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字圖片 > 姓氏宋文字圖片

姓氏宋文字圖片

發布時間:2025-07-16 07:46:00

㈠ 張字的各種寫法圖片大全

張字的各種寫法圖片大全如下:張的寫法有5種。小篆的「張」;隸書的「張」;楷書的「張」;行書的「張」;草書的「張」等等。

拓展知識:

1、楷體:它是一種標準的漢字正楷字體,平直而端莊,較為規整。

2、行書:它是檔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比楷書更為隨意且筆畫流暢,有一定的書法韻味。

3、草書:它是漢字的一種書法字體,筆畫瀟灑,尤其擅長用於書寫速度較快的文字

4、隸書:它是在秦漢時期流行的一種字體,筆畫線條簡單,直接,形似篆書,但更加規整。

張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至2007年,根據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對中國戶籍人口的統計分析顯示,張姓人口在中國姓氏中排在第3位,共有8750.2萬人,佔中國人口總數的6.83%。

張的本義是「使弓弦」,把弦綳在弓上,將要開弓,與「弛」相對。引申為開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義。張,也是星名,屬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形狀似弓。張是擅長製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圖騰,進而成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㈡ 《百家姓》來源介紹

《百家姓》來源介紹

凡是中華子孫,大概沒有人不知道「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這八個字的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大家張口就來。所有人都知道這八個字出自一本書——《百家姓》。那麼大家知道《百家姓》是什麼時候的書嗎?下面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百家姓》來源介紹,歡迎大家閱讀與學習!

一、《百家行悶姓》來源介紹

趙錢孫李為什麼排《百家姓》前面《百家姓》和《三字經》《千字文》一樣,都是童蒙讀物,而且是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最為流行的童蒙讀物,所以並列號稱「三百千」。《百家姓》將中華姓氏排列成四字一句,輔以韻律,供孩子們認字用。合轍押韻,琅琅上口。

《百家姓》以前,有關姓氏的文字記載在甲骨文里就有。戰國時期有一本叫做《世本》的書,專門記載了從黃帝到春秋時期一些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和居邑等。世系就是祖宗譜系;居邑就是居住地點。《世本》記載的這些信息非常珍貴,可惜在宋朝就散佚了。

中華民族歷來重姓氏,歷史上有很多這種書,有些流傳至今。比如,明朝有一本書叫《皇明千家姓》,明朝的「百家姓」不以「趙錢孫李」開頭,而以「朱」姓開頭。還有一本叫《御制百家姓》,是康熙皇帝親自編纂指導的,它以「孔、孟」開頭,因為清朝的皇帝要表達自己對漢族傳統儒家文化的尊崇。另外,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文字的「百家姓」,比如《蒙古字目百家姓》,用蒙古語;還有《女真字目百家姓》,用女真文。然而,這些都沒有成為孩手消子們的童蒙課本,所以也就沒能流行起來。

二、《百家姓》是什麼時候的書呢?

宋朝詩人陸游有一首詩叫做《秋日郊居》,在這首詩後面他做了一段註:「農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學,謂之冬學。所讀《雜字》、《百家姓》之類,謂之村書。」就是說到了農歷十月,沒有什麼農活好乾了,農家子弟就該讀書了,這叫「冬學」,就好比現在的冬季學期。在這個冬季學期里讀的書,一本叫《雜字》,都是一個個字,認字用的;還有一本叫《百家姓》。「謂之村書」——鄉村裡很流行,不是很高雅,入不了大雅之堂,不是國子監里讀的,是農村裡讀的。可見,在南宋陸游生活的時代之前,《百家姓》就已經成為村書了,在農村裡非常流行。所以,《百家姓》最晚宋朝就有了。要了解一本書,總得知道作者。宋朝有個人叫王明清,他在一部叫《玉照新志》的書里講,《百家姓》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就是說作者應該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一個小民。這個小民雖然沒有什麼名氣,但肯定是個讀書人,不然不識字。

仔細思考一下「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為什麼不把「周吳鄭王」放在前面?因為,當時「趙」是宋朝的國姓,所以「趙」排第一位是理所當然的。「錢」是吳越國的國姓,吳越王錢鏐,也就是錢姓的始祖,很了不起。但是他不好戰,他告誡子孫說,將來如果有可以奉為正朔的人,也就是如果有一個了不起的「王者」出現,就納土歸降好了。所以,到了末代吳越王錢俶的時候,就直接向宋朝納土歸降。因為沒打仗,所以江浙一帶的人都很畢帶知感念錢家。在《百家姓》里,把「錢」放在了第二位。第三位是「孫」,「孫」是吳越王錢俶的皇後的姓。由此可見,《百家姓》的作者把吳越國看得很重,這畢竟是他自己的家鄉或者「屬國」。

第四位為什麼是李呢?當時和吳越國毗鄰的國家是南唐。南唐是李氏王朝,著名詞人李後主是南唐的末代君主。「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就是這位李後主寫的。

所以,《百家姓》的作者把北方宋朝的國姓「趙」、自己生活的`地方吳越國的國姓「錢」、錢俶皇後家的姓氏「孫」、離自己最近的國家南唐的國姓「李」依次排列,便構成了《百家姓》的開篇「趙錢孫李」。根據這個就可以推斷,作者是吳越國的人,而且他肯定是吳越國納土歸宋之後的人,不然不會把趙姓排在第一。

那麼,為什麼《百家姓》會被選做蒙學課本並如此流行呢?

如果只是為了認字,可選的書多了去了。但是,《百家姓》匯聚的可不是一般的漢字,而是做姓氏用的漢字,這就大不一樣了。

以家族為中心、以血緣來分別親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甚至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信仰。在傳統中國,姓比名重要。假如你姓錢,如果你做了一件好事,有人問:「這件事情誰乾的?」旁邊人回答:「錢家人乾的」。如果你幹了一件壞事,就會有人這樣批評你:「你對得起你這個姓嗎?別忘了你姓什麼!」所以,姓對於中國人來說非常重要。而且,在古代識字先認《百家姓》還有一個禮節方面的考慮。比如兩個人見面打招呼:「您貴姓啊?」「免貴姓錢。」你要是不知道怎麼寫,就是對別人的不尊重。所以,出於禮儀的考慮,小孩子要盡早把別人的姓給記住。因此,《百家姓》也就成為了童蒙讀物。

姓和氏本指不同事物「五百年前是一家」,這話自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沿著歷史追溯上去,我們絕大多數的姓氏都有著共同的祖先——三皇五帝。那麼,最初的幾個姓是怎麼分化成現在這成千上萬的姓的呢?

姓氏非常復雜,和今天講的姓名有區別。上古有姓、有氏,姓、氏是兩回事。常有人問:你是什麼姓氏?說明姓在前面,姓是族號,表示的是血統,最早來自部落圖騰。圖騰就是原始人群體的親屬、祖先、保護神的標志和象徵。比如,地球上有一些民族用熊做圖騰,熊便是他們的保護神。因此,在中國的姓氏當中,用動植物名稱作姓的比較多,這種姓氏也都比較古老,例如姓熊、姓虎,都很古老。

後來進入了母系氏族社會,因此女字旁的姓特別老。比如姬,黃帝就姓姬。還有姚、姜、嬴。這些都是很古老的姓。姓有了,什麼是氏呢?隨著歷史的推移,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越來越多,同一個姓的子孫不斷繁衍,人越來越多,待不下了,於是就分出很多支系,遷到別的地方。遷走的這個就叫氏。所以,先有姓,後有氏。

到了周代,宗法制度非常嚴明,只有貴族可以有姓氏,百姓沒姓氏。最早的時候,平民無姓無氏;貴族女子有姓,沒有氏;貴族男子,有姓有氏。為什麼貴族女子要用姓呢?因為同姓的人是有血緣關系的,而同氏的都是親戚。姓只有一個,氏可以很多。姓是用來區別血緣關系的,所以同姓不能結婚。

從氏當中可以看出很多信息,比如諸侯以封國為氏。鄭文公鄭捷,鄭是氏,不是姓;齊靈公齊環,齊是氏,環是名。卿大夫比諸侯小一點,一般以居住地來作為自己的氏。比如屈完,姓屈,是封在屈這個地方;比如解狐,就住在解;東門襄仲,很明顯他家就在城東門,一看他的氏就知道了;南宮敬叔,家在宮的南邊。這是以地名為氏,還有的人以官名為氏,比如司馬。

還有的人以專業技能為氏,比如姓巫,可見其祖先就是做巫師的;姓陶,做陶器的;姓龍,屠龍、殺龍,其實就是廚師。姓龍的祖先是做廚師的,善於烹調。

戰國以後,大家開始以氏為姓,逐漸就姓氏不分了。漢魏以後,姓氏合一,平民百姓也開始普遍用姓,這才有了姓名之說——原來姓一樣,用氏分,現在姓都有了,只好用名來分,所以叫姓名。

有人姓毒,有人姓死《百家姓》是不是記錄了所有的姓呢?如果不是,中華民族到底有多少個姓呢?最通行版本的《百家姓》,四字一句,一共142句,568個字,是「三百千」裡面字數最少的一部。里邊講到的姓504個,單姓444個,復姓60個。可在中華姓氏的大海里邊,這是滄海一粟。

中華民族到底有多少姓?沒人說得清楚。明朝有人統計過,當時有3625個姓。1978年,改革開放剛開始時,通過公安戶籍系統對姓氏做過一個統計,統計了全國七個大城市,當時的姓氏2587個:北京有2250個姓,上海比較少,1640個姓;沈陽更少,1270個姓;武漢1574個姓;重慶1245個姓;成都1631個姓;廣州1802個姓。1984年,有學者做姓氏調查,搜集到5730個姓,還有個台灣學者搜集到7720個姓,但這些都不是確切的數字。

民間有些姓匪夷所思,比如姓「毒」。在陝西,「蹦」也是姓。還有用「死」作姓的。「死」這個姓在台灣,而且只有一家人姓這個姓,這一家沒有孩子,還專門為這事開會討論,「為死而生」。因為他們只有生了孩子,這個姓才可以延續下去,否則這個姓就湮沒了。

常見的姓是一個字,復姓是兩個字,根據現在掌握的資料,還有三字姓、四字姓、五字姓、六字姓、七字姓、八字姓,最高九字姓。三字姓很多,隨便舉幾個例子:扈地干、樹若干、獨孤渾、奚什盧、破六韓、破多蘭、普六茹、壹斗春。很明顯,這些都是少數民族的姓。四個字的姓也有不少,愛新覺羅、葉赫那拉,這些大家都知道。五字姓,忽神忙兀歹,一聽就是蒙古族同胞的姓。最牛的是九字姓,迄今為止發現一個,這個姓念做「爨邯汕寺武穆雲籍韝」!想像一下,有兩個人路上碰上了:「您貴姓啊?」「我姓爨邯汕寺武穆雲籍韝。」對方肯定暈了。所以,姓文化真是非常的復雜和有趣。

在讀別人姓的時候,要多加註意。漢字最容易讀錯的就是別人的姓。比如,區作姓時可念ōu,不念qū;黑作為姓讀hè,不讀hēi;再比如,還有一個最常讀錯的姓,蓋作姓時這個字念gě,不念gài;還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查,不能念chá;比如教,作姓氏的時候,一定讀jiào;比如任,作姓的時候一定讀rén,不讀rèn;比如繆,在作姓的時候讀miào,不能讀móu;單,可千萬別讀成dān,應該讀shàn。比如樂,作姓的時候讀yuè;還有一個姓,員,在作姓的時候要讀成yùn;仇,作姓的時候讀qiú,這些都是不能亂讀的,所以要非常非常小心。這些還是比較常見的,還有更怪的。日本還保留著這么一個習慣,如果自己的姓讀法特別,一般要在名片上印出來。兩個人見面,問對方的姓怎麼念,不僅不失禮,還是有禮貌的表現。

姓氏文化十分復雜。只要一個個姓去深入研究,你就會知道中國的姓氏文化有多麼奇妙精深。

三、百家姓的來源和歷史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錢塘(杭州)的一個書生所編撰的蒙學讀物,將常見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像一首四言詩,便與誦讀和記憶,因此,流傳至21世紀,影響極深。《百家姓》本來收集四百一十一個經增補到五百零四個姓,其中單因姓四百四十四個,復姓六十個。

中華姓氏最主要的起源,卻不是伏羲風氏,而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和黃帝。在中國古代的傳說當中,除炎黃二帝以外,還有女媧氏、燧人氏、伏羲氏、蚩尤氏、少吳金天氏、顓頊高陽氏等眾多著名的氏族首領,但炎黃二帝能夠被華夏民族尊為人文始祖,就是因為我國眾多的姓氏都起源於炎黃二帝。

資料拓展:

部分姓氏介紹:

1、趙姓

趙姓,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一,發祥地在今山西省,曾是晉國六卿之一。

2、錢姓

錢姓,據史書記載,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文王時期的泉府上士錢孚(大彭國始祖篯鏗的裔孫)為得姓始祖。

3、孫姓

孫姓,據史書記載,主要源自姬姓、媯姓和姚姓、羋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與陳胡公。

4、周姓

周姓,中國十大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周姓是一個以漢族人口為主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

1、以祖先的圖騰崇拜物為姓氏。有一部分學者專家認為,我國百家姓是由圖騰演變而來,如:牛、羊、龍、鳳、山、水、花、葉等。但是這只是一種推測,由於年代久遠,已經無從考證。

2、以祖先名字中的字力姓氏。這種說法比較可以得到考證。比如牛姓:西周宋征子之後有任司寇的牛文,牛文之後以其中的字「牛」為姓氏。

3、以封地名和國名為姓氏。比如趙姓:出於嬴姓,伯益後裔造父,拉馴馬駕車。造父因駕車馬有功,被周穆王封地於趙(山西洪洞縣北趙誠),其後人便以「趙」為姓氏。

4、以職業或官職為姓氏。如司徒:上古時代官名,傳說堯、舜時已設,一直延續到秦漢。有以此官職為姓的,便是復姓「司徒。」

5、以住地的方位為姓氏。西門:春秋時,齊國和鄭國都有公族大夫住在都城的西門附近,人稱西門氏,有的後人便以西門為姓氏。

六、百家姓歷史: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國就已經形成姓氏,並逐漸發展擴大,世世代代延續。百家姓中有七成姓來源於洛陽偃師。

簡述:

《百家姓》以「趙」姓打頭,並非因為「趙」為天下第一大姓,而是因為它是宋代錢塘儒生所作。宋代的皇帝是趙氏,「趙:自然成為「天下第一姓」;不排在首位,就有「欺君之罪」,會引禍上身。

又宋時吳越王的後裔居浙江,所以,「錢」姓便排列第二,錢的妃子姓孫,借錢氏之威勢,「孫」又排在第三。「李」姓排在第四,大約是因為南唐皇族為李氏之故。

七、百家姓的由來簡介

中國的姓氏傳統,經歷了幾千年的綿延不斷的演變過程。家喻戶曉的《百家姓》,一直成為我國民間廣為流傳並有深刻影響的啟蒙讀物,到今天已有整整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

《百家姓》是中國流傳甚廣的一部膾炙人口的奇書。相傳為北宋初年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一位老儒生編寫。《百家姓》實用性極強。中國古代農村以家庭式自然經濟為主體,並且宗法觀念極重,因此對姓氏十分重視,例如:中國農村族姓觀念很濃厚,立家譜、族譜相當普遍,非常需要了解本族、本姓的譜系,也需要了解其他族姓的譜系。建立或查考族譜、家譜成為重要的維系族姓的社會活動內容,熟讀《百家姓》就可以為此提供方便。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錢塘(杭州)的一個書生所編撰的蒙學讀物,將常見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像一首四言詩,便與誦讀和記憶,因此,流傳至今,影響極深。《百家姓》本來收集四百一十一個經贈補到五百零四個姓,其中單因姓四百四十四個,復姓六十個。

「姓氏」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詞,但在秦漢以前,姓和氏有明顯的區別。姓源於母系社會,同一個姓表示同一個母系的血緣關系。中國最早的姓,大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媯,嬴等,表示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傳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產生則在姓之後,是按父系來標識血緣關系的結果,這只能在父權家長制確立時才有可能。

因此,當我們讀到「黃帝軒轅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時,可以明白,中華民族共同始祖炎黃二帝原分屬兩個按母系血緣關系組織起來的部落或部落聯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們又分別擁有表示自己父權家長制首領的氏稱;列山,軒轅。姓和氏有嚴格區別又同時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權制已讓位於父權制,但母系社會的影響還存在,這種影響一直到春秋戰國以後才逐漸消亡。

而在文字記載中最早提到《百家姓》的,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公元1125-1210年)。他有《秋日郊居》一詩:「兒童冬學鬧比鄰,據案愚儒卻自珍。授罷村書閉門睡,終年不著面看人。」詩下自註:「農家十月乃遣子入學,謂之冬學。所讀《雜字》、《百家姓》之類,謂之村書。

至今,學術界認為,《百家姓》很可能是宋代以前就有底本,而在北宋初年由吳越地區(杭州一帶)某位無名氏儒生編輯加工成書的。一千多年以來,《百家姓》翻印了無數次,版本眾多,又有各種《續百家姓》、《增廣百家姓》等,當在不同時期經過多人之手刪補修訂。

明清兩代,都曾由政府出面編撰、頒布了新的《明皇千家姓》、《御制百家姓》,企圖取趙宋《百家姓》而代之,但結果都是徒勞的。明朝初年,由官方旨意,翰林院編修吳沈牽頭,編成了《明皇千家姓》。它以當時的國姓「朱」字起首,以「朱奉天運」開頭,共收入1968個姓氏,於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進呈明太祖朱元璋。但此書在民間無法推廣,至今連一個樣本也沒有留傳下來。我們只能從《明文衡》中所載的吳沈《進<千家姓>表》一文中推知事情的大概經過。

;

㈢ 百家姓氏微信頭像圖片,微信頭像圖片大全百家姓張

提起百家姓氏微信頭像圖片,大家都知道,有人問2021年用什麼做微信頭像最好,另外,還有人想問微信頭像用什麼最好最吉利2021,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好看又招財好運的微信頭像?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微信頭像圖片大全百家姓張,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百家姓氏微信頭像圖片

張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改姓等。張揮為該姓始祖。歷史上,西漢時期張耳被劉邦封為趙王,張耳的十七世孫張軌(年-年)建立前涼國。

張的本義是「使弓弦」,把弦綳在弓上,將要開弓,與「弛」相對。引申為開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義。張,也是星名,屬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形狀似弓。張是擅長製造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圖騰,進而成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張(Zhang)姓源出主要有:2021招財好運氣的微信頭像圖片。

1、源於姬姓:帶自己姓氏的頭像圖片。

①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這一支張姓以青陽(即清陽,在今河北清河縣東面)為發源地,是為清河張氏。有「天下張姓出清河」的說法。

②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屬於以字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他的後代以其字命氏,也稱張氏。小宋小宋姓氏圖片。

2、源於改姓而來:葉字姓氏唯美圖片。

①出自聶姓。三國魏將張遼本來是聶壹(馬邑之謀的發起者)的後人,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張姓,其子嗣便以張為姓。

②出自賜姓。世居雲南的酋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

③源於古奚族。張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陽,因善騎射,被范陽守將張鎖高收為義子,遂從義父姓張。後張忠志屢立戰功,官至禮部尚書,封趙國公。

3、得姓始祖百家姓氏名字微信頭像。

張揮,號天祿,青陽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發明者。因的誕生對影響大,所以黃帝封揮為弓正,職掌弓矢製造。後又取弓長之意,賜姓張於濮陽,封地清河。後逝葬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因此,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

百家姓氏微信頭像圖片:年用什麼做微信頭像最好

21年用什麼做微信頭像最好我認二一用什麼做微信頭像最好?我認為你應該選擇一二一用什麼做微信頭像最好?我認為應該選擇一個最具有朝氣的21年用什麼做微信頭像最好?我認為你應該選擇一個最具有朝氣的個人頭像做宋字好看的意境圖片。

姓氏頭像帶字圖片程

怎麼製作含有自己照片的姓氏壁紙 、不是那種字里有字的、而是單獨頭像上面是大寫的姓、下面是文字、求

好看又招財好運的微信頭像?

首先打開微信,點擊「發現」,找到「小程序」,點擊進入。

在搜索欄內輸入「姓氏壁紙生成」後,點擊下面出現「姓氏壁紙生成」小程序。

進入到姓氏壁紙生成後,點擊「姓氏」,手動輸入你的「姓」。

點擊「語錄」,出現一個對話框,如果你想自己寫入,就想好一段詞點擊「手動輸入」即可。如果想隨機選詞,可以點擊「隨機語錄」。好看的姓氏微信頭像圖片大全。

然後點擊「上傳圖片」,上傳圖片也有兩種方式,如果用自己的圖片就點擊「圖片上傳」,如果隨機挑選就點擊「隨機圖片」。

最後點擊「生成圖片」,然後長按圖片發送給朋友,或保存圖片,或收。如果你想有點創意的話,不一定非要使用姓氏,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圖片也可以遊玩時照的照片。以蝴蝶為背景的姓氏頭像。

以上就是與微信頭像圖片大全百家姓張相關內容,是關於2021年用什麼做微信頭像最好的分享。看完百家姓氏微信頭像圖片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㈣ 帶自己姓氏的頭像圖片趙,含有姓氏的頭像圖片

提起帶自己姓氏的頭像圖片趙,大家都知道,有人問含有姓氏的頭像圖片,另外,還有人想問姓氏頭像女生我姓趙,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誰能給做個好看帥氣的姓氏QQ頭像啊?趙 最好用繁體的,多弄幾遲滲斗個,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含有姓氏的頭像圖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帶自己姓氏的頭像圖片趙

1、帶自己姓氏的頭像圖片趙:含有姓氏的頭像圖片

翁趙字微信頭像圖片大全霸氣。

你要什麼姓氏?趙姓圖片頭像霸氣。

2、帶自己姓氏的頭像圖片趙:姓氏頭像女生我姓趙

3、誰能給做個好看帥氣的姓氏QQ頭像啊?趙 用繁體的,多弄幾個

我給你製作一個吧….因為是一級用戶還不能直接上傳圖片

所以我把給你製作好的頭像上傳在空間的相冊里了

我把發給你記得要給我澆花喔.漂亮趙字頭像霸氣。

4、帶自己姓氏的頭像圖片趙:在線製作我姓趙頭像帶自己照片的那種。怎麼做,求解答。

可搜索美圖秀秀在線網頁版製作顏色大小字體可隨意調節

5、帶自己姓氏的頭像圖片趙:姓氏趙的所以文字圖片

姓氏趙的所以文字圖

所有文字圖片?趙姓頭像女。

那是海量啊2020姓氏趙微信頭像。

6、帶自己姓氏的頭像圖片趙:帶趙字的頭像

我不會在這,不過很好做的,最簡單的方法是這樣:上網搜個紅心,這個好找的,我就是網上找到沒字的心,很多的。然後用WINDOWS自帶的畫圖工具打開圖,在你想要的位置字,可以選字體字色位置,要怎麼體現個性就怎麼體現。。。。。姓趙的卡通頭像。

7、帶自己姓氏的頭像圖片趙:帶我姓趙 類似字的qq頭像

還是女的

是否需要添加本人頭像做背景?女的回答:騷等

附上追問:趙字圖片頭像 霸氣。

8、帶自己姓氏的頭像圖片趙:求一張 趙字 圖片當頭像,要藍色

如下圖:

趙拼音:zhào1、中國古代國名(戰國時代的「趙」;西晉結束,匈奴族、羯族先後在北方建立「趙國」,史稱「前趙」、「後趙」):趙客(戰國時燕趙多俠士,遂以「趙客」為俠士通稱);燕(yàn)趙(燕趙之地,泛指北方)。一個好看的趙字圖片。

2、姓。皇室趙字霸氣圖片。

誰能給做個好看帥氣的姓氏QQ頭像啊?趙 用繁體的,多弄幾個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微信頭像趙姓圖片大全。

1、趙女[zhàonǚ]2021姓趙姓氏壁紙。

的美碼磨女,亦泛指美女。

2、趙括[zhàokuò]

戰國時趙將,好空談兵法,不會指揮作戰。

3、坑趙[kēngzhào]

秦將白起破趙,活埋趙降卒四十萬人。姓氏頭像趙男生動漫。

4、趙字[zhàozì]

元代書法家趙孟頫的字體。

5、趙董[zhàodǒng]

元時書畫家趙孟頫和明時書法家董其昌的並稱。

6、趙宋[zhàosòng]男人最旺財的微信頭像。

指宋朝。

9、帶自喊李己姓氏的頭像圖片趙:我想要一個上面寫著一個趙字的頭像

我要用趙字做頭像搜索頭像姓氏設計即可,不會弄可留下郵箱,弄好發給你。

10、帶自己姓氏的頭像圖片趙:帶趙姓氏的唯美圖片

喜歡哪一張隨你挑吧你也可以都拿去趙先生圖片頭像。

以上就是與含有姓氏的頭像圖片相關內容,是關於含有姓氏的頭像圖片的分享。看完帶自己姓氏的頭像圖片趙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㈤ 姓氏圖片文字我姓路

源於姬姓(高辛氏),出自遠古帝嚳之孫玄元的封地路中,史屬於以封邑名字為氏。據籍《唐太原令路公碑》、《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玄元為黃帝的後裔。
姓氏源流

路(Lù)路姓源出有六:
1、出自姬姓,為黃帝後裔。據《唐太原令路公碑》、《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曾孫帝嚳之孫曰玄元,因功封於路中,歷虞夏稱侯,子孫以國為氏。
2、出自姜姓,為炎帝後裔。據《元和姓纂》所載,黃帝封炎帝庶子於潞地(今山西省長治一帶),春秋時有潞子嬰兒,其後以封地為氏,後去三點水為路姓。
3、出自妘姓,為陸終後裔(其實亦為黃帝後裔)。據《困學紀聞》與《姓考》所載,黃帝裔孫陸終,第四子名求言(一名鄶子),受封於路,子孫以路為姓。
4、以縣名得姓。據《姓氏急就篇注》所載,路,原作潞,初為水名,後為縣名(故城在今北京市通縣東八里),居者有以縣名為氏者。
5、出自隗姓,炎帝之裔。黃帝封炎帝之裔於路,即春秋時赤狄潞子(今山西省潞城一帶),國人稱潞氏,後滅於晉,子孫以國為氏(疑與姜姓同源)。潞又寫作路,也稱路氏。
6、出自他族。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沒路真氏後改為路姓;今滿、侗、景頗等民族亦有此姓。

得姓始祖:玄元
黃帝子名玄囂,玄囂生子帝嚳,即高辛氏。帝嚳有子摯,摯生子玄元,在唐堯時為部落首領,後玄元因功被封為路中侯,歷經虞舜時期和夏朝,一直為侯爵,其子孫以國為氏,稱路姓。並尊玄元為路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路姓源起十分龐雜,在兩漢時期見諸史冊之路姓已經十分搶眼,如有巨鹿東里(今河北平鄉西南)人路溫舒,漁陽(今北京密雲)人路人,蜀郡(治今四川成都)人路建,陳留(治今河南開封)人路粹,太原(今屬山西)人路佛……。可見在此際,路姓已分布於今河北、北京、河南、山西等北方大地,並且已有路姓落籍四川。魏晉南北朝時期,路姓繁衍得依舊興盛,尤其在今河南省境,路姓就出現了五個郡望:即襄城郡、陳留郡、河南郡、內黃縣、潁川郡。表明在今河南之襄城、開封、洛陽、內黃、禹州一帶路姓人枝繁葉茂,風光顯赫。除此之外,路姓人在今河北大名、寧夏固原、陝西西安一帶也形成大的聚落,並且人丁興旺,一直延續到隋唐兩朝。尤可一提的是繁衍在今河北大名的路姓人,在此際竟現於史,名人不斷。當然,此際劇烈的社會動盪,也導致數量眾多的路姓人取道南下江南,並且在今浙江金華一帶形成路姓東陽郡望。隋唐時代,路姓上述郡望依舊興盛,並且以陽平等路姓郡望為中心擴展至今山東境內,如唐代宰相路岩為魏州冠氏(今山東冠縣)人,其家族在當地頗具盛名,世代顯貴,而且人口繁衍興盛,後路岩因故被貶嶺外,其子避地湖南,住永州祁陽,當為路姓入湖南之始。宋時,其後路振由永州祁陽徙居潭州湘潭(今屬湖南)。明初,山西路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天津等地。此後至清,路姓由於仕宦、謀生、避災等原因散居全國各地。如今,路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河北、山東、安徽、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之路姓約佔全國漢族路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路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五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七。

㈥ 姓,名,字,號,氏的區別

平時我們碰到一個陌生人,要想與之溝通,總要問「您貴姓?」「您尊姓大名?」我們國家舉行重大會議,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擔任同樣職務,或其他場合如書的編者、作者為多人時,排順序往往是「以姓氏筆劃為序」。那麼什麼是姓氏?姓、氏是一樣的,還是不同的?名又是怎麼回事?我們在看古書,、古典戲劇時往往會碰到同一個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號的情況,有時還不止一個號,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稱呼。這又是怎麼回事。

這里就來談一談這方面的知識,主要講一講姓、氏、名、字、號的歷史由來及演變情況。

一、姓

許慎《說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班固《白虎通德論》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 《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這都說出了「姓」的本義是「生」。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系的種族稱號,簡稱族號。作為族號,它不是個別人或個別家庭的,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稱號。據文獻記載,我們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為了「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它產生的時間大約在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時期。

姓是怎麼來的?人們推測,姓的由來與祖先的圖騰崇拜有關系。在原始蒙眛時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圖騰崇拜物,比如說麥穗、熊、蛇等都曾經是我們祖先的圖騰,這種圖騰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標志。後來便成了這個部落全體成員的代號,即「姓」。由於古代氏族部落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可數的,所以,純正的遠古時代留下來的姓是很少的。

後人據《春秋》整理出來的「古姓」有:媯(今河北涿鹿有媯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風、贏(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歸、曼、羋(楚姓)、隗(原北方少數民族姓)、漆(瞞)、允等22個姓。這些姓中近半數帶女字旁。所以,人們推測,姓的產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會。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學者又從《說文》、《山海經》、甲骨文、金文等較古的文獻中整理出幾十個古姓(約59個,章太炎得52個,他人又從金文中得嫘等7個),這樣加上原有的也不過80幾個,可以想見,這只是遠古實際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時候的姓決沒有我們今天講的「姓」多。我們這里可以羅列幾個從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關於姓的數字。

①北宋以後的封建社會,長期作為兒童識字讀物的《百家姓》(北宋錢塘無名氏編),共收入502個姓氏(其中單姓342個,復姓60個。開頭曰:「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②宋代鄭樵《通志·姓氏略》中統計古代姓氏共有1745個。③明代翰林院編修吳沈等人據當時戶部所藏戶籍編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個。(開頭曰:「朱奉天運,富有萬方,聖神文武,道合陶唐……」)④清代康熙帝親自審定《御制百家姓》,(開頭曰:「孔師闕黨,孟席齊梁,高山詹仰,鄒魯榮昌,冉季宗正,游夏文章……」)⑤清人張澍《姓氏尋源》、《姓氏辨誤》中說古姓氏有5129個。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陸學者閻福卿等曾編輯出版過《中國姓氏匯編》共收姓氏5730個。其中單姓3470個,雙字姓2085個,三字姓163個,四字五字姓12個。台灣省也出版過《中華姓符》共收姓氏6363個,但裡面有異體字重復收入的情況。⑦據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員會漢字處1984年的抽樣調查及有關專家的估計,直到今天還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個以上。(氣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王大良編《當代百家姓》據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認為:目前,我國常用的姓約400個,按當時人口數算,前100個姓是: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梁宋鄭謝韓唐馮於董蕭,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彭呂,蘇盧蔣蔡賈丁魏薛葉閻,余潘杜戴夏鍾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譚廖周熊金陸,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顧侯郎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這100姓佔全國總人口的87%以上。其中李王張劉陳5姓就有3億多人口。李8700萬、王8000萬、張800萬、劉6000萬、陳5000萬。全國各城市的大姓情況也不一樣,如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張王陳李徐朱周吳劉沈。)這個數字跟我們前面說的所謂遠古即有的純正的「姓」相去太遠了。那麼另外那些也被稱作姓的字又是怎麼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現代姓的主要組成部分 「氏」,下面就來介紹 「氏」。

二、「氏」

由於人口的繁衍,原來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這些部落為了互相區別以表示自己的特異性,就為自己的子部落單獨起一個本部落共用的代號,這便是「氏」,當然也有的小部落沒這樣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邊沿用舊姓,一邊有自己的「氏」。這些小部落後來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們又為自己確定氏,這樣氏便越來越多,甚至於遠遠超過原來姓的規模。

從時間上來講,這已是父系氏族社會的事情了,氏帶上了這個時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說是姓的分支。《通簽·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就很能說明二者的關系。「姓」是不變的,「氏「是可變的。顧炎武也說「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秦漢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場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嚴格規定,漢代以後,姓氏不加區分,姓氏合一,統稱為姓。最明顯的標志是《史記》,根據現有姓氏、推究它們的來源或者說最初確定它為姓氏的緣由,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前面提到過,帶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媯、贏等,這是母系氏族社會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長的名姓稱號。

(2)以動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為姓氏。如馬、牛、羊、豬、蛇、龍、柳、梅、李、桃、花、葉、谷、麥、桑、麻、粟、山、水、林、木、風、雲、河、江、金、石、鋼、鐵、玉等,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圖騰。

(3)以封國、采邑或職官、爵位為姓。如齊、楚、燕、韓、趙、魏、秦、魯、蔡、鄭、陳、宋、阮;司徒、司馬、司空、樂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孫、伯子等,由於古代封爵職官名目繁多,故此類姓很多。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職業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東方(伏羲住處)、西門、東門(魯庄公子遂後代封住地)、東郭、南、百里、歐陽(越王勾踐,被封在烏程歐陽亭)、陶、巫、卜、醫等。

(5)以祖先族號、謚號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

(6)其他(在姓中還有幾種變種,突變情況):

A、皇帝賜姓。如劉邦賜項伯姓劉。李煜賜奚廷圭(墨務官)姓李。

B、為避災難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吳被殺後,子孫逃到齊國,改姓王孫;陳厲公子陳完,在陳內亂後逃到齊國做了大夫,改姓田。

C、為避皇帝或聖人諱而改姓。如荀改孫,庄改嚴,丘改邱等。

D、嫌原姓復雜、字多而改姓。如司馬簡姓司或馬或馮,歐陽簡姓歐。

E、少數民族主動從漢姓。如北魏孝文帝規定鮮卑族人改用漢姓如陸、穆、賀、於等,皇族帶頭,由原來的姓拓跋改為姓元。

F、另外,拓跋、單於、宇文、長孫、呼延、尉遲、耶律、完顏,愛新覺羅等都是少數民族姓的漢語譯音。有些少數民族姓在譯成漢語後,嫌字太長就簡化,如愛新覺羅,改姓羅,金。從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今天在公共社交場合的「貴姓」、「尊姓」、「按姓氏筆畫為序」中的姓,實際上包括了古姓、氏這兩方面的內容。

另外,古代姓氏還有幾點值得注意:

①戰國前,貴族才有姓氏,貴族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因為「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通志·氏族略序》)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考之於《傳》,二百五十五年之間,有男子而稱姓者乎?無有也。」

那麼男子稱什麼呢?1、貴者稱氏;2、賤者則以職業概括之。如奕秋、庖丁、匠石、醫和、優孟,這些職業名後來才成了姓。當時是通稱。

②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禮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左傳》),「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有人認為裡面隱含了樸素的優生學。

春秋時,魯昭公娶吳女為夫人,兩人都姓姬,乃改夫人姓孟,稱吳孟子。

③因為「姓」起著「別婚姻」的作用,貴族男子又不稱姓,故女子稱姓特別重要,為了給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區別,就形成了對女子的特殊稱呼,在姓的前後加前綴、後綴。

A、前綴用排行:孟、伯、仲、叔、季。如孟姜、伯姬、叔隗,

B、以夫家的采邑、謚號為前綴:如晉姬、武姜、文贏。

C、加氏、女、母、姬、媼、嫗等後綴,如張氏、商女、孟母、吳姬、趙媼等。

三、名

名是每個人的代號。姓氏是公共的,名是個人的。歷朝歷代的命名習慣,反映了一定時期內的社會意識形態。由於人們所屬的民族、社會、歷史、宗教信仰、道德傳統及文化修養的不同,其命名習慣也很不相同。

「名」的產生也是在氏族社會時期,同時也是人的個體意識逐漸覺醒的必然結果。《說文》對名這樣解釋:「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意為,黃昏後,天暗黑不能相認識,各以代號稱。這便是名的由來。這多少有些傳說意味。人們發現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漸通行起來,使得人皆有名,並對命「名」講究起來。實際上,名的出現是私有制經濟出現後的必然產物。古時天下為公,一個部落一個名號,黃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

據《周禮》「婚生三月而加名」,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取名,我們現在所看見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當時的習慣,崇尚以天干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來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天干)。如太乙,成湯(天乙),太丁,盤庚,帝辛(紂)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盤庚曾孫)。陳夢家《殷商卜辭綜述》認為:太康(即大庚),仲康(中庚),少康(少庚)等。周代以後對命名有所講究。春秋魯桓公六年(705)魯桓公問命名應遵守的禮節時,大夫申 提出「信」「義」「象」「假」「類」五條(「五則」)。到戰國時,很多貴族通過占卜來給自己的兒子命名,如屈原(皇攬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隨著儒學的興起,對起名的講究越來越復雜,成書於戰國年間的《周禮》中對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要注意的五條之外,還規定了「六不」。即(1)不以國(2)不以官(3)不以山川(4)不以隱疾(5)不以畜牲(6)不以器幣。

秦漢以後,隨著封建專制的加強,在命名方面除了對「五類」、「六不」同樣講究外,還對一些寓含王霸意義的字眼如龍、天、君、王、帝、上、聖、皇等字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

魏晉以後,一代代的學風、思潮、單從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

如魏晉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學盛行,起名講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獻之,孫靜之、楨之。畫家顧愷之,將軍劉牢之,科學家祖沖之,史學家裴松之,文學家顏延之,楊銜之等。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時髦。一時間,僧佑、僧護、僧智、梵童、摩訶之名比比皆是。據正史載,南北朝帶僧字的名有122人,曇者39人,佛者24人。

唐宋時,道熾一時,僧也極紅。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時尚。如朱熹(火),父名松(木),兒名 (土),孫名鉅、鉤、鑒、鐸(金),曾孫名淵、泠、潛、濟、浚、澄(水),剛好是五行一個循環。

周秦兩漢單名多於雙名。

有些雙名也是單名,如晉介之推,虞宮之奇,鄭燭之武,佚之狐,之為虛字,不算。還有一個「不」字,韓申不害,楚蕭不疑,趙國趙不倦,漢代程不識,不危、不惑等皆如此。

另外,漢人取名:(1)尚英武,雄渾勁健。像勝、武、勇、超、猛、固、彪、舉等這很常用。

(2)見賢思齊、追慕聖人。如張禹,趙禹、鄧禹、陶湯、張湯、趙湯、周昌、王昌、張堯、黃舜等就體現這一特色。

(3)求長生長壽。如萬年、延壽、壽王、千秋、去病、去疾、彭祖、彭生等名常見。

王莽時,「令中國不得有二名」,《春秋》「譏二名」,《公羊傳》:「二名非禮也」,可能單名多於雙名的原因。西漢15帝,二人復名;東漢13帝全單名。

西漢至東晉,54帝,4個復名,單名94%,東漢以後,尤其兩晉南北朝,佛道盛行,一時間佛名盛行:金剛、力士、文殊、目連、葯王、般若、三寶隨處可見,以帶佛氣。僧、佛、摩、梵、曇,直取佛名也很多。

唐宋後,取復名多起來,皇帝除外,因單名易於避諱。

另外,唐人追求雅,以文、德、儒、元、雅、士等字命名很流行。

五代時,因《尚書·太甲上》有「旁求俊彥」《偽孔傳》有「美士曰彥」。故而,據正史載,五代共有87人以「彥」字命名。元代人以取蒙文名為時尚。

元末,張士誠原名九四,「士誠」之名乃一文人所取,是在取笑他,他還不知,典出《孟子》:「士,誠小人也」之句。

宋以後,尤其明清,字輩譜命名法最盛行。至今,從農村族譜中可看出這一現象。其字當然是些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貴、昭慶、德祥、龍鳳、昌盛等。 明清以族譜命名為特徵,影響很大。

1744,乾隆為孔子後裔定了三十個字為:

希言公彥承 宏聞貞尚衍

興毓傳繼廣 昭憲慶繁祥

令德垂維佑 欽紹念顯揚

1920年,孔令貼又在這30個字後續了二十個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清滿貴族則喜歡用安、福、永、泰、保全、常榮、桂祥等吉利字命名。

而民間命名習慣約有以下數種:

①節令法:以生時節令,花卉為名,春花、梅、桃、李,夏雨、秋實、秋雨、秋艷、冬曉、冬梅、臘梅等。

②地名法:紀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滬生、渝生、杭寧。

③盼子盼財法:如來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來寶、來發。

④動物法:阿牛、阿鼠、小魚、小狗、小龍、阿龍、小駿(馬)、小鳳、鳳兒。

⑤體重法:九斤老太、九斤姑娘(加護身符的重量)。

⑥性變法:女當男養,亞男、冠男、家駿、家雄;男當女養,新妹、寶姬、秋月等。

⑦排行法:大牛、二牛、三小、小牛,大囡、二囡、三囡;根大、根亮(兩)、根山(三);張益(一)張耳(二)張山散(三)等。

⑧五行法:如前述朱熹一家祖孫五代。

⑨綜合的,如潤土(節令加五行)。

民國年間尚洋名:瑪麗、海倫、彼德、約翰、湯姆很多。

文革間尚紅、建、衛、忠、青等字。

現在的趨向:朦朧、洋名、多字名。

古代的女子有姓無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對外則稱某某氏。

四、字

「字」只是限於古代有身份的人。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幾種:

①同義反復。如屈原名平,字原,廣平為原。孔子學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顏回字子淵,諸葛亮字孔明,陶淵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屬此類。

②反義相對。晉大夫趙衰(減少意)字子餘(增多)。曾點(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績字無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趙孟頫(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連義推想。趙雲字子龍(雲從龍);晁補之,字無咎;蘇軾,字子瞻(《左傳僖28年》:「君馮軾而觀之」);岳飛字鵬舉。

從以上三類可以看出,字與名有密切關系,字往往是名的補充或解釋,這叫「名字相應」,互為表裡,故字又稱作「表字」。這三種是主要的,另外還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後加父(甫)的情況一般也歸入字的范圍。

命字方面與命名同樣,有著時代氣息,一個總的趨向是美詞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顯。

唐宋以後,由於理學加強,一些繁文褥節越來越多,讀書人之間在稱呼上也大做文章,稱字,是為了表尊敬,但時間長了之後,漸感稱字還不夠恭敬,於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號。

五、號

號也叫別稱、別字、別號。《周禮·春官·大祝》:「號為尊其名更美稱焉」。名、字是由尊長代取,而號則不同,號初為自取,稱自號;後來,才有別人送上的稱號,稱尊號、雅號等。

號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時期還不流行,葛洪、陶潛有號,當時多數人沒有。到唐宋間才特別盛行起來,原因有二:1、倫理道德加強,2、文學發達,文人講究文雅。至明清,由於文人范圍擴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來。縱觀古人命號特點,我們也可以概括為幾條。

自號一般都有寓意在內。

1、或以居住地環境自號:如陶潛,自號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蓮鄉,故自號青蓮居士。蘇軾,自號東坡居士。陸游,號龜堂。辛棄疾號稱稼軒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號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璁自號天池釣叟,明神宗朱翊自號禹齋。乾隆晚年自號十全老人、古稀天子。咸豐(奕 )自號且樂道人。

2、或以旨趣抱負自號:杜甫,自號少陵野老,「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歐陽修晚年的自號。賀知章,自號四明狂客;金心農自號出家庵粥飯僧,都體現了個人的旨趣。

3、有些人還以生辰年齡、文學意境、形貌特徵,甚至驚人之語自號。

辛棄疾自號六十一上人,趙孟頫甲寅年生,自號甲寅人;元鄭元右,自號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號祝枝指生,後在民間演變成祝支山。朱 尊,自號夕陽芳草村落,唐寅自號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徐樹丕,自號活埋庵道人。

別人贈號主要有三種情況:

1、以其軼事特徵為號。如李白,人稱謫仙人。宋代賀鑄因寫了「一川煙柳、梅子黃時雨」的好詞句,人稱賀梅子。張先因寫了「雲破月來花弄影」,「浮萍斷處見山影」,「隔牆送過鞦韆影」三句帶「影」字的好詩,人稱「張三影」。類似例子再如:

山抹微雲秦學士——秦觀「滿庭芳」詞「山抹微雲,天連衰草」

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破陣子》詞中有「露花倒影」句。

張孤雁——張炎《解連環·孤雁》

紅杏尚書——宋祁(工部尚書)《木蘭花》「綠楊煙外曉春寒,紅杏枝頭春意鬧」。

現當代作家的筆名、藝名也可算入號的范疇,有的是自號,有的是贈號。

郭沫若(筆名)原名開貞,巴金、夏衍、冰心全是筆名(自號),而非原名。

藝號(贈號):

張英傑——蓋叫天,牛俊國——牛得草,荀慧生——白牡丹,李慧敏——白玉霜,毛稚黃——毛三瘦。

2、以官職、任所或出生地為號。王安石稱王臨川;杜工部(杜甫),賈長沙(賈誼);王右軍(王羲之);湯顯祖稱湯臨川;康有為,廣東南海人,稱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稱孔北海;顧炎武,江蘇崑山亭林鎮人,人稱顧亭林。清代民謠「宰相合肥天下瘦」說的是李鴻章(合肥人),「司農常熟世間蕪」說的是翁同和為常熟人,時任戶部尚書。

3、以封爵、謚號為號

諸葛亮封武鄉侯,人稱武侯;司馬光,封溫國公,岳飛,謚號武穆。

宋以後,文人之間大多以號相稱,以至造成眾號行世,他們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況。蘇軾一生有14類38個名號,魯迅先生一生(1881—1936)57歲,共用過140多個名號(主要是筆名)。

魯迅原名周樟樹,字豫才,改名樹人。1898年,第一次用筆名,戛劍生、樹人。1818年,《狂人日記》發表時,始用魯迅筆名。三十年代後更多,最多的為1933年26個和1934年41個。這兩年也是他的創作高峰,作品最多的時期。

由於號可自取和贈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變性。以至許多文人,有很多別號,多的可達幾十個,上百個,「別號太多,反成攪亂」(鄭板橋集題畫。靳秋四索畫),所以近代以後,尤其建國以來,文人用號之風大減,不少人發表作品不用筆名,就用真名。少數文人存有別號,多為20世紀三、四十年代前就出名的文人。如魯迅曾自號書齋,綠林書室,且介亭;王力自號龍蟲並雕齋;姚雪垠,無止境齋;葉聖陶未厭居,俞平柏古槐書屋,此可謂遺風。

閱讀全文

與姓氏宋文字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拉鏈燙發型圖片女短發 瀏覽:645
闔家團圓圖片可愛 瀏覽:125
惡心痘痘圖片大全 瀏覽:593
簡單的國畫的圖片 瀏覽:156
頭上戴花環的女孩圖片 瀏覽:696
男士穿綠衣服白褲子圖片 瀏覽:515
朱茵年輕短發發型圖片 瀏覽:447
微博上的圖片怎麼做的 瀏覽:219
一半的衣服的圖片 瀏覽:591
word圖片兩欄怎麼放一張 瀏覽:153
什麼軟體可以讓模糊的文字圖片變清晰 瀏覽:202
可愛卡通圖片簡單 瀏覽:546
全身動漫男生圖片 瀏覽:685
女生露腳踝淺口襪圖片 瀏覽:420
服裝產品圖片如何摳圖到ppt 瀏覽:668
word裡面怎麼按比例縮小圖片 瀏覽:935
動漫水晶女孩圖片坐在凳子上的 瀏覽:877
鮮榨果汁招牌圖片大全 瀏覽:423
國慶手抄報二年級簡單圖片列印 瀏覽:891
白人女生發型圖片 瀏覽: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