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有善惡一念間的圖片
我贊成這一說法。人類社會以及人類思維的變化過程,就是哲學范疇內的物質運動的表現形式。「善、惡」的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根本特性,是物質未發生質變前的相對靜止狀態。「一念間」,是物質因自身原因由量變轉化為質變的絕對運動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就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
『貳』 一念成魔一念成佛全句
原句:一念而成魔,一念而成佛,一念之間,一線之隔,截然不同。
出處:出自《佛經》。據說當年佛祖講經,沒有說話,只是拈著花笑一笑,大家都不明白,唯有迦葉尊者回以微笑,佛祖便說:得我道者,唯迦葉矣。
全文:一念而從善,一念而從惡,一念而成佛,一念而成魔。一念之間,一線之隔,截然不同。好與壞,一念好,一念壞;成與敗,一念成,一念敗;得與失,一念得,一念失;善與惡,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一念之間,已然明了!
釋意:如同世俗的講一念成善一念成惡。佛是自性佛,魔是自性魔。貪嗔痴魔五蘊魔等等,凡是障礙自性智慧光明平等的都是魔。一念起後以自性智慧觀照念念平等相續,就是一念成佛。如果一念起後,即成貪嗔痴心念念流轉變異增上,就是一念成魔。
(2)善惡一念間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關於善惡的論述:
1、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善惡一念間,果報總不同,別圖一時快,且看幾十年。
一念悟成了佛,一念痴成了魔。總要明白,人在做,天在看,別以為善惡只在心間,無人看見,其實,滴水穿石,善惡也是量的積累過程,不到時候,看不到結局。
善惡總有天作證,人善人欺天不欺。付出當時不一定看得見,恥辱仍心有餘悸,但是萬事萬物都在變化,這些豈能不變,欺負過的人,不妨一笑置之,忍他,再忍他,再過幾年,再看他,為虎作倀,狐假虎威者,不會持久,只要耐得住艱辛,忍得住痛苦,福報不請自來。
2、善惡一念間,果報總不同,若能盡善去,可享一生福。
人要有分辨善惡的思維,更要分清懦弱和善良的界限,善良不是懦弱,人也需要活出自尊,活出自己的風骨,但絕不是忠奸不分之輩,人要懂得寬容,但寬容一定有度,過度則叫麻木不仁,善是做人的大方向,對於真正的壞人,一味的仁慈,放縱其肆意而為,遂為惡也。
3、善是惡的益,惡是善的損。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善與惡,相對著人生兩端的好與壞。道德的名義下,存在於人心深處,是非可分,善惡可明。
善未必能成英雄,惡卻永遠是宵小。向來鞭撻著人性,而不僅止是蠱惑,善惡即是這般,營造著山雨欲來,也映造著喜上眉梢。
『叄』 善惡就在一念之間,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
言之有理,其實人並不可怕,可怕的就是人心。心之善,人可敬;心之惡,人可恨!往往人心皆向善,偏偏為了名利心轉惡,損人利己不長久,惡果遲早要獨食,遭人罵,入牢房,重病纏身不可救。正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肆』 善惡一念間紋身多少錢
特別是只紋,畫佛菩薩半身像或一個佛菩薩頭,半魔半佛,報應一定在地獄,
連衣服上都不能印佛菩薩像,羅漢像,更別說紋到身上了,身上更污穢,所做事也污穢,想都想得到了。不要聽紋身師亂說,既然信佛就要聽佛經和祖師大德怎麼說。千萬不要紋佛菩薩像和羅漢像,最好也別紋鬼神。說可以紋佛菩薩像的很可能是魔子魔孫在推你下地獄,你見過有出家人跑去紋佛菩薩像嗎?自己想想都知道了。
諸位現在有這個本子,這個地方在三十二面註解,倒數第二行最後一句,我念給你聽。「又不許造半身像,善相不起,墮落生死。」希望大家要注重這一句。現在有很多地方供佛的半身像、菩薩的半身像,還有地方供佛菩薩一個頭,供在那個地方造罪業,這個果報一定在地獄。供佛的半身像,已經罪業就不輕了,墮落生死沒有功德。所以畫菩薩的形像,也要畫完整的,也要畫全身像,不可以畫半身像,無論是坐著的像、站著的像都要全身,這要特別注意!我們造人的像,可以造半身沒有問題,佛菩薩像決定不可以。人的像可以造半身,你說哪一個人像造一個腦袋,其他都沒有了。這在我們風俗習慣里頭最不吉祥,腦袋被人砍下來了,哪可以這么作法?這不可以的。他在此地有這么一句,特別提醒諸位同修。
索達吉堪布答:不可以,有非常大的過失!衣服是用來遮體取暖的,而佛菩薩及經咒是要恭敬頂戴的,世尊說過:「末世五百年,我現文字相,作意彼為我,爾時當恭敬。」 將文字印成的《心經》穿在身上當裝飾,可能只有不懂因果的人才敢這樣做。現在這種現象比較普遍,許多廠家為了賺錢,就琢磨現代人求保佑的心理,投其所好,將佛菩薩像、《心經》、咒輪等做成工藝品,或者印在衣服上。以前也有人供養我印《心經》的杯子、筆筒,這些我都不敢用,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如果這種趨勢不改,以後會不會將《心經》印在褲子上也不好說!
『伍』 善惡一念間,一念天堂,一念地獄。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阿彌陀佛!我佛慈悲,對嗎
可以念誦《太上三元賜福赦罪解厄消災延生保命妙經》,經常念的話 可以賜福赦罪解厄消災。
『陸』 凡心兩扇門,善惡一念間。紅塵皆如夢,幾人能看穿。什麼意思
1、釋義:
凡是人,內心都有善惡兩扇門,哪扇門什麼時候出來惡的念頭,哪扇門何時出來善的想法沒有誰知道。無論是善還是惡,滾滾紅塵中人,走過自己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場夢。什麼都是虛幻無定的。但是,人們還是熙熙攘攘皆為利往,始終苦苦追求無法得到的一切自認為是寶物的東西。沒有人能看透人生的這場夢。
2、出處:出自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道德經》。
3、節選: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凡心兩扇門,善惡一念間;紅塵皆如夢,幾人能看穿。這世間本就無善惡之分,只因人們有了分別之心,也就有了善惡之分,就如美醜、長短、高下、前後一般,無丑何來美、無長何來短、無高何來下、無前何來後,又如陰同陽,孤陽不生,獨陰不長,離了誰,另一個都難以獨存。
(6)善惡一念間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
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2、作品鑒賞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3、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經
『柒』 善惡乃在一念之間,悲歡貧富亦復如此,什麼意思
1.善惡在一念之間 是指善惡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一念回機,懸崖勒馬是可以做到的,而為善也不要沾沾自喜,執著於所做的好事。
2.悲歡貧富,世間榮華只是幻影。 此身此生如白駒之過隙 ,一閃即逝世。
正如白樂天詩中所說: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黃粱一夢的小夥子在夢中過了幾十年,醒來的時候,飯還沒好呢?
『捌』 為什麼說善惡在一念之間又何為一念
所謂的一念是指一種思維,思維可分為有意識和無意識兩種(想和不想)。而這種思維的速度是超光速的,瞬息萬變,就那麼一瞬間的念頭就數不勝數、紛紛擾擾,所以古代修行之人一定要心靜而以一念代萬念,方可入靜生慧,這是一種定力。而常人往往受世俗的慾望所惑,而雜念叢生不能自己。又因為有各種的慾望導致一些不良的念頭,這些念頭隨個人的願望奢求而確定它是否是善念或惡念,而善惡之念又取決人的內心是否存著的是對人和事有良善的本性。所以,無論是對人或對事,甚至對一草一木或在那兒發呆也都有念頭,而這些念頭是善是惡也就在一念之間。當然這古人的:「善惡在一念之間」其實還有另一層意思,教育做人要有良善之心和良善之行這樣一種品德。朋友:為善為惡只在你一念之間啊!
『玖』 善惡一念間,生死一瞬間,無畏無畏………是什麼意思
不把生命放在眼裡,表示已把生死置之肚外
『拾』 因果善惡一念間,當知五蘊終自還;魑魅魍魎今猶在,我心已過須彌山。這段話意思
確實啊,就是善惡都是在一念之間吧,你如果是沒有貪心,你如果嗯,先考慮別人,好考慮自己,你如果是舍己利他,你如果是對他人有很大的那個慈善心,那你就不會對任何人發生沖突的,那你就會看所有人都像自己家人一樣,這是一個善心善念的問題,如果你貪心過重,你自私自利,那你就會跟其他人發張利益上的沖突,那肯定會有不同的結果,所以單了確實是一念之間,但是呢,還是鼓勵所有人,鼓勵大家用善心善行來做人做事,那用一個很高的標准來界定自己,用一個很高的道德水準來要求自己,這樣你會越來越好,其實這件事兒呢,都是需要反復多次的歷練的,你在這個過程中多次的錘打,多少次的鍛煉?把那個私心完全放下,這就是最好的一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