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字圖片 > 土豆的生長圖片和文字

土豆的生長圖片和文字

發布時間:2022-02-25 07:54:54

㈠ 什麼樣土豆算發芽圖

土豆表面長出如豆芽一樣的長條芽狀植物,有些還會有葉子,顏色發綠,這樣的土豆就是發芽了。

發芽的土豆中含有的有毒生物鹼,較重要的是龍葵毒素。龍葵毒素主要是通過抑制膽鹼脂酶的活性而造成胃腸道的損傷、呼吸中樞和運動中樞麻痹,還可引起腦水腫、胃腸炎等。

所以,如果發芽程度較輕,在食用前去除發芽和變綠的部位,並用清水浸泡2個小時,即去除大部分毒素。同時,醋酸可中和龍葵毒素,在烹調土豆時加適量的醋,即可達到安全食用的范圍。

(1)土豆的生長圖片和文字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土豆在儲存過程中,如果長時間受到光照,表層就會產生葉綠素,就要發芽了,繼而葉綠素的部分會產生大量的龍葵素。變綠的土豆,很明顯葉綠素多點,龍葵素也就多點。

如果買土豆時,發現土豆變綠了,請勿購買。如果買回家的新鮮土豆來不及吃變綠了,此時,土豆的龍葵素含量並不高,只需削皮,高溫烹飪,再加點醋,大部分的龍葵素也會被分解。

不過,每個人的體質都不一樣,實在把握不準的話,不妨遇到變綠的土豆,還是丟掉。

㈡ 土豆的生長過程和生長環境(詳!)

土豆的生長環境:

土豆性喜冷涼,是喜歡低溫的作物。其地下薯塊的形成和生長需要疏鬆透氣、涼爽濕潤的土壤環境。對溫度的要求較高,但土豆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現已遍布世界各地,熱帶和亞熱帶國家甚至在冬季或涼爽季節也可栽培並獲得較高產量。

土豆的生長過程:

1、休眠期。塊莖休眠始於匍匐莖尖端停止生長和塊莖開始膨大的時刻。休眠期的長短關繫到塊莖的貯藏性,關繫到播種後能否及時出苗,因而關繫到產量的高低。

2、發芽期。馬鈴薯的生長從塊莖上的芽萌發開始,塊莖解除了休眠,芽和苗明顯生長。從芽萌生至出苗是發芽期,進行第一段生長。發芽期生長的中心在芽的伸長、發根和形成匍匐莖,營養和水分主要靠種薯。

3、幼苗期。從出苗到第六葉或第八葉展平,即完成1個葉序的生長,稱是第二段生長,為馬鈴薯的幼苗期。幼苗期經過的時間較短,不論春作或秋作只有短短半個月。

4、發棵期。早熟品種以第一花序開花,晚熟品種以第二花序開花,為馬鈴薯的發棵期,為時1個月左右,發棵期主莖開始急劇拔高,根系繼續擴大,塊莖膨大到鴿蛋大小,發棵期有個生長中心轉折階段。

5、結薯期。即塊莖的形成期。此期莖葉生長日益減少,基部葉片開始轉黃和枯落,植株各部分的有機養分不斷向塊莖輸送,塊莖隨之加劇膨大。結薯期的長短受制於氣候條件、病害和品種熟性等。

(2)土豆的生長圖片和文字擴展閱讀:

種植土豆需要注意:

1、適時。早播適時早播是獲得高產的關鍵,播種時選擇冷尾暖頭天氣,增加播種時的地溫,促苗早發。

2、催芽切塊。播種前切塊或隨切隨播,不過早切以防爛種。切塊的刀需要消毒,把已經通過休眠期並萌芽的種薯切成合適大小的種塊,每塊必須含有一個健康的芽眼。

3、施肥。播種時開溝,溝內施入混合有機化肥,並且施入防治地下害蟲的農葯,化肥、農葯與土壤充分混合後,將種塊點入溝內,不要讓種塊與化肥接觸,防止化肥燒傷種塊。

㈢ 土豆生長

世界土豆主要生產國有前蘇聯、波蘭、中國、美國。中國土豆的主產區是西南山區、西北、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其中以西南山區的播種面積最大,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 甘肅定西盛產土豆,當地人多稱「洋芋」,是當地的主食之一。2006年4月上旬甘肅定西當地政府向中國農學會特產經濟委員會提出申請,命名該縣為「中國馬鈴薯之鄉」。4月6日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委會副主任兼中國特產報社社長劉真、中國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孫翔等一行5人來定西縣實地考察論證後,報請中國農學會特產經濟專業委員會審定,同意命名定西為「中國馬鈴薯之鄉」。山東滕州素有「魯南糧倉」之稱,農作物有323個品種,動物有145個品種。被國家和山東省列為商品糧基地、優質蔬菜基地,是全國最大的蔬菜集散地和「青山羊基地。 黑龍江省則是全國最大的土豆種植基地。 普通栽培種土豆由塊莖繁殖生長 , 形態因品種而異。株高約 50~80 厘米。莖分地上莖和地下莖兩部分。塊莖圓、卵圓或長圓形。薯皮的顏色為白、黃、粉紅、紅或紫色;薯肉為白、淡黃或黃色。由種子長成的植株形成細長的主根和分枝的側根;而由塊莖繁殖的植株則無主根,只形成須根系。初生葉為單葉 ,全緣 。隨植株的生長,逐漸形成羽狀復葉。聚傘花序頂生,有白、淡藍、紫和淡紅等色。漿果。 世界各地馬鈴 薯 的栽培技術因地 理氣候條件不同而異。主要利用塊莖進行無性繁殖。為避免切刀傳染病毒 (紡錘塊莖、X和S花葉病毒)和環腐病,應選用直徑為 3~3.5厘米的健康種薯進行整薯播種。土豆最易感染病害,真菌病有晚疫病、瘡痂病、早疫病。細菌病有環腐病、青枯病。病毒病有花葉病、卷葉病、類病毒病以及支原體病害等。蟲害有塊莖蛾、線蟲、地老虎和蠐螬等。大部分栽培品種是通過雜交育種選育成的。鑒於普通栽培種土豆品種資源的貧乏,近年來尤其重視綜合土豆的近緣栽培種,包括普通栽培種及二倍體栽培種的染色體組,以利於選育高產、高抗和高澱粉、高蛋白質含量的新品種。 選育途徑主要有:①利用產生 2n配子的二倍體雜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②利用新型栽培品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 土豆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葯用價值.一般新鮮薯中所含成分:澱粉9~20%,蛋白質1.5~2.3%,脂肪0.1~1.1%,粗纖維0.6~0.8%。100g土豆中所含的營養成分:熱量66~113J,鈣11~60mg,磷15~68mg,鐵0.4~4.8mg,硫胺素0.03~0.07mg,核黃素0.03~0.11mg,尼克酸0.4~1.1mg 。除此而外,土豆塊莖還含有禾穀類糧食所沒有的胡蘿卜素和抗壞血酸。從營養角度來看,它比大米、麵粉具有更多的優點,能供給人體大量的熱能,可稱為「十全十美的食物」。人只靠土豆和全脂牛奶就足以維持生命和健康。因為土豆的營養成分非常全面,營養結構也較合理,只是蛋白質、鈣和維生素A的量稍低;而這正好用全脂牛奶來補充。土豆塊莖水分多、脂肪少、單位體積的熱量相當低,所含的維生素C是蘋果的10倍,B族維生素是蘋果的4倍,各種礦物質是蘋果的幾倍至幾十倍不等,食用後有很好的飽腹感。土豆鮮薯可供燒煮作糧食或蔬菜。但鮮薯塊莖體積大,含水量高,運輸和長期貯藏有困難。為此,世界各國十分注意生產馬鈴 薯的加工食品 ,如法 式凍炸條、炸片、速溶全粉、澱粉以及花樣繁多的糕點 、蛋卷等,為數達 100多種。土豆的鮮莖葉通過青貯,可作飼料,但其中含龍葵鹼,須防止引起牲畜中毒。中國一些地區利用土豆莖葉做綠肥,其肥效與紫雲英相似。 馬鈴薯,又名洋芋、土豆、 山葯蛋,是世界是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僅次於稻、麥和玉米。在我國馬鈴薯的種植面積近年約4500萬畝,居世界第一位。馬鈴薯在全國各省(市)均有栽培,尤其在北方冷涼地區和西南山區種植更廣泛。四川是馬鈴薯栽培面積最大的省份,面積由20世紀50年代的200萬畝發展到現在的450萬畝(含春、秋兩季,不包括重慶市),其大面積畝產一般在1000公斤左右。馬鈴薯營養全面,價值高,耐貯且貯存時間長,是農村人民改善食品結構,居民進行保健的好食品。近年來隨著馬鈴薯加工業的發展和農業種植業結構的調整,馬鈴薯間套、秋冬作和復種面積不斷擴大,馬鈴薯業已成為四川省日益重要的糧、菜、飼料和加工原料等重要的作物。 一、 溫度 馬鈴薯生長發育需要較冷涼的氣候條件,因它原產南美洲安第斯山高山區,年平均氣溫5度-10度,最高平均氣溫24度左右。我國的西南山區、西北和北方一些地區,接近馬鈴薯原產地的氣候條件。不過馬鈴薯栽種經過多年的人工選擇,已有早、中晚熟期不同的品種類型,在多種氣候條件下可以種植。但畢竟馬鈴薯植株和塊莖在生物學上對溫度的反應有其自然特性,所以,栽培馬鈴薯時,了解這些情況非常重要。 1、 植株對溫度的反應 播種的馬鈴薯塊莖在地面下10厘米深的土溫達7度~8度,幼芽即可生長,10度~20度時幼芽茁壯成長並很快出土。播種早的馬鈴薯出苗後常遇到晚霜,一般氣溫降至-0.8度時幼苗即受冷害。氣溫降到-2度時幼苗受凍害,部分莖葉枯死、變黑,但在氣溫回升後還能從節部發出新的莖葉,繼續生長。植株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21度左右,於42度高溫下,莖葉停止生長,氣溫在-1.5時,莖部受凍害,-3度時莖葉全部枯死。開花最適溫度為15度到17度,低於5度或高於38度則不開花。開花期到-0.5度低溫則花朵受害,-1度使花朵致死。當然,因品種的抗寒性不同,對溫度的反應也有差異。但在了解馬鈴薯植株生長與溫度的關系後,對加強田間的管理,保證馬鈴薯獲得高產,具有生要意義。 2、 塊莖對溫度的反應 馬鈴薯塊莖生長發育的最適溫度為17度到19度,溫度低於2度和高於29度時,塊莖停止生長。在生產實踐中常遇到兩種塊莖生長反常現象。 第一種現象是播種 快莖上的幼芽變成了塊莖,也稱悶生薯或夢生薯。這種現象是由於播種前塊莖貯藏條件不好,窖溫偏高。窖溫在4度以上,塊莖休眠期過後即開始發芽。有的窖溫在10度以上,塊莖上芽子長得很長,把塊莖生芽去掉後播種,塊莖內養分向幼芽動轉移時遇到低溫,幼芽沒有生長條件,所以又把養分貯藏起來形成了新的小塊莖。如果播種時塊莖不發芽或只是開始萌芽而不生長,待溫度升高後才正常生長,這樣就不會產生塊莖。 第二種現象是在塊莖遇到長時間高溫時即停止生長,待澆水降雨後土壤溫度下降,塊莖又開始生長,即二次生長。在這種條件下有的塊莖像啞鈴,有的像念珠狀,出現多種畸形。當然,這種現象與品種是否耐高溫有很大關系。對高溫敏感的品種遇到乾旱缺水,土壤溫度升高時,二次生長塊莖特別多,而耐高溫品種可不出現或很少出現地面變成枝條,這就會嚴重影響產量或降低塊莖品質。對這類品種要及時灌溉降低土溫。 二、 水分 馬鈴薯生長過程中必須供給足夠的水分才能獲得高產。馬鈴薯的需水量與環境條件的關系密切而復雜。特別是與馬鈴薯葉片的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植株所處的氣候條件、土壤類型、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施用的肥料種類與數量以及田間管理、種植的品種等,都有很大關系。研究結果表明、馬鈴薯植株每製造1公斤干物質約消耗水708升。在壤土上種植馬鈴薯時,生產1公斤干物質最低需水666升,最高1068升,而在沙質土壤種植馬鈴薯的需水量1046~1228升。一般每畝生產2000公斤塊莖,按地上部和地下部重量1:1和干物重20%計算,每畝需水量為280噸左右。馬鈴薯生長過程需水量最多的時期是孕蕾至花期,盛花期莖葉的生長量達到了最高峰。這段時間水分不足,會影響植株發育及產量。從開花到莖葉停止生長,這一段時間內城莖增長量最大,植株對水分需要量也很大,如果水分不足會妨礙養分向塊莖中輸送。 另一方面,馬鈴薯生長所需要的無機元素都必須溶解於水後,才能全部吸收。如果土壤中缺水,營養物質再多,植物也無法利用。同樣,植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刻也離不開水,如水分不足,僅影響養分的製造和運轉,而且會造成莖葉萎蔫,塊莖減產。所以,經常保持土壤有足夠的水分是馬鈴薯高產的重要條件。通常土壤水分保持在60%-80%比較合適。土壤水分超過80%對植株生長也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尤其是後期土壤水分過多或積水超過24小時,塊莖易腐爛。積水超過30小時塊莖大量腐爛,超過42小時後將全部爛掉。因此,在低窪地種植馬鈴薯要注意排水和實行高壟栽培。 三、 土壤 馬鈴薯對土壤適應的范圍較廣,最適合馬鈴薯生長的土壤是輕質壤土。因為塊莖在土壤中生長,有足夠的空氣,呼吸作用才能順利進行。輕質壤土較肥沃又不粘重,透氣性良好,不但對塊莖和根系生長有利,而且還有增加澱粉含量的作用。用這類土壤種植馬鈴薯,一般發芽快,出苗整齊,生長的塊莖表皮光滑,薯形正常,而且便於收獲。 粘重的土壤種植馬鈴薯,最好作高壟栽培。這類土壤通氣性差,平栽或小壟栽培,常因排水不暢造成後期爛薯。土壤粘重易板結,常使塊莖生長變形或塊莖形不規則。但這類土壤只要排水通暢,其土壤保水、保肥力強,種植馬鈴薯往往產量很高。對這類土壤的管理,掌握中耕、除草和培土的墒情非常重要,一旦土壤板結變硬,田間管理很不方便,尤其培土困難,如塊莖外露會影響品質。這類土壤生產的馬鈴薯塊莖澱粉含量一般偏低。 沙性大的土壤種植馬鈴薯應特別注意增施肥料。因這類土壤保水、保肥力最差。種植時應適當深播,因一旦雨水稍大把沙土沖走,很易露出匍匐莖和塊莖,不利於馬鈴薯生長,反而增加管理上的因難。沙土中生長的馬鈴薯,塊莖特別整潔,表皮光滑,薯形正常,澱粉含量高,易於收獲。 馬鈴薯是較喜酸性土壤的作物,土壤氫離子濃度100~1580納摩/升(PH4.8~7.0)馬鈴薯生長都比較正常。氫離子濃度為897.1~2305.2納摩/升(PH5.64~6.05)時有增加塊莖澱粉含量的趨勢,但氫離子濃度在15850納摩/升以上(PH4.8以下)土壤接近強酸時則植株葉色變淡呈現早衰、減產;氫離子濃度在100納摩/升以下(PH7.0)以上時則絕大部分不耐鹼的品種產量大幅度下降;土壤氫離子濃度為15.58納摩/升以下(PH7.8以上)不適於種植馬鈴薯。在這類土壤上種植馬鈴薯不僅產量低而且不耐鹼的品種在播種後塊莖的芽不能生長甚至死亡。 另外石灰質含量高的土壤種植馬鈴薯,容易發生瘡痂病。因這類土壤中放線菌特別活躍,常使馬鈴薯塊莖表皮愛嚴重損害。所以遇到這種情 況,應選用抗病品種和施用酸性肥料。 四、 肥料 肥料是作物的糧食。有收無收在於水,收多收少在於肥。肥料不足或生長期間出現飢餓狀態,就不可能高產。馬鈴薯是高產作物,需要肥料較多。肥料充足時植株可達到最高生長量,相應塊莖產量也最高。氮、磷、鉀三要素中馬鈴薯需要肥量最多,其次是氮肥,需要磷肥較少。 1 、 氮肥 氮肥對馬鈴薯植株莖的伸長和葉面積增大有重要作用。適當施用氮肥能促進馬鈴薯枝葉繁茂、葉色濃綠,有利於光合作用和養分的積累對提高塊莖產量和蛋白質會計師有很大作用。氮肥雖是馬鈴薯健康生長和取得高產的重要肥料但是施用過量就會引起植株徒長以致結薯延遲,影響產量。況且枝葉徒長還易受病害侵襲,會造成更大的產量損失。相反,如氮肥不足,則馬鈴薯植株生長不良,莖稈矮,葉片小葉色淡綠或灰綠分枝少,花期早,植株下部葉征早枯等,最後因植株生長勢弱,產量很低。早期發現植株缺氮及時追肥,可以變低產為高產。實踐證明氮肥施用過多比氮肥不足更難控制。因功苗期發現氮肥不足,可追施氮肥加以補充,而發現氮肥過多除控制灌水外,其他方法很難收效。而控制灌水常常造成莖葉凋萎,影響正常生長。因此,施有氮肥注意適量,沒有把握時,寧可苗期追施不可基肥過量。 2、 磷肥 磷肥雖然在馬鈴薯生長過程中需要較少,但卻是植株健康發育不可缺少的重要肥料。特別是磷肥能促進馬鈴薯根發育,所以是非常重要的肥料。磷肥充幼苗發育健壯,還有促進早熟、增進塊莖品質和提高耐貯性的作用。 磷肥不足時馬鈴薯植株生長發育緩慢,莖稈矮小葉面積小,光合作用差生長勢弱。缺磷時塊莖外表沒有特殊症狀切開後薯肉常出現褐色銹斑。隨著缺磷程度的增重,銹斑相應地擴大 ,蒸煮時薯肉銹斑處脆而不軟嚴重影響品質。 3、 鉀肥 鉀元素是馬鈴薯苗期生長發育的重要元素。鉀肥充足植株生長健壯,莖稈堅實,葉片增厚,組織緻密,抗病力強。鉀元素還對促進光合作用和澱粉形成有重要作用,鉀肥往往使成熟期有所延長,但塊莖大,產量高。 缺鉀時馬鈴薯植株節間縮短,發育延遲,葉片變小,在後期葉片出現古銅色病斑,葉片向下彎曲,植株下部葉片早枯,根系不發達,匍匐莖縮短,塊莖小,產量低,品質差,蒸煮時薯肉易呈灰黑色。 此外,馬鈴薯還需要鈣、鎂、硫、鋅、鉬、鐵、錳等微量元素,缺少這些元素時,也可引起病症,降低產量。但絕大部分土壤中這些元素並不缺乏,所以不一般不需施。 五、 光照 馬鈴薯是喜光作物,在生長期間日照時間長,光照強度大, 有利於光合作用。栽培的馬鈴薯品種,基本上都是長日照類型 的。光照充足時枝葉繁茂,生長健壯,容易開花結果,塊莖大產量高特別在高原與高緯度地區,光照強、溫差大適合馬鈴薯的生長和養分積累,一般都能獲得高產量。相反,在樹陰下或與玉米等作物間套作時,如間隔距離小共生時間長,玉米遮光,而植株較矮的馬鈴薯光照不足,養分積累少,莖葉嫩弱,不開花、塊莖小,產量低。就是馬鈴薯單作的條件下,如用植株高大的品種,密度大、株行距小時,也常出現互相擁擠,下部枝葉交錯,通風、透光差,也會影響光合作用和產量。 光照可明顯地抑制塊莖上芽生長。窖內貯藏的塊莖在不見光的條件下能過休眠期後由於窖溫高,而長出又白又長的芽子,如把萌芽的塊莖放在散射光下,即使在15度~18度的溫度下,芽子長得也很慢,我國南方架藏種薯(芋)和北方播種前催芽,都是利用這一點來抑制芽子的過度生長。而且在散射光下對種薯催大芽,是一項重要的增產措施。 馬鈴薯一般在畝產1330~1650千克的情況下約吸收氮6.65~11.65千克,磷酸2.8~3.3千克和氧化鉀9.3~15.3千克。馬鈴薯雖能適應多種土壤,但以疏鬆而富含有機質的(pH5.5~6.0)黑土最為理想。密度每畝保苗不能少於4000株。 專家提醒:吃土豆時一定要削皮 。 採納我的阿!不錯,2011/10/5 17:36:17

㈣ 土豆生長過程

以北方為例,五月份左右播種,種子是上年收獲的馬鈴薯,切成塊狀,每塊保留一個芽眼。十天左右出芽,兩三個月地下開始結小馬鈴薯,地上部分開花,中途要中耕除草兩次,十月左右成熟收獲.

馬鈴薯,又名洋芋、土豆、 山葯蛋,是世界是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僅次於稻、麥和玉米。在我國馬鈴薯的種植面積近年約4500萬畝,居世界第一位。馬鈴薯在全國各省(市)均有栽培,尤其在北方冷涼地區和西南山區種植更廣泛。四川是馬鈴薯栽培面積最大的省份,面積由20世紀50年代的200萬畝發展到現在的450萬畝(含春、秋兩季,不包括重慶市),其大面積畝產一般在1000公斤左右。馬鈴薯營養全面,價值高,耐貯且貯存時間長,是農村人民改善食品結構,居民進行保健的好食品。近年來隨著馬鈴薯加工業的發展和農業種植業結構的調整,馬鈴薯間套、秋冬作和復種面積不斷擴大,馬鈴薯業已成為四川省日益重要的糧、菜、飼料和加工原料等重要的作物。
第一節 馬鈴薯生長與環境條件的關系
一、 溫度
馬鈴薯生長發育需要較冷涼的氣候條件,因它原產南美洲安第斯山高山區,年平均氣溫5度-10度,最高平均氣溫24度左右。我國的西南山區、西北和北方一些地區,接近馬鈴薯原產地的氣候條件。不過馬鈴薯栽種經過多年的人工選擇,已有早、中晚熟期不同的品種類型,在多種氣候條件下可以種植。但畢竟馬鈴薯植株和塊莖在生物學上對溫度的反應有其自然特性,所以,栽培馬鈴薯時,了解這些情況非常重要。
1、 植株對溫度的反應
播種的馬鈴薯塊莖在地面下10厘米深的土溫達7度~8度,幼芽即可生長,10度~20度時幼芽茁壯成長並很快出土。播種早的馬鈴薯出苗後常遇到晚霜,一般氣溫降至-0.8度時幼苗即受冷害。氣溫降到-2度時幼苗受凍害,部分莖葉枯死、變黑,但在氣溫回升後還能從節部發出新的莖葉,繼續生長。植株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21度左右,於42度高溫下,莖葉停止生長,氣溫在-1.5時,莖部受凍害,-3度時莖葉全部枯死。開花最適溫度為15度到17度,低於5度或高於38度則不開花。開花期到-0.5度低溫則花朵受害,-1度使花朵致死。當然,因品種的抗寒性不同,對溫度的反應也有差異。但在了解馬鈴薯植株生長與溫度的關系後,對加強田間的管理,保證馬鈴薯獲得高產,具有生要意義。
2、 塊莖對溫度的反應
馬鈴薯塊莖生長發育的最適溫度為17度到19度,溫度低於2度和高於29度時,塊莖停止生長。在生產實踐中常遇到兩種塊莖生長反常現象。
第一種現象是播種 快莖上的幼芽變成了塊莖,也稱悶生薯或夢生薯。這種現象是由於播種前塊莖貯藏條件不好,窖溫偏高。窖溫在4度以上,塊莖休眠期過後即開始發芽。有的窖溫在10度以上,塊莖上芽子長得很長,把塊莖生芽去掉後播種,塊莖內養分向幼芽動轉移時遇到低溫,幼芽沒有生長條件,所以又把養分貯藏起來形成了新的小塊莖。如果播種時塊莖不發芽或只是開始萌芽而不生長,待溫度升高後才正常生長,這樣就不會產生塊莖。第二種現象是在塊莖遇到長時間高溫時即停止生長,待澆水降雨後土壤溫度下降,塊莖又開始生長,即二次生長。在這種條件下有的塊莖像啞鈴,有的像念珠狀,出現多種畸形。當然,這種現象與品種是否耐高溫有很大關系。對高溫敏感的品種遇到乾旱缺水,土壤溫度升高時,二次生長塊莖特別多,而耐高溫品種可不出現或很少出現地面變成枝條,這就會嚴重影響產量或降低塊莖品質。對這類品種要及時灌溉降低土溫。
二、 水分
馬鈴薯生長過程中必須供給足夠的水分才能獲得高產。馬鈴薯的需水量與環境條件的關系密切而復雜。特別是與馬鈴薯葉片的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植株所處的氣候條件、土壤類型、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施用的肥料種類與數量以及田間管理、種植的品種等,都有很大關系。研究結果表明、馬鈴薯植株每製造1公斤干物質約消耗水708升。在壤土上種植馬鈴薯時,生產1公斤干物質最低需水666升,最高1068升,而在沙質土壤種植馬鈴薯的需水量1046~1228升。一般每畝生產2000公斤塊莖,按地上部和地下部重量1:1和干物重20%計算,每畝需水量為280噸左右。馬鈴薯生長過程需水量最多的時期是孕蕾至花期,盛花期莖葉的生長量達到了最高峰。這段時間水分不足,會影響植株發育及產量。從開花到莖葉停止生長,這一段時間內城莖增長量最大,植株對水分需要量也很大,如果水分不足會妨礙養分向塊莖中輸送。
另一方面,馬鈴薯生長所需要的無機元素都必須溶解於水後,才能全部吸收。如果土壤中缺水,營養物質再多,植物也無法利用。同樣,植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刻也離不開水,如水分不足,僅影響養分的製造和運轉,而且會造成莖葉萎蔫,塊莖減產。所以,經常保持土壤有足夠的水分是馬鈴薯高產的重要條件。通常土壤水分保持在60%-80%比較合適。土壤水分超過80%對植株生長也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尤其是後期土壤水分過多或積水超過24小時,塊莖易腐爛。積水超過30小時塊莖大量腐爛,超過42小時後將全部爛掉。因此,在低窪地種植馬鈴薯要注意排水和實行高壟栽培。
三、 土壤
馬鈴薯對土壤適應的范圍

㈤ 土豆的生長過程

1、發芽期

馬鈴薯的生長從塊莖上的芽萌發開始,塊莖只有解除了休眠,才有芽和苗的明顯生長。從芽萌生至出苗是發芽期,進行主莖第一段的生長。

2、幼苗期

從出苗到第六葉或第八葉展平,即完成1個葉序的生長,稱為「團棵」,是主莖第二段生長,為馬鈴薯的幼苗期。幼苗期經過的時間較短,不論春作或秋作只有短短半個月。

3、發棵期

從團棵到第十二或第十六葉展開,早熟品種以第一花序開花;晚熟品種以第二花序開花,為馬鈴薯的發棵期,為時1個月左右,是主莖第三段的生長。

4、結薯期

即塊莖的形成期。發棵期完成後,便進入以塊莖生長為主的結薯期。此期莖葉生長日益減少,基部葉片開始轉黃和枯落,植株各部分的有機養分不斷向塊莖輸送,塊莖隨之加快膨大,尤在開花期後10天膨大最快。

(5)土豆的生長圖片和文字擴展閱讀:

馬鈴薯喜冷涼,但不耐低溫。一般氣溫0℃-2℃時,馬鈴薯地上部分易受凍,葉片和莖稈組織出現水浸狀損傷,繼而枯死。凍害對馬鈴薯不同發育階段的影響不同。

馬鈴薯苗期、薯塊膨大中後期遭遇霜凍一般對產量影響較小,薯塊形成期遭遇凍害將嚴重影響產量,甚至絕收。

中原地區設施和露地馬鈴薯早春易遭遇霜凍和倒春寒,應選用耐凍或早熟品種,同時依據設施保溫情況,合理安排播期,科學避災,降低凍害發生風險。

㈥ 土豆的生長過程 50字

1播種,把土豆種子按芽眼切開,一般留一個芽眼,如果太小可以留倆個。每穴放一個。
2發芽期,從塊莖上的芽開始萌發到出苗為止。
3幼苗期,從幼苗出土到現蕾,越20-25天。
4塊莖形成期,這一時期以塊莖生長為中心,分為3個階段。從現蕾到開花越20-25天,叫莖塊形成初期。從開花期到末期是第二個階段。第三個階段為澱粉積累期,是塊莖形成的末期。
5休眠期,塊莖形成以後進入休眠期。這時,即使將土豆放到適合的環境里也不能發芽,叫做生理性休眠。
6農民伯伯把土豆起出來,賣給你吃。

㈦ 求長芽土豆的圖片

圖一是發青的土豆,圖二是發芽的土豆,都不能食用哦

㈧ 土豆的生長過程

1、芽條生長期,種薯播種後,從萌發開始,經歷芽條生長、根系形成,至幼苗出土為芽條生長期。該生長期是以根系和芽生長為中心,持續時間差異較大,短者一個月左右,長者可達數月之久。

2、幼苗期,從幼苗出土,經歷根系發育、主莖孕苗期。由於馬鈴薯種薯內含有豐富營養和水分,在出苗前便形成了相當數量的根系和胚葉。

3、塊莖形成期,從塊莖具有雛形開始,經歷地上莖頂端封頂葉展開、第一花序開始開花、全株匍匐莖頂端均開始膨大、直到最大塊莖直徑達3-4厘米、地下上部莖葉干物重和塊莖干物重平衡為止,為塊莖形成期。

4、塊莖增長期,從地上部與地下部干物重平衡開始,即進入塊莖增長時期,此期葉面積已達最大值,莖葉生長逐漸緩慢並停止;地上部製造的養分不斷向塊莖輸送,塊莖的體積重量不斷增長。

5、澱粉積累期,從莖葉開始逐漸衰老,到塊莖體積和重量繼續增加。該期生長特點是地上部向塊莖中轉運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灰分,塊莖日增重達最大值。

㈨ 土豆發芽時的圖片

網路上找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閱讀全文

與土豆的生長圖片和文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出汗的動漫圖片 瀏覽:59
男生感冒吃葯圖片文案 瀏覽:453
魯豫劉海發型圖片短發 瀏覽:243
製作環保衣服圖片大全 瀏覽:116
5歲女孩圖片欣賞 瀏覽:195
可愛又陽光圖片大全 瀏覽:319
如何找律師控告跨境電商圖片侵權 瀏覽:651
時尚美女旗袍圖片 瀏覽:778
短發女孩超拽的全臉圖片 瀏覽:919
小豬手繪圖片大全簡單一點 瀏覽:271
面部中胚效果說明圖片高清 瀏覽:179
如何把刷機後的圖片找到 瀏覽:51
簡單生活物品速寫圖片 瀏覽:472
word圖片中的數字如何擦掉 瀏覽:581
愛彼機械表價格及圖片 瀏覽:544
動物和植物圖片簡單的簡筆畫 瀏覽:951
簡單的護士帽簡筆畫圖片 瀏覽:939
鋼絲網圍欄的價格圖片 瀏覽:225
廣州動漫展圖片 瀏覽:811
ps怎麼在圖片上加背景顏色文字 瀏覽: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