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一直相信釋迦摩尼說的一家話,「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你生命中該遇見的人。」誰有文字圖片發給我
㈡ 佛說不留文字,從此一切如是我聞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不要留下文字,只相信自己聽見的東西
㈢ 「佛說萬事有因果,魔說一切皆在我。眾生萬相皆無相,成佛成魔皆是我。是什麼意思。
一切皆有因果,而自己的心決定自己的因果,你可以是佛,也可以使魔,所以,看清自己的心,懂得自己的心,你才知道自己的該怎樣對待,而本心,是人們要修行的方向。做好了本心,一切都歸於真相。
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魔也是未來佛,我們凡夫同樣是未來佛,但是魔和我們現在都是迷惑的佛,等我們放下了妄想分別執著就真的成佛了。
佛是梵語,中文意思是覺悟的人。一念迷了我就是魔,一念覺了我就是佛,因此成佛成魔皆是我,佛魔不二,就看我的覺迷。眾生畏果,菩薩畏因,一念執著,佛魔本為一體,佛講超脫,魔本執著,是故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說的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覺就成佛,迷就為魔,也不離因果。我們這些迷惑的眾生迷的千奇百態,不外乎貪、嗔、痴、慢、疑這「五毒」煩惱所引起,佛用勤修戒定慧來熄滅貪嗔痴慢疑,這才發現我們一切想法看法都是錯誤的,所看到的萬相皆是無相,那些都不是真的。
《金剛般若波羅蜜》中有言「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意識中沒有你,沒有我,沒有眾生,沒有想長壽這個念頭,"相"即形相或狀態 ,對性質本體而言,指諸法的形象狀態,對人的意識而言,就是「想」 即人的意識對事物的某種反映,也是人的意識對某種程度的相狀摹寫,只有當萬法皆空,才能看到智慧的一點靈光。
㈣ 佛說這世界是什麼樣的
「佛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這句話是《金剛經》裡面的,佛經裡面的每一句話,應該結合全部經文來看,才好懂一些,摘出一句兩句來,容易斷章取義,容易錯解。
佛經是佛的智慧的結晶,而佛智是無限深廣的,不是普通凡夫所能想像的,僅憑一兩句話,猜測佛的智慧,就如同痴人說夢一樣。
佛法也不是哪一個人的專利,佛法本來無處不在,因為佛是無上的智者,佛發現了佛法,並告訴給我們眾生。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或感悟,但凡夫的理解或感悟總是有限的。
單就這一句的理解,無非是佛勸我們眾生凡夫不要執著,因為《金剛經》本來講的就是不執著,這一句更具體強調,不要執著文字相,不要執著在名詞概念上。
文字名詞都是表達事物內容的,但不等於就是事物內容,執著文字表面的概念,或在名詞概念上顛來倒去,那是游戲佛法,那就會忽略事物的本質,就難以覺悟人生,更難以解脫人生。
㈤ 佛說不著文字相這是什麼意思啊
佛在《金剛經》中說「經乃筏喻之法」,佛陀把經文比喻成達到智慧彼岸的船,在船上可以感受、明了船的作用和造船人的智慧等,過了河就不要執著這艘船了,如果在執著會阻礙你前行的步伐,永遠到達不了目的地。
㈥ 為什麼佛說:無常是苦!此苦是何
佛說無常是苦,是站在不悟的眾生的角度講,以此喚醒痴迷的眾生的。
眾生因為有許多妄想執著,總希望順境永遠在,逆境永不來,而這種來自愚痴貪婪嗔恚的「妄想執著」在「無常」的現象世界中都會被粉碎,所以,才有六道輪回的痛苦。
而一個覺悟的人,因為他知道一切無常的事實,以空性的智慧來超越妄執所帶來的痛苦後,他便轉識成智,轉煩惱成菩提,從而進入涅盤的大安樂,這就叫進入了極樂世界,進入了究竟涅盤的大安樂境界。
無常本身不是苦;而對於幻有世界的執著才帶來身心的痛苦煎熬。此苦,乃是妄心所產生的妄念而已,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就是說的這種情況。
(6)佛說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佛經的作用:
佛經有三個作用,一是誘你起信,二是據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其傳說部分也許是為了展現佛教的神奇之處;哲學與修行部分是值得學習與深思的道理;其將一世因果擴至三世因果無論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釋一些科學中無法解釋的現象,達到導人向善的作用。
有許多佛經表達的是佛之「心印」,故達摩把《楞伽》付與慧可(神光),說可以「印心」。至黃梅五祖又提倡用《金剛經》印心。對照《楞伽》,則認為香嚴擊竹後是「自共相建立。」
在我們看來,有許多對佛提持心印的經文的解讀文章,大多是從義理到義理的東西,可能會誤人子弟。怪不得聲聞乘的人要講,不提倡讀經書,只念一句「阿彌陀佛」即可。
的確如此,只要能「一念」代「萬念」,然後「念」得人空法空。你再看《維摩詰所說經》中說:「菩提煩惱無異境界」一句,你不達到一定程度根本無法領會,只有當你能「轉」能「化」後才能深會其意。
又如靈雲的禪詩:「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今日更不疑。」又如葯山的:「雲在青天水在瓶」,也是一樣的道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佛經
㈦ 佛說:不可說。是什麼意思
佛陀教化眾生要拋棄妄念執著,進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狀態,所以"說"這一行為本身需要一個妄念才能實行,所以不可說.之所以佛陀有這么多經書,這么多語錄是為了教化眾生不得已而為之,故禪宗講求不執著於文字就是這個道理.同樣在禪宗的大德里有很多悟道的都把經書給燒了也就能理解了.從這個層面來說佛陀和超級白痴在表面上是不能區分的,因為都表現為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做(做的是菩薩),這也就驗證了禪宗裡面的一句揭:當你是一個凡人的時候看一座山它就是一座山,當你在修行中時你看一座山它就不是一座山了,可當你修成時你看一座山它還是一座山. 現在解釋一下非想非非想 你要想一樣東西就是打了一個妄念,但是當你努力的告訴自己什麼都不要想的時候你就進入了另一個誤區,你以為自己什麼都不想,可是你想去掉妄念這個行為本身就是由妄念而起,也就是說你"想"自己什麼都"不想",本質還是在想這一邊,只是想的對象變了而已.所以你會在佛經當中發現很多這樣的邏輯,他要告訴你一件事情不會直接告訴你,而是兜一個圈子,比如:有ABC三個答案,其實他想說的是B為正確答案,但是他卻會說不選A也不選C,讓你自己去想.明白了這一點就好辦了.
㈧ 我信佛,想在身上紋佛教經文,麻煩大家給個參考圖片,字體無所謂
最好不要那樣做。
佛在心中,即心作佛,見性是佛。
尚且凡夫不應和佛菩薩合影,將經文紋於罪惡凡夫污濁身體上更實屬不宜。
㈨ 佛說不可說不可說出處
佛經中如果真有一模一樣的偈子,我估計要哭了,題主也太瞧不起譯經的大德了,哪怕一個中學古文水平的人,稍微琢磨下,也可不可能寫出文義水準如此不堪的偈子。
「不可說」在佛經中出現得比較多,主要有兩個意思,一是字面意思,不可言說,另一個意思是形容數量多。
至於真如實相超越思辨,不可言說,這個說法在經典中多有宣說:
《大寶積經》卷二十二,被甲庄嚴會:音聲及文字,不應隨順轉,應知真實義,無行以隨行。實義無音聲,亦無有文字,超過語言數,乃名為實義。
《大寶積經》卷九十二,發勝志樂會:譬如甘蔗味,雖不離皮節,亦不從皮節,而得於勝味。皮節如世話,義理猶勝味,是故舍虛言,思惟於實義。
《楞伽經》卷四:真實義者,微妙寂靜,是涅槃因。言說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真實義者,從多聞者得。大慧,多聞者,謂善於義,非善言說。
《楞伽經》卷三:我謂二種說: 宗通及言說,說者授童蒙,宗為修行者。
《佛說華手經》卷六:佛所言說有出世間,出世間法則無言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楞伽經》卷二:謂第一義聖樂言說所入,是第一義,非言說是第一義。
《大乘寶雲經》卷六:假說世法,非第一義故,雖得世法而不執著;假說佛法,非第一義故,雖得佛法而不執著;假說菩提,非第一義故,雖得菩提而不執著得菩提者。善男子,假名言說,名字論量,名為世諦,於世法中無第一義;雖然,若離世法,第一義諦不可得說。
《大寶積經》卷五十二,菩薩藏會:如來依世俗諦為眾生說,若有眾生於此言教起於執著,如是等類,不應依趣。
《華嚴經》卷十六,須彌頂上偈贊品:言詞所說法,小智妄分別,是故生障礙,不了於自心。
《大寶積經》卷九十,優波離會:如以空拳誘小兒,示言有物令歡喜,開手拳空無所見,小兒於此復號啼。
如是諸佛難思議,善巧調伏眾生類,了知法性無所有,假名安立示世間。
《華嚴經》卷五十二,如來出現品:如來以一切譬喻,說種種事,無有譬喻能說此法。何以故?心智路絕,不思議故。諸佛菩薩但隨眾生心,令其歡喜,為說譬喻,非是究竟。
《法華經》卷一,方便品: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無量義經》:以佛眼觀,一切諸法不可言說,所以者何?以諸眾生性慾不同,性慾不同,種種說法。 ……是故初說、中說、後說,文詞是一,而義別異。
《大般若經》卷八十一,告天子品:佛言:我曾於此不說一字,汝亦不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文字言說皆遠離故,由於此中說者、聽者及能解者皆不可得。
《楞伽經》卷三:佛言: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人般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亦不已說當說。
藕益《閱藏知津》卷二十二:佛言:我於諸法都無所見,故無所說。乃至般若不可說示。
《金剛經》: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法華經》卷一,方便品:吾從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金剛經》: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嬰兒行品:如來雖為一切眾生演說諸法,實無所說。何以故?有所說者名有為法,如來世尊非是有為,是故無說。
釋迦牟尼佛付法偈《五燈會元》卷一: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圓覺經》卷上: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
《楞嚴經》卷二: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應當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為亡失月輪,亦亡其指。
馬鳴《大乘起信論》: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不可說相。而有言說者,當知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說引導眾生。其旨趣者,皆為離念,歸於真如。以念一切法,令心生滅,不入實智故。
《六祖壇經·頓漸品》: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隨方解縛,假名三昧。
《維摩經》卷中,觀眾生品:言說文字皆解脫相。 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話解脫也。
《華嚴經》卷二十四,十迴向品:不取眾生所言說,一切有為虛妄事。雖復不依語言道,亦復不著無言說。
《大寶積經》卷一百,無垢施菩薩應辯會:諸智慧者,於無文字假說文字,然不著文字,法性無礙,是故智者不礙文字。
《大寶積經》卷一○二,善位意天子會:凡有聽受,則為取著。
……如是聽受,當知彼住三種縛中,何謂三縛?一見我縛,二見眾生縛,三見法縛。天子,若無如是三種見縛而聽法者,當知彼住三種凈中,何謂三凈?一者不見自身,不分別,不思念,不證知;二不見說者,不分別,不思念,不證知;三不見所說,不分別,不思念,不證知。
《楞伽經》卷三:彼生滅者是識,不生不滅者是智……。復次,無礙相是智,境界種種礙相是識。復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識,無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復次,得相是識,不得相是智。
《大寶積經》卷三十七,菩薩藏會:從境界生,是名為識;從作意生,是名為識;從分別生,是名為識。
無取無執、無有所緣、無所了別、無有分別,是名為智。所言識者,住有為法。
何以故?無為法中識不能行,若能了達無為之法,是名為智。住生滅者,名之為識;不生不滅、無有所住,是名為智。
《華嚴經》卷四十,十定品:現量所得,以智自人,不由他悟。體性如實,凈眼現證。
《大寶積經》卷五十二.菩薩藏會:若諸經中,宜說於道,如是言教名不了義;若諸經中,宣說於果,如是言教名為了義。若諸經中說世俗諦,名不了義;說勝義諦名為了義。若諸經中,有所宣說厭背生死、欣樂涅槃,名不了義;若有宣說生死涅槃無二元別,是名了義。若諸經中,文句廣博,能令眾生心意踴躍,名不了義;若有宣說文句及心皆同灰燼,是名了義。
㈩ 有一"佛"字圖片,像是求佛的人,想知道源出處
這是一個藝術風格書寫的流體漢字的「佛」字。
要研究「佛教」的「佛」字,就要從漢明帝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訪求佛法的歷史開始查考;決不是去女子陰唇被割的非洲,聽被殘害的婦女也狂熱地維護割禮惡習遠離人性的無知話,亂七八糟編造一些最傻的傻子都說是傻瓜的「佛」字解釋。
屬古印度波斯帝國婆羅門雅利安人統治之下,釋迦牟尼改變了原來以婆羅門為首的排名次序;把四個種類,三個等級的規矩,原人梵的頭生種姓婆羅門放在釋迦族剎帝利之後,貶抑婆羅門地位,歧視波斯匿王而由肩生的第二類剎帝利種姓印度北部小小的迦毗羅衛國釋迦族遭到了空前的大屠殺而亡國。
釋迦牟尼則被父親之兄弟斛飯王的兒子,回到家鄉迦毗羅衛省親時,以放醉象、推巨石、以手指浸等三次進行謀殺, 公元前486年釋迦牟尼被堂弟提婆達多毒死。
然而,婆羅門氏族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養育成人的,一個「無神論」的釋迦牟尼死後的公元4世紀以後,他名下多數婆羅門出身的弟子;大弟子迦葉以主人公的身份,尊奉無神論的悉達多的名為「吠陀教」教主,並且尊稱他「世尊」、「如來佛」、「釋迦牟尼」等稱呼;啟動原有婆羅門教的教規、教義,將婆羅門教推向市面。
源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一支古老的波斯族雅利安人,早就已經從南俄草原,向亞洲和歐洲遷移侵入印度次大陸,形成了早期印度古典文明的「吠陀」文化。婆羅門教梵文譯音就是「吠陀」意為「知識」。也就是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等四部書構成的《吠陀本集》,創建「凈土法門」的五部婆羅門「吠陀教」經典的信仰;主張「吠陀」天啟,信之根本。
當年封建奴隸專權制社會下,除了皇帝,朝中文化人都讀過當時古印度史詩巨著《薄伽梵往世書》寫明的:毗濕奴的第九個化身的「無神論」寡頭政治的釋迦牟尼,是迷惑惡鬼(佛教徒)墮入地獄使其自我毀滅的化身。
朝中大臣的文人都知道,在印度一直至今都被稱為「地獄教」的「佛教」;只是皇權指使下不可違命,只能唯命是從把印度丟進糞坃的佛陀釋迦牟尼死人骨搬回中國。本該按弟子尊奉吠陀釋迦牟尼為教主,當時胡僧按梵文口述翻成中文將「吠陀」釋迦牟尼傳入中國就是「吠陀教」;
但聰明的朝中使者的前輩,又不能對不起自己的下輩,證明自己沒有撒謊和欺諞。使用的是「一箭雙雕」;梵文「那伽」的多頭眼鏡毒蛇化身的野獸,偽裝成「龍」迷惑種姓皇朝奴隸制的漢皇專用;
而漢僧筆錄時,有意把「吠陀釋迦牟尼」原意為「知識」的梵文「吠陀」的「吠」,改為「人」去掉就是「弗」的(沒有)「知識」的「佛陀」釋迦牟尼「佛教」。雖然神州「道可道」的天「道」被獸性蛇蠍的古埃及儒家改頭換面,成了面目全非,但祖輩相信下代總不會傻到連「不」的同源「弗」字都不認識的地步?
因為這些朝中大臣的使者都是大文人,只是皇權指使下不可違命而行之,心底里良心不允許把堂堂「道可道,非常道」的文明神州變成官民懸殊的「貴族共和,君主專權制的寡頭政治」釋迦牟尼無神論體制,害死人口眾多的中華大地自己的後代喪失了民主和平等。
生怕下輩會出現奴隸社會君主專權制,而造成文人即使讀懂「佛」字,也不敢講真話而順風倒,當朝文人還有意緊跟著出書《漢書·揚雄傳》點明:「佛」猶彷彿其若夢;在波斯文中,與這個形式正相當,意思是「偶像、迷信」。所以一直至今,真正有思維的所有拜釋迦牟尼死人骨的老信徒都說自己信的是迷信。
但是釋迦牟尼教原生地印度,從來沒有使用「佛」字稱呼釋迦牟尼吠陀。古代西域語言里,與梵文Buddha「吠陀」相當的字,沒有一個可以是中文「佛」字的來源。即使最接近的吐火羅文也都是清音,而「佛」字古音是濁音,譯者也絕對不會犯這個低級錯誤。十分奇怪的是,上代文人這么明白的啟示我們,為什麼至今中國文化會落後到沒有一個人發現?
不過這里講的對「佛「的認識,不是指現今捧著《佛經》從來不知道什麼叫「佛教」的佛教徒,而是指具備有思維能力的頭腦,會找歷史真相,認識古人漢字含意的真正的人。
聰明的祖宗在當時社會形勢下,只能說「墨是白的」留給下輩去驗證;但是有個腦袋瓜子的後裔可怕的是;在婆羅門四個種姓三大等級,寡頭政治的釋迦牟尼「無神論」死人骨的君主專權制度下喪失了思維,就發現不了「墨」的真相是黑的?
這倒不可怕,但是最怕的是;不用大腦、剛硬地維護「墨是白的」與人去爭辯;這就是中國文化落後的標志,就是因為這種人佔領了文化市場的可悲。因為這么簡單的漢字都讀不懂,已不像他們的子孫,只能怪自己太愚蠢,不要責怪上代的祖宗了。
當年中國傳入落後的印度原文音譯「那謨阿彌陀佛」時,梵文『阿』是否定冠詞本身就是「沒有」的意思,而古人還有意「沒有」前面又加上「無」;而「無」字前面還特地再加上中國的「南」方(南亞次大陸古印度)的「南」字,讓中國蒙在鼓裡閉著眼睛墮入地獄的佛教徒天天念「南無阿彌陀佛」喚醒下代:中國的「南」方印度「無」真道。
因為那個年代能上朝當皇帝手下大臣的人,都是熟知天門地理,歷史真相的大文豪。而且遺留中國的許多文碑,史記就出自他們的手。不像現今有權才可以掌管文化的叫文人,管它是黑還是白,是真還是假,照抄照搬錢拿到就是。
明朝後期大文人吳承恩38歲的時候被選為了貢生,送到國子監去讀書,畢業時候就分配到一個小縣衙當縣丞。他的上司知縣也就是成天只關注自己的口袋而不管老百姓死活的一個貪官,正義的人到處遭到排擠打壓無法生存;不貪腐受賄、不拍馬奉承就活不下去的衰落年代,吳承恩討厭這些官場上的應酬,不想跟這個縣官同流合污。不做官之後就回家繼承了他父親的生意;但因為皇權等級制下民不聊生,做生意又碰到了強盜搶光了貨物,一個大文人的神經元受到封建奴隸社會重重刺激下, 就為大文人吳承恩早就認識西方耶穌會傳教士傳入「真經」的真神耶穌基督,按「西方傳入天竺國印度」的記實筐架,圍繞為皇權世代官民懸殊的奴隸社會下, 衍生出借妖魔鬼怪揭露朝廷和地方到處都是充滿腐敗的社會環境君主專權等級制的官場,被戴著緊箍咒的三大類勞苦大眾喊冤的神怪小說《西遊記》提供了一定的社會條件。
《海國四說》:西方猶太國摩西得天之詔示,早已進入天竺的《摩西五經》謂之《古經》,亦曰《古遺詔書》,其曰新經,亦尊之曰聖書、真經。
詩篇119篇125節:我是你的僕人,求你賜我悟性,使我得知你的法度。
大文人明代吳承恩以真神主耶穌「僕人」身份,圍繞《聖經》的「法度」,寫成神怪小說《西遊記》,中心就是特出了喪失「悟性」的寡頭政治「無神論」釋迦摩尼吠陀種姓等級制的皇權之下,戴著緊箍咒的「工」搬運工沙悟凈,「農」背釘鈀的豬悟能,「兵」一路打妖除鬼的悟空,三類帶「悟性」的下層無權人的寫照,諷刺喪失正義和道德的皇朝。
《西遊記》中掌管天庭十萬水軍的玉帝親信「天蓬元帥」,因偷看了玉帝喜歡的嫦娥洗澡而被扔下陰界,投了豬胎變成一副豬的模樣,成了豬八戒。
用命守護國門,皇家打天下的工具,保住皇帝坐穩龍椅的將帥, 玉帝不高興就只能掉進低層種田農家的豬,要活下去還要注意「八戒」。
為玉帝看門的心腹「卷簾大將」,在西王母賜酒過程中的蟠桃大會上失手打碎了琉璃盞。雖然琉璃盞並不是玉翠和金銀的名貴容器,卻因丟了玉帝的顏面便被玉帝判了死刑。後在赤腳大仙的極力挽救下免除死罪,但也被玉帝打了八百貶出天庭,並且每七日就要受飛劍穿胸百餘下的酷刑,被貶為妖怪到流沙河裡吃人度日,成了沙僧。
堂堂的皇家看門的心腹,一失手就得死,雖然被皇親國戚保住了生命,卻成了「沙」一樣再不能做事的僧。
菩提祖師教會了石猴保命的本領之後師父隱身,而石猴經師父真心的造就後,公然兩次對抗天宮,甚至於大鬧天宮有了本錢, 被判丟進太上老君的煉丹爐猛火熬煉,卻成就了火眼金睛成了孫悟空。
文人吳承恩明白告訴自己的子「孫」,沒權沒靠山被皇權奴役緊箍咒捆綁著再有悟性都是「空」的;因為官民懸殊等級制的朝中也在勾心鬥角,「玉帝大帝、太上老君、如來」的皇家內部也深藏著沒人知道的大奧秘;最可怕的不是天天跟你打來打去的對手,而是利用別人長處,達到自己的目的,躲在背後看不見的尖刀。
當年朝中大臣通過以明的暗的各種手法表達的書籍記載,特別是公開借「佛教」揭開戴著緊箍咒的「工商界」搬運工沙悟凈,「農」背釘鈀的豬悟能,「兵」一路打妖除魔的悟空,帶「悟性」的三類下層無權人寫照的《西遊記》真相,一直激勵著所有中國有「悟性」的大文人作了警戒;所以一直到得著道德源頭《聖經》真理的基督徒孫中山,就用「三民主義」統領中國;為的就是掃清用「緊箍咒」奴役三類下層無權人的皇朝世代,讓人人有權講話,按道成肉身拯救罪惡人類「捨己救人」的主耶穌的「愛」實現官民平等,回到中國已消失的「道可道,非常道」的老子「天道」的神州。
可憐的是,誠實的祖宗早把真話寫給自己的下輩,告誡他的子孫,究竟是什麼鬼怪邪靈的力量,能使這么大的中國一直至今「佛」字都不認識? 也沒人讀懂中國話「南無」?所以還有誰能讀懂大作家吳承恩的《西遊記》?還有誰懂得地理知識, 知道西方在哪裡呢?
《海國四說》自序:「謂漢明帝時,摩西得天之詔示,上帝天道已先行天竺國,為其人所誤聽誤傳,致亂其真,從此乃造出佛教一端。適明帝不知其故,使往求書,並其徒挈入中國,因而中國人亦浸被其惑,摶土刻木,圖其像而崇奉之,以迄於今。……」
天下文人都讀過,中國佛教界也早已轉載的古印度史詩巨著《薄伽梵往世書》:「毗濕奴的第九個化身的無神論寡頭政治的釋迦牟尼,是迷惑惡鬼(佛教徒)墮入地獄使其自我毀滅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