羅,又建了一座金祭壇給迦葉波,他將大地全部獻出後,自己定居到大主山。
在《羅摩衍那》中,羅摩為求娶悉多,拉斷了濕婆的弓,這可怕的聲響讓世人都震動了,這聲響也傳到持斧羅摩耳朵里,他擋在羅摩迎親的途中,欲與羅摩一比高下,當另一張弓——毗濕奴的弓也被羅摩拉開後,他對羅摩表示了極大的尊敬,隨後又回到自己的住處。
7.羅摩,即史詩《羅摩衍那》的主角。在印度神話里總共出現了三位羅摩:除了持斧羅摩、羅摩以外,在史詩《摩訶婆羅多》里還有一位「大力羅摩」,亦稱「持犁羅摩」,他是毗濕奴的化身黑天的哥哥。這里的羅摩是十車王的兒子,他的故事在史詩《羅摩衍那》里有詳細的敘述。
羅摩:這是古印度傳說中的一個國王。 印度教視他為毗濕奴第七化身,羅摩是印度教最流行的英雄之一,他的主要事跡參見史詩《羅摩衍那》,他被印度教徒視為完人,悉多是他的妻子。
在《梨俱吠陀》與《阿闥婆吠陀》中,羅摩意為「黑暗,黑色」,如梨俱吠陀10.3.3寫道「阿耆尼,耀光遠播者,用白光閃閃的衣裳環住黑夜(羅摩)。」
欲了解祥情者請看《羅摩衍那》
8 .克里希納(又叫黑天,奎師那),他擁有毗濕奴的武器――神盤,是史詩《摩訶婆羅多》里的重要任務。他是史詩的主人公「般度五子」的軍師和師友,並且「設計」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五子中最強力的阿周那(幫助阿周那搶婚)。在著名的「俱盧之戰」中,他讓自己的部族和軍隊參加了對方俱盧族的部隊,而他自己則加入了般度族,作為阿周那戰車的御者。關於黑天的故事留到介紹史詩《摩訶婆羅多》的時候再講吧!
克里希納:克里希納的梵語意譯即黑色或黑暗,借指那些黑膚色的人。克里希納是毗濕奴最有影響力的化身,有些印度教流派更認為他是至尊,是一切神(包括毗濕奴在內)的根源。克里希納出自馬圖拉的王室,天啟與丈夫婆蘇天的第八子,他故事太多,舉不勝舉。印度教最具影響力的聖典《薄伽梵歌》即是以他之口而述。
欲看克里希納故事見《摩訶婆羅多》、《薄伽梵往世書》、《訶利世系》等等。
9.佛陀,(不要懷疑,就是釋迦牟尼)。他的任務就是慫恿惡人和妖魔藐視吠陀經典和婆羅門教的「三大原則」(即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否認天神的地位,把他們引向自我毀滅的結局。這個化身的意義非常有意思,也充分的反映了印度教對佛教的矛盾的感情:
不可否認,佛教來源於印度教,但是卻否認印度教的「三原則」,尤其是種姓制度,取而代之以「四姓平等」的觀念。印度教一方面在教義上無法容忍佛教的觀點,將佛教徒斥為「惡人和妖魔」;但另一方面又承認佛陀的地位和智慧,並將他抬高到大神毗濕奴化身的地步,因為佛陀創造的佛教的世界觀是來源和繼承於印度教的,兩者是無法完全割裂和對立的。所以印度教又無法把佛陀的思想完全的否定,甚至承認和服膺佛陀的智慧。這就是印度教眼中的佛教,大概屬於「既敬又恨」得感覺吧。
10. 伽爾基,他和佛教里的彌勒佛一樣,都是屬於未來的。他將誕生於世界瀕臨滅絕的「末法時代」,身騎白馬,手持長劍,鏟除掉世上的惡人(不知道包不包括前面的佛教徒呢),建立一個新的「圓滿時代」。這個化身的產生很可能是後來伊斯蘭教侵入印度次大陸後產生的,當時的穆斯林政權對當地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都進行了殘酷的迫害,以至於印度教徒產生了伽爾基這個幻想的毗濕奴化身的救世英雄。而且從時間上來看,也更傾向於後期的毗濕奴派的思想,因為在早期的印度教神話里,末法時代的終結並不意味著「圓滿時代」的到來,而是世界的毀滅。到時候出場的也不應該是毗濕奴,而是作為破壞神的濕婆,世界、宇宙都將在濕婆的狂舞中走向滅亡。
迦啟:印度傳統認為迦啟是毗濕奴最後一個且是第十大化身,他會在黑暗時末出現,迦啟之名象徵著「無終止」或「時間」。流行的說法是迦啟騎著有翼的白馬,右手揮舞著利劍,將淫穢與腐化滅凈,據說他在歸來途中會征服毀滅與破壞女神卡梨,讓世界平衡,復樹達磨,再創新世。據《迦啟往世書》所說,迦啟會師從毗濕奴的第六化身持斧羅摩,數千年以前持斧羅摩對濕婆執行了一場苦行,濕婆給予他一件天兵器去清除剎帝利的腐壞,持斧羅摩會讓迦啟執行同樣的苦行,然後完成天命。
最早提到迦啟的是《毗濕奴往世書》,另一部《火神往世書》中也提到迦啟。
世界瀕臨破滅,末法現世結束之時,毗濕奴將手持利劍,身跨白馬,化身為柯奇現身救世。
資料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