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養生篇內容是什麼
【原文】神仙之事,未可全誣;但性命在天,或難鍾值。人生居世,觸途牽縶:幼少之日,既有供養之勤;成立之年,便增妻孥之累。衣食資須,公私驅役;而望遁跡山林,超然塵滓,千萬不遇一爾。加以金玉之費,爐器所須,益非貧士所辦。學如牛毛,成如麟角。華山之下,白骨如莽,何有可遂之理?考之內教,縱使得仙,終當有死,不能出世,不願汝曹專精於此。若其愛養神明,調護氣息,慎節起卧,均適寒暄,禁忌食飲,將餌葯物,遂其所稟,不為夭折者,吾無間然。諸葯餌法,不廢世務也。庾肩吾常服槐實,年七十餘,目看細字,須發猶黑。鄴中朝士,有單服杏仁、枸杞、黃精、術、車前得益者甚多,不能一一說爾。吾嘗患齒,搖動欲落,飲食熱冷,皆苦疼痛。見《抱朴子》牢齒之法,早朝叩齒三百下為良;行之數日,即便平愈,今恆持之。此輩小術,無損於事,亦可修也。凡欲餌葯,陶隱居《太清方》中總錄甚備,但須精審,不可輕脫。近有王愛州在鄴學服松脂,不得節度,腸塞而死,為葯所誤者甚多。夫養生者先須慮禍,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後養之,勿徒養其無生也。單豹養於內而喪外,張毅養於外而喪內,前賢所戒也。嵇康著《養生》之論,而以傲物受刑;石崇冀服餌之徵,而以貪溺取禍,往世之所迷也。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險畏之途,干禍難之事,貪欲以傷生,讒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誠孝而見賊,履仁義而得罪,喪身以全家,泯軀而濟國,君子不咎也。自亂離已來,吾見名臣賢士,臨難求生,終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憤懣。侯景之亂,王公將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無全者。唯吳郡太守張嵊,建義不捷,為賊所害,辭色不撓;及鄱陽王世子謝夫人,登屋詬怒,見射而斃。夫人,謝遵女也。何賢智操行若此之難?婢妾引決若此之易?悲夫!
【譯文】得道成仙的事情,不能說全是虛假,只是人的性命長短取決於天,很難自己把握。人生在世,到處都有牽掛羈絆;少年時候,有侍奉父母的辛勞,成年以後,又增加養育妻兒的拖累,人們要解決衣食問題,為公事、私事操勞奔波,而希望隱居於山林,超脫塵世之外,千萬人中也遇不到一個。加上煉制丹葯要耗費巨資,更不是窮人所能辦到的。學道的人多如牛毛,成功的人鳳毛麟角。華山之下,白骨多如野草,哪有心想事成的道理?再認真考查佛教,即使能成仙,最後也不免一死,無法擺脫人世間的羈絆而長生。我不願你們把心思全花在此事上。如果善於保養精神,調理氣息,起居有規律,穿衣冷暖適當,飲食有節制,吃些滋補葯物,能達到天賦的壽命,而不致夭折,這樣,我也就無可批評了。服用補葯要得法,不要耽誤正事。庾肩吾常服用槐實,到了七十多歲,眼睛還能看清小字,須發還是烏黑的。鄴城有些官員專門服用杏仁、構杞、黃精、白術、車前,從中受益不小,不能一一舉例。我曾患有牙疼病,牙齒松動,吃冷熱的東西都疼痛難忍。看了《抱朴子》里固齒的方法,說早上叩齒三百次就有效果,我實行了幾天,牙就好了,現在還堅持這么做。這一類的小技巧,不耽誤別的事情,也可以學學。如要服用補葯,陶弘景的《太清方》中收錄的葯方很完備,但是必須精挑細選,不能草率。最近有個叫王愛州的人,在鄴城學別人服用松脂,由於沒有節制,腸子堵塞致死。這種被葯物所害的人也很多。
養生的人首先應考慮避免災禍,保住身家性命。有了性命,然後才談得上保養,否則就是空談。單豹重視養生,卻因外部禍患而喪生;張毅重視防備外來禍患,卻死於身體疾病。這些都是前代賢人引為教訓的。嵇康寫了《養生》的論著,卻由於恃才傲物而被處死;石崇希望通過服葯來增添壽命,卻因貪戀錢財而遭殺害。這都是前代人糊塗的地方。
生命不能不珍惜,但也不能苟且偷生。走上危險的道路,捲入禍患的事情,放縱慾望而傷身,進獻讒言而致死,這些事君子都不應該做。若因忠孝之舉而被害;因施行仁義而獲罪,捨身以保全家庭,或為國捐軀,這些情況下君子是不吝惜生命的。自從戰亂開始,我看到一些名臣和賢士,面臨危難,苟且偷生,最終求生不得,徒然遭受屈辱,真叫人憤懣。侯景之亂中,王公將相多數被殺,王妃姬妾也很少有人活命。只有吳郡太守張嵊,領兵平亂,沒有取勝,被敵人殺害的時候,面不改色,正氣凜然;鄱陽王的世子簫嗣之妻謝夫人,也是謝遵的女兒,她登上屋頂怒斥叛兵,被箭射死。為什麼那些王公將相保住氣節如此困難,而那些婢女姬妾從容赴死如此容易?真是可悲呀!
【點評】《養生篇》中,作者闡述了對於養生保健的態度。他認為人的壽命是上天註定的,養生的目的是要達到天賦的壽命,而不致夭折。為此,一要「全身保性」,避免禍患加身,二要從起居、飲食、葯物等方面入手,長期堅持好的健身方法。對於生命,他認為應採取「不可不惜。不可苟惜」的態度,贊揚捨生取義的無畏精神。
B. 養生觀包含哪些內容
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主張養牛與自然界和諧統一。簡要地說,這一養生觀念包含二個方面的內容,以下分別作一分析。
1.養生要講究天人相應我國古典醫學名著《黃帝內經》首次提出「天人相應」觀。提出:人們生活在自然界中,同時也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之一,人體的生理活動受自然的影響而不斷地調整和適應。一年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由一年中陰陽消長所形成的,由於四時陰陽消長的變化,所以有舂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生物發展規律。
自然界的復雜變化,也必然會影響到人體的各個方面。中醫學理淪認為,天有三陰三陽六氣和五行的變化,人體也有三陰三陽六氣和五行的運動,自然氣候的變化,直接影響到陰陽六氣和五行的運動,而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取決於六經和五臟之氣的協調。
自然界陰陽五行的運動,與人體五臟六經之氣的運動是相互收受同應的。人與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的生命活動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可見,對於大自然的各種變化,人們必須與之相適應。只有如此,才能順應自然,求得人體與大自然環境的統一而保持健康。這是養生保健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在天人相應的整體觀的指導下,祖國傳統的養生學認為,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必須順應四時陰陽消長、二十四節氣轉換替代的客觀規律。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屬陽,秋冬屬陰。自然節氣也隨著氣候的變遷而發生舂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因此,人們在春夏之時,要順其自然保養陽氣;秋冬之時,亦應保養陰氣,故有「舂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這就要求人們凡精神活動、起居作息、飲食五味等都要根據四時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節。在作息時間上,也要順應四時的變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飲食五味上,攝取更要有規律,過飢、過飽或飲食偏嗜均能傷害臟腑,影響身體健康。
2.養生需要形神合一「形與神俱」、「形神台一」,是中醫學的又一養生觀,其主旨在於強凋形體運動與精神調攝的統一。所謂形,是指人的整個機體的外在表現,是物質基礎;而所謂神則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以及生命活動的內在表現,是功能作用。神為形主,無神則形不可活。神是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它既能協調臟腑、氣血陰陽的變化,維持人體內環境的平衡,又能調節臟腑等組織使之主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緩沖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情志刺激,從而維持人體與外環境的平衡。
神為形生,無形則神無以生。神是形的產物,形是神的基礎。從病理上看,形的病變可導致神的異常,神的改變也可影響形的生理功能的變化。形與神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體現出人的機體的整體辯證關系。
《黃帝內經》明確提出了「形與神俱」的形神共養觀點,如,《素問·上古天真問》說「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並提出了外辟邪氣(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以養形,內養真氣以充神(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的形.神合養方法。中醫養生學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體的養生方法更是多種多樣,但歸納起米,實際上不外乎「養形」與「養神」兩種:
「養形」:主要指臟腑、氣備津液、肢體、五官九竅等形體的攝養,「形乃神之宅」,故只有形體完備,才能有正常精神的產生。養形的具體內容非常廣泛,凡調飲食、節勞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攝生方法,以及體育鍛煉、氣功等健身運動,大都屬於養形的重要內容。「養形」須與四時陰陽消長、二十四節氣轉換替代相適應。
「養神」主要指安定情志、調攝精神。「養神」受四時陰陽消長、二十四節氣轉換替代的影響。中醫學認為,人的精神、情志變化是人體生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正常情況下,「神」是機體對外界各種刺激因素的「應答性反應」。它不僅體現了生命過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動,而且可以增強體質、抵抗疾病、益壽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動過於劇烈或持續過久,越過了生理的調節范疇,則會傷及五臟,影響人體的氣血陰陽,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
神不能離開形體,但形體若無神,則生命也就結束了。形與神是統一的,養生只有做到「形神俱在」、「形神共養」才能維護生命的健康長壽。
3.養生追求動態平衡中醫學認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是機體在內外環境的作用下,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維持的一種動態的、相對平衡的過程。內環境包括人體臟器的功能狀態、精神心理狀態等;外環境包括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地域、氣候)、社會環境等。平衡失調,就會導致器質性和功能性的疾病。
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是在動態中進行的,並通過調節達到「以平為期」。中醫養生學非常重視陰陽、氣血、臟腑的動態平衡,認為達到平衡才能實現祛病、強身、延年益壽之目的,所以養生追求的是平衡或者說是和諧。
①陰陽平衡陰陽,是中醫學里最重要的概念。所謂陽,…般是指活動的、上升的、機能亢進的,或屬於功能方面的;昕謂陰,一一股是指沉靜的、下降的、機能衰減的.或屬於器質方面的。陰陽有著彼此消長、相互轉化的關系,二者相互對立又相互制約。所謂協調陰陽,就是要使陰陽平衡、穩定,一『是指機體自身各部分問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動態平衡;二是指機體功能與自然界物質交換過程中的相對平衡。關於這一點,《黃帝內經》里早就指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絕,精氣乃絕。」意思是說,只有陰陽和平固秘,精神才能活而不亂,如果陰陽分離決絕,人的精氣也就竭絕了。這是對人體生理、病理的高度概括,說明調和陰陽在保持人體健康,防止疾病的發生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人體陰陽平衡是健康長壽、養生祛病的前提.只有機體陰陽達到動態的平衡,人體才能保持健康穩定的狀態。
②氣血平衡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可生血、行血,血可化氣、裹氣,二者如影隨形,同行同止。若氣血平衡失調,則會出現氣血不生、不行等病理變化,從而引起臟腑、經絡功能失調而發病。因此,保持氣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維系健康的必要條件,調理氣血,以期平衡也就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③臟腑平衡人體復雜的生命活動是以五臟為主體,是臟腑功能的綜合反映,養生就要協調臟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素問.靈蘭秘典論》)就是說若人體五臟六腑在心的統率下,彼此相互配合使用,就能壽命久長。可見,養生必須保持人體所有的臟腑(尤其是心、肝、脾、肺、腎)功能活動正常。要保持人體臟腑功能的健全且活動正常,一是要保持五臟與外界環境相適應;二是要使五藏、六腑瀉,三是要及時運用中醫五行學說的規律糾正臟腑的偏盛偏衰。
C. 保健養生粥類圖片附加文字說明
養生保健粥有很多種,可以根據自己所需來選擇食材!
D. 子午流注十二時辰養生圖解的內容簡介
《子午流注十二時辰養生圖解》主要講述了:子午流注是中醫聖賢發現的一種規律,即每日的12個時辰對應人體的12條經脈。12個時辰與人體12條經脈的關系,反映了人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人的生活習慣應該符合自然規律的觀點。人的臟腑在12個時辰中的興衰更替,環環相扣,互補互濟、十分有序。
中醫醫理講「因天之序」,就是要因循身體這個「天」本身的運動順序.就是東南西北.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發、生長、收斂、收藏。違背了這個順序,就要生病;順應這個順序。就健康長壽。
一天中的24小時分布,從半夜子時(23時)算起,分別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經脈為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由於時辰在變.因而不同的經脈在不同的時辰也有興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規律,對養生和用葯都有很大的益處。
E. 如何用word製作,養生館宣傳單頁 什麼邊框啊 小圖案啊
做成什麼樣子,就看自己的了。
1.圖形繪制:你可以用「繪圖工具」(視圖——工具欄——繪圖)進行自己想要的圖形繪制
2.插入表格:表格——插入——表格,輸入你想要的表格行數和列數
3.插入圖片:插入——圖片——來自文件,插入養生館的圖片
4.最後可以進行細微的修改,比如說可以在圖片的周圍畫一些簡單的,但是不同顏色的線條。
5.文字編輯:可以建立一些文本框(插入——文本框——行排/豎排)進行文字編輯
把文字放在不同的文職,做出來的宣傳單頁可以更好看。。。
F. 堅持養生的正能量句子有哪些
1、養生必先養德,大德必得其壽。
2、千保健,萬保健,心理平衡是關鍵。千養生,萬養生,心理平衡是「真經」。
3、養生乃長壽之伴侶,健康是長壽的朋友。
4、天下只有養生之道,沒有長生之葯。
5、瓜好吃不在大小,人健康不在年齡,衰老與年齡不成正比,善於養生保健的人,易逝的青春就會放慢腳步!
G. 求養生小知識,有標題和簡短內容的,越多越好。
春季養心肝
玫瑰花烤羊心
材料:鮮玫瑰花50克(或干品15克),羊心50克,食鹽5克。
做法:將鮮玫瑰花放入小鍋內,加入食鹽,煎煮10分鍾,待冷備用。羊心洗凈,切成長5厘米、寬3厘米、厚約1厘米的小塊,穿在燒簽上,邊烤邊蘸玫瑰鹽水,反復在明火上烤炙,烤熟即可。
夏季養生粥
黑米薏仁蓮子粥
黑米50克,糯米100克,薏仁10克,蓮子20克,冰糖、米酒各少許。將薏仁洗凈,加水浸泡一晚,再加入黑米、糯米、蓮子文火熬煮,至黏稠軟爛時將冰糖、米酒倒入其中攪拌均勻即可。黑米有「黑珍珠」和「世界米中之王」美譽,薏仁葯食皆宜,蓮子有養心安神、滋補元氣功效。多飲此粥可滋陰養心、溫脾補腎,滋補而不上火,是不可多得的粥中極品。
秋季養心安神
秋分節氣的養生要注重對肺脾腎三臟養護。適當選用一些中草葯煎服也很有效。黨參、芡實、白術、蒼術、茯苓能補脾祛濕止瀉。芡實可防病延年。蓮子補脾止瀉,益腎固精,固澀止帶,養心安神。蓮子和人參黃芪大棗茯苓同用,可補脾益氣。蓮子、芡實、酸棗仁、五味子有益腎氣,寧心安神治失眠。百合性偏涼,胃腸功能差者應少吃。
冬季保溫防寒
冬季氣溫低下,皮膚裸露部位極易凍傷,如手部、頭部、頸部等。其它如腳部也易受凍,因而應注意這些部位的防寒保溫,可圍圍巾,戴手套、耳套,穿棉鞋等保暖,還可隨時摩擦雙手和耳朵,適時墊腳、鍛煉。忌穿潮濕的衣服、鞋襪,同時,手臉洗後要揩乾後才可外出。
H. 與"養生"有關的字或者與"健康"有關的字有哪些
"健康":泰、全、旺、壯、朗、盛、剛、魁、 安、平、曦、柏、康、健、壽、昶、怡、宜、寧、靈。
"養生":靜、 寧、 康、 健、 療、 益 、壽 、精 、氣 、神、 順 、補、 溫 、靈 、平 、和 、延、 欲 、念 、旺 、衡 、充 、盈、 潤 、清 、源。
基本字義:
1、泰
平安,安定:泰適(幽閑安適)。
2、靜
安詳,閑雅:靜心。
3、寧
平安,安定:寧靜。
(8)養生圖片文字擴展閱讀
筆順:
組詞解釋:
1、歸寧[guī níng]舊指已婚婦女回娘家看望父母。
2、寧日[níng rì]安寧的日子:匪患不除,永無~。
3、寧帖[níng tiē](心境)寧靜;安穩:夜間總咳嗽,睡不~。
4、寧親[níng qīn]省(xǐng)親。
5、寧謐[níng mì]安靜;安寧。
I. 養生館內掛一幅什麼書法內容好
孫思邈衛生歌
天地之間人為貴,頭像天兮足為地。
父母遺體宜保之,箕疇五福壽為最。
衛生切實知三戒,大欲大怒並大醉。
三者若還有一焉,須防損失真元氣。
欲求長生先戒性,火不出兮神自定。
木去火兮不成災,人能戒性方延命。
貪欲無窮亡欲精,用心不已走元神。
勞形散盡中和氣,更復何能得此身。
心若太費費則竭,行若太勞勞則怯。
神若太傷傷則虛,氣若太損損則絕。
世人慾知衛生道,喜樂有常嗔怒少。
春噓名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閑。
三焦喜嘻除煩熱,四季長呼脾化餐。
切忌出聲聞口耳,其功猶勝保身丹。
發宜多梳氣宜練,齒宜常叩津宜咽。
子欲不死修昆侖,雙手揩摩常在面。
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
夏要增辛減欲苦,秋辛可省便加酸。
季月少咸甘略戒,滋味偏多病相連。
若能全減身康健,自然五臟保平安。
春寒莫放綿衣薄,夏日汗多無病難。
秋冬衣冷漸加添,莫待病時才服葯。
太飽傷神餓傷胃,太渴傷血並傷氣。
餓餐渴飲勿太過,免致膨脹傷心肺。
醉後強飲勿太過,未有此身不成疾。
人資飲食以養身,去其甚者自安適。
食後徐行百步多,手磨臍腹食消磨。
夜半靈根灌清水,丹田濁氣切須呵。
飲酒可以陶性情,太過飲多防有病。
肺為華蓋倘受傷,咳嗽勞神能損命。
坐卧防風吹腦後,腦內入風人不壽。
更兼醉飽卧風中,風入五內成實咎。
身安壽永事如何?胸次平夷積善多。
惜命惜身兼惜氣,請君熟玩衛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