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海青"
海青
本屬於寬袍大袖的唐裝,身腰、下擺、袖口都很寬闊,穿著自在,為我國佛門僧俗二眾禮佛時所穿的衣服。吳中方言稱衣之廣袖者為海青,唐朝李白的詩雲"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也就是贊美的歌詞。
海青又稱"大袍",古代叢林將禮佛的衣服稱為海青,乃取意於:"海",因海洋浩瀚深廣,能容萬物,自在無礙;"青",因其色澤青出於藍,意在鼓勵策進修道者,不同凡俗,代代更勝。
現今的海青顏色有二:一為黑色,乃一般佛弟子禮佛時所穿;一為黃色,是一寺之方丈或法會中的主法者所穿,一般大眾不得穿著。
『貳』 佛教服飾文化:海青有什麼講究,海青的顏色
在佛教儀式中,不同等級的僧侶所穿的服飾雖然基本相同,但細節上存在差異。海青是佛教中常見的一種僧袍,其穿著方式和顏色選擇都體現了特定的講究。
現代海青主要有兩種顏色:黑色和黃色。黑色海青是普通佛弟子在禮佛時穿著的服飾,而黃色海青則是寺院的方丈或主法者在法會等場合穿著的,一般僧侶不得穿著。
海青的設計寬敞,袖口寬大,圓領方襟,相較於其他僧袍更為肥大,因此也被稱為「大袍」。其袖口縫合,有說法認為這一設計源自梁武帝時期,為防止郗氏後妃陷害僧尼而特意為之。
盡管海青源於漢服,但它有其獨特之處,如衣領的三層布片設計和前面的五十三行藍色線條,這些被稱為「三寶領」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其實更多是為了增強領子的耐用性。
海青袖口與俗袍不同,是縫合的。這種設計是僧袍與俗袍的區別之一。
海青的款式源自我國漢唐時期的服飾。在過去,無論僧侶還是世俗之人都會穿著海青。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世俗大眾逐漸改穿其他類型的服裝,而僧侶仍保持著傳統。
在我國的僧團中,海青被視為僅次於袈裟的尊貴僧服,多在禮誦、聽經、會賓、議事以及晉見長老等正式場合穿著。由於海青寬松不便,非佛教規定,近世以來已有改革之聲,但也有人持保守態度,認為傳統服飾庄嚴而不應輕易改革。
穿著海青時,有特定的注意事項,如上下樓梯時的撩衣方法、跪拜時的動作、靜坐時的姿勢等,以保持僧侶的威儀和敬意。
總結來說,海青不僅是佛教中的重要服飾,其種類和等級制度清晰,而且在信眾中也有一定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