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熊貓長什麼樣,什麼系性,有沒有漂亮的圖片如果有一定要弄出來哦!
大熊貓
別 名 大貓熊、竹熊、花熊
學 名 Ailuropoda melanoleuca
英文名 giant panda
大熊貓科 Ailuropodidae
分 布 四川、陝西、甘肅局部地區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更是面臨瀕危的珍貴稀有動物。迄今為止,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幾乎瀕臨絕跡的大熊貓,只有在我國的四川、陝西、甘肅部份地區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貓總數僅1000隻以下,而且數量在不斷減少。根據科學統計有78%的雌性大熊貓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貓不育,這就給大熊貓的繁殖帶來了許多困難。
在動物學上,大熊貓屬食肉目。據考證,大熊貓的古代名稱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萬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萬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貓已經廣布於我國南半部,組成了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今天該動物群的許多種已經絕滅,而大熊貓卻一直活下來,所以大熊貓有「活化石」之稱。
大熊貓長期生活在中國西部青藏高原東緣的高山深谷稠密的竹林叢中,過著神秘的"隱士"生活。而且形態構造特殊,秉性奇特,因此生物學家們對這種動物的分類一直沒有統一的認識。有的把它與熊一起列入熊科,有的把它與熊一起列入熊科,看作高度特化了的熊類;有的又把它獨立地列為大熊貓科Ailuropodidae。100多年來,從大熊貓的形態解剖,化石材料,行為生態等多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仍未得出結論。近年來科學家們又從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方面進行研究,使分類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發展,但仍然未取得一致的認識,得出統一的結論。
大熊貓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而能夠生存到今天,反映了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但是,由於受歷史發展因素的不利影響,使它目前已處於一種瀕危狀態。在各種不利因素中,其內在原因是由於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為的高度特化。外在原因則是棲息環境受到破壞,形成互不聯系的孤島狀分布,導致種群分割,近親繁殖,物種退化。再加上主食竹子的周期性開花死亡,人為的捕捉獵殺,天敵危害,疾病困擾。這就構成了對大熊貓生存的嚴重威脅,使其面臨瀕危的境地。
大熊貓是生活在高山深谷中十分隱蔽的動物,所以野外的確切數量較難統計。一般認為有1000-1200隻左右,再加上人工繁育和豢養的近100隻.
確實在減少。據群眾反映:有的地方過去有,現在少了;有的地方過去有,現在沒了。野外所見大熊貓一般是成體多,幼體少,種群正在衰弱。但目前,大熊貓種群數量下降的趨勢已基本得到控制,有的保護區的種群數量還略有增長。
通過立法對大熊貓進行保護並作了大量的大熊貓保護宣傳教育工作。建立大熊貓「 自然保護區」進行保護,中國政府自1963年以來,在秦嶺、岷山、大相嶺、小相嶺等6大山系,先後建立了14個大熊貓「 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6000平方公里,對大熊貓密集的地區和棲息地實施有效的保護。在大熊貓保育、科研方面積累了相當的數據,為今後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加強動物保護立法和執法力度。進一步擴大,建立保護區面積並首先在各 保護區 之間建立大熊貓走廊。進一步加強大熊貓保育工作,更要加強各部門、機構間的協調。
長期以來,人們對於大熊貓在其自然棲息地里的繁殖行為所知無幾,有關它們的生殖生理過程也知之甚少,一直籠統地認為當代大熊貓的繁殖狀況不景氣。可是,最新研究證實,大熊貓具有正常的生殖能力,種群未表現出減少的跡象,而種群處於增長或穩定的可能性要大於種群處於減少的可能性。從大熊貓的生殖遺傳潛力來說,它是一個有希望繼續繁衍下去的種群。
從大熊貓的食物來看,可供其食用的竹子是足夠的。80年代,人們曾擔心竹子開花枯死會導致大熊貓餓死,最近的野外研究表明當時是杞人憂天。因為大熊貓的分布區中通常都生長著幾種竹子,當一種竹子開花時,大熊貓很容易找到替代的食物,僅有一種竹子開花並不會對大熊貓的生存構成威脅。即使大熊貓分布區中只生長著一種竹子,在其大面積開花枯死之後,大熊貓仍然可以取食到大量殘存的竹子以滿足對食物的需求。如秦嶺大熊貓,其每年對竹林的消耗量實際上都不超過一種竹林當年生長量的2%。因此,竹子開花、枯死都不會威脅大熊貓的生存。
當然,大熊貓要繼續生存下去,還必須有人類的真誠愛護和精心管理。目前,全國已建立了12個專門保護大熊貓的自然保護區,加之停止對長江中上游地區天然林的採伐,絕大部分的大熊貓棲息地都得到了保護,這是當代大熊貓有可能繼續生存下去的福音。只要保護好大熊貓的生活環境,我們珍奇的「國寶」就一定能夠一直繁衍生存下去。 疾病:
在自然狀況下,疾病可能是影響大熊貓生存的最大危害,消化、呼吸、神經、造血系統的疾病往往是致命的,還會出現各種腫瘤,體內外寄生蟲病和皮膚病以及外傷等,都會影響大熊貓的健康和壽命。
天敵:
盡管大熊貓與世無爭,但在它的棲息領域里,還是有一些與它們為敵的動物,如金貓、豹、豺、狼、黃喉貂等,但是它們主要是襲擊大熊貓的幼仔和病弱年老者,因為年輕體壯的大熊貓仍不失食肉祖先的兇猛,遇強不弱,令敵害生畏,。動物園里貌似溫順憨態的大熊貓一旦被激怒,也有傷人事件發生。
豺:主要襲擊少年大熊貓或病弱老年個體。捕獵絕招是爬上其脊背,先挖眼,後抓肛門將腸拉出,故稱「掏狗」;
豹:襲擊少年大熊貓及年老病弱個體;
金貓:常襲擊大熊貓幼仔。
熊貓的圖片
http://image..com/i?ct=201326592&cl=2&lm=-1&tn=image&pv=&word=%D0%DC%C3%A8&z=0
『貳』 大熊貓長什麼樣子
熊貓中主要分兩種:四川大熊貓(分布在四川和甘肅一帶的大熊貓種群)和秦嶺大熊貓(分布在陝西秦嶺一帶) 兩個亞種在形態上已經形成了明顯差異,通過頭骨對比,四川亞種頭大牙齒小,秦嶺亞種頭小牙齒大,四川亞種頭長近似熊,秦嶺亞種頭圓更像貓。 此外,兩者的毛色差異也很突出,四川亞種胸部為深黑色,腹部為白色,下腹部毛尖黑色,毛干為白色;秦嶺亞種胸部為深棕色,腹部為棕色,下腹部毛尖棕色,毛干白色。 自然界中,曾經發現不少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形態的同一物種,在同一生境中共同棲息的現象,科學上稱之為物種的二態現象或多態現象,也叫做二形性或多形性。對於大熊貓來說,不僅現在人們在野外和在動物園中所見到的大熊貓為黑白相間的體色,在我國眾多的古籍和醫書中所描寫大熊貓的顏色都是「黑白駁」,世界各國的自然歷史博物館所收藏的600-700個大熊貓標本,以及各種科學論文和其他文獻上提到的大熊貓的毛色也都是黑白相間的。那麼有沒有其他顏色的大熊貓呢?1985年3月26日,在陝西秦嶺的佛坪自然保護區內一個海拔大約為1200米的河谷中,發現了1隻患有重病的大熊貓,身體極度衰弱,後來經過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和各個方面的協力搶救,才轉危為安,病癒以後寄養在西安動物園,取名「丹丹」,當時年齡為13歲,體重60多千克。與眾不同的是,丹丹的毛色並非黑白相間,而是棕色和白色相間。這是世界上科學界首次發現體毛為棕色的大熊貓,此後於1990年和1991年,在佛坪自然保護區內的竹林中又有2次分別觀察到棕色大熊貓的1隻成體和1隻幼仔。據居住在秦嶺的一位老獵人說,他曾經早在1954年就在野外見到過一隻毛色與丹丹相同的大熊貓。此外,還有其他人也曾在野外見到過棕色大熊貓的1隻成體和1隻幼仔。所以,在秦嶺很可能一直同時存在著具有兩種不同毛色的大熊貓,但棕色大熊貓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種群。棕色的體毛被科學家們認為是很多動物的一種原始性狀的表現,那麼在秦嶺發現的體色為棕色與白色相間的大熊貓很可能是它的一種返祖現象。 1986年4月,大熊貓丹丹發情期間,分別通過利用冷凍精液進行人工授精和與飼養在佛坪自然保護區的雄獸「彎彎」交配的方法使之懷孕,並於當年9月13日產下2個幼仔,但都沒有成活。1989年4月丹丹再次發情時,又與彎彎交配,受孕後於當年8月31日產下1個雌性幼仔,經過精心護理,幸運地存活下來,但生長發育比較遲緩,取名「秦秦」。不過,丹丹所生育的幼仔的毛色均為黑白相間,並沒有任何棕色。目前,科學家對這種現象有下面幾種推測:第一種認為棕色大熊貓的出現可能是由於影響毛發色素合成的微量元素在秦嶺地區的土壤、水源中含量異常,因而影響它的毛發中的黑色素的合成。但如果是這個原因,該地區所產的大熊貓種群中似乎應該有從黑色到棕色變化的各種毛色的中間類型,但迄今為止尚未發現這樣的居間類型;第二種認為棕色的體毛是由於基因突變所引起的,但在自然界由於基因突變而影響毛色的現象出現的概率很低;第三種認為這是一種隱性基因純合的結果,假設體毛的顏色由一對基因來控制,則控制棕色體毛的基因為隱性。只有當親本雙方同時攜帶有這種基因的時候,它們的子一代才可能出現隱性基因純合,從而生長出棕色的體毛。第三種解釋雖然似乎比較圓滿,但由於人們目前掌握的有關資料還很少,所以要揭開棕色大熊貓之謎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
『叄』 大熊貓圖片及詳細資料
大熊貓:
別稱,貓熊、竹熊、銀狗、洞尕、杜洞尕、執夷、貊、猛豹、食鐵獸。食肉目、熊科、大熊貓亞科和大熊貓屬。
外形特徵:
體型肥碩,憨態可掬,頭圓尾短,頭部和身體毛色黑白相間分明。體長120~180厘米,尾長10~20厘米,白色,體重60~110千克。頭圓而大,前掌除了5個帶爪的趾外,還有一個第六趾,以抱握竹竿。軀乾和尾白色,兩耳、眼周、四肢和肩胛部黑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 。
生活習性:
1、行為特點
大熊貓每天除去一半進食的時間,剩下的一半時間多數便是在睡夢中度過。在野外,大熊貓在每兩次進食的中間睡2-4個小時,平躺、側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團都是它們喜好的睡覺方式。
大熊貓最可愛的特點是它那胖嘟嘟的身體和他那內八字慢吞吞的行走方式。這是因為它們生活的環境裡面,有充足的食物,沒有天敵,沒必要行動很快。
大熊貓善於爬樹,也愛嬉戲。爬樹的行為一般是臨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險,或彼此相遇時弱者藉以迴避強者的一種方式。
2、氣味標記
大熊貓有好幾種做標記的方式。它們經常用尿液,或尿液和肛周腺分泌物的混合來做標記。當它們做標記的時候,它們會晃動頭部,嘴巴半張。做了標記以後,它們會在做標記的地方剝掉樹皮,或留下抓痕,以引起其他熊貓的注意。
3、食性
大熊貓的食性是其最為奇特和有趣的習性之一,因為它幾乎完全靠吃竹子為生,在野外自然採食的50多種植物中,竹類就佔一半以上,而且佔全年食物量的99%,其中最喜歡吃的有大箭竹、華西箭竹等7種。
大熊貓雖然也具有食肉動物吃肉的潛力,但它很少捕食動物或動物的屍體,這並不是它不喜歡吃肉,而是缺少機會。因為在大熊貓的分布區里,大型的食肉獸很少,沒有多少殘屍剩首供它食用。如果它自己經常去捕捉鼠類等小動物,所得到的營養卻常常不足以抵償消耗掉的能量。因此,大熊貓只能偶爾吃到一點肉食,大部分時間則按部就班地依靠竹子維持生命,成為一輩子循規蹈距、依竹而生的動物。
(3)熊貓的圖片有文字擴展閱讀
棲息環境:
大熊貓棲於中國長江上游的高山深谷,為東南季風的迎風面,氣候溫涼潮濕,其濕度常在80%以上,它們是一種喜濕性動物。大熊貓生活的6塊狹長地帶,包括岷山、邛崍山、涼山、大相嶺、小相嶺及秦嶺等幾大山系,橫跨川、陝、甘3省的45個縣(市),其中80%以上分布於四川境內。它們活動的區域多在坳溝、山腹窪地、河谷階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緩坡地形。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類生長良好,氣溫相對較為穩定,隱蔽條件良好,食物資源和水源都很豐富。
大熊貓具有不懼寒濕,從不冬眠的性格。哪怕氣溫在-4-14℃它們仍然穿行於被白雪壓得很厚的竹叢中。它們也不怕潮濕,總愛在濕度80%以上的陰濕天地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