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弟子規全文解釋
一、《弟子規》總敘(原文及譯文)
【原文】: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譯文】:弟子就是學生,規是規范。《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范,它規定了學生主修的六門課和輔修的一門課。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為要小心謹慎,言語要講信用。
和大眾相處到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它有益的學問。
二、《弟子規》入則孝(原文及譯文)
《弟子規》「入則孝」是學生主修的第一門課。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善事,一個是心,一個是侍。心即是心裏面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侍即是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當先。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譯文】: 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 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 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溫暖,夏天要讓他們清爽涼快。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子;伺候父母安眠。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譯文】: 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也要通報一聲,以免父母掛念。平時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選定的職業或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輕易改變。 不要因為小事情,就不稟告父母而擅自去做
。假如自作主張地去做事,那就不合乎為人子女的道理了。 東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來。否則,一旦被發現,父母一定會非常傷心生氣。 凡是父母所喜歡的東西,一定要盡力替他們准備好;凡是父母所討厭的東西,一定要小心地處理掉。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譯文】: 如果身體有所不適或受到損傷,就會讓父母為我們擔憂;如果在德行上有了缺欠,就會使父母感到丟臉。 父母親喜歡我,做到孝順並不難。父母親不喜歡我,我還能用心盡孝,那才是難能可貴的!
如果父母有了過失,子女應當耐心地勸說使其改正。勸說時態度一定要和顏悅色,聲音一定要柔和。 如果父母不肯接受勸說,就等到心情好時再勸。如果父母還是不聽,還要哭泣懇求,即使因此而遭到鞭打,也毫無怨言。
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譯文】: 父母親病了,吃的葯自己要先嘗一嘗,看看是不是太苦、太燙。並且應日夜侍奉在他們的身邊,不能離開一步。 父母親去世後,要守喪三年,有孝心的,提起父母會難過哭泣,哀思父母養育之恩。
居處要力求簡朴,禁絕酒肉、情慾等事。 喪事要完全按照禮法去辦,祭祀要完全出於誠心。對待去世的父母親,要如同他們在世時一樣。
三、 《弟子規》出則悌(原文及譯文) 《弟子規》中的「出則弟」是學生主修的第二門課。出是指出了家門在社會、在國家中,悌是指兄弟的關系,就是在社會上要能夠順從長上,能夠事兄長。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譯文】: 作哥哥的要愛護弟弟,作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間能夠和睦相處,對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
如果彼此都把財務看的輕一些,不貪圖錢財,兄弟之間就不會有怨仇。說話時都能夠互相忍讓一點,多替對方著想,憤恨自然會消除。 不論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時,都應該謙虛禮讓、長幼有序,讓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
【譯文】: 聽到年長者叫人時,應立即替他去叫。如果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長者那裡去,看看有什麼事情需要做。 稱呼尊長,不可以直接叫他們的名字。長輩見識多,閱歷深,要多聽他們說話,不要自己誇誇其談,表現出很有才能的樣子。
在路上遇到尊長時,要快步迎上前去行禮問候。如果尊長一時還沒說什麼,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等候指示。 遇到尊長時,騎馬時要下馬,乘車時要下車。等尊長走過百步以外後,自己才能上馬或上車離開。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譯文】: 假如長輩站著,晚輩就不可以坐下。長輩坐下以後,讓你坐時,你才可以坐下。 在尊長面前,說話聲音要低一些。但若低到尊長聽不清楚的程度,那也是不適宜的。 在見尊長時,要快步走上前去,告退時,要緩慢退出。
長輩問話的時候,要站起來回答,眼睛看著長輩,不要東張西望。 對待自己的叔叔伯伯和他人的父輩時,應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對待堂兄表兄和他人的兄長時,也應像對待自己的兄長一樣。
四、 《弟子規》謹(原文及譯文) 《弟子規》中的「謹」這是學生主修的第三門課。謹是指我們行為上要謹慎,不可以放逸。慎乃護身符。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譯文】: 清晨要早起,晚上要遲睡。人的一生很短暫,轉眼間從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個人都要珍惜此刻的寶貴時光。
早晨起床後,一定要先洗臉刷牙,每次大小便完後都要洗手。這種良好的衛生習慣應該在小時候就養成。 帽子一定要戴端正,衣服紐扣要扣好,襪子和鞋子都要穿整齊,鞋帶要系緊。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
【譯文】: 脫下來的衣服和帽子,要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不能到處亂丟,以免把衣帽弄臟。 穿衣服貴在整潔大方,而不在於華麗。不但要符合自己的身份,還要和自己的家庭條件相適合。
對於食物,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偏食會營養不良;吃東西也要適可而止,不要過量,過量會損傷脾胃。 年青的時候,千萬不要喝酒。因為一旦喝醉了,就會丑態百出而丟臉。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 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 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 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
【譯文】: 走路時要不急不慢從容大方,站立時身體要端莊直立。作揖是要把身子躬下去,禮拜時要恭恭敬敬。 進出門時,腳不要踩到門檻上;不要用一條腿支撐身體斜靠著;蹲坐時不要叉開兩腿;更不要搖晃大腿。否則,就會顯得你沒有教養。
進出門時,要緩慢地揭開門簾,盡量不要發出響聲。走路拐彎時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著東西的稜角,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手裡拿著空的器具,要像拿著裝滿東西的器具一樣小心。走進沒人的房間,要像進到有人的房間一樣謹慎,不能亂走亂動。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 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
【譯文】: 做事情不能太匆忙,匆忙時最容易出現差錯。不要害怕困難,應該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即使是小事,也要認真對待。 凡是打架嬉鬧的場合,一定要遠離而不去接近。凡是不正當、不合情理的事情,一定要遠離而不去過問。
准備進入別人家門時,應該先敲門,問一聲有人在嗎?主人允許後才能進入。將要走進廳堂時,聲音要提高一些,以便讓裡面的人知道。 當裡面的人問是誰時,要將自己的姓名告訴對方。如果只回答「是我」,那對方就弄不清楚你是誰了。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
【譯文】: 想要使用別人的東西時,必須當面向人家提出請求,以便徵得別人同意。假如不問一聲就拿走,這就是偷盜。 借別人的東西,要在約定的時間內歸還,拖延時間人家以後就不相信你了。別人向你借東西時,如果自己有,不可以吝嗇不借。
五、《弟子規》信(原文及譯文) 《弟子規》中的「信」是學生們主修的第四門課。信是指言語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階梯的第一步。
人無信則不立。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譯文】: 凡是說出的話,首先要真實不虛、講求信用。說謊話騙人、胡言亂語都是不可以的。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譯文】: 說話多不如說話少,因為言多必有失。說的話要恰當在理、符合實際,千萬不要花言巧語。否則人家只會討厭你。 虛偽狡詐、尖酸刻薄、下流骯臟的話,千萬不能說。阿諛奉承等粗俗的市儈習氣,都要徹底戒除掉。
看到的事情沒有弄能夠清楚,不要隨便亂說,輕易發表意見;聽來的事情沒有根據,不要隨便亂傳,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對於自己認為不妥當的事情,不能隨便地答應別人。假如你輕易許諾,就會進退兩難。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譯文】: 說話的時候,吐字要清楚、緩慢,不能講得太快,也不能講得含糊不清,使人家聽不明白。 東家說長,西家說短,別人的是非很難弄清楚;與自己的正經事沒有關系的,不要去多管。否則,不但攪亂了別人,也有損自己的德行。
看到了別人的善行,就要想到自己也應該努力去做到。即他和他差距很遠,只要肯努力,漸漸也能趕上他。 看到了別人的惡行,要立刻反省自己。如果發現自己也有,就要馬上改正;如果沒有,也要引起警惕,防止自己犯同樣的過錯。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譯文】: 做人最要緊的是自己的道德、學問、才能和技藝,這些方面不如人家,就要不斷勉勵自己,盡力趕上。 如果吃的、穿的不如人家,用不著憂愁悲傷。這不是什麼不光彩的事,因為做人最重要的是品德的修養。
聽到別人說自己的過錯就生氣,聽到別人稱贊恭維自己就高興,那麼,有損德行的朋友就會來與你接近,對你有益的朋友就會和你遠離。 聽到別人贊美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過錯就歡喜接受。經常這樣做,那些正直誠實的人,就逐漸與你親近起來。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 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
【譯文】: 如果是無意中做了錯事,這就叫「錯」。如果是故意去做的,那就叫「惡」。 有了過錯,要能勇於面對,並徹底改正過來。這樣,別人就還是把他當好人看;如果不肯承認,還要極力掩飾,那就是錯上加錯了。
六、《弟子規》泛愛眾(原文及譯文) 《弟子規》「泛愛眾」這是學生主修的第五門課。泛愛就是博愛,就是與朋友在一起相處,要講平等博愛。這是指交友。愛人者,人恆愛之。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譯文】: 不論是什麼人,我們都要互相關心、愛護和尊敬,因為我們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同一塊土地上。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
【譯文】: 一個行為高尚的人,名聲自然會高。因為人們敬重的是一個人的品行,而不是看他是否有一副好的相貌。 一個才學豐富的人,名望自然會大。因為人們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實學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
自己有才能,不要只想著為自己謀私利,也應當做些對社會大眾有益的事。別人有才能,不要心生嫉妒,隨便輕視、毀謗。 不要諂媚巴結富有的人,也不要對窮人傲慢無禮。不要厭棄過去的朋友,也不要只喜歡新結交的朋友。
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譯文】: 當別人正忙著沒空時,不要因自己有事兒去打攪。當別人身心不安時,不要跟人家說話而去打擾他。 別人有短處,千萬不要到處宣揚。別人有隱私,絕對不能說出去。 稱贊別人善行,本身就是一種美德。
因為別人知道後,就會因此受到勉勵而更加努力地去行善。 宣揚別人惡性,本身就是一種惡行。如果由於過分的厭惡痛恨而一味地去宣揚,就會招來禍害。
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
【譯文】: 朋友之間互相規過勸善,則彼此都能成就良好的德行。如果有錯不能互相規勸,兩個人在道德上就都會有缺陷。 拿人家東西和給人家東西,特別要分得清清楚楚。給人家的東西要多一點,拿人家的東西要少一點,這是人情來往的道理。
想讓別人做一件事,首先要問一問自己願不願意做。如果自己都不原意去做,你趕快也不要讓別人去做。 受人恩惠,要感恩在心、常記不忘,並時時想著報答;別人有對不起自己的事,過去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應該寬大為懷,盡快把它忘掉。
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譯文】: 對待家裡的傭人,最重要的是自身品行要端正。品行端正固然重要,對人還要仁慈寬厚。 用權勢去壓服別人,別人就會口服心不服。用道理去說服別人,別人才會無話可說。親是親近,仁者指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是要親近仁者;以師事之,要跟他學。這是講擇師。仁者無敵。
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
【譯文】: 同樣在世為人,品行高低各個不相同。跟著潮流走的普通俗人很多,而有仁德的人卻很稀少。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 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 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 百事壞
【譯文】: 真正品行高尚的人,人們都心存敬畏。因為仁者說話時直言不諱,也不阿諛奉承。 能夠親近品德高尚的仁者,就會得到無限的好處。
與仁者親近,德行就會一天比一天增進,而過失就會一天比一天減少。 不親近品德高尚的仁者,就會有無限的害處。這樣一來小人就會乘機接近,很多事情都因此而不能成就。
八、《弟子規》餘力學文(原文及譯文) 《弟子規》中的「餘力學文」,文指六藝等其它有益的學問,就是除了以上六門主修的課以外,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要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它有益的學問。這是輔修的課。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 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譯文】: 如果所學的不實踐力行,一味讀死書,容易養成華而不實的習性,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 如果只曉得賣力去做,不肯讀書學習,而固執於自己的見解,就不會明白道理的真假與否,這也是不對的。
讀書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即心要記,眼要看,口要讀,這三者確實都非常重要。 正在讀著這本書時,不要去想著那本書。這本書還未讀完,不要再去讀另一本書。讀書要用心專一,才有成就。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 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房室清牆壁凈幾案潔筆硯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譯文】: 不妨把學習的期限安排得寬裕一些,但在學習時要抓緊時間。只要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通達了。 讀書時,如果心中有疑問,就要隨時做筆記,以便向別人請教,求得准確的意義。
房間里要收拾整齊,牆壁要保持干凈。桌子要保持清潔,筆墨紙硯等文具要擺放端正。 如果您把墨磨偏了,說明心不在焉。如果字寫得潦草、不工整,說明你浮躁不安,心沒定下來,思想不集中。學習要專心致志。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 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 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譯文】: 存列典籍,要有固定的地方;閱讀完一本書,一定要放回原處,這樣便於下次查找。 即使有急事不看書了,也要把書本整理好。發現書本有損壞,應當隨即修補完整。 無益身心健康的書刊,應該避而不看,因為書裡面不正當的事理會蒙蔽人們的智慧、敗壞人們的心志。
應該多讀聖賢的著作。 說話不講道理叫「自暴」,做事胡作非為叫「自棄」,做人絕不可這樣。一個人不能不知自愛;也不能甘於墮落。聖人和賢人境界雖高,都是可以通過循序漸進的努力修學而達到的。
【賞析】 現在流通的《弟子規》原名是《訓蒙文》,是李毓秀夫子的著作,後經雍正乾隆年間賈存仁改編並改名,在清代後期產生過很大的影響,被譽為「開蒙養正之最上乘者」,有「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規」之稱。
《訓蒙文》意思是啟蒙、教育子弟盡人倫本分、忠厚生活的讀物,全文僅1080個字,以三字一句的形式編撰而成, 內容淺顯易懂,通俗押韻,易於讀誦,很快流傳於世,這本不起眼的《弟子規》輾轉翻印,流傳南北,成為婦孺皆知、歷久彌新的修身讀本。
《弟子規全集》的內容大綱採用《論語·學而》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七個部分加以演述,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禮儀和規范,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
《弟子規全集》一書博採眾家之長,在編寫過程中不僅對原文作出了詳細的注釋和翻譯,還在此基礎上注入了一些新的認知和感悟,使讀者更能簡單准確地了解《弟子規》的內容,領會其中的寓意。
B. 弟子規《出則悌》一共有多少個字
一共132字。
弟子規的「出則悌」內容如下: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其中記錄了孔子的108項言行,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全篇先為"總敘",然後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
C. 弟子規出則悌的全文解釋是什麼
「弟子」所指的就是學生,「規」就是規范、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范。
「出則弟」就是離開家裡,或者要外出的時候,應該如何注意行為。
而《弟子規》卻指導我們,不要因為大人的寵愛而忽略了應從小培養禮讓的美德,不管是吃東西或喝飲料,要請長輩先用;如果和長輩坐在一起,要請長輩先坐;如果和長輩走在一起,應讓長輩先走。
(3)弟子規出則悌文字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
總敘:
1、弟子規,是聖人孔子的教誨。首先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謹言慎行、信守承諾。
2、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學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後,有多餘精力,就應該多學多問。
D. 《弟子規》中《出則弟》全文加翻譯
出則悌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譯文:
兄長要友愛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長;兄弟姐妹能和睦相處,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輕財重義,怨恨就無從生起;言語上包容忍讓,忿怒自然消失。
不論飲食用餐,或就坐行走;都要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
長輩呼喚別人,應該立即代為傳喚和轉告;如果那個人不在,或者找不到那個人,應該及時告知長輩。
稱呼尊者長輩,不應該直呼其姓名;在尊者長輩面前,應該謙虛有禮,見到尊者長輩有所不能,幫助可以,但不應該故意炫耀自己的才能,故意顯示自己比尊者長輩強。
能,幫助可以,但不應該故意炫耀自己的才能,故意顯示自己比尊者長輩強。
路上遇見長輩,應恭敬問好行禮;如果長輩沒有說話,應退後恭敬站立一旁,等待長輩離去。
如果遇見長輩時,自己是騎馬或乘車,應下馬或下車問候;等待長者離開百步之遠,方可續行。
長輩站著的時候,晚輩不應該坐著。具體是長輩坐下前,晚輩不應該先坐;大家都坐著的時候,長輩站起來時,晚輩也應該站起來;大家都坐著的時候,又一個長輩進來了,晚輩也應該立即站起來,以示尊敬。長輩坐定以後,晚輩應該等長輩示意自己坐下時,才可以坐。
在尊長跟前與尊長說話,或者在尊長跟前與別人說話,應該低聲細氣,不應該咋咋呼呼;但聲音太低,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尊長聽不清楚,也不合適。
到尊長面前,應快步向前;退回去時,稍慢一些才合禮節;長輩問話時,應該站起來回答,而且應該注視聆聽,不應該東張西望;
對待父輩祖輩,如養父,姑父,姨父,叔父,舅父,岳父,祖父,外祖父,曾祖父,外曾祖父等等長輩,應該如同對待自己的親生父親一般孝順恭敬;對待兄輩,如堂兄,表兄,族兄等兄長,應該如同對待自己的同胞兄長一樣友愛尊敬。
(4)弟子規出則悌文字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弟子規》文筆自然流暢,朴實無華,影響深遠,在清代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其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個秀才。他以《論語》「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當恪守的守則規范。後來賈存仁將其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潛,號采三。山西省新絳縣龍興鎮周庄村人,生於清代順治年間,卒於雍正年間,享年83歲。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
E. 弟子規的簡介與資料要詳細
《弟子規》簡介:
一、《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李毓秀一生只考中了秀才,是個教書先生,《訓蒙文》是他根據自己的教書實際經驗編寫的一本兒童蒙學讀物。後來,這部書被清朝學者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一直流傳至今。
二、《弟子規》全書以《論語·學而》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全書的中心思想,採用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韻文形式,分五部分編纂成書,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應守的規范。
弟子規詳細資料:
《弟子規》全文:
一、總敘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二、入則孝篇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三、出則弟篇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四、謹篇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斗鬧場 絕勿進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
五、信篇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掩飾 增一辜
六、泛愛眾篇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七、親仁篇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八、餘力學文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非聖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
(5)弟子規出則悌文字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弟子規》作者是清代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字子潛,號采三。新絳縣龍興鎮人,生於清代康熙年間,卒於乾隆年間,享年83歲。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
從師黨冰壑游歷近二十年。精研大學中庸,創辦敦復齋講學。來聽課的人很多,門外滿是腳印。太平縣御史王奐曾多次向他請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學,被人尊稱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動是教書。根據傳統對童蒙的要求,也結合他自己的教書實踐,寫成了《訓蒙文》,後來經過賈有仁修訂,改名《弟子規》。
他的著作還有《四書正偽》、《四書字類釋義》、《學庸發明》、《讀大學偶記》、《宋孺夫文約》、《水仙百詠》等,分別藏於山西省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
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對兒童言語行動提出要求,教以應該怎樣待人處世,通常的核心思想是孝弟仁愛。
《弟子規》淺顯易懂,押韻順口,內容又符合封建倫理,是以極有影響,清代後期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蒙讀物,此書以淺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幾乎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響。
《弟子規全解》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講究養正防邪和培養忠厚家風。
為此,作者給剛剛開蒙的兒童少年設定了一系列禮儀與行為規范,涉及在家、外出、求學、交友等所有日常生活場合,每一條、每一項都是中國傳統處世哲學和道德觀念的生動體現。
《弟子規全解》是專門給孩子講解怎樣做人、怎樣處世的啟蒙讀物。
F. 弟子規的出則悌
chū zé tì
【出 則 悌】
xiōng dào yǒu dì dào gōng xiōng dì mù xiào zài zhōng
兄 道 友,弟 道 恭, 兄 弟 睦 ,孝 在 中
cái wù qīng yuàn hé shēng yán yǔ rěn fèn zì mǐn
財 物 輕, 怨 何 生, 言 語 忍,忿 自 泯
huò yǐn shí huò zuò zǒu zhǎng zhě xiān yòu zhě hòu
或 飲 食,或 坐 走, 長 者 先 ,幼 者 後
zhǎng hū rén jí dài jiào rén bù zài jǐ jí dào
長 呼 人,即 代 叫, 人 不 在,己 即 到
chēng zūn zhǎng wù hū míng ì zūn zhǎng wù xiàn néng
稱 尊 長,勿 呼 名, 對 尊 長, 勿 見 能
lù yù zhǎng jí qū yī zhǎng wú yán tuì gōng lì
路 遇 長,疾 趨 揖 ,長 無 言, 退 恭 立
qí xià mǎ chéng xià jū guò yóu dài bǎi bù yú
騎 下 馬,乘 下 車 ,過 猶 待 ,百 步 余
zhǎng zhě lì yòu wù zuò zhǎng zhě zuò mìng nǎi zuò
長 者 立,幼 勿 坐 ,長 者 坐 ,命 乃 坐
zūn zhǎng qián shēng yào dī dī bù wén què fēi yí
尊 長 前,聲 要 低 ,低 不 聞, 卻 非 宜
jìn bì qū tuì bì chí wèn qǐ ì shì wù yí
進 必 趨,退 必 遲, 問 起 對, 視 勿 移
shì zhū fù rú shì fù shì zhū xiōng rú shì xiōng
事 諸 父,如 事 父 ,事 諸 兄 ,如 事 兄
G. 弟子規,出則悌,這是什麼意思
「弟子規」 「弟子」所指的就是學生,「規」就是規范、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范,我們從這三個字,就可以了解這一本書的用意在哪裡,就是教我們如何做好一個善良的人,做好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好一個有禮貌的人。
「出則弟」就是離開家裡,或者我們要外出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注意我們的行為。
(7)弟子規出則悌文字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
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2]《弟子規》文筆自然流暢,朴實無華,影響深遠,在清代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總敘
1、弟子規,是聖人孔子的教誨。首先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謹言慎行、信守承諾。
2、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學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後,有多餘精力,就應該多學多問。
H. 《弟子規》出則悌全文解釋是什麼
《弟子規》出則悌全文解釋:
1、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做兄長的要關愛弟弟,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長。兄弟之間和睦友愛,孝道也就包含在其中了。
2、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在關涉利益的財物方面看得比較輕,哪裡還會產生怨氣呢?在言語交談方面說得有度有禮,怨憤自然會消失無蹤。
3、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吃喝用飯的時候,或是坐下行走的時候,都要讓長輩在前,由長輩先開始,讓晚輩在後,由晚輩後進行。
4、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長輩呼喚人,應立即代替長輩傳喚,要是那人恰好不在,那自己應立即到長輩面前告知,並詢問長輩自己能否幫忙。
5、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
稱呼尊敬的長輩,不能直呼其名諱;在尊敬的長輩面前,不要顯擺自己的本領。
6、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在路上碰見長輩,要快速地走上前去作揖致禮,長輩如果沒有說什麼以示訓誡,那便在行禮完畢後後退幾步,在一旁恭敬地站著。
7、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
遇見長輩的時候,如果在騎馬那就應該下馬,如果在乘坐馬車那就該下車,等長輩經過了依然要在原地等候目送,直到長輩離自己百多步的距離以後才繼續自己的行程。
8、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長輩站著的時候,晚輩不能坐著。長輩坐下了,晚輩得了長輩的吩咐准許才能坐下。
9、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在尊敬的長輩面前,說話的聲音要低沉,不能喧鬧,但也不能低弱到聽不見的程度,那樣反而不適宜。
10、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前去面見長輩時,一定要快步走向前;跟長輩告退時,一定要慢慢地往後退下。長輩問話,一定要站起來恭敬地回答,視線不能隨意轉動、飄忽不定。
11、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對待別人的父輩叔伯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輩叔伯一樣;對待別人的兄弟姐妹,要像對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
I. 弟子規, 出則悌的意思
在《弟子規》中,「悌」,動詞,其本義為:尊敬兄長;亦泛指尊重長上。
所以「出則悌」的大意是:在外孝順兄長,或出門尊敬師長。
J. 弟子規出則悌全文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出則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
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
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
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
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借人物,及時還,人借物,有勿慳。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
太長,提交不了,後面的接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