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所有的有關太監的資料 如圖 或文字 全要!!!!!!!!
太監
http://ke..com/view/20035.htm?fr=ala0_1_1
2. 古代太監退休後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拿得起的人,處處是擔當;拿不起的人,處處是疏忽。放得下的人,處處是大道;放不下的人,處處是迷途。想得開的人,處處是春天;想不開的人,處處是凋枯。做什麼樣的人,決定權在自己;過什麼樣的生活,決定權也在自己。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特殊的職業,那就是太監。這份職業,沒幾個人想干,因為他是要拿了男子的命根子的,這不僅使人喪失了尊嚴,最重要的是這個人從此以後不會有後代,中國人一直講究一句話那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也是重男輕女的一個原因。幾乎沒幾個人是心甘情願去做太監的,但是沒辦法吃不上飯,為了活下去也只能這樣了。
網路配圖
太監在歷史上是中國先創造出來的,後續的被周邊許多國家都學去了。那麼為什麼要有這樣的職業存在呢?究其根本原因就是,防止後宮出亂子,試想一下皇帝的老婆那麼多,總是照顧不過來的,和這些妃子們朝夕相處的如果是個正常男子,總會發生點不好的事,而且也不能什麼活都讓宮女來干,因此太監就這樣產生了。
網路配圖
想要進宮做太監,也不是說進就進,也是要經過一番篩選的,完全通過之後,就要進行一步關鍵的程序了,那就是閹割,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凈身的時候死亡率可不低,清朝算是閹割技術最高的一個朝代了,死亡率都有百分之二十。那麼很多人都好奇,那個東西被割下了之後,就隨手扔了嗎?自然不是。
為你操刀的師傅會把他保管起來,有一種保存手段,先炸一番,然後經過各種的處理,最後放入瓶子中保存,在這說一下,確實是用香油炸。這個就是留著,以後太監死了或者是退休了,他們可以贖回去,一起下葬。價格還不低,不過每一個太監,就是想盡辦法也會湊到錢,把自己的寶貝贖回去的。
他們為什麼非要這么執著一定贖回寶貝呢?歷史上有句話叫做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活著的時候,為了謀生,讓自己不完整。死了之後如果不能完整的下葬,那就是在地下都不是一個完整的男人。所以說執念深,也是可以理解的。
害怕失去,所以不敢擁有;害怕欺騙,所以不敢相信;害怕被看穿,所以一直偽裝;想要堅強,所以一直逞強;不想放棄,所以一直堅持;不想流淚,所以一直裝笑:不想被丟下,所以寧願獨自一人;不想被過去束縛,所以選擇遺忘過去;不想說再見,所以寧願不要遇見。
3. 太監也不全是娘炮,最爺們的大明太監有多麼的霸氣
經典影片《新龍門客棧》中,那些「純爺們」港台武打硬漢轉型演起東廠太監來,竟然一個比一個妖,一個比一個媚,將明朝太監的「陰柔美」刻畫的入木三分。
如此妖風四射的太監自然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都說藝術源於生活,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明朝太監是否都是影片中這么妖的畫風呢?
負責任的說,至少有一位太監不是。他不僅不妖媚,還比爺們更爺們。
如此「另類」的太監究竟是誰?且讓我們穿越百年時光,一起去看看這位最爺們的太監吧。
一、能力卓越
正德年間,宦官集團在朝堂中的分量越來越重,這其中又以太監劉瑾為首的八位太監最受武宗寵幸,時人稱之為「八虎」。
叛亂平息後不久,明武宗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正德十六年,明武宗駕崩,由於明武宗沒有留下子嗣,手握京師兵權的江彬早已聞風而動,這使得皇位繼承變得凶險無比。
關鍵時刻,又是張永果斷出手。他先設計抓捕了自封為「兵馬總督」江彬,再控制「外四家」兵權,將一場宮廷政變消弭於無形,明朝歷史上最凶險的一次皇位交接,就在張永的保護下完成了平穩過渡。
嘉靖七年,守護了明王朝一輩子的張永病故於任上。嘉靖皇帝聽說後極為悲傷,他下令「諭祭三壇,予官槨,命有司營葬事,建造享堂」,算得上是風光大葬。
這位明朝最爺們的太監,就這么以其波瀾壯闊的一生,書寫下一段永垂史冊的傳奇,百年後回首,仍讓人心生無限感慨。
4. 歷史上最著名的十大太監
太監在古代其實是被稱為「宦官」,他們在古代是為皇室役使的男性官員,而我們現代人把被閹割生殖器後的男性都稱為太監其實是不對的,當然這跟題主的問題沒啥太大關系,我們還是說一下題主的問題吧。
先來給大家說一下歷史上的十大宦官分別是哪些,排名的話介紹完再說。
歷史上的十大太監分別有:秦朝的趙高,漢朝的蔡倫,漢末的張讓,北魏朝的劉騰,唐朝的高力士,唐朝的李輔國,宋朝的童貫,明朝的魏忠賢,明朝的鄭和,清朝的李蓮英。
其次就是明朝的鄭和了,有很多人對鄭和有誤解,認為如果不是鄭和下西洋,中國不會出現被多國攻擊的場景,其實在我看來,鄭和的功績是所有太監中最厲害的,以太監之身成為當代近乎最厲害的航海家,開通了中外交通最遠的航路,幫助馬來西亞建國,讓海外諸國爭來朝貢,能創造出如此盛事的人難道還不值得尊敬嗎?
5. 求明朝太監服飾文字描寫,30字左右
「《七修類稿·卷十三·國事類》
○內官冠帽
今太監之冠帽,即高麗王之制也。聞國初,高麗未服,太祖令內侍戴之」
上面原文是文言,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
現在太監的正式服裝和休閑服裝,就是朝鮮國王的規格。聽說建國初年,朝鮮沒有服裝(規格),太祖(朱元璋)就下令把宮內使喚人的給他們穿戴。
《明史·卷六十七·志第四十三·輿服三》:
○外蕃冠服
外國君臣冠服。洪武二年,高麗入朝,請祭服制度,命制給之。二十七年定蕃國朝貢儀,國王來朝,如嘗賜朝服者,服之以朝。三十一年賜琉球國王並其臣下冠服。永樂中,賜琉球中山王皮弁,玉圭,麟袍,犀帶,視二品秩。宣德三年,朝鮮國王李裪言:「洪武中,蒙賜國王冕服九章,陪臣冠服比朝廷遞降二等,故陪臣一等,比朝臣第三等,得五梁冠服。
這就很明白了。我也翻譯一下:
外國君臣的服裝款式。洪武二年(朱元璋年號),高麗(就是現在整個朝鮮包含韓國)來到中國朝拜,請求明確祭祀、服裝的制度,(朱元璋)下令制定出來給他們。(洪武)二十七年,(朝廷)確定了各個蕃國朝拜、進貢的禮儀,(規定蕃國)的國王來(中國)朝拜,如果(朝廷)曾經賞賜給他們正式的官服的,必須穿著賞賜的服裝來朝拜。(洪武)三十一年,(朝廷)賞賜琉球國王和他的臣子各種禮服。永樂(明成祖年號)年間,賞賜琉球中山王皮衣、玉圭、麒麟袍、犀角帶,視同二品官員的待遇。宣德(明宣宗年號)三年,朝鮮國王李裪說:「洪武年間,承蒙朝廷賞賜國王的正式禮服九套,其他臣子的禮服比朝廷同等官員遞次降低兩個等級,所以朝鮮的臣子第一等級的,和朝廷內第三等級的相同,得到五梁冠服的規格」。
明朝的太監也是有品級的,所以剛好和朝鮮國王的級別一樣,穿的是同樣的衣服。
6. 古代太監大多不識字,為何念起聖旨卻那麼順溜
很多人通過看古裝劇,造成了一種對於古代太監的誤解,認為古代太監沒有什麼本事,其實並不是的。古代的太監其實地位挺高的,而且是通過一定的培養,所以其實是認識字啊。還有念聖旨這件事,太監其實並不是負責讀聖旨的人,太監能夠宣讀的只是皇帝或者嬪妃們的一些口諭。專門讀聖旨的是另有其人,這個人是翰林承旨。
所以關於古代太監不識字,能夠念聖旨,這個看法其實是錯誤的,真正的太監文化水平其實很高,而關於念聖旨,其實是另有其人專門念聖旨,並不是太監。
7. 為什麼會說太監不可怕,就怕太監有文化呢
歷朝歷代都有宦官,可有些朝代的宦官乘風破浪,很能作妖。
譬如說明朝,明粉兒腰桿再硬氣也總不至於對明朝的宦官之禍視而不見,非要把魏忠賢洗白成“忠賢”,這就沒法聊了。
網路上一直流傳著所謂“明朝四大權閹”的說法,這四個人分別是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按照我來說,這四個宦官之所以毫無廉恥、作惡不斷,恰恰是因為沒好好讀書,教育上出了問題。
本來,明朝開國皇帝就很重視教育。
朱元璋自己是個粗人,深知文化人的厲害,時時刻刻提防著。讓太監識文斷字,那不等於擺一堆文化人放到自己跟前兒了?越發顯得自己沒文化,真可怕。太監就做些粗淺的體力活得了,嚴禁太監接受文化教育!甚至樹立了“內臣不得干政”的鐵碑,嚴厲限制宦官,不允許他們干涉政務。
除了朱元璋這個精力異常旺盛的超人級皇帝之外,後面的皇帝,包括朱棣,都沒有足夠的精力一人擔負起全部工作。即便是朱元璋也需要大臣草擬聖旨,更不要說後世那些能力平庸的子孫了。所以皇帝辦不完的事,終究要靠人幫忙,這就是內閣的起因。
只是習慣於乾綱獨斷的皇帝,已經廢了宰相,怎麼會放心把權力重新給出去呢?
大臣只有上朝那會兒是天天見的,況且上朝隔那麼遠,還未必能說上幾句話。而太監卻是隨身侍奉,不敢缺席。那麼,大臣與太監之間,孰親孰疏,孰遠孰近?
如果作為外人的大臣都是飽讀詩書、文化水平極高的一群人,大字不識的太監怎麼能跟文官士大夫抗衡?掌握帝國演算法的是一群大神級的程序員,太監們至少得懂個五筆吧!
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個明朝皇帝都會作出同樣的選擇——讓宦官接受文化教育。
無論內政還是外交,在各個方面,皇帝都需要太監去分文官的權,這分來分去,就分到了批答奏本的頭上。不會識文斷字怎麼去搞批答奏本?
朱元璋不許內官識字,文化水平高的太監雖然不是不存在,但畢竟鳳毛麟角。而內書堂的出現,打破了知識被文官壟斷的局面,皇帝擁有了一批新的通曉文墨的助手,司禮監系統的建立也就順理成章了。
8. 太監什麼樣
閹割過程,除了主刀者外,一般還需三四名助手。被閹割者都需採用半卧姿勢仰倒在床位上,幾位助手將他的下腹及雙股上部用白布扎緊、固定,然後有人負責按住其腰腹部,另外的人則用「熱胡椒湯」清洗閹割部位,加以消毒。用於閹割的手術刀是一種呈鐮狀彎曲的利刃,據說是用金與銅的合金製成,可防止手術後感染,但使用時通常並沒有特別的消毒措施,在火上烤一下,便算是消毒了。這一切完成後,主刀者即用鐮狀彎曲的利刃,對被閹割者的陰莖連同陰囊進行切除,通常分兩步:第一步是割睾丸。在球囊左右各橫割開一個深口子,把筋絡割斷以便把睾丸擠出來。這需要閹割者身子打挺,小肚子使勁往外鼓。待用全身的力氣把睾丸擠出來,刀子匠會把片好的豬苦膽貼到球囊左右兩邊。
第二步是割陰莖。這需要相當高的技術,割淺了會留有餘勢,將來裡面的脆骨會往外鼓出,就必須再挨第二刀,即宮里俗稱的「刷茬」;如果割深了,將來痊癒後會往裡塌陷,形成坑狀,解小便時呈扇面狀,一輩子不方便。宮里的太監十個有九個都有尿襠的毛病,這就是閹割的後遺症。陰莖割除後,要插上一根大麥稈,然後把另一個豬苦膽劈開,呈蝴蝶狀地敷在創口上。據說也有的是用栓狀白蠟針插入尿道,並用冷水浸濕的紙張,將傷口覆蓋包紮。這大概是凈身場所不同而出現的技術性差異。
9. 太監作為中國歷史上不可忽略的存在,中國十大著名太監分別是誰
史上禍亂朝政或是嚴重影響歷史的太監有很多,這里舉例十個:秦朝趙高;東漢張讓;唐朝高力士、李靜忠;明代魏忠賢、劉瑾、鄭和、王振;清朝安德海、李蓮英;北宋童貫。
拓展資料
太監是古代每個王朝不可或缺的,太監,這個身體上有缺陷的團體,本身是處於社會地位低下的人群。但是不知道從哪個朝代開始,這些宦官、太監的地位突然上升了,並有了很大的權力。正如他們的身體有缺陷一樣,他們的心理也有缺陷。所以他們獲權後開始胡作非為,歷史上那些有名的大太監,多數是禍國殃民的奸臣,是導致王朝覆滅的不安定因素。比較著名的三大亂政太監有:
一、明朝魏忠賢
魏忠賢是當之無愧的太監界的老大。魏忠賢出身流氓惡棍,目不識丁,憑著溜須拍馬的絕活兒,地位權勢與日俱增。萬曆四十八年,年逾半百的魏氏飛黃騰達,開始大興冤獄捕殺東林黨人,私植黨羽,自稱九千歲。明熹宗即位後,開始平步青雲,拉開了中國歷史上最昏暗的宦官專權的序幕。
二、秦朝趙高
趙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宦官宰相。為了一己私利,趙高置江山百姓於不顧,與秦二世胡亥、李斯合謀,篡改秦始皇遺詔,立胡亥為太子,又更改遺詔賜長子扶蘇和蒙恬死。之後指使胡亥更改法律,誅戮宗室、大臣,且專擅朝政。在扶不起的秦二世面前指鹿為馬,對不隨聲附和的大臣,捏造罪名加以迫害。
三、明朝王振
王振是明朝第一個專權的太監,他自閹進宮,得到了明英宗朱祁鎮的寵幸,逐漸開始擅權,結黨營私,干涉朝政,後來,王振為了建立所謂的豐功偉績,竟慫恿皇帝親征來犯的明代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結果皇帝做了俘虜,自己也搭上了性命。
10. 太監是指宦官中的高級官員,你知道歷史上最著名的的十大太監是誰嗎
一、秦國趙高
趙高,是歷史上有名宦官。他在史上是一個頗受爭議的人物,一是身世,二是生年,三是功過是非。正史記載不祥,所野史僅供參考娛樂。
有野史這樣記載:趙高的父母是秦始皇時代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趙高和他的幾個兄弟一出生便被閹割送進宮里。趙高天生一副聰明頭腦,善於看別人的臉色行事,只可惜品行不端。由於在宮中時間較長,接觸了一些秦代的律令,又能用心強記,所以比較精通獄法。
秦始皇知道他干練有才,對他很寵信,讓他作了中車府令,並且讓他教導少子胡亥學習刑法獄訟之事。胡亥雖是個只知行樂的花花公子,但對趙高講述的斷案治獄的事例卻很感興趣,因而,一直把趙高當成老師和親信,對趙高很是尊重。
趙高曾經觸犯刑律,秦王派大臣蒙毅對他治罪。大臣蒙毅依照秦律,判他死罪,剝奪官籍,始皇念他平時做事勤快,便赦免了他。
公元210年,秦始皇病死沙丘,趙高策劃陰謀,巧言厲色拉李斯下水,瞞天過海,矯詔逼殺公子胡蘇,將大將軍蒙括史弟下獄,成功邦助胡亥篡位。事後升為郎中令,控制朝綱。接著趙高充分施展其兇殘手段,誅殺異已腰斬同盟者李斯,李斯死後,秦二世專寵趙高,任命他為中丞相,國家大事,無論大小,都由他決定。趙高位尊權重,但貪欲之心不能滿足,他想篡位謀反,又恐怕其他大臣反對,就心生一計,親自導演了「指鹿為馬」的鬧劇。趙高窮凶極惡,玩二世於股掌之上,最後發動政變,逼殺二世,最後他自己也落得個悲慘的下場,為有史以來宦官逞凶之首例。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天之靈他怎能明白,鐵打的大秦江山竟然毀於一閹人趙高之手?
二、東漢張讓
東漢末,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團獨霸朝綱,權傾天下。張讓穎州人。他從宮中一雜役太監,逐步爬上太監首領中常侍。他慫恿昏君劉靈帝劉宏設立「四園賣官所」,公開賣官斂財。又在漢宮西苑設「裸游館」,專供靈帝淫樂,哄得靈帝喜笑言開。他「僭越」朝制,把自家莊園建得皇宮還高,又怕靈帝發現,挖空心思拿「天子不可登高,登高必遭大禍」來蒙騙靈帝,這個昏君竟然確信,還口口聲聲稱張讓為父,真是昏君奸臣,一路貨色。
張讓率領十常侍,顛倒黑白除異已,捏造罪名殺朝臣,終於引起以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不滿。張讓又先下手為強,誘殺何進,導致京師衛軍變亂,殺盡宮中幾千太監,張讓也走上絕路,投身黃河。
三、唐代高力士
高力士是大唐一代最有權謀的太監之一。他本姓馮,名元一,潘州人。曾祖馮盎為廣、韶十八州總管,祖父馮智為潘州刺史。父馮君衡因罪被「裂於冠冕,籍沒其家」。因此,他幼年時即與母失散。聖歷初,嶺南討擊使李千里將他閹了以後送入皇宮內。高力士從小聰慧,辦事機敏,武則天女皇很喜歡他,命他在左右待奉。後因事觸怒了武則天,被責打以後趕出宮去,由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改姓高。高延福原為武三思家奴,與武三恩關系密切,高力士因此常出入武家。一年後高力士得以再次入宮,隸屬司宮台。「神龍革命」中他隨機應變,擇主而事,投靠李隆基,將主子武則天拉下馬。後又出謀劃策,助李隆基誅殺韋後和太平公主,終成唐明皇最忠實的心腹奴才。不過,高力士在創造唐朝「開元盛世」的過程中出過不少力,獻過不少良策,這在中國歷屆太監中,算是出類拔薈的高人了。
高力士在歷史舞台上演出最精彩一出戲,是他一手撮合了楊玉環和唐玄宗的曠世姻緣。是他成就了楊貴妃,也是他在馬嵬坡縊死了楊貴妃。成也力士,敗也力士。真是美人一笑媚千古,空留長恨在人間。
四、唐代李輔國
李輔國,本名靜忠,後賜名護國,又改為輔國,唐肅宗時當權宦官。靜忠少時為宦官高力士的僕役,相貌醜陋,粗通文字,後來跟隨太子李亨的李輔國躍上了帝國的政治舞台。李輔國的政治生涯算是大器晚成,他四十歲以後開始掌閑廄,後入侍太子李亨。
中國歷史上的宦官之禍,以漢、唐、明三代為甚,三朝權閹輩出,但居宰相之位者,惟唐代宦官李輔國而已。安史之亂成為李輔國崛起的契機,李輔國通過馬嵬獻策、靈武勸進,取得唐肅宗的信任,從而平步青雲,官至兵部尚書。擁立唐代宗,更使李輔國飛黃騰達,官拜司空中書令,躍居宰輔,晉爵博陸王,尊號尚父,恩寵至極,這在中國古代宦官中絕無僅有。
大凡亂國梟雄,都有一套超乎常人的厚黑心術,李輔國阿諛奉迎,溜須拍馬,他不學就會。翻雲覆雨,落井下石,他無所不能。謀害同類,殘殺異已,他從不手軟。從親王、宰相到皇後、皇帝,有用時可成為手中權杖,無用了則手起刀落,痛殺干凈。李輔國一生忙碌,謀權固位,巧取豪奪,擁城國之富,最後落了個身首異處,屍棄荒野。
五、宋代童貫
童貫,北宋宦官,「六賊」」之一,字道夫,開封人。童貫雖為太監但則屬於另外一種類型,史書記載:此人身材高大魁偉,皮骨強勁如鐵,雙目炯炯有神,面色黢黑,頤下生著胡須,一眼望去,陽剛之氣十足,不像是閹割後的宦官。這可能和他年近二十歲才凈身有關。童貫凈身入宮,投於大太監李憲門下。他為人乖巧,揣摩功夫十分了得,精於媚術。徽宗即位後,他如魚得水,使出渾身解數,獻古玩,弄字畫,用盡心思討得這位風流天子的歡心,從此平步青雲。他與蔡京聯手,排擠朝臣。公(即蔡京)媼(即童貫)二相,朝內朝外,互相勾結,獨霸北宋軍政大權,朝野百官,盡出其門,童太監成了「童大王」。童貫獨領兵權二十年,北宋在與遼、金的戰爭中屢戰屢敗,國力日虛,他卻兵權永固,足見他保權固位手段之高。宦官出身的童貫,朝廷里的官員很多看不起他,加上童貫驕恣,上下結怨。徽宗禪位,欽宗登基,童貫失恃,靖康元年被一連三貶。7月貶吉陽軍又詔數童貫十大罪,命監察御史張澄追而斬之。
童貫的經歷,充滿了傳奇般的悲喜劇色彩。他的一生中,開創了幾項中國歷史之「最」,肯定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迄今無人能夠打破的記錄,並且可能會永遠保持下去。這幾項記錄是:中國歷史上握兵時間最長的宦官;中國歷史上掌控軍權最大的宦官;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代表國家出使外國的宦官。
六、明代王振
王振,山西蔚州人,他是明朝第一個專權的太監。他本來是一個失敗的教書先生,卻自閹進宮,得到了明英宗的寵幸,開始擅權,結黨營私,干涉朝政,揭開了太監帝國的序幕。他置傳統觀念與社會議論於不顧,排斥輔政大臣;盜毀朱元璋嚴禁宦官干政的鐵牌,使宦官公開地走上政治舞台;大權獨攬後,瘋狂斂財,打著皇權的旗號干預財政,貪臟受賄,把發財的主意打到了和尚尼姑頭上;翦除政敵手段,陰險毒辣,肢解殘殺劉球,為明英宗時期最為駭人聽聞的慘案。
為了建立所謂的豐功偉績,根本不知作戰為何物的他,慫恿皇帝親征,而且在指揮大軍時一意孤行,一錯再錯,致使明軍十分疲勞,怨聲載道,被瓦刺騎兵大破,結果是皇帝做了俘虜,自已也送上絕路,被護衛將軍樊忠一錘砸死,魂歸黃泉。明朝宦官禍國害民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敗亡。
七、明代劉瑾
劉瑾,陝西興平人,本姓談,六歲時被太監劉順收養,後凈身入宮當了太監,遂冒姓劉。劉瑾是明史上最有名的太監之一。
孝宗時,犯死罪,得免。後侍奉太子朱厚燳,即後來的明武宗。他善於察言觀色,隨機應變,深受信任。太子繼位後,劉瑾連連升遷,很快當上了司禮太監,代皇帝批答天下奏章。大權在握的他,引誘武宗沉溺於驕奢淫逸中,自己趁機專擅朝政,時人稱他為「立皇帝」,武宗為"坐皇帝"。他排陷異己,朝中正直官員大都受他迫害。而劉宇、焦芳等小人則奔走其門,成為其黨羽。
劉瑾的貪婪專權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無窮災難。安化王朱寘鐇趁機於正德五年四月發動叛亂。由於不得人心,叛亂很快被平定。太監張永利用獻俘之機,向武宗揭露了劉瑾的罪狀。劉瑾被捕,從其家中查出金銀數百萬兩,並有偽璽、玉帶等違禁物。經會審,劉瑾被判以凌遲。同年八月,劉瑾伏誅,結束了其罪惡的一生。
八、明代魏忠賢
魏忠賢,原名李進忠,他本姓魏,繼父姓李。得寵後,因避移宮事,改賜名忠賢。 魏忠賢是中國明朝末期宦官,北直隸肅寧人。出身於市井無賴,目不識丁,吃喝嫖賭,無所不通,以致家產耗盡,賣妻賣女;後為賭債走投無路之際,遂自閹入宮做太監,在宮中結交太子宮太監王安,得其佑庇。後又與皇孫奶娘客印月打得火熱,對皇長孫,則極盡諂媚事,引誘其宴遊,甚得其歡心。泰昌元年,朱由校即位,是為熹宗。 魏忠賢升為司禮秉筆太監後,他和客印月開始攬權干政。他恩將仇報除王安,逼走魏朝,杖殺朝臣,大興冤獄,捕殺東林黨,私植黨羽,自稱「九千歲」,為歷代閹官專權亂國的最高峰。
魏忠賢的胡作非為,引起正直官員的嚴重憤慨,東林黨人為伸張正義對他們進行揭發和斗爭。天啟四年,副都御史楊漣上疏痛斥魏忠賢的24大罪,大膽地揭發魏忠賢的奸惡,魏忠賢著了慌,向熹宗哭訴,客氏從旁為他辯解,王體乾也極力為他辯護。昏愚的熹宗偏聽偏信,反而下旨痛責楊漣。魏忠賢竟逍遙法外。他不僅慫恿皇帝淫逸,自已娶妻納妾,搶奪天下民女,害死多少薄命紅顏。
天啟七年秋八月,熹宗病死,信王朱由檢入繼帝位,改元崇禎,即為思宗。朱由檢一向熟知魏忠賢的罪惡,同時東林黨人也紛紛上書彈劾,於是,下令把魏忠賢發配鳳陽.後又派人逮捕治罪。魏忠賢自知難逃一死,畏罪自殺,結束了他罪大惡極的一生。
九、清代安德海
安德海,直隸青縣人。童年入宮,充內廷太監,清末宦官。10歲入宮當太監,由於辦事靈巧,頗有眼色,深得主子歡心,稱他「小安子」。1861年,他遇到了一個機會,就一步登天。是年,咸豐帝臨終密詔,由其獨子載淳繼位,肅順等八臣攝政,並密令:如那拉氏弄權,可除之。安德海把遺詔密報那拉氏。咸豐死後,他充當那拉氏和恭親王的密使,奔走於熱河和北京間,使辛酉政變一舉成功。「小安子」勞苦功高,慈禧太後破格提拔他為總管大太監。
安德海成為慈禧心腹後,恃功自大,干預朝政,打壓恭親王,挑拔兩宮皇太後,樹敵眾多,他瘋狂斂財,驕橫處世最後落個伏誅濟南,身首異處的下場。
十、清代李蓮英
李連英,出生在直隸河間府,今河北大城縣臧屯鄉李賈村人。根據其墓誌銘記載,他生於道光二十八年,9歲入宮。清宮檔案也證明,他的確是在咸豐七年由鄭親王端華府送進皇宮當太監的,但年齡是13歲。
關於李連英身世,民間傳說具體而生動,說他原是河間府一帶的無賴,因私販硝磺入獄,出獄後改行修皮鞋,被稱為「皮硝李」。後來他來到北京,由於掌握了一套梳理新發型的技術,又托同鄉太監沈蘭玉介紹,進宮當了慈禧太後的梳頭太監,並由此受到慈禧寵愛。
李連英入宮後名叫李進喜,進宮14年後才由慈禧起名連英。他先後在奏事處和東路景仁宮當差,直到同治三年,16歲時,才調到長春宮慈禧跟前。
從咸豐六年到光緒三十四年出宮,在清宮長達五十二年。是慈禧太後最寵愛的貼自太監,也是清代品位最高、權勢最大、財富最多、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大宦官。他對主子的奴才嘴臉,和對同類的兇狠殘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他狐假虎威,有恃無恐,置諸侯於腦後,視軍機大臣為等閑,;朝中大員及外省督撫,無不對其巴結奉承,仰其鼻息。舉凡國政朝綱、清廷要務,無不與聞,無不參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