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字圖片 > 漢族圖文圖片配文字

漢族圖文圖片配文字

發布時間:2022-06-20 22:29:15

㈠ 介紹漢族的資料90字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截止2009年,漢族人口約為1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9%,分布於世界各地。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2%;在台灣,漢族占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5%和97%。除中國兩岸三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北美洲和西歐也有較多分布。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漢族歷來以勤勞、富於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

擴展資料:

漢族的文化傳統:

1、文化信仰

宗教對許多民族有重大影響,在漢族中沒有產生全民族必須信仰的完全意義上的宗教。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自漢代以來及至近代多種外來的宗教,如佛教、祆教、摩尼教、天主教、基督教等,都有一部分漢人信奉。

2、服飾發式

在服飾上,漢族有自己悠久華美的服飾,即漢服。各個朝代,對服飾的顏色,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色黃,旗幟赤,到了明代,取法周、漢、唐、宋,定為赤色為宜。

3、語言文字

漢族的語言為漢語,使用漢字書寫。漢語屬漢藏語系,按學術界較常見的劃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話方言)、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閩語、粵語七大方言。也有不少學者認為廣西的平話、山西的晉語應與其他七大方言並列。

4、漢族姓氏

最初,漢族的姓、氏是有區別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號。「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許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於子孫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個特殊的記號作為標志,這就是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族

㈡ 漢族,漢字,漢服,漢樂,你了解多少

漢族是經過長期歷史發展,同其他民族共同融合而成的。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多次民族遷徙和融合,使漢族不斷得以發展興旺,逐漸成為中國人口最多、經濟文化最發達的民族。漢族是數個現代國家的的主體族群,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在世界各地皆有分布。

㈢ 漢族的介紹,50字之內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等諸多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

(3)漢族圖文圖片配文字擴展閱讀:

漢族先民

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范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中原地區為活動范圍;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即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遠古傳說,還描述了漢族先民曾經歷漫長的原始公社制時代。在黃帝以前,經過「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階段;關於黃帝的傳說,則標志著由母系氏族部落轉化為父系氏族部落,並已進入部落聯盟階段。

傳說在黃帝之後相繼以禪讓方式為大部落聯盟首領的堯、舜、禹,雖都被認為是黃帝的子孫,然而歷史傳說又表明,漢族遠古先民,實包括來自羌、夷、苗、黎等氏族部落集團的人。

因而,又有虞舜出自東夷,夏禹出自羌、戎的記述;還有一些傳說中的人物,按不同記述,可解釋成亦羌、亦夷、亦苗黎。這種歷史傳說的矛盾現象,反映了不同來源的氏族部落集團逐步融合為同一個族體,創造共同祖先的歷史過程。

㈣ 人民幣上的少數民族有哪些。。。(帶文字圖片加以說明) 好的話加財富

100元券採用四位領袖浮雕像,這不但是我黨始終堅持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形象表現,同時也記錄和歌頌了黨領導中國革命的光輝歷史;

50元券正面主景是工人、農民、知識分子頭像,體現了中國憲法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必須依靠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國體和政權性質;

從10元券開始到1角券,正面主景都是中國有代表性的民族人物頭像,每張票面兩人,栩栩如生。這些民族人物頭像是多民族國家的象徵,不僅反映了中國各民族的大團結,而且反映了各族人民意氣風發、鬥志昂揚的主人翁精神。

1角,1988.9.22發行,正面是高山族和滿族男子頭像,主色為深棕色。

2角,1988.5.10發行,正面是土家族姑娘(黃其萍)和朝鮮族姑娘(蘇春熙)頭像,主色為藍綠色。

5角,1987.4.27發行,正面是苗族和壯族婦女頭像,主色為紫紅色。

1元,1988.5.10發行,古錢滿版水印,另外還發行有票面圖案顏色相同的1990年版和正面主色稍紅、鈔票號碼為黑色的1996年版。正面是侗族和瑤族婦女頭像,左邊是「燕子桃花」圖。燕子是歡快勤奮的報春鳥,桃花綻開於春光明媚之際,「燕子桃花」占近春光,將萬里江山裝扮得分外妖嬈,並寓意美滿幸福和青春常在。幣背畫是萬里長城。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似一條巨龍,盤旋於起伏延綿的群山峻嶺之巔,氣勢磅礴,雄偉庄嚴。

2元,1988.5.10發行,古錢滿版水印,另外還發行有票面圖案相同,幣背主色稍淺的1990年版。正面是維族和彝族婦女頭像,左旁是「綬鳥翠竹」圖。綬鳥即吐綬鳥,俗名火雞。「綬」諧音「壽」,含長壽之意。翠竹系君子之象徵,剛直正派,虛心勁節,素為文人雅士稱道。大文豪蘇軾有「寧可食無肉,不可無居竹」之名句。幣背畫面是海南的「南天一柱」景觀。南天一柱位於海南島最南端的三亞市海邊,面朝大海,背先靠山岩。海灘之上,塊塊巨石,經過風雨海浪的雕琢,變成了各種奇形怪狀,其中有塊刻有「天涯」的立石,其右邊有塊刻著「海角」的卧石,再向右就是拔地而起的一塊巨石,上刻「南天一柱」,它是海南著名的旅遊勝地。遊人漫步茂林繁花之中,徘徊於「南天一柱」海灘之上。

5元,1988.9.22發行,古錢滿版水印,正面是藏族和回族男子的頭像,左側是「仙鶴勁松」圖。仙鶴在古代是「一鳥之下,萬鳥之上」,僅次於鳳凰的「一品鳥」,明清一品官吏的官服編織的圖案就是「仙鶴」。鶴又喻為賢能之意,古代招賢詔書稱為「鶴板」。勁松挺拔,不畏嚴寒,是堅貞不屈之象徵。松鶴組合,又寓意健康長壽。幣背圖案是「長江巫峽」壯觀。巫峽全長45公里,從重慶巫山縣之大寧河口,到湖北巴東縣官渡口。船行其間,兩岸青山連綿,群峰如屏。時而大山擋前,時而峰迴路轉,著名的巫峽12峰中最誘人為神女峰,亭亭玉立,令人神往。

10元,1988.9.22發行,農民頭像固定水印。正面是漢族和蒙族男子頭像,左邊是「鳳凰牡丹」。鳳凰是中國傳說中的神鳥,有「百鳥之王」的美稱。《史記》記載:「四海之內,感戴舜功,興九韶之樂而鳳凰翔天下」。《說文解字》內稱:「出於東方君子之國,見則天下大安寧」。鳳凰出現是國泰民安吉祥之兆。牡丹則是中國的名花,唐代詩人李正封有「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之句,將牡丹譽為「國色天香」花中之魁。幣背為珠穆琅瑪峰圖。珠峰位於喜瑪拉雅山之中部,海拔8844.43米(2005年測量新高度),像座巨型金字塔聳立在群峰之上,氣勢不凡,景象壯觀。為世界第一高山,也是世界上任何山峰都無法相比的。

㈤ 漢族的特點 用幾句話介紹一下

漢族的特點:
1、漢族是主體民族,漢族是數個現代國家的主體族群,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在中國各地皆有分布。
2、漢族在全國分布的特點是東密西疏。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漢族是主體民族。有55個少數民族,約佔全國人口8%。漢族是外族對華夏族的稱呼。稱謂始於漢代,並沿用至今。漢族是經過長期歷史發展。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多次民族遷徙和融合,使漢族不斷得以發展興旺,逐漸成為中國人口最多、經濟文化最發達的民族。漢族是數個現代國家的主體族群,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在中國各地皆有分布。

(5)漢族圖文圖片配文字擴展閱讀:

漢族的人口特點:

漢族人口約為13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9%,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34]在世界各地皆有分布,漢族是數個現代國家或地區的主體族群。佔中國大陸人口92%,[34][35]佔新加坡人口74%,占馬來西亞人口24.5%,佔中國台灣人口98%。

漢族之內因基因、語言、文化及社會多樣性上可分出不少漢族民系;根據復旦大學的基因研究對照歷史遷移記錄,漢民族的擴張主因是歷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動:在晉朝以前漢族主要分布於中國北方,隨後因永嘉之亂大舉向南遷徙,南遷漢族則和與漢族基因及語言相異的中國南方包括傣族、南亞語系及苗瑤語族的原住民混居。這歷史上由北往南的大規模移動也改變了南北人口分布密度。

㈥ 漢族簡介

漢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人口10. 42億(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是原稱為「華夏」的中原居民,後同其他民族逐漸同化、融合,漢代開始,稱為漢族。
漢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族,有七大方言。現代漢語以北方方言為基礎,北京語音為標准音。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方塊字,共有四萬個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現為國際通用語文之一。五十年代以來,中國政府有計劃地進行文字改革,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推廣普通話,簡化漢字。

漢族以農耕為本。

漢族沒有產生全民族必須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漢族最隆重的節日是春節,還有中秋、端午、清明等。

食俗

日常食俗 漢族以農業為主、家庭飼養業為輔的生產經營方式,歷史悠久,對漢族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發生了深刻的影響。形成了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三餐中,午、晚餐是正餐。一日三餐。一日三餐中主食、菜餚、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主食 由於漢族分布的不同區域出產的糧食作物不同或互有差異,形成不同的主食和製作方法。米食和麵食是漢族主食的兩大類型,南方和北方種植稻類地區,以米食為主,種植小麥地區則以麵食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糧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類、薯類作物作為雜糧也都成為不同地區主食的組成部分。漢族主食的製作方法豐富多采,米面製品,各不少於數百種。在長期的歷史和廣大地區呈現多姿多態的風格。在不少食品除了營養學上的價值,還具有美學欣賞價值。食之味美可口,觀之賞心悅目。米麵食品起源很早,古代蒸米為飯,有黃黍、白黍、黃梁、白梁、稷米、稻米六種米飯。現在,中國東南方仍以米食為主,大米製品種類繁多,如米飯、米糕、米粥、米團、米面、糍飯、湯圓、粽子等;東北、西北、華北則以麵食為主,饅頭、包子、面條、烙餅、餡餅、餃子等都為日常喜愛食物,其他如山東煎餅、陝西鍋盔、山西刀削麵、西北、華北抻面、四川擔擔面、江蘇過橋面等都是有名的面制風味食品。

菜餚 是漢族飲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漢族飲食史早期,菜是蔬菜的總稱,餚是做熟了的魚肉。後來菜也成為副食的總稱。素菜指各種蔬菜和植物蛋白製品,葷菜指魚肉等動物蛋白製品。在中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早期,普通民眾只能以菜食為主,而各類肉食主要成為上層階級的日常食品或者社會節慶日的食品。因而在先秦許多典藉中,曾把「肉食者」作為權貴的代稱。例如殷周時代稱在位者為「肉食者」,稱平民百姓為「蔬食者」。

漢族的菜餚因分布地域的不同,又各有千秋。漢族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但在飲食習俗方面形成菜餚的眾多不同類型,是因為受到多方面的條件影響。首先是原料出產的地方特色,例如東南沿海的各種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種山珍野味,廣東一帶民間的蛇餐蛇宴,西北地區多種多樣的牛羊肉菜餚以及各地一年四季不同的蔬菜果品等都反映出副食方面的地方特色。其次,還要受到生活環境和口味的制約。例如喜食辛辣食品的地區,多與種植水田、氣候潮濕有關。人們常把漢族和其他有關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為「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雖然過於籠統,並不準確,但也反映出帶有區域性的某些口味的差異和區別。再次,各地的調制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調味、烹調技術的不同要求和特點,都是形成菜餚類型的重要因素。例如廣東位於南部沿海,物產豐富,粵菜有用料鮮活,花色繁多、新穎奇異、取材廣泛的特點,口味以清淡、生脆、爽口為主。山東位於黃河下游,處於渤海與黃海之濱,沿海一帶海產豐盛,魯菜的主要特點是擅長烹制各種海鮮,講究清湯和奶湯調制,善以蔥香調味,火功精妙,風味鮮咸適口,清香脆嫩,湯精味醇。江蘇是聞名的魚米之鄉,蘇菜的主要特點是選料嚴謹,製作精緻,刀工精細,講究造型,菜餚四季有別,重視制湯,保持原(料)汁,口味清鮮和平。川菜,以成都、重慶、自貢等地的風味佳餚為代表,口味多樣,注重調味,講究精烹,具有清鮮醇沈,麻辣香,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點。漢族菜餚烹調方法有幾十種,常見的有煮、蒸、燒、烤、煎、炒、烹、炸、燴、爆、氽、扒、燉、燜、拌等十多種。各地的烹調方法都深受當地食俗的影響,如廣東菜的軟炒、(火+屈)、焗;福建菜的醉、糟;湖北菜的煨;北京菜的涮、烤、(火+曰+羽)等各有長處,各地在民間口味的基礎上逐步發展為有特色的地區性的菜餚類型,產生漢族豐富多採的烹調風格,最後發展成為較有代表性的菜系。川菜、閩菜、魯菜、蘇菜、京菜等各具特色,匯成漢族飲食文化的洋洋大觀。

飲料 酒和茶是漢族主要的兩大飲料。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中國也是世界上發明釀造技術最早的國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數千年來,構成漢族飲食習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發生了廣泛影響。

酒不僅是能滿足提神、解除疲勞、醫用等生理需要的飲品,而且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媒體,它在漢族長期的飲食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封建社會,它是祭祀神靈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這種儀式中它起著溝通人神的媒體作用。在漢族的重要節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備品。漢族有句俗話,無酒不成宴。酒可以助興,可以增加歡樂的氣氛,至今還在不少地區流行的飲酒時的「猜拳」、酒令」、「酒麴」等活動,既是一種飲酒習俗,又是一種民族游藝和民間智慧,它具有活躍氣氛,消除酒力,顯示和鍛煉智力等多種功能。有些飲酒活動形成獨特的文化習俗,例如漢族中廣泛流傳的除夕飲屠蘇酒,端午節飲雄黃酒,重陽節飲菊花酒等等,蘊含著漢族人民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觀念,至今仍為人們稱道。酒是漢族在日常生活和各種社會活動中傳達感情,增強聯系的一種媒介。在漢族許多地區,姑娘出嫁臨行前要飲別親酒,新郎新娘入洞房要飲交杯酒等等。所有這些飲酒習俗,都是漢族過去和現在飲食和生活習俗的有機組成部分。

茶是比酒更為普及的一種飲料。唐代飲茶要加許多香料和調料,宋以後逐漸發展起綠茶、花茶、烏龍茶、紅茶等茶。飲茶講究茶葉、水質的品格,火候水溫的適宜以及茶具的風格,飲茶的環境、氣氛等多種條件。日本在中國唐代飲茶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獨特的茶道,對日本文化和國民性格有深遠的影響。目前,中國漢族和各民族的飲茶習俗,將身體保健、文化欣賞、社會交際媒體等多種功能綜合為一身,成為民族飲食中最普及、受歡迎的飲料之一,也是民族文化中最普遍的現象之一。

除酒和茶兩種主要飲料,某些水果等製品也成為不同地區、不同季節人們的飲料。

節日食俗

漢族的飲食一方面受到本地區自然環境的直接影響,同時也與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有密切的關系。歲時節日即是表現漢族飲食文化風格的重要時期。漢族與其他民族一樣,節日食品是豐富多採的。它常常將豐富的營養成分,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巧妙地結合起來,成為比較典型的節日飲食文化。

節日食品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舊時代的宮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慶典等儀式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當代漢族的多數地區,這種現象早已結束,只在少數偏遠地區或某些特定場合,還殘存著一些象徵性的活動。第二是供人們在節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製品。這是節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漢族的各類歲時節慶日從年初開始直到年終,每個節日差不多都有相應的特殊食品和習俗。例如春節除夕,北方家家戶戶都有包餃子的習慣,就寓含著親人團聚、闔家安康的意義和祝願;而江南各地則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習俗,寓含著家庭和每個人的生活步步升「高」(糕)的良好祝願。另外,漢族許多地區過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魚,象徵「年年有餘」。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被賦於深厚的文化意義,它把深切懷念傑出的詩人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濃重的鄉土感情結合起來,千百年來傳承不衰。端午節的雄黃酒則將保健效用和信仰心理作用結合為一體,成為既驅蟲又避邪的吉祥飲品。中秋節的月餅,與自然天象的圓月相對應,寓含了對人間親族團圓和人事和諧的祝福,月餅既成為自然景象的象徵物,又被賦於濃重的文化意義。其他諸如開春時食用的春餅、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農歷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寒食節的冷食,農歷二月二日吃豬頭、咬蠶豆、嘗新節吃新谷,結婚喜慶中喝交杯酒,祝壽宴的壽桃、壽桃、壽糕等,都是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並且一代代傳承下來的節日習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內涵的食俗。它不僅是滿足人的生理需要,更重要的是滿足人在一定的自然時令節候環境,社會場合和人生階段等特殊環境中的心理和文化需要。節慶日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一種綜合性的獨特文化現象。在節慶日中,從民俗的意義而言,生活中的某些常規被打破。非節日期間為滿足人的基本需要甚至溫飽的日常服飾和飲食慣例被打破,在飲食、服飾方面特殊的信仰、禮儀、社交、審美等文化要求被突出出來,因而形成獨特的有關食品和食俗。漢族食俗在這些方面有相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第三種食品是節慶日和某些特定場合間饋贈親朋好友或其他對象的禮品。漢族中,過去長期以來以饋贈食品作為表達友好感情,建立親密和睦人際關系的一種獨特方式。例如親朋好友之間中秋送月餅,端午送粽子,生日送蛋糕、壽面,都具有特定的民俗意義。民間與婚姻有關的節慶活動中往往要饋贈紅棗、喜蛋、長面,也都包含著諸如「早生貴子」、「百年合好」等美好祝願的深厚民俗內容。

飲食中的信仰、禁忌

世界上每一民族,由於歷史發展、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原因,在飲食中各自有一定的信仰和禁忌。這方面情況很復雜,有些飲食禁忌,實際上產生於某些實際生活經驗的總結。例如各地都有一些性能容易發生相互沖突的食物不能同時混同食用等禁忌,就來源於某些樸素的生活經驗,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缺乏科學文化知識的過去,對人的飲食衛生和身體健康起過一定的保護作用。相當一部分飲食禁忌與信仰因素互為表裡,是對某種神秘力量產生恐懼而採取的消極防範措施,它實際上是原始信仰的遺留。其中也有少部分脫去迷信色彩,轉化成為規范飲食和其他社會生活的禮俗。例如在舊時代,漢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節食物多於舊歷年前煮熟,過節三天只需回鍋。以為熟則順,生則逆,生食品尤其主食為炊則意味全年辦事不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將一切准備齊備,過節三天間不動刀剪之說。再如,河南某些地區以正月初三為穀子生日,這天忌食米飯,否則會導致穀子減產;而江蘇南京等地則以正月初二為米娘娘生日,這天是人類的一件大事,過去在婦女生育期間的各種飲食禁忌較多。如漢族不少地區婦女懷孕期間忌食兔肉,認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會生兔唇;還有的地方禁食鮮姜,因為鮮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腳長出六指。過去漢族未生育的婦女,多忌食狗肉,認為狗肉不潔,而且食後容易招致難產等。古代人們常認為事物之間存在一種神秘的相互感應。這類信仰、禁忌觀念有形無形地滲透在漢族的某些飲食習慣中,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殘存在飲食習俗中的一些迷信成分已經或正在被淘汰,合理和有益的經驗正在與科學知識相結合而使漢族的飲食文化水平不斷得以提高。

㈦ 中國漢族100字簡介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等諸多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7)漢族圖文圖片配文字擴展閱讀:

漢族歷來以勤勞、富於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

漢族還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漢族人口約為1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9%,分布於世界各地。

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2%;在台灣,漢族占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5%和97%。除中國兩岸三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北美洲和西歐也有較多分布。

㈧ 漢族的簡介

漢族,現有人口10.4億多。漢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松遼平原及黃河、長江、珠江等大河巨川的中下游流域農業發達地區,並散居於全國各地。在中華族的大家庭中,漢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廣。

漢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漢字經過3000年的演變,發展成現在的通用簡化漢字。漢族的語言通稱漢語,屬漢藏語系,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豐富的語言之一。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

歷史上漢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後來天主教、基督教傳入中國,又有一些人開始信仰這些宗教。

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漢族由於分布地區廣大,其傳統住房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樣式。居住在華北平原的漢族,其傳統住住房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院落多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居住在東北的漢族,其傳統住房與華北基本相似,區別在牆壁和屋頂,那裡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實,主要是為了保暖;居住在陝北的漢族,則根據黃土高原土層厚實、地下水位低的特點挖窯洞為住房,窯洞不僅冬暖夏涼,而且不佔耕地面積;居住在南方的漢族,其傳統住房以木建房為主,講究飛檐重閣和律卯結構。由於南方各地習俗和自然條件不同,在住房建築布局上也有差異。如丘陵山地的樓房依山而建,江浙水鄉則注重前街後河,福建的土樓龐大而美觀,蘇州的樓閣小巧而秀麗。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漢族主要從事農業,主食以小麥、玉米、稻米等為主,輔以蔬菜、豆製品和雞、魚、豬、牛、羊肉等副食,茶和酒是傳統飲料。以大米為主食的,習慣將大米做成米飯、粥或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以小麥為主食的,習慣將麥面做成饅頭、面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講究並善於烹任,是漢族的一大飲食特點。不同地區的漢族人民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經過長期的實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的粵、閩、皖、魯、川、湘、浙、蘇等八大菜系,聞名於海內外。

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的服飾比較復雜,從古到今,變化很大。古代服裝有裙裝、袍服、襦褲服等。到近現代,漢族服飾開始改變,古代服裝幾乎被完全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男子穿簡化了的長衫和馬褂,頭戴呢帽、皮帽、毛線帽,也有的穿西式禮服、戴呢帽;女子最初穿簡化了的上衣下裙,以後流行穿改良的旗袍,也有的以連衣裙作禮服。公職人員和知識分子穿中山裝,城鄉男女則穿對襟和大襟式的衣服。50年代,城市男女多穿藍幹部服,男女服裝的區別只在於領口不同和衣袋的多少,進入80年代以後各地流行起西服、夾克、風衣、運動衫、呢大衣、羽絨服等,特別是女青年的服裝更是款式新穎多樣,追逐著服裝時尚的新潮流。

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過「春節」又稱為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過年時,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漢族人口眾多,習俗各異。如今男女婚嫁大都已移風易俗,採用簡單而又熱鬧的婚禮。但在有些漢族地區的農村,傳統的民俗至今仍然保存著。

據史料記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諸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人民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人民歷來以簡朴、富於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

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漢族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既有主源又有支源。
炎黃集團是漢族的一個主源。在中國的原始社會末期,在黃河兩岸中原地區崛起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部落聯盟後,為了爭奪部落聯盟首領的權位而釀成了歷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戰」,黃帝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而稱雄於中原。追本溯源,漢族世稱「炎黃世胄」、「黃帝子孫

東夷集團是漢族的另一個主源。在漢族起源的時代,與炎黃部落聯盟並居黃河流域的是東夷。東夷集團主要分為蚩尤、帝俊、徐夷、萊夷和淮夷五大部分。他們的地理分布情況是:蚩尤部居今山東西南一帶,帝俊部居今山東和河南交界的地區,萊夷居今山東東部地區,徐夷居今蘇北淮河以北徐州一帶,淮夷居今淮河以南的蘇南、皖南地區。其間還有一些小的氏族或部落。從這個分布中可以看出東夷集團主要分布在包括淮河流域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廣大地區。

苗蠻集團是漢族的一個支源。苗蠻是遠古時代中國南方諸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泛稱。它最早的活動范圍在西北達丹江流域,川東及鄂、湘、贛、皖的沿長江流域,東抵淮河流域,集結在彭蠡(今鄱陽湖)和洞庭之間。

苗蠻集團與炎黃、東夷不同,它在向民族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多元化的情況。一方面苗蠻集團的一部分成為後來的苗、瑤、畲等民族的祖先,至今苗、瑤、畲等民族中還盛傳著關於盤瓠的傳說。另一方面,苗蠻集團的某些氏族、部落,後來發展形成為楚民族,成為華夏民族的族源之一,從而成為漢族的支源之一。

百越集團是漢族的第二個支源。遠古之時,中國南方的另一支土著--百越也早活躍於長江下游的東南沿海以及嶺南一帶。

百越集團的種類很多,史稱「越有百種」。與苗蠻集團發展的情況一樣,百越集團在形成為民族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多元化的情況,其中的一部分在歷史長期的發展中經過多次分化和聚合,逐步形成為中國南方壯侗語族中的壯族、傣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等少數民族,另一部分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融合於華夏民族,或同化於漢族,如於春秋戰國時融合於華夏民族之中,而南越、東越、閩越則於西漢之時逐漸同化於漢族。



戎、狄集團是漢族的第三個支源。戎、狄是中國古代典籍對中原之西、之北各氏族、部落的泛稱。其實,戎、狄之稱冠以方位,始見於西周,在此之前戎、狄是互通的。當時,中原西部和北部的氏族、部落主要分為三大集團,即狁、鬼方、羌方。

戎、狄與漢族的族源關系主要表現在遠古的黃帝之時,白狄之先世狁就與黃帝有不可分之關系。相傳黃帝在同炎帝作戰之時,曾教練熊、羆、貔、貅、豸區、虎六個氏族或部落參加戰斗,取得勝利。這六個以北方野獸為圖騰的氏族或部落很可能就有屬於狁的氏族或部落。因此,黃帝之時,可能就有部分狁的氏族或部落參加了黃帝部落聯盟。相傳為黃帝衣冠冢所在地的陝西黃陵縣,正是狁出沒的地方,此其一。其二,在周民族形成的過程中,融合了羌方中重要的一支--姜部落。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傳說周人先妣名姜嫄,是姜部落之女。《詩經·大雅·生民》中乾脆把姜嫄當做了周人的始祖,古公亶父時姜與周建立了牢固的婚姻聯盟,其後周王均娶姜女為後,直到周王朝末年。其三,在春秋戰國的民族大融合之時,大部分戎、狄通過被晉、秦征服而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如秦與諸戎的關系十分密切,秦的先世本為戎人,因保平王東遷有功而復封。當時平王即對秦襄公宣布:「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史記·秦本紀》)。於是,從秦武公伐邽、冀戎開始,直到秦穆公「遂霸西戎」《後漢書·西羌傳》。時止,秦之西的諸戎均融合於華夏民族在西方的主要支系--秦之中了,「自是中國無戎寇」。《後漢書·西羌傳》。其四,漢族形成後,白狄之後裔匈奴,歷經五六百年的歷史,除北匈奴遠遁以外,南匈奴全部被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同化的洪流所吞沒,而成為漢族的一部分。但是戎狄仍有相當一部分。

以上所述,迫於軍事壓力而向更遠的地域遷徙,在新的歷史條件和地理條件下,正如《後漢羽·西羌傳》所說:「其後子孫分別各自為種」《後漢書·西羌傳》。成為今日中國西南、西北藏族、羌族、彝族、納西族、僳僳族、拉祜族、哈尼族等民族的族源之一。因此之故,戎、狄也僅是漢族的支源之一。

總之,歷史上的炎黃、東夷是漢族的主源,而苗蠻、百越和戎狄是漢族的支源。

漢民族的形成

漢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經歷了夏、商、周、楚、越等族從部落到民族的發展過程,又經歷了夏、商、周、楚、越等族及部分蠻、夷、戎、狄融合成華夏民族的階段,最後形成於漢代漫長而復雜的三個歷史階段。

1.夏、商、周、楚、越諸族的相繼崛起

漢族的形成起始於夏、商、周、楚、越諸民族相繼崛起。

公元前23至22世紀左右,夏民族在黃河中游、洛河流域的黃土地帶首先崛起。相傳夏部落在進入黃河、洛河流域以前,仍然處於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制時代。血緣關系仍然是維系人們的主要紐帶。據《史記·夏本紀》說:夏部落姒姓。共12氏族,即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他們以夏後氏為核心組成為一個有共同血緣的大部落。隨著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到了大禹時期,青銅工具的出現和使用,對於夏民族崛起的意義是促使"以銅為兵"的灌溉農業經濟類型的形成,反映了夏民族形成的經濟基礎和政治條件都已成熟。在這種新的歷史轉折時期,禹劃九州,標志著夏部落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轉化的完成,也標志著夏民族的形成。

由於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當夏民族在黃河中游崛起之時,地處山東半島,奉鳥為圖騰的商部落還過著原始社會「居無定處」、《史記·殷本紀》。「不常厥邑」《尚書·商書·盤庚上》。的流動生活。但是,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商部落也毫無例外地走上了原始社會解體的道路。「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詩經·商頌·長發》。的記載就是一個信息。於是,本來臣屬於夏王朝的商部落,在商國家建立的過程中,「湯證諸侯」,《史記·殷本紀》。「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孟子·滕文公下》。最後在鳴條會戰中大勝滅夏,湯建立了一個新的奴隸制國家--商王朝。與此同時,商部落也完成了從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的轉化,而發展成商民族,崛起於黃河下游。

與商滅夏一樣,居住在陝甘渭水上游的溱、沮流域之間,原來是商王朝部屬的周部落,重蹈商民族崛起的道路,在臣屬於商王朝的歷史條件下,完成了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的過渡,重演了商滅夏桀一幕,在「克商」中建立了周王朝,(《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發展成周民族。

夏、商、周三族在黃河流域相繼崛起之後,楚、越兩族在長江流域也相繼崛起。與黃河流域相比,長江流域社會發展的進程相對來說是比較緩慢的,由於國家還沒有出現,所以在相當的一個時期內,長江流域的各氏族、部落被人們稱「蠻」。而江漢地區的蠻,則被稱為「楚荊」,商時即有「維女荊楚」、「居國南方」(《詩經·殷武》)。之說。按照「從部落發展到民族」的一般規律,正處在階級產生、國家出現、民族形成前夜的「楚荊」,由於把戰爭變為一種正常的營生,而崇尚武功,他們在不斷向外發動戰爭中,迅速強大起來。而周成王封熊繹於楚,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說,不僅奠定了楚開國之基,也是楚民族形成的一個標志。

越民族的形成是從於越突起開始的。分布在江浙到兩廣或雲貴高原這一弧形地帶的百越集團,終因社會發展的不平衡而長期處「百越雜處,各有種姓」《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所言。的狀態。但是,由於歷史的機遇和地域位置的優越,商、周之時,與中原諸民族鄰接的百越在江浙的一支--於越突起,開始了形成為民族的歷程。吳、越國家的建立,反映了於越原始社會的瓦解和崩潰,也標志著於越各部落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轉化的完成。

從夏、商、周、楚、越諸民族相繼崛起,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此起彼伏的雄壯一幕,是他們譜寫了漢民族形成的第一階段。

2.華夏民族在大融合中鑄成

作為歷史上發生的東西,民族與其他事物一樣,也是不斷發展著,變化著。從部落發展成民族的夏、商、周、楚、越諸族作為原生民族,在周王朝的統治下從春秋到戰國,民族關系發生大變動、大發展。這時,夏、商、周、楚、越諸族發展、變化的主要形式就是互相往來,互相滲透,互相吸收,出現了民族融合的大趨勢。

春秋時期的民族大融合,首先是在夏、商、周三族之間進行的。例如晉惠公「作州兵」,就打破了西周以來軍隊組成的規定,說明「國」與「州」對立的消除,而州人本是被周征服的「庶人」,又表明晉國內各民族之間的鴻溝已逐漸填平。

春秋民族大融合,還擴張到部分蠻、夷、戎、狄之間。例如《國語·周語》說:周襄「德狄人,將以其女為後。」《左傳》庄公二十八年說:晉獻公「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春秋時赫赫有名的重耳本身就是一個混血兒,不僅如此,重耳逃難到狄時,「狄人伐咎如,獲其二女叔隗、季隗,納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咎如是赤狄的別種,重耳又與狄人通婚。還有東夷族須句國人成風是魯喜公之妾;赤狄別種路子嬰兒的夫人是晉景公的姐姐。而周民族的晉國人與戎族的秦國人聯姻,更表明春秋時包括部分蠻、夷、狄、戎在內的民族界限也被打破。

所有這些會合在一起,形成了春秋時期民族大融合,於是一個非夏非商非周非楚非越,又非蠻非夷非戎非狄次生的新民族--華夏民族誕生了。華夏民族,在先秦典籍中多稱為「夏」或「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所謂「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左傳》定公十年。《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說:「楚失華夏」,是關於「華夏」一詞的最早記載。此後,「華夏」遂成為春秋時以夏、商、周三族及夷為主源,部分蠻、戎、狄為支源融合形成的新民族的族稱。

戰國時期的民族融合以更深的程度、更廣的范圍、更快的速度繼續進行著。在南方的楚國,春秋以後,楚國縱橫於漢水、長江流域一帶,經八百餘年的擴張經營,文明程度越來越高,民族之間的融合也越來越深,最典型的莫過於屈原的《天問》一例,《天問》是就廟宇中描繪著古史的壁畫而發的。當時楚國的畫工如此熟悉中原地區的歷史,足見民族融合的深廣了。在東北方的燕國,到戰國時已成為雄據東北方的強國,燕將秦開曾作人質於東胡族,回國後率軍打敗東胡,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等東郡,大大擴展了燕國的領土。

燕對遼河流域的開拓,不僅奠定了古代中國在東北的疆域,也使遼河流域各民族融合成華夏民族的又一個支系。在北方的趙國,戰國後期是僅次於秦的強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史實,不僅是戰國時期民族融合的實例,而且是華夏文化吸收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明證。

在西北的秦國,是戰國時代的後起之秀,本是犬戎的一支,而非「諸華」族。因護送平王東遷有功,秦襄公始列為諸侯。在春秋戰國之交,秦與西方諸戎族展開了激烈的搏鬥,「遂霸西戎」,《史記·秦本紀》。成了西方各民族融合的中心。公元前395年商鞅變法後,秦後來居上,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不僅打敗了韓、越、魏三國,而且先後兼並了周圍的少數民族,增設了黔中郡、巫郡、南郡、南陽郡、三川郡、太原郡等。昔日西方落後的戎族國家,成為西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一躍而成為華夏民族的骨乾和核心。

從春秋到戰國民族大融合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繼夏、商、周、楚、越諸族相繼崛起的此起彼伏的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雄壯的一幕之後,在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又演出了波瀾壯闊的民族大融合的一幕。在這一幕歷史活劇中,一個嶄新的民族--華夏民族,在民族大融合的熔爐中鑄成,分別形成了東以齊、西以楚、南以秦、北以趙、燕為代表的四個大支系,為統一的漢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這是漢族形成的第二階段。

3.漢族在「大一統」中形成

在春秋戰國民族融合的熔爐中鑄成的華夏民族是一個分散的,不統一的民族,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

所有這一切,集中到一點,就是要求有一個統一的政治中心。於是,秦始皇雄才大略,用十年時間統一了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紛爭,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國家--秦王朝。在「大一統」中,華夏民族也從分散走向了統一。秦王朝建立後,秦始皇採取了推行郡縣制,規定「書同文字」,統一貨幣、度量衡和「車同軌」、「行同倫」,以及築長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統一和穩定華夏民族。

正是由於秦始皇的這些「大一統」的措施使得華夏民族更加確定地成為一個穩定的人們共同體,所以雖然秦王朝國運短暫,但漢承秦制,在「大一統」思想的指導下,政治上,漢武帝創設了刺史制度,把全國分為十三州部,實行「編戶齊民」;經濟上,漢武帝接受桑弘羊建議,頒行均輸法、平準法,以京師為中心,建立了全國范圍的商業網,商品流通大大發展;文化思想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學發展成了經學,取得了占統治地位的優勢,使儒學成了正在形成的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血肉部分。所有這些,表明西漢時中央集權「大一統」封建國家更集中、更強大,使統一成了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使華夏民族完成了向漢族的發展和轉化。

華夏民族發展、轉化為漢族的標志是漢族族稱的確定。華夏民族統一於秦王朝,其族稱曾經改稱為「秦人」,西域各國就有稱華夏民族為「秦人」的習慣。但是秦王朝短命的國運,使「秦人」的稱呼很快被人們遺忘了。而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前後長達400多年,為漢朝之名兼華夏民族之名提供了歷史條件。另外,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於是,在漢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呼為華夏民族之名。呂思勉說:「漢族之名,起於劉邦稱帝之後。」(《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頁。)呂振羽則說:「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以後,便開始叫漢族。」(《中國民族簡》,三聯書店1950年版,第19頁。)總而言之,漢族之名自漢王朝始稱。

從華夏民族向漢族發展、轉化的歷史活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繼華夏民族在春秋戰國民族大融合的熔爐中鑄成之後,在「大一統」思想的指導下,又演出了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氣貫長虹的一幕。從此以後,漢族就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這就是漢族形成的第三階段。

漢民族的發展

漢族一出現於世界,便以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穩定性,少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開始了世界民族史上最宏偉的民族發展歷史進程。

人口的發展,是民族繁榮昌盛的重要標志之一,此即俗話所說:國泰民安,人丁興旺。封建社會時期漢族人口的發展經過了兩個大的發展時期,即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和宋遼夏金元至明清。兩漢之時,漢族形成的初期約有五千萬人口,經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的發展,到宋代時人口突破一億大關,滕澤元:《宋代人口突破一億大關》,(《人口研究》1986年第6期)。又經宋遼夏金元至明清的發展,到清代道光年間人口增至四億多。

封建社會時期的漢族人口為什麼能得到這么巨大的發展,其中顯然有恩格斯所說的「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2頁)。的機製作用,但了解和認識漢族人口的大發展,必須了解和認識漢族發展史上的一個突出現象,即民族同化問題。所謂民族同化,就是一個民族喪失民族特性,變成另一個民族的問題。在中國民族發展史上,有漢族同化少數民族的情況,也有少數民族同化漢族的情況,但兩者相比,前者是主流,是漢族能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族的一個重要原因。

東漢以後,中原大亂,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四分五裂,到處是封建割據,到處是紛爭戰亂。在大分裂、大混戰、大動盪之中,各民族或部族四處流徙,北方匈奴、鮮卑、烏丸、氐、羌紛紛入主中原,江漢地區的部分蠻族也涌進中原,在中原地區形成漢族與匈奴、鮮卑、烏丸、氐、羌及蠻族交錯雜居的局面;而北方漢族人民又大批南移;在長江及珠江流域形成漢族與蠻、俚、僚等南方少數民族或部族交錯雜居的局面。但是,曾幾何時,這些少數民族的全部或部分為什麼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呢?還有,唐以後,在新的大分裂、大動亂中,在中國歷史上也曾顯赫一世的契丹族、黨項族、女真族等少數民族,曾幾何時,其全部或部分為什麼也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呢?這就是因為他們被漢族同化,喪失了本民族的特點,變成了漢族的一部分了。

總之,在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潮流的席捲之下,雜居得愈久,民族心理溝通得愈深,漢族先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越快,漢族這個由許多民族混血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民族,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來越發展,終於成為世界第一大族。

㈨ 漢族簡介80字及以上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等諸多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漢族人口約為1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9%,分布於世界各地。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2%;在台灣,漢族占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5%和97%。

(9)漢族圖文圖片配文字擴展閱讀:

漢族的民系

1、北方民系: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北、黔桂以西,包抬東北三省、四川、雲南在內的地區,總人口為9億3500萬,操官話或晉語(廣義的北方民系,並非北方人),其內也可分江淮民系、巴蜀民系等分支。

2、吳越民系:分布在江蘇南部、上海市、浙江省、安徽南部和江西東北部;人口約7700萬,操吳語。

3、湖湘民系:分布在湖南大部分地區、以及臨近湖南省的廣西部分地區,融合了古代楚國土著居民以及後來的江西移民等民族文化因素,形成了獨特的湖湘文化;在飲食習慣上更獨樹一格,以嗜辣著稱;人口約3600萬,操湘語。

4、江右民系:分布在江西大部、湖南東南部、湖北東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區;人口約5200萬,操贛語。

5、客家民系:多分布於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廣東的東部和北部、廣西東南和東北與中部以及台灣、海南、四川、湖南的部分地區。

6、閩海民系:分布於福建、台灣、二地大部分地區,以及廣東、海南、浙江的沿海地區,香港、澳門、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

7、廣府民系:主要分布於廣東中部、西南、北部和廣西的東南、香港、澳門、越南以及世界各地,人口約1億,操粵語。

閱讀全文

與漢族圖文圖片配文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套路人的圖片大全 瀏覽:833
全民k歌圖片怎麼找到 瀏覽:578
枕頭搭配衣服圖片 瀏覽:2
男生身高圖片 瀏覽:382
動漫x圖片 瀏覽:308
動漫軍靴圖片 瀏覽:476
13歲韓國性感泳衣女孩的圖片 瀏覽:855
球衣圖片美女 瀏覽:820
女生與女生親嘴圖片 瀏覽:290
奧迪q5價格及圖片2017 瀏覽:55
簡單的手繪漫畫圖片 瀏覽:897
動物圖片手繪簡單牛 瀏覽:360
新生兒舊小衣服圖片 瀏覽:462
卡通華人女孩圖片 瀏覽:160
微信微信怎麼發朋友圈文字圖片不顯示圖片 瀏覽:670
播放小小女孩傷心的圖片 瀏覽:204
李英愛穿綠色衣服圖片大全大圖 瀏覽:889
美女不化妝圖片 瀏覽:362
算盤的價格圖片 瀏覽:210
翻糖女孩蛋糕圖片 瀏覽: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