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畫家張暉:把蘭花畫美了,所有物象的美感都有了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想畫好蘭花,難度是非常大的,需要循序漸進地積累,需要把每條線都畫的非常美,非常漂亮,然後和其他的線組合起來也要非常漂亮。 就好像我們寫一首詩或寫一首音樂,不能光一兩個音符悅耳,也不能只有一個組合好聽,需要整體的完美組合,才能構成一件非常優美的作品。
這就需要我們用豐富的用筆變化,把蘭花的象徵性,寓意表現出來,比如那種高潔,不飾芳華,幽谷的那種冷香、空寂感,在大自然中不求別人欣賞,獨賞芬芳的那種體會。
張暉作品:惠蘭有香 68cmX48cm
前人講過一生畫蘭,半世畫竹,就是說在你的繪畫生涯中,需要用一生的時間去繪畫揣摩,從而感悟和解決畫蘭的優美節奏、韻味、飄逸、俊美。當我們用這種感悟把蘭花畫出來,那麼畫其他物象美感都沒有問題了。
畫蘭葉起筆和收筆的要點一定要記住,起筆要空走一段,不能直接從上到下頓著畫,要虛走一段,收的時候是輕收,不能甩出去,甩出去是不對的。
如果不是輕收輕頓,直接頓下來畫出去,會出現一個很大的節奏變化,這樣整個力量就跑到起筆的地方了,整個蘭葉線條的舒展感覺就破壞了。
所以說起筆的時候要空走一段,有點像飛機起飛前滑行一段似的。空走一段,然後收筆的時候要輕輕的抬起來,有一個停頓的感覺,不要往外掃,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要點。
整個畫蘭花的線里頭,起和收它不是畫面的主要的表現地方,所以這個地方是含蓄的方法,畫中國畫用筆的含蓄方法都是輕進輕出,所以給它的分量都很輕,起筆和收筆都要輕。
當我們畫了很多筆以後,墨的節奏在變,在變淺,那怎麼辦呢?筆有點幹了怎麼辦呢?分享一個齊白石大師研究出來的好方法,在筆鋒的後邊給水,給完水以後接著再畫,你看起筆用筆還是這樣的,只是墨色逐漸變淡,線條也逐漸變淡,這種墨色的節奏變化非常美,節奏感非常好。
這個是用墨里的一個很重要的要點,畫其它的水墨畫的時候,也可以採用,免去重復蘸墨,而且這個墨色的節奏感特別好看,前人講用墨就是這個道理。
張暉作品:春夏秋冬235x220cm
當我們練習繪畫蘭花到一定程度和功夫後, 就可以去看其它中國畫水墨畫里的用筆用墨,自然會對它有一個初步的評價。萬變不離其宗,所有中國水墨畫里頭,不管是什麼題材,什麼內容,基本的筆情、筆趣、筆意、 筆性、這些方面都是不變的,只是有高下之分,在畫面里頭可以充分的展現出來。
所以當我們通過對繪畫蘭花的訓練達到很高的水平以後,我們會一覽無余的發現中國水墨畫蘊藏的奧妙,畫中所包含的內容,所追求的內容和達到高下水平的差距是什麼樣的,這樣我們就掌握了一個最基本的評判標准了。
2. 哪位名家畫水墨畫蘭花最好
鄭板橋,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他的蘭花畫作以其獨特的風格和高雅的意境而著稱。鄭板橋筆下的蘭花,不僅僅是自然之物的描繪,更是他內心情感的抒發。他的蘭花畫作,常常以簡約的線條勾勒出蘭花的優雅形態,而墨色的深淺變化,則賦予了畫面層次感和生動感。鄭板橋的蘭花畫,不僅深受當時的文人雅士喜愛,也對後世的畫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鄭板橋的蘭花畫,常常融入了他對生活的感悟和對自然的熱愛。他的畫作中,蘭花不僅是高潔、清雅的象徵,更是他追求自由、獨立精神的體現。鄭板橋的蘭花畫,不僅展現了蘭花的美感,更傳遞了畫家對生活的態度和對美的追求。他的畫作,如同一首首無聲的詩歌,讓人感受到一種超脫於世俗的情感。
在鄭板橋的蘭花畫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細節的精確把握和對整體意境的巧妙營造。無論是蘭花的姿態,還是背景的處理,都顯示了他深厚的繪畫功底和獨特的藝術見解。鄭板橋的蘭花畫作,不僅讓人欣賞到蘭花之美,更讓人領略到他對生活和藝術的深刻理解。
除了鄭板橋,還有許多畫家在水墨畫蘭花方面有著卓越的成就。比如,吳昌碩的蘭花畫作,以其粗獷的線條和濃烈的色彩,展現出一種剛毅之美;而齊白石的蘭花畫作,則以其簡練的筆觸和生動的造型,表現出了蘭花的靈動之感。這些畫家的蘭花畫作,各有千秋,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總的來說,鄭板橋的蘭花畫作,以其獨特的風格和高雅的意境,成為了水墨畫中的經典之作。他的畫作不僅展現了蘭花之美,更傳遞了他對生活的感悟和對藝術的追求。鄭板橋的蘭花畫作,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了他對生活的態度和對美的追求。他的畫作,不僅是藝術的珍品,更是文化的瑰寶。
3. 元鄭思肖墨蘭圖的作品賞析
蘭生深谷,不畏風雨,清雅幽香,質朴無華,被中國文人喻為孤傲、超凡脫俗的高尚品格,與梅、竹、菊並稱花中「四君子」。蘭花體態較小,單獨作為畫幅主體在繪畫史上出現較晚。鄭思肖的《墨蘭圖》卷,是畫蘭史上影響最大、最早的作品。詩人屈原對蘭花極為贊美,詩曰:「秋蘭兮清清,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故畫蘭亦稱寫「離騷」。
《墨蘭圖》卷是鄭思肖留下的唯一傳世作品,也是反映他創作思想和藝術造詣的代表作。《墨蘭圖》卷畫面幾片蘭葉,兩朵蘭花,構圖簡潔、舒展,蘭花飽滿,蘭葉互不交叉,用筆沉穩流暢,挺拔剛勁,婉轉富有變化,表現了蘭葉挺拔、富有韌性、剛柔相兼之質。這是一幅非常抒情的文人寫意水墨畫,描繪出蘭的野逸、不畏風霜,孤高自傲,無人花自馨的高尚品格。作者借筆墨抒發胸中逸氣,是自我思想品格的寫照。
《墨蘭圖》卷有題詩一首:「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作者借蘭花的自敘,表達自己超凡脫俗、清高自傲的襟懷。這種以詩配畫的表現手法,緣物抒情,深化了題意,也是鄭思肖常用的手法。畫的左下角有一隸書印「求則不得,不求或與,老眼空闊,清風萬古」。表示他的畫不輕易送人,尤其是對前來索畫的元朝官員,更是「頭可斷,蘭不可得也」。至於平民百姓,也許自願奉送。左上角的題詞則是:「芳香渺無尋處,夢隔湘江風雨,翁是閑作楚花,我亦為翁楚舞」。楚花指的是蘭花,楚舞是指為蘭花而舞筆弄墨。也就是說看了這幅蘭花畫卷,不禁要題上幾個字。他曾在一幅菊花圖上題詩:「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北風指元朝統治),以表示自己不屈的愛國情懷。
鄭恩肖將滿腔悲憤化作了一股力量轉入他的繪畫里,在創作時款款寫出,筆端不露絲毫霸悍之氣,從而盡得清逸儒雅的君子風范。《墨蘭圖》卷是無聲的詩,平淡中蘊含著無限的情思,飄逸中流露出力量的內蘊。鄭思肖在元代畫壇上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元代大畫家倪雲林在《清閟閣集》卷八《題鄭所南蘭》中評說:「秋風蘭蕙化為茅,南國凄涼氣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淚泉和墨寫離騷。」鄭思肖的墨蘭在中國繪畫史上散發出千古不滅的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