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字圖片 > 史前文字圖片大全

史前文字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2022-07-13 12:51:38

㈠ 象形文字有哪些

象形文字(hieroglyph),又稱表意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蘇美爾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國的甲骨文,[2]都是獨立地從原始社會最簡單的圖畫和花紋產生出來的。約5000年前,古埃及人發明了象形文字,這種字寫起來既慢又很難看懂。中國的象形文字是華夏民族智慧的結晶 - 是老祖宗們從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記錄方式的一種傳承,也是最形象,演變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種文字。
象形文字是指純粹利用圖形來作文字使用,而這些文字又與所代表的東西,在形狀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產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
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埃及的象形文字、蘇美爾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國的甲骨文、石刻文,都是獨立地從原始社會最簡單的圖畫和花紋產生出來的。
中國甲骨文的象形字「月」字像一彎月亮的形狀,「龜」(特別是繁體的[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艹」(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繁體的[門]更像)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酒」字去掉三點水是酉,就像是沒有了酒的酒瓶了,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人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值得一說的是 ,中國最初的文字就屬於象形文字,漢字雖然還保留象形文字的特徵,但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已跟原來的形象相去甚遠,所以不屬於象形文字,而屬於表意體系的語素文字。此外,瑪雅文字的「頭字體」和「幾何體」亦是。
局限性
因為有些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畫不出來的,它的局限性很大。因此,以象形字為基礎後,漢字發展成意音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書中的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假借。然而,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須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礎,拼合、減省或增刪象徵性符號而成。
地域性
各國(地區)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都是從原始的圖畫發展而來,古埃及的原始岩畫雖然沒有歐洲岩畫古老,但卻比大洋洲岩畫流傳得長久,時間在一萬年以上,是世界上岩畫延續時間最長的地區之一。根據風格藝術、石垢的色澤、所表現的動物種類、服飾及武器等差別,可分為四期:
共19張
象形文字活化石 東巴文
(1)古代水牛時期(約公元前9000一前3500年)。
(2)牧養公牛時期(約公元前3500一前1500年)。
(3)馬時期(約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2世紀)。
(4)駱駝時期(約始於2世紀)。非洲的撒哈拉岩畫,位於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邊界不遠的撒哈拉中部阿爾傑爾高原,是世界各國學者公認的「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史前藝術博物館」。
古印度的象形文字同樣來源於圖畫發展,主要分布於印度中部文迪亞山脈的丘陵地帶。最古的岩畫可追溯到距今2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根據風格,印度岩畫大致分為:自然主義的岩畫,以描繪單獨的野生動物為主,造型古樸寫實。風格化的岩畫,開始從色塊中提煉出線條,用簡略粗重的線條勾勒人和動物的輪廓。或者是剪影式的平塗與粗線條的淺描並用。動物比較寫實,人物則是圖案化的,幾何形的。折衷的岩畫,多描繪騎馬、騎象或步行和金屬使用。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重要的遺存之一,因首先發現於山東省泰安縣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其分布范圍北瀕渤海、南抵蘇皖、西進河南,始自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500左右發展成山東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特徵明顯,居民盛行青春期拔牙的風俗,這是中國東南沿海古代先民拔牙習俗的發源地。大汶口文化的社會經濟已發展到較高水平。已發現的許多刻劃符號被認為是象形文字的前身。從後來出土的獸骨和陶器、石器上的圖案可以判定,萬年以前,中國就出現了半圖象的圖畫、花紋符號。
甲骨文
根據語言學家研究:中國近代大量出土的曾在商代(公元前一千八百年至公元前一千二百年)廣泛、成熟使用的「甲骨文」。期間中國的陶器製作、居室建造、壁畫藝術、絲織生產等,各種高級文化陸續發明、使用。
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是一種很重要的古漢字資料。在總共10餘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識別的約有2500多字。
甲骨文中形聲字約佔27%,可見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從殷商的甲骨文看來,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能夠完整記載漢語的文字體系了。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現的單字數量已達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會意字,也有很多形聲字。這些文字和我們如今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區別。但是從構字方法來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國際語言學界公認殷商甲骨文所記錄的語言屬於上古漢語(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瑞典漢學家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在其著作《漢語的本質和歷史》一書裡面就詳細研究過殷商甲骨文,以甲骨文【麥/來】同字,【扣/口】同【口(ku)】字根等事實依據,證明殷商甲骨文是漢藏語系漢語族的早期形式,而非其他語系語言的早期形式。
專家研究發現,8000年前河南裴李崗文化的賈湖契刻與比它晚四、五千年的殷墟甲骨文有著驚人的相似,一是書寫工具相同,皆以利器為工具把符號刻在龜甲、骨器上;二是作用相同,商代甲骨文是用來記載占卜內容的,而賈湖契刻也與占卜相關;三是造字原理相同,賈湖契刻是事理符號,而甲骨文的事理文字很多。專家認為「賈湖契刻的發現,為商代甲骨文的歷史源頭探索提供了可靠的證據」。賈湖刻符和後來的甲骨文、金文和現代的漢字一樣,從書寫特徵看也有3個結構層次,賈湖契刻與商代甲骨文是一致的,因為同樣刻在堅硬甲骨等物體上,筆劃遒勁,撇折有矩。
古埃及文字
埃及的象形文字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經過上萬年前的圖畫、花紋發展,公元前4000年(6000年前)左右產生成體系的象形文字——聖書字。它同蘇美爾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國的甲骨文一樣,都是獨立地從原始社會最簡單的圖畫和花紋產生出來的,但這種文字最初僅僅是一種圖畫文字,後來才發展成象形文字——由表意、表音和部首三種符號組成。表意符號是用圖畫來表示一些事物的概念或定義。但是表意符號都不能表示字的發音,因此古埃及人又發明了表音符號。表音符號也是一些圖形,它共有24個子音,在這一基礎上,又構成了大批的雙子音和三子音。如口為單子音,發「Y」的音,燕子為雙子音,發「Wr」音,甲蟲為三子音,發「hpr」音等,但這些發音都表示不止一種意思,為了有所區分,古代埃及人又發明了部首符號。這種部首符號的作用主要是為了區分不同范疇的符號,類似於漢字中的部首偏旁。絕大多數的埃及文字都有部首符號。這種文字常被刻在廟牆、宗教紀念物和紙草上,主要使用者是僧侶和書吏。埃及象形文字對以後的字母文字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古代埃及歷史的不同階段,埃及的象形文字隨著社會生活的需要出現過多次變化。中王國時期出現過祭司體,後期埃及時出現過民書體,在羅馬統治期間又出現了科普特文字(用改造過希借字母書寫的埃及文字)。由於種種歷史原因,古代埃及文字沒能發展成字母文字。但是,古代埃及文字卻對腓尼基字母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在紀元前1500~1000年左右,地中海東岸崛起的腓尼基人與埃及人進行交易,這時飽學的腓尼基僧侶們把簡單的象形文字改寫成有秩序的字母,幫助其商貿往來。
由於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繁難,隨著古埃及的滅亡,這種文字逐漸變成死文字,完全被人們遺忘。正是由於羅塞達石碑的發現和商博良對埃及象形文字解讀的成功,才使古埃及歷史全部展現在我們面前。
字體
聖書字有3種字體 :碑銘體、僧侶體和大眾體。碑銘體起初是雅俗通用的,後來成為雕刻在金字塔和神廟石壁上,以及繪寫在石器和陶器等器物上的庄嚴字體 ;同時也是3種字體的總稱 。其符號外形很像圖畫,但實際上大都早已失去象形功能。碑銘體是裝飾性的正體,僧侶體是實用的草體,主要用於宗教寫經。這兩種字體的內部結構完全一致。大眾體又稱書信體或土俗體 ,它是僧侶體的簡化形式。
發現
1799年,拿破崙率軍遠征埃及時,他手下的一名軍官布夏爾帶領士兵在羅塞塔城附近修築防禦工事時,發現了一塊黑色玄武岩斷碑。碑上用兩種文字三種字體刻著同一篇碑文。最上面用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間是古埃及的草書體象形文字(亦稱民書體文字),下面是希臘文字。這就是後來被世人稱之為「羅塞塔碑」的著名石碑。
埃及的象形文字(左)
要想真正了解古代埃及的文化和歷史,就必須要讀懂埃及的象形文字。所以,發現「羅塞塔碑」的消息在當時的《埃及通訊》報上發表後,立即引起各國學者的濃厚注意。他們紛紛試圖譯解碑上的文字。碑上的希臘文很快就被讀通了。碑中間的那段文字也很快就被確認是古埃及的民書體文字。但是,盡管學者們能藉助碑上的希臘文,領悟到象形文字和民書文字的含義,卻依然沒有解開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之謎令人驚奇的是,年僅11歲的法國少年商博良[3]決心揭開「羅塞塔碑」上古埃及文字的秘密,讓石碑說話,告訴人們古埃及的秘密。為了讀懂埃及象形文字,他勤奮工作了21年。商博良發現,古埃及人寫國王名字時,都要加上方框,或者在名字下面劃上粗線。「羅塞塔碑」上也有用線條框起來的文字,是不是國王的名字呢?經過不斷探索,商博良終於對照著希臘文,讀通了埃及國王托勒密和王後克里奧帕特拉這兩個象形文字,它們可以從右到左,也可以從左到右,或者從上到下拼讀出來。商博良由此確信,象形文字中的圖形符號,總的來說,代表的是發音的輔音符號。經過努力,到了1822年,這個在1000多年期間始終令人茫然不解的埃及象形文字之謎,終於被商博良解開了。
原來,「羅塞塔碑」上的碑文是公元前196年埃及孟斐斯城的僧侶們,給當時的國王寫的一封歌功頌德的感激信。這位國王就是第十五王朝法老托勒密。他登上國王寶座後不久,取消了僧侶們欠交的稅款,並為神廟開辟了新的財源,對神廟採取了特殊的保護措施,給僧侶們帶來了一系列好處,所以很快贏得了僧侶們的敬仰。於是僧侶們寫了這封感激信,並用三種字體寫的兩種文字刻在這塊黑色玄武岩碑石上。
小小的羅塞塔城,由於有了這塊藉以解開埃及象形文字之謎的碑石而舉世聞名。不過,這塊著名的碑石早已不在該城,它被收藏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里了。
由於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繁難,隨著古埃及的滅亡,這種文字逐漸變成死文字,完全被人們遺忘。正是由於羅塞達石碑的發現和商博良對埃及象形文字解讀的成功,才使古埃及歷史全部展現在我們面前。
楔形文字
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
約公元前3200年左右由蘇美爾人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發展。在其約3000年的歷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統,字形結構逐漸簡化和抽象化,文字數目由青銅時代早期的約1000個,減至青銅時代後期約400個。已被發現的楔形文字多寫於泥板上,少數寫於石頭、金屬或蠟板上。書吏使用削尖的蘆葦桿或木棒在軟泥板上刻寫,軟泥板經過曬或烤後變得堅硬,不易變形。
楔形文字被許多古代文明用來書寫其語言,但這些語言之間並不一定屬於相同關聯的語系,例如赫梯人和波斯帝國同樣採用楔形文字,但這兩個語言是與蘇美語無關的印歐語系。另外阿卡德人雖然也採用楔形文字做為書寫工具,但阿卡德語和蘇美語差異相當多。由於多在泥板上刻畫,所以線條筆直形同楔形,使用蘆葦桿或木棒來壓印在泥板上來方便書寫,因此文字筆畫大都為具三角形的線條,而字形也隨著文明演變,逐漸由多變的象形文字統一固定為音節符號。
瑪雅文字起源
瑪雅文字最早出現於西元前後,但出土的第一塊記載著日期的石碑卻是西元292年的產物,發現於提卡爾。從此以於,瑪雅文字只流傳於以貝登和提卡爾為中心的小范圍地區。五世紀中葉,瑪雅文字才普及到整個瑪雅地區,當時的商業交易路線已經確立,瑪雅文字就是循著這條路線傳播到各地。 是美洲惟一留下文字記錄的民族。在公元初期,他們創造了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五種文字之一。
瑪雅文字非常奇妙,它既有象形,也有會意,也有形聲,是一種兼有意形和意音功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和聲音的聯合體,瑪雅雕刻文字既代表一個整體概念,又有各自獨特的發音。
瑪雅文字的一個字元中大的部分叫做主字,小的部分叫做接字,字體有「幾何體」和「頭字體」兩種,另外還有將人,動物,神的圖案相結合組成的「全身體」,主要用於歷法。瑪雅文字的讀法為,從上至下,兩行一組,以「左→右→(下一段)左→右」的順序讀。瑪雅文字艱深晦澀,至今能譯解的不足三分之一。 以統計學的方式來處理和分析,文字每個字都有四個音節。文字呈方塊圖形,類似於中國的印章。圖形上一部分是意符,一部分是音符,屬「意音文字」。
東巴文
東巴象形文字是麗江地區納西族的文字,屬於象形表意文字類型,包括象形、會意、指事、形聲等字體。文字總數約1600個左右。
東巴文的表意方法主要是用一個字或幾個字代表一句話,字句從左至右,自上而下。這種文字大約產生於公元11世紀以前,是一種十分原始的圖畫象形文字,從文字形態發展的角度看,它比甲骨文還要原始,屬於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態,最早是寫畫在木頭和石頭上的符號圖象,後來發明了紙,才把這些符號圖象寫在紙上,成為東巴文經典。由於東巴掌握這種文字,故稱東巴文。
麗江東巴象形文字「愛」
隨著納西族社會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響,在明末清初,麗江的一些東巴,創造了格巴文。格巴是弟子的意思,格巴文的意思是東巴什羅後代弟子創造的文字,格巴文是對東巴文的改造和發展。納西族創造了兩種古文字,而且至今還使用著這兩種古文字,它不僅是解開人類文字產生之謎的寶貴史料,而且也是豐富、發展中國傳統書法和篆刻藝術的理想字體之一。東巴文被譽為是如今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著的象形文字",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是人類社會文字起源和發展的「活化石」。
水書
水書是一種類似甲骨文和金文的文字元號系統,是記載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法學等古老文化的典籍,可謂水族的「網路全書」。它主要靠手抄、口傳流傳至今。據專家研究考證,異體字,水族古文字目前有2500個。
水族古文字的結構大致有以下三種類型:一是象形字,有的字類似甲骨文、金文;二是仿漢字,即漢字的反寫、倒寫或改變漢字形體的寫法,三是宗教文字,即表示水族原始宗教的各種密碼符號。書寫形式從右到左直行豎寫,無標點符號。見到的水族古文字的載體主要有:口傳、紙張手抄、刺綉、碑刻、木刻、陶瓷鍛造等。水書由於其結構多為象形,主要以花、鳥、蟲、魚等自然界中的事物以及一些圖騰物如龍等所撰寫和描繪,仍保留著遠古文明的信息,在水族地區仍被廣泛使用。
水書的發現
2012年6月20日,貴州省古籍保護中心陳琳主任發來廣西平果縣出土古石刻未知文字圖片(見附圖),請我館代為辨別釋讀。我局立即召集有關水書專家對提供的3塊約300多古文字石刻進行研究、辨別、釋讀。經專家組研讀,一致認為該石刻未知文字為水族文字—水書!這個文字或為最早的水書文字遺存載體、早期中國象形文字始祖之一。其考古價值和歷史價值有待進一步挖掘和考證![4]
納西文
納西象形文字為一種圖畫象形文字,共1300多字,有1000餘年歷史。
糾錯
參考資料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義務教育教科書 歷史與社會 八年級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06:第125頁
[2] 邵靜敏.現代漢語通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 即吉恩·保羅·商博良。
搜索發現
文字轉換
免費送分電玩城對現金
常見象形文字
文字網
夜大自考
什麼是象形文字
人的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有哪些
松風閣書法日講
解讀藝術理論 讀懂書畫藝術
象形文字的減省演變:漫談漢字元號化和書法法度的永恆存在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接觸到漢字,我們每個人也都會寫字,但不是所有人寫的字都可以稱之為書法的,或者說不是所有的書寫行為都可以歸入書法藝術的范疇的。我認為能夠稱得上是書法的,一定是書寫具有法度,具有一定的美感和藝術性的。

㈡ 中國的古文字是怎樣進化的它們各為哪些請詳細介紹

本來是想給你簡明介紹的,即直觀又全面地,可是一看你沒給分,想想也就抄了下面這些。
申明:下面文字雖不是出自本人之手,但絕對有道理,只有一點很遺憾,就是太哆嗦了,我都只看了一點點就拷給你了。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以不同的風貌反映出時代的精神,藝術青春常在。流覽歷代書法,"晉 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追尋三千年書法發展的軌跡,我們清淅地看到他與 中國社會的法發展同步,強烈的反映出每個時代的精神風貌。 書法藝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瑰寶,是中華文化的燦爛之花。書法藝術最典型的體現了東方藝術之美和東方文化的優秀,是我們民族永遠值得自豪的藝術瑰寶。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藝術都無與倫比的深厚群眾基礎和藝術特徵。 書法藝術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睞。
中國書法史的分期,從總的劃分,可將唐代的顏真卿作為一個分界點,以前稱作"書體沿革時期",以後稱作"風格流變時期"。書體沿革時期,書法的發展主要傾向為書體的沿革,書法家藝術風格的展現往往與書體相聯。風格流變時期的書體已經具備,無須再創一種新的字體。於是書法家就提出"尚意"的主張,"書體"已經固定,而"意"是活的,這就進一步加強了作者的主體作用。

一:書法的起源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采。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 近代經過考證,關於中國文字起源,一般認為在距今約5000、6000年左右中國黃河中游的"仰紹文化時期",已經創造了文字。仰紹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繩汕仰韶村發現而得名的。近40餘年,又陸續有許多發現。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來有三大類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漢字則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實物畫出來。不過畫圖更趨於簡單化、抽象化,成為突出實物特點的一種符號,代表一定的意義,有一定的讀音…… 我們的漢字,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隸、楷、行、草,各 種形體逐漸形成。在書寫應用漢字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獨一的、可以獨立門類的書法藝術。

二:史前至夏--混沌萌生的書法

中國的書法藝術來開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因此,產生了文字。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 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
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號只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 確切的含義。
距今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斐李崗文化,在斐李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較多 的符號,這種符號,是先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不是真 正的漢字,但確是漢字的雛形。
緊接著距今約六千年前的仰紹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的彩陶。這些符號已區別於花紋圖案,把漢文字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二裏頭文化和二裏崗文化。二裏頭文化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刻畫記號的陶片,其記號共 有二十四種,有的類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單個獨立的字。二裏崗文化已發現有文字制度。這裏 曾發現過三個有字的骨頭,兩件各一個字,一件十個字,似為練習刻字而刻。這使得文明向前又 邁進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種模仿的本能,用於形象某個具體事物。它盡管簡單而又混沌,但它 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情趣。這種簡單的文字因此可以稱之為史前的書法。

三:商至西漢--渾然入序的書法

從夏商周,經過春秋戰國,到秦漢王朝,二千多年的歷史地發展也帶動了書法藝術地發展。 這個時期內各種書法體相續出現,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簡帛朱墨手跡等,其中篆書、隸書 、草書、楷書等字體在數百種雜體的篩選淘汰中定型,書法藝術開始了有序發展。
(一)各種書法體簡介:
1:甲骨文
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於卜辭(殷代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占卜後把占卜時期、占卜者的名字、所佔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 把過若干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是對未來事情結果的占卜,盛於殷商。甲骨文發現於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時的記錄,發現於河南省安陽小屯村一帶,距今已 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一塊瑰寶,其筆法已有粗細、輕重、疾徐的變化,下筆輕而疾,行筆粗而重,收筆快而捷,具有一定的節奏感。筆劃轉折處方圓皆有,方者動峭,圓者柔潤。其線條比陶文更為和諧流暢,為中國書法特有的線的藝術奠定了基調和韻律。甲骨文結體長方,奠定漢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結體隨體異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圓多異,長扁隨形,錯落多姿而又和諧統一。後人所謂參差錯落、穿插避讓、朝揖呼應、天覆地載等漢字書寫原則,在甲骨文上已經大體具備。
2:金文
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興盛於周代。 金文為中國書法史上的又一豐碑。依附於青銅器,鑄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種宗教祭祀的禮器。金文也被稱為鍾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銅器一起鑄成的銘文線條較之於甲骨文更為粗壯有力,文字 的象形意味也更為濃重,最早的金文見於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銅器上, 資料雖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黃金時代,出土銘文最多。
此時期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牆盤》《散氏盤》《虢季子白盤》。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盤》《毛公鼎》最為著名,藝術成就也最高。
3:石刻文
石刻文產生於周代,興盛於秦代。東周時期秦國刻石文字。在10塊花崗岩質的鼓形石上,各 刻四言詩一首,內容歌詠秦國君狩獵情況,故又稱獵碣。傳說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時的《嶁碑》,刻詩文體格調與《詩經》大小雅相近。字體近於《說文解字》所載籀文,歷來對其書法評價甚高 。主要作品有:《石鼓文》《繹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會稽石刻》等。
4:簡帛墨跡
書法藝術最重真跡,但秦漢以前的書法中的真跡,一般只有在簡帛盟書中才能見到。古代的簡冊,以竹質為主,編簡的繩用牛筋、絲線、麻繩。考古發現最早的簡帛墨跡,有湖北雲夢出土 的秦簡,山西侯馬出土的戰國盟書(盟書即寫於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戰國帛書。中國書法經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割據,因此殷商以來的文字,在諸侯各國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這一時期,書法的形態和技巧亦呈現了一種百家爭鳴的局面。如北方的晉國的"蝌蚪文",吳、越、楚、蔡等國的"鳥書",筆劃多加曲折和拖長尾。春秋戰國時期的金文已不似西周金文那種濃厚的形態,替之以修長的體態,顯示出一種圓潤秀美,如《攻吳 王夫差鑒 》。這時期留存的大量墨跡,為簡、帛、盟書等。
(二)開創先河的秦代書法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秦始皇統一國家後,臣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 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著名書法 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繹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會稽石刻》即為李斯所書。歷代都有極高的評價。秦代是繼承與創新的變革時期。《說文解字序》說:"秦書有八體,一曰 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 基本概括了此時字體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書寫不便,於是隸書出現了。"隸書,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為了書寫方便。到了西漢,隸書完成了由篆書到隸書的蛻變,結體由縱勢變成橫勢,線條波磔更加明顯。 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趨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秦代除以上書法傑作外 ,尚有詔版、權量、瓦當、貨幣等文字,風格各異。秦代書法,在我國書法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 的一頁,氣魄宏大,堪稱開創先河。

四:求度追韻--東漢至南北朝

(一)兩漢書法
兩漢書法分為兩大表現形式,一為主流系統的漢石刻;一為次流系統的瓦當璽印文和簡帛盟書墨跡。"後漢以來,碑碣雲起,"是漢隸成熟的標記。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門頌》等為最著名,書法家視為"神品"。於此同時蔡鯊的《嘉平石經》達到了恢復古隸 ,胎息楷則的要求。而碑刻是體現時代度與韻的最主要的藝術形式,中以《封龍山》、《西狹頌》、《孔宙》、《乙瑛》、《史晨》、《張遷》、《曹全》諸碑尤為後人稱道仿效。可以說,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書雄麗,南書朴古,體現了"士"、"庶"階層的不同美學追求。 至於瓦當璽印、簡帛盟書則體現了藝術性與實用性的聯姻。
書法藝術的繁榮期,是從東漢開始的。東漢時期出現了專門的書法理論著作,最早的書法理論提出者是東西漢之交的楊雄。第一部書法理論專著是東漢時期崔瑗的《草書勢》。
漢代書法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漢隸書家,以蔡邕為代表。一類是草書家,以杜度、崔瑗、 張芝為代表,張芝被後人稱之為"草聖"。
最能代表漢代書法特色的,莫過於是碑刻和簡牘上的書法。東漢碑刻林立,這一時期的碑刻,以漢隸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謹嚴、波磔分明。此時隸書已登峰造極。
漢代創興草書,草書的誕生,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有著重大意義。它標志著書法開始成為 一種能夠高度自由的抒發情感,表現書法家個性的藝術。草書的最初階段是草隸,到了東漢時期,草隸進一步發展,形成了章草,後由張芝創立了今草,即草書。
(二)魏晉南北朝書法藝術 :
1: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隸書開始由漢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變出楷書,楷書成為書法藝術的又一主體。楷書又名正書、真書,由鍾繇所創。正是在三國時期,楷書進入刻石的歷史。三國(魏)時期的 《薦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視百代的珍品。
2:兩晉時期
晉時,在生活處事上倡導\'雅量\'\'品目\'藝術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書法大家輩出,簡牘 為多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妍放疏妙的藝術品味迎合了士大夫們的要求,人們愈發認識到,書 寫文字,還有一種審美價值。最能代表魏晉精神、在書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書法家當屬王羲之, 人稱"書聖"。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 若驚龍,其子王獻之的《洛神賦》字法端勁,所創\'破體\'與"一筆書\'為書法史一大貢獻。加 以陸機、衛瑾、索靖、王導、謝安、 鑒 亮、等書法世家之烘托,南派書法相當繁榮。南朝宋之羊欣、齊之王僧虔、梁之蕭子雲、陳之智永皆步其後塵。
兩晉書法最盛時,主要表現在行書上,行書是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其代表作" 三希",即《伯遠帖》《快雪時晴帖》《中秋帖》。
3: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中國書法藝術進入北碑南帖時代。
北朝碑刻書法,以北魏、東魏最精,風格亦多資多彩。代表作有《張猛龍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揚先世,顯露家業,刻石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 基差異之處
如論南北兩派之代表作,則是南梁《 鶴銘》。北魏《鄭文公碑》可謂南北雙星,北派書寫者多為庶人,書不具名,故書法時冠冕,被譽為\'書中之聖\',北派王右軍。

五:求規隆法--隋唐五代

(一)隋朝書法:
隋結束南北朝的混亂局面,統一中國,和之後的唐都是較為安定的時期,南帖北碑之發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書之形式,居書史承先啟後之地位。隋楷上承兩晉南北朝沿革。下開唐代規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遺世,多為真書,分四種風格:
1:平正淳和 如丁道護的《啟法寺碑》等
2:峻嚴方飭 如《董美人墓誌銘》等
3:深厚圓勁 如《信行禪師 塔銘》等
4:秀朗細挺 如《龍藏寺碑》等。
(二)書學鼎盛的唐代:
1:唐朝書法簡介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作品。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後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唐初,國力強盛,書法從六朝遺法中蟬脫而出楷書大家以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歐陽通四家為書法主流。總特點結構嚴謹整潔,故後代論 書有\'唐重間架\'之說,一時尊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昇平,儒道結合,李邕變右軍行法,獨樹一幟,張旭,懷素以顛狂醉態將草書表現形式推向極致,孫過庭草書則以儒雅見長,余如賀知章,李隆基亦力創真率夷曠,風骨豐麗之新境界。而顏真卿一出\'納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法 於古意之外。董其昌謂唐人書取法,魯公大備。到晚唐五代,國勢轉衰,沈傳師。柳公權再變楷法。以瘦勁露骨自矜。進一步豐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楊凝式兼采顏柳之長。上蒴二王,側鋒取態,鋪毫著力,遂於離亂之際獨饒承平之象,也為唐書之回光。五代之際,狂禪之風大熾,此亦影響到書壇,\'狂禪書法\'雖未在五代一顯規模,然對宋代書法影響不小。
唐代書法藝術,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個時期。初唐以繼承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晉 代書法的勁美。中唐不斷創新,極為昌盛。晚唐書藝亦有進展。
唐代最高學府有六種,即國子監、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其中書學,專門語養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是唐代的創舉。歷朝名家輩出,燦若繁星。如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 遂良等;中唐的顏真卿、柳公權等,都是書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書,李鶚的楷書和楊凝式 的"二王顏柳"余韻。
2:隋唐五代書法可分為三個階段:
(1):隋至唐初。
隋統一中國,將南北朝文化藝術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書法藝術逐漸從六朝的的遺法中蟬蛻出來,以一種新的姿態顯現出來。唐初以楷書為主流,總特點是結構謹嚴整飭。
(2):盛唐、中唐階段。
盛唐時期書法,如當時的社會形態追求一種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顛張醉素"(張旭、懷素)之狂草,李邕之行書。到了中唐,楷書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顏真卿為代表為楷書奠定了標准,樹立了楷模,形成為正統。至此中國書法文體已全部確定下來。
(3):晚唐五代階段存唐遺風。
西元九零七年,割據者朱全忠滅唐,建立後梁,由此歷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稱五代。由於國勢衰弱和離亂,文化藝術亦呈下坡之勢。書法藝術雖承唐末之餘續,但因兵火戰亂的影響, 形成了凋落衰敗的總趨勢。五代之際,在書法上值得稱道的,當推楊凝式。他的書法在書道衰微的五代,可謂中流砥柱。另外還有李煜、彥修等有成就的書家。至此,唐代平正嚴謹的書風已告 消歇,以後北宋"四家" 繼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時代波瀾。

六: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一)宋朝的書法:
宋朝書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學所致,意之內涵,包含有四點:一重哲理性,二重書卷氣, 三重風格化,四重意境表現,同時介導書法創作中個性化和獨創性。這些在書法上有所體現, 如果說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體現,那麼到期了宋代,書法開始以一種尚意抒情的新面 目出現在世人面前。這就是要墀書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兩個層次外,還需具有"學識" 即"書卷氣",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晉帖行書遺風。
無認是天資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 的蘇東坡,還是高視古人的黃庭堅和蕭散奇險的米芾,都力圖在表現自已的書法風貌的同時,凸現出一種標新立異的姿態,使學問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並給人以一種新的審美意境,這在南 宋的吳說.趙佶.陸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書家中進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書家的學問和筆 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書法家代表人物是蘇、黃、米、蔡。
(二)元代書法藝術 :
元初經濟文化發展不大,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宗法晉、唐而少創新。 雖然在政治上元 朝是異族統治,然而在文化上卻被漢文化所同化,與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現 為刻意求工的開式美的追求,所以蘇軾標榜的是\'我書意造本無法\',趙孟俯鼓吹的是"用筆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後才強調有意之意。 元朝書壇的核心人物是趙孟俯 ,他所創立的楷書"趙體"與唐楷之歐體。
顏體。柳體並稱四體,成為後代規摹的主要書體,由於趙孟俯的書法思想絕對不逾越二王一步,所以,他的書法對 王派書法的精之處頗有獨到的領悟,表現為"溫潤閑雅""秀研飄逸"的風格面貌,這也和他信佛教。審美觀趨向飄逸的超然之態獲得一種精神解脫有一定聯系。在元朝書壇也享有盛名的還有 鮮於樞,鄧文原,雖然成就不及趙孟俯 ,然在書法風格上也有自已獨到之處。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結字的體態。
縱觀元代書法,元代書法的特徵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還在行草書方面。至於篆隸, 雖有幾位名家,但並不怎麼出色。這種以行、草書為主流的書法,發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變。有 元一代書風,仍沿宋習盛於帖學,宗唐宗晉,雖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於書壇,較之文 學,繪畫等藝術門類,尚顯冷落無成得多。
(三)明朝書法藝術 :
明朝書法的發展表現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明初
明初書法"一字萬同","台閣體"盛行。沈度學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小楷推向極致。"凡金版玉冊,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二沈書法被推為科舉楷則。明初書法 家有擅行草書的劉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隸的宋遂和名滿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文 徽明、王寵"三子"。
2:第二階段--明中
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書法開始朝尚態方向發展。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寵四子依趙孟 而上通晉唐,取法彌高;筆調亦絕代,這和當時思想觀念的開拓解放有關,書法開始邁入倡導個 性化的新境域。
3:第三階段--明末
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上追求大尺幅,震盪的視覺效果,側鋒取勢,橫塗豎抹, 滿紙煙雲,使書法原先的秩序開始瓦解;這些代表書家有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倪元瑞等。而 帖學殿軍董其昌仍堅持傳統立場。

七:抒情揚理--明中至清

明末與清,美學主潮以抒情揚理為旗幟,追求個性與發揚理性互相結合,正統的古典美學與求異的的新型美學並盛。清代書法的總體傾向是尚質,同時分為帖學與碑學兩大發展時期。
明末書壇的放浪筆墨,狂放不 。憤世疾俗的風氣在清初進一步延伸,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現出自我內在的生命和一種不可遇止的情緒表現。這一點在中期"揚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 復現。於此同時,晚明的帖學統也同時進一步光大發揚,姜 英,張照,劉墉,王文治,梁同書翁 方綱等人在刻意尊 傳統的時候,力圖表現出新面貌,或以淡墨書寫,或改變章法結構等。但由於 帖學長時期傳承,未有很好地加以清理,認識,調整,某種積弊也日益加深,這就使帖學的頹勢 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正此時,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從熱衷於尺牘轉而從事金石考據之學,一時朝野內外,學碑才趨之若 ,最後成為清朝書壇的發民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為大力張揚,碑學作為一種 與帖學相抗衡的書學系統而存在。當時著名的書家如金農、鄧石如、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 張裕釗、康有為等紛紛用碑意寫字作畫,達到了盡性盡理。璀燦奪目的境地。可謂是中國書法文化的一在景觀。如果說,帖學家們力圖尋找質的願望沒有實現的話,那麼這種願望在碑學那裏實現了。

八:現代時尚--今天的書法

在書壇走向多元化的今天,書法藝術升華到觀念變革的高層次,這無疑是邁了一大步。書 法現代性並不是簡單地取決於書法藝術的形式、結構、線條等外在面貌,而是取決於內在精神的 現代化。書法現代性的精神是指當代書法藝術所體現、傳導的現代社會的價值趨向。

㈢ 誰能告訴我全球十大未解之謎的詳細文字圖片資料

據國外媒體報道,從宇宙的形成至人類的第六感,目前仍有一些難解之謎困擾著科學家,這些謎團曾一度被人們認為是無法超越、具有一定的神秘超自然力量,其中像納斯卡巨型圖案,曾被人們認為是外星人著陸跑道。以下是全球十大未解神秘事件:
1、宇宙的形成

宇宙是非常廣闊和未知的,充滿著許多神秘。或許其中最大的神秘就是宇宙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曾認為數十億年被稱為「大爆炸」事件形成了宇宙中的星體,這種理論現普遍被認可,科學家們正在尋找巨大爆炸形成萬億顆星體時殘留的能量痕跡。然而至今科學家仍未有充足的證據表明宇宙的形成源自「大爆炸」。但是宇宙的形成絕非發生偶然。
除了科學解釋宇宙形成之外,不同宗教的信徒則聲稱宇宙是由上帝、真主和毗瑟挐(印度教主神之一)建立的,但是科學家稱宇宙是通過「大爆炸」形成的,爆炸後的能量遍布整個宇宙,他們試圖尋找當時「大爆炸」的震源中心位置,因此就宇宙形成的爭論仍持續進行著。宗教和科學的理論之爭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理論沖突,什麼是宗教意識?世界上的宗教意識源於不同類型,其中有基督教信仰和希臘神話之間的差異,很少有人會相信希臘神話是真實的。同時,什麼是科學?什麼是數學?這是由人類建立的理論概念,在人類建立上帝形象之前,科學就證實了人類的進化由來,人們應當意識到人類建立科學的重要性。

2、遠古巨石結構


遠古時期遺留下來的巨石結構主要由岩石構成,它可能是雕像形式,也可能是一些巨大的岩石拼湊成圖形。這是遠古時期最神秘的事件之一,究竟古代人是如何建立如此龐大的巨大結構?當時的科學技術很落後,他們並不能有效地利用數學和物理學知識。比如:瑪雅文明的金字塔和埃及金字塔。
對於某些遠古巨石結構,現代科學家至今也不清楚當時的建造目的,比如英國史前巨石柱。此外,埃及金字塔更具神秘和離奇的超自然力量。但是一些遠古時期建造的巨石結構並沒有神秘之處,比如:大辛巴威遺址。多數的巨石結構似乎並不是遠古人類所為,目前許多人更傾向於認為這可能是外星人建造的。至今科學家仍無法解釋史前巨石柱、金字塔等結構的建築原理,他們認為這些遠古巨石結構可能是由一個擁有非常先進技術的失落遠古文明建造的,這個先進的失落文明可能通過建造這些神秘高深莫測的建築結構,將科學技術傳遞給後續的文明。然而,這種理論也沒有充分確鑿的證據。目前,具有神秘色彩的遠古巨石結構包括:復活節島巨石頭像、中美洲太陽金字塔、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其他金字塔、埃及金字塔、史前巨石柱、羅德斯巨型雕塑像。

㈣ 史前至夏的書法是什麼樣的

我國的書法藝術來開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因此,產生了文字。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即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

距今8000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斐李崗文化,在斐李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較多的符號,這種符號,是先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不是真正的漢字,但確是漢字的雛形。

緊接著距今約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的彩陶。這些符號區別於花紋圖案,把漢文字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㈤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圖畫

寧夏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岩畫研究中心首次向外界披露,在寧夏中衛大麥地發現的大量獨立岩畫群中,發現了比甲骨文還要早幾千年的我國最古老的圖畫文字。目前,該研究成果已經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字專家劉景雲先生考證審定,並最終認為,大麥地岩畫中的發現有可能改寫中國的文字史。

寧夏衛寧北山地區大麥地岩畫帶遺存數量驚人的史前岩畫,其早期岩畫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2萬年左右。經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岩畫專家的普查和研究,寧夏中衛大麥地有3172組8453個岩畫個體圖形,內容包括日月星辰、天地神靈、狩獵放牧和舞蹈祭祀等。岩畫專家採用麗石黃衣測年得出早期岩畫距今1.6萬年-1萬年之間,岩畫中的圖畫文字經近兩年的實地考察和大量的研究考證後,最終經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字專家劉景雲考證審定。

大麥地岩畫區及其毗鄰地區,還遺存有石器時代的石器、陶片等。這說明,原始社會時期的大麥地,是古代人類居住、活動的聚集地區,是他們舉行祭祀儀式的朝拜聖地。研究表明,大麥地岩畫區內圖畫符號是我國原始文字,有許多象形與抽象符號已具備了古老文字的要素。

據國際岩畫委員會委員、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岩畫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祥石介紹,在大麥地岩畫個體圖形中,已經發現有1500多個圖畫文字,其中能識讀的圖畫文字只有一小部分,絕大部分還不能識讀。

㈥ 世界上有哪些神秘的史前巨型圖案

在英格蘭西部伯克郡烏芬頓堡的山坡上,有一座創作於公元前200年的白馬浮雕。這匹白馬長達100米,高40米,此馬神形兼備,貌似馳騁,橫跨一座山坡上,氣勢雄偉。說來簡直令人難以置信,這是古代先民採取颳去表層的土後,露出下層的白堊層而雕刻成的。附近的村民們每隔6年聚集一次,為白馬鏟除雜草修繕環境。至今這匹白馬還完好如初,盡管人們驚嘆地欣賞它,但卻不知道它的確切含意。不知道它到底是象徵,還是一件偉大的藝術品?

在美國喬治亞州有一個巨大的土丘,已有1500年歷史。土丘頂上有一隻用石塊堆砌成的巨鷹,展翅寬達40米,彷彿就要騰空而飛。這個巨鷹丘顯然是古代印第安人的創作,但它們建造這個土丘的目的仍是個謎,大概是—種原始的圖騰崇拜吧。

在美國大角山山峰頂上,有一處用石塊砌成的圓陣,被稱為「魔力巨輪」,直徑30米,有28行石砌的「輪輻」穿過圓心。有些研究人員猜測,這大概是印第安人用來預測夏至和冬至等節令的,但至今沒有定論。

在所有這些土丘中,最大也最令人困惑的,也是最神秘的,是位於美國俄亥俄州南部的「巨蛇丘」,這是一條用土堆成的巨大的蛇丘,它寬約6米,高2米,長達383米,蛇身的實際長度達600米左右。現代著名的巨大建築艾菲爾鐵塔高度為318米,而383米的確不是個小數目。巨蛇的嘴張得大大的,彷彿要銜住一個不知是蛋還是青蛙狀的圓錐形土堆。巨蛇丘中沒有埋藏著人的屍骨或其他任何人工製品和文字,因此是誰在什麼時候建造的,我們無從知曉。

現代研究人員利用高科技手段,能比較精確地鑒定出這些史前建築的年代,但是對於它的起源、用途、目的,以及誰是它們的建造者的問題卻無法確定。究竟是哪些古代先民建造出這些龐大到驚人程度的巨型圖案呢?這些令現代人敬畏的形態怪異的巨型圖案到底有什麼用途呢?

更令人迷惑的是,這些史前的巨型圖案,往往在地上無法觀其全貌。比如巨蛇丘,只有在幾千米的高空俯瞰下,才能看清楚它的整個形象。再如那巨鷹雕像,只有在高空俯瞰,才能准確地辨別出來。研究人員想盡各種辦法,想要在地面上看到這些動物的全貌,但各種嘗試都是徒勞,只好藉助於望遠鏡、探測儀等高科技手段。換句話說,這些神秘而巨大的形象必須從高空中才能看到它們的全景。那麼,遠古時代的人們,怎樣設計和製作這些巨型圖案的?退一步講,即使能製作出,又如何去欣賞呢?這些巨型圖案留給人的不只是驚嘆,還有無窮無盡的探索。

㈦ 史前時期發明文字的人是誰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又史皇氏,傳其聖誕日為農歷三月二十八日。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據史書記載,倉頡面長四目,天生睿德,常觀奎星圓曲之勢,察鳥獸蹄遠之跡,依其類像之形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被尊奉為「文祖倉頡」。《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河圖玉版》、《禪通記》記載倉頡曾經自立為帝,居陽武,是上古時期的一部落首領。

造字聖人

倉頡,相傳為中國 原始社會後期 黃帝的助手,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享年110歲。中國古代原始象形文字的創造者,我國官吏制度及 姓氏的草創人之一,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 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 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

史書傳說,倉頡是 黃帝的史官,中國文字的始祖。相傳, 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 古籍中稱倉頡「龍顏四目,生有睿德。」他受鳥獸足跡的啟迪,集中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嘔心瀝血數十載,搜集、整理流傳與先民中的象形文字元號並加以推廣和使用。繩結雖有大小和形狀區別,但年久月深,難於辨識,曾造成黃帝同炎帝一次談判的失利。 為此倉頡深感愧疚,遂辭官出遊,遍訪智者,尋求記事的好方法。幾年之後,他返歸故里,獨居村西深溝之中,仰觀奎星環曲走勢,俯看龜背紋理、鳥獸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 指紋,從中受到啟迪,根據事物形狀創造了象形文字,字成之日,舉國歡騰,感動上蒼,把穀子像雨一樣嘩嘩地降下來,嚇得鬼怪夜裡啾啾地哭起來,即《淮南子》記載的「天雨粟,鬼夜啼」 。

造字過程

相傳黃帝統一 華夏之後,感到用結繩的方法記事,遠遠滿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倉頡想辦法,造字。於是,倉頡就在當時的 洧水河南岸的一個高台上造屋住下來,專心致志地造起字來。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長時間也沒造出字來。說來湊巧,有一天,倉頡正在思索之時,只見天上飛來一隻 鳳凰,嘴裡叼著的一件東西掉了下來,正好掉在倉頡面前,倉頡拾起來,看到上面有一個蹄印,可倉頡辨認不出是什麼野獸的蹄印,就問正巧走來的一個獵人。獵人看了 看說:「這是 貔貅的蹄印,與別的獸類的蹄印不一樣,別的野獸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倉頡聽了獵人的話很受啟發。他想,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特徵,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徵,畫出圖象,大家都能認識,這不就是字嗎?從此,倉頡便注意仔細觀察各種事物的特徵,譬如日、月、星、雲、山、河、湖、海,以及各種飛禽走獸、應用器物,並按其特徵,畫出圖形,造出許多象形字來。這樣日積月累,時間長了,倉頡造的字也就多了。倉頡把他造的這些象形字獻給黃帝,黃帝非常高興,立即召集 九州酋長,讓倉頡把造的這些字傳授給他們,於是,這些象形字便開始應用起來。為了紀念倉頡造字之功,後人把倉頡造字的地方稱作「 鳳凰銜書台」,宋朝時還在這里建了一座廟,取名「鳳台寺」。

也有傳說有一年,倉頡到南方 巡狩,以「羊馬蹄印」為源靈感。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 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 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 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做"字"。

建於 漢代的倉頡廟內立有一塊清代的《倉聖鳥跡書碑》,黑色的石頭上刻著28個古怪的符號,相傳這就是倉 頡當年所造象形文字的本形。這些鳥跡書由小的圖形和畫面組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1984年,上海書店翻印的宋代王著《淳化閣帖》將它們破譯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X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據《史記·五帝本紀》載,炎帝有聖德,以火德王,黃帝有土德之瑞,土為黃色,所以稱為黃帝,居於涿鹿,位於中央位置,所以「戊己」代表黃帝,「甲乙」代表炎帝。「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記述炎黃二帝同為部落首領,他們的所做所為均是天下各個小部落的楷模。「左互×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記述了黃帝征服炎帝和平定蚩尤之亂,天下重新恢復安寧,百姓安居樂業,黃帝又成為天下部落首領。另外,在山門、前殿、中殿、寢殿,分別懸掛著由於右任、邱星、謝德萍等提寫而精心製做的匾額,以敬仰文祖倉頡聖靈。

部落首領

《河圖玉版》中記載倉頡是一位部落首領,以陽武為都,自立為帝,號倉帝 。以甲辰年(前4637)為倉帝元年,在玄扈 洛汭之處發現了 洛書。 洛汭在今洛陽市洛寧縣境內,今洛寧縣興華鄉西北仍留有 倉頡造字台,是後人為紀念倉頡帝而建造。

倉頡三十歲稱帝,在位執政四十二年,卒於倉頡四十二年(乙酉,前4596),享年七十一歲。死後 遺體葬在利鄉,尊號倉帝。

㈧ 有哪些字都是從。遠古時代的那些圖案來的。

太陽,月亮等一些物體是從遠古的圖案轉來。
要是研究古代的文字,要看古代字體論稿,不僅廓清了很多復雜的學術問題,梳理了漢字字體的發展歷史,同時,啟功先生的治學方法也給後學帶來了不少啟示。
古代字體論稿於1964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該書出版後立即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其中的很多觀點已成為後來文字學著作引證和立論的根據。

㈨ 良渚文化時期有自己的文字了么

良渚新出土大玉璧刻符 中國文字起源之一?
·良渚文化首次發掘出土刻符大玉璧

12月6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餘杭博物館聯合考古隊,在臨平玉架山遺址發現了一塊直徑24.6厘米的大玉璧,上面還有兩個刻符,這是良渚文化的又一重大發現(詳見昨日本報頭版報道)。

這是迄今為止,首次經正式考古發掘出土的良渚文化刻符大玉璧。

專家認為,這兩個刻符很可能是史前文字元號,相當於後來的文字;也可能是用來反映某種宗教信仰或大型宗教活動場景的。它對於研究中國文字的起源、宗教刻符等,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今天,我們嘗試著從不同側面去接近這兩個距今約4000年的刻符。

如果把良
渚古城比作北京

發現大玉璧的地方相當於上海

2007年11月29日,浙江省考古所在瓶窯鎮良渚遺址區內,發現一座290萬平方米的古城,面積相當於406個標准足球場,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城址。

古城四面被城牆包圍,城牆寬40—60米。城中心是莫角山,學者們普遍認為是良渚時期的中心,住著統治整個良渚文化區域的「王」。

莫角山西北是反山遺址,發掘出11座良渚顯貴者的大墓,出土文物1200多組,不少學者認為是「王陵」所在。

發現大玉璧的臨平玉架山遺址16號墓坑,位於現餘杭經濟開發區,在古城遺址以東大約20公里處。

按照學者們對良渚古城的猜測,以古城為中心,由近而遠,按等級分別居住著高級貴族、貴族和平民。那麼20公里外,為什麼會發現不是普通老百姓能用的大玉璧呢?要知道,在良渚時期,只有上層貴族、有權勢的人才能使用玉器。

昨天,就此問題,我們請教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丁品。

他說,良渚文化輻射整個太湖流域,包括浙北、蘇南等地。如果把良渚文化輻射區域看成是一個「國家」,良渚古城就是國的中心,像現在的首都北京。這個「國家」還有次一級中心,也就是非常重要的大城市,比如現在的上海。玉架山當時就是這個地位。

玉璧上的刻符

比陶器上的刻符更有意義

良渚正式考古發掘中,出土過很多玉器,但從來沒有發現過刻符。

此前,良渚出土的陶器上發現過不少刻符,但它們帶給考古研究者的震撼,遠沒有這次的刻符大。

丁品說,陶器上的刻符,很多是陶工製作時留下的一些記號,比如「某某製作」之類的。

而玉器在良渚時期,只有上層貴族、有權勢的人才能使用。所以上面的刻符,第一,不是隨便誰都能刻;第二,刻上去一定有它的意義。

4000年前的先人刻下這符號

想表達什麼?

再來說說刻符。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曹錦炎說,4000年前的先人在大玉璧上刻下那兩個符號時,想表達什麼?暫時還無法精確解讀。只能籠統地說,這些可能是史前文字元號。

除了良渚文化,雙墩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考古發掘中,也發現過不同的刻符。

有一種比較普遍的說法是,這些符號,是人們用來記事和傳遞信息的,隨意性比較大。

比如,畫一頭牛,良渚文化、雙墩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刻符,畫得可能都不一樣,但表達的,卻是一個意思。

再到後來,這些符號的音、形、義,都逐漸固定下來,文字也就逐漸形成了。

目前普遍認定的說法是,甲骨文是現存中國古代最成熟的一種文字。而這些刻符,也許可以看作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網上熱猜 大玉璧刻符含義

玉璧上面這兩個神秘符號,究竟代表什麼意思呢?

昨天下午,在19樓網站上,網友們發揮天馬行空般的想像,各說自己的想法。晚上11點,回帖194人次。我們來看看大家是怎麼說的。

上面理解為禾苗,下面看成一塊靠近河流且有排水溝的土地。 ——耳朵東東

上面的估計是一個信仰,下面的符號估計是民眾。——天鈺含冰

一個祈福標志,一個玉石工匠的暗記。 ——wzxtcn

應該是如日中天,代表權力大大的意思。下面是房子,上面是太陽。房子正在太陽下。——sgpingrose

我覺得族徽的可能性比較大,另外下面那個「口」形的圖案有點像玉鉞的造型,猜測墓主可能和掌握兵權有關。最好和其他出土文物共同判斷。——倒擋起步

我家七歲的兒子看了後是這樣說的:上面是火,下面是城門,意思是城門失火。——遠大寶

上面那個是代表玉主人的身份的,可能當時的人以頭頂頭發的梳法來區分等級,這個玉的主人是四縷頭發的。而下面那個可能是族群的標志,代表的是某個族群。由此可知這塊玉的主人是哪個族群的誰。 ——羅傑斯

方形刻符刻寫在大玉璧正面,似乎有祭台的涵義;邊上可能是一群人在祭壇邊舉行大型宗教活動。 ——timeweek

玉架山遺址又有新發現

12月12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餘杭博物館聯合考古隊又在臨平玉架山遺址20號墓,發掘出土了玉冠狀器等50餘件玉器,這進一步證實,臨平山北部地區是良渚文化時期重要的中心聚落。

這次被發掘出來的東西包括玉冠狀器、玉璜、玉鐲、玉管串、玉錐形器、玉墜、玉珠等玉器,以及陶鼎、陶豆、陶罐等陶器。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樓航說,這是一座良渚文化晚期、規格較高的墓葬。

玉冠狀器、玉璜、玉鐲、玉管串等玉組佩飾是象徵墓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裝飾物,是良渚文化神權統治的一種表現。

閱讀全文

與史前文字圖片大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轉換成一整張圖片 瀏覽:583
查看世界地圖圖片高清大圖 瀏覽:401
瑜伽簡單雙人動作圖片 瀏覽:571
大漠美女騎馬圖片 瀏覽:862
圖片內容轉換word文檔的軟體 瀏覽:968
可愛兔子頭頂圖片 瀏覽:340
古床圖片價格 瀏覽:14
oppo手機圖片怎麼弄 瀏覽:434
八卦件簡單的圖片 瀏覽:183
雕刻作品圖片大全簡單好看 瀏覽:197
小紅鞋搭配衣服圖片 瀏覽:166
雪兒的衣服圖片大全 瀏覽:5
明星矮小可愛圖片 瀏覽:55
動漫女生私密圖片欣賞 瀏覽:349
男生學生發型圖片及名稱 瀏覽:28
富貴仙鶴衣服圖片大全 瀏覽:34
教師節動漫圖片畫 瀏覽:693
小草可愛簡筆畫圖片大全 瀏覽:502
櫻花動漫初音圖片 瀏覽:320
小女孩燙頭發圖片 瀏覽: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