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杜家村的風景名勝
宋至明代,黃岩有四大名勝風景區:九峰、嵩岩山、委羽山和翠屏山。南宋著名思想家葉適說:「縣直北上,爽氣浮動,花柳之麗,日月之勝,無不在江北。」朱熹說:「黃岩秀氣在江北,江北秀氣在翠屏」。黃岩江北一地,山水秀麗,人文蔚然,宋明之際,名人輩出,影響全國,可謂黃岩之首。
翠屏山位於北城,與臨海市接壤,西接黃土嶺,東連黃牛尖,下有新宅、杜家村諸村,上有靈岩(紫霄)、六潭諸山。論人文景觀,南宋巨懦朱熹(著名教育家、哲學家、字元晦,號晦庵,謚文,世稱文公),南宋右丞相杜范(字成之,號立齋,杜家村人,抗元救國,名留專史,謚清獻),明禮部尚書黃綰(哲學家、字宗賢、叔賢、號文庵、石龍、家原在城內後街,告老還鄉後遷翠屏山麓,新宅村即以其宅命名),都曾在此留下足跡和詩文。那漫山的摩崖石刻,在台州,也是獨一無二的景觀。論自然風光,有峭壁,有洞穴,有溪流,有瀑布,飛瀑流泉,峭岩幽洞,蔚為大觀。怪不得朱文公當年來此有感而發:黃岩秀氣在江北,江北秀氣在翠屏。翠屏山景色之美有三處:
一、靈岩山之靈岩洞、少谷峰
從新宅村沿山麓石級而上,約兩百步,在石級轉折處向右上小徑橫出,約行百米,在陡峭岩壁下有一石洞,即號天峰門,又名「小空明」的靈岩洞,為黃岩第二大洞穴。南宋右丞相杜范讀書之地,留有《空明洞》詩:「莫訝青山小,山因洞得名;仙人騎鶴去,留跡在空明」。 洞上方有朱熹手書「寒竹松風」 ,洞左右岩壁上有黃綰《小有呤》73字、《石室》30字的摩崖,現字跡剝蝕,尚依稀可辯明。
少谷峰,在洞之右側「鐵城石壁」下部,有黃綰手書三個行書大字「少谷峰」的摩崖。沿山坡從上而下,又有黃綰詩《與鄭繼之紫霄夜坐》70宇、《贈少谷出山》45字、《少谷亭懷鄭子》80多字的摩崖。當年,黃綰因病辭官歸里,於山上創辦「石龍書院」宏揚理學。綰之在亭間論理學,因聞同朝摯友「閩南十才子」之一的鄭善夫(字繼之,號少谷山人)在武夷山雪阻遇難的消息,綰萬分悲痛,為使這種刻骨銘心的思念永存,遂作封山勒石之舉,將「鐵城石壁」命名為「少谷峰」。
二、六潭山之大瀑布、擘翠亭和書院基
六潭山即靈岩山與黃牛尖連接的山谷,以流水落差成6個潭得名。第一潭於1957築成水庫,蓄水18萬立方米,五、六潭被採石所毀。二潭之水從10米多高飛瀑垂岩而下,瀉人三潭,又名靈岩潭,是黃岩28潭之一。旁有南宋慶元四年(1198)建的擘翠亭遺址。山下有樊川書院、石龍書院遺址。
大瀑布,在第二潭與第三潭之間的峭壁上,此壁高六丈余,溪流自第二潭溢出從崖頂沿壁掛下,如白練落在三潭,此潭是6潭中最深者,志書載,「樵人續藤系石測之,無極」。現因一二潭蓄成水為庫,瀑布已無往日壯觀,而深潭也日漸變淺。但等雨季往視之,瀑布仍可重現往日之風采。
擘翠亭,在深潭右側。南宋慶元四年(1198年)建成,距今近8百年了,而今竹林中亭基猶在,基高約2米,4米見方,上為榛莽所封,榛莽中尚可見亭石遺跡。想當年,此亭翼然於深潭之上,白練掛於側,蒼山碧水翠竹呈於前,確是遊人攬勝、擘翠的好處所。明黃綰之弟黃約也曾住過此亭,故又有「二公亭」「枕流亭」之稱。
樊川書院基。樊川書院原為朱熹來黃與邑人趙師淵修《通鑒綱目》的地方,後人因其地建朱公祠,後改建書院,又因此處原是杜范曾祖杜椿燕遊之地,椿慕唐代杜牧之為人,取其詩集《樊川集》之名,於此建樊川別墅,故稱書院為樊川書院。
三、紫霄(靈岩)山之朱岩石刻
朱岩在靈岩水庫右側山岡,因岩土呈紅褐色故名。此處石刻均在山澗之壁上,須循澗底向上穿行百來步才見。從右而左是黃綰的詩《新開凌霄嶺》55字、《鋤荷》52字、《紫霄吟》63字,已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以朱熹所謂「江北秀氣在翠屏」,不僅指其山清水秀,也指其鍾靈毓秀,以山林東側的杜家村觀之,台州首中之進士杜垂象、著名思想家號方山先生的杜知仁、著名孝子杜誼、南宋第一相杜范、抗元英雄杜滸,還有著名學者號南湖先生的杜燁等,均生於斯長斯。黃岩歷史上有識之士曾驚呼:杜氏之篤生,偉人何盛哉?他們的答案是:其鍾翠屏地脈之靈,故理學忠義萃於一門。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翠屏山的人文歷史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得到了較好的開發。又增添了3個新景點:
1.杜家村杜氏故居:右丞相杜范,是南宋台州5個丞相之一,其政績居於首位,稱為賢相,又是中國歷史上7個「李杜」之一。抗元民族英雄杜滸,杜范之侄,文天祥的副將,崖山血戰被執,犧牲五羊城(今廣州)。思想家杜知仁,一生窮研朱熹理學,名聞各地。杜范、杜滸載人《宋史列傳》,杜知仁載人《中國歷史大辭典·思想史卷》。
2.朱熹講學處:即樊川書院遺址,位於新宅。南宋淳熙元年(1174),朱熹在六潭山樊川書院講學,手書「溪山第一」。黃岩大批名士師從朱熹,使黃岩成為「小鄒魯」之地。朱熹在此與黃岩趙師淵同編《資治通鑒綱目》,成為一部集儒家精華的巨著。
3.新宅黃綰故居:明嘉靖年間(1539)南京禮部尚書黃綰,名列《明史列傳》和《中國歷史大辭典·思想史卷》,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代表作有《明道編》、《石龍集》。黃綰在新宅建石龍書院、少谷亭、二公亭和枕流亭,遺有摩崖石刻手跡。
Ⅱ 描寫自然風景的千古佳句有哪些
望天門山
李 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Ⅲ 雨中山景的詩句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唐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南宋 志南和尚《絕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鳥鳴澗》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
描寫夏天的古詩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宋·趙師秀《約客》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宋·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紛紛紅紫已成塵,布穀聲中夏令新 ---------宋·陸游《初夏絕句》
描寫秋天的古詩和描寫秋天的名句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唐·王績《野望》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唐·杜牧《秋夕》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宋·范仲淹《蘇幕遮》
描寫冬天的古詩和描寫冬天的名句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晉·謝道蘊《詠雪聯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台----------唐·李白《北風行》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誰將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唐·韓愈《李花二首》
六齣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唐·高駢《對雪》
描寫「月」的詩句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李煜《相見歡》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水調歌頭》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寫友情的詩句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帶」鳥」的詩句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杜甫《望岳》
帶「雨」的詩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和尚《絕句》
渭城朝雨亦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杜牧《江南春絕句》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
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伶仃洋》
帶「山」字的詩句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庄》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早發白帝城》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
帶「花」的詩句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和尚<絕句>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辛棄疾《西江月》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宋- 楊萬里 《宿新市徐公店》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白居易《大林
幾場瀟瀟的春雨,山青了,水綠了,山下那汩汩流動的一條溪水,愈發湍急秀麗起來.
綿綿春雨把大地染綠了,軟軟春風把河水熨暖了.
瞧,又下起雨來了.雨像絹絲一樣,又輕又細,聽不見淅淅的響聲,也感覺不到魚澆的淋漓.只覺得好像這是一種濕漉漉的煙霧,輕輕滋潤著大地和人心.在春雨的滋潤下,麥苗長得更翠綠,菜花兒開得更金黃.在一條縱橫交錯的田溝里,春水淙淙地淌著.揚樹,柳樹在春雨中舒展著枝葉,貪婪地吮吸著甜甜的雨水
Ⅳ 山行是唐代詩人誰寫的 詩歌主要抓住哪些等景物描寫了 什麼季節山林的景色
《山行》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描繪秋天景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表現了作者的高懷逸興和豪盪思致。
一、古詩原文
《山行》
作者:杜牧(唐)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二、白話譯文
深秋中沿著彎曲的小路登上遠山,在那白雲生成的地方居然還有人家。
停下車來是因為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染過秋霜的楓葉勝於二月紅花。
(4)自然山景帶杜字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山行》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Ⅳ 世界哪個國家地名裡面有杜字
1、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古名「拉古薩」。克羅埃西亞東南部港口城市,最大旅遊中心和療養勝地。位於風景綺麗、氣候宜人的達爾馬提亞海岸南部石灰岩半島上。倚山傍海,林木茂盛,是具有中世紀風貌的古城。根據2001年的人口普查結果,城市擁有43,770 名居民。建於公元七世紀。中世紀為杜布羅夫尼克城市共和國中心,在亞得里亞海和東西方貿易中起過重要的中轉站的作用。1979年杜布羅夫尼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入世界遺產名錄。
2、牛杜鎮
牛杜鎮位於山西省臨猗縣城南5公里處,與廟上、猗氏、楚候鄉鎮相鄰,南與運城市接壤,西與永濟市相通。面積85平方公里。牛杜鎮共轄24個行政村,39個自然村,158個居民組,34960口人,共有耕地9.8萬畝。牛杜鎮農業發達,自古是糧棉產區,小麥、棉花的總產與貢獻佔全縣的十分之一。近幾年來,牛杜鎮黨委、政府在抓糧棉的基礎上,圍繞「沿河蔬菜灘地棗,東部辣椒西部棉」的種植思路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形成了糧棉果菜椒棗為主的六大支柱產業。
3、吐列毛杜鎮
吐列毛杜鎮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地處科右中旗北部,距旗政府所在地90公里,東臨突泉縣寶石、學田鄉,西與巴仁哲里木、坤都冷蘇木相臨,北靠科右前旗阿力得爾、桃合木蘇木。總面積1476平方公里,轄17個嘎查、29個自然屯、4個居委會、1.5萬人口,其中蒙古族佔94%。
4、重慶市江津區杜市鎮
杜市鎮位於江津區東部邊陲的太公山麓,地處江津、巴南、綦江三區交界處,國道 210線縱貫全境,幅員面積89.55平方公里,現有總人口34817人,場鎮常住人口7215人,轄10個村委會,3個居委會。
5、江西省宜春市豐城市杜市鎮
位於豐城市東部,地處省道豐撫公路東段,槎水溪中上游,距市區27公里。東與淘沙鎮接壤,西與橋東鎮毗鄰,南臨秀市鎮,北抵張巷鎮。
6、杜井村
杜井村,別名杜鎮、杜川,浙江省淳安縣梓桐鎮政府駐地。位於梓桐源中段,洋尖山南麓。
Ⅵ 《山行》中詩人描繪了一幅由什麼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什麼的熱愛之情。最能反映詩人喜愛大自然
《山行》中詩人描繪了一幅由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深秋楓林美景的熱愛之情,最能反映詩人喜愛大自然及原因的的詩句是: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原文: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譯文:山石小路遠上山巔彎彎又斜斜,白雲生發之處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只因愛那楓林晚景我把馬車停下,霜染的楓葉勝過鮮艷二月的花。
(6)自然山景帶杜字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1、整體賞析: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
2、詩句賞析: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雲深處有人家」,寫雲,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牆。這里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詩人用橫雲斷嶺的手法,給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間:在那白雲之上,雲外有山,一定會有另一種景色。
「停車坐愛楓林晚」傾向性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
「霜葉紅於二月花」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緻成了這艷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著寫景襯托的作用。
3、作者簡介:
杜牧(803-853),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詩文中多指陳時政之作,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麗生動。以七言絕句著稱,境界特別寬廣,寓有深沉的歷史感。如《赤壁》、《題烏江亭》、《過華清宮》、《泊秦淮》、《清明》、《江南春絕句》、《山行》等都是流傳至今的名篇。人謂之小杜,和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以別於李白與杜甫。
Ⅶ 《山行》是杜牧的杜一首詩歌,它描寫的是深秋時候的景色.詩句中為人們所傳誦的
《山行》是詩人杜牧的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在這首詩中,杜牧以情馭景,敏捷、准確地捕捉足以體現自然美的形象,並把自己的情感融匯其中,使情感美與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為一體。
全詩構思新穎,布局精巧,於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與春光爭勝,令人賞心悅目。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雲深處有人家」,寫雲,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牆。這里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這樣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了。有白雲繚繞,說明山很高。詩人用橫雲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雲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間:在那白雲之上,雲外有山,一定會有另一種景色。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並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後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捨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後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於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霜葉紅於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出來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雲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詩人沒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拂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這是一首秋色的贊歌。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緻成了這艷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著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後,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餘味無窮。
全詩構思新穎,布局精巧,於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與春光爭勝,令人賞心悅目,精神發越。兼之語言明暢,音韻和諧。
Ⅷ 關於自然景物的名言警句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過故人庄》)
寫山村風光。由近漸遠,景色越來越開闊,寫出了一派清幽恬靜的氣氛。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錢塘湖春行》)
「漸欲」、「才能」兩個字眼富於動態,表現出亂花和淺草的勃勃生機。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書湖陰先生壁》)
用擬人手法,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護」、「繞」二字顯得極有情致。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這是動中即景,寫出了路疑無而實有,景似絕而復出的境界,蘊含著生活的哲理,後引申為人在遇到困境時會生出許多希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觀滄海》)
這幾句詩創造了一種宏大的意境,表現了作者吞吐日月的博大胸襟。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次北固山下》)
「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徵,提到主語的位置加以強調,並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理趣,給人樂觀、向上的力量。
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
寫出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具有一定的生活哲理。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西江月》)
稻花香里說豐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聲,這種側面烘托詩人陶醉在豐收的歡樂之中的寫法極為動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這是勸慰友人不要為離別而悲傷,而要心胸豁達,坦然對待。這兩句詩語言形象而凝練,飽含深情而富於哲理,一洗以往送別詩黯然消魂的感傷情調,而代之以豁達樂觀的感情,給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黃鶴樓》)
「鄉愁」之情與「日暮」、「煙波」之景相交融,使詩意重歸於開頭那種渺茫的境界。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景象壯麗,一改前面傷感低沉的情調,變為慷慨昂揚的氣概。這兩句還借自然景物的變化暗示社會的發展,蘊含哲理。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閑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情。「見」表現出詩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為之,而是在採菊之間無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簾。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為一體了。能達到這種境界,正是心靈自由而平靜的美好結局。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漸欲」漸漸就要;「才能」剛剛能夠。都表現出事物在發展變化
賞析《觀滄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這是全詩的高潮,作者運用豐富奇特的想像,大膽地誇張將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創造了一種宏大的意境。
Ⅸ 山水景色的詩句
1、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3、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4、山繞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
5、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Ⅹ 堯龍山自然風景區的自然風景
堯龍山諸峰突起,山脈眾多,溝壑縱橫,好似萬千游龍,朝拜和拱衛著堯龍山主峰,極盡堯堯之貌,故名堯龍山。堯龍山主峰瑞峰頂,海拔1795米,整座山頂猶如一巨大的佛祖頭像,雅稱「佛陀」,巍然壯觀,成為大自然造就堯龍山的點晴之筆。堯龍山自古以來,寺廟甚多,香火極旺,廟宇多次毀於匪焚兵亂,幾經興廢,現在只剩下堯龍山頂的瑞峰寺和其它幾座寺廟。據傳,古廟始建於秦朝,有歷史記載於明朝,爾後歷風雨洗蝕,幾經修繕,石碑、佛塔、石刻、和尚暮群遺跡尚存。梭米孔、觀音水、祖師塔、藏經閣、觀景亭等景點,留下了許多美麗動人的神秘傳說和無法解開的謎團。每年的農歷三月、六月、九月香會期間,來自重慶、遵義等地的遊人香客在兩萬人以上,佛門弟子、善男信女和觀光遊人絡繹不絕,摩肩接踵,寺內香煙裊裊,佛歌聲聲,規模宏大,氣勢不凡。堯龍山香火之所以旺盛,與它光怪詭譎的傳說和菩薩顯靈的說法不無關系,給堯龍山罩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大自然的造化,使堯龍山富集了令人陶醉的自然風光。其山勢嵯峨,陡峭崎嶇,山體垂直落差大,造就了「象鼻子」、「南天門」、「天生橋」、「佛燭山」等巧奪天工、渾然天成的自然景點,給堯龍山平添了幾分險絕,幾分媚嫵。堯龍山生態良好,溪水遍流,滿山皆樹,滿眼是綠,繁花爭艷,鳥獸和鳴,一幅天然畫卷。生長著天麻、黃蓮、杜仲等數十種名貴中葯材,穿山甲、金錢豹等珍禽走獸藏隱山中。空氣富含有益人體健康的負離子,氣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稱清涼山,是洗肺療養、休閑避暑的理想之地。在堯龍山頂,還可以看到 「佛光」現象,這一極為罕見神奇的氣象景觀,據說只有在峨眉山等佛教名山才能看到。能見此奇景,屬於有緣人,可遇而不可求。千百年來,堯龍山以其獨特的地質地貌、雄奇險峻的自然風光、神秘悠久的宗教色彩,成為人們禮佛朝拜、游覽觀光、探奇獵勝和納涼避暑的旅遊勝地,在黔北和渝南地區方圓百餘公里內贏得了「堯龍仙山」的良好聲譽和口碑。 堯龍山鎮屬亞熱帶季風氣侯,有萬畝原始森林,氣侯宜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堯龍山腳一帶連片上萬畝的稻田,層層水田在陽光照射下,好似一塊塊玻璃鑲嵌在農舍青山間,「玻璃山莊」的美譽由此得來,聞名於黔渝兩省市。境內有水庫山塘數十個,是垂釣、野炊、休閑的絕佳之地。堯龍山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著名的原國民黨貴州省主席楊森題寫的貴州北界崇溪河界碑、一腳踏黔渝的箭頭埡千年古集鎮、朱毛紅軍露宿的「毛田」和韓家店古地質群等景點。
近年來,隨著生態旅遊、鄉村旅遊的蓬勃興起,飽覽大自然、回歸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已成為時下人們的時尚。消夏即至,一批批遊客紛至沓來,住進了我們的農家旅館。涼爽的氣候、優美的風光、幽雅的環境、優質的服務和淳樸的民風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目前,全鎮共有農家旅館近百戶,可同時提供1000餘人食宿。
絢麗瑰奇的堯龍風光、千年古寺的風雨滄桑、如詩如畫的田園美景、悠久厚重的人文資源,一定能讓您在堯龍山鎮之行親身領略,和諧、文明、熱情、好客的堯龍山人民將以嶄新的面貌、優質的服務歡迎您來休閑避暑、觀光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