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字圖片 > 誰把相思寫成愁文字圖片

誰把相思寫成愁文字圖片

發布時間:2022-06-22 15:18:06

⑴ 有哪些古詩《相思》圖畫

《相思》——王維

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

此物最相思。

釋義:

紅豆樹生長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將生出多少新枝呢?希望你多採摘一些紅豆,它最能夠起人們的思念之情。

賞析:

這是借詠物而寄相思的詩。一題為《江上贈李龜年》,可見是眷懷友人無疑。起句因物起興,語雖單純,卻富於想像;接著以設問寄語,意味深長地寄託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誼,表面似乎囑人相思,背面卻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後一語雙關,既切中題意,又關合情思,妙筆生花,婉曲動人。全詩情調健美高雅,懷思飽滿奔放,語言樸素無華,韻律和諧柔美。可謂絕句的上乘佳品!

唐代絕句名篇經樂工譜曲而廣為流傳者為數甚多。王維《相思》就是梨園弟子愛唱的歌詞之一。據說天寶之亂後,著名歌者李龜年流落江南,經常為人演唱它,聽者無不動容。

紅豆產於南方,結實鮮紅渾圓,晶瑩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鑲嵌飾物。傳說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地,哭於樹下而死,化為紅豆,於是人們又稱呼它為「相思子」。唐詩中常用它來關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於男女情愛范圍,朋友之間也有相思的,如蘇李詩「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即著例。此詩題一作《江上贈李龜年》,可見詩中抒寫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緒。

「南國」(南方)即是紅豆產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紅豆生南國」起興,暗逗後文的相思之情。語極單純,而又富於形象。次句「春來發幾枝」輕聲一問,承得自然,寄語設問的口吻顯得分外親切。然而單問紅豆春來發幾枝,是意味深長的,這是選擇富於情味的事物來寄託情思。「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對於梅樹的記憶,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鄉情。同樣,這里的紅豆是赤誠友愛的一種象徵。這樣寫來,便覺語近情遙,令人神遠。

第三句緊接著寄意對方「多采擷」紅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擷植物來寄託懷思的情緒,是古典詩歌中常見手法,如漢代古詩:「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即著例。「願君多采擷」似乎是說:「看見紅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遠方的友人珍重友誼,語言懇摯動人。這里只用相思囑人,而自己的相思則見於言外。用這種方式透露情懷,婉曲動人,語意高妙。宋人編《萬首唐人絕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襯離情之苦,因相思轉怕相思,當然也是某種境況下的人情狀態。用「多」字則表現了一種熱情飽滿、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調。此詩情高意真而不傷纖巧,與「多」字關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點題,「相思」與首句「紅豆」呼應,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關合相思之情,有雙關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象說:只有這紅豆才最惹人喜愛,最叫人忘不了呢。這是補充解釋何以「願君多采擷」的理由。而讀者從話中可以體味到更多的東西。詩人真正不能忘懷的,不言自明。一個「最」的高級副詞,意味極深長,更增加了雙關語中的含蘊。

全詩洋溢著少年的熱情,青春的氣息,滿腹情思始終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話兒不離紅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達得入木三分。它「一氣呵成,亦須一氣讀下」,極為明快,卻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話往往樸素無華,自然入妙。王維很善於提煉這種素樸而典型的語言來表達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詩語淺情深,當時就成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漢族。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類似李氏父子,另一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可惜至今已無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蘇軾評價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開元進士。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

⑵ 誰說道「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是誰寫的是什麼意思啊

一剪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記》卷中對這首詞的創作背景有過一段記載:「易安結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今人王仲聞在《李清照集校注》中則指出:「清照適趙明誠時,兩傢俱在東京,明誠正為太學生,無負笈遠游事。此則所雲,顯非事實。」(第25頁)王說甚是。這首詞肯定不會寫於新婚後不久。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後的前六年時間,兩人共同居住在汴京,後來近十年時間又一起屏居山東青州,一直到李清照34歲左右,趙明誠起復再次出來做官,兩人才有了分手離別的時候,這首詞應該作於這一段時間。

婚後,李清照與趙明誠志趣相投,相互愛慕,多年的婚姻生活使他們之間建立起深厚的夫妻感情。丈夫外出做官,分離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但是,李清照還是無法忍受離別所帶來的相思痛苦折磨,她將這種情感淋漓盡至地傾吐到這首作品之中。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就為相思懷人設置了一個凄艷哀婉的場景:色彩鮮艷、氣味芳香的紅色荷花已經凋零殆盡,坐在精美的竹席上可以感覺到秋的涼意。秋的蕭瑟枯萎,叫離人更難以抵禦相思愁緒的侵襲,這秋涼,甚至一直穿透離人的心扉。「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曹丕《燕歌行》),自古以來,冷落的秋天就是一個典型的悲傷懷人的環境。在這樣的季節里,丈夫隻身赴任,將自己留在家中,離別的愁苦意緒就時時湧上心頭。「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暗含對輕易別離、獨自登程的怨苦之意。為生計、前程奔波,離家為官,這在普通夫妻之間都是十分平常的事情,而且還是一件為家庭帶來光明前景的令人高興的事情。對丈夫一腔深情的李清照卻並不注重光宗耀祖或丈夫的前程,在乎的只是夫妻的恩愛。所以,她才會埋怨丈夫的輕易離別,將自己獨自留在家中。這種埋怨是沒有道理的,正是詞人這無理的埋怨,才透露出夫妻之間的深厚情感。既然離別已經是必須面對的現實,李清照只能盼望著早日重聚。「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三句,充滿著熱切的期待之情。自從夫妻分手之後,李清照經常翹首遙望「雲中」。其間,或許也有「誤幾回、天際識歸舟」之類的誤會,有滿懷的希望和時時的失望,但是,李清照堅信丈夫對自己的愛情,堅信丈夫牽掛自己如同自己對他的思念。當「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時候,大雁會捎來丈夫的書信,夫妻團圓的日子便指日可待。這種期待與自信,是對丈夫的深情眷戀,是對美滿婚姻的最好回味,是對未來生活的無限希望。李清照在古代社會里是幸運的,她有了一位心愛的丈夫,有了一段美滿的婚姻。甚至是分手之後牽腸掛肚的思戀,也令人羨慕不已。

下片寫別後的相思,脫口而出,自然感人。「花自飄零水自流」,寫別離已成事實,令人深感無奈,就象春花不由自主地飄零、隨著流水消逝而去一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詞人感覺到一種「長恨此身非我有」的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悲苦。況且,舜華轉眼即逝,人生又有多少如春花一般的美好時光呢?詞人不禁為此長長嘆息。李清照深深懂得丈夫對自己的思念也是相同的,所謂「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對丈夫的理解,更增添了思念之情。於是,這種戀情別思就再也沒有辦法排解了。「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說明詞人不堪相思的折磨,也曾做過多種努力,想把自己從痛苦中擺脫出來。然而,所有的努力都歸之失敗,表面上眉頭雖然舒展開來了,但心頭的愁結依然如故。相思之情從外在的「眉頭」深入到內心的深處,無論如何也是無法解脫了。李清照註定要在相思愁苦中煎熬下去,一直等到丈夫歸來的那一天。

這首詞集中抒發了作者對丈夫的深摯情感,吐露了不忍離別之情以及別後的相思之苦,將一位沉湎於夫妻恩愛中獨守空閨備受相思折磨的妻子的心理刻畫得細膩入微。作品的語言自然流暢,清麗俊爽,明白的敘述中包孕了無盡的情思。

⑶ 自古情字說不清+多少佳人淚紛紛+一片相思無處郵+誰解心中相思愁

摘要 從古代開始,情感就是一個說不清的事情,有多少美麗的女生為此而落淚?心中有一片相思,卻無處寄託,不知道誰能解開他們心中的相思之苦

⑷ 誰能解開這相思的愁,誰又能把這紅塵看透

世界上唯有唐僧了

⑸ 秋葉片片心亦愁,誰把相思送滿了枝頭是什麼歌

秋葉片片心亦愁,誰把相思送滿了枝頭是《紅塵凡事》。

歌曲:《紅塵凡事》

歌手:王愛華

詞:付傳宗/李勇軍

曲:李勇軍

歌詞:

秋葉片片細雨稠,誰把相思灑滿了秋後

花落無聲聽風依舊,雨打屋檐又添幾多愁

又憶誓言長相守,那一段珍貴濕了雙眸

情深緣淺天涯陌路,此時此刻誰執你的手

紅塵凡事紛紛亂亂,緣分如雲聚聚散散

或許前世我們恩恩怨怨,今生為你牽牽絆絆

紅塵凡事紛紛亂亂,人生如夢迷迷漫漫

對於感情太多期期盼盼,到頭來一人孤孤單單

又憶誓言長相守,那一段珍貴濕了雙眸

情深緣淺天涯陌路,此時此刻誰執你的手

紅塵凡事紛紛亂亂,緣分如雲聚聚散散

或許前世我們恩恩怨怨,今生為你牽牽絆絆

紅塵凡事紛紛亂亂,人生如夢迷迷漫漫

對於感情太多期期盼盼,到頭來一人孤孤單單

紅塵凡事紛紛亂亂,人生如夢迷迷漫漫

對於感情太多期期盼盼,到頭來一人孤孤單單

對於感情太多期期盼盼,到頭來一人孤孤單單

歌曲資料:

《紅塵凡事》是由歌手:王愛華演唱,詞:付傳宗/李勇軍,曲:李勇軍,出品人:花僮,Op:新創焦桐文化,發行時間:2021-12-10,收錄在專輯:紅塵凡事。

王愛華中國女歌手,代表作《憨人的心願》。

⑹ 誰能解開這相思的愁 誰又能把這紅塵看透

這是一首歌的歌詞,名叫《醉相思》 詞曲:祁隆

⑺ 一種相思,兩種閑愁

李清照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出生於一個官宦人家。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在朝為官,地位並不算低,是學者兼文學家,又是蘇東坡的學生。母親也是名門閨秀,善文學。這樣的出身,在當時對一個女子來說是很可貴的。官宦門第及政治活動的濡染,使她視界開闊,氣質高貴。而文學藝術的熏陶,又讓她能更深切細微地感知生活,體驗美感。因為不可能有當時的照片傳世,我們現在無從知道她的相貌。但據這出身的推測,再參考她以後詩詞所流露的神韻,她該天生就是一個美人坯子。李清照幾乎一懂事,就開始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訓練。又幾乎是同時,她一邊創作,一邊評判他人,研究文藝理論。她不但會享受美,還能駕馭美,一下就躍上一個很高的起點,而這時她還是一個待字閨中的少女。
請看下面這三首詞:
[浣溪沙]綉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寶鴨,發型。)
[浣溪沙]淡盪春光寒食天,玉爐瀋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棉,黃昏疏雨濕鞦韆。(瀋水,香名;鬥草,一種游戲。)
[點絳唇]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剗襪,不穿鞋。)

一個天真無邪的少女,秀發香腮,面如花玉,情竇初開,春心萌動,難以按捺。她躺在閨房中,或者傻傻地看著沈香裊裊,或者起身寫一封情書,然後又到後園里去與女伴斗一會兒草。
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享受著舒適的生活,並能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這在千年封建社會中並不奇怪。令人驚奇的是,李清照並沒有按常規初識文字,嫻熟針綉,然後就等待出嫁。她飽覽了父親的所有藏書,文化的汁液將她澆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內秀如竹。她在駕馭詩詞格律方面已經如鬥草、盪鞦韆般隨意自如。而品評史實人物,卻胸有塊壘,大氣如虹。
唐開元天寶間的安史之亂及被平定是中國歷史是的一個大事件,後人多有評論。唐代詩人元結作有著名的《大唐中興頌》,並請大書法家顏真卿書刻於壁,被稱為雙絕。與李清照同時的張文潛,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名已盛,也算個大人物,曾就這道碑寫了一首詩,感嘆:「天遣二子傳將來,高山十丈摩蒼崖。誰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見昏眸開。」這詩轉閨閣,入綉戶,傳到李清照的耳朵里,她隨即和一首道:「五十年功如電掃,華清花柳咸陽草。五坊供俸斗雞兒,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來,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樓前走胡馬,珠翠踏盡香塵埃。何為出戰則披靡,傳置荔枝多馬死。堯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區區記文字。著碑銘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你看這詩哪像是出自一個閨中女子之手。鋪敘場面,品評功過,慨嘆世事,不讓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棄疾。李父格非初見此詩不覺一驚。這詩傳到外面更是引起文人堆里好一陣躁動。李家有女初長成,筆走龍蛇起雷聲。少女李清照靜靜地享受著嬌寵和才氣編織的美麗光環。
愛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它是一個渡口,一個人將從這里出發,從少年走向青年,從父母溫暖的翅膀下走向立的人生,包括再延續新的生命。因此,它充滿著期待的焦慮、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溫馨,也有失敗的悲涼。它能奏出最復雜,最震撼人心的交響。許多偉人的生命都是在這一刻放出奇光異彩的。
當李清照滿載著閨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愛河時,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層樓,為我們留下了一部愛情經典。她的愛情不像西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也不像東方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不是那種經歷千難萬阻,要死要活之後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一開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頂上,就住進了水晶宮里。夫婿趙明誠是一位翩翩少年,兩人又是文學知己,情投意合。趙明誠的父親也在朝為官,兩家門當戶對。更難得的是他們二人除一般文人詩詞琴棋的雅興外,還有更相投的事業結合點——金石研究。在不準自由戀愛,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時代,他倆能有這樣的愛情結局,真是天賜良緣,百里挑一了。就像陸游的《釵頭鳳》為我們留下愛的悲傷一樣,李清照為我們留下了愛情的另一端——愛的甜美。這個愛情故事,經李清照妙筆的深情潤色,成了中國人千餘年來的精神享受。
請看這首《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這是婚後的甜蜜,是對丈夫的撒嬌。從中也透出她對自己美麗的自信。
再看這首送別之作《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離愁別緒,難舍難分,愛之愈深,思之愈切,另是一種甜蜜的偷偷地咀嚼。
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絕不是一般的只會嘆息幾句「賤妾守空房」的小婦人,她在空房裡修煉著文學,直將這門藝術煉得爐火純青,於是這種最普通的愛情表達竟變成了夫妻間的命題創作比賽,成了他們向藝術高峰攀登的記錄。
請看這首《醉花陰 重陽》: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是趙明誠在外地時,李清照寄給他的一首相思詩。徹骨的愛戀,痴痴的思念,借秋風黃花表現得淋漓盡致。史載趙明誠收到這首詞後,先這情所感,後更為詞的藝術力所激,發誓要寫一首超過妻子的詞。他閉門謝客,三日得詞五十首,將李詞雜於其間,請友人評點,不料友人說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趙自嘆不如。這個故事流傳極廣,可想他們夫妻二人是怎樣在相互愛慕中享受著琴瑟相和的甜蜜。這也令後世一切有才有貌卻得不到相應質量愛情的男女感到一絲的悲涼。李清照自己在《金石錄後序》里追憶那段生活時說:「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歡樂,怎一個「甜」字了得。這蜜一樣的生活,滋養著她綽約的風姿和旺盛的藝術創造。
但上天早就發現了李清照更博大的藝術才華。如果只讓她這樣去輕松地寫一點閨怨閑愁,中國歷史、文學史將會從她的身邊白白走過。於是宇宙爆炸,時空激盪,新的人格考驗,新的命題創作一起推到了李清照的面前。
宋王朝經過167年「清明上河圖」式的和平繁榮之後,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個游牧民族。金人一錘砸爛了都城汴京(開封)的瓊樓玉苑,還掠走了徽、欽二帝,趙宋王朝於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國家民族極屈辱的一頁。李清照在山東青州的愛巢也樹倒窩散,一家人開始過漂泊無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趙明誠被任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這時發生了一件國恥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裡發生叛亂,身為地方長官的趙明誠不是身先士卒指揮戡亂,而是偷偷用繩子縋城逃走。事定之後,他被朝廷撤職。李清照這個柔弱女子,在這件事上卻表現出大節大義,很為丈夫臨陣脫逃而羞愧。趙被撤職後夫婦二人繼續沿長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難免有點別扭,略失往昔的魚水之和。當行至烏江鎮時,李清照得知這就是當年項羽兵敗自刎之處,不覺心潮起伏,面對浩浩江面,吟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丈夫在其身後聽著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聲,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責。第二年(1129)趙明誠被召回京復職,但隨即急病而亡。
人不能沒有愛,如花的女人不能沒有愛,感情豐富的女詩人就更不能沒有愛。正當她的藝術之樹在愛的汁液澆灌下茁壯成長時,上帝無情地斬斷了她的愛河。李清照是一懂得愛就被愛所寵,被家所捧的人,現在一下被困在了乾涸的河床上,她怎麼能不犯愁呢?
失家之後的李清照開始了她後半生的三大磨難。
第一大磨難就是再婚又離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趙明誠死後,李清照行無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給了一個叫張汝舟的人。對於李清照為什麼改嫁,史說不一,但一個人生活的艱辛恐怕是主要原因。這個張汝舟,初一接觸也是個彬彬有禮的君子,剛結婚之後張對她照顧得也還不錯,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來他是想佔有李清照身邊尚存的文物。這些東西李視之如命,而且《金石錄》也還沒有整理成書,當然不能失去。在張看來,你既嫁我,你的身體連同你的一切都歸我所有,為我支配,你還會有什麼立的追求?兩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權上鬧矛盾,漸漸發現志向情趣大異,真正是同床異夢。張汝舟先是以佔有這樣一個美婦名詞人自豪,後漸因不能俘獲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為而惱羞成怒,最後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紗,拳腳相加,大打出手。華帳前,紅燭下,李清照看著這個小白臉,真是怒火中燒。曾經滄海難為水,心存高潔不低頭。李清照視人格比生命更珍貴,哪裡受得這種窩囊氣,便決定與他分手。但在封建社會女人要離婚談何容易。無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條絕路,魚死網破,告發張汝舟的欺君之罪。
原來,張汝舟在將李清照娶到手後十分得意,就將自己科舉考試作弊過關的事拿來誇耀。這當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將張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脫離這張羅網。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無論對錯輸贏,都要坐牢兩年。李清照是一個在感情生活上絕不湊合的人,她寧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一旦看穿對方的靈魂,她便表現出無情的鄙視和深切的懊悔。她在給友人的信中說:「猥以桑榆之晚景,配茲駔儈之下材。」她是何等剛烈之人,寧可坐牢也不肯與「駔儈」之人為伴。這場官司的結果是張汝舟被發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隨之入獄。我們現在想像李清照為了婚姻的自由,在大堂之上,昂首挺胸,其堅毅安詳之態真不亞於項羽引頸向劍時那勇敢地一刎。可能是李清照的名聲太大,當時又有許多人關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幫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釋放了。但這在她心靈深處留下了重重的一道傷痕。
今天男女之間分離結合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但在宋代,一個女人,尤其是一個讀書女人的再婚又離婚就要引起社會輿論的極大歧視。在當時和事後的許多記載李清照的史書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華,同時又無不以「不終晚節」、「無檢操」、「晚節流盪無歸」記之。節是什麼,就是不管好壞,女人都得跟著這個男人過,就是你不許有個性的追求。可見我們的女詩人當時是承受了多麼大的心理壓力。但是她不怕,她堅持獨立的人格,堅持高質量的愛情,她以兩個月的時間快刀斬亂麻,甩掉了張汝舟這個「駔儈」的包袱,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錄》的編寫中去了。現在我們讀這段史料,真不敢相信是發生在近千年以前宋代的事,倒像是一個「五四」時代反封建的新女性。
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那麼愛情對一個人來說有幾次呢?大概最美好的,最揪心徹骨的也只有一次。愛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著的一種極危險的實驗,是把青春、才華、時間、事業都要賭進去的實驗。只有極少的人第一次便告成功,他們像中了頭彩的幸運者一樣,一邊竊喜著自己的僥幸,美其名曰「緣」;一邊又用同情、憐憫的目光審視著其餘芸芸眾生們的失敗,或者半失敗。李清照本來是屬於這一類型的,但上蒼欲成其名,必先奪其情,苦其心。於是就把她趕出這幸福一族,先是讓趙明誠離她而去,再派一個張汝舟來試其心志。她駕著一葉生命的孤舟迎著世俗的惡浪,以破釜沉舟的膽力做了好一場惡斗。本來愛情一次失敗,再試成功,甚而更加風光者大有人在,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就是。李清照也是准備再攀愛峰的,但可惜她沒有翻過這道山樑。這是一個悲劇。一個女人心中愛的火花就這樣永遠地熄滅了,這怎麼能不令她沮喪,叫她不犯愁呢?
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難是,身心顛沛流離,四處逃亡。
1129年8月,丈夫趙明誠剛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帶著沉重的書籍文物開始逃難。她基本上是追隨著皇上逃亡的路線,國君是國家的代表啊。但是這個可憐可恨的高宗趙構並沒有這個覺悟,他不代表國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條小命。他從建康出逃,經越州、明州、奉化、寧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漂泊到海上,又過海到溫州。李清照一孤寡婦人眼巴巴地追尋著國君遠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親靠友,帶著她和趙明誠一生搜集的書籍文物,這樣苦苦地堅持著。趙明誠生前有托,這些文物是捨命不能丟的,而且《金石錄》也還沒有出版,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託。她還有一個想法就是這些文物在戰火中靠她個人實在難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給朝廷,但是她始終沒能追上皇帝。她在當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這期間,她寄存在洪州的兩萬卷書,兩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時隨身帶著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賊人破牆盜走。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後跟隨的人太多不利逃跑,乾脆就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著龍旗龍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無限的失望。就按封建社會的觀念,國家者國土、國君、百姓。今國土讓人家佔去一半,國君讓人家攆得抱頭鼠竄,百姓四處流離。國已不國,君已不君,她這個無處立身的亡國之民怎麼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歷史的油鍋里忍受著痛苦的煎熬。
大約是在避難溫州時,她寫下這首《添字採桑子》: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北人」是什麼樣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國之民,李清照正是這其中的一個。中國歷史上的異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難就成了一種歷史現象,也成了一種文學現象。「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我們聽到了什麼呢?聽到了祖逖中流擊水的呼喊,聽到了陸游「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的嘆息,聽到了辛棄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的無奈,更又彷彿聽到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悲涼的歌聲。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趙構又棄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華。國運維艱,愁壓心頭。有人請她去游附近的雙溪名勝,她長嘆一聲,無心出遊: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武陵春》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無定所,國家支離破碎,到處物是人非,這愁就是一條船也載不動啊。這使我們想到杜甫在逃難中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李清照這時的愁早已不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家愁、情愁,現在國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舊愁,想覓也難尋了。她這時是《詩經》的《離黍》之愁,是辛棄疾「而今識盡愁滋味」的愁,是國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發愁啊。
李清照是恪守「詩言志,歌永言」古訓的。她在詞中所歌唱的主要是一種情緒,而在詩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懷、志向、好惡。因為她的詞名太甚,所以人們大多隻看到她愁緒滿懷的一面。我們如果參讀她的詩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詞背後所蘊含的苦悶、掙扎和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為哪般了。
1133年高宗忽然想起應派人到全國去探視一下徽、欽二帝,順便打探有無求和的可能。但聽說要入虎狼之域,一時朝中無人敢應命。大臣韓肖胄見狀自告奮勇,願冒險一去。李清照日夜關心國事,聞此十分激動,滿腹愁緒頓然化作希望與豪情,便作了一首長詩相贈。她在序中說:「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韓公門下,今家世淪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車塵。又貧病,但神明未衰弱。見此大號令,不能妄言,作古、律詩各一章,以寄區區之意。」當時她是一個貧病交加,身心憔悴,獨身寡居的婦道人家,卻還這樣關心國事。不用說她在朝中沒有地位,就是地社會上也輪不到她來議論這些事啊。但是她站了出來,大聲歌頌韓肖胄此舉的凜然大義:「原奉天地靈,願奉宗廟威。徑持紫泥詔,直入黃龍城。」「脫衣已被漢恩暖,離歌不道易水寒。」她願以一個民間寡婦的身份臨別贈幾句話:「閭閻嫠婦亦如,瀝血投書干記室」,「不乞隋珠與和璧,只乞鄉關新信息」,「子孫南渡今幾年,飄零遂與流人伍。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
李清照在金華避難期間,還寫了一篇《打馬賦》。「打馬」本是當時的一種賭博游戲,李卻借題發揮,在文中大量引用歷史上名臣良將的典故,狀寫金戈鐵馬,揮師疆場的氣勢,譴責宋室的無能。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壯志:
「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不復志千里。但願相將過淮水!」
從這些詩文中可以看見,她真是「位卑未敢忘憂國」,何等地心憂天下,心憂國家啊。「但願相將過淮水」,這使我們想起祖逖聞雞起舞,想到北宋抗金名臣宗澤病危之時仍擁被而坐大喊:過河!這是一個女詩人,一個「閭閻嫠婦」發出的呼喊啊!與她早期的閑愁閑悲直是相差十萬八千里。這愁中又多了多少政治之憂、民族之痛啊。
後人評李清照常常觀止於她的一懷愁緒,殊不知她的心靈深處,總是冒著抗爭的火花和對理想的呼喊。她是因為看不到出路而愁啊!她不依奉權貴,不違心做事。她和當朝權臣秦檜本是親戚,秦檜的夫人是她二舅的女兒,親表姐。但是李清照與他們概不來往,就是在她的婚事最困難的時候,她寧可去求遠親也不上秦家的門。秦府落成,大宴親朋,她也拒不參加。她不滿足於自己「學詩漫有驚人句」,而「欲將血淚寄山河」,她希望收復失地,「徑持紫泥詔,直入黃龍城」。但是她看到了什麼呢?是偏安都城的虛假繁榮,是朝廷打擊志士、迫害忠良的怪事,是主戰派和民族義士們血淚的呼喊。1141年,也就是李清照58歲這一年,岳飛被秦檜下獄害死。這件案子驚動京城,震動全國,烏雲壓城,愁結廣宇。李清照心緒難寧,我們的女詩人又陷入更深的憂傷之中。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難是超越時空的孤獨。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對國家民族的憂心,已將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葉孤舟在風浪中無助地飄搖。但如果只是這兩點,還不算最傷最痛,最孤最寒。本來生活中婚變情離者,時時難免;忠臣遭棄,也是代代不絕。更何況她一柔弱女子又生於亂世呢?問題在於她除了遭遇國難、情愁,就連想實現一個普通人的價值,竟也是這樣的難。已漸入暮年的李清照沒有孩子,守著一孤清的小院落,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國事已難問,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風掃著黃葉在門前盤旋,偶爾有一兩個舊友來訪。她有一孫姓朋友,其小女十歲,極為聰穎。一日孩子來玩時,李清照對她說,你該學點東西,我老了,願將平生所學相授。不想這孩子脫口說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涼氣,她覺得一陣暈眩,手扶門框,才使自己勉強沒有摔倒。童言無忌,原來在這個社會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餘啊。而她卻一直還奢想什麼關心國事、著書立說、傳道授業。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棟,她學富五車,詞動京華,到頭來卻落得個報國無門,情無所託,學無所專,別人看她如同怪異。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著邊際的深淵里,一種可怕的孤獨向她襲來,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讀懂她的心。她像祥林嫂一樣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葉黃花中,吟出這首濃縮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確立了她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是的,她的國愁、家愁、情愁,還有學業之愁,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尋尋覓覓的是什麼呢?從她的身世和詩詞文章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尋覓三樣東西。一是國家民族的前途。她不願看到山河破碎,不願「飄零遂與流人伍」,「欲將血淚寄山河」。在這點上她與同時代的岳飛、陸游及稍後的辛棄疾是相通的。但身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飛那樣馳騁疆場,也不能像辛棄疾那樣上朝議事,甚至不能像陸、辛那樣有政界、文壇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罵座,痛拍欄桿。她甚至沒有機會和他們交往,只有獨自一人愁。二是尋覓幸福的愛情。她曾有過美滿的家庭,有過幸福的愛情,但轉瞬就破碎了。她也做過再尋覓幸福的夢,但又碎得更慘,甚至身負枷鎖,鋃鐺入獄。還被以「不終晚節」載入史書,生前身後受此奇辱。她能說什麼呢?也只有獨自一人愁。三是尋覓自身價值。她以非凡的才華和勤奮,又借著愛情的力量,在學術上完成了《金石錄》巨著,在詞藝上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個社會不以為奇,不以為功,連那十歲的小女孩都說「才藻非女子事」,甚至後來陸游為這個孫姓女子寫墓誌時都認為這話說得好。以陸游這樣熱血的愛國詩人,也認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還有什麼話可說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涼,又是只有一個愁。
李清照是研究金石學、文化史的,她當然知道從夏商到宋,女子有才藻、有著作的廖若晨星,而詞藝絕高的也只有她一人。都說物以稀為貴,而她卻被看作異類,是叛逆,是多餘。她環顧上下兩千年,長夜如磐,風雨如晦,相知有誰?魯迅有一首為歌女立照的詩:「華燈照宴敞豪門,嬌女嚴妝侍玉尊。忽憶情親焦土下,佯看羅襪掩淚痕。」李清照是一個被封建社會役使的歌者,她本在嚴妝靚容地侍奉著這個社會,但忽然想到她所有的追求都已失落,它所歌唱的無一實現,不由得一陣心酸,只好「佯說黃花與秋風」。
李清照的悲劇就在於她是生在封建時代的一個有文化的女人。作為女人,她處在封建社會的底層,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她又處在社會思想的制高點,她看到了許多別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著許多人不追求的境界,這就難免有孤獨的悲哀。本來,三千年封建社會,來來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隨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倉皇南渡後不是又夾風夾雨,稱臣稱兒地苟延了152年嗎!盡管與李清照同時代的陸游憤怒地喊道:「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但朝中的大人們不是照樣做官,照樣花天酒地嗎?你看,雖生亂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樣手搖摺扇,歌詠歲月,琴棋書畫了一生嗎?你看,有多少女性,就像那個孫姓女子一般,不學什麼詞藻,不追求什麼愛情,不是照樣生活嗎?但是李清照卻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責,念國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愛情之尊。無論對待政事、學業還是愛情、婚姻,她決不隨波,決不湊合,這就難免有了超越時空的孤獨和無法解脫的悲哀。她背著沉重的十字架,集國難、家難、婚難和學業之難於一身,凡封建專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沖突、磨難都折射在她那如黃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李清照(1085--1151),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生於歷城西南之柳絮泉上。父親李格非,是學者兼散文作家,母親也工文章。李清照十八歲時和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其後趙明誠出任萊州、淄州等地太守。夫婦除愛好詩詞、時相唱和外,更酷好金石圖書,收藏極富。金兵入侵,黃河南北相繼淪陷,夫婦渡淮南奔。在混亂的局勢中,趙明誠接受了湖州太守的任命,在赴任途中中暑感病,死於建康(今南京)。此後,李清照便隻身漂泊在杭州、越州(今紹興)、台州和金華一帶,過著難民的生活;她晚年的情況極為凄涼、困苦。
李清照是「婉約派」的正宗詞人。這一派和「豪放派」代表著兩種不同的詞風。《詞論》代表了她婉約派的主張。她於論述詞的音律的嚴格性和語言、風格等問題之外,也認為蘇軾等人的詞「皆句讀葺之詩耳,又往往不諧音律」,而加以非議。她還提出一個重要的原則:「詞別是一家」,要求跟詩劃開嚴格的疆界。在詞的藝術上說,婉約和豪放兩派,各有成就,各有短長:但就內容的廣闊這一點上說,則前者遠不如後者。

⑻ 求李清照的詩詞及賞析

李清照

小閣藏春,閑窗鎖晝,畫堂無限深幽。

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鉤。

手種江梅漸好,又何必、臨水登樓。

無人到,寂寥渾似,何遜揚州。

從來知韻勝,難堪雨藉,不耐風揉。

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

莫恨香消雪減,須信道、掃跡情留。

難言處,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是清照的詠梅詞之一,後人曾補題為「殘梅」,借梅花清瘦高雅之趣,寫個人情思;堪稱詠物詞中的佳作。

「小閣藏春」一句「先盤遠勢」描繪了一個特殊的抒情環境。作者首先寫出了她住處的寂寞無聊。「小閣」即小小的閨閣,這是婦女的內寢:「閑窗」即表示內外都是閑靜的。「藏」與「鎖」互文見義。美好的春光和充滿生氣的白晝,恰恰被藏鎖這狹小而閑靜的圈子裡。唐宋時富貴之家的內寢往往有廳堂相連結。小閣設畫堂里側。春光和白晝俱藏鎖住了,暗示這里並未感到它們的存,因而畫堂顯得特別深幽。「深幽」極言其堂之狹長、暗淡、靜闃。作者已習慣這種環境,似乎還滿意於它的深幽。古人愛尚雅潔者都喜焚香。篆香是一種中古時期的高級盤香。它的燒盡,表示整日的時光已經流逝,而日影移上簾箔即說明黃昏將近。「小閣」、「閑窗」、「畫堂」、「篆香」、「簾箔」等一系列的物質景緻說明,抒情女主人公生活上層社會,富貴安閑,但環境中也透出一股異樣的冷清寂靜。「手種江梅漸好」是詞意的轉折,開始進入詠物。黃昏臨近之時女主人公,於室外見到親手種植的江梅,忽然產生一種欣慰。它的「漸好」能給種樹人以安慰;欣賞「手種江梅」,又會有許多往事的聯想,因而沒有必要再臨水登樓賞玩風月了。除了對梅花的特殊情感之外,似乎心情慵倦,於應賞玩的景物都失去了興致。接著由賞梅聯想到南朝詩人何遜戀梅之事,詞意開始向借物抒情方面過渡,漸漸接近作者主旨。何遜,南朝梁著名文學家,其詩情辭宛轉,詩意雋美,深為後來的詩人杜甫和黃庭堅等賞識。梁代天監間,他曾為建安王蕭偉的水曹行參軍兼記室,有詠梅的佳篇《揚州法曹梅花盛開》詩(亦作《詠早梅》)。清人江昉刻本《何水部集》於此詩下有注雲:「遜為建安王水曹,王刺揚州,遜廨舍有梅花一株,日吟詠其下,賦詩雲雲。後居洛思之,再請其任,抵揚州,花方盛開,遜對花旁徨,終日不能去。」何遜對梅花的一片痴情是其寂寞苦悶的心情附著所致。按清照的理解,何遜揚州是寂寥的。如今寂寥環境獨自面對梅花,清照亦產生了「何遜揚州」般的寂寞與苦悶。

詞人聯系個人身世之感抒發對殘梅命運的深深同情。「從來知韻勝」,是她給予梅花整體的贊語。「韻」是風韻、神韻,是形態與品格美的結合。梅花是當得起「韻勝」的詞人肯定了這一點之後,卻不再多說,轉筆來寫它的不幸,發現它零落後別有一番格調意趣。「藉」與「揉」也是互文見義,有踐踏摧損之意。梅雖不畏寒冷霜雪,但它畢竟是花,仍具花之嬌弱特性,因而也難以禁受風雨的踐踏摧損。這是花的命運。由落梅的命運,作者產生各種聯想詞意呈現很曲折的狀態。由落梅聯想到古曲《梅花落》,是虛寫,以此表現落梅引起作者個人的感傷情緒,造成一團「濃愁」而難以排解。但作者又試圖進行自我排解,詞情為之一變。梅花的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說明其飄謝凋零,豐韻不存。這本應使人產生春恨,遷恨於春日風雨的無情。但詞人以為最好還是「莫恨」,「須信道、掃跡情留。」「掃跡」即蹤跡掃盡,難以尋覓。「難言處,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是補足「情留」之意。「難言處」是對下闋所表達的復雜情感的概括,似乎還有與作者身世的雙關的含意。想像一個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橫斜優美的姿影。從這姿影里還顯示出梅的俊俏風流,應是它掃跡後留下的一點情意。也許明年它又會重開,並帶來春的信息。「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突出了梅花格調意趣的高雅,使全詞的思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它贊美了一種飽經苦難折磨之後,仍孤高自傲,對人生存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Q6h0Ly3JO4MMMTMjqauzdw

?pwd=mq8p 提取碼: mq8p

⑼ 誰將相思付過往,卻讓曉夢愁斷腸

文/卧雪眠雲

【3】

誰將酒入愁腸,錯過紫色年華,還昨日指點江山,卻讓血染河山。

誰將倚樓獨唱,錯過詩酒江南,還往昔年少輕狂,卻讓紅袖添香。

文/凌

【4】

誰將昨日黃花空葬,錯過今朝花香飄盪,還在流連往昔模樣,卻讓痴情者青絲露白芒。

誰將滿園春色遺忘,錯過翻飛柳絮如浪,還語月下孤影凄涼,卻讓有心人清淚落兩行。

文/天涯浪子

【5】

誰將柔情深種,邂逅情有獨鍾,還許歲月恩愛相逢,卻讓時光成幽夢。

誰將真情心送,邂逅荷塘景中,還許良緣從一而終,卻讓世俗情成空。

文/夢茹

⑽ 一種相思 兩處閑愁什麼意思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意思:一種離別的相思,牽動起兩處的閑愁。出自南宋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1、原文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2、釋義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的脫下羅綢外裳,一個人獨自躺上眠床。那白雲舒捲處,誰會將錦書寄來?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花,自顧地飄零,水,自顧地漂流。

一種離別的相思,牽動起兩處的閑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10)誰把相思寫成愁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遠離之後,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

二、賞析

「紅藕香殘玉簟秋」寫荷花凋謝、竹席浸涼的秋天,空靈蘊藉。「紅藕」,即粉紅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這一句涵義極其豐富,它不僅點明了蕭疏秋意的時節,而且渲染了環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閑愁起了襯托作用。

表面上寫出荷花殘,竹席涼這些尋常事情,實質上暗含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寫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詞人解開綾羅裙,換著便裝,獨自劃著小船去遊玩。「輕解」與「獨上」。

栩栩如生地表現出她的神態、舉動。 「輕」,寫手腳動作的輕捷靈敏,表現出生怕驚動別人,小心而又有幾分害羞的少婦心情。正因為是「輕」,所以誰也不知道,,連侍女也沒讓跟上。 「獨」字就是回應上句的「輕」字,點明了下闋「愁」字的症結。 

「獨上蘭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並非閑情逸致的遊玩。昔日也許雙雙泛舟,而今獨自擊楫,恩愛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歸,怎不教她愁情滿懷。

下面「雲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後的思念。詞人獨上蘭舟,本想排遣離愁;而悵望雲天,偏起懷遠之思。這一句,鉤連上下。它既與上句緊相銜接,寫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兩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則又由此生發。

作者藉助於鴻雁傳書的傳說,畫面清晰,形象鮮明,它渲染了一個月光照滿樓頭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悅的背後,蘊藏著相思的淚水。「月滿西樓」寫月夜思婦憑欄望眺。月已西斜,足見她站立樓頭已久,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極。 

盼望音訊的她仰頭嘆望,竟產生了雁足回書的遐想。難怪她不顧夜露浸涼,獃獃佇立凝視,直到月滿西樓而不知覺。

詞的過片「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詞的下闋就從這一句自然過渡到後面的五句,轉為純抒情懷、直吐胸臆的獨白。

閱讀全文

與誰把相思寫成愁文字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胖女孩圖片可愛的胖女孩子卡通 瀏覽:522
時尚女短發型2016圖片 瀏覽:19
發圖片帶怎麼發 瀏覽:506
11歲農村女孩做農活的圖片 瀏覽:493
圖片如何生成形狀圖案 瀏覽:847
動態圖片ppt怎麼製作 瀏覽:723
薏米水去濕氣文字圖片 瀏覽:282
qq動態圖片怎麼發送 瀏覽:129
依靠大樹的女孩圖片 瀏覽:482
星球怎麼畫兒童圖片 瀏覽:596
動漫動態賣萌圖片 瀏覽:6
湖南美女畫妝圖片 瀏覽:278
中間編發後面兩個盤發小女孩圖片 瀏覽:949
美女很帥的圖片 瀏覽:428
媽媽早上好文字圖片 瀏覽:446
冬天穿厚衣服的娃娃圖片 瀏覽:764
動漫少女手指圖片 瀏覽:4
美女嘿絲襪誘惑圖片 瀏覽:570
簡單的羊簡筆畫圖片大全 瀏覽:120
女生減齡裙子圖片大全 瀏覽: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