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初一新年衣服圖片

初一新年衣服圖片

發布時間:2025-08-06 03:40:09

❶ 過年穿新衣服的寓意

過年穿新衣服的寓意:1、表示慶賀;2、表示辟邪;3、表示新年新氣象。

❷ 春節的風俗禮儀的圖片

春節的風俗禮儀的圖片

春節的風俗禮儀的圖片,隨著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隨處可見的都是紅艷艷的燈籠和對聯,秩作為我國最多的傳統節日,春節的風俗禮儀其實很多,下面分享春節的風俗禮儀的圖片。

春節的風俗禮儀的圖片1

臘月歌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燉燉肉);

二十七,宰公雞(殺灶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臘八 民諺:過了臘八就是年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被認為是奏響了春節的序曲,許多地方都會在臘八那天喝臘八粥,提醒人們要記住勤儉節約的美德。

臘月二十三 民諺: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臘月二十四 民諺:二十四,掃房日 這天,家家戶戶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土。掃塵土時,主婦通常先將房裡的床鋪傢具遮罩起來,用頭巾將頭包好,用掃帚將牆壁上下掃干凈,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

臘月二十五 民諺: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這天因各地民族和風俗傳統不同,所以各自的慶祝活動和飲食習慣也不盡相同,像漢族民間接玉皇、照田蠶、千燈節、趕亂歲等傳統活動。古時還有糊窗戶,但隨著社會發展,多數人家已失去糊窗戶的傳統,但貼窗花、貼福字、掛對聯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臘月二十六 民諺: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在過去,農村小孩最盼望的日子,就是臘月二十六。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一年到頭難得吃塊肉。在這一天,即使再窮的家庭,也必須割幾斤肉,稱為「年肉」。

臘月二十七 民諺: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 這一天,家家戶戶趕集上店、集中采購。主要是買賣年節物品,例如:鞭炮、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等。 在傳統民俗中,在這一天要集中洗澡、洗衣,去除一年的晦氣,准備迎接來年的新春。

臘月二十八 民諺: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 多數地方在這一天要趕制過年的麵食蒸。太原人要蒸好「糕兒饃饃兩笸籮」;河北人則是「蒸棗花」預備除夕祭禮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饃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這天才「把面發」,等到二十九「蒸饅頭」。

臘月二十九 民諺:二十九,蒸饅頭 臘月二十九,也稱小除夕。舊俗認為從初一開始到初五不能動火蒸饅頭和炒菜,所以習慣在大年二十八、二十九這兩天做主食。這一天必須發面、蒸饅頭,取一個「發」的吉祥語,意為發家、發財、發福。

臘月三十 民諺:臘月里來 這一天主要的漢族民俗活動有祭祖,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放爆竹,給壓歲錢,吃年夜飯,送財神等。「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布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

正月習俗

正月初一 放爆竹:在正月初一當天,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拜年:正月初一吃過早飯,人們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互致問候。拜年習俗最早流行於明朝京都。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

初一到初五民間禁忌頗多,如不能用生米做飯,婦女不能動針線,不能打掃衛生,不能打碎東西等。

正月初五

辦酒席: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這天,家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

倒垃圾:家家戶戶還要里里外外進行一次大掃除,清除節日期間積攢的垃圾,清洗臟衣服等。

吃餃子:初五還得吃餃子,祈求吉利和幸福。而且,這一天的餃子餡兒一定要自己剁噢,寓意把不順的東西都剁掉,預示著來年一切都順利。

正月十五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春節的風俗禮儀的圖片2

新年禮儀有哪些

1、語言方面:逢人就說「過年好」,晚輩要給長輩拜年。

2、做客禮儀:領著孩子去別人家做客,進門後,家長要引導孩子在問好之後主動把脫下的鞋子排整齊。當孩子受到招待時記著讓孩子說聲「謝謝」。

3、餐桌禮儀:吃飯時,我們取菜要取自己面前的,看準那塊就夾,不要翻來覆去抄,那是非常沒禮貌的表現。帶湯汁的肉菜更要小心夾,以免濺臟了衣服。

4、紅包禮儀:接過紅包要致謝,長輩給紅包的時候,寶寶們要雙手接過並向長輩們說聲謝謝。並且紅包不可當面拆。

登門拜年有哪些禮節 拜年姿勢

拜年抱拳的禮節是平輩之間拜年的一種形式,標準的男子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在概念上是攻擊手,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不抱拳,只壓手。左右手弄反,表示的是哀拳,有報喪、求饒之意,千萬注意拜年時不可搞錯。

拜年要提前預約,長輩拜年選上午

拜年前要提前預約,不要和主人的其他拜年客「撞車」,或是因主人也出門拜年而跑空趟,同時也給主人一個提前准備的時間。預約時間最好給主人有選擇的餘地,不要自己單方面定一個時間,共同約定的這個時間最好雙方都比較方便為宜。

一般向長輩拜年多選擇上午,節日期間不要過早,由於平時勞碌,年節期間人們一般起得較晚。若過早登門拜年,往往讓主人措手不及。如果被拜年者有年飯的招待,可根據飯局的時間來確定拜年的時間,要提前到達,不要等開飯的時間再到,應該留有寒暄問候聊天的時間。

禮品准備要得體,服飾要協調

要根據拜年主要對象來選擇得體的禮品,如果對拜年對象很了解,可選擇對方喜歡的禮品,也算投其所好。如不太了解可選擇鮮花、水果、食品……也不會出錯。煙酒類要根據對象來確定,比如給奶奶拜年,送的卻是奶奶不受用的煙酒,這個就沒有意義了。如果主人家裡有小朋友也可適當選擇孩子喜歡的禮品。

新年新氣象,到親朋家拜年,要注意自己的服飾得體,節日的服飾以都市休閑、時尚為主,不要穿的太運動,也不要穿晚禮服類的太正式。如果衣服顏色較深或是壓抑,可適當增添一些小飾物來點綴,增加節日氣氛。一家人的服裝色彩盡量做到協調,增加家庭的溫馨感。

收紅包也有講究,雙手接住說「謝謝」

過年帶孩子去別人家拜年,會收到代表著祝福的紅包。父母應該提前教給孩子,長輩給紅包時,要雙手接住,然後禮貌的說「謝謝」。接過紅包後,千萬不能當著客人面拆開,因為這是非常沒有禮貌的。最好的做法是將紅包放到父母的袋子或孩子自己的袋子里。

此外要注意:中國人習慣於客套,當親戚朋友給壓歲錢時,盡量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拉拉扯扯,或把紅包又搶過來還給人家。這樣會讓孩子非常迷惑,他們不懂大人們的社交心態,反而容易讓小小心靈受到傷害。

不做餐桌小霸王

餐桌禮儀其實最考驗父母平時教育孩子的情況,因此,春節前,父母就得對孩子稍做「規矩」教育,免得到時尷尬。

當有人來拜訪或者去別人家做客時,父母可以提醒自己的孩子:

1、應該等待所有的人到齊,尤其是主人落座宣布宴會開始後方可用餐。

2、要好好地坐下來吃,不能跑來跑去,不能爬到桌子上,不能邊玩邊吃。

3、在餐桌上不要舞動筷子、勺子或刀叉。

4、落座後,取菜時,不要翻來覆去地挑揀,更要小心夾菜,以免濺臟了自己或者別人的衣服。

需要強調的是,當孩子說他吃飽了,爸媽就不要再勸他吃,也要幫助他拒絕其他親友的勸吃,這是對孩子自己感覺的尊重。

客人到訪要熱情大方

中國人愛熱鬧,春節期間少不了互相串門,父母要提前告訴孩子,當有人來拜訪時,一定要笑臉相迎。

1、要教孩子主動開門問候,表示歡迎。

2、把客人領進門後,應該禮貌地請客人坐下。招呼客人坐下後,孩子可以與父母一起准備茶飲、水果、零食、點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當接待的是和孩子差不多年紀的小客人時,要告訴孩子:小客人來了,應禮貌友善地接待對方,可以憑自己的意願將食品、玩具、書本、光碟等拿出來與小客人分享。為了防止吃小客人的「醋」,事先跟孩子講明誇獎別人是一種禮貌,並不代表忽視了他。

4、客人離開時,可以叫孩子一同送客,將客人送到門口跟道別,並邀請客人下次再來。

父母良好的禮儀是對孩子最生動、最有效的教育。父母通過自己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就能夠讓孩子在良好的環境中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成為守規矩、有修養的小紳士、小淑女。

春節的風俗禮儀的圖片3

春節拜年基本禮儀

1、在拜年的時間上選擇要妥當

如有必要,可先向主人報信,避免空跑一次,如不準備吃飯,最佳時間是上午九時至十一時之間。過早,可能人家還未起床,節日都要休息的習慣;太遲,正適人家吃飯,不方便。下午應以三時至五時之間為宜。

2、春節拜年要注意衣著整潔

乾乾凈凈過節日,穿衣和打扮要整潔、大方,適當穿上一些好衣服,給人一種節日的美感。 要講究稱呼的規范化:到別人家拜年,尤其到親戚家拜年,要事先對可能碰到的長輩、同輩的稱呼有所了解,以免出現尷尬的場面,使人感到不夠禮貌。

3、「吉利話」要說得適宜

對不同的人,應有不同的祝賀語。交談時,要揀雙方愉快的話題,不要扯到悲哀傷感的事情上,不要高談闊論,不要信口開河,不要過分激烈地爭論問題,要在輕松愉快、親切自然的氣氛中,把道喜賀新的真情實意表露出來。

4、拜年時接物要有禮貌

主人送茶,要起身雙手接住,並道謝。主人招待食品,可先讓給小孩,然後自己取少量受用。

5、拜年時歡鬧要有節制

掌握適度。不宜大聲喧鬧,不宜通宵達旦,以免影響鄰舍,妨礙別人休息。 拜年結束時,要表示謝意,邀請人家回訪。對主人的'盛情款待,要贊美幾句。臨分手時,可發出邀請,表示回報的意思。

拜年的禮儀常識

年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中國人自明清起始,對拜年禮儀定下了不成文的規矩,有著一定的次序: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長,最後全家按輩份次序互拜。對尊長要行大禮,對孩童要給賞賜。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 「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拜親朋也講究次序

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這種習俗早在宋朝時就已流行。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到了清朝年間,拜年禮儀有了升華。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一般說來,平輩間拜年則拱手致語就行了。

首先拜家裡長輩。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當然,長輩受拜以後,一定會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不能忘記的是向鄰居長輩拜年。中國有句古話:遠親不如近鄰。所以向鄰居長輩拜年僅次於本屬長輩,一般說,鄰居長輩也會給「壓歲錢」的。

其次是走親戚拜年。初一或初二必須到岳父、母家,並須帶賀禮。進門後還得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

接著就是禮節性的拜年了。如給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一般情況下,不宜久坐,客套話完了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也應擇日回拜。

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發簡訊、寄賀卡、禮儀電話和電報,都是一種新的拜年形式。寄賀卡時,也會同時寄上自己的名片。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某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古代文人雅士則流行互送拜年鑽。拜年鑽就是如今的賀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變而成。據清代趙翼考證,西漢時沒有紙,削竹木為刺,上書名姓,叫「名刺」。後來還用大紅絨線在織錦上綉字為「名片」。東漢後用紙代木,叫做「名紙」。六朝時簡稱為「名」,唐代叫「門狀」。宋代還別稱「手刺」、「門刺」。

中國人春節拜年是很講究的。講究的核心就是時間觀念。

拜年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時間,這是拜年的第一要素。

由於平時勞碌,年節期間人們一般起得較晚。若過早登門拜年,往往讓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歡選擇晚上拜年,一坐好幾小時,也難免影響主人休息。作客逗留時間一般以半小時至40分鍾為宜,這樣,既不失禮貌,又不影響主人接待其他客人。拜年時,若進門問聲「新年好」,旋即匆匆離去,也會給人以「缺少誠意」 的感覺。

送賀禮也十分講究,這也是禮物也拜年要素之一。

賀禮一定要送的得體。給長輩、教師、師傅拜年時,應適當帶點禮物。禮物既不宜太昂貴豪華,又應能「拿得出手」。捧上一束鮮花,送上一張精美的賀卡,近年已成為都市現代人浪漫溫馨的拜年方式。

拜年賀禮物還應講究衛生、安全。比如,別人送給自己的糕點,一般不宜轉送他人,否則食品在「旅遊」中難免會腐爛變質;給年邁或患病者拜年,所送的水果等應該有益於對方強身健康,以免造成浪費甚至引起誤解;贈送花炮之類,則萬萬不能去購買偽劣產品。

此外送賀禮還應注意節儉

自己如果動手製作一個精美的小禮物送給同學、戀人、同事等,既可表達真摯的情誼,又可顯現自己的才華。

拜年時還一定要注意禮節和言談舉止。鄰里相坐、同學相逢、朋友相聚,皆應「過年言好事,出口稱吉祥」,縱然平日有所積怨,亦不應提起,至於聊侃時不談粗俗之事,不講無聊低級話語,就更是常識。

常見的春節拜年方法

一是叩拜,即跪拜磕頭,現在在一些農村地區,晚輩給長輩,尤其是未成年人給輩分較高的長輩拜年時,還行這種禮儀。

二濕身作揖,作揖的姿勢是先雙手抱拳前舉。這抱拳可不能亂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這稱作「吉拜」,相反則是「凶拜」。大過年的,來上一個右手握左手,就是觸人霉頭了。行禮時,不分尊卑,拱手齊眉,上下加重搖動幾下,重禮可作揖後鞠躬。這種禮儀一般是晚輩向長輩,或下級向上級拜年時所用。

三是抱拳拱手,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禮儀,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緊適度,拱手,自然於胸前微微晃動,不宜過烈、過高。這種禮儀多見於平輩間的拜年。

四是萬福,古代婦女禮儀的一種,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於右側腰肋間,上下微晃數下,雙膝微微下蹲,有時,邊行禮邊口稱萬福。當代已經鮮有襲用。

五是鞠躬,現代通用禮儀,用於拜年,多在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亦可用於平輩間,男女皆行。

❸ 春節都干什麼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中國節日里也是比較重要的一個,人們在這個節日也會紛紛從外地趕回老家共聚一堂,下面我來分享一下在春節一般都會做什麼事情吧。

首先,在春節里最重要的事情當然是拜年啦,每到春節,吃完早餐,換身新衣服,人們就攜帶家裡小孩,走街串巷,帶著送禮佳品,到親朋好友家拜年,互送祝福。

燃放煙花

以上就是大多數中國家庭在春節都會做的事情了,在這里順便祝大家新的一年快快樂樂,身體健康!

❹ 新年拜年圖片大全

新年拜年圖片大全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最古老的傳統習俗,在春節時期親戚之間交流感情的活動,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我們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語向對方祝頌新年,卑幼者並須叩頭致禮,謂之「拜年」。下面是我給大家分享的新年拜年圖片大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新年拜年圖片大全

新年拜年圖片1

新年拜年圖片2

新年拜年圖片3

新年拜年圖片4

新年拜年圖片5

新年拜年圖片6

新年拜年圖片7

新年拜年圖片8

新年拜年作文一

春節有一點我最喜歡,那就是收紅包!這是中華人民的美德,就是長輩給我們紅包。

今年,我去跟著拜年去了。我們一家和我大伯一家一起去的。我們分別駕駛這兩輛車,在去的途中我就非常激動,因為要收紅包了!經過半個小時的路程,我們終於到了老家,我們下車走著去。由於我大伯著急所以來早了,人家才剛煮餃子!我們先去的是我……·不好意思忘了叫什麼了。進去後爺爺馬上給我了一張紅紅的百元大鈔,我老爺真有錢一下給了我100元,不過還是被我媽媽拿著。我想你們一定也是這樣,不過我爺爺開口說:讓他自己拿著。我一聽,美極了!太棒了!我馬上說謝謝爺爺!爺爺笑了。

然後去的我三奶奶家家,我三奶奶給了我10元!!少是少了點,但是情誼在呀。我們在我三奶奶喝了點茶,磕了點瓜子。然後去了我(我也不知道叫什麼!)反正去了!去了後給了我50元,村裡面嗎!比較窮。我走一家就吃一家的糖,不錯還挺好吃。什麼樣的糖都有,有走完一家。現在我們看見好多拜年的,都是一群一群的,特別多,沒家都養小狗 呵呵 我就喜歡小狗。從上午7點多就開始拜年,都到了11點了,也都拜完年了!該回家了………··

我在這認識的'不認識的都給大家拜年了!

大家給不給紅包呀!

新年拜年作文二

今天是大年初二,一大早的爸爸說:「今天我們全家去奶奶家拜年。」我一聽,高興得一蹦三尺高,媽媽則忙得團團轉,一會兒找這個,一會兒准備那個……

一路上,大霧迷茫,對面看不見行人,爸爸小心翼翼地駕駛著車在馬路上開著。突然後面就趕上來了一位叔叔,開著摩托車帶著他們全家,車後的行李箱上堆的禮物足有一人多高,媽媽說:「這個叔叔還真是厲害。」話音剛落下,那叔叔車上的禮物像塔倒掉一樣落下來,幸虧用行李帶固定著,要不然就是一部國產大片「滿地都是禮物。」

我們的車繼續往前開,忽然我們的車爆胎了,幸好車速不快,人無大礙,媽媽對我說:「不能笑別人吧,這可好了,我們成了別人的一道風景線……」沒辦法,我們全家只好下來推車,推了足足有一公里的路程才到奶奶家……

到了奶奶家,我把這情況告訴了爺爺,爺爺打趣說:「今年你們要發財了,都爆炸了……」

你說這年過得有趣嗎?

新年拜年作文三

新年是把可以煩惱忘記的節日,用嶄新的面貌去迎接新的一年。

拜年是最有趣的。初一的早晨,我們穿上了新衣服,去奶奶家拜年了。一路上,我們全家說說笑笑,看看路邊的風景,也別是一番風趣!公路兩旁的高山布滿了濃密的松樹,由於山裡溫度低,山上的雪並沒有完全溶化,雪水順著山徑流到小溪里,山巒上的松樹都被雪壓彎了,真是一幅美麗的冬日畫卷!

一進奶奶的家,我就大聲地喊:「爺爺奶奶,我們來給你們拜年了!祝爺爺奶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我是爺爺奶奶最小的孫子,他們最疼我,看到我來給他們拜年,又聽了我一番吉祥祝福的話,樂得爺爺奶奶眼睛都眯成了一條縫!爺爺親切地撫摸著我的頭說:「謝謝我的乖孫子,奶奶爺爺也祝你新年好!學習好!在新的一年裡快快樂樂的成長!」隨後又給我發了壓歲錢——一個鼓鼓的大紅包。這時候,姑姑姑父、大伯大媽他們兩家人也相繼來到了奶奶家。看到人多熱鬧如此喜慶的氣氛,我就故意調皮的挨個給他們拜年,還很大聲地說:「大伯大媽新年好!姑姑姑父新年好!恭喜發財,紅包拿來!」接下來,一個又一個紅包進入了我的腰包。我在豐收了壓歲錢的同時,還豐收了長輩們對我的關愛和祝福。

大人們的寵愛,樂得我屁顛屁顛的。經過了這番「大拜年」之後,我收獲的祝福,把心裝的滿滿的、美美的;我收獲的壓歲錢,又把我的腰包裝得滿滿的、鼓鼓的。當然,我也用晚輩真誠的祝福作為回報,用幸福和甜美裝扮了愛我的長輩們的心田!

拜年,是送溫暖,是送祝福,也是送歡樂。

❺ 正月初一可以掛衣服嗎

可以。

大年初一

1、打破碗、鏡子等玻璃、陶瓷器物品,以防過年破財破運,若真不小心打破了補救方式就是用紅紙包起來,先放置在神桌上,默念「」歲歲平安」吉祥話語,等待破五日再丟棄。

2、一般來說,已出嫁的女兒不可以在過年的第一天回娘家。如果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意指著會把娘家吃窮,一般在初二或者初三回娘家,但是其中的含意是嫁去的女兒已經是別人家的媳婦了,過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來拜年,因此初一不可以回娘家,現在不少地方或老人依舊比較在意,如果初一回娘家最好和長輩商量,按照當地風俗。

3、忌借錢,初一是忌諱和別人借錢的,代表一年四季靠外援;也忌諱初一借給別人錢,就好像不能一大早和別人借錢砍價等,代表代表財產外流整一年。

4、早餐忌吃稀飯、葷食及葯。過去窮人家才吃稀飯,在年初一的上午一定要吃干飯,表示家裡這整年都會很富有,而年初一的早上叫做萬神盛會,表示所有的神出來拜年,因此為表尊敬首先不要吃葷,要吃素,另外除了重病不得不吃之外,一般的補品補葯初一最好不要吃。

5、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叫人姓名催人起床,這樣表示對方整年度都要人催促做事情。

6、忌跟還在睡覺的人拜年。年初一時對方還在睡夢中不要跟對方拜年,等對方起床再拜年,因為這樣會讓對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中。

7、禁忌動刀子和剪子。「初一動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難免」。忌動針,「初一動了針錢,挑了龍筋長(生下的小孩,眼睛如同針眼一樣小)針眼」。

8、大年初一早上忌洗澡、洗頭、洗衣物,才不會將財富與財運洗掉。

9、大年初一、二忌洗衣,傳說這兩天是水神生日,因此忌洗衣。

圖片
大年初二

1、大年初二,女兒回娘家忌回門禮為單,由於傳統上認為單數不吉利,女婿帶回娘家的禮物必需成雙。

2、大年初二忌洗衣,是水神生日,因此忌洗衣。

圖片
大年初三

1、大年初三老鼠娶親忌點燈。

2、大年初三赤狗日忌拜年,赤狗為熛怒之神,遇之不祥,因此不宜外出也不宜拜年。民間風俗這日稱為「窮鬼日」,初三一早家家戶戶都會「掃窮鬼」,將初一至初二囤積了兩天的垃圾掃出,意味著掃走污穢晦氣和窮根的民間習俗。這一天不外出串門拜年,就是怕被人當「窮鬼」一樣掃走。這一天又稱「赤口日」忌串門,人們都不會外出拜年串門,外出遇到就會容易引起與人有口角之爭執,故家中有長輩的對這日會很在意,自己足不出戶同時不讓晚輩外出拜年串門,留在家中免遇上口舌之爭的凶煞。

圖片
大年初四

忌出遠門,這一天是民間習俗接神日,迎接眾神明、灶王爺與家神回來守護家人,灶王爺會點名,所以不宜外出。

圖片
大年初五

一定要將過年期間所製造的垃圾清掃干凈,謂之「送窮」,否則會帶來窮困。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且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圖片

大年初六

禁忌: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傳說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因為12是6的二倍,這叫六六大順。

圖片

大年初七

大年初七,為七煞日,諸事不宜尤其是出遠門。正月初七民間風俗是「人日」,意為「人人生日」。傳說女蝸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萬物發芽也在這一天。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

圖片

大年初八
大家百無禁忌、萬事順意!順星日。舊時在民間流傳著「初七七不去,初八八不歸」的習俗。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

圖片

大年初九
大年初九為天公生,為玉皇大帝聖誕,忌曬衣服,在農村如果還有種農田的話,也不能挑肥糞。
在道教傳說里,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即所謂的「玉皇誕」、「天公生」,亦稱「天日」,要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道觀要舉行祝壽儀式,誦經禮拜。家家戶戶於此日都要望空叩拜,舉行最隆重的祭儀。以三牲、水果拜祭「玉皇大帝」。希望來年風調雨順有好收成,同時拜過「九皇誕」保佑家人健康長壽之意。此日待人處事皆講求和氣,不可冒犯天神。

❻ 春節衣服如何搭配

女生的話,穿一件紅色針織長版毛衣,下面穿雙米黃色的靴子

春節(SpringFestival)指華夏傳統歷法夏歷的元旦(與中國現行的公歷元旦不同),農歷正月初一,又稱農歷新年、大年、歲首、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度歲、慶新歲。

❼ 跪求春節的資料和圖片

壯族
壯族的春節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殺雞宰鴨,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燒肉等。除夕的米飯要蒸得很多,象徵富裕。飯桌上要有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還要燉豬腳和燉整雞。粽子是壯族春節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卻不吃。壯族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兩。除此還有一種「鳳莫」,意為特大粽子,重達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稱一絕。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節期間要舉行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等文體活動。

藏歷新年

據藏族學者說,在古老的年代,西藏並不是冬春之交過年,而是夏天過年,「麥熟為歲首」,「雪山下,麥子黃了,快樂的新年來了。」現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都有秋收前過「望果」節的傳統。人們穿古代服裝,騎著馬,沿豐收的青稞地轉圈祈禱,還要騎馬射箭,圍著篝火跳舞狂歡,既娛樂自己,又娛樂本地的保護神。相傳,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過年的遺留。

還有在藏歷十月初一過年的,「麥收為歲首」。拉薩東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環繞的工布(林芝)地區,到現在還是藏歷十月初一過年,稱為「工布洛薩」。藏史記載,工布地區歷史非常久遠,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這里非常盛行。藏歷十月過新年,源起於那些古老的時代。

大約公元13世紀,薩迦王朝統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歷正月過年了。但農民們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過年,稱「索朗洛薩」(農民新年)。因為到藏歷正月,春氣萌動,備耕繁忙,農民已沒有心思過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貴的首飾,即使是經濟條件較差的人,也要預備一件過年的袍子,或者一兩樣粗糙的裝飾品,藏話叫『薩舉」,即新裝。這些當然出自藏胞愛美的天性。但也有說法,神王辛者曲傑,要從銅鏡里觀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興,再給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爛爛,他心煩,降下災害和瘟疫。因此,過年穿新衣,有取悅於神王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薩人成群結伴,走出喧嘩熱鬧的街市,來到東郊的寶瓶山和西郊的葯王山,插經旗、掛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歷正月初五,拉薩郊區的農人要舉行隆重的開犁禮。農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強壯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額頭貼著酥油圖案,犄角上插著紅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掛彩緞,緞子上綴滿貝殼和松石,尾巴上系著五彩繽紛的綢帶,用「花枝招展」來形容,是毫不過分的。

蒙古族

蒙古族歷來崇尚白色,所以將農歷正月稱為「白月」,把過年節稱為作「白節」。蒙古族過年的准備工作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即開始。除了掃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還要人著新裝,馬佩紅纓和新鞍。要把放有哈達的整隻牛、羊獻給至親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先向長者敬辭歲酒,再向同輩敬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給長輩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

白族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願日子比蜜甜。早飯後,孩子們由成人帶領到親友家給長輩拜年。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是節日不可缺少的活動。

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備粑粑、米酒等節日食品,除夕夜守歲至天明。雄雞報曉,姑娘們爭先恐後到河邊擔水,誰先擔回第一擔水,就說明她最勤勞、最幸福。

朝鮮族

朝鮮族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簫樂曲將人們帶入新的一年。在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舉行壓跳板、拔河等比賽。正月十五晚上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為福,意味他們的兒孫健康、進步、萬事如意。隨後,大家圍著點燃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樂曲翩翩起舞。

達斡爾族

達斡爾語稱春節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灑掃庭院,在大門的正前方用雜物和家畜糞碼成一個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後,輕煙繚繞,到處籠罩著節日的氣氛。老人們將大塊的肉、饃、餃子等食物拋進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穀豐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並進行各種辭舊迎新活動。人們在房屋西側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緬懷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餃子,餃子里包有白線,意寓長命百歲。春節期間有曲棍球比賽、化裝舞會、聽書唱歌等游戲。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們在春節里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成群結隊歡聚在村邊寨頭暢飲美酒,並在樂器伴奏下盡情歌舞。有的村寨還舉行叉魚比賽,開展背簍球、竿球等體育活動。

赫哲族

赫哲族的春節是一年中最快樂的節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大年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都穿上綉有雲邊的新裝,到親朋好友家拜年。魚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餚,有酸辣風味的「踏拉長」(生魚)、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透明鮮紅的大馬哈魚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戀的娛樂活動。

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過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過小年。臘月三十晚上要殺豬、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對大的粑粑,象徵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歲的習俗。

滿族

滿族過春節時要貼窗花、貼對聯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餃子,餃子講究有褶的,不能捏光邊的「和尚頭」餃子,恐日子過「禿」了。餃子要碼得橫豎成行,象徵新的一年財路四通八達,餃子不能擺成圈,恐日子過得沒有門路。

畲族

畲族過春節要舂糍粑,取其諧音,祝願在新的一年裡有好糍(時)運,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盤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盤古祖圖」(根據盤瓠傳說繪成的畫像),講述祖先創業的艱辛。

土家族

土家族過春節要跳「擺手舞」。過去跳擺手舞時,要先在「擺手堂」掛三籠帳子,帳內掛豬頭、豬肉、香燭和野豬的頭、蹄等,然後由身穿紅色法衣頭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帶關搖擺吶喊,男女老少都參加,拜了神後再跳舞。現在土家族除了跳擺手舞外,還要耍龍燈、耍獅子、表演戲劇和武術等。
佤族
佤族在大年初一相互祝賀,特別要向寨子里的長者拜年。拜年時,互贈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徵團結和睦。滄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節日晚上聚在廣場跳圓圈舞,老年婦女則穿長裙,幾十個人為一隊,手搭前人雙肩,邊唱古老的歌曲邊輕移舞步。參考資料:《教師教學用書》

❽ 各地風俗習慣很急需用的快告我

在我國,春節也是各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

藏族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艷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同胞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里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

壯族 分布在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滿族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侗族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白族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葯,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綉球」活動。凡接不住綉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願允愛情了。

土家族 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朴實,情調健康,不用道具,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傣族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目。穀雨開始那天定為「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里,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雞,擺上豐盛的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這一天的獵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獵物時,先將全部獵物的一半發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婦可分得兩分,過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僳僳族 僳僳族稱年節為「盍什」,他們大都做秈米粑、糯米粑和釀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許在桃、李等果樹上,祝願來年碩果累累。雲南怒江地區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給耕牛餵食鹽,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勞動。青年男女喜歡舉行春節打靶比賽。姑娘們把綉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搖動,請小夥子們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美酒作為獎品送到誰的嘴邊。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別重視糯米粑粑,除食用外,總要給牛吃一點,關在犁、鋤、砍刀等農具上擺上一點,以酬其一年來與主人合作,祝願新的一年裡創造更多的財富。
達斡爾族 居住在東北嫩江兩岸的達斡爾族,農歷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妝打扮,先向長輩請安、敬酒、行禮,然後逐戶拜年,每家都准備有蒸糕,拜年的人一進門就搶吃蒸糕,據說吃了之後,生產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仫佬族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幾十人、幾百人,乃至幾千人聚會在山坡上或賽場里唱山歌,盡情歌唱勞動、生活和愛情。
獨龍族 唯一的節日就是先在冬臘月的「卡雀哇」節。最隆重的儀式是牛祭天。這天,族長把牛拴在廣場中央的木樁上。由青年婦女將鏈珠掛在牛角上,接著,一位勇猛強壯的小夥子,手持鋒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將牛刺倒死去。此刻,人們就跳起「牛鍋庄」舞,然後分吃牛肉。
鄂倫春族 在東北的鄂倫春同胞,春節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輩份大小斟酒,幼者給長者叩頭,平輩則互相請安,初二、初三進行賽馬。正月十五美味佳餚。正月十六的早上,要進行相互抹黑臉的活動。青年人給老年人抹黑時要先叩頭。
赫哲族 春節,赫哲語為「佛額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們穿上在帽耳、衣領、袖口、褲腿、圍裙、鞋面上綉著美麗的花紋、幾何圖案和花鳥等花邊的獸皮等服裝。在年節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種野生果「稠李子」製作成餅子,同時擺滿魚、獸類肉等食品。對待貴客,則用殺活魚,或把魚條烤熟,用這種「塔拉哈」招待。
基諾族 春節到來,聚居於雲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口嚼檳榔的老翁揚頭打鈸,戴大尖帽的老嫗低首鳴鑼,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響,男女青年圍成一圈徒手跳舞。

❾ 關於春節習俗的圖片『

掃塵土

閱讀全文

與初一新年衣服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漂亮的新款女生短發圖片 瀏覽:672
美麗動漫花圖片 瀏覽:565
圖片瀏覽器和ps色差怎麼解決 瀏覽:160
鹿晗卡通圖片可愛 瀏覽:124
xmind可以圖片轉文字嗎 瀏覽:825
合適胖妹妹的發型圖片 瀏覽:96
來電的圖片怎麼弄的 瀏覽:702
小孩美女的胸圖片 瀏覽:845
如何挑選商品的圖片 瀏覽:498
明星圓臉發型圖片2015女 瀏覽:722
美女下雪壁紙真人圖片 瀏覽:854
抱膝女孩傷感圖片 瀏覽:124
張少山國畫高清圖片 瀏覽:799
元旦女孩必備圖片 瀏覽:949
女生飛行員簡筆畫圖片大全 瀏覽:246
籃球圖片高清設計圖 瀏覽:115
葉羅麗仙子圖片大全男生 瀏覽:824
阿娜女孩圖片 瀏覽:249
動物的寶寶看衣服圖片 瀏覽:684
吳昊文字圖片 瀏覽: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