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漢字演變過程圖片演示
幾千年來,漢字一直處於發展變化之中。經常性的、不間斷的演化,造成了商代甲骨文與今日楷書漢字之間的巨大形體差異。其間可以以秦國篆隸為分水嶺劃分為古文字和今文字兩個大的階段。
一、古文字階段從時間上來講包括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國文字和秦系文字。
二、今文字即隸楷階段的漢字,從漢代一直延續至現代。
漢字從甲骨文到現代的楷書,從古文字到今文字的演變以及古、今文字內部各個階段的變革,可以總結出幾條明顯的演變規律:簡化、聲化、規范化。演變過程可歸納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隸書、草書、行書(漢)→楷書(魏晉)。
(1)周文字圖片下載擴展閱讀:
漢初文字承接秦制,秦隸結構日漸簡化,線條日漸勻稱,筆勢的波磔日漸規整,也就逐漸形成了漢隸。隸書是兩漢的主要通行字體,用於莊重嚴肅的場合,而在人們起草文件和通信中則多使用草書這種簡便字體。到東漢晚期,在隸書和草書的基礎上形成了行書,大約在漢魏之際,又在行書的基礎上產生了楷書。經過魏晉二百年左右的時間,楷書最終確定了它的統治地位,而行書也演變成為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行書書寫速度快,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認,因此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與此同時,草書更為簡化,更不易辨認,唐代以後,完全成了一種供欣賞的藝術品。
參考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古今漢字的演變
⑵ 周字的演變
周字演變圖
「周」字結構構型不甚明了。「周」的甲骨文是一個象形字,像四方的田地里長著植物,作圖1、2;有學者認為字像方格縱橫、刻畫文采之形,為「雕」之初文;有學者認為「周」本義指周密。而在甲骨文中用為方國名。隨後發展到了西周金文,金文中即指姬周。金文的形體在「田」下面添加了一個「口」,作圖3、4、5;商、周文字中「周」均不從「用」,所謂從「用」乃始於春秋戰國間的訛變。《說文》中小篆的形體來自對金文的改造,筆畫長短有所變化,《說文·口部》「周,密也」。此義為雕刻細密,完備。隸書、楷書形體基本一致,在六書中屬於形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