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打坐正確姿勢
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左足上,稱金剛坐。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上,稱如意坐。兩種坐姿都可以採用,也可以在腿痛時輪換交替。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
人在禪坐的時候,脊柱垂直是關鍵。臀部應墊一個兩、三寸高的軟墊,從大腿根部到膝蓋是向下傾斜的,讓兩個膝蓋觸地作為支撐點,膝蓋不可懸空,以自己覺得重心穩,無前傾後仰的感覺為原則。
(1)禪坐加文字深呼吸圖片擴展閱讀
早醒時,要給身體「3個1分鍾」。有些老人睡醒時天還沒亮,但困意已經全消。此時,不妨順應自己的身體,好好利用早起的這段時間,休養身心。
需注意的是,老人起床不能過猛,至少要給身體「3個1分鍾」的緩沖時間,即靜卧1分鍾後再起身、起身後在床頭靠1分鍾、起床後雙腿下垂1分鍾,避免氣血上沖,使血壓突然波動,引起頭暈、乏力等症狀。
起床後,先試試打坐30分鍾。早起後,老人可以先試試打坐。盤腿姿勢順其自然,採取簡單的初學者姿勢、單盤或散盤均可,但一定要保證氣血通暢、身體舒適。閉上眼睛靜坐,可以進行有節奏的深呼吸練習,幫助增加肺部含氧量,從而增加全身臟器、血管的含氧量,提升人體活力。
打坐時間太短起不到效果,一般以30分鍾為宜,但若感到體力不支,尤其是有基礎性疾病的老人,則不必勉強。如果打坐後感到睏倦,可以再睡個回籠覺;如果打坐後神清氣爽,可根據自身情況,從事以下活動。
⑵ 打坐時怎樣調整呼吸吐納
用呼吸的四相來對照自己當下的呼吸處在哪個狀態,是風相、喘相、氣相,還是調到了息的狀態。只要我們認真地去使用這些方法,其效果立竿見影,非常明顯。希望各位行香、坐香、吃飯、睡覺,二六時中不要打失了念頭,不要忘記用功夫。在這么好的條件下不知道用功,等將來有一天醒悟了,再想用功修行,就怕來不及了。
⑶ 打坐時如何呼吸
緩慢的呼吸,記住在打坐後不要立刻站起,會暈的。不要睜開眼,用手拍拍全身(頭也輕輕拍兩下)睜開眼,行了。
⑷ 如何正確禪坐!
正確姿勢要素
習禪有多種不同坐姿,包括坐於椅子上、坐於座墊上、坐於長凳上,以及各種盤坐,從簡單的散盤到全跏趺坐姿。
需要強調的是,您需要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坐姿,要順從身體。難受的坐姿會使您習禪時分心,並使身體無法辨別什麼是問題。
在您擺好確保自己舒適和意識清醒的姿勢時,需要牢記以下內容:
1.身宜平直,脊骨不要曲,要自然安穩地端正而坐。
2.背部放鬆。
3.兩肩放鬆,稍微張開,使胸部開闊,呼吸自然流暢。
4.雙手有支撐,放在墊子上或腿上,使雙臂放鬆。
5.頭正,前顎略內收,頸背要放鬆。
6.面部放鬆,舌抵上顎。
下面來看幾種最常見坐姿:
⑸ 道教打坐時長久的深呼吸後全身產生的反應
怎麼會?冥想,怎麼冥想的?
修丹道最開始應該是丹田發熱,先天真炁從會陰發起。
沒聽說過全身都有反應。
你是不是走偏了?
⑹ 為何禪坐如何禪坐
第一章 禪坐是我們幸福生活中不可欠缺的工作 如果生活的目的是為了更有深度、更有遠見地成長,那麼照顧心的工作便是必然的,否則生活便停留在兩個次元當中。我們大部份的生活都活在昨日(過去)和明天(未來)、善和惡、好和壞、有與無、我的和你的之中,唯有當心受過訓練後,才能見到其它面向。 我們的心是宇宙間無與倫比的工具,為我們所獨有。如果我們擁有一個很好的工具,勢必會好好地照顧它:擦亮、去銹、磨利、上油,偶爾還會讓它休息。 在禪坐中,首先得學習舍棄心裡一些不需要的東西,只保留禪修的所緣對象。一旦愈來愈熟練之後,便會在日常生活中開始運用同樣的能力,以舍棄那些不善的念頭。如此一來,禪修在日常生活中便能有所助益。如果我們可以想自己要想的,即使只是一剎那,都是一種極大的解脫。因為這么一來,我們便成了心的主人,不管什麼念頭產生——是苦或樂,皆不斷遷流變化,這正是我們試圖將心安住於所緣對象上時,所要學習放下的地方。 第二步驟是給心做運動。一顆未經訓練的心,猶如一團搖擺不定、上下波動的東西,從一個所緣對象到下一個所緣對象,很難安住一處。你們也許有過這種經驗:書讀到一頁的末端時,突然發現不知道剛剛讀了什麼,必須再重頭讀起。我們必須強迫心安住於一點上,強化心的肌肉,如同做伏地挺身和舉重一樣。唯有透過訓練心確實做到我們要它做的事,我們才會有力量。 心是宇宙問珍貴又復雜的工具,但它也需要休息。心能得到真正休息的唯一時間,是它停止思考、著手體驗的時候。打個淺顯的比方,心像是一個空白的螢幕,上面持續不斷地放映一部電影。因為這部電影——念頭——持續放映,致使我們忘記投射影片的背後是一片空白螢幕。 修行之道就是舍離之道、放下之道,一條不斷舍棄我們周邊所建立起的一切,包括:財產、習性、觀念、信仰和思惟模式。一旦暫時停止言語,心不只會感到平靜,同時還會產生滿足感——心終於找到它的歸宿。放下與舍離帶來內觀——明白由於自我的不斷貪求,因而喜歡東想西想。當自我停止貪求時,也就無須「想」了;當自我停止貪求時,所有的不滿足(苦)就會消失,這便是必須禪坐的原因。 「如何」禪坐。 我們要用的是「出入息觀」。這種法門理論上是種鼻孔上的體驗。所謂「息」是一種風,當它碰觸到鼻孔時,會有感覺產生,就是這種感覺能幫助我們專注在這一點上。呼吸和心是直接相連的,當我們興奮或焦急時,呼吸會很急促。反之,當心平靜詳和時,呼吸同樣會變得柔軟而穩定。當呼吸微細到不見蹤影時,便是真正進入禪定的境界了。因此,以呼吸作為禪修的所緣對象,便是訓練入定的階段。 觀呼吸還有許多其它的方法。例如:我們可以隨著息進、息出地觀照,可是不要刻意讓它異常,只須順其自然。這能醞釀出一種較為寬廣的專注基礎,雖跟將心系於鼻孔稍有差異,但是較為容易一些。 或者,可以在呼吸時附上如「哺哆」二字。「哺」時入息,「哆」時出息,呼吸要配合音節一起運作。這對那些認為「哺哆」意義非凡的人而言,非常有效。 也可以數「一」時入息、出息,「二」時出息、入息,數時不要少於五,也不可多於十。數到十時,再重頭由「一」數起,每當心散亂時,再從「一」開始數。剛開始,數到「一」之後就散亂的話,毋須太在意。 數息、「哺哆」、專注在鼻孔,抑或觀息進息出,找出你覺得最適合的方法,然後堅持到底。如果你曾修習觀照腹部的起伏,因而有了些專注力,那麼就繼續做下去。將腿放在能讓你安住一段時間的姿勢,背部要保持挺直,但是要放鬆;肩膀、腹部及脖子也須保持輕松。當你發覺身體向前傾時,坐直來;頭部也是一樣,當你發覺它往下垂時,趕緊把它拉回來。身體往前傾和頭往下垂都是睡眠、昏沉的姿勢,是非常不正確的坐禪;坐禪需要絕對的清醒。 各位大概會發現,不論你怎麼努力,心就是無法安住在呼吸上,不管是「哺哆」、「一、二」、觀照鼻孔或觀息的進出。念頭——電影——會放映,處理它的方法就是盡快地給念頭標記,如果這樣太困難,就只須稱它為「想」、「困擾」或「記憶」,甚至是「計畫」或「胡鬧」都沒關系,在你給它標記的那一剎那,就是在退一步觀照了。 當念頭生起時,看著它們、標記它們,不論標的對不對都無妨。當你知道是無益、不善的,可以放下它。 在禪坐中,一旦標記就表示你已經有正念了。佛陀曾說:「要凈化生命、滅除苦痛、進入聖道,以及覺悟而解脫苦海的唯一方法,就是正念。」因此要覺知「我在想」、「我沒在禪坐」、「我在擔憂」、「我在盼望」、「我在夢想未來」、「我在期待、希望」,只須覺知然後回到呼吸上。假使你有上千個念頭,就為上千個它們標記,這便是達到真正正念的方法。不但要覺知念頭的活動,還要覺知念頭的內容,這就是在實踐「念處」了,而且當我們確實修習時,便是通往解脫的唯一道路。 不請自來的受 因為身體以平常不習慣的姿勢坐著,所以會有不適的感覺產生,但是,主要還是來自身體靜止不動的緣故。我們禪坐時也會發生相同的情形——不適會產生,試著不要馬上更換姿勢;這是我們對所有的不適、疼痛生起時,慣性、自然的沖動反應。相反地,去審視那個狀態,覺知疼痛產生的真相。腳與坐墊、地板或另一條腿的接觸,從「觸」中引生感「受」,從「受」中引生反應。 「受」只有三種:樂受、無記、不樂受。就是這個不樂受使心說:「啊!這個不樂受就叫作苦,我不喜歡它,我要逃避它。」我們每天從早到晚的生活就是這么度過。遭受任何不樂受時,不是逃避就是排斥,或試圖改變其外在的因素,無論如何就是要擺脫苦。 我們來看一下它的順序:觸、受、反應。「這是疼痛,我要擺脫它。」不要試圖擺脫它,而要全心全意地專注在那感覺(受)的點上,然後去覺知其變異性,不是轉換位置就是轉弱。各位也許能夠覺知到它的變化,它是不堅固的。 要覺知無常、苦是人類身體與生俱來的,此外,還要明了感覺(受)的生起是不請自來的事實。 坐在這里咬緊牙根地想:「即使禪坐再怎麼糟糕,我都要坐在這里。雖然我恨它,不過我還是要坐下去。」這樣只會對整個情況和禪坐產生厭惡。錯誤的反應和慣性的移動沒什麼不同:一個貪求舒適,另一個則是厭惡痛苦,不過是一體的兩面。徹入「自我」和「自我反應」的內觀,是唯一有意義且能帶來成果的。當感覺(受)與念頭生起時,在它們上面下功夫,並觀照其無常性。 「無常」、「苦」、「無我」是世間的三大真諦。除非內心確實認同,否則我們永遠無法明了佛陀的教導。禪坐,是解惑之道,其餘的不過是文字罷了,這才是′實踐之道。 第二章 禪坐能影響我們的生活 體驗無常,從善如流 我們所居住的房子就是我們的身體。不論我們從城鎮搬到鄉村,從公寓搬到大房子,從大房子搬到房間,甚至從此國搬到彼國,不論多少次,我們都帶著這個身體一起去,直到它完全毀壞,化成一堆白骨,最後回歸塵土。在這之前,不論搬到哪兒,我們都帶著它終,所以必須給這楝房子清理得更寬敞、更舒適。 心理上所累積的障礙與封閉,向來都是我們的情緒反應所輸入的。是心將它們放進去的,所以自然有辦法將它們去除。在我們禪修的過程當中,其意思是「覺知感覺(受),不要去反應,然後放下它。」 禪修和「不反應」是分工合作的。這是達到內心平靜詳和最重要的一點,否則,我們的反應將一直起伏不定地壓制我們,使我們永遠看不清正道,「道」對我們而言依然模糊不清。我們或許聽過,也略知其義,但是卻尚無法親自徹見,因為,徹見是「內見」的——內眼的,而反應——情緒反應,會阻礙這雙內眼。 我們可以將不反應帶入日常生活中,不管什麼情緒產生,均視它為一種生了又滅的念頭。假使我們從禪修中學習到這點,就學到了最具價值的一課如何調伏自己。 佛道的目的在於解脫——全然的解脫,解脫絕對要親身體驗。在禪坐中,無常的體驗相當直接:當你專注於呼吸時,對於入息、出息瞭然於心,知道它不再是同一口氣。感覺一產生就已經消失了,接著,另一點上又有感覺產生。這些感覺,後來又都會消失無蹤。腿痛會移位,然後消失。「受」來了,然後「受」走了。 禪修技巧愈嫻熟,就愈容易看見「受」的無常,同時也會獲得洞徹身體無常的內觀。 只有在禪修經驗中感受到時,才算真正明了。我們從經驗所得知的無人能質疑,即使世上每一個人都告訴你:「不,不是這樣子的。你為何認為你是不真實的呢?摸摸你的身體,它是實在的,不是嗎?」你都不想辯駁或苟同。當初人們質疑佛陀的教導時,佛陀並沒有作任何爭辯,因為他不是在為一個觀念辯護,只是在說他個人的體驗罷了。 身體五大的禪觀 佛陀於《念處經》中曾提出的其中一種方法,就是去禪觀四大——地、水、火、風。對身體有堅實的感受是地元素。我們可以感受到座下的蒲團實體。地元素無所不在,它同時存在水元素當中,不然我們就無法在水裡游泳或在水上劃船;地元素也存在於風元素當中,否則鳥和飛機便不能在空中飛翔了。 火元素——溫度,同樣無所不在。如果我們專心注意的話,在自己身上就感受得到了。我們通常只在嚴寒酷暑或以為自己發燒時才會覺察到它。可是,溫度無時不在,它存在於一切眾生和一切事物當中。 水元素則可以在我們的血液、唾液和尿液中感覺得到。水元素也是一種凝聚的力量當你有麵粉想做成面團時,必須加水使它黏結起來。水是在一切物體中皆能找到的凝聚元素,沒有它,所有不斷移動的細胞就會分崩離析。 很有趣吧?但是除非體驗過,否則都沒用,反而只是與朋友一起討論的一種消遣性知識。不過,一旦當它被體驗之後,便會成為一種對事物本然的內觀。知識和對事物「本來面目」的內觀,是佛陀經常討論的課題。 我們還可以加上「空」作為第五元素。我們的體內——嘴巴里或鼻孔里,都有空問存在。身體的內部有空間,而宇宙就是空間。如果內心真正明白這點,並了解一切所在都無差別時,我們對於「這是『我』,我只管『我』自己,至於世問就得自求多福了,希望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好自過活,別侵犯到我」的這類分別就會減低。當我們明了,我們只是五大元素與能量分子的聚合、分散時,我們所急於保護的「我」又是什麼呢?這個世問又有什麼好可怕的呢? 禪坐的目的在於內觀,內觀是佛教禪修的主要目標。法門只是工具,要善加運用它們。每個人用起工具來都略有不同,愈是善巧地利用,成果就會來得愈快、愈容易。但是,一定要全神專注於工具(法門)上,而非成果。唯有如此,善巧和安樂才能增長。 第三章 止與觀 止與觀 禪坐法門林林總總,各個不同。在《清凈道論》中提到的就有四十多種,但不外乎兩大體系、兩個方向。這兩個方向是我們必須採行的,那就是:止與觀。它們彼此相輔相成。 不管是「止」或「觀」都須要修習,才能獲得禪修帶來的成果。大多數人都想獲得寧靜,每一個人都在尋求平靜、幸福美滿的感覺。如果他們在禪修中得到一絲絲禪那的感覺,就會感到快樂而想追求更多。由於得到了一些禪悅,許多人因此而滿足,但禪修的目的並不在此,它是達到究竟前的善巧方法而已。「止」是善巧(方法),而「觀」則為究竟(目標).善巧(方法)有其重要與必要性,但絕不能與究竟相混淆。 然而,因為「定」中如此輕安,反而容易造成新的執著產生。想保有愉悅、排斥不悅,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困擾。將它視為生活的目標,反而造成我們的生活漫無目的。要擺脫一切不悅而保有所有愉悅是絕對不可能的。如果以此為目標,反而會無所適從。禪坐的道理也一樣。 將注意力系於呼吸(息)上,終能帶來一些平靜。心暫時停止思考後,才能真正感受到輕安。寧靜與愉悅感的生起——也就是佛陀所謂的輕安,一定會再消失,因為不論是什麼,只要生起就一定會消失。然而,此時心中須要有的第一個反應是:覺知此是無常,而非一般的反應如:「啊!多可惜,又消失了」或是「那種感覺真好,我該如何才能再把它拉回來?」 輕安、喜悅感是先生理而後情緒(心理)的——首先是生理上的快感,而後心理產生愉悅喜樂,也可能變得非常平靜,不過這些終究會再消失。我們必須洞見其無常性,唯有如此,才是有意義地運用輕安。如果不洞悉其無常性,等於只是利用它來享受罷了。只要是用來享受的就是自私,非佛陀舍離我執的根本教法。 整個佛陀的教導,都是在導引我們舍離自我。佛陀說:「我只教導一件事,那就是苦與滅苦之道。」意思並不是說世間的苦會終止,而是說:一旦沒有人跟苦對應,苦就不存在了,「自我」也會終止。 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到呼吸上,會導引我們朝向平靜的境界。八正道中的第八正道——正定,指的正是禪那。試著安住於呼吸上,便是朝此一目標前進了。 我們的念頭 每一個念頭就是一位老師。首先,它教導我們:心很難調伏,無法依靠和信任。 我們必須了解的第二件事是:不該相信自己的心,不須去信任這些生起的念頭。它們既然不請自來,當會自動消失。 禪修中,我們有機會能明了心——不斷相續的思惟,並學著不要隨波逐流。同樣的道理,我們為何要相信並認同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念頭呢?好比周遭的空氣,我們不會執著它是我們所擁有的,不過一旦失去它,我們又無法生存;它只是存在著。念頭也是如此,念頭對心而言是件自然的事;因為我們還活著,所以念頭仍會不斷延續下去。可是它既不可仰賴,也不可相信。 我們禪坐時,會有專注力不起,念頭卻紛飛的時候。當我們感到昏沉或缺乏注意力時,可以學到關於自己的這部份,那就是——心裡一旦沒有餘興節目,就會想睡覺。心,渴望娛樂。它想讀書、看電視、串門子或做些事,總之,要有點事讓心忙碌和找樂子。要心獨處,它是不會快樂和滿足的。 假設要你單獨一人在空房間里呆上一個禮拜,人們會覺得這是以種可怕的懲罰,原因是:心無法承受孤獨,它希望不斷地受到餵食。心需要餵食,如同身體需要食物一般。心之所以須要輸入東西,是因為它不安於自我。這是禪坐中,會得到的另一個對「自我」的重要體會。 念頭是相當無常的,它們生而又滅,絕不停留,如同呼吸一樣。如果你仔細地去注意它,也許能夠覺察到它們的生起。念頭的消失絕對可以覺察得到,很容易徹見,但要覺察到念頭的生起卻有點困難。 在禪坐中所產生的一切念頭,將帶給我們徹入「自我」、對「現象的無常性」、對「身」和「心」以及對「念頭的無所有性」的內觀。 我們從念頭中可學習到的第三點是,它是「苦」或不滿足的。「kkha」不是只有「苦」的意思,也有「不滿足」的意思。 我們是透過個人的體驗而徹入「無常」,「不滿足(苦)」--和「無我」的內觀。除非人們親身體驗這三法印,否則沒有人能明了。它們是相當好的名相,相信各位大都熟悉。可是,各位必須經由直接的內在認知來領悟。仔細地觀察,並看清思惟活動的不滿足是其本具的特性。 如果我們能將自己的覺醒擴大到足以確實地洞見真理的地步,就可以體驗到全部的真理——事物的本來面目。 對待感受 不悅的感受從禪坐中生起時,心會馬上排斥和抗拒那種感受。心會立即說:「我不喜歡,這是最不舒服的。我待不了十天,我需要一張椅子。」或是「這么坐著是為了什麼?真是愚蠢。」抑或「這一點也不值得,用不著為打坐受這些苦。」不要這么做,好好利用感覺的生起作為內觀的方法。感覺是我們生命的基礎,我們的反應是經由感官所得到的接觸而來。 感受是每個人都有的——苦受、樂受和無記受,它們迅速地連續生起。大部份的人花一輩子的時間在保住樂受、舍離苦受上。其實我們是在打一場敗仗,這是不可能成功的,沒有人能永保樂受,更沒有人有辦法永離苦受。 如果我們決定一動也不動地坐一會兒,仔細去觀察,不再逃避苦受,也不再執取樂受——只在禪坐的這段時間里,就會學到許許多多關於自己的部份。觀照禪坐時所生起的念頭對某些人而言,恰巧是另一種洞徹「自我反應」的方法。我們都想要改變感受、擺脫感受,對苦受都有一種馬上移動以排除苦受的自動反射反應。 這種極力保留樂受、逃避苦受的反應,是不斷流浪生死的原因。這是一種輪回的流轉,無法擺脫。唯一能擺脫這旋轉木馬的解決之道,是去觀照感覺,不做出反應。假使在禪坐中能學到這點,即使只是短短的一剎那,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反覆不斷地運用,達到殊勝的利益。 只要專注於感覺上就好。當靜坐時間比往常久,導致身體產生苦受時,別怪罪任何事物或任何人。沒人得為感覺的產生而受到譴責,它們不過是感覺的生滅罷了,只要看著並且覺知它。 這些步驟都是獲得內觀的方法,運用在心對感受和念頭有反應之際,而不是觀呼吸時。我們可以利用每一剎那來獲取內觀從這當中,平靜會生起;些許的內觀能引生些微的平靜。一旦我們明白不必去注意念頭時,要舍掉念頭就變得更容易了;當我們了解到不須對感覺有所反應時、要放下反應就容易多了。些許的平靜,也能引生些許的內觀,兩者相輔相成。 通常一顆可以掌握佛法的心是受過訓練的心,而凡夫的心卻往往只用來爭論佛法,把佛法當做消遣的工具。若要實際體驗佛陀所謂的內在自我,需要一顆比凡心更加平靜與專的心,並且透徹了解自心生滅的本然。 所說的這一切,在當下禪坐觀呼吸時,都可能發生。 清凈之道導致一切苦的止息。 止(定)和觀(慧)是以觀為目的,止(定)為工具(方法)。只要心不平靜,仍然波濤起伏不定,仍有好、惡的浪潮,就會障蔽我們的視野。掀起大浪的池塘里是看不見自己的面貌的。水面必須平平靜靜,一如心必須安詳寧靜,視野方能清澈明凈。如此一來,才能看得清楚而透徹。 行禪的目標也是相同的。當我們非常正念,並專注於動作中,平靜於是產生。在這里,若有念頭產生,須善加利用來覺察當下的心境。 「標記」是另一種覺知心境的方法。在禪坐中若能「標記」。日常生活中也能「標記」的話,只要是善男(女)子,都會把被歸類為「貪」或「嗔」的念頭舍掉,這便是趨向清凈之道了。
⑺ 打坐時如何觀呼吸
先調身,把身體調整到最輕松,最舒適的狀態。次調心,把心裡的一切念頭全放下,保持清凈無為的心境,再調息,把心息視為一體,融入臍腎中間位置,意想為一個紅色透明的乒乓球。眼內觀,耳內聽,心內視?初始隨呼吸將球意念放大到無窮大到宇宙之外,同時帶病廢之氣散發出去,收回時到臍腎間至無限小至空無一物,一吸一呼為一次,從強到弱,從有到無,從有感到無感,漸次深入,以至從有息到無息。久之,先成體呼吸,次成臍呼吸,再成混元呼吸(即得混元一氣),終至無呼無吸之人天合一,大定成矣!
⑻ 打坐深呼吸的好處。
如今的社會中隨處可見電子產品,人們的生活由電子科技緊密相連著,然而在忙碌的生活中大家都忽略了修養身體。在諸多的養生健身的方法中,打坐就是其中一種簡單有效的方式,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舒適與健康,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1、修身,舒緩身心,減緩壓力。
2、增加心臟向上半身的血液供輸,使頭腦清醒,精神力更佳。
3、長期堅持打坐可以幫助疏通下半身堵塞和不通暢的經絡及穴位。
4、可以幫助改善循環上半身的氣血,提高抗寒的能力。
5、矯正背部姿態,減緩脊椎壓力。
6、提高身體的免疫能力,增強免疫系統。
7、提高自我調控和自我調節的能力,增加耐心和意志力。
8、增強練習者的柔韌性,拉開經絡。
9、提高心理抵抗力,抗挫能力增強。
10、加強注意力和生活中的任務參與度,提高個人情商。
11、一定程度上增強記憶力。
打坐的壞處
1.可能會阻礙腿部的血液流通,造成下半身血液循環不便,以至於出現靜脈曲張的情況。
2.長時間的曲起雙腿打坐,將會拉傷下肢的尤其是腿的韌帶,以至於出現韌帶拉傷的現象。
3.長時間的打坐需要關節的曲起,關節所受的壓力增大,少數人會出現有關節炎的隱患。
4.打坐時需要挺直腰背,夾緊腹部肌肉,長時間後會有肌肉疲憊和磨損現象,造成腰肌勞損。
5.如果在打坐時低頭睡著,會有含胸駝背,此時會有胸悶氣短,呼吸急促的狀況出現,日積月累會有胸腔和呼吸道出現疾病的隱患。
6.打坐是一定會久坐的,期間假如不加以輔助其他運動,會導致臀部脂肪堆積以至於臀部變得扁平並且變大。
7.年紀較小的人群如果長時間進行曲腿打坐,會造成發育不良和發育遲緩的現象,甚至造成脊柱等處彎曲。
打坐的禁忌
首先,吃飯後一小時之內一定不能打坐,不然會損壞胃部消化功能,並且非常容易對心臟造成不可避免的損害。同時也是同樣的道理,也要避開空腹,最好在吃飯的前後兩個小時之內進行打坐。其次,打坐的時候如果出現心情低落,情緒壓抑,非常煩躁心事很多的情況,不能打坐,如果打坐的話壓迫將郁結的肝氣擠壓在身體里,甚至導致精神方面的問題。一定要在不愉快的心情消化之後才能進行打坐。第三,如果在打坐的過程中抑或是是打坐之前就已經出現身體不適,一定要立即停止,特別是較為嚴重不適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檢查治療,好好休息,舒緩一下身體。最後,如果在打坐之前您已經進行了大量運動,這個時候打坐很容易對身體造成不可避免的傷害,需要注意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對自己身體的影響等等。
打坐的正確姿勢
首先在打坐之前要先換上寬松的衣服,之後把准備好合適的墊子。
接著就是要進行入座,初學者可以選擇單盤或雙盤,但是最好是選用雙盤,原因是雙盤能夠迅速的讓身心寧靜,更加快速的進行打坐。接著呢就是最重要的一步,需要將拉直自己的脊椎,就像往上吊起自己的頭頂,讓身體的中間有通暢舒緩的狀態,空直中正,不偏不倚。
最後一步,就是內心了,身體處於中正狀態的時候,當你盤坐穩固之後,緊接著就是關鍵的一步了,要讓自己的思緒清空,從心智之中觀察自己身體,平靜的觀察,不進行思考,避免緊張以及好奇,心無雜念,無欲無求。最開始可能會有失敗的情況出現,但是這是不需要擔心的。只要從頭再來就可以了,過一段時間之後,狀態就會越來越穩定。
打坐對心臟有好處嗎
打坐大多使用的姿勢為雙盤,當我們雙盤的時候,實際上小腿以下及腳踝的部位對於大腿的內部的大動脈會有較大的擠壓壓迫作用,緊接著我們的血液為了疏通下半身腿部的動脈等經絡,我們的心臟將會使用更大的力量進行輸出血液,因此腿部的動脈經絡會很容易被疏通。然而在腿部的動脈經絡被疏通之前,因為腿部的經脈得不到血液運輸,所以上半身幾乎集中了我們全身的血液,由於這個原因,我們的心臟又需要再加大供血壓力,所以我們的五臟六腑會得到更多的供血,臟腑的機能就會迅速提高改善了,同時令人驚喜的是我們的大腦供血也增強增多了。
打坐多長時間為宜
初學打坐的朋友們適宜由5分鍾開始挑戰,接著可以漸漸的增長時間到30分鍾,或者還有一種方法,首先進行一次打坐時間為5分鍾,接著停下來,輕輕左右搖擺身體,將身心調整之後,再進行第二次打坐,再休息5分鍾,接著進行打坐第三次5分鍾,第三次打坐結束之後,如果覺得仍然能繼續打坐時,就能夠再增加一些時間。
進階的朋友們可以漸漸的從30分鍾的打坐,加長到50分鍾,每天最好能進行兩次打坐,可以先進行30分鍾的打坐之後休息出定,調整身體狀態,再進行打坐,時間不限。如果能夠持之以恆下去,就能漸漸的讓自己打坐的時間加長。
專修的朋友們可以漸漸的從50分鍾增長到2小時,其餘步驟同進階的朋友們相同,長期下來,就能漸漸的增長禪定的時間。
最後,如果你是用生命力投入修行的人,那麼每天坐到8小時是最好的,可以先進行2小時的打坐後出定,休息發送身體上的肌肉10分鍾至15分鍾後,再入坐,時間不受限制。
打坐用什麼坐墊好
挑選打坐的坐墊時應該注意:首先要有合適的彈性,並且比較柔軟,過軟過彈都是不適合進行打坐的。其次要有適宜的高度,坐墊過低或者過高可能會對背部造成壓力壓迫,導致背痛。最後,坐墊使用的材料要透氣健康,並且防潮,如海綿棕絲等等。
打坐的注意事項
1.要靜心平靜,不可浮躁憂神。
2.身體不適時要立刻停止。
3.時間長短要循序漸進。
以上就是我們對打坐的簡要介紹了,相信大家閱讀之後都能對打坐多多少少有些了解,只要按照以上的方式循序漸進的進行打坐,一定可以打到修身養性,緩解疲勞,提高身體素質和免疫系統功能的效果。
⑼ 盤腿打坐靜坐半小時不用數息和深呼吸可以嗎
如理如法的打坐,有種種不可思議的功效。
打坐的秘訣就是,不為什麼而打坐。
只要能無私無欲、無思無慮,持之以恆的觀照下去,就會有種種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具體情況,詳述如下:
其一,靜坐能夠強健身體,修復身體的亞健康狀態,提升五臟六腑的功能。
特別對於慢性疾病和頑固症狀,如:高血壓、心臟病、腎病、肺病、腦供血不足、偏頭疼、身體沉重、四肢寒冷、風濕病、愛出汗、盜汗等,具有顯著的調節作用。
靜坐時思想專注在一物之上,呼吸變得平緩均勻,通過呼吸進入肺部的空氣總量相對穩定,進入心臟的氧氣量也相對穩定,從而利於血壓的調節。靜坐時,身體能量的消耗減少,心臟的耗氧量也比平時減少很多,血液循環的力量自然比平時加強了。有力的血液循環可以幫助我們凈化血管中堵塞的物質,讓很多「長期休眠」的血管重新恢復生命的活力。
這樣的血液循環經過五臟六腑,能幫助臟腑凈化積存的「負面能量」,提升臟腑的自愈功能;經過皮下,能幫助皮膚和肌肉凈化「負面能量」,改善氣色和肌肉的曲線。所以即便是短期的靜坐,人也會感覺到那種從身體深處升起的輕松、舒適的生命能量,就像身體內部被一雙溫暖的大手按摩過一樣。
靜坐還能提升下丹田的力量,「下丹田」是生命能量的源頭。靜坐的過程中,由於血管的凈化、身心氣的調和,全身的經絡得以疏通,使「氣的軌道」恢復正常運轉,達到固精培元的效果,元氣充盈則百邪不入。
其二,靜坐可以提升生命的氣質,塑造健康、美麗的體態。
堅持靜坐可以使一個人內在的氣質沉靜下來,使人在舉手投足之間呈現出優雅、恬靜、柔和的美感,這種氣質是身體、情感、精神三種能量綜合作用於生命的產物。內在的精神越柔,身體被凈化的越好,情緒越穩定,外在呈現出來的氣質也越美好。
特別提出的是:靜坐中的雙盤坐姿,可以快速地塑造美好體態。雙盤被稱為禪坐最穩固的坐姿,不但可以穩定身體內部雜亂的風息,更是可以快速減掉身體的贅肉,疏通堵塞的經絡。練習雙盤的人,很容易保持腰部、臀部、大腿和小腿部位的優美曲線,控制身體上半身與下半身的能量平衡。
其三,靜坐能緩解壓力,釋放焦慮、緊張、煩躁、不安的情緒,使整個生命感受到平靜、喜悅、自在和安心。
雖然我們經常忽略身體而空談精神,卻也很少去思考。其實,一切精神產物,包括思想、情緒、感受等等,它們都是有生理基礎的,那就是我們身體的神經系統。維摩禪認為:徹底解決精神的問題,首先要從身體入手。因為所有的壓力、焦慮、緊張、煩躁、不安的情緒,都是先被身體上的神經系統感知後,才被人覺察。而神經系統遍布全身各個角落,如果身體的某個部位病變或堵塞,神經系統接收到的信號也會產生變化,隨即給大腦傳遞不利於生命健康的感受,進而產生不利於生命健康的思想和行為。
我們不穩定的情緒、思想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因緣作用」的結果。造成它的因緣不只包括外界的人事物,還包括身體這個內因,身體的神經系統是情緒和思想產生的生理基礎。比如,人在憤怒的時候,給他打一針麻葯,麻痹了身體的神經系統,他的憤怒情緒就會立刻消失。
靜坐就好像是在按摩我們的神經系統,讓這個「調皮的孩子」不再影響我們的情感和思想。在靜坐過程中,我們制心一處,位於腦前區域的額葉活動會有所增強,腦細胞會開始分泌腦內啡、血清素,這些都是幫助人體神經系統放鬆、平靜的重要元素。許多人通過十分鍾的靜坐,就能感受到緊張的情緒得到舒緩,煩躁的心情趨於平靜。長久的靜坐練習,能幫助我們培養出穩定的心靈力量。
其四,靜坐能夠開啟內在的智慧,引導人們反省自我,覺知生命的存在,達到解脫。
靜坐時並不是什麼都不想,腦部的運作並沒有關閉。靜坐練習通常都由集中精神開始,大腦枕葉活動雖然會減弱,但腦前區域的額葉活動卻增強了。額葉與人類的智力活動相關聯,所以在靜坐中人們經常會迸發出靈感,產生新的思路、回憶起遺忘的事情。
長久的靜坐會使頭腦變得清晰、敏銳。由於靜坐方法的不同,產生的開啟智慧、反省自我的功效也不同。有的靜坐方法從「止」入手,訓練心靜止在一物之上,這樣的方法能夠培養出生命的「定力」。有的靜坐方法從「觀」入手,訓練心的覺察力和敏銳度,這樣的方法能夠成就「觀慧」。還有的靜坐方法運用「思維」,如同《瑜伽經》的許多冥想方法,將人與太陽、天空、自然、空間等通過冥想聯接在一起,感受人與整個存在世界的合一。這些方法都能夠引導人內省、開啟智慧,覺察到自我生命與存在世界的關系。
了解清楚靜坐的功效,會幫助我們升起對靜坐的信心。只要我們堅持每日去坐,這些效果自然就會顯現。
⑽ 初學打坐最易掌握的姿勢是哪一種
初學打坐最易掌握的姿勢是盤腿,還有豎脊、手結定印、平放肩胸、頭正、微收下顎、舌抵上齶等這些姿勢也挺容易掌握的。
1、盤腿
盤腿,即跏趺坐,可以分為雙跏趺坐和單跏趺坐兩種。雙跏趺坐就是通常說的雙盤,是指兩只腳掌放在大腿上,這種坐法是最為穩固的。單跏趺坐即是單盤,也就是把則一隻腳掌置於大腿上,另一隻腳掌則放在大腿下。
這種姿勢不耐久坐,所以並不是提倡的坐姿。只是因為有些人沒法一下子雙盤,可以用單盤的姿勢作為過渡,以雙盤作為目標為是。
4、平放肩胸
安坐好之後,還要注意平放肩膀和含胸拔背。肩部肌肉要保持放鬆,如果自己無法看到,可以請別人幫忙矯正。肩膀要平,不能左右偏斜。打坐時不需要挺胸,只需要微微含胸,覺得自己的脊柱豎直就可以了。否則,雙肩前傾會導致胸悶,引起呼吸不舒暢而無法攝心。
5、頭正、微收下顎
當安坐好時,豎直頸椎,微收下顎。對於出家人來說,有個更為簡易的參照方式就是脖子貼緊長褂的後衣領。然後微收下巴,但不是低頭,這樣更為有助於保持深長的呼吸。
6、舌抵上齶
當我們閉上嘴唇時,舌尖會自然抵在上牙齦處。所以只要稍稍留意即可,不用太過刻意用力抵住上顎。打坐的時候,偶爾會產生津液,可以輕輕咽下,不需要太過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