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字圖片 > 恐龍簡介圖片文字

恐龍簡介圖片文字

發布時間:2022-01-19 14:15:16

㈠ 恐龍簡介(150字以內)

恐龍
(英文:adinosaur)是群中生代的多樣化優勢脊椎動物,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於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在2005年日本考古學家觀鈴發現新證據,恐龍有可能是在蛋里孵化出來的。
在1862年發現的始祖鳥化石,與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自從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現代鳥類極可能是獸腳亞目恐龍的直系後代。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唯一倖存發展至今的恐龍,而少數科學家甚至認為它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鱷魚則是另一群恐龍的現代近親,但兩者關系較恐龍與鳥類遠。恐龍、鳥類、鱷魚都屬於爬行動物的初龍類演化支,該演化支首次出現於晚二疊紀,並在中三疊紀成為優勢動物群。
在20世紀前半期,科學家與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系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溫血動物的假設。
恐龍分類恐龍與其它爬行動物的最大區別在於它們的站立姿態和行進方式,恐龍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態,其四肢構建在其體軀的正下方位置。這樣的架構要比其他種類的爬行動物(如鱷類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為有利。根據恐龍腰帶的構造特徵不同,可以劃分為兩大類:蜥臀目(Saurischia)和鳥臀目(Ornithischia)。
二者區別在於其腰帶結構: 蜥臀目的腰帶從側面看是三射型,恥骨在腸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則向後延伸,這樣的結構與蜥蜴相似;鳥臀目的腰帶,腸骨前後都大大擴張,恥骨前側有一個大的前恥骨突,伸在腸骨的下方,後側更是大大延伸與坐骨平行伸向腸骨前下方。因此,骨盆從側面看是四射型。不論是蜥臀目還是鳥臀目,它們的腰帶在腸骨、坐骨、恥骨之間留下了一個小孔,這個孔在其它各個目的爬行動物中是沒有的。正是這個孔表明,與所有其它各個目的爬行動物相比,被稱為恐龍的這兩個目之間有著最近的親緣關系。
蜥臀目分為蜥腳類(Sauropoda)和獸腳類(Theropoda)。
蜥腳類有分為原蜥腳類和蜥腳形類。原蜥腳類主要生活在晚三疊紀到早侏羅紀,是一類雜食--素食性的中等大小恐龍。蜥腳形類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它們絕大多數都是巨型的素食恐龍。頭小,脖子長,尾巴長,牙齒成小匙狀。蜥腳亞目的著名代表有產於我國四川、甘肅晚侏羅紀的馬門溪龍,由19節頸椎組成的脖子長度約等於體長的一半。
獸腳類生活在晚三疊紀至白堊紀。它們都是肉食龍,兩足行走,趾端長有銳利的爪子,嘴裡長著匕首或小刀一樣的利齒。霸王龍是著名代表。
鳥臀目分為5大類:鳥腳類(Ornthopoda)、劍龍類(Stegosauria)、甲龍類(Ankylosauria),角龍類(Ceratopsia)和腫頭龍類(Pachycephalosauria)。
鳥腳類是鳥臀類中乃至整個恐龍大類中化石最多的一個類群。它們兩足或四足行走,下頜骨有單獨的前齒骨,牙齒僅生長在頰部,上頜牙齒齒冠向內彎曲,下頜牙齒齒冠向外彎曲。它門生活在晚三疊紀至白堊紀,全都是素食恐龍。
劍龍類,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質刺棒兩對,劍龍類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到早白堊紀,是恐龍類最先滅亡的一個大類。
甲龍類的恐龍體形低矮粗壯,全身披有骨質甲板,以植物為食,主要出現於白堊紀。
角龍類,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龍。頭骨後部擴大成頸盾,多數生活在白堊紀晚期,我國北方發現的鸚鵡嘴龍即屬角龍類的祖先類型。
腫頭龍類主要特點是頭骨腫厚,顬孔封閉,骨盤中恥骨被坐骨排擠,不參與組成腰帶,主要生活在白堊紀。

㈡ 32種恐龍圖片及介紹

你可以去網路搜索一下恐龍名稱,裡面有權威的資料和圖片:地震龍,雷龍,梁龍,腕龍,馬門溪龍,雙腔龍,巨型山東龍,斑龍、林龍,劍龍,三角龍,腫頭龍,甲龍,禽龍,鴕鳥龍,巨獸龍,鯊齒龍,馬普龍,棘背龍,霸王龍,異特龍,永川龍,中華盜龍,猶他盜龍,迅猛龍,雙脊龍,棘背龍,腔骨龍,食肉牛龍,反椎龍,虛骨龍,始秀顎龍,嗜鳥龍,原角龍,戟龍,冠龍,超龍,阿根廷龍,鯨龍等等,還有一種值得一提,鐮刀龍,具有巨大爪子的植食性恐龍。
自己去找找吧,很方便的。

㈢ 恐龍簡介

恐龍簡介
恐龍源自數十億年前生活在海洋裏的微生物.漸漸微生物演化成魚類.由於海洋裏的生物漸多,魚類又演化出在陸地上行走的兩生類,接著並演變出爬行類.
恐龍有陸地王者之稱,他們生存於大約2億2500萬年前至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其間歷時約1億6000萬年.在這段漫長的歲月里,陸地上的植物也隨著時代的變遷發生變化.
恐龍時期
三疊紀—(約2億4千8百萬到2億8百萬年前)是中生代的第一個時期.當時所有的陸地形成了一個超級大陸,叫做盤古大陸,北半部稱勞拉西亞古陸,南半部則是岡瓦納古陸.
___ 當時各地的氣候都限暖和或者炎熱.極地沒有冰層覆蓋,沙漠在內陸地區擴展.顯花植物尚未演化出來.
侏羅紀—(約2億1千萬—1億4千萬年前)是中生代的第二個時期.在亞洲針葉樹和銀杏繁茂.盤古大陸繼續分離.
白堊紀— (約1億4000萬—6500萬年前)是中生代的第三個時期.雖然恐龍不斷繁盛,但是在這個時代末期就都滅絕了. 在三疊紀開始分裂的盤古大陸到了白堊紀即很快地形成了大西洋.從6500萬年前到現在為止.
恐龍時期
恐龍類別
主龍亞綱大致上可分為兩個目:「蜥盤目」和「鳥盤目」.
蜥盤目:
蜥盤目具類似蜥蜴的三角狀腰帶,原始類型為後足行走,而進步代表又有四足行走者,分肉食恐龍和素食恐龍.根據「肢骨結構」,結合「生活方式」,蜥盤目又分為兩個亞目:獸腳亞目和蜥腳形亞目.
鳥盤目:
腰帶為四射型結構,與鳥類者相似.,除鳥腳亞目外,其餘是四足行走動物,大部份屬素食恐龍,少數是雜食.鳥盤目共有五個亞目:鳥腳亞目,劍龍亞目,甲龍亞目,角龍亞目和腫頭龍亞目.
恐龍滅絕
恐龍滅絕的可能性很多,其中較真實的有下列幾種理論:
1)行星撞擊理論: 銥在地球上含量很少, 但在白堊紀的沉積物中發現了豐富份量, 使人猜想乃行星撞擊所留下證據.估計當時因撞擊而引起地表上濃密而蔽日的塵埃, 擋住了陽光而使大量植物枯死, 地球氣候寒冷, 素食恐龍因食物鏈中斷而滅亡; 肉食恐龍最後亦步其後塵, 當時即使能有絕少數小型的恐龍, 但不久亦難以倖免.這個是最可能令恐龍滅絕的原因.
2)哺乳類動物的出現: 到了白堊紀未期, 素食恐龍被肉食恐龍吃盡之後,只好相互殘殺, 同時小型哺乳類動物亦因為過度飢荒,冒險盜取恐龍的卵,並藉此為生.恐龍的後代受到嚴重威脅,更有人猜測當時恐龍種族中發生了流行瘟疫,有毒氣體漫延; 植物受污染而毒化,最後完全滅亡.
3)火山爆發理論: 白堊紀未期火山頻密活動帶來慢性災害,大量的火山灰噴發出來, 經常把成群的古生物淹沒,(孔子鳥的形成可能其中之一),大氣層逐漸昏暗,植物枯萎,動物亦相互獵殺而同歸滅亡.
恐龍滅絕
恐龍之最
●最大的恐龍:『地震龍』,走路時驚天動地有如地
震,故而得名. 1986年8月,在新墨西哥州中部出
土,體長約50公尺,是世界最大最長的恐龍紀錄.
●腦袋最堅硬的恐龍:『厚頭龍』,白堊紀後期,全
長約8公尺.
●數量最多的恐龍:『慈母龍』,白堊紀後期,全長
約9公尺.
●體型最小的恐龍:『細顎龍』,侏羅紀後期,全長
約60公分,只有雞一般大,但速度很快.
●速度最快的恐龍:『恐爪龍』,白堊紀中期,全長
約3公尺,成群進行狩獵.
恐龍之最
●最殘暴的恐龍:『暴龍』,身體高達約14公尺,體
重大約10公噸,白堊紀後期美洲大陸的最後一類肉
食性恐龍,聽說還會吃死恐龍的腐肉.
●牙齒數目最多的恐龍:『鴨嘴龍』,白堊紀後期,
全長8~10公尺,齒數在2000顆以上.
●背飾最多的恐龍:『劍龍』,侏羅紀後期,全長約
8公尺,背上的盾板甚至可達80公分.
●視力最佳的恐龍:『似鳥龍』,白堊紀後期,全長
約3.5公尺,眼睛甚至有10公分大.
●頭最大的恐龍:『三角龍』,白堊紀後期,全長約
8公尺,頭卻有約2.6公尺.
恐龍化石
恐龍的屍體經過億萬年變成化石,由於地質的侵蝕作用,才又露出地面,被人發現.這些化石經過專家研究,將它復原成形,最後展示出來,讓大家看到這種恐龍的形象.恐龍的復原工作十分不容易.專家除了必須對現存生物有充份了解之外,在挖掘化石的時候,也要仔細觀察;再加上豐富的想像力以及藝術家的表現手法,才能把一個恐龍的骨架復原.復原的骨架再加上肌膚,就能畫出一幅恐龍的復原圖.復原的恐龍必須合乎生物生活的法則,不然的話就會產生錯誤.
在英國南部的蘇塞克斯郡有一個叫做劉易斯的小地方.180年前,這里曾經住著一位名叫曼特爾的鄉村醫生.這位曼特爾先生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心,特別喜愛收集和研究化石.行醫治病之餘,他常常帶著妻子一起爬山涉水去尋找和採集化石,足跡踏遍了周圍有岩層出露的溝溝坎坎.久而久之,曼特爾夫人也成了一位"自然之友"和化石採集高手.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氣非常的寒冷,可是曼特爾先生還是照常出門去給病人看病.夫人在家裡等著丈夫回來,心理總是惦記著他會不會著涼.後來,曼特爾夫人實在坐不住了,就帶上一件丈夫的衣服出門向著他出診的方向去迎接他.她走在一條正修建的公路上,公路兩旁新開鑿出的陡壁暴露出一層層的岩石.她習慣性地邊走邊觀察兩邊新裸露出來的岩層,忽然,一些亮晶晶的東西引起了她的注意."這是什麼東西呢 "她一面自言自語,一面走上前去仔細觀看.哇!原來是一些樣子奇特的動物牙齒化石.這些化石牙齒太大了,曼特爾夫人從來沒有見到過這么大的牙齒.發現的興奮使得曼特爾夫人忘記了給丈夫送衣服這件事.她小心翼翼地把這些化石從岩層中取出來帶回了家裡.
最早發現了恐龍
兩年後的一天,他偶然結識了一位在倫敦皇家學院博物館工作的博物學家,此人當時正在研究一種生活在中美洲的現代蜥蜴——鬣蜥.於是,曼特爾先生就帶著那些化石來到倫敦皇家學院博物館,與博物學家收集的鬣蜥的牙齒相對比,結果發現兩者非常地相似.喜出望外的曼特爾先生就此得出結論,認為這些化石屬於一種與鬣蜥同類,但是已經絕滅了的古代爬行動物,並把它命名為"鬣蜥的牙齒".
後來,隨著發現的化石材料越來越多,人類對這些遠古動物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我們知道所謂的"鬣蜥的牙齒"這種動物實際上是種類繁多的恐龍家族的一員;它確實與鬣蜥一樣屬於爬行動物,但是它與真正的鬣蜥的親緣關系比起與其它種的恐龍的關系還要遠呢!但是,按照生物命名法則,這種最早被科學地記錄下來的恐龍的種名的拉丁文字並沒有變,依然是"鬣蜥的牙齒"的意思.不過,它的中文名稱則被譯成為禽龍.
因此請記住:禽龍是科學史上最早記載的恐龍.同時,別忘了曼特爾這個名字以及他那位熱愛大自然的妻子.
"恐龍"之名的由來
實際上,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的歷史肯定是由來已久.早在曼特爾夫婦發現禽龍之前,歐洲人早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巨大骨骼化石.但是,當時人們並不知道它們的確切歸屬,因此一直誤認為是"巨人的遺骸".至於我們中國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開始採集地下出土的大型古動物化石入葯,並把這些化石叫做"龍骨".誰能肯定,這"龍骨"之名與恐龍化石的發現就沒有聯系嗎
但是,直到曼特爾夫婦發現了禽龍並與鬣蜥進行了對比,科學界才初步確定了這是一種類似於蜥蜴的,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因此,隨後發現的新類型的恐龍以及其它一些古老的爬行動物,名稱全都和蜥蜴有關,例如"像鯨魚的蜥蜴","森林的蜥蜴"等等.同時,由於最初引起人們注意的這些遠古動物化石,往往個體巨大,奇形怪狀,著實令人恐怖.

隨著這些令人恐怖而類似於蜥蜴的遠古動物的化石不斷被發現和發掘,它們的種類積累得越來越多,許多博物學家已經開始意識到它們在動物分類學上應該自成一體.到了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歐文爵士用拉丁文給它們創造了一個名稱,這個拉丁文由兩個詞根組成,前面的詞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後面的詞根意思就是"蜥蜴".從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這一大類彼此有一定的親緣關系,但是卻表現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動物的統稱.我們中國人則既有想像力又有概括力,把這個拉丁名翻譯成了"恐龍".
現在我們知道,恐龍家族中確實有許多令人恐怖的龐然大物,但是也有一些小巧可愛的"小東西".如果你到北京動物園西邊不遠的中國古動物館去看一看,從身長不足1米的鸚鵡嘴龍到身長達22米的馬門溪龍,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各種恐龍一定會使你對恐龍世界有一個更為全面的了解.
現在我們還知道,恐龍根本就不是蜥蜴.它們雖然都屬於爬行動物,但是在門類繁雜的爬行動物大家族中,恐龍與蜥蜴的親緣關系相差得還相當遠呢
最大的恐龍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發現的身材最大的恐龍是震龍,它的身長有39至52米!身高可以達到18米!!體重達到130 噸!!!也就是說,2到3條震龍頭尾相接地站在一起,就可以從足球場的這個大門排到另一個大門.而如此沉重的龐然大物如果在原野上行走的話,它那碩大的巨腳每一次踩到地面都會使大地發生顫抖,就像地震一樣.這就是"震龍"一名的含義.
震龍生活的時代是大約1億6千2百萬年到1億3千6百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在動物分類學上,它屬於蜥臀目,蜥腳亞目,梁龍科.除了震龍之外,當時生活在地球上的身體巨大的蜥腳亞目(一般稱為蜥腳類)恐龍還包括梁龍科的梁龍(身長26米),雷龍(身長21米,體重25噸),超龍(身長42米,肩部高5.19米,臀部高4.58米),馬門溪龍(身長22米)以及腕龍科的腕龍(身長25米,體重30~50噸)等等.
這些巨大的恐龍都是吃植物的,高大的身軀和長長的脖子使得它們可以吃到高樹上的葉子.如此巨大的身材肯定需要特別大的食量,但是這些恐龍卻全都長了一個相對來說很小的腦袋和不大的嘴,怎麼來滿足那麼大的食量呢 大概它們只能不停地吃了.科學家推測,馬門溪龍一天要用23個小時的時間來進食!這恐怕也是世界之最了.
想一想,一頭馬門溪龍23個小時要吃下多少樹葉呀,還有成千上萬其它的馬門溪龍呢,還有更多的其他巨型蜥腳類恐龍呢.看來,那時侯地球上肯定是植物茂密,森林遍野,自然環境非常地優越,才使得這么多的龐然大物能夠悠閑地生活在地球上.
現在,我們在陸地上再也見不到如此龐大的動物,能夠與它們相比的大概只有生活在海洋里的藍鯨了.雌性藍鯨可以長到30多米,體重可以達到200噸重.

世界上最長的恐龍足跡
20世紀90年代,一個由美國丹佛科羅拉多大學恐龍足跡專家馬丁-洛克萊教授率領的古生物考察隊在位於土庫曼和烏茲別克邊境上的一片泥灘上,發現了迄今為止所發現的世界上最長的恐龍足跡化石.其中,有5串足跡都比過去在葡萄牙發現的延伸了147米的世界最長恐龍足跡還要長,其長度分別為184米,195米,226米,262米和311米._
這些足跡是由20多條巨齒龍留下的.巨齒龍是一種與霸王龍相似的食肉恐龍,但是它們生活在距今1億5千5百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那個時候霸王龍還沒有出現呢._
新發現的足跡與過去在北美洲和歐洲發現的巨齒龍的足跡非常相似,說明在侏羅紀晚期的時候巨齒龍的分布范圍很廣._
每個足印的大小與霸王龍的足印差不多,有60多厘米長.足印還顯示其足後跟比較長.足跡顯示的跨步長度表明,這些巨齒龍的身體只比一般身長在12.2米左右的霸王龍略微小一點.像所有的肉食恐龍一樣,巨齒龍的足跡顯示它的一隻腳的足印並不落在另一隻腳的前面,而是在左右足印之間有90多厘米寬的間距.科學家據此推測,巨齒龍很可能像鴨子那樣搖搖擺擺地走路.

恐龍家譜
早期的古生物學家認為恐龍是自成一類的爬行動物,因此將其統一分類在"恐龍目"當中.後來,當科學家對這些動物的知識增多以後,才發現它們實際上包括了兩個不同的爬行動物目,即蜥臀目(一般稱為蜥臀類)和鳥臀目(一般稱為鳥臀類).二者的區別在於其腰臀部的骨骼(解剖學上稱為腰帶)結構:蜥臀類的腰帶從側面看是三叉形,恥骨在腸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則向後伸,這樣的結構與蜥蜴類相似;鳥臀類的腰帶,腸骨前後都大大擴張,恥骨則有一個大的前突起,伸出在腸骨的下方,因此,骨盆從側面看是四射形,四個突出部分(四支)由腸骨的前部,後部,恥骨前支(也稱前突或前恥骨)和緊擠在一起的坐骨和恥骨體及恥骨後支(也稱後突)構成.
不論是蜥臀目還是鳥臀目,它們的腰帶在腸骨,坐骨和恥骨之間留下了一個孔.這個孔,在其它各個目的爬行動物中是沒有的.科學家由此推測,正是這個孔表明,與所有其它各個目的爬行動物相比,被稱為恐龍的這兩個目之間有著最近的親緣關系.
兩個目的恐龍分別在三疊紀晚期起源於槽齒類.
不論是蜥臀目還是鳥臀目,它們的腰帶在腸骨,坐骨和恥骨之間留下了一個孔.這個孔,在其它各個目的爬行動物中是沒有的.科學家由此推測,正是這個孔表明,與所有其它各個目的爬行動物相比,被稱為恐龍的這兩個目之間有著最近的親緣關系.
兩個目的恐龍分別在三疊紀晚期起源於槽齒類.
不論是蜥臀目還是鳥臀目,它們的腰帶在腸骨,坐骨和恥骨之間留下了一個孔.這個孔,在其它各個目的爬行動物中是沒有的.科學家由此推測,正是這個孔表明,與所有其它各個目的爬行動物相比,被稱為恐龍的這兩個目之間有著最近的親緣關系.
兩個目的恐龍分別在三疊紀晚期起源於槽齒類.
蜥臀目分為3個亞目:古腳亞目,蜥腳亞目和獸腳亞目.
古腳亞目是一些生活在三疊紀晚期的小型至中型恐龍,曾被稱為原蜥腳類或板龍類.它們身體較粗壯,半四足行走.我國雲南發現的著名的祿豐龍就屬於古腳亞目.
蜥腳亞目從古腳亞目演化而來,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它們絕大多數都是巨型的素食恐龍.頭小,脖子長,尾巴長,牙齒呈小匙狀.蜥腳亞目的著名代表有產於我國四川,甘肅晚侏羅世的馬門溪龍,由19節頸椎組成的脖子長度約等於體長的一半.
獸腳亞目生活在晚三疊世至白堊紀.它們都是肉食性恐龍,兩足行走,趾端長有銳利的爪子,嘴裡長著匕首或小刀一樣的利齒,牙齒前後緣常有鋸齒.霸王龍是其著名代表.
晚些時候,曼特爾先生回到了家中.當夫人將新採集到的化石呈現在他眼前的時候,他驚呆了.他見過許許多多遠古動物的化石牙齒,可是沒有一種能夠與這么大,這么奇特的牙齒相似.
在隨後不久,曼特爾先生又在發現化石的地點附近找到了許多這樣的牙齒化石以及相關的骨骼化石.為了弄清這些化石到底屬於什麼動物,曼特爾先生把這些化石帶給了法國博物學家居維葉,請這位當時在全世界都是最有名的學者給予鑒定.
說實在的,居維葉也從來沒有見過這類化石,而他讀過的所有的由前輩科學家撰寫的書籍和論文中也從來沒有提到過這種化石.不過,居維葉還是根據他掌握的相當豐富的動物學知識做了一個判斷,他認為牙齒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馬的,它們的年代都不會太古老.
曼特爾先生對居維葉的鑒定非常懷疑,他認為居維葉的結論太草率了.他決定繼續考證.從此,只要一有機會,他就到各地的博物館去對比標本,查閱資料.

圖片欣賞
圖片欣賞
圖片欣賞
恐龍的頭部
鳥臀目分為5個亞目:鳥腳亞目,劍龍亞目,甲龍亞目,角龍亞目,腫頭龍亞目
古老的雲南龍
侏羅紀之初,在地球上的各個大陸上都生活著許多類型的恐龍,由於這些恐龍在各地的面貌大同小異,因此被稱為環特提斯海恐龍動物群._
在這個環特提斯海恐龍動物群中,生活過一類以發現地--我國雲南省命名的雲南龍,它們是侏羅紀剛剛開始就出現的一種古腳類恐龍._
雲南龍長有一條長長的脖子,四足行走,以植物為食.令人驚奇的是,雲南龍的牙齒非常奇怪,身為古腳類恐龍,它的牙齒卻長得非常像一種蜥腳類恐龍--腕龍的牙齒.雲南龍長有60多顆牙齒,這些牙齒不僅形狀像蜥腳類恐龍的牙齒,而且連磨蝕的方式都與蜥腳類恐龍相像.這種情況很可能正是蜥腳類恐龍起源與古腳類恐龍的證據之一
多謝收看!!!~~~~
http://cache..com/c?word=%BF%D6%C1%FA%3B%BC%F2%BD%E9&url=http%3A//www%2Eplkwws%2Ee%2Ehk/schoollife/specify%5Fq/reports/powerpoint/p5/p5b%2Eppt&b=0&a=40&user=

http://cache..com/c?word=%BF%D6%C1%FA%3B%BC%F2%BD%E9&url=http%3A//xxzx%2Ewems%2Enet/jxggtd/wems%2Dxxzp/xxzp13%2Eppt&b=0&a=42&user=

㈣ 恐龍圖片、介紹

大家多來關注這些古老而又溫柔的大傢伙

恐龍魚是多鰭目下的魚。 恐龍魚種類介紹:
1 金恐龍,又稱九角龍、九節龍,其學名叫做Polypterus senegalus(Polypterus的意思是「很多鰭」,所以可以翻譯成「多鰭魚」),有Polypterus senegalus meridionalis和Polypterus senegalus senegalus兩個種,前者只產於中非,後者產於東、西、中非,我們飼養的是後面的種類,至於體長,金恐龍在野生環境里可以長到40厘米,在魚缸中一般可
以長到30,資料上說meridionalis可以長到70。

金恐龍的白化

2 青恐龍,學名Polypterus palmas,最小的一種恐龍,能長到30厘米,成熟後頭部和胸鰭會出現綠色而得名。產地:剛果、賴比瑞亞、塞拉里昂、幾內亞。青恐龍身上的紋路和大花類似,因此容易和小大花搞混,區別方法是:1、看頭部,青的形狀和金恐龍一樣,短而圓,上齶比下齶長一點,大花的相對扁而長,上下齶幾乎等長。2、胸鰭,青恐龍為青色,大花有黑色環狀斑紋。3、背鰭,青6個,大花為8個或以上。雖然青恐龍比較短小,但卻可以長到很粗,經常可以看到很肥的青恐龍圖片。據說繁殖比較容易。

3 大花恐龍(注意:古代魚總攬上把大花叫做巨型大花恐龍,而把剛果恐龍王叫做大花恐龍),學名:Polypterus ornatipinnis
,產地:中部和東部非洲,剛果河、坦湖。大花可以長到60厘米,是相當巨大的恐龍,也是國內常見的恐龍種類之一。黃黑交錯的斑紋,胸鰭上的標志性黑色環紋,巨大的體型,再加上數量不少,價格也比較便宜,大花恐龍確實是一種值得收藏的魚種。大花恐龍的性情比較暴烈,同種之間經常發生打鬥,有時候甚至攻擊混養的其他魚類。大花生長速度快,食
量大,吃魚的動作也比金恐龍之類的小型恐龍猛烈。

4 斑節恐龍,學名:Polypterus delhezi,產地:中非,剛果河,體長可以達到40厘米以上,因身上的黑色條紋而得名。斑節的頭部比大花的要扁,但更窄一些,成熟後身體會出現綠色光澤。斑節的背鰭為11個或者以上。斑節的性情比較溫順,但生長速度不快。

5 剛果恐龍王,又叫薩伊恐龍王,學名:Polypterus weeksii,產於剛果,體長可以達到將近60厘米,是一種稀有的夢幻大型恐龍。剛果的形體很象大花,但體表沒有大花那樣交錯的紋路,而是一條條黑色的條紋,有的條紋分成叉狀,從恐龍的上方看去,好象一排「X」。
剛果和斑節比較象,區別方法是:剛果的頭型比斑節寬短,背鰭8個或者以上,而斑節為11個或以上。

6 金恐龍王,學名:Polypterus endlicheri congicus,產於剛果、坦湖,黃金是恐龍中最大的品種,體長記錄是97厘米(不要聽魚商們瞎說什麼恐龍可以長到一米多)。黃金恐龍的底色為黃褐色,體表有黑色的細條紋。
3種恐龍王的區別:鱷魚恐龍王體表只有縱向的紋路,沒有豎紋,有的個體粗看上去甚至是純色的;黃金和虎紋有黑色豎紋,但黃金的較細,而虎紋為塊狀分布。
7 鱷魚恐龍王,學名:Polypterus bichir lapradei,分布於西非的大部分地區,也叫棘刺恐龍王,可以生長到60厘米以上。鱷魚恐龍王的特點是從頭後開始有幾條黃色的紋路,到身體中部紋路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黃黑交錯的斑塊,成體身上有黃綠色光澤,是一種非常漂亮的恐龍王,但有的個體身上的紋路不是那麼明顯。相對於別的恐龍,鱷魚比較神經一些 。

8 虎紋恐龍王,學名:Polypterus endlicheri endlicheri,產於奈及利亞、查德湖,體長可以達到70厘米以上。虎紋是恐龍中最漂亮的品種,成體頭部扁平,身體相對於一般的品種要強壯很多。虎紋的下顎比上顎長出一塊,說明虎紋是一種非常兇猛的恐龍。
9 草繩恐龍,學名:Erpetoichthys calabaricus,產地:西非、喀麥隆、奈及利亞。草繩恐龍的體形超級細長,最長可達90厘米,但身體要單薄許多。草繩為黃綠色,腹鰭退化,胸鰭根部有黑點。
附件
7_126_86db925808b4300.jpg (62.21 KB)
2008-10-4 20:55

㈤ 霸王龍50字簡介加圖片

霸王龍即雷克斯暴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特里赫特階距今約6850萬年到650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非鳥類的恐龍種類之一。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

霸王龍屬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體長約11.5-14.7米。平均臀部高度約4米。最高臀高可達到5.2米左右,頭高最高近6米。平均體重約9噸,最重14.85噸,頭部長度最大約1.55米。咬合力一般9萬牛頓—12萬牛頓,嘴巴末端最大可達20萬牛頓左右,同時也是體型最為粗壯的食肉恐龍。

(5)恐龍簡介圖片文字擴展閱讀

1902年,美國一位恐龍化石採集家巴納姆·布朗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黑爾溪發現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動物骨骼,當時他是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

之後的兩個夏天,他相繼從堅硬的砂岩中挖掘骨架。由於骨頭相當沉重,於是他製造了一種用馬匹拖拉的專用雪橇,這才把骨頭運到附近的公路。他所發現的是第一具霸王龍的骨骸。

1910年,巴納姆·布朗率領的考察隊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境內的紅鹿河峽谷開始了大規模的採集。布朗在那裡找到了保護得極為完好的戟龍、盔龍和尖角龍等骨架化石和一些恐龍皮膚化石。

在紐約博物館中,布朗的老闆奧斯本迫不及待的把他命名為霸王龍的動物公諸於世,在安裝骨架的同時,布朗和奧斯本以模型重塑霸王龍生前的風采,但是他們無法把重達兩噸的骨頭組合成他們心目中的形象——「靈巧如鳥的巨獸」。

㈥ 恐龍資料50字

恐龍(英文名:Dinosaur) ,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

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非鳥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如今僅存鳥類,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可「鳥類屬於恐龍」的說法。

(6)恐龍簡介圖片文字擴展閱讀:

恐龍大致可分為草食性恐龍、肉食性恐龍和雜食性恐龍三大類:

第一類草食性恐龍:

大部份生活在靠近水源的森林內,其目的是為便於取水、取食。草食性恐龍中較具代表性的有腕龍、梁龍、雷龍等。

他們的長頸讓他們可以輕易取食林內大樹上的嫩葉,一旁的河川又方便他們夏天時就近泡水消暑。另外劍龍、原角龍、三角龍、優甲龍等恐龍則較喜生活在廣大遼闊的草原上,如果遇到肉食性恐龍侵犯他們的生活領域時,則會群集向侵略者發動攻擊,以保障群體的安全。

第二類雜食性恐龍:

以似鳥龍、始祖鳥、偷蛋龍較具代表性,他們極少群居,大多是零零散散的分布在各處。只有在遷移或遠行時才有例外。

他們平常是以盜取草食性恐龍的蛋維生,平日生活於極深的山谷中和陰森的密林內。而始祖鳥、似鳥龍等食性恐龍的生活也類似如此。

第三類肉食性恐龍:

肉食性恐龍大部份居無定所,以大家都知道的暴龍(霸王龍)而言,他們有時住在山林中的洞穴里、有時住在濃密的叢林中,他們是以突襲的方式獵捕食物。他用那粗大有力的尾巴橫掃獵物,將其打昏再沖過去一口咬住,這是大部份大型肉食恐龍的獵食方式。

如異特龍、泰氏龍、重爪龍均屬此類。肉食恐龍中的恐爪龍(迅猛龍)他們體型較小,是群居型的肉食恐龍,不論獵捕食物或遷徙都是群體而行決不單獨行動。

㈦ 恐龍的簡介怎麼寫20個字。

恐龍(英文名:Dinosaur),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 在研究幾塊樣子像蜥蜴骨頭化石時,認為它們是某種史前動物留下來的,並命名為恐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㈧ 恐龍簡介30字

恐龍,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發現恐龍之前,歐洲人就已經知道地下埋藏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巨大骨骼化石。直到古生物學家曼特爾發現了恐龍並與鬣蜥進行了對比,科學界才初步確定這是一群類似於蜥蜴卻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

(8)恐龍簡介圖片文字擴展閱讀

1、奧氏大地龍

奧氏大地龍(Tatisaurus oehleri)是劍龍類大地龍屬(Tatisaurus)的一個種,植食性,體長約2米,生活在中生代的侏羅紀早期。化石標本是左側頷骨具有牙齒的殘片,發現於中國。

2、關氏嘉陵龍

關氏嘉陵龍(Chialingosaurus kuani)是劍龍類嘉陵龍屬(Chialingosaurus)的一個種,生活在中生代侏羅紀的中期。有學者認為關氏嘉陵龍化石標本為未成年個體,可用於分類鑒定的特徵尚未發育。

閱讀全文

與恐龍簡介圖片文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人帥氣發型圖片大全 瀏覽:817
word圖片怎麼變大排列 瀏覽:164
男生小眼睛的發型圖片 瀏覽:570
少女畫畫圖片簡單 瀏覽:484
word里怎麼把圖片弄成弧度的 瀏覽:728
女孩斗雞眼真人圖片 瀏覽:103
搞笑萌系動漫圖片 瀏覽:446
給男生撓腳心漫圖片 瀏覽:229
女蓋頭發型圖片 瀏覽:546
我是吃貨的文字圖片 瀏覽:390
白襪初中女生圖片 瀏覽:492
動漫騎士高清圖片 瀏覽:327
女主發型燙發圖片 瀏覽:338
表演區衣服製作圖片海綿紙 瀏覽:744
簡單的建築模型圖片 瀏覽:640
男生燙發長長後圖片 瀏覽:828
如何提取移動端頁面圖片 瀏覽:849
悟空時代衣服圖片 瀏覽:98
男士牛仔褲圖片價格 瀏覽:669
雜志美女可愛圖片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