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杜姓的介紹
在《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記載,並注為「黃帝時人」。《酒誥》也記載到:「酒之所興,肇自上皇。」這說明黃帝時期已有杜姓。傳說杜康是黃帝的宰人(掌管膳食的官),而黃帝所居之地「軒轅丘」,在今河南新鄭。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朝第6代國王,居住在今河南西部。所以,如果說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年了。但因年代久遠,杜康以後的世系缺乏文字記載,一些姓氏書對杜姓起源另有說法。
⑵ 百家姓中杜姓的起源、
起源:據史籍《史記·夏本紀》及其他歷史文獻記載,在夏王朝第四位國王帝相在位的時候,發生了一次政變,帝相被殺。那時帝相的妻子後緡氏已身懷有孕,逃到娘家「虞」這個地方,生下了兒子,因希望他能像爺爺仲康一樣有所作為,所以,取名少康。
少年的杜康以放牧為生,帶的飯食掛在樹上,常常忘了吃。一段時間後,少康發現掛在樹上的剩飯變了味,產生的汁水竟甘美異常,這引起了他的興趣,就反復地研究思索。
終於發現了自然發酵的原理,遂有意識地進行效仿,並不斷改進,終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釀酒工藝,從而奠定了杜康中國釀酒業開山鼻祖的地位,其所造之酒也被命名為「杜康酒」。在杜康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杜氏。
(2)杜姓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杜姓名人:
1、杜平
杜平(1908-1999),江西省萬載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指揮員和政治工作領導者、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2、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⑶ 求杜氏家譜,我姓杜,想知道自己的完整家譜,請好心人士幫幫忙,下面有我的問題補充
1、天津武清杜氏家譜不分卷-(民國)杜涵修,1943年鉛印本一冊-河北大學
2、浙江嵊縣剡北杜氏宗譜十卷-(清)杜汝藍杜世思等重修,清宣統二年(1901)清介堂木活字本-日本、美國
3、浙江東陽峴西杜氏宗譜口口卷-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木活字本-浙江東陽縣紅旗鄉白坭堪力(存卷1、2、17、18)
4、浙江衢縣銅峰杜氏家乘不分卷-(民國)杜氏四房董事重修,1946年木活字本二十三冊-浙江衢州市文化管理委員會
5、浙江青田晉昌郡杜氏宗譜六卷-(民國)杜持主修,1919年鉛印本五冊-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6、福建福清晉安杜氏族譜不分卷-(民國)杜逢時輯,1932年福清杜氏鉛印本-福建省圖書館福建師范大學
7、江西南昌金堂杜氏宗譜囗囗卷-民國間活字本-江西檔案館(存一卷)
8、山東瀆縣瀆州杜氏家乘-(清)杜銀漢等六修,清道光七年(1827)澤裕堂刻本冊-國家圖書館
9、湖北杜氏宗譜十八卷-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寶田堂刻本八冊-湖北圖書館(又一部)
10、湖北江夏杜氏宗譜十八卷首卷-(清)杜利川等修,清光緒十二年(1886)寶田堂活字本八冊-人民大學
(3)杜姓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杜氏姓氏部分源流:
一、以國名為姓起源。杜本是一種樹木的名,是神農氏中一支氏族的神樹。這支氏族崇拜杜梨樹為氏族的原始圖騰,建立國家後稱杜城,最終形成國和姓這是杜姓最早的起源。
二、以先祖名為姓起源。春秋時期,楚國有君主名叫熊艱,號稱杜敖。其後人以「杜」為姓。
三、以官職為姓起源。杜蒯是春秋時期晉、秦、衛諸國掌管膳食和祭祀犧牲的官吏,是官職稱謂,在杜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杜」氏。
⑷ 杜姓唯美圖片
不知道你對唯美的要求具體是什麼。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一張,晚了2個多月才看到,希望你喜歡。
⑸ 杜姓的來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杜蒯,屬於以先祖官職稱謂為氏。「杜」字作為植物解釋,是中原地區魯、楚國對某一類植物的稱謂,非晉、秦、衛國所據地區的稱謂。
在晉、秦、衛國所據地區,「杜」就是牡宰,亦稱灶宰,通「屠」字;「蒯」就是一種專門屠宰犧牲的刀劍。杜蒯,是春秋時期晉、秦、衛諸國掌管膳食和祭祀犧牲的官吏,是官職稱謂,通稱宰夫。
後來戰國時期的魏、趙、韓、秦諸國仍以「杜蒯」為內宮宰夫的官稱,歷史上著名的「杜蒯」有數人。在杜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省稱杜氏,世代相傳至今。
杜琪峰
(5)杜姓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遷徙分布
明神宗萬曆年間(1573—1619年),福建、廣東等地的杜姓人開始向台灣謀生。明思宗崇禎年間(1628—1643年),大臣杜三策曾奉命出使台灣。之後,杜姓人便有進入台灣謀生的,至清代始有記載。
清嘉慶元年(1796年),福建人杜伯瑞又攜家人進入台灣淡水鎮硬石里進行墾耕。近代,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前,又有不少杜姓人從大陸移居台灣。杜姓人多分布台灣苗栗、新竹、台南、彰化、台中地區。
當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萬,為全國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41%。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於河北、河南、遼寧、湖北四省,大約占杜姓總人口的31.5%。
其次分布於山東、四川、廣西、山西、安徽、甘肅、廣東七省區,大約占杜姓總人口的34%。河北居住了杜姓總人口的9.4%,為杜姓第一大省。
⑹ 姓氏文字圖片我姓杜
⑺ 關於姓杜姓杜的圖片和唯美句子
哈哈,一說姓杜,就想到了肚子,哈哈,不算唯美,哈哈,笑的太開心,樓主見諒見諒
⑻ 有沒有帶杜字的美句,最好是那種「我姓杜,卻…………」的句子,謝謝啦。
我姓杜卻杜絕不了你的溫柔
我姓杜卻杜絕不了你的傷害
我姓杜卻不能讀懂你的的心
我姓杜卻賭不出我們的結局
我姓杜卻怎麼也讀不懂你
滿意請採納,謝謝
⑼ 我姓杜,求唯美杜姓文字圖片 ,心情圖片
⑽ 細說百家姓之杜杜姓的由來以及歷史有名望的人
網路
百家姓中杜姓的起源、
10分鍾內有問必答前往下載
下載知道APP,答題換獎品!
專業回答
6351861sheng 2012-04-23
杜姓的得姓歷史,從史籍文獻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據傳,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代。遠古的時候,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後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
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
還有學者認為,杜氏子孫是上古杜康之後。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於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歷史了。
另外,後魏時代北人獨孤渾氏有的也改為杜氏。
聚集地(遷徙分布)
先秦時期,杜氏播遷繁衍於今山西、山東、湖北、四川等省。
漢代到南北朝時期,杜氏在今河南境內分布較為普遍,如南陽、內黃、衛輝、登封、偃師、許昌、林縣、鄧州、林寶、洛陽、新野等地均有其族人;陝西西安的杜氏比較興旺。此外,今四川、德陽、彭山、綿陽、成都,山西、永濟、太原,安徽廬江霍山,浙江杭州,湖北襄陽,江蘇高郵,河北臨漳、正定,山東濰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點。
杜姓是台灣的第五十三個大姓,主要分布在台北一帶,其次是苗栗、新竹、台南、彰化、台中等地。大致明末永曆年間(公元1647年)開始。在雲林斗六一帶有姓杜的鄭工屯升,到達該地開墾。清康熙末年(公元1722年),還有杜姓的到現在的苗栗縣後龍鎮開基;進乾隆末年福建的杜瑞茂和杜鑾成,入墾現在的台北淡水鎮深奧里等等。有的又進而遠徙海外。有的又進而遠徙海外。
堂號
杜氏的堂號主要有"詩聖堂"或"少陵堂"。由來是唐代大詩人杜甫自號"少陵野老",而歷史上稱他為"詩中之聖"。
另外還有"京兆堂"等。
歷史名人
杜姓出自帝王,輝煌千古,一直是受人矚目的大家族。杜氏在歷史上的表現,歷來十分出色,出將入侯,不僅出了很多以功武略揚名青史的傑出人物,在學術和文學方面也是人才濟濟,為中國的傳統文化立下功勞。
東漢有兩位著名的杜氏大臣,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時曾官至大司空。他更大的成就是在學術方面。他博學多聞,被譽為通儒,後世推崇他為"小學之宗"。杜密,先後事恆帝和靈帝,都是位及人臣。"噤若寒蟬"這個成語就是他創造的。
到了唐朝,杜氏的表現尤為出色。大詩人杜甫,人稱詩聖,可謂家喻戶曉。為了和杜牧相區別,人稱"老杜"。杜牧,唐代又一個著名文學家。由於他為時稍稍晚於杜甫,所以被稱之"小杜"。但他在文學上的造詣比起老杜並不遜色。他的文字優美,寓意警拔。被譽為中國文壇的不朽之作的《阿房宮賦》正是出自杜牧之手。杜牧的兒子杜苟鶴,在唐代末葉也是詩名滿天下。他的"風暖鳥聲碎,日高光鼎重"的佳句,多少年來,傳誦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