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人穿衣服都很保守嗎你最喜歡哪個朝代的穿著
秦漢時期曲裾袍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穿上後下䙓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明朝服飾最好看,大明服飾上承周漢,下取唐宋,可以說是漢服的巔峰之作,美輪美奐,充分表明的漢族的審美。包括現在各地所謂的漢服,甚至朝鮮,韓國服裝,都基於明朝服飾。
2. 宋朝官服如何區分等級,紅衣、紫衣和青衣分別代表什麼
在古代的每一個朝代,官員的服裝上都是有嚴格的規定的,形制顏色以及綉圖都有非常嚴格的講究。比如清朝,官員品級劃分要看官服上綉的畫是哪種飛禽走獸,而像宋代,就靠顏色劃分,不同的等級顏色也不一樣。這方面屬於非常森嚴的禮節規定,各朝各代都無比重視,如果出了差錯,低級官員逾越規矩穿了高品級的官服,那就相當於以下犯上,是重罪。
像八品九品這樣的芝麻小官官服是青色,衣服上綉的也是花鳥圖案。至於明朝的平民百姓,則是多穿白色衣裳,這並不是不允許百姓穿著其他顏色,而是因為那個時代給布料染色價格比較貴,白色布料不用染就很便宜,因此百姓多穿白色,也被稱為白丁。
3. 求古代紅紗衣凄美的古風手繪..之類的圖片就行
如圖:
百姓多用棉製品,貴族人家用絲織品並在其上綉花。最有趣的是《遼代文物叢書》服飾篇中形容遼代女性「抹胸」為「一橫幅布帛,裹於胸部」;而契丹女子則大膽將「抹胸」作為 「女」(女子相撲運動員之稱)的比賽服裝;貼身內褲的「」(犢鼻褲),造型像牛頭,形象生動。
元代的內衣由後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點,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繩帶等系束,形象地取名為「合歡襟」。其面料以織錦居多,四方連續為主要紋樣。文獻記載男子內衣以「白絹中單」為正宗。
漢朝制度規定:皇帝、太皇太後、太後、皇後的佩綬是赤黃色,侯王的佩綬是深紅色,諸國貴人、相國的佩綬是綠色,公、侯、將軍的佩綬是紫色,紫色以下的佩綬分別是青色、黑色、黃色。在漢朝官場里印綬及其色彩是官階的重要標志。
普通老百姓的服飾色彩只能用復色,如茶褐色、黃棕色、棕色、灰色、銀灰色和粉綠色。漢代朝服的服色有具體規定,一年四季按五時著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紅色;季夏用黃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皇後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紺色,下裳用皂色。皇後的蠶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縹色(淺黃色)。
4. 色彩不自由在古代中國,宋朝皇帝為什麼都傳紅色衣服
紅色象徵著吉祥,而且還是權力的象徵,所以都喜歡穿紅色的衣服。
宋朝皇帝服飾,有裘冕、袞冕、通天冠服、履袍、衫袍及御閱服等。北宋皇帝畫像穿戴並非官服,而是履袍,是宋代帝王祭祀用黑革履和絳羅袍作禮服。
從古至今,現在的官服也都差不多,都是袖子非常大的,宋史*藇服記載:天子之服,一曰大裘冕,二曰袞冕,三曰通天冠,絳紗袍,四曰履袍,五曰衫袍,六曰窄袍,天子祀享、朝會、親耕及親事、燕居之服也,七曰御閱服,天子之戎服也。
5. 古代女人結婚穿的衣服叫啥
古代女人結婚穿的衣服叫鳳冠霞帔
古代新娘的傳統嫁衣便是鳳冠霞帔:頭戴鳳冠,臉遮紅蓋頭,上身內穿紅絹衫,外套綉花紅袍,頸套項圈天官鎖,胸戴照妖鏡,肩披霞帔,肩上挎個子孫袋,手臂纏「定手銀」;下身著紅裙、紅褲、紅緞綉花鞋,千嬌百媚,一身紅色,艷紅艷紅,喜氣洋洋。
1、周朝婚服—純衣纁袡
純衣纁袡:纁色衣緣的黑色深衣,為周禮昏禮禮制中新婦的禮服描述。纁,拼音:xūn,有淺紅色等釋義。袡:衣邊。也有作蔽膝理解,但先秦女子禮服中沒有明確記錄關於的蔽膝的配件,作為衣緣理解更為普遍。
2、秦漢朝婚服—遵循周禮
3、唐朝婚服—釵鈿禮衣
鈿釵禮衣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指禮服及發髻上的金翠花鈿,是唐代命婦禮服的一種。鈿釵禮衣包括禮服及發髻上的金翠花鈿,並以鈿釵數目明確地位身份。
唐代禮典史書如《通典》、《會要》、《舊唐書·輿服制》等中都有記錄。
4、宋朝婚服—承接唐制
5、元朝婚服—蒙古民族特色
元朝是蒙古王朝,因此其服飾自然也是典型的蒙古款式。他們的服飾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且窄,腰間設有許多衣褶,這樣的設計方便騎射。
質孫服,古代服裝名,又稱"只孫"、"濟遜"。漢語譯作"一色衣",明代稱"I撒"(曳撒或作一撒)的一種衣式。元、明時都有服此者。質孫的形制是上衣連下裳,衣式較緊窄且下裳亦較短,在腰間作無數的襞積,並在其衣的肩背間貫以大珠。質孫本為戎服,即便於乘騎等活動,在元代的陶俑及畫中都可以見到此種衣式。 "質孫" 是蒙古語"華麗"的音譯。
6、明制婚服—鳳冠霞帔
舊時富家女子出嫁時的裝束,以示榮耀。
(1)鳳冠
鳳冠是一種以金屬絲網為胎,上綴點翠鳳凰,並掛有珠寶流蘇的禮冠早在秦漢時期,就已成為太後、皇太後、皇後的規定服飾。明代鳳冠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後妃所戴,冠上除綴有鳳凰外,還有龍等裝飾。另一種是普通命婦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綴龍鳳,僅綴珠翟、花釵,但習慣上也稱為鳳冠。明朝皇後至九品文官妻皆可穿著,按地位等級高低在顏色、花紋、裝飾和用料上有所不同。
(2)霞帔
霞帔是中國古代婦女禮服的一部分,類似現代披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得此名。到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代時發展成了霞帔——由於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
7、清朝婚服—旗袍樣板
清朝的嫁衣也沿襲了明朝的鳳冠霞帔,但是婚服的款式則是以旗袍為模板。
(5)紅色的古代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古代婚禮分六個階段,俗稱「六禮」。「六禮」在周代就已形成。秦漢以後,六禮逐步形成定製。這六禮的前五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統稱締約之禮,男女雙方家庭通過媒妁進行帖約和相關的
六禮,中國婚姻儀禮。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
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納采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
問名,即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納吉,即男方將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後,在祖廟進行占卜。納征,亦稱納幣,即男方家以聘禮送給女方家。請期,男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親迎,婚前一兩天女方送嫁妝,鋪床,隔日新郎親至女家迎娶。
禮節溝通,經平等議婚,最終雙方在禮尚往來中締約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