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字圖片 > 我姓吳氏圖片文字

我姓吳氏圖片文字

發布時間:2023-01-03 23:40:23

㈠ 吳姓的來源介紹_吳姓是怎麼來的

吳姓最早來源於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 歷史 ,魏晉至隋唐的700多年裡,吳姓得到巨大發展。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吳姓的來源介紹,希望你喜歡。

吳姓來源
起源一源自炎帝姜姓。

早在黃帝之前,有一個屬於姜姓的部落,這個部落以騶虞為圖騰。騶虞是古代神話中的一種仁獸, 傳說 它虎身獅頭,白毛黑紋,尾巴很長,生性仁慈,連青草都不會踩踏,只吃 自然 死亡的 動物 。《山海經》中說:“大若虎,五彩畢具,尾長於身,名曰騶虞,乘之日行千里。”

上古時,虞和吳同音,後來轉為諧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戰國時期,虞、吳才開始區別。所以這支部落把圖騰解釋為吳,把吳作為部落的名字。吳部落勇敢剽悍,善於狩獵,首領叫吳權,是炎帝的大臣。需要說明的是,炎帝是一個稱號或者說是職位,由不同的人世代擔任。與黃帝同時期擔任炎帝職務的人,是最後一任炎帝。吳部落在姜水(陝西隴縣隴山東)活動,他們居住的地方叫吳山。吳權的後裔中有個叫吳樞的女子,嫁給有熊部落的少典,生了個兒子,就是後來的黃帝。夏朝時,吳部落遷徙到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夏王少康時期,吳部落有個人叫吳賀,以善射著稱,曾和當時的神箭手後羿比射。這個姜姓吳部落的人,後來就以吳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

起源二源自祝融氏吳回氏族。

顓頊的孫子老童,有兩個兒子:重黎和吳回。吳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吳部落的故地。當時正處於舜的時代,舜把掌管火種的光榮使命交給重黎。那時,人們把掌管火種的首領稱為祝融氏,祝融氏在各大氏族中有很高的地位,擁有很大的權力。後來,重黎因罪被舜殺了,讓吳回繼任祝融氏。夏朝時,吳回的氏族遷到山西平陸的吳山。商朝時,這支氏族遷到山東臨朐,史稱王吳。商朝末期,有個叫吳伯的人,就是吳回氏族的後裔。算下來,這支吳姓的歷史有4000多年。

起源三出自姚姓。

舜是地處偏遠地區的東夷族的一支部落的首領,接替堯的位置後,把部落遷到古吳之地(今陝西平陸吳山旁邊的歷山),史稱有虞氏。禹的兒子啟建 立夏 朝後,封舜的兒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虞城),成為方國虞國。虞國的虞思,把兩個女兒嫁給少康,還幫少康復興夏朝。商朝建立後,虞國衰落滅亡,虞國的遺民以吳為氏。秦末農民起義的首領之一吳廣,就是姚姓吳姓的後裔。這支吳姓至今有3500多年的歷史。

起源四齣自黃帝姬姓。

這個起源的吳姓,在歷史上最有名氣、對後世的影響最深遠、人丁也最旺盛,是大多數吳姓人公認的吳姓起源。商朝末期,黃帝後裔古公亶父帶領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一帶)定居下來。他有3個兒子:太伯(又稱泰伯)、仲雍和季歷,季歷兒子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很有才能,古公想讓季歷做他的繼承人,那樣就可傳給昌。太伯為了讓位,與仲雍帶著家眷遠走南方的吳越一帶,建立了吳國。春秋後期,吳國崛起,後來被越國所滅,吳國的遺民就以國為姓。這支吳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歷史。

起源五改姓。

清朝時,滿族的多個氏族集體改姓吳,苗族中也有大量人改姓吳。吳苗族中的一個大姓。

得姓始祖

始祖太伯:三讓 天下 成就周朝。

源自黃帝姬姓的吳姓後裔,在吳姓人中佔多數,他們都把太伯作為遠古始祖。在吳姓後裔眼裡,太伯謙讓、尚義、友悌、仁愛,四德俱全。他三讓天下,歷盡艱辛,奔赴荊蠻,創建吳國,為吳姓的發展和繁衍立下了功勞。忠誠孝悌三讓天下。太伯,被後世吳姓人稱為開氏始祖。仲雍,被稱為吳姓傳代血緣始祖。
吳姓遷徙分布
秦漢以前

古代的吳國,位置是在現今江蘇省無錫縣一帶,此地也是吳姓發源地。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孫壽夢的時候開始稱王,國勢也日益強大,國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帶。與此同時,吳姓首先向北臨近的齊、魯之間迅速遷徙繁衍。這一帶的吳姓,多為壽夢第四子季札之後。其後遷入河南、安徽等省境。

秦漢時期

吳芮屬吳征生這一支,父親自楚遷居廬山。秦朝時,吳芮以才能出眾,當上了番陽(今江西鄱陽東)縣令。他為政深得民心,百姓尊為“番君”。秦末農民起義。吳芮縱觀天下大勢,知秦必亡,遂率領當地越人起兵響應。後轉戰西北,與項羽等入關破秦,立下汗馬功勞,項羽封他做衡山王。漢朝一統天下,分封功臣,吳芮被封為長沙王,建都臨湘(今湖南長沙市),食邑3千戶。自此,吳姓宗族中吳芮一支又自江西遷到湖南。可惜命不長,吳芮做長沙王還不到一年,就於當年6月過早地去世,葬在臨湘,謚號為“文王”(傳見班固《後漢書》卷三十四)。《廣東通志》說,吳霸後裔興旺,五嶺以南,特別是廣東一帶的吳氏大部分是吳霸的後代。

魏晉隋唐時期

魏晉至隋唐的七百餘年間,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入侵中原,致使北方戰爭頻繁,南方則相對安定。因而北方士民大量南遷,吳氏宗族也在南遷之列。據唐林寶撰寫的《元和姓纂》記載,這期間的吳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吳郡、武昌、濮陽、渤海、陳留等地,並呈南興北衰之勢。

隋唐時期

吳姓在中國南北方都得到巨大的發展,並逐漸在許多地方形成當地一大郡望。其中南陽吳氏,為漢初長沙王後裔吳復興所開基,其後子孫繁衍各地,形成許多吳氏望族分支。但就其繁衍的勢力和分布的密集程度而言,在魏晉以後,吳氏北上繁衍明顯的緩和了許多,基本上是以中國南方一帶為其繁衍的地區,這是與北方連年戰亂,民不聊生有著密切的關系。據史料記載,吳氏子孫在江南分支開基的地方主要有今浙江的杭州、杭井、奉化、溫州、臨海、平陽、臨安;江西的興國、石杭;福建的莆田、福州、漳州、泉州、汀州;廣東的潮州、嘉應州、南雄;廣西的梧州、南思等地。其開基大都在秦漢以後,其中浙江、江西等地在隋唐之前;福建、廣東等地在唐以後。

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吳姓已遍布全國。上代的一些吳姓大宗仍保持興盛局面,季扎次子吳征生一支在兩宋產生了科舉官宦世家吳相家族,濮陽吳氏的一支經輾轉遷徙後形成根深葉茂的汝南——太原吳氏,渤海吳氏成員南遷江南後落地生根,在兩宋時期形成江南第一望族吳宣家族。沉寂上千年之久的吳姓正宗季扎四子吳子玉一支延陵吳氏開始復興。隱姓達千餘年的季扎長房後裔洞庭濮氏於南宋初年復姓歸宗。這一時期,由於民族關系問題的存在,宋金長期對峙,產生了影響深遠的吳氏 軍事 世家甘肅水洛吳玠、吳磷家族。以上吳姓望族都很重視世系傳承,其歷史淵源十分清晰。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吳姓的分布更為廣泛,自上古保持世系傳承不亂,代有顯貴的世家大族幾乎絕跡。這時期吳姓望族大都由唐宋時期的單家發展而來,並從地區分布上呈同姓異宗交叉分布,吳姓的遷徙多是由於戰亂、災荒、析居、任官、政府組織移民等諸多原因引起的。泉峰吳氏,其先祖在元初游學湖南,而定居益陽,後世繁衍成益陽泉峰吳氏。夾流溪吳氏則是明初從江蘇、江陰縣遷居湖南益陽夾流溪,據其家譜記載,到清乾隆時,這支吳氏已傳了13代。

近現代

在近現代中國歷史舞台上最顯赫的吳姓人物當屬吳佩孚。吳佩孚屬登州吳氏。據說吳佩孚曾考證他是延陵吳季扎的裔孫,吳姓開氏始祖吳太伯的第12l代嫡孫。登州吳氏自吳僧兒下傳十六世孫吳可誠時,這支吳氏已沒落無聞。
吳姓家族名人
吳泰伯:生於公元前12世紀,壽九十一歲。父古公澶父,次弟仲雍,三弟季歷。季歷子昌有聖瑞,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泰伯、仲雍為遂父志,而奔荊蠻,斷發文身,建勾吳古國,從者千餘家。築泰伯城,鑿伯瀆港,傳播中原 文化 。孔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吳姓後裔奉為始祖,卒後葬鐵山(在鴻山鎮),為江南第一古墓。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被後人奉為"畫聖"。其畫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一變古來沿襲的高古游絲描的細筆,發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出來的物象富有運動感、 節奏感 ,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

吳 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後為部將田臧假借陳勝 命令 殺害。

吳承恩:(?~公元1582)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明淮安山陽人。約生於孝宗弘治十三年。性敏多慧,博極群書,詩文雅麗。嘉靖二十三年貢生,授長興縣丞,隆慶初,歸山陽,放浪詩酒。身後詩文多散失,邑人邱正綱編纂成射陽存稿四卷,續稿一卷。復善諧劇,著雜記數種,名震一時,尤以《西遊記》一書,為明人四大奇書之一,最為膾炙人口。

吳三桂:(1612~1678)字長白,明末清初高郵人。崇禎年間,以總兵鎮山海關,李自成陷京師,奪三桂愛妾陳圓圓,三桂乃引清兵入關,破自成,清遂入主中國。三桂受封為平西王,鎮雲南。後叛清,自稱周帝,旋病死。

吳敬梓,清代人,以小說《儒林外史》而著稱的傑出諷刺作家。

吳沃堯,清代著名小說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昌碩,清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工詩,善 書法 ,尤精篆刻。

吳其濬,清代著名 政治 家、科學家。著有被譽為19世紀中國重要的 植物 學著作《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和《植物名實圖考》38卷。

吳虞,北京大學任教,並在《新青年》上發表《家族制度為專制主義之根據論》、《說孝》等文,猛烈抨擊舊禮教和儒家學說,在“五四”時期影響較大。胡適稱他為“中國思想界的清道夫”,“四川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

吳秀波,中國內地男演員。2010年憑借電視劇《黎明之前》獲得第26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表演藝術男演員獎和受觀眾喜愛的電視劇男演員獎、華鼎獎最佳男主角獎、上海電視節最具人氣男演員獎等多個獎項。

猜你喜歡:

1. 吳姓怎麼取名字

2. 2017年吳姓男孩取名的方法

3. 2017吳姓男孩的取名方法

4. 吳姓男孩取名的方法

5. 2017吳姓男孩名字推薦

㈡ 姓氏圖騰吳氏圖片是怎麼樣的

最早的吳氏是古帝顓頊之臣吳權的後代,出自今河南濮陽。下面由我給大家介紹姓氏吳氏的圖騰吧,僅供大家參考。
姓氏吳氏的圖騰 姓氏吳氏的 歷史 名人
吳泰伯:生於公元前12世紀,壽九十一歲。父古公澶父,次弟仲雍,三弟季歷。季歷子昌有聖瑞,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泰伯、仲雍為遂父志,而奔荊蠻,斷發文身,建勾吳古國,從者千餘家。築泰伯城,鑿伯瀆港,傳播中原 文化 。孔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 天下 讓,民無得而稱焉!”。吳姓後裔奉為始祖,卒後葬鐵山(在鴻山鎮),為江南第一古墓。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被後人奉為"畫聖"。其畫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一變古來沿襲的高古游絲描的細筆,發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出來的物象富有運動感、 節奏感 ,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

吳承恩:明朝小說家。著有《西遊記》傳世。

吳勉:貴州黎平侗族英雄

吳 起:戰國時著名 軍事 家。衛國人。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後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後被殺。

吳 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後為部將田臧假借陳勝 命令 殺害。

吳敬梓:清代人,以小說《儒林外史》而著稱的傑出諷刺作家。

吳沃堯:清代著名小說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昌碩:清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工詩,善 書法 ,尤精篆刻。

吳其濬:清代著名 政治 家、科學家。著有被譽為19世紀中國重要的 植物 學著作《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和《植物名實圖考》38卷。
姓氏吳氏的字輩排行
吳氏思源堂一支字輩:“國士登來世文章啟今時德原澤宜遠材高功應奇英倫光前列敘余炳忠夷家庭修法則為政樹鴻猷一本樂昌順封賜記岐周”。

吳氏三讓堂一支字輩:“忠厚傳家遠行親繼澤長衣冠登相位黼黻發榮光”。

吳氏一支字輩:“傅經立大本翼德守朝儀光裕宜師厚承先慶履綏”。

吳氏三在堂一支字輩:乾坤多清淑、鍾毓挺英奇、崇仁敦善本、秉義啟宏基、榮先綿厚澤、濟世應昌期、傳之億萬載、統緒昭創垂。

乾派:“宗伯文仲起汝邦大德與祈天錫瑞裔耀裕慶家聲秉禮遵和睦懷仁啟顯榮同期崇克讓祖□永為程”;

坤派:“丹桂碧蘭香秀連清芝芳英貞榮翟淑婉毓琳琅孟傳名訓正湛著今儀良宜室賢相助□成家義有方”;

吳氏一支字輩:“傳經立大本翼德守朝儀光裕宜師厚承先慶履綏”。

潮州府潮陽縣河隴吳氏著存堂(十七世起):......文、克、至、盛、承、先、恢、統......

廣東省普寧市船埔鎮種德堂吳氏字輩(當地第七世起排):敦宗正穆,俊秀用章,紀常名鼎,奕季聯芳。

2001年續排增十六字輩:毓仁貽衍,德讓智傅,冠翰崇沛,宏振光華。其中“用”字輩相當於全國吳氏第101

代。

川西都江堰(灌縣)吳家大冬水吳氏家族世系排行:“春仁啟碧玉,泗天作俊佳,守太宏先治,肇懋方明昌。金光照江海,鵬征星宇開,福利壽喜旺,榮華富貴祥。”

魯西南吳氏一百零一世起四十字輩〔註:世界總譜為一百零六世):端正復延長、仁孝普天光、百世澤傳衍、萬春慶永祥、至德乾坤佩、篤讓雲漢章、寶樹全圖茂、大本立岐陽。

四川都江堰大觀、街子交界處沒頭河吳氏一脈世系排行:(九十一世起:)來元應芳升,伯肇永維興,國家光玉(裕)澤,文士慶庭登。

廣東省葫峰吳氏一支家譜字派

立定揚明聖、家聲克振興、繼承榮耀祖、奕世顯朝廷、宏開善述作、衍慶展文英、應樹鴻偉志、永期更日新、愛國忠良勇、安幫賢豪卿、成名標史冊、晉祿正廉清、讓德崇先烈、友遜紹綸珍、 禮儀 相傳習、信義乃本根、敦宗舉孝道、和睦發祥禎、謙光能受益、修齊典模稱、萬年懷同緒、億兆享平升。

猜你喜歡:

1. 百家姓王氏圖騰

2. 百家姓田氏圖騰

3. 百家姓徐氏圖騰

4. 百家姓吳氏圖騰

5. 百家姓姚氏圖騰

㈢ 從吳氏圖騰看吳氏文化,吳家人快來看

吳氏圖騰如下:

圖騰含義:吳姓圖騰:一隻句芒玄鳥表示吉祥、富貴。

一 吳是吳族的族稱。吳是以句(讀音勾)芒玄鳥為圖騰。吳由太陽和玄鳥組成。句芒是太昊的長子,是專門測量春分點的上古東方氏族,是太昊的助手。句芒是鳥圖騰,吳也就是鳥圖騰。吳權、吳回、吳樞、虞、周古公長子太伯,皆吳姓祖。

二 圖騰由「太陽」和「鴨頭人身像」兩部分組成。表明吳人是太陽崇拜者,同時「鴨頭人身像」彷彿說明一個故事的真實性:烏鴉是吳人的「護魂官」(巫教)。東北出土的「鴨頭\人身」陶像,也說明吳姓是頭人。吳姓因最早馴養鴨子而得名,在「二十七、二十八宿」中屬「畢宿」。姓氏中為吳姓。姬水氏。

句(gōu)芒,中國古代民間神話中的木神(春神),主管樹木的發芽生長,少昊的後代,名重,輔佐伏羲氏。太陽每天早上從扶桑上升起,神樹扶桑歸句芒管,太陽升起的那片地方也歸句芒管。句芒在古代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要祭祀。它的本來面目是鳥,但鳥身人面,乘兩龍。多年後這種祭祀沒有了。可是,我們能在祭祀儀式和年畫中見到它:它變成了春天騎牛的牧童,頭有雙髻,手執柳鞭,亦稱芒童。

三 吳字的象形意義

從吳字的兩個構件看,「口」表示呼喊,喊叫,「矢」像一個人在奔跑時不時地回頭反顧。這兩個構件結合,組成「吳」。它的原始意義,就是表示一個人在奔跑時,一邊高聲喊叫,一邊回頭反顧。當狩獵者發現大野獸時,一邊奔跑,一邊呼喊,一邊不時回頭看。這種大喊大叫的動作就叫吳。

吳氏圖騰

四 吳字的原始象形

吳姓之吳,繁體漢字作「吳」,日本簡化漢字寫成「吳」。《說文解字》作,甲骨文和金文寫作(《殷墟書契前編》四二九四)、(吳方彝)、(牆盤)、《(戰國印、陳、(吳季子之逞劍)等形。

此外,吳國之吳金文又寫作(宜侯矢)、 (攻漁太子姑發劍)、毓  (吳主夫差劍)、 (吳王夫差劍)。此四個字形,前者是吳字的派生字,後三者是同音通假字。

吳,上古音是疑母魚部,讀習a;,中古音五乎切卜屬疑母模部,合口,一等韻;平聲,遇攝;現代漢語讀無(wú)。

吳——奔跑、回頭、高聲喊叫

    「吳」是:一個會意字,由「矢」和「口」兩個構件組成。大約到東漢以後,漢字規范化。「矢」部已開始改成「天」。東漢時期有一個學者叫吳平,他和袁康寫了一部著名的書叫《越絕書》,他在書的末篇中用拆字的方法,隱語式地道出了自己的姓名。書中說.:「文屬辭定,自於邦賢。邦賢以口為姓,丞之以天;楚相屈原,與之同名。」今天的吳姓人在向初見面的人介紹自己的姓時,往往也都說姓吳——「口天吳」。

《說文解字》:「吳,:大言也。從矢口。」《詩經•絲衣》「不吳不敖」,漢毛亨《傳》和鄭玄《箋》都解釋說:「吳,嘩也」。從經典語言學看。「吳」的本義是大聲喊叫。那麼,遠古先人把它作為自己的姓氏i又說明了什麼呢?如果我們對吳字進行更深層的解剖和透視,就會恍然大悟。

從吳字的兩個構件看,「口」表示呼喊,喊叫,「矢」象一個人在奔跑時不時地回頭反顧。兩個構件結合組成「吳」,它的原始意義就是表示一個入在奔跑時一邊高聲喊叫,一邊回頭反顧。這種情形對於當代的我們應該並不陌生,在原始壁畫中甚至是一種世界性的主題,因為它描繪的其實就是一幅人類童年時代狩獵生活的圖畫。當狩獵者發現大野獸時,一邊奔跑,一邊呼喊,一邊不時回頭看。這種大喊大叫的動作就叫吳,這種人叫吳人。原始人類狩獵時常身披虎皮,這從當代非洲原始部落的狩獵生活和原始舞蹈中仍能看到,在《水滸》武松打虎那一回中我們也曾看到過這種身披虎皮的狩獵者。所以,古代「吳」字又常加「(此字為虎去幾部)」首,作「虞」,吳人又因此叫虞人。先秦文獻中常有虞人,是指專門掌管田獵的官吏。

原始狩獵者的召喚

那麼,後來自,稱「吳」(或「虞」)的這一狩獵民族為何會把自己的生存形式的圖畫作為自己族人的姓氏——一種表明血緣關系、親屬關系和婚姻關系的社會學標志的呢?

讓我們在想像的山林中,掘好陷阱,裝好弩箭,等待著劍齒虎的來臨。而當兇猛的野獸出現時,與這個部落一起跑吧、叫吧,難道你感受不到純粹的人類力量的覺醒和朦朧的暢快的美好感覺嗎?此時。你一定會認定,作為這個狹小天地里的一族,確是沒有什麼比這一時刻更激動人心的了;於是,選擇「吳」之作為自己氏族的稱號自然再合適不過了。這一族就是吳(或虞)氏族。

此外,從讀音上看,吳字與「嗚」、「哇」、「喔」、「喂」等象聲詞相近,它極可能就是原始人狩獵時喊叫的聲音。到這里,我們彷彿聽到了原始狩獵者那大聲的喊叫,是因突然發現大野獸時的喜悅或驚恐,是招呼同伴作好准備的信號,還是期望以那震耳欲聾的聲音嚇唬兇猛的動物?不管怎樣,「吳」字除了會意外,還是一個表聲的文字

「吳」字作為語言的符號,雖然可與「虞」、「敵」、「敔」等字通就假,伹作為人們血緣出身標志即姓氏的「吳」,卻從來不與「竺」、「敔」等混用;西周以上,「吳」「虞」不分。自秦漢以後,「吳」、「虞」二姓始已分清楚,除極個別的如《隋書》中「吳卓」也寫作「虞綽」外,唐宋以來至今,「吳」、「虞」二字作為姓氏則更加涇渭分明,絕無混淆。

話說「天吳」

我國古代有一本記錄神仙、鬼住的奇書,叫《山海經》,其中《海外東經》記載說:「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大荒東經》中也有近似的記載。據書中描繪,這是一個有八隻頭、八隻腿、八條尾巴,人的面孔、虎的身子的龐然大怪獸。我們從上面轉錄自古本《山海經》的插圖可——一睹其神秘、怪異的風采。

這個半人半獸的怪物,就是古老的原始狩獵氏族——吳人的圖騰兼始祖神。「天」的意思就是「大」,「天吳」,就就是偉大的吳。

「天吳」人面虎身,這與吳人的狩獵生活密切相關。吳人以狩獵為生,而「虎為百獸之王」,因此,吳人崇拜一種似虎的動物,這種古動物可能在先秦時變得稀少而絕跡了,吳人便是以虞為圖騰,「天吳」的原型即是虞。在前面的吳字解字中,我們曾指出,獵人常身披虎皮作為一種狩獵時偽裝和歡慶收獲獵物時的摸擬動物動作的舞蹈裝扮。所以,像吳常加「虞之上部」作「虞」一樣,「天吳」不但形象似虎,它的名稱在《南山經》和《大荒西經》中又稱作「天虞」。

吳人屬於炎黃族系,最初居住在今山西;陝西一帶。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吳人在這一帶留下了許多以「吳」或「虞」命名的地名,如吳山、虞山、虞城等。大約在炎黃之世,隨著炎帝族系和黃帝部族的向東擴展,吳人也被迫大規模東遷,到堯舜之世,吳人已有許多支系都遷徙到東南海濱長江三角洲一帶。這樣,吳人告別了茂林的原始森林和劍齒虎,而開始征服波滔滾滾的大海。那原來保佑子孫狩獵時多有所獲的族神「天吳」,這個時候當然就又得變成保護吳人子孫在與江湖大海打交道時平安、豐收的「水伯」了。也正因這一微妙的變化,中國文字的那些聰明透頂的創造者們,有時又將吳族的吳字,與魚掛起鉤來。在金文里,吳國的「吳」,就可通作「*」了。其至吳字有時也寫成「*」,括脫脫的就象一條魚。難怪衛聚賢先生在《吳越文化論叢》中,會誤把「吳」字解釋成象魚之形,把魚當作吳人的圖騰了,實在是事出有因。

㈣ 姓氏鎖屏壁紙 吳氏

㈤ 百家姓吳氏圖騰

吳姓,是中華百家姓之一,最早起源於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 歷史 ,吳姓的第二個起源源自祝融氏吳回氏族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吳姓的第三個起源是出自姚姓距今已有3500多年歷史,吳姓的第四個起源是出自黃帝姬姓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百家姓吳氏圖騰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百家姓吳氏圖騰

吳是吳族的族稱。吳是以句(讀勾)芒玄鳥為圖騰。吳由太陽和玄鳥組成。句芒是太昊的長子,是專門測量 春分 點的上古東方氏族,是太昊的助手。句芒是鳥圖騰,吳也就是鳥圖騰。吳權、吳回、吳樞、虞、周古公長子太伯,皆吳姓祖。

圖騰由"太陽"和"鴨頭人身像"兩部分組成.表明吳人是太陽崇拜者,同時"鴨頭人身像"彷彿說明一個 故事 的真實性:烏鴉是吳人的"護魂官"(巫教).東北出土的"鴨頭人身"陶像,也說明吳姓是頭人.吳姓因最早馴養鴨子而得名,在"二十七.二十八宿"中屬"畢宿".姓氏中為吳姓.姬水氏。

吳氏起源

與其他姓氏有所不同的,吳姓的起源稍稍有點復雜,涉及炎帝、黃帝,還有少數民族。總的來說,大致有5個起源。

源於姜姓

第一個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黃帝之前,有一個屬於姜姓的部落,這個部落以騶虞為圖騰。

上古時,虞和吳同音,後來轉為諧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戰國時期,虞、吳才開始區別。所以這支部落把圖騰解釋為吳,把吳作為部落的名字。

夏朝時,吳部落遷徙到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夏王少康時期,吳部落有個人叫吳賀,以善射著稱,曾和當時的神箭手後羿比射。這個姜姓吳部落的人,後來就以吳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

源於姬姓

第二個起源,是出自黃帝姬姓。這個起源的吳姓,在歷史上最有名氣、對後世的影響最深遠、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數吳姓人公認的吳姓起源。

商朝末期,黃帝後裔古公亶父帶領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一帶)定居下來。他有3個兒子:太伯(又稱泰伯)、仲雍和季歷,季歷兒子姬昌很有才能,古公想讓季歷做他的繼承人,那樣就可傳給昌。太伯為了讓位,與仲雍帶著家眷遠走南方的吳越一帶,建立了吳國。

春秋後期,吳國崛起,後來被越國所滅,吳國的遺民就以國為姓。這支吳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歷史。太伯沒有兒子,他去世後,弟弟仲雍繼立為吳君。仲雍接任國君後,繼續開拓太伯奠定的基業。在吳姓的發展史上,仲雍的地位僅次於太伯。仲雍下傳3代到周章。周章因不忘自己是周人後裔,故名為周章。周章繼位時,周武王已滅掉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大封 天下 諸侯,派人尋找太伯、仲雍的後裔。由於周章已當上吳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為句吳國君,周章的弟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陸境內),建立虞國,仲被稱為虞仲。周武王又追封太伯為吳伯。太伯,被後世吳姓人稱為開氏始祖。仲雍,被稱為吳姓傳代血緣始祖。

源於吳回

第三個起源,源自吳回。顓頊的孫子老童,有兩個兒子:重黎和吳回。吳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吳部落的故地。當時正處於舜的時代,舜把掌管火種的光榮使命交給重黎。後來,重黎因罪被舜殺了,讓吳回繼任祝融氏。

夏朝時,吳回的氏族遷到山西平陸的吳山。

商朝時,這支氏族遷到山東臨朐,史稱王吳。商朝末期,有個叫吳伯的人,就是吳回氏族的後裔。算下來,這支吳姓的歷史有4000多年。

源於姚姓

第四個起源,出自姚姓。舜是地處偏遠地區的東夷族的一支部落的首領,接替堯的位置後,把部落遷到古吳之地(今陝西平陸吳山旁邊的歷山),史稱有虞氏。

禹的兒子啟建 立夏 朝後,封舜的兒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虞城),成為方國虞國。虞國的虞思,把兩個女兒嫁給少康,還幫少康復興夏朝。

商朝建立後,虞國衰落滅亡,虞國的遺民以吳為氏。秦末農民起義的首領之一吳廣,就是姚姓吳姓的後裔。這支吳姓至今有3500多年的歷史。

吳氏遷徙分布

秦漢以前

古代的吳國,位置是在現今江蘇省無錫縣一帶,此地也是吳姓發源地。

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孫壽夢的時候開始稱王,國勢也日益強大,國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帶。與此同時,吳姓首先向北臨近的齊、魯之間迅速遷徙繁衍。這一帶的吳姓,多為壽夢第四子季札之後。其後遷入河南、安徽等省境。

公元前537年,吳楚交戰後,厥由被帶回楚國。此後,他流亡楚國,娶妻生子。後代以名為姓,形成吳姓的分支:厥由氏。

夫差的兒子吳姑蔑,在與越人作戰中被俘,吳亡前數年,夫差的太子吳友和王孫彌庸也一同被俘,流落到越國。

秦漢時期

吳芮屬吳征生這一支,父親自楚遷居廬山。漢朝一統天下,分封功臣,吳芮被封為長沙王,建都臨湘(今湖南長沙市),食邑3千戶。自此,吳姓宗族中吳芮一支又自江西遷到湖南。

嶺南吳霸,清《廣東通志》載,吳霸字子公,西漢末年陽山(今廣東陽山縣)人。吳霸先世是吳亡後遷到越國的吳王室貴族後代又隨越人南遷的一支。漢昭帝時吳霸升任(片羊)(片可)太守,(片羊)(片可)郡在今貴州省西部。吳霸後裔興旺。《廣東通志》:五嶺以南,特別是廣東一帶的吳氏大部分是吳霸的後代。

三國 時期

吳允承回遷吳郡奉祀先祖吳太伯三代之後,歷史進入了三國時期,吳氏家族成為割據江東的孫吳 政治 的國戚,孫策、孫權兄弟的母親吳國太便出自吳郡吳氏。

魏晉隋唐時期

魏晉至隋唐的七百餘年間,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入侵中原,致使北方戰爭頻繁,南方則相對安定。因而北方士民大量南遷,吳氏宗族也在南遷之列。據唐林寶撰寫的《元和姓纂》記載,這期間的吳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吳郡、武昌、濮陽、渤海、陳留等地,並呈南興北衰之勢。

據史料記載,吳氏子孫在江南分支開基的地方主要有今浙江的杭州、杭井、奉化、溫州、臨海、平陽、臨安;江西的興國、石杭;福建的莆田、福州、漳州、泉州、汀州;廣東的潮州、嘉應州、南雄;廣西的梧州、南思等地,如廣東潮州府潮陽縣賀隴鄉吳氏著存堂天元世下一支,就是季札後裔在吳國滅亡後,隨戰亂不斷遷徙而來。至唐代,應募墾殖銅盂,始定居下來。[5] 其開基大都在秦漢以後,其中浙江、江西等地在隋唐之前;福建、廣東等地在唐以後。

另據史料記載,入閩始祖祭公字孝先,為太伯六十二世孫,原居河南光州固始,唐時隨王審知入閩平黃巢起義,堂族六人分居福州、泉州之間,稱吳氏六祖,支分漳州及泉州。入粵始祖吉甫公,為宣公五世孫,宣公原居四川後遷江西南豐,後因戰亂遷至福建汀州寧化縣,吳氏雖遍及全國,但繁衍發展中心為江南一帶。

宋元時期

據《海鹽吳氏宗譜》(光緒22年版)記載,廷尉吳公晚年定居石門語溪洲錢(今浙江桐鄉縣西石門),故居至清末尚存。譜稱語溪洲錢吳氏。宋代中期,吳氏子孫,恃貴犯法,給語溪洲錢吳氏帶來厄運。譜稱因為這次犯事,至使語溪吳氏家族“家被籍,丁口竄斃殆盡”,僅有一胤,僥幸逃過於這場劫難。

大難後倖存的一胤生了三個兒子,後來分居三處:長子吳德昭,留居石門洲錢祖居;次子吳德彰,贅居德清(今浙江省德清縣)勾壘;三子吳德輝,贅居海寧縣治前。留居語溪氏,後又分出三派:一派為吳繩翁後裔,分居馬頭村;一派分居海鹽;一派分居石硅村,為吳申孫的後裔。

海鹽吳氏一派,以吳馨為一世始祖。據《海鹽吳氏宗譜》記載:海鹽吳氏一世祖吳馨,字世芳,明末處士,世代居住在石門語溪洲錢。吳馨生子吳賢濟,字北皋,排行第四。吳賢濟是石門縣的歲貢生,即秀才,當明朝末年,為避兵災戰亂,他將家室遷居海鹽岡圖畫橋,成為海鹽吳氏的始遷祖。

吳佑生了兩子:長子吳鳳,少子吳愷。吳鳳,字君雅,官任漢樂浪郡(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平壤市)太守。這是見於史書記載的最早到達今朝鮮國的吳姓成員。吳鳳生的一個兒子吳馮,字子高,官任鯛陽侯國(今安徽臨泉縣鯛城)相。吳鳳的弟弟吳愷,任新息(今河南息縣)令。

宋元時期,吳姓已遍布全國。上代的一些吳姓大宗仍保持興盛局面。季扎次子吳征生一支在兩宋產生了科舉官宦世家吳相家族。濮陽吳氏的一支經輾轉遷徙後形成根深葉茂的汝南——太原吳氏。渤海吳氏成員南遷江南後落地生根,在兩宋時期形成江南第一望族吳宣家族。沉寂上千年之久的吳姓正宗季扎四子吳子玉一支延陵吳氏開始復興。隱姓達千餘年的季扎長房後裔洞庭濮氏於南宋初年復姓歸宗。這一時期,由於民族關系問題的存在,宋金長期對峙,產生了影響深遠的吳氏 軍事 世家甘肅水洛吳玠、吳磷家族。以上吳姓望族都很重視世系傳承,其歷史淵源十分清晰。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吳姓的分布更為廣泛,自上古保持世系傳承不亂,代有顯貴的世家大族幾乎絕跡。這時期吳姓望族大都由唐宋時期的單家發展而來,並從地區分布上呈同姓異宗交叉分布,如廣東潮州府賀隴吳氏,雖自漢唐後世居本地,因歷代的戰亂和災荒,發展極其緩慢,及至明萬曆後到清乾嘉年間,始繁衍成吳氏著存堂一族。吳姓的遷徙多是由於戰亂、災荒、析居、任官、政府組織移民等諸多原因引起的。例如,明清時期的江西南昌吳氏雖號稱諸樊、夫差後裔,但其先祖卻是來自安徽歙縣的流民,定居南昌後,繁衍成當地大族。江西德興建節的吳氏則是唐末為避黃巢兵亂而遷來的。江西弋陽吳氏在五代戰亂時,從金陵(今南京)遷來的。湖南益吳氏主要有三支,九都沖吳氏其先祖吳世春、吳永鑒叔侄二人自江西清江來湖南益陽經商,從而定居益陽,後裔繁衍成益陽九都沖吳氏。泉峰吳氏,其先祖在元初游學湖南,而定居益陽,後世繁衍成益陽泉峰吳氏。夾流溪吳氏則是明初從江蘇省江陰縣遷居湖南益陽夾流溪,據其家譜記載,到清乾隆時,這支吳氏已傳了13代。

㈥ 我姓吳,誰知道吳姓祖先是誰

姓氏:吳
祖宗:泰伯
分類:以國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舜帝有虞氏。
2、是顓頊帝的名臣吳權的後裔。
3、《通志·氏族略》記載:「泰伯封於吳,子孫以國為氏。」即吳國始祖泰伯、仲雍的後代。
4、出自夏代著名弓箭手吳賀。這其中又以第1支的影響最大。傳說泰伯兄弟本該在古公稟父去世後繼承王位,但是,他們認為弟弟季歷的兒子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有君王之材,就把繼承權讓給季歷,然後由季歷傳給姬昌。為了斷絕別人擁立他們的念頭,泰伯、仲雍便逃到偏遠的東吳荊蠻地區,斷發紋身,與當地人一起生活。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泰伯讓王」的故事。泰伯來到荊蠻,自號「句吳『和「攻吳」。荊蠻人被他的義舉感動,紛紛前來投靠,有千餘家之多。吳國就在這個基礎上逐漸發展壯大起來,建都於吳(今江蘇蘇州)。由此還可知,吳姓與周姓原本是一家。從泰伯開始,傳到19世孫壽夢時,開始稱王,國勢日漸強盛,領土不斷擴張,直至浙江嘉湖和安徽等地。古代的吳國即是吳姓的發源地。歷史上著名的「卧薪嘗膽」的故事中被越王勾踐攻滅的吳王夫差,正是泰伯的後裔。吳國當時的屬地范圍,在今江蘇無錫一帶,並由此不斷向四處延伸,發源於江、浙一帶的吳氏,此後很快繁衍到鄰近的齊魯之間,擴散到山東境內,據《元和姓篡》載,凡山東吳姓漢人,大多是壽夢第4子季札的後代。另有一種說法指出舜的妻子被封在虞地,而虞與吳音相近,其子孫因此得姓。(《姓氏急就篇》)如果照這樣來說,則吳姓的起源就還要早於周代了。
郡望:
1、延陵縣:西晉時分曲阿縣置縣。
2、濮陽郡:晉代時改東郡置國,西晉末改為郡。此支吳氏,其開基始祖為廣平侯吳漢的裔孫吳遵。
3、陳留郡:西漢時置郡。此支吳氏是季扎的後裔,為東漢吳恢之族所在。
4、長沙郡:秦時置郡。此支吳氏系季扎之後,其開基始祖為西漢長沙王吳芮。
堂號:
"延陵堂":季扎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以賢德著稱,壽夢想讓他繼承王位,他堅辭不受,壽夢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個哥哥
先後為吳王,臨死時要傳位給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後人奉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時人稱其為"延陵季子"。
遷徙分布
吳國滅亡後,夫差的太子吳鴻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後還繁衍於江浙、安徽、山東、河南境內的一些地方。隋唐時期,吳氏已廣泛地分布於大江南北。唐高宗時有吳姓將佐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唐僖宗時,有吳姓將佐隨王審知入閩,皆在福建安家落戶。宋明以後,吳氏稱雄於東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孫吳宣是後蜀駙馬,家族顯赫一時。吳宣的5世孫吳吉甫是吳氏入粵始祖。
吳氏遷居台灣始於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禮部員外郎吳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灣)。明朝末年以後,福建、廣東沿海吳氏有許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謀生創業。發展至今,其中最為顯赫的一支是吳伯雄家族。吳伯雄現任台灣國民黨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長等要職,其家族號稱吳氏"全台第一家"。吳氏遷居香港,大約始於元代。
吳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吳人東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變成日本皇室。吳氏在東渡日本的同時,還有大批人南遷,進入今越南地區。其中季扎的50世孫吳權於939年稱王,建立了越南歷史上最早的獨立王朝--吳朝。南越政權最後一任總統吳庭艷即吳權之後。現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吳姓為第六大姓。東漢時有吳風進入朝鮮,發展至今,吳姓稱為朝鮮143個姓氏中最常見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後,吳姓還有人移民南洋,遷至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國、緬甸等國,近代,又有人旅居歐美。

㈦ 吳姓家譜

吳人認為,族譜是神聖之物,修譜是對宗族的一大貢獻。各家吳氏族譜,大談族譜的神聖意義與作用,成為卷首譜序的主要內容。清順治十二年《(湖南)八甲灣吳氏譜序》曾說:「夫族之有譜,所以序昭穆、考世系,以成千秋不朽之言也。」明嘉靖丁亥《延陵吳氏譜序》也說:「譜學之興,其有益於世也大矣,蓋管攝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乎本末,莫不由之。」把族譜的作用,說得神乎其神了。在古老中國,族譜的神秘意義,首在維系宗法制度,保持血統純正。
《延陵吳氏家譜序》說得好:族譜興起於中古而有先王之遺風。「先王宗法壞而恭敬之教亡,教亡而後譜作,譜作而後分明,分明而後義生,義生而後禮行,禮行而後祖尊。」族譜的出現,就是在宗法制度敗壞後一種挽救宗法禮制、維系血統純正的產物。有了族譜,就有了區別、分明,就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屬於哪一宗、哪一支,不會亂認祖先宗派。沒有族譜,就等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所歸屬。隨著宗族的發展,子孫人丁繁衍分化,族人之間就會日益疏遠,甚至同族兄弟都視如路人。而有了族譜,就能聯絡宗族同姓之間的感情。因此,尊祖宗而聯族姓,承先啟後之謀,莫切於此(譜)(乾隆已亥吳以忱《丹徒吳氏續修譜序》)。在大多數吳姓宗譜的家范家規中,多把修譜系作為突出的一條。
正因族譜有如此重要的神秘作用,吳姓宗族無不重視族譜的收藏保管。每次族譜之修,都要先註明受領人姓名,開明譜牒部數。宗規要求族人對族譜要留心收藏,勿視為泛常。不得亂筆塗改或讓鼠咬蟲傷,潮濕霉爛,更不得貪財出典,否則嚴懲不貸。吳氏支譜《給譜錄》就規定「公議子、午、卯、酉年清明日,各攜譜齊集公所,憑值年人眼同會看,倘有毀壞者聽罰,其遺失出典者,議罰不輕,嚴追不貸。」
各家修譜,往往都要請學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吳姓族譜也不例外。一篇序文,或述本族發展歷史,或述修譜緣起經過,或論族譜之重要意義。因此,一篇序文就是一篇簡短的歷史和道德文章,而同時,往往也是一篇散文佳作。
現存吳姓譜序,最早當推唐代著名文學家吳少微的《吳氏正宗譜序》。吳少微是季札的第61世孫,他的詩文雄邁高麗,與富嘉謨合稱「吳富體」。此後之吳氏譜序,宋初有著名學者、龍圖閣大學士吳遵路的《丹陽吳氏宗支錄初編敘》。宋以降,至民國時期,文人學者、政客要人所作的吳氏譜序,就數不勝數了。
吳姓家譜文獻目錄
全國·吳氏宗支蕃衍志不分卷 藏地: 美國 楊繼盛纂寫本 一冊
全國·吳氏宗支世系圖不分卷 藏地: 美國 寫本 一冊
全國·吳王壽夢等四子季札公世系圖不分卷 藏地: 美國 吳如勝纂寫本 一冊
全國·吳氏先代溯源引不分卷 藏地: 美國 吳嗚鳳撰寫本 一冊
遼寧本溪·吳俄爾格氏家乘五卷 藏地:遼寧本溪市城子鄉朴卜村 (清)吳守恩纂清雍正間纂寫本
遼寧遼陽·吳守近家譜 藏地:北京圖書館清鈔本 一冊
遼寧·遼陽吳氏族譜三卷 藏地:北京圖書館(二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遼寧圖書館(民國)吳恩培編1940年遼陽興亞印刷會社精印本
河北·濼南吳氏家譜四卷 藏地:河北濼南縣檔案館 (清)吳優善 吳鴻盤纂清道光三年(1823年)纂 清光緒十八年 (1892年)鐵板本
河北濼南·吳氏家譜三卷 藏地:河北濼南縣文管會 (清)吳寶善纂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纂 光緒二十五年 (1899年)刻本
河北河間·吳譜一幅 藏地:河北青縣崇仟鎮野兀屯吳淑珍纂鈔本
上海松江·華亭張澤吳氏宗譜二卷 藏地:上海圖書館 (清)吳德達輯 吳應芝續輯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仁澤堂刻本
上海松江·吳氏宗譜三卷 藏地:上海松江縣博物館 (民國)吳承祜纂 1929年1936年鉛印本
江蘇·吳氏宗譜三十六卷 藏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哈爾濱師范大學 (清)吳宗洛十一修清咸豐元年(1851年)至德堂鉛印本 三十六冊
江蘇·吳氏族譜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上海圖書館 (清)吳瑞宗等修清光緒三年(1877年)至德堂木活字本 六冊
江蘇·吳氏族譜十卷 藏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清)吳麗生纂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刊本 十冊
江蘇·吳氏匯修宗譜十二卷 藏地:江蘇蘇州市圖書館(存卷1)(民國)吳仲山纂修民國吳氏至德堂活字本
江蘇溧水·吳氏宗譜十五卷 藏地:江蘇淋水縣雲合鄉陳里坑屯竹窩里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三讓堂木活字本
江蘇溧水·吳氏宗譜四卷 藏地:江蘇溧水縣明覺鄉向陽屯小吳家 (民國)吳祖起纂 1916年錦綉堂木活字本
江蘇贛榆·吳氏宗譜長房卷不分卷 藏地:江蘇贛榆縣檔案館 (民國)吳懷鐔重修 1937年至德堂油印本
江蘇淮陰·南清河吳氏宗譜一卷 藏地:江蘇鎮江市圖書館 (清)吳昆田修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翻刻本
江蘇·淮陰吳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 美國 (民國)吳其稑等重修 1921年清江柏碧山堂刊本 二十六冊
江蘇·淮陰吳氏族譜八卷 藏地:江蘇鎮江市博物館 (清)吳芸等纂 1935年石印本
江蘇揚州·吳氏宗譜四卷 藏地:吉林大學 (清)吳引孫修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朱印本 四冊
江蘇儀徵·古望亭吳氏家譜十一冊 藏地:江蘇儀徵縣陳集鄉工農屯清道光間重印本
江蘇泰州·富安縣吳氏重修族譜八卷 藏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圖書館 (清)吳嘉珠纂修清嘉慶十六年至德堂刻本 八冊
江蘇泰州·海陵南圯塘吳氏族譜□□卷 藏地:江蘇丹陽縣圖書館(存愛字吳卷 6、忠字型大小卷1、2、4—6)(民國)姚龍光重修 1919年木刻本
江蘇·高郵吳氏宗譜六卷 藏地:江蘇寶應縣郭橋鄉友映屯塘河隊 (民國)吳金波重修 1924年石印本
江蘇興化·吳氏族譜六卷 藏地:南京市博物館 (清)吳春元 吳占熊撰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木活字本
江蘇如皋·吳氏家乘八十一卷 藏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哈爾濱師范大學 (清)吳章煥六修清咸豐八年(1858年)鉛印本 二十八冊
江蘇·如皋吳氏重修家乘十五卷 藏地:吉林大學 日本 美國 (清)趙坤連纂輯 清光緒八年(1882年)三讓堂活字本 十六冊
江蘇·如皋吳氏家乘三十卷首一卷 藏地:日本 美國 (民國)吳江 吳杓等重修 1925年三讓堂活字本 十四冊
江蘇鎮江·古潤吳氏重修宗譜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 美國 (清)吳錫純等重修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均安堂刊本
江蘇鎮江·開沙吳氏三修宗譜三卷首一卷 藏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吉林大學 (清)吳國楨主修 解簠編輯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怡德堂刻本 四冊
江蘇鎮江·延陵京江吳氏族譜不分卷 藏地:江蘇鎮江市博物館 美國 (清)吳世錚等修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活字本
江蘇常州·毗陵吳氏續修宗譜八卷 藏地:日本 美國 (清)吳富德吳其賢等續修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三讓堂木活字本八冊
江蘇常州·譚墅吳氏宗譜十六卷 藏地:上海圖書館 (清)吳川法修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思讓堂木活字本十六冊
江蘇常州·譚墅吳氏宗譜十六卷 藏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美國 (民國)吳祥鴻等修 1925年思讓堂木活字本 十六冊
江蘇常州·吳氏宗譜十八卷 藏地:江蘇常州市圖書館 (清)吳賡麟纂修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詒安堂木活字本
江蘇常州·延陵吳氏宗譜八卷首二卷 藏地:河北大學 (清)吳允祥 吳有章纂修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至德堂木刻本六冊
江蘇常州·蓉湖吳氏族譜二十四卷 藏地:上海圖書館 (清)吳觀周輯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至德堂木刻本二十四冊
江蘇常州·蓉湖吳氏族譜續編□□卷 藏地:江蘇檔(存卷28)民國間至德堂木刻本
江蘇常州·毗陵西郊吳氏宗譜八卷 藏地: 美國 (清)吳志尚等修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振宜堂刊本 八冊
江蘇常州·延陵吳氏續修宗譜十六卷 藏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民國)吳世仁 吳培育等修 1913年至德堂鉛印本 二十冊
江蘇常州·毗陵宣庄吳氏宗譜十六卷 藏地:河北大學 (民國)吳德洪 吳德兆纂修 1914年木刻本 十六冊
江蘇常州·吳氏統譜□□卷 藏地:江蘇檔(存卷2) 1916年至德堂刊本
江蘇無錫·錫山延陵(吳氏)宗譜五卷 藏地:山西省文史館 (清)吳人秀吳世餛纂修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刻本
江蘇無錫吳氏宗譜·不分卷 藏地:台灣 (清)吳亭甫纂修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鈔本 二冊
江蘇無錫·吳氏族譜不分卷 藏地: 四川省圖書館 (存一冊)清同治間刻本
江蘇·無錫吳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 藏地:遼寧圖書館 (存卷首、卷1—13)美國 (清)吳振鈞等修清光緒八年(1882年)至德堂木活字本
江蘇無錫·錫山吳氏世譜六卷首二卷 藏地:北京圖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日本 美國 (清)吳祥霖等修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至德堂木活字本
江蘇無錫·錫山吳氏統譜六卷首二卷 藏地:上海圖書館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至德祠木活字本五冊江蘇無錫·吳氏統譜六卷首二卷末三卷 藏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江蘇蘇州市圖書館 日本 美國 (民國)吳叔渭等修 1916年至德堂木活字本
江蘇無錫·閭江吳氏續修宗譜十八卷 藏地:復旦大學 (清)吳超然修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經遠堂木活字本
江蘇江陰·嚴漬吳氏宗譜四十卷 藏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清)任震初纂修清同治八年(1896年)恩敬堂活字本 二十八冊江蘇·江陰後底涇吳氏宗譜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 美國 (清)吳翔九等九修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活字本 二十冊
江蘇江陰·後底涇吳氏宗譜二十五卷 藏地:江蘇蘇州市圖書館 (民國)吳增甲纂修 1949年源德堂鉛印本 二十五冊
江蘇宜興·吳氏宗譜二十一卷 藏地:河北大學 (民國)吳唱續修 1929年繼述堂木刻本 二十四冊
江蘇宜興·鍾離吳氏重修忠義分譜八卷 藏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民國)吳蓮溪編纂 1947年恩敬堂鉛印本 八冊
江蘇蘇州·吳氏家乘三卷 藏地:江蘇蘇州圖書館 (清)吳潮吳文塏修 清據嘉慶六年(1801年)源遠堂本鈔本 二冊
江蘇常熟·新修丹陽分常熟吳氏支譜六卷 藏地:江蘇常熟市圖書館 (清)吳煥文吳焯等修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修稿本 五冊
江蘇常熟·海虞城東吳氏支譜一卷 藏地:江蘇蘇州市圖書館 民國間鈔本一冊
江蘇吳縣·吳氏族譜不分卷 藏地: 美國 清康熙間刊本 一冊
江蘇吳縣·武山西金村吳氏世譜四卷 藏地: 美國 (清)吳公肅等修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刊本 八冊
江蘇吳縣·洞庭吳氏家譜六卷藏恥』匕京圖書館(二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人民大學 吉林大學 南京大學歷史系 (清)吳永錫 吳定國等修清乾隆七年(1742年)洞庭祠堂刻本 六冊
江蘇吳縣·皋廡吳氏家乘四卷 藏地:北京圖書館 (清)吳哲等纂修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刻本
江蘇吳縣·皋廡吳氏家乘六卷 藏地:江蘇蘇州市圖書館(存卷2—6)(清)吳經望等纂修 清道光九年至十一年(1829—1831年)刻本
江蘇吳縣·洞庭吳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清)吳懋煜輯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鈔本 六冊
江蘇崑山·徽州吳氏遷昆支譜 藏地:北京圖書館 (民國)吳鴻疇編輯民國間蘇州大蘇印刷公司鉛印本一冊
江蘇·吳江吳氏族譜三十五卷 藏地:河北大學 福建省圖書館 (存卷 6、7)(清)吳安國續輯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木刻本 十六卷
吳氏·宗譜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北京圖書館 日本 美國 (清)吳近庄纂 吳祥霖補輯清宣統元年(1909年)活字本 六冊
浙江杭州·吳氏家譜□□卷 藏地:河北大學(存六卷)鈔本
浙江杭州·吳氏族譜 · 藏地:中國歷史博物館 鈔本
浙江·餘杭吳氏宗譜二卷 藏地:日本 美國 (清)吳之梁吳載有等續修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木活字本二冊浙江·餘杭吳氏宗譜八卷 藏地:吉林大學 (清)吳光煜續修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承善堂活字本八冊
浙江餘杭·延陵吳氏宗譜八卷 藏地:浙江佘杭縣塑料廠木活字本
浙江·蕭山吳氏家譜四卷 藏地:日本 美國 (清)吳斐續修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愛敬堂木活字本
浙江·蕭山吳氏家譜四卷 藏地:日本 美國 (清)吳瑞芝等重修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愛敬堂木活字本 四冊
浙江泰順·九綻吳氏族譜四卷 藏地:浙江泰順縣文博 (清)蔡葆貞重輯鈔本
浙江嘉興·吳氏族譜不分卷 藏地:浙江嘉興市圖書館 (清)吳蹯重修清咸豐九年(1860年)鈔本 二冊
浙江海寧·吳氏宗譜六卷 藏地:吉林大學 浙江圖書館 (清)吳芸孫 吳昌年續修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刻本 二冊
浙江桐鄉·州錢吳氏宗譜五卷首一卷 藏地:美國 (清)吳學浚等修清光緒五年(1879年)永懷堂木活字本 六冊
浙江平湖·吳氏本支家譜不分卷 藏地:人民大學 遼寧圖書館 (清)吳若娘續修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活字本 二冊
浙江·海監吳氏宗譜不分卷 藏地:美國 (清)吳本智等修清咸豐九年(1859年)寫本 一冊
浙江海監·吳氏族譜六卷 藏地:人民大學 (清)吳昌年 吳昌祺等續修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刻本 二冊
浙江湖州·菱湖吳氏族譜不分卷 藏地:中國社會科學院 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清)吳衍麟纂修清同治四年(1865年)鈔本 六冊
浙江湖州·苕溪吳氏宗譜不分卷 藏地:北京圖書館 (清)吳容光續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刻本 四冊
浙江湖州·下塘苕溪吳氏宗譜不分卷 藏地:北京圖書館 人民大學 上海圖書館
浙江圖書館 日本 美國 (清)吳孝誠等修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
浙江湖州·苕溪吳氏宗譜不分卷 藏地:日本 美國 (民國)吳邦詮吳孝詵等續修 1931年刊本 六冊
浙江湖州·皂湖吳氏宗譜八卷 藏地:河北大學 (民國)吳秋香 陳溶新重修 1933年世德堂木刻本 四冊
浙江長興·吳氏宗譜十卷 藏地:浙江長興縣白阜鄉大齊口村屯 (清)吳俊卿主修清光緒二十四年(1935年)鳳林堂木刻本
浙江紹興·會稽吳氏家譜不分卷 藏地:浙江圖書館 (明)吳鏈修 林喬纂明嘉靖鈔本 一冊
浙江紹興·山陰縣州山吳氏族譜十五卷序狀志銘一卷 藏地:北京圖書館 (明)吳有臨纂修明萬曆刻天啟六年(1626年)重修本 八冊
浙江紹興·山陰縣州山吳氏族譜三十一部 藏地:北京圖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人民大學 遼寧圖書館 四川省圖書館(存十一部)日本 美國 (清)吳國梁等修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活字本
浙江紹興·山陰州山吳氏支譜不分卷 藏地:北京圖書館 遼寧圖書館 日本 美國 (民國)吳隱編訂 1916年活字本一冊
浙江紹興·山陰州山吳氏支譜不分卷 藏地:北京圖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北京師范大學 人民大學 浙扛圖書館 日本 美國 (民國)吳善慶編 1919年刻本 一冊
浙江紹興·山陰縣州山吳氏族譜不分卷 藏地:北京圖書館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北京師范大學 吉林大學 浙江圖書館 日本 美國 (民國)吳邦樞等纂修 1924年刻本
浙江東陽·渤海郡雞峰吳氏宗譜十二卷 藏地:浙江東陽縣象崗鄉 1926年木活字本 一冊
浙江義烏·椒山吳氏宗譜□□卷 藏地:浙江金華市文管會(存卷1)清道光十年(1830年)木刻本
浙江義烏·椒山吳氏宗譜□□卷 藏地:浙江金華市文管會清咸豐五年(1855年)木刻本
浙江義烏·延陵吳氏宗譜二十四卷首一卷 藏地:北京圖書館 (民國)吳德洗等纂修 1925年活字本 四十五冊
浙江衢州·吳氏宗譜二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會 (民國)吳禮榮重修 1917年刻本 一冊浙江衢縣·銅峰吳氏宗譜四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會民國間木活字本 一冊
浙江衢縣·延陵吳氏宗譜四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會 (民國)吳長安 吳元駿等修 1948年衢城北隅居士鄭蔭槐木活字本四冊
浙江常山·柏溪吳氏宗譜不分卷 藏地:浙江常山縣大橋頭鄉連塘屯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柏溪吳氏宗譜八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常山縣大橋頭鄉石村楊瀚八修木刻本
浙江常山·梧峰吳氏宗譜□□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會(存卷1)(清)吳鑒 吳紹達等續修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木活字本
浙江常山·梧峰吳氏宗譜□□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會(存卷1—3)(清)吳可權修清道光二十四木活字本
浙江仙居·厚仁吳氏宗譜□□卷 藏地:浙江臨海縣博物館(存卷6、卷末)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木活字本
浙江仙居·吳氏宗譜二十九卷末一卷 藏地:浙江臨海縣博物館(缺卷3、4、6、7、13、18、26)清同治十年(1871年)木活字本
浙江天台·吳氏宗譜略存不分卷 藏地:吉林大學 (清)吳志勤重修清乾隆鈔本 六冊
浙江黃岩·黃邑鳳洋湖頭東吳氏宗譜九卷 藏地:浙江臨海縣博物館(存卷1)(清)吳際清纂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木活字本浙江遂昌·吳氏宗譜不分卷 藏地:浙江遂昌縣湖山鄉大畈屯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刊本 五冊
浙江遂昌·平昌吳氏宗譜八卷 藏地:浙江遂昌縣石練鄉 1934年刻本
浙江遂呂·吳氏宗譜不分卷 藏地:浙江遂昌縣對正鄉山前屯民國間刊本
浙江松陽·崗頭吳氏宗譜三卷 藏地:浙江松陽縣樟溪鄉崗頭屯 (民國)吳家斌主修 1921年木刻本
安徽·吳氏宗譜三十卷 藏地:安徽圖書館 (清)吳燮和等修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木活字本 三十四冊
安徽·吳氏重修宗譜□□卷 藏地:安徽安慶市圖書館(存卷12)民國間興讓堂木活字本
安徽合肥·東鄉吳氏宗譜二十卷首一卷 藏地:日本 美國 (清)吳重仁 吳門南等修清光緒六年(1880年)刊本 二十冊
安徽·蕪湖吳氏宗譜□□卷首一卷 藏地:安徽博物館(存卷首、卷1)(民國)吳官生纂 1931年木活字本
安徽涇縣·涇川茂林吳氏宗譜五卷 藏地:北京圖書館(缺卷4)
安徽圖書館 美國(明)吳范道等纂明萬曆八年(1580)刊本
安徽涇縣·延陵吳氏宗譜十三卷 藏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河北大學 (清)吳一湫纂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刻本 十二冊
安徽涇縣·石匱吳氏族譜正編六卷首一卷附舊編二卷首一卷附編二卷 藏地:河北大學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本刻本 八冊
安徽涇縣·茂林吳氏四代飲旌五世同堂全圖一卷 藏地: 美國 (清)吳慎月編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
安徽涇縣·吳氏始祖圖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館 清鈔本 一冊
安徽涇縣·茂林吳氏譜系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館 (民國)吳家駿手錄 1932年寫本 一冊
安徽涇縣·茂林吳氏支譜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館 (民國)吳家駿錄訂 1934年精鈔本一冊
安徽徽州·新安吳氏族譜不分卷 藏地:北京圖書館 清鈔本 二冊
安徽徽州·新安世家梢雲吳田氏族譜不分卷 藏地:北京圖書館 清鈔本 一冊

閱讀全文

與我姓吳氏圖片文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甲圖片2017款式簡單 瀏覽:206
word里怎麼把圖片轉正 瀏覽:238
葉羅麗娃娃最新圖片和衣服 瀏覽:707
女孩子聽盤卡通人物圖片 瀏覽:361
怎麼把圖片模糊變清晰度 瀏覽:984
抖音傷感網圖片女生 瀏覽:853
圖片文字鵬 瀏覽:749
絲巾搭配發型圖片 瀏覽:127
塑料魚桶價格及圖片 瀏覽:295
花木蘭發型兒童圖片 瀏覽:563
手鐲品牌價格及圖片 瀏覽:383
霸氣女生動漫圖片大全 瀏覽:804
短發漫畫女生背影圖片 瀏覽:694
初一男生圖片背影或側臉 瀏覽:872
如何在病理圖片上加標尺 瀏覽:460
中國秘魯女生圖片 瀏覽:550
嚇圖片可愛 瀏覽:247
大眾輝騰圖片大全 瀏覽:132
寶寶好緊張的圖片可愛 瀏覽:406
我把圖片用東西擋住了怎麼辦 瀏覽: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