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彝文與甲骨文很相似嗎和漢字同源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主要指中國商朝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吉凶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一般是占卜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果。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使用了一段時期,是研究商周時期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甲骨文其形體結構已有獨立體趨向合體,而且出現了大量的形聲字,已經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被稱為「最早的漢字」。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
以現有考古資料發現,甲骨文並非商代特有,早在商朝之前就已經存在。(西安市西郊斗門鄉花園村原始社會遺址)
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是一種很重要的古漢字資料。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在總共10餘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識別的約有2500多字。
甲骨文中形聲字約佔27%,可見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從殷商的甲骨文看來,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能夠完整記載漢語的文字體系了。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現的單字數量已達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會意字,也有很多形聲字。這些文字和我們如
今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區別。但是從構字方法來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甲骨文中頻繁地提到「羌」這個字,意為奴隸。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其主要特點:
1、在字的構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實物的特徵,而筆畫多少、正反向背卻不統一。
2、在甲骨文中,有些字有沒有「口」意思是一樣的。比如「占卜」與「占」都出自「卜」這個字。
3、甲骨文的一些會意字,只要求偏旁會合起來含義明確,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異體字非常多,有的一個字可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寫法。
4、甲骨文的形體,往往是以所表示實物的繁簡決定大小,有的一個字可以占上幾個字的位置,也可有長、有短。
殷王武丁占卜用的龜腹甲
5、因為字是用刀刻在較硬的獸骨上,所以筆畫較細,方筆居多。
由於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銳有鈍,骨質有細有粗,有硬有軟,所以刻出的筆畫粗細不一,甚至有的纖細如發,筆畫的連接處又有剝落,渾厚粗重。結構上,長短大小均無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參差錯綜;或是密密層層十分嚴整莊重,故能顯出古樸多姿的無限情趣。
甲骨文,結體上雖然大小不一,錯綜變化,但已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認為,中國的書法,嚴格講是由甲骨文開始,因為甲骨文已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甲骨文由龍山文化時期的成熟文字骨刻文發展而來,甲骨文因鐫刻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為最早之書跡。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也因為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征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後世重見天日,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
商代已有精良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受到文風盛衰之影響,其大至可分為五期,底下分別介紹。商代晚期自盤庚遷殷至商紂王共約273年,經歷8世12王,這一時期的甲骨文也應有早晚先後之分。對商代甲骨的分期斷代研究,有多種說法,如今主要採用的是董作賓依據世系、稱謂、貞人等十項標准劃分的五期說,即第一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雄偉期:
自盤庚至武丁,約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響,書法風格宏放雄偉,為甲骨書法之極致。大體而言,起筆多圓,收筆多尖,且曲直相錯,富有變化,不論肥瘦,皆極雄勁。
二、謹飭期:
自祖庚至祖甲,約四十年。兩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賢君,這一時期的書法謹飭,大抵承襲前期之風,恪守成規,新創極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勁豪放之氣。
三、頹靡期:
自廩辛至康丁,約十四年。此期可說是殷代文風凋敝之秋,雖然還有不少工整的書體,但篇段的錯落參差,已不那麼守規律,而有些幼稚、錯亂,再加上錯字數見不鮮。
四、勁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約十七年。文武丁銳意復古,力圖恢復武丁時代之雄偉,書法風格轉為勁峭有力,呈現中興之氣象。在較纖細的的筆畫中,帶有十分剛勁的風格。
五、嚴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約八十九年。書法風格趨於嚴謹,與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長,謹嚴過之,無頹廢之病,亦乏雄勁之姿。
甲骨上細瘦的筆跡,也受到刀刻的影響。占卜時常用「是」或「否」刻於龜甲中央縱線兩側,自此中線向左右書寫,故兩旁對稱和諧,具有行款對稱之美。且契刻後,大小字分別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藝術之意味,堪稱書史奇跡。
彝文彝文指的是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的彝族群眾使用的文字,又叫「爨文」、「韙書」。明清兩代不少書里說,這種文字「字如蝌蚪」、「字母一千八百四十」。根據民間傳說,彝文的歷史非常悠久,但最興盛的時期是從明代以後才開始。
古彝文是彝族至今仍通行的表意文字,是一種原生的古老文字,它不是借用和摹仿漢字的產物。彝文產生於新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之間,經歷了文字發展的必經階段,彝文典籍的內容涉及范圍非常廣泛,天文、地理、政治、經濟、軍事、醫學、算術、地形、地貌、生物、農牧等無所不包,其中蘊含著大量的生產與生活的技能智慧,是彝族人民開發利用所在地自然資源的經驗總結和科學的結晶。
目前發現的古彝文距今有8000年至1萬年。有關專家研究表明,古彝文可以與中國甲骨文、蘇美爾文、埃及文、瑪雅文、哈拉般文相並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而且可以代表著世界文字一個重要起源。但由於多種原因,現在貴州能識別彝文的彝族老人越來越少,認識古彝文的彝族老人因為不認識漢文,對古老彝文典籍翻譯不出來,古彝文研究隊伍嚴重匱乏。有關專家呼籲國家和有關省市加大投入,加大古彝文研究隊伍建設的力度,盡快搶救古彝文這一民族文化瑰寶。
畢阿詩拉祖造字說。四川彝族人多奉此說,許多到四川考察彝族文化的人都搜集到這傳說,但具體細節有差別。一說畢阿什拉祖(諧音)被其母發現「蹲於樹下正作書,樹上有一如鴉似貓之怪物,口吐黑血,拉祖即蘸血而書,其母至樹下,怪物忽遁去,……彝族之文字從此而起」(庄學本)。一說畢阿畸拉貴(諧音)死後。深為自己的經書經支未能傳後而感到不安,後來他變成一隻美麗的白鳥」嘴裡吐出血絲落到樹葉上變成各種各樣的文字」,其子「耿春就用一根細木棒把這些文字一一抄寫下來,……把這些文字整理傳給別人,彝文就是這樣流傳下來的」(張純德)。
伯博耿造字說。這一說主要流傳於雲南民間(王昌富)。
吉祿造字說。黔西北地區傳說彝文的創始者是一位聰明的老人,名叫吉祿,他開始刻劃六種家禽和六種野獸的形象,並到樹上紀年,到石上紀月,形成了同漢字完全不一樣的獨特的彝族文字(王桂馥)。
杜米那確左造字說。《彝族古歌》中有杜米那確左大神教人們用樹葉當紙,用紅土當墨創寫了彝族文字的傳說。與此相類似的是《尼蘇奪節》中有圖納到天上向六貝神仙人求得文字和理書的記載。密阿疊造字說。丁文江於1935年編輯出版舞文經典《爨文叢刻》,譯者羅文筆在其中的《帝王世紀·人類歷史》前序中說,「從人類始祖希慕遮之時,直到撮侏瀆之世,共有三十代人。此間並無文字,不過以口授受而已。流於二十九代武洛撮之時,承蒙上帝差下一祭司密阿疊者,他來興奠祭,造文字,立典章,設律科,文化初開,禮儀初備。」
恆本阿魯造字說。見於《西南彝志》卷九的記載,說他發現了天地的根源,創始供奉祖先,並創造了彝族的象形文字。
伊阿伍造字說。亦見於《西南彝志》卷十的記載,說他是一個「聰明無比」,能知天文地理,創造了彝文並且寫了許多歷史書籍。
阿軻造字說。這是一種流傳廣泛,歷時久遠的說法。雲南《滇系·雜載》記載:「漢時有納垢酋之後阿町者,為馬龍州入,棄職隱山谷,賀爨字如蝌蚪,二年始成,字母千八百四十有奇,號書組。」貴州《大定縣志》卷十三風土志也有記載:明朝「安國亨所譯夷書九則,內載阿町唐時納垢
彝文
酋,居岩谷撰爨字,字如蝌蚪,三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號曰韙書,即今彝字。文字左翻倒念,亦有象形、會意諸義」。《天啟滇志》、《一統志》、《雲南通志》(舊)、《景春雲南志》、《開化府志)等也有類似記載。
宋朝編《淳化閣帖》內收了最古的《蒼頡書》和《夏禹書》,前人均無法釋讀這兩帖古文字。而今人劉志一(1990)卻用古彝文成功破譯了《蒼頡書>;和《夏禹書》。
快採納!!!!!!!!!!!!!
② 彝文拼音對照表,誰有高清圖片,或者文字,發過來,謝
答:彝文拼音對照表(圖片)
③ 早期仰韶文化的代表是什麼
大地灣考古改寫中國史前文明的年代
文章圖片1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甘肅秦安縣大地灣遺址出土。
文章圖片2
資料圖
文章圖片3
大地灣遺址聚落沙盤
文章圖片4
大地灣遺址出土的彩陶
文章圖片5
大地灣一期出土的陶器上共發現了十幾種彩繪符號
2006年《秦安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發表出版至今,已經13年了。大地灣遺址的發掘,是改革開放四十年間,中國史前考古的重大成果。它有提升中國史前文明歷史的深層潛能。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大地灣遺址保護文告中,確立的大地灣遺址面積約為293萬多平方米。截至2010年,已發掘的面積僅有1萬多平方米,還不到總面積的1%。可見其潛能之大。
世界著名考古學者,英國劍橋大學的格林·丹尼爾教授所著《考古學一百五十年》一書,對1820年—1975年間,以西方學者主導的世界史前考古歷程,做了系統總結。該書啟發我對中國史前考古的思考: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的發掘成果,將會改寫中國史前文明的年代和地域。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周宜興
新的發掘成果總在否定著先前的論斷
到現在為止,世界史前考古近200年歷程,中國史前考古近100年歷程。其中有不少新的發掘成果否定先前論斷的例證。比如曾經有過的,埃及取代中亞而成為文明的搖籃,美索不達米、伊朗等地又如何暫時取代埃及而成為文明起源地等事例,說明新的考古事實總在改變著原有的考古認識。
中國的史前考古學,是從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發現河南仰韶村遺址之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上世紀二十年代,在黃河流域的河南、陝西、山西省境內發現了具有同樣特點陶器的遺址。此後安特生在甘肅和青海湖地區也發現了與之相近的文化。1923年安特生在北京發表《中華遠古之文化》。1925年阿恩發表專題研究報告《河南石器時代之著色陶器》。當時主導中國考古的以安特生為代表的西方學者們,估計仰韶文化的年代不會早於公元前2000年。同時還認定,仰韶文化是西(南)亞文化經土耳其斯坦,越過昆侖山以北的塔里木盆地傳播至東亞的。即所謂中國文化外來說即始於此。
1930年—1931年,當時的中央研究院在山東發掘以黑面陶為主的龍山文化。中國的史前考古,開始由中國學者主導。特別是上世紀50年代以後到70年代,中國大量新石器遺址的考古成果,否定了外來說,否定了不會早於公元前2000年的論斷。確立了中國史前文明源頭在河南中西部的中原地域,其形成時間大約是仰韶文化一期的公元前5000年,即距今7000年前。
2006年《秦安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出版。2010年《甘肅省大地灣遺址距今6萬年來的考古記錄與旱作農業起源》發表(《科學通報》第55卷第10期)等關於大地灣遺址的考古發掘成果,證明大地灣一期文化早於仰韶文化約1000多年。在公元前6000年,大地灣周邊的廣大地域,已經有了定居農業,栽植黍和粟,飼養狗、豬和禽類,使用粗陶器皿、素麵陶,和祭祀用的彩陶,居住泥築房屋,且有聚落。甘肅考古學者還研究證實:「從大地灣一期文化開始出現的彩陶,與西亞兩河流域的彩陶,是世界上最早的,同時創造的兩種彩陶文化,不存在誰影響誰的問題」。
顯然,大地灣考古的成果把中國史前文明的源頭,從仰韶村向西移到了大地灣,並且提早到公元前6000年,即距今8000年前。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史前考古學應當以探尋文明起源為目的
史前考古學與歷史考古學有著較大差異。歷史考古學只是對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通過考古發掘的實物給予補充和充實。比如陝西臨潼的秦兵馬俑的發掘,雖然震驚世界,但卻只是對秦滅六國建立大秦帝國的歷史,給予了栩栩如生的實物補充。
史前考古學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格林·丹尼爾教授在《考古學一百五十年》一書的第十章《回顧與展望》中這樣寫道:「對泰勒的《考古學研究》一書中提出的:發掘本身是不夠的。考古學家的目的絕不是准確地發掘和出版發掘報告,甚至也不是准確的地層比較以及他誤稱為『文化』的器物類型的劃分,而是撰寫歷史。他極力主張在考古學中採用他所謂的綜合研究。這正是我們在書中一直提供的做法。即對史前時代一個時期的文化做全面的研究。考古學者的工作是否重要,並不是看發掘的數量、規模和次數,而是看他對撰寫或重新撰寫人類早期歷史的貢獻大小。沒有歷史觀念,沒有解決歷史問題的觀念,考古學只能回到單純收集遺物的水平。」這段文字對中國的考古界是有重要啟示的。
丹尼爾在書中還提到:「史前歷史的資料可以來自多方面——過去的物質遺存,根據語言而得出的推論,體質人類學方面的證據,地名及比較民族學的研究。」這里對史前歷史資料的獲取,給出了四個方面。其中「根據語言而得出的推論」即口傳歷史的推論,在史前歷史資料中佔有一定的權重。中國的史前考古界,長期以來一直是排斥口傳歷史資料的,他們只認定地下挖出的實物與文獻記載。這顯然是有局限性的,它制約了中國史前考古向更加深遠歷史時代的探尋。
大地灣遺址為中國史前歷史的探尋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大地灣遺址有三個獨有的特點:一、人類6萬年連續生活的地層考古記錄,提供了從舊石器文化到新石器文化可靠的年齡框架。二、在距今10000—8000年間形成以黍和粟為主導的旱作農業經濟,成為世界農業獨立起源地之一。三、口口相傳的語言推論和大量古籍記載的伏羲文化,與大地灣文化在時間與空間的雙雙重合。大地灣成熟的農業生產力,為伏羲文化產生提供了經濟基礎。
在中國已經發掘的近萬個新石器遺址中,大多數遺址都不同時具備這三個特點,只有大地灣是唯一。把大地灣文化與伏羲文化深度結合研究,是開拓中國史前歷史研究的路徑。
伏羲文化是中國史前歷史的真實
「考古學家的目的……是撰寫歷史,沒有歷史觀念,考古學只能回到收集遺物的水平。」我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現的疑古學派,曾經否定已經在古籍中有大量記載的伏羲、伏羲時代、伏羲文化的歷史存在,認為是神話傳說。從上世紀70年代始,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成果否定了疑古學派。用歷史觀審視我國的史前考古,撰寫中國的史前歷史,漸次成了考古學的創新思路。
大地灣遺址及其周邊廣大地域在8000年前就已經形成的農耕經濟,為在這個古成紀地域出現伏羲文化,提供了厚重的經濟基礎。
中國史前考古所能確立的歷史時代,有兩個不同的相連時代。一是8000—6000年前的伏羲時代。一是6000—5000年前的炎帝、黃帝、蚩尤時代。其後是堯、舜、禹時代向有歷史記載的夏、商、周的過渡。現在有的人把史前考古與歷史考古的界定混淆起來,大談中國的文明斷代,硬是要把中國的文明定死在4000年之內的3700年間。無視8000年前已經在大地灣為中心的渭河上中游的古成紀地域誕生的伏羲文化的事實。
皇甫謐所撰《帝王世紀》第一集中,對伏羲有較詳細的記載,對伏羲之後的部落聯盟的首領也詳錄其名,並有「凡十五世,皆襲庖犧號」的文字。說明在8000—6000年前間,確實有一個以伏羲為名號的部落聯盟時代存在了1000多年。甘肅天水古成紀的「羲皇故里」,河南淮陽古宛丘的「羲皇故都」,河北新樂的「羲皇故地」,以及散落在全國各地的伏羲遺存地,證明在伏羲時代,伏羲文化的傳播是遍及中國的。
伏羲文化的內涵極為豐富。可概括為五個方面。一是造書契以代結繩。用符號、圖形、二進制計數,構成示意文字取代實物記事。二是創先天八卦。初建「天人合一」宇宙觀,立萬物皆由陰陽二元和合而生的易辯之法,教先民順從自然大道以生存。三是以驪皮為禮,規范婚娶制度,實行部落間交叉血緣婚配,封姓氏以別血統,為中華民族的健康繁衍開創先河。婚娶有了家,以家為單元的社會形態促成城市雛形的居住聚落出現。四是創建部落聯盟的管理機制,立九部、設六佐以龍紀官。以龍圖騰昭示天下,是中華龍文化的始祖。五是觀日月星辰運行,初建天文歷法,劃分四時八節,促進了農耕生產。灼土為塤,制彩陶禮器,制琴瑟,作《辯駕》《扶來》《立基》之樂譜,是用音樂祭祀天地的先驅。
伏羲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陰陽和合的辯證觀。尊重自然,服從天道,多元共存,包容和合,美美與共,這些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根脈都來自伏羲文化。
中國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長期以來,束縛中華文明斷代工程的一個瓶頸就是文字出現的年代。丹尼爾教授在其著作中曾寫道:「盡管以使用中國語言文字的民族文化作為中國文明的涵義來說,和埃及、蘇美爾人的文字文明相比,中國的文明還算是晚的。但是現在人們可以把它推至公元前十四世紀。並且能夠在最早的漢字出現前舉出一系列中國的史前文化。」這就是西方考古界和國內一些學者,長期以來一直認定中國的史前文明只有3700年的依據。
現在可以從兩個方面實證,在漢字出現之前,中國史前文化時代已有文字出現,並使用流傳至今。
實證一:2009年8月,兩岸四地學者在香港討論形成《中國古彝文在世界古文字中的價值地位評鑒與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建議報告》的評鑒結論是:中國古彝文與中國甲骨文、蘇美爾文、埃及文、瑪雅文、哈拉般文相並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是其中唯一在當今活著的世界古文字。並認定原始古彝文的創制和出現時間大致可推算為7000—10000年以上。2018年8月。在貴州六盤水市召開的「第二屆探尋中華文明源頭:易經刻畫符號與彝漢文化研究高峰論壇」會上,有彝學研究專家對大地灣遺址發現的34個文字元號與古彝文相比較,發現有相同的讀音與意涵。還有學者對古彝文化與伏羲文化的同源共祖作了探討。
實證二:2015年11月,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文明8000年》一書中提出,在語言文字出現前,中國史前歷史時期,在符號記事取代結繩(實物)記事的進程中產生了一種「示意文字」。示意文字就是由伏羲先天八卦的64個卦象符號組成。這組符號把人的思維、認知,和對天、地運行的規律,大氣變化的節律,和觀察到的萬事萬物的本質,都記錄並傳遞到現在。它完全具備了文字的功能。2018年6月,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上古時代的文字——二進制計數與六十四卦》一書中,對示意文字的科學性做出了進一步的說明。
以上兩項實證說明,中國早在7000—10000年前,就已經有文字出現。中國的史前文字,早於蘇美爾文、埃及文。文字不再是制約中華文明的瓶頸。
建立中國版的文明標准
中國史前考古的創新,首先從建立中國的史前文明標准做起。誰建立標准,誰就有發言權。《中華文明8000年》一書,最早提出了中國版的史前文明標准。這個標準是在西方史前文明標準的基礎上,根據中國的考古實際加以補充、修改而提出,共有五條。一是天文歷法引導農耕生產成熟,糧食成人類主要食物。二是示意文字產生,人類從實物記事進入符號記事時代。三是具有社會功能的居住群落出現。四是彩陶禮器和陶質器物在祭祀、生產、生活中廣泛使用。五是樂器和樂譜的出現,音樂在祭天、祭祖與生活中開始使用。
這五條標准中,二、三、四條是對西方的文字、城堡、銅器三個標准修改後的沿用。一、五兩條是根據中國的考古實際所新增的。總之,這五條標准主要是以大地灣文化與伏羲文化為依據提出的。
運用這五條標准,考量中國史前文明的歷史年代,5000年是成立的,8000年也是成立的。探尋中華文明的源頭,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任務之一。甘肅因有大地灣文化與伏羲文化並存,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去承擔這一任務。
④ 彝文的祝福語怎麼寫
彝文的祝福語:「茲莫格尼」。
「茲莫格尼」(吉祥如意)!鍾聲是我的問候,歌聲是我的祝福,雪花是我的賀卡,美酒是我的飛吻,清風是我的擁抱,快樂是我的禮物!統統都送給你,祝你彝族年快樂!
祝福涼山的彝族同胞們彝歷彝族年快樂,「茲莫格尼」(吉祥如意)!
鍾聲是我的問候,歌聲是我的祝福,雪花是我的賀卡,美酒是我的飛吻,清風是我的擁抱,快樂是我的禮物!統統都送給你,祝你彝族年快樂!
(4)彝文古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傳遞途徑
1、在聚會、宴會、燭光餐等慶祝的場合,參與者對主角直接的祝福。這類祝福呈現直白、簡短、精煉的特徵。
2、網路祝福:網路祝福符合現時代特點,具有時尚感。網路在普適人群、傳播領域、即時速度等方面都有書信、電話不可比擬的特點。將祝福通過互聯網銘記、傳播在網路世界,將祝福永恆記錄,代表和體現了祝福的美好性、浪漫性、永恆性、時尚性和環保性。
3、簡訊祝福:通過手機簡訊、QQ簡訊等通訊工具對朋友發出的祝福語言。這類祝福非常突出浪漫性。
⑤ 手機用什麼軟體可以打彝文字
這種字是手寫的,然後做後期的,如果是字體的話第二個應該是方悅雅刻還是啥的,在網路的話是可以下載到的,如果是添加在圖片上的話一般使用Photoshop就可以的,如果使用手機版的Photoshop是可以在應用寶上進行使用的,是可以查找到這類的軟體並且放心下載的。
⑥ 至高無上彝文怎麼寫
你下載個彝輸入法自己寫吧。本來我想以圖片的方式寫給你看,但我級別不夠。彝文拼音是這樣的:cyp hxat ap jjo
⑦ 古彝文的使用區域
截至2008年12月底,考古工作者已在全國29個省、市、區考古發現或陸續出土了大量刻畫在陶、石、骨器、岩畫、服飾上的古夷(彝)文字,即「刻畫符號」 。
據統計,目前,已經先後在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新疆、西藏、北京、上海、重慶、香港、海南、雲南、貴州、四川、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江蘇、安徽、台灣、江西、內蒙古、寧夏等29個省、市、自治區和地區陸續出土或發現了大量的古夷(彝)文字。這些文字早期被考古發現時,都一直被認為是「難以解釋的文字」,或被說成是「史前文明留下的文字」,甚至有國外考古專家稱其為「外星人留給地球人的信息密碼」 。
根據目前的研究,古義大利、邁錫尼、印度等地都已經發現大量古彝文文,義大利古岩畫文字,邁錫尼古文字、印度古河谷文字、克里特島古文字等世界未解之文字均已經被古彝文破解。在《古代彝族文明史》一書中,有完整的破解過程,包括字形、字意、發音等,均可完美對接!
⑧ 如何學習古彝文
提起「古彝文書法」一詞,自然會產生何為「古彝文書法」的概念。所謂「古彝文書法」,就是指:一九八零年經國務院批准實行的規范彝文產生以前所有被人們應用的彝文所書寫的手記和作品都是古彝文書法。換言之,在一九八零年以前出現的所有碑文、陶片、書籍、摩崖石刻等都屬於古彝文書法的范疇,對彝文書法的探索和研究具有很高的價值。
書法是寫字的拓展和深化,然而書法的生存必然要溯源於古老文字創造的開始,彝文書法也並不例外。有人認為:川滇黔桂古彝文區別很大,可是我認為川滇黔古彝文在書寫上完全一致,幾乎沒有差別。當然在文字的讀音、結構、字義上確實有所差別,這是事實。古彝文讀音、字義、結構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古代彝族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文字交流甚少的緣故。隨著區域語音的發展和進化,從而造就了後來的語音差異等。經過自己多年的探討和總結,本人認為川滇黔桂的古彝文在書寫上沒有多大的區別。
首先從川滇黔桂四省區遺留下來的彝文書法古跡材料看,不論在用筆、結構、章法、筆順等方面幾乎都一致。只存在多筆、少筆、或方、或圓的差異。其次從古籍摩岩石刻來看,貴州留下的古彝文相比較多。從年代的連續性看,字體的變化不是很大,所以無法論斷古彝文書法由繁到簡的發展過程和年代。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去探討的課題,也有待於我們去做更深層次的探討和研究。通過多年的研究,我認為彝文書法的發展早就走向了多樣性和廣泛性。根據前人們收集的《彝文縱刻》、《彝文金石圖錄》(第一、二輯)、《宇宙人文論》、《彝文書法》等書籍里收集的彝文金銘石刻看,有不少是彝漢文並存。這就給彝文書法研究提供了很多有利條件。有的專家和學者認為,「西安半坡遺址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中彩陶刻劃符號是中國文字的始祖,它既是漢字的原始階段,而與彝文的創始溯源也有關系。」而有的專家認為,西安半坡遺址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中彩陶刻劃符號就是彝文的始祖,而且大膽提出以下觀點:
(一)「彝族文字與漢族文字同源,後來隨著發展和應用而分支。」
(二)「彝文和漢文同源這一觀點,讓我們擴展了研究視野,讓我們探討的材料擴展到一些出土文物的刻劃符號上,並為古彝文書法與漢文書法進行比較性的探討和研究。
(三)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出土的文字元號又為彝文和彝文書法的歷史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
關於古彝文的起源問題,由於彝文志書和漢文史志上都沒有明確的年代記述,所以彝文的起源尚無定論。學界中也眾說紛紜,一時難以得出正確的結論。根據《西南彝志》記載:(一)、彝文的創造者名叫伊阿伍,他是一個聰明無比,知曉天文地理的人,他創造了彝族文字,並用彝文寫了許多歷史書籍。但文字不可能從一開始就能應用得那麼繁華。(二)、同時《西南彝志》中又記載有恆本阿魯創造了彝文象形文字的篇章。(三)、民間傳說中,各地又有不同的彝文創造傳說。比如:四川涼山傳說是比阿史拉則創造說等。(四)、漢文方誌中常把彝族文字稱為「爨字」,把彝文典籍稱為「夷經」。《滇系·雜載》說:「漢時有納垢酋之後阿者,為馬龍州人,棄職隱山谷,撰爨字如蝌蚪,二年始成,字母千八百四十有奇,號書組。」《天啟滇志》卷三十「爨蠻條」去:「有夷經,皆爨字,狀類蝌蚪」等。從這些記載中看,彝文的創造至少在漢代以前就已經產生。就出土文物來考察,有專家認為:「彝族文字的起源和發展淵源甚早。仰韶彩陶刻劃符號,既是漢字的原始階段,而與彝文的創始溯源也有關系。」誰是誰非我們暫時不作討論。
(五)、根據有些專家的推斷,古彝文的產生比漢代更早,也許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時期,但目前還沒有可靠的有力證據來證實這個觀點。根據《彝文金石圖錄》(第一輯)所載碑刻中最早的一幅是記有蜀漢建興丙午年號的《妥阿哲紀功碑》,該碑不論在書寫形式上還是內容敘述中都熟練地使用了古彝文,可見古彝文起源於較早的歷史階段,並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成熟的應用體系。造字和寫字是同時產生的,而寫字又是書法的開端。所以說:文字是客觀事物的抽象表達。從文字產生和發展的規律看,彝族文字也起源於象形,因為象形文字最能簡明和描述客觀事物,易於被接受和傳播,逐步形成共識。有了文字就會出現寫字,有了書寫自然就會在書寫者的大腦里產生書寫美的意識,這就出現了彝文書法藝術。根據文字創造學的規律,古彝文也是從以圖畫代物開始發展起來的,但目前我們還無法全部知道。根據《大定縣志》卷十三「風土志」記載:「安國亨所譯夷書九則,內載:阿唐時納垢酋,居岩谷撰爨字,字如蝌蚪,三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號曰韙書,即今彝字。文字左翻倒念,亦有象形、會意諸義」。這足以證明,彝文是從象形圖畫發展起來的。也就是說:象形、會意都是古彝文的造字法。有的專家和學者認為:「彝族文字和古代漢字的原始形式相仿,都是東方民族土生土長的古老文字,同屬表意字的范圍」。
(六)、「在古彝文中,不論是彝族自己創造的文字,或是後來借用的其他民族的文字,都存在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彝文在造字和用字的規律上,有象形、指事、會意、轉注、假借、形聲等特點,僅僅沒有漢文字的發展那麼規范和繁多。」
(七)、「彝文的造字結構不能用漢字的「六書」來解釋和說明,而是根據彝族本身的發音和意義來解釋和說明。但彝文結構可以通過與漢字『六書』相互比較,予以科學的來分析加以書寫說明。我之所以用『六書』的術語來稱為彝文的各種造字法和書寫。也是因為彝文造字方法與漢文有類似之處。」彝文中「既有表音又有表意的情況,可以說是彝文有別於漢文的一種獨有的造字方法」。,並認為彝文是「單音節的表意方塊字」。
由此可見,古彝文造字法不但具有象形、指事、會意等「六書」造字法,還有一種既表音又表意的造字方法。造字是寫字的起步,而寫字又是書法的最初元素,也就是說:寫字是書法的開始。文字和書寫是同時產生,因為寫字與書法雖然有區別,但從廣義上看,寫字就是書法的起步。
書法的概念我是這樣認為:「書」就是書寫,「法」就是書寫的法則。然而,書法藝術是人們後來在書寫文字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一種抽象藝術,或者說是造字藝術的再表現。所以,應該把造字和寫字結合起來,作為書法研究的基礎來探討和研究。這樣,我們既可以從古彝文書寫中進行彝文書法藝術研究、彝文書法史研究、同時又可以借用彝文書法發展史來探討和研究彝族歷史。供我們研究的材料有:目前出土文物中的陶片、碑刻、摩崖石刻等,特別可以從威寧縣出土的刻劃符號、三星堆出土的文字元號、金沙遺址出土的文字元號開始。從這些資料中,我們可以通過與漢文書法對比研究得出彝文和彝文書法起源的歷史依據。也可以引用漢字書法繼承和學習的方法來學習和繼承彝文書法藝術等。
古彝文金銘石刻數量多、分布廣、收入書冊的僅僅只是少量的一部分,但用作我們學習彝文書法和繼承彝文書法藝術,已經足夠。當然,用作研究彝文書法史,這些資料還缺少更多的史料。到目前為止,我看到編入書冊的彝文書法並不多。
古彝文書法的點劃形質、用筆、字形結構和章法布局都是以點線為基礎,點和線反映在書寫中就是點劃形質,是構成一個字的基本元素。前引漢文史志中稱古彝文「狀類蝌蚪」,「字如蝌蚪」,就是彝文筆劃的點線形質而言。這些說明古彝文書法的點劃形質特點之一是大量使用「狀類蝌蚪」、「形象如蛇」的弧線和曲線。弧線和曲線構成了古彝文書法的基本元素,形成了彝族古文字的基本面貌。同時,古彝文還具有點、橫、直、撇等一些基本筆劃。
古彝文書寫用筆問題,如果從總體上來概括,用筆有行、提、按、挫、轉等用筆方法。從資料上看,彝文碑刻在用筆上,大多是用中鋒行筆,只有少量的是用側鋒運筆。可以肯定地說:在彝文書寫中很少用回鋒用筆和頓筆。用筆的研究要結合到每一書家、書體(碑銘、石刻等作品)來分析。這個問題依然有待於更多的研究者來共同參與研討。
我臨摹了不少彝文書法古帖,從中發現古彝文書法的字形有圓、扁、長、方幾種,就《彝文金石圖錄》(第一輯)所收20幅金銘刻石分析,《妥阿哲紀功碑》、《成化鍾銘文》、《長壽橋碑記》(岩刻)等,都以圓形為主;《攔龍橋碑記(岩刻)、《何家橋碑》、《楊天一墓石》(石刻)、《李氏墓碑》、《安玉奇墓碑》等,則以扁形為主;《楊氏宗源紀念碑》卻以長形為主;而方形古彝文以《水西大渡河建橋碑》為典範。從目前發現的彝族文字金石銘文、碑刻、摩崖石刻和古彝文手抄本看,文字書寫主要還是扁形字體。四川彝文在規范以前的古彝文也是如此。
由於古彝文「造字方法的基本特點以『部首』為主導」。所以古彝文書法字形的布局和結體也有長、短、編、斜、大、小、疏、密、堆、插、並、向、背、弧、單、圓等,這一點上與漢字書寫用筆一樣。至於每個字的書寫順序,基本上遵循了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先外後內的古彝文書寫規則。
談到彝文書法的章法布局,從《彝文縱刻》、《彝文書法》、《彝文金石圖錄》(第一、二輯)中所收集的材料看,古彝文書法總的章法結構是遵循每行字從上到下,每幅字(碑銘)從左到右的規則。對於個性作品而言,《妥阿哲紀功碑》在疏密適當方面,《水西大渡河建橋碑》在規范嚴整方面,《長壽橋碑記》在鬆散自由方面,《扯塏箐碑記》在緊湊嚴密方面,《李氏墓碑》在大小主次嚴明方面,《成化鍾銘文》在瀟灑風致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我們去學習。要注意的是,由於歷史的發展的因素,彝漢文化交流日趨頻繁,漢文書法的章法結構對古彝文書法也產生了影響。可以說:同一種文字的書法作品,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書家有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字體也有不同的風格。以漢文書法為例,殷商甲骨文、秦篆、漢隸、魏碑(魏書)、唐楷都不相同,都是不同歷史時代與不同字體的不同風格。即以唐楷而言,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顏(真卿)、柳(公權)等不同書家也有不同的風格特色。正是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書家,不同的字體鑄成了漢文書法百花齊放的景象,形成了不同時代的風格和體系。
從《彝文縱刻》、《彝文書法》、《彝文金石圖錄》(第一、二輯)中收錄的金銘石刻看,古彝文書法在字體上概括的講,只有一種「正體字」,只有個別字在書寫中略有帶筆的「行楷」,但這仍然可以歸入「正體字」一類,即使是威寧中水陶器陶片上可以識讀為古彝文的刻劃符號,似也可以歸入「正體字」一類。有的個別字的筆劃像漢字的隸屬筆法,但也可歸為「正體字」一類。因此,古彝文就字體而言,書寫的風格比較單純,形成的字體體系也比較單一。書寫者在構思圖式中,直線主要起著平衡作用,而曲線起著字體審美作用,或者說是具有審美價值。曲線在古彝文字中試具有美感的線條。我們對古彝文點劃線條進行歸納,得出古彝文的點線以直、折、圓、弧、繞的結果。所以,從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一方面以直、折、圓來展現立體感,另一方面以弧線和繞線來展示文字書寫審美功能的再現。
書法作品是文字的再現,也是人類歷史的再現。從上面的論述,我們知道,彝族先民在很早以前就創造了古彝文,並且至少在蜀漢時期形成了完整的古彝語文體系。造字和書法是同時產生。古彝文創造之始,也是古彝文書法產生之初,這是不必爭議的問題。雖然古彝文書法的字體體裁比較單一,字體風格也比較單純,但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而又豐富的彝文書法體系,已經開創了彝文書法藝術的先河,需要我們去繼承、傳承和發展。
古彝文書法與漢字書法相比較,確實不及漢文書法那樣完善,還沒有形成一個很完整的體系。但就彝文書法的本質而言,古代彝族人民在創造古彝文的同時,已經營造了彝文書法審美的韻味和發展生存的空間以及價值。彝文書法雖然在形式上還不完美和豐富,但「在書法作品中可以尋找民族的精神所在,所以古彝文書法作品是古代彝族人民對人類生存價值的記述和文字生存價值的升華以及延展。
⑨ 摹狀貌 用彝文怎麼翻譯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4-23
⑩ 古蜀文字誰知道是什麼樣子的
古蜀國沒有文字,這是考古專家討論研究的話題,只有符號稱為「古蜀符號」。
巴蜀符號,又稱巴蜀圖語或者巴蜀圖形文字,是在中國四川省出土的戰國至西漢初期的文物上,發現的150個不同圖符,統稱「巴蜀符號」。它們多數是實物圖像,既沒有動詞、形容詞、和連接詞,也沒有數目字,這還不能構成文句,只是看圖解寓意的符號,既和甲骨文、古彝文不同,也與後來的巴蜀文字不一樣,是目前國內惟一一種未被破譯的公元前古代文字。我國學者錢玉趾認為這些圖符可能是2400多年前的一種拼音文字。也有人推測「巴蜀符號」可能和金文一樣,屬於四川遠古時代遺留下來的象形文字,但無人可解讀。
巴蜀符號指古巴蜀土著民族鑄印或刻劃在器物(主要是銅器,也有少數漆器、陶器)或印章上的一種定型化的象形文字,是古巴蜀文化體系的一種表現。巴蜀地區發現的古文字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圖像性的符號,即手掌、花蒂、水波、房屋、人頭和虎、鳥蟬等;另外是一種文字性的符號,少數與中原文字一致,多數迄今未能釋讀。「巴蜀符號」即是指前者,而「巴蜀文字」則是在「巴蜀符號」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所以,「巴蜀符號」比「巴蜀文字」更加古老。
許許多多的巴蜀符號中,面具紋、神樹紋、眼形器紋、手形紋、心形紋、璋形紋、戈形紋等,仍然帶有薩滿教的原始巫術色彩,這些符號不能一個符號、一個圖形地宣讀,只有當這些圖形符號構成一組特定的「符號」時,它們才有意義,並且這種意義只有當事人才能解釋,這些莫名其妙的解釋為「巴蜀符號」又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它們是文字?是族徽?是圖畫?或是某種特定的標志即地域性宗教符號?或者,其中某些部分具有文字意味?人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因為帶有「巴蜀符號」的器物出土較少,加上沒有歷史文獻的記載,「巴蜀符號」也一直沒能被破解。
「巴蜀符號」的器物
巴蜀符號主要分布在銅制的兵器、樂器、印璽等器物上,其中九成以上是用鏨刻的方式刻在銅兵器上的。「巴蜀符號」的印璽比較少見,只有在王、侯、將軍等地位較高的人的墓葬中才有出土。巴蜀符號成組的有一定意義的排列組合已發現200種以上,帶有「巴蜀符號」的器物也已發現數千件。
典型的巴蜀符號有虎紋、手心紋和花蒂紋等等,最常見的圖形有虎、龜、孔雀、花蒂等。這些圖形和符號的組合體既不講究節奏韻律,也不講究對稱均衡,它們有著比裝飾性圖案更深刻的意義。
「巴蜀符號」的歷史
四川地區的「巴蜀符號」出現於西周,流行於戰國時期。據推斷,巴蜀符號可能產生於古蜀國的開明王朝時期。已發現的巴蜀符號超過二百多種,年代在公元前9世紀西周到公元前1世紀西漢之間,前後延續長達800年之久。文獻記載古蜀人著書立傳是在六國時代。盡管很少,但畢竟留下了。有許多學者認為《山海經》便是有賴於這種古老的符號保存下來的。秦國統一六國後,「巴蜀符號」「巴蜀文字」被廢除。
「巴蜀符號」的發現和研究
1921年前後,在成都北郊的白馬寺、壇君廟一帶出土了帶有巴蜀符號的古銅器近千件。這是有關巴蜀符號的第一批文物,當它們被發現之時,即被哄搶一空,後來又輾轉流落到收藏家手中,收藏家們對這些有著神秘符號的青銅器進行了研究,並認為這是夏代中原文物,而那些符號可能是他們期待已久的夏代文字。
這種觀點一直到20世紀40年代才得到澄清,這些古銅器經過衛聚賢先生努力收集,1942年在他所辦的《說文》雜志上公布了一批資料,認為這些青銅器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巴蜀文物,並提出「巴蜀文化」的概念,這是巴蜀符號最早的公開記錄。至於那些古蜀人留在青銅器上的符號或圖案,一直要到20世紀80年代才得到「巴蜀符號」的正式命名。
此後,考古學家相繼發現了刻有符號的銅戈和印章,這些文字一樣的符號也一並被納入「巴蜀符號」的范疇。迄今為止,考古學家在青銅兵器、樂器、禮器,以及各種印章、漆器上至少已經發現三百多個不同的字元,然而,這些或繁雜或簡單或直觀或抽象的符號被後人破譯的寥寥無幾。
由於「巴蜀符號」的形狀非常像裝飾性的符號,所以一開始並沒有把它看作文字,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越來越多的類似符號被發現,人們意識到它們已經不是簡單的圖案了,而有可能是巴蜀先民所使用的一種早已失傳的古文字。
上世紀50年代,由於川東船棺葬的發掘,人們發現出土青銅器、銅印章上不同於中原漢語言文字系統的大量符號。70年代,又在川東和川西平原發現了青銅器上的銘文。
1950年代到70年代,學術界提出了「巴蜀符號」等概念,王家為此搜集的各類符號達300種以上。當時一般認為這些語言符號是川東巴人的創造,仍持「蜀無文字」的看法。但蒙文通認為漢初成都地區文字發達,大文豪層出不窮,據此推斷蜀人應有文字。
但是巴蜀符號的破譯仍然讓學者們無從下手,而對巴蜀符號的研究也一度難以打開局面。《四川船棺葬發掘報告》中記載的1954年巴縣冬筍壩50號墓出土的3件結構形狀完全相同的銅印,或許讓研究古蜀文字的專家們看到了一線可貴的曙光。在3件長方形的銅印中,有兩件均為漢字的「中仁」,另一件則是巴蜀符號,上面似一包袱,下面為並列的兩只蝌蚪,有學者分析指出,上面的包袱對應漢字的「中字」,下面的兩只蝌蚪代表「仁」。如果這種推測不謬的話,這3件銅印很可能就是解開巴蜀符號的一個切入點。
1960年出版的《四川船棺葬發掘報告》認為,巴蜀文字有兩類,一類是符號,一類似漢字而又非漢字。童恩正等於1976年發表文章,對後一類文字做了科學說明。1982年,李學勤發表文章,將巴蜀文字分為甲、乙兩類,認為都是文字。王家、李復華1984年發表文章,認為巴蜀符號具有看圖傳語的功能,並提出巴蜀方塊字與夏有關,是夏人先祖母家西陵氏的文化。這些論著,對巴蜀文字研究新高潮的出現准備了條件。
1988年,錢玉趾發表《古蜀地存在過拼音文字》的論文,首倡巴蜀符號實為拼音文字的看法,並認為巴蜀文字與古彝文有關。其後,又對這一看法提供了進一步的補充論證。這一新看法,引起了熱烈討論,魏學峰、劉志一等分別著文提出質疑,反對這種看法。
古蜀沒有文字的看法,已為許多近年新出土的考古資料所否定。林向著文披露了三星堆陶器上的刻劃文字元號,三星堆發掘報告和成都十二橋遺址簡報均發表了遺址中出土的刻劃符號和文字資料,這就促成了新成果的問世。段渝1991年發表論文指出,巴蜀文字不但有兩類,而且兩類文字均可在商代找到其起源濫觴的痕跡,並指出巴蜀文字最初起源於蜀,後來傳播川東,成為巴蜀地區通行的文字。
另外一些考古專家則不這么認為,他們認為「巴蜀符號」並不是一種文字。有的認為「巴蜀符號」是一種看圖像以解其語意的圖畫語意符號,是不用文字解說的「連環畫」。
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副院長、著名考古專家孫華則認為:「巴蜀符號」在眾多兵器上出現,絕非偶然。因此「巴蜀符號」是一種帶有原始巫術色彩的吉祥符號,而不是文字。將這種吉祥符號鑄於兵器之上,其用意大概是佑護使用者,讓使用者免於傷害,給使用者以力量和勇氣,激勵使用者奮勇殺敵。他認為,「巴蜀符號」的數量種類實在太少,距離能夠記錄語言的文字尚有很大差距。
一些考古學家認為,古蜀人想通過巴蜀符號來表達他們對古蜀先王的尊敬和懷念,這些符號刻在青銅器和印章上,以一種近乎玄秘的方式一代一代流傳著。
還有人認為,巴蜀符號與瑪雅文同出一源。王大有先生經過研究發現,巴蜀符號與瑪雅文有相似的符號與組合方式。土家族為巴人後裔,保存有完整的伏羲推八卦、女媧造人、大洪水的傳說。印第安人最古老的文明因子同樣是太昊文化——太極、八卦、扶桑壇台、崇拜龍鳳太陽……在這個意義上說,巴蜀符號與瑪雅文很可能有相似的淵源……
經過歷代學者的不懈努力,神秘的巴蜀符號似乎漸漸露出了冰山一角。學者錢玉趾聲稱已讀出了「成都」二字;馮廣宏則猜測漢字與巴蜀符號曾同時在蜀地流行,漢字還借用過巴蜀符號;又有人說從中看到了孔子「仁」的思想……巴蜀符號的破解似乎近在眼前。
上述各種看法雖然尚不一致,但古代巴蜀確有文字,已成為學術界普遍接受的定論。很多的文字學家仍在投身於解讀這些文字的工作之中。目前主流觀點認為「巴蜀符號」是巴蜀古人用來記錄語言的工具、族徽、圖騰或宗教符號,是一種象形文字,是巴蜀文字的雛形。
解讀「巴蜀符號」的意義
古代巴人和蜀人是一個神秘的群體,他們曾有過自己的燦爛文化。在秦滅巴蜀後,他們遷徙到了什麼地方至今還是一個謎。由於巴人、蜀人是一群驍勇善戰而不斷遷徙的民族,所以巴國、蜀國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沒有一個固定的疆界和穩定的中心,而且戰國時期的巴蜀地區沒有文字,史書上對其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的記載也語焉不詳,因為缺乏相關考古學實物的證明,巴蜀因此披上了各種各樣的神話色彩。巴蜀符號也就成了了解和發掘巴蜀古代文明的關鍵鑰匙。
巴蜀符號是不是文字,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是衡量三星堆到底是文化還是文明的試金石。國際史學界曾經制定了一系列條件,作為區分文化與文明的衡量標准,即文字、青銅文明、城市與農耕。後三點三星堆皆有實物為證,關鍵就是文字。學者段渝曾從三星堆青銅器上找到過八個疑似文字的符號,如果它們能解讀出來,三星堆文明便更加實至名歸。
另外,因為古巴、蜀兩國也大量使用「巴蜀符號」,因此如果破解了「巴蜀符號」的秘密,弄清楚它到底是一種已分出音符和意符的完整文字,還是一種民間象徵符號,就可以將結果再延伸到如今我們在考古工作中發現的諸多古蜀國文物身上,對比研究之下,很多文物都可以聯系起來,呈現出一個活生生的古蜀國文明。因為一直以來有「巴蜀符號」的出土文物也都很少,所以可以說發現的每一個「巴蜀符號」文物都有可能解開古蜀國文明之謎。
解讀巴蜀歷史目前都是通過兩種途徑:一種是中原的文字,如甲骨文;一種是少數民族古文字,如古彝文。但這兩種途徑都與古巴蜀文化有很大距離。翻開不連貫的古蜀歷史,世人首先可能想問:古蜀人到底於來自何方?關於蜀人來源,目前主要有二種猜想,一是岷江上游的羌人,一是山東的有緡氏。兩晉史學家常璩在《華陽國志》中說蜀王蠶叢從岷山來到了成都平原;考古發掘卻又顯示三星堆與夏朝都城二里頭遺址有著某種淵源。到底誰才是古蜀人的老祖宗?
第二個謎團是關於蜀王的。古蜀五代蜀王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鱉靈到底是一些什麼人?相互之間又有怎樣的關系?繼承?戰爭抑或是仇恨?歷代蜀王顯然都有自己的子孫,一代一代流傳下來。世人僅僅知道,鱉靈創立的開明王朝共傳位12代,那麼,蠶叢的兒子又是誰?柏灌把他的王位傳給了誰?或許後世的典籍和考古不能回答的,巴蜀符號會有答案。
在古蜀浩瀚的歷史上,不知道有多少個這樣的謎團。中國古代歷史上炎帝、黃帝、大禹三代君主與蜀人究竟有無關聯?三星堆祭祀坑中的青銅器,為何已遭到了夯打和焚燒?三星堆人舍棄了他們的國度後,去了何方?傳說中的杜宇王朝到底是不是存在?金沙遺址到底是誰的國度?流傳千古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修築者是蠶叢、鱉靈,還是秦代李冰?越南甌雒,是否是蜀人最後的王朝?
這其中任何一個問題,都足以讓我們如墜雲端。而這些謎團的答案,可能都隱藏在巴蜀符號之中。完全破解巴蜀符號目前還不可能,但是如果破譯了巴蜀符號,就可以解密神秘的古巴蜀王國!比如巴蜀人種、族屬、文字的來源是什麼?還有三星堆古蜀國的興亡之謎等等。
毫無疑問,巴蜀符號是一個巨大的謎團,但是這個謎團本身有可能是一個窗口,在中華民族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每一個單薄的圖符背後,都可能活躍著一群生動的面孔,可能掩藏著一段隱秘的歷史。巴蜀符號集中了古蜀文明所有的神奇,它的解讀將對我們了解神秘的古巴蜀王國文化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是我們揭開三星堆文化秘密的鑰匙。但現在的關鍵在於,我們必須拿到這把鑰匙,並且掌握它的使用方法,使我們走進古蜀人的心靈,走進他們的生活,走進那個神秘的遠古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