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訴衷情 的註解
訴衷情
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候,匹馬戍梁州。
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積貧積弱,日見窘迫的南宋是一個需要英雄的時代,但這又是一個英雄「過剩」的時代。陸游的一生以抗金復國為己任,無奈請纓無路,屢遭貶黜,晚年退居山陰,有志難申。「壯士凄涼閑處老,名花零落雨中看。」歷史的秋意,時代的風雨,英雄的本色,艱難的現實,共同釀成了這一首悲壯沉鬱的《訴衷情》。
作這首詞時,詞人已年近七十,身處故地,未忘國憂,烈士暮年,雄心不已,這種高亢的政治熱情,永不衰竭的愛國精神形成了詞作風骨凜然的崇高美。但壯志不得實現,雄心無人理解,雖然「男兒到死心如鐵」,無奈「報國欲死無戰場」,這種深沉的壓抑感又形成了詞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劇情調。詞作說盡忠憤,回腸盪氣。
「當年萬里覓封候,匹馬戍梁州」,開頭兩句,詞人再現了往日壯志凌雲,奔赴抗敵前線的勃勃英姿。「當年」,指乾道八年(1172),在那時陸游來到南鄭(今陝西漢中),投身到四川宣撫使王炎幕下。在前線,他曾親自參加過對金兵的遭遇戰。「覓封候」用班超投筆從戎、立功異域「以取封候」的典故,寫自己報效祖國,收拾舊河山的壯志。「自許封侯在萬里」(《夜遊宮》),一個「覓」字顯出詞人當年的自許、自負、自信的雄心和堅定執著的追求精神。「萬里」與「匹馬」形成空間形象上的強烈對比,匹馬征萬里,「壯歲從戎,曾是氣吞殘虜」(《謝池春》),呈現出一派卓犖不凡之氣。「悲歌擊築,憑高酹酒」(《秋波媚》),「呼鷹古壘,截虎平川」(《漢宮春》),那豪雄飛縱、激動人心的軍旅生活至今歷歷在目,時時入夢,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強烈的願望受到太多的壓抑,積郁的情感只有在夢里才能得到宣洩。「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在南鄭前線僅半年,陸游就被調離,從此關塞河防,只能時時在夢中達成願望,而夢醒不知身何處,只有舊時貂裘戎裝,而且已是塵封色暗。一個「暗」字將歲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塵堆積之暗淡畫面,心情飽含惆悵。
上片開頭以「當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軍旅生活的回憶,聲調高亢,「夢斷」一轉,形成一個強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為悲涼,至下片則進一步抒寫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嘆,悲涼化為沉鬱。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這三句步步緊逼,聲調短促,說盡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陸沉,殘虜未掃;回首人生,流年暗度,兩鬢已蒼;沉思往事,雄心雖在,壯志難酬。「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轉越深:人生自古誰不老?但逆胡尚未滅,功業尚未成,歲月已無多,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一事無成霜鬢侵」,一股悲涼滲透心頭,人生老大矣!然而,即使天假數年,雙鬢再青,又豈能實現「攘除奸凶,興復漢室」的事業?「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雲外華山千仞,依舊無人問」。所以說,這憂國之淚只是「空」流,一個「空」字既寫了內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寫了對君臣盡醉的偏安東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滿和憤慨。「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最後三句總結一生,反省現實。「天山」代指抗敵前線,「滄洲」指閑居之地,「此生誰料」即「誰料此生」。詞人沒料到,自己的一生會不斷地處在「心」與「身」的矛盾沖突中,他的心神馳於疆場,他的身卻僵卧孤村,他看到了「鐵馬冰河」,但這只是在夢中,他的心靈高高揚起,飛到「天山」,他的身體卻沉重地墜落在「滄洲」。「誰料」二字寫出了往日的天真與今日的失望,「早歲那知世事艱」,「而今識盡愁滋味」,理想與現實是如此格格不入,無怪乎詞人要聲聲浩嘆。「心在天山,身老滄洲」兩句作結,先揚後抑,形成一個大轉折,詞人猶如一心要搏擊長空的蒼鷹,卻被折斷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陸游這首詞,確實飽含著人生的秋意,但由於詞人「身老滄洲」的感嘆中包含了更多的歷史內容,他的闌干老淚中融匯了對祖國熾熱的感情,所以,詞的情調體現出幽咽而又不失開闊深沉的特色,比一般僅僅抒寫個人苦悶的作品顯得更有力量,更為動人。
●訴衷情
陸游
青衫初入九重城,結友盡豪英。
蠟封夜半傳檄,馳騎諭幽並。
時易失,志難城,鬢絲生。
平章風月,彈壓江山,別是功名。
陸游有《訴衷情》詞二首,其中一首的首句是「當年萬里覓封候」,另外一首即此詞。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陸游六十六歲,閑居山陰(浙江紹興),曾作詩《予十年間兩坐斥,罪雖擢發莫數,而詩為首,謂之『嘲詠風月』。既還山,遂以『風月』名小軒,且作絕句》,這首詞中有「平章風月,別是功名」之句,可能是同一時期的作品可以此為參照。
詞的上片是憶舊。起首兩句寫早年的政治生活。
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陸游由福州決曹掾被薦到臨安,以右從事郎為樞密院敕令所刪定官,由九品升為八品,這是他入朝為官的開始。唐宋時九品官服色青,陸游以九品官入京改職,言「青衫」十分貼切。
紹興三十二年九月,任樞密院編修兼編類聖政所檢討官。這兩任都是史官職事。這期間交識的同輩人士,有周必大、范成大、鄭樵、李浩、王十朋、杜起莘、林栗、曾逢、王質等,都是一時俊彥。所以才說「結友盡豪英」。下兩句詞反映出當時的政治形勢是很鼓舞人的。「蠟封侯夜半傳檄,馳騎諭幽並。」寫任聖政所檢討官時的活動。這時宋孝宗剛即位,欲有所作為,遂恢復。起用主戰派的著名人物張浚,籌劃進取方略。
陸游曾奉中書省、樞密院(當時稱為「二府」)之命作《與夏國主書》,提出申固歡好,永為善鄰,以便全力抗金。又作《蠟彈省札》,以喻中原人士:「有據北州郡歸命者,即以其所得州郡,裂士封建。」實際上是作敵後的分化瓦解工作。「蠟封」是用蠟封固,便於保密的文書。「幽並」,指幽州和並州,主要是河北北部及山西北部地方,在這里統指北方入於金國的地區。「夜半傳檄」和「馳諭幽並」表明主戰派在朝廷占上風,圖謀收復舊山河的種種指施得以進行,陸游不分晝夜地投入抗金工作,透露出他的無比振奮的心情。
詞的下片是抒憤。換頭三句既是詞意的轉折,也反映了他的政治經歷的轉折。接連三個三字句如走丸而下,表現出他激動的心情。「時易失」,先就大局而言,就是說,好景不長,本來滿有希望收復中原的大好機會竟被輕易地斷送了!宋孝宗操之過急,張浚志大才疏,北進結果遭到符離之敗,反而又結成了屈服於金人的隆興和議。這些史實概括在這一短語之中,表現出了陸游的痛惜之感。「志難成,鬢絲生」就個人方面說,正因為整個政治形勢起了變化,自己的壯志未酬,而白發早生,以致成終身大恨。六字之中,感慨百端。歇拍三句寫晚年家居的閑散生活和憤懣情緒。「平章風月,彈壓江山」相對上片結交豪英,夜半草檄而言。那時候終日所對的是英雄豪傑,所作的是羽書檄文;今天終日所對的則是江山風月,所作的則是品評風月的文字,成了管領山川的閑人。天壤之別的場景,怎能不令詞人痛心疾首,透出無奈之態。
蘇軾曾說過:「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東坡志林·臨皋閑題》)風月的品評,山川的管領,原是「閑者」的事,與「功名」二字沾不上邊,而結句卻說「別是功名」,這是幽默語,是自我解嘲;也是激憤語,是對那些加給他「嘲詠風月」的罪名的人們,予以有力的反擊,套用孟子的一句話就是:「予豈好嘲詠風月哉;予不得已也!」
全篇率意而寫,不假雕琢,語明而情真,通過上下片的強烈對比,反映出陸游晚年的不平靜心情
2. 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陸游什麼字體現了歲月流逝
陸游四十八歲,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從夔州前往當時西北前線重鎮南鄭(今陝西漢中)軍中任職,度過了八個多月的戎馬生活。開篇兩句,懷著自豪的心情回憶從戎南鄭的生活。起處用「當年」二字領起,化實為虛,點出所敘系指往事。「覓封侯」,謂尋找殺敵立功以取封侯的機會。「匹馬」既是紀實,也刻劃出作者從軍時的勃勃英姿。「戍梁州」,具體指出駐守的地方。南鄭屬古梁州,故曰。那是乾道八年(1172)的春天,陸游接到王炎的邀請書後,便匹馬單身離開夔州,風塵僕僕地奔赴前線,去任「四川宣撫使司干辦公事兼檢法官」。當時他十分興奮,希望能在萬里邊防線上找到殺敵報國的機會。來到南鄭之後,他身披鐵甲,跨上戰馬,腰懸利劍,手挽長槍,冒著酷暑嚴寒,踏著崎嶇坎坷的山路,賓士於岐渭蜀隴之間,調查地形,了解敵情,積極為北伐進行准備。他曾向王炎陳進取之策,對收復失地、統一祖國充滿了勝利的信心。人回憶這段生活,是為了與後文對照,揭示英雄末路的悲哀。
「關河」兩句一轉,回筆描寫現實。殺敵報國的理想破滅了,而今只有在夢中才能重返前線。可是夢醒之後,一切都消失了,那雄偉險峻的關山江河又在什麼地方呢?只有當年從軍時穿過的那件「舊貂裘」,積滿灰塵,還掛在牆上,作為「匹馬戍梁州」的紀念。陸游對這件「舊貂裘」十分珍視,因為他曾穿著它在前線沖鋒陷陣:「貂裘半脫馬如龍,舉鞭指麾氣吐虹。」(《醉歌》)還穿著它在荒灘上親手剌死過一隻猛虎:「百騎河灘獵盛秋,至今血濺短貂裘」。(《醉歌》)所以當他離開南鄭後,一直把它藏在身邊保存著。「舊貂裘」是此篇中唯一展現在作者眼前的物象,雖然詞中只用一句輕輕帶過,但卻是理解此詞的關鍵。原來詩人是睹物傷情,因見貂裘而引起對往事的回憶和感慨。也可以說,「舊貂裘」是這首詞靈感的觸媒。
換頭三句,緊承上片結拍,寫夢醒後的悲涼心情。「胡未滅」,謂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滅,半壁河山還在敵寇的鐵蹄蹂躪之下;「鬢先秋」,慨嘆自己發如秋霜,年邁體衰,不能重返前線;「淚空流」,是說壯志成空,憂國憂民的眼淚等於白流。這里連用「未」、「先」、「空」三個虛詞,表達作者對現實的幻滅感,一唱一嘆,感人至深。 「未」表達了作者逆胡(金入侵者)沒有消滅,功業沒有建成,感到無比遺恨之情;「先」表達了作者歲月不多,兩鬢已蒼,雄心雖在,壯志難酬的沉痛之情;「空」表達了作者對朝廷的不滿和憤慨,內心的失望和痛苦之情。
最後三句,通過自身的遭遇反映現實和理想的矛盾,抒發對南宋統治集團誤國誤民政策的無比憤慨。誰會料到,像他這樣一生志在恢復中原,時刻准備奔赴疆場,為國獻身的人,卻落得如此下場!此時被罷官回鄉,只得披上漁蓑,去作江邊的無名隱士,終老於鏡湖之濱了。這種「心在天山,身老滄洲」的矛盾,不僅體現在陸游身上,南宋許多愛國志士同樣也有切身的體驗。因此陸游所抒發的悲憤之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梁啟超《讀陸放翁集》(之二)說:「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名。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這首詞雖然沒有從正面揭露和譴責南宋投降派,僅就個人的身世經歷和遭遇而言,但通過詩人飽含熱淚的訴說,不難看到投降派迫害愛國志士的罪行,從而激起讀者對他們的憤恨。
此篇語言明白曉暢,用典自然,不著痕跡,感情自胸臆流出,不加雕飾,如嘆如訴,沉鬱蒼涼,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是陸游愛國詞作的名篇之一。
3. 『訴衷情』的詞譜,格律。
(1)正體,單調,三十三字,十一句,五仄韻,六平韻。以溫庭筠《訴衷情·鶯語》為代表。此詞以平韻為主,間兩仄韻於平韻之內。
如:格律對照例詞:
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平平。中平平仄平,仄平平。
(2)變體一,單調,三十三字。九句,六平韻,兩仄韻。
如:格律對照: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
(3)變體二,單調,三十七字。九句,六平韻,兩仄韻。
(4)變體三,雙調,四十一字。前段五句,四平韻;後段四句,四平韻。
(5)變體四,雙調,四十一字。前段五句,四平韻;後段四句,三平韻。
(3)訴衷情帶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典範作品:
1、訴衷情·眉意--【作者】歐陽修【朝代】宋
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試梅妝。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傷。擬歌先斂,欲笑還顰,最斷人腸。
譯文:
清晨捲起結著清霜的幕簾,呵暖雙手試梳新式梅花妝。都因為內心有太多離愁別恨,所以把雙眉塗得像遠山那麼長。
回想那如煙往事,痛惜流逝的年華,更容易使人感傷。想唱歌又斂容,想歡笑眉頭卻緊皺,這日子最令人痛斷肝腸。
2、訴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作者】黃庭堅【朝代】宋
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滿江南。雨晴風暖煙淡,天氣正醺酣。
山潑黛,水挼藍,翠相攙。歌樓酒旆,故故招人,權典青衫。
譯文:桃花盛開,垂柳依依,江南的春色很美。雨過天晴,春風溫暖煙靄淡淡,讓人陶醉。山巒黛綠,水波湛藍,綠水與青山相互映襯著。歌樓酒旗飄動,招人前去。姑且把青衫典當了換酒吧。
4. 給陸游的訴衷情配一副古畫,不要現代的。。
圖片網址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B%DF%D6%D4%C7%E9+%B4%CA&in=31181&cl=2&cm=1&sc=0&lm=-1&pn=1&rn=1
5. 《訴衷情》
嚴仁這人我不熟悉,背景就無從道來。給你賞析吧。
詞寫主角告別不來相送的心上人。水調是煬帝所作,聲怨。在一片愁樂中開始解繩開船,感到自己的愁悶簡直是人間至極,連江水都似與自己爭流淚。船既行遠,主角回頭凝望,看到彎曲的岸上心上人所住的房子,內心十分地消極、郁悶。詞寫出了一種不得不走的無奈,還有主角用情之深。
6. 請問:訴衷情.詞牌和格式、字數
訴衷情,詞牌名,晚唐文學家溫庭筠創作此調。原為單調,後演為雙調。黃庭堅、張先、陸游、李清照等著名詞人均用過此調。
單調,33字,5仄韻,6平韻。雙調正體44字,上片5句3平韻,下片6句3平韻。
詞牌格律
【定格(格一)】
·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中仄仄平平(韻)。
中平中仄平仄,(或中仄中平平仄)
中仄仄平平(韻)。(或仄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平平(韻),
中平平仄,中仄平平,
中仄平平(韻)。
【格二(平仄韻錯葉格)】
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
△
△
(△處為韻腳)
7. 《訴衷情》一首不到五十字的詩,為何讓人讀完想流淚
毛澤東一首不到50字的詩,為何讓人淚流不止?一九七五年底,毛主席寫了他一生中最後的一首詩《訴衷情》 當年忠貞為國愁, 何曾怕斷頭? 如今天下紅遍, 江山靠誰守? 業未就, 身軀倦, 鬢已秋; 你我之輩, 忍將夙願, 付與東流?
12月26日是毛主席誕辰123周年,此時西方正熱烈的慶祝他們的聖誕節,而作為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不應該盲目推崇西方的聖誕節,而要慶祝比聖誕節更重要的節日---毛主席的誕辰!
不是嗎,沒有毛主席哪有新中國,沒有毛主席哪有現在強大的中國,哪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讓每一個中國人都看到毛主席最後一首詩里所表達的語重心長及殷切希望!!!
8. 陸游訴衷情的意象和意境是什麼
訴衷情
當年萬里覓封侯。
匹馬戍梁州。
關河夢斷何處?
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
鬢先秋,
淚空流。
此生誰料,
心在天山,
身老滄州。
是這首詩么。
【賞析】「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是陸游在梁州戰斗生活的概述。當年自己胸懷報國鴻圖,匹馬單槍馳騁於萬里疆場,確實想創立一番不朽的業績。「覓封侯」不單是渴望追求高官厚祿,因為作者在這里暗用了《後漢書·班超傳》記載的班超投筆從戎的典故。班超投筆「以取封侯」,後來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為「定遠侯」。說明陸游當年也曾有過象班超那樣報國的雄心壯志。可是,他的願望並未變成現實:「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睡夢里仍然出現舊日戰斗生活的情景,說明作者雄心未已,睜眼看看眼前,「關河」毋庸說已經無影無蹤,當年的戰袍卻早就被塵土所封,滿目是凄涼慘淡的景象。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下片緊承上片,繼續抒發自己念念不忘國事,卻又已經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郁悶心情。「胡未滅」說明敵寇依然囂張;「鬢先秋」慨嘆自己已經無力報國;「淚空流」包含作者的滿腔悲憤,也暗含著對被迫退隱的痛心。
結尾三句,蒼勁悲涼,寓意深刻。「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誰料」二字感嘆自己被迫退隱,流露了對南宋統治集團不滿的情緒。「心在天山,身老滄州」是年邁蒼蒼的陸游血與淚的凝聚,它很容易讓讀者想起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熱淚盈眶的《示兒》詩:「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這是因為,兩者所表現的愛國主義思想完全是一致的。
情感真摯,絲毫不見半點虛假造作;語言通俗,明白如話;悲壯處見沉鬱,憤懣卻不消沉。所有這些,使陸游這首詞感人至深,獨具風格。
9. 訴衷情陸游
要的是訴衷情的圖片。不要文字,我們需要的是故事的圖片。最好是彩色的。不是文字
10. 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的覓字意思
「覓」是「尋求」「執著追求」的意思。「覓封侯」借有班超「投筆從戎、立功異域、覓取封侯」的典故,表現了詞人執著追求,渴望建功立業的凌雲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