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把古巴比倫發明的文字稱為楔形文字
當時沒有紙,也沒有專門的書寫筆,是用木頭楔在泥上寫字,因為是用木楔寫,寫下來的字一筆一畫也像個木頭楔,故稱楔形文字。
2. 例數文字的起源,古巴比倫人創造最古老的文字是啥
古巴比倫人創造的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英文:Cuneiform script),由蘇美爾人於西元前三十一世紀左右所創,是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在其約3000年的歷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統,字形結構逐漸簡化和抽象化,文字數目由青銅時代早期的約1000個,減至青銅時代後期約400個。已被發現的楔形文字多寫於泥板上,少數寫於石頭、金屬或蠟板上。書吏使用削尖的蘆葦桿或木棒在軟泥板上刻寫,軟泥板經過曬或烤後變得堅硬,不易變形。
楔形文字被許多古代文明用來書寫其語言,但這些語言之間並不一定屬於相同關聯的語系,例如赫梯人和波斯帝國同樣採用楔形文字,但這兩個語言是與蘇美爾語無關的印歐語系。另外阿卡德人雖然也採用楔形文字做為書寫工具,但阿卡德語和蘇美爾語差異相當多。
由於多在泥板上刻畫,所以線條筆直形同楔形,使用蘆葦桿或木棒來壓印在泥板上來方便書寫,因此文字筆畫大都為具三角形的線條,而字形也隨著文明演變,逐漸由多變的象形文字統一固定為音節符號。
英語的cuneiform源於拉丁語,是cuneus(楔子)和 forma(形狀)兩個單詞構成的復合詞,而阿拉伯人則稱之為「كتابة مسمارية」(haṭṭ mismari,意思是「釘頭文字」)
在兩千年間,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達米亞唯一的文字體系。到公元前 500 年左右, 這種文字甚至成了西亞大部分地區通用的商業交往媒介。考古學家發現大批各種楔形文字泥版或銘刻,19 世紀以來被陸續譯解,從而形成一門研究古史的學科—亞述學。
3. 誰能告訴我古巴比倫數字1~69 急用
古巴比倫的數字表達見下圖:
古代巴比倫人是具有高度計算技巧的計算家 ,其計算程序是藉助乘法表、倒數表、平方表、立方表等數表來實現的。巴比倫人書寫數字的方法,更值得注意。
巴比倫人引入了以60為基底的位值制(60進制),希臘人、歐洲人直到16世紀亦將這系統運用於數學計算和天文學計算中,直至現在60進制仍被應用於角度、時間等記錄上。
(3)古巴比倫人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巴比倫人有豐富的代數知識,許多泥書板中 載有一次和二次方程的問題,他們解二次方程的過程與今天的配方法、公式法一致。此外,他們還討論了某些三次方程和含多個未知量的線性方程組問題。
在1900B.C.-1600B.C.年間的一塊泥板上(普林頓322號),記錄了一個數表,經研究發現其中有兩組數分別是邊長為整數的直角三角形斜 邊邊長和一個直角邊邊長,由此推出另一個直角邊邊長,亦即得出不定方程X2+Y2=Z2 的整數解。
4. 古巴比倫人創造的最古老的文字是什麼
古巴比倫人使用的文字是蘇美爾人創造的古楔形文字。(見下圖)
蘇美爾文明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文字的發明和使用。考古學家在基什附近的奧海米爾土丘發現了一塊約在公元前3500年的石板,上面刻有圖畫符號和線形符號。這是兩河流域南部迄今所發現的最早的文字。這些文字書寫的材料是用粘土製成的半乾的泥板,筆是用蘆葦桿(或骨棒、木棒)做的,削成三角形尖頭,用它在半乾的泥板上刻壓,留下的字跡筆畫很自然地成了楔形,因此稱為楔形文字。寫好後的泥板晾乾或燒干,長期保存。蘇美爾人所創造的楔形文字,被後來的阿卡德人、巴比倫人、亞述人所承襲,並隨著商業和文化交流的擴大而傳播到整個西亞。
5. 古巴比倫語言是什麼
古巴比倫語言是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這個名稱,最早是由英國人提出,來源於拉丁語「cuneiform」,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狀)兩個單詞構成的復合詞。這個名稱表達了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字最本質的的外在特徵,其實楔形文字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字一樣,經歷了從符號到文字的發展過程。
蘇美爾人幾乎和古埃及人同時發明了文字。楔形文字是蘇美爾人的一大發明。由蘇美爾人將圖畫文字進行演變,經歷了幾百年的時間,最終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才完成。蘇美爾人用削尖的蘆葦當做書寫工具,把文字刻在泥胚上,然後把泥胚烘乾,成為泥板。由於這種文字形狀成尖劈形,所以被稱為楔形文字。
巴比倫人繼承了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的文明成果,並且將其發揚光大,使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發展到了巔峰。人們喜歡用「巴比倫」三個字來概括古代兩河流域文明,足以表明巴比倫文明所創造的輝煌業績和對世人所具有的影響。
這里有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空中花園。為維護奴隸主的利益,漢謨拉比(亦稱漢穆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
古巴比倫文化:
巴比倫文明是兩河流域文明地重要組成部分,兩河流域文明還包括蘇美爾文明、阿卡德文明、亞述文明等重要組成部分。巴比倫是人們已知的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
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史稱「兩河流域」。兩河流域主要位於現今伊拉克境內。
巴比倫文明大致以今天的巴格達城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以古亞述城為中心,又稱為西里西亞;南部以巴比倫城(今巴比倫省希拉市(Al-Hillah)東北郊)為中心,稱為巴比倫尼亞,意思為「巴比倫的國土」。
巴比倫尼亞又分為兩個地區,南部靠近波斯灣口的地區為蘇美爾,蘇美爾以北地區為阿卡德,兩地居民分別被稱為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最初就是由蘇美爾人創造出來的。
6. 古巴比倫的文字
古巴比倫人的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與泥板書
楔形文字是古代兩河流域的一種獨特的文字,是人們用製成的三角尖頭的蘆葦桿、木棒或骨棒當「筆」,在軟泥板上寫成的「楔形」的文字。這種文字起源於象形文字。
公元前3500年左右,蘇美爾人發明了象形文字。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象形文字很難表達復雜而抽象的概念,於是象形文字發展為表意文字,即用各種字形的組合作為語言意義的記號。隨後又出現了諧聲文字,即同聲的詞往往用同一個符號表示。這樣蘇美爾人的圖形符號就從早期的兩千個左右減少到後來的五百多個。蘇美爾的文字最初刻在石頭上,但因美索不達米亞的石頭很少,同時又不生長紙草,於是他們把文字寫在軟泥板上,然後把它烘乾。泥板在曬干或烘乾之後可以長期保存。據說那時的官府和寺廟里都藏有很多這種泥板書,現在我們還能看到的約有三萬多塊。這種文字後來為巴比倫人,亞述人和波斯人所廣泛採用,對科學文化的交流與傳播起了重大的作用。
用泥板書寫和保留文字,經濟、簡便而長久,這一發明中包含了精彩的實用智慧。
7. 古巴比倫的文字是什麼 古巴比倫楔形文字簡介
古巴比倫王國(約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前729年)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大約在公元前2250年左右,居住在這里的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 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在其約3000年的歷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統,字形結構逐漸簡化和抽象化,文字數目由青銅時代早期的約1000個,減至青銅時代後期約400個。楔形文字被許多古代文明用來書寫其語言,但這些語言之間並不一定屬於相同關聯的語系,例如赫梯人和波斯帝國同樣採用楔形文字,但這兩個語言是與蘇美爾語無關的印歐語系。另外阿卡德人雖然也採用楔形文字做為書寫工具,但阿卡德語和蘇美爾語差異相當多。在兩千年間,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達米亞唯一的文字體系。到公元前 500 年左右, 這種文字甚至成了西亞大部分地區通用的商業交往媒介。考古學家發現大批各種楔形文字泥版或銘刻,19 世紀以來被陸續譯解,從而形成一門研究古史的學科—亞述學。
8. 誰知道有關古巴比倫的詳細資料!
世界最早的文明——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希臘語的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土地。)文明(又稱兩河文明)發源於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發拉底河(Euphrates)之間的流域——蘇美爾(Sumer)地區(中下游地區)。美索不達亞是古巴比倫(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國境內。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兩河文明的鼎盛時期,《舊約全書》稱其為"希納國"(Land of Shinar)。兩河沿岸因河水泛濫而積淀成肥沃土壤,史稱"肥沃的新月地帶"(南美的那個和"金三角"齊名的地區堪稱"罪惡的新月地帶")。由於兩河不象尼羅河一樣是定期泛濫的,所以確定時間就必須靠觀測天象。住在下游的蘇美人發明了太陰歷,以月亮的陰晴圓缺作為計時標准,把一年劃分為12個月,共354天,並發明閏月,放置與太陽歷相差的11天。把一小時分成60分,以7天為一星期。還會分數、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發明了10進位法和16進位法。他們把圓分為360度,並知道π近似於3。甚至會計算不規則多邊形的面積及一些錐體的體積。
4000BC,蘇美人最早發明了表意和指意符號的象形文字,因為這種文字大多刻在磚、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泥板上,"起筆重而印痕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稱為楔形文字。
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Hanging Gardens)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這座花園傳說是當時的國王為公主而建的。
之後的尼羅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是在兩河文明的促進下發展起來的。希臘人從那裡學到了數學、物理學和哲學;猶太人從那裡學到了神學,並將它傳播於世;阿拉伯人從那裡學到了建築學,並以此教化了整個中世紀野蠻的歐洲。
大約在2000BC,阿摩利人建立了以巴比倫城為首都的巴比倫王國。1792BC,漢謨拉比(Hammurabi)即位,征服了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統一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並頒布了《漢謨拉比法典》,這是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備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烏爾納木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共有282條,刻在一塊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
689BC,巴比倫王國被亞述所滅。605BC新巴比倫王國滅掉了亞述。後來,神廟祭師集團當權,終於在538BC,被位於伊朗高原的波斯所滅。古代兩河流域的文明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便告結束。
《世代網》
古巴比倫的悲哀!
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希臘語:兩河之間的地方)大約在公元前19世紀(中國下朝的時候)就孕育了人類有史以來最早的文明——古巴比倫文明;這個地區由於沒有天然的屏障,所以產生了古巴比倫多樣化的文化發展趨勢。
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中間的地方叫「美索不達米亞」,意思就是「兩河之間」。每年春天,高原地區的積雪融化,這兩條河就在美索不達米亞泛濫成災。特別是下游一帶,地勢低凹,幾乎全被淹沒。一個流傳到今天的巴比倫神話,生動地反映了這種情形:一位巴比倫國王的祖先夢見他遇到了神仙。神告訴他,洪水就要淹沒大地,來懲罰人類的罪惡。因為他一向對神十分虔誠,所以神要搭救他。這個人聽從神的吩咐,造了一隻方舟,把全家人都搬到舟上,還帶了幾只動物和一些種子。沒過多久,烏雲布滿天空,黑暗籠罩了大地,狂風暴雨襲來,滔滔洪水淹沒了一切生命,只有那隻方舟在茫茫無邊的水面上漂行。到了第七天,風住了,河水平靜下來。這時候,方舟漂到一座山旁。舟上的人把動物放出方舟,將種子撒在山上,大地的生命重新開始了。人類許多民族的神話都受到巴比倫這個古老傳說的影響。西方著名的挪亞方舟的故事也是從這個傳說演變來的:一個叫挪亞的人按照上帝的命令造了一隻方舟,全家人坐上去,躲過了水災。當洪水退落的時候,挪亞放出一隻鴿子。不久,鴿子銜著一片新擰下的橄欖葉子飛回來,使挪亞知道洪水已經退去,萬物又恢復了生命。後來,西方人就把鴿子和橄欖枝作為和平的象徵。
當然,無論是神仙還是和平鴿,都不能給人們帶來真正的安寧和幸福。要戰勝洪水,還得靠人們自己。巴比倫人在和洪水斗爭中,學會了修堤築壩,開渠造河。當洪水被制服以後,他們和埃及人一樣,也享受到了河流定期泛濫的好處。泛濫的洪水帶來大量淤泥,使兩岸的土壤變得十分肥沃。再加上這里陽光強烈,水量充足,莊稼年年豐收。據說,小麥最早就是生長在巴比倫的。
住在巴比倫北面的亞述人十分強悍。公元前8世紀(中國已經進入春秋時代),亞述成為一個龐大的軍事帝國。巴比倫被它征服了,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小亞細亞、埃及,也都先後歸入它的版圖。除了希臘和義大利,地中海沿岸幾乎都被它佔領了。亞述的首都叫尼尼微,那裡修建了許多宏偉的宮殿。
公元前612年,居住在巴比倫的迦勒底人聯合東邊的米堤亞人進攻亞達。他們手執帶血的長矛和盾牌沖進了尼尼微。全城居民遭到屠殺,甚至連兒童也不能倖免。亞述最後一代國王辛沙立希孔和他的宮殿一起被燒成灰燼。從此,這個龐大帝國連同它的首都就從地面上消失了。
底格里斯河邊有兩堆很大的荒丘,據說是尼尼微的遺址。1845年,英國人拉雅得在這里發掘出兩座亞述王宮,發現了著名的帶有雙翼的人頭牛身巨大雕像和許多精美的石版雕刻。後來他繼續挖掘,三年中又挖出28座王宮大廳。但是,這里並不是尼尼微,而是亞述的另一個城市,叫卡拉。真正的尼尼微在卡拉以北六七十公里的地方。1849年,拉雅得在這里找到了西努基立王(公元前700多年)的大宮殿遺址。這座宮殿曾經遭到米堤亞人的焚毀。許多刻有圖畫和楔形文字的泥版還有大火燒過的痕跡。王宮的兩間藏書室堆滿刻有楔形文字的大大小小的泥版。最大的一塊長3米,寬2米多,最小的還不到1寸長,只刻著一兩行文字。這些泥版就是2500多年前亞述的圖書,內容很豐富,包括歷史、法律、宗教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過了幾年,考古學家拉薩姆又發現了亞述巴尼拔王的王宮大殿和另一處王宮藏書室。藏書室內收藏的泥版文書上,刻有許多關於亞述和巴比倫的神話。亞述的宮殿是由成千上萬的奴隸修建的,他們多半是亞述人在戰爭中掠奪來的俘虜。奴隸勞動的時候,有的帶著鎖鏈和腳鐐,有的被鐵索相互牢牢地系在一起。旁邊還有手執武器的兵士監視著。反映這些場面的圖畫也被發掘出來了。在尼尼微發掘出來的大量文物,使我們能夠清楚地了解亞述帝國興衰的歷史。
戰勝了亞述的迦勒底人在巴比倫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為了和那個被亞述滅掉的古巴比倫王國區別開,人們把它叫做新巴比倫王國。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把首都巴比倫城建成一座堡壘般的城市。它的規模就是用今天的標准來看,也是非常壯觀的。城市是方形的,每邊長22.2公里。圍繞城市的城牆大約有8.5米高,是用磚砌和油漆澆灌而成的。四匹馬拉的戰車可以在寬闊的城牆上賓士。全城有100扇用銅做成的城門。城牆周圍還有很深的護城河。幼發拉底河從城牆下流進來,穿城而過。巴比倫城裡還有一座很大的皇宮,皇宮內修建了一個「空中花園」,被後世稱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國王尼布甲尼撒在位期間(公元前605-公元前562年),巴比倫的國力最為強大。他率兵攻打敘利亞,出兵巴勒斯坦,奪占耶路撒冷,滅掉猶太王國,強迫猶太人遷居巴比倫當奴隸,成為「巴比倫之囚」。在晚年,他還侵入埃及。在這幾十年裡,巴比倫城人口達到10多萬,還有來自亞洲各地的商人,奴隸制經濟有了很大發展。但是,在強盛的背後,已經埋伏了危機,被征服的外族人對巴比倫奴隸主的仇恨和反抗不斷發生,本族的貧民和農民因破產淪為奴隸,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奴隸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矛盾也越來越激烈。尼布甲尼撒死後,國內政局立即動盪起來,6年中8個國王被廢,其中兩個被殺。在東面,力量越來越強大的波斯帝國征服了巴比倫的盟邦米堤亞,對巴比倫形成了大軍壓境的局面。
巴比倫的奴隸主們忙於爭權奪利,縱情享樂,他們以為他們的城牆是那樣高大而堅固,誰也攻不破。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敵人會利用穿過城牆的幼發拉底河打進來。一天晚上,巴比倫的一個年輕王子正在舉行狂歡宴會。波斯王居魯士下令在幼發拉底河中修築了一座水壩,把河水放到壩的一邊去。他的軍隊從另一邊放干水的河床中偷偷進到城裡,未經交戰就佔領了巴比倫。據說,有一些巴比倫商人做了波斯人的內應。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538年(中國春秋末年)。
在僅88年的新巴比倫王國滅亡了。巴比倫的繁華,巴比倫的奇跡,巴比倫的高牆銅門和它的「空中花園」,都變成了一堆一堆的荒丘廢土。巴比倫遺址從1899年開始逐漸發掘出來,使人們能夠更准確地研究它的過去。但是,挖掘工作碰到了難題,地下水的沖擊使古巴比倫城有完全被毀的危險。如何降低河水水位,成為許多國家的專家們研究的課題。
然而令人們始終憂慮不已的是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與文明相生相伴,戰爭也從來沒有休止過。這塊非常適合人類居住的土地據說就是《聖經》中伊甸園的原型地。然而,也許正是因為優越的地理位置,它也不斷成為政治和戰爭的舞台。當巴格達已經成為這個世界上最為精妙絕倫的城市的時候,整個歐洲還處於蠻荒狀態,這里曾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一千零一夜的故鄉,其科學、哲學和文學的成就是文明史上所罕見的。綜觀數千年來的兩河流域興衰史,哪一場戰爭不是對文明的破壞呢?
註:古巴比倫是對文明發源地的稱謂;而美索布達米亞平原則是現今古巴比倫的位置。
9. 巴比倫人與蘇美爾人有何聯系
巴比倫人和蘇美爾人不生活在一起,也不是同一種人。
蘇美爾人是第一批在這兩個流域建立文明的人。他們的統治中心在兩江下游。他們使用楔形象形文字,他們的語言不屬於符號語言。在第三個烏爾王朝之後,這個地區由說某種語言的人統治。今天,阿拉伯人和猶太人都屬於這個語系。
巴比倫城位於幼發拉底河(伊拉克巴格達附近)底部格里斯河兩河之間最窄的地區。可以說這是一個戰略要地。巴比倫古城國就是從這里興起的,統一了兩個流域的中下游,稱為巴比倫尼亞。
亞摩利人在古巴建立了巴比倫王國(著名的哈莫拉比和他的法典是巴比倫),迦勒底人建立了新巴比倫王國(聖經中巴比倫的監獄就是這個王國)。
此外,阿卡德、亞述、米底、海民、以攔人等也曾在這里參與。這些人基本上是薩米人或雅利安人,與蘇美爾人無關。他們大多繼承了蘇美爾的楔形文字,而拼音文字。
(9)古巴比倫人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大約在2000BC,阿摩利人建立了以巴比倫城為首都的巴比倫王國。1792BC,漢謨拉比(Hammurabi)即位,征服了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統一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巴比倫人在和洪水斗爭中,學會了修堤築壩,開渠造河。當洪水被制服以後,他們和埃及人一樣,也享受到了河流定期泛濫的好處。
語言
蘇美爾語使用了一定時間,後消亡。後期主要使用的是閃語。現在的阿拉伯語和猶太語都屬於閃語族。
貨幣
古巴比倫人也就是阿摩利人,遠遠早於波斯人, 而世界上最早的鑄幣是由呂底亞人發明的,當時呂底亞人還沒登上政治舞台,所以阿摩利巴比倫沒有金屬貨幣,他們主要採用的是以物易物的貿易手段,大宗貨物一般會用一些金銀銅等金屬塊。
生活地域
古巴比倫(約前30世紀-前729年)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大致在當今的伊拉克共和國版圖內,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這里的人們建立了國家,到公元前18世紀.這里出現了古巴比倫王國。
「美索不達米亞」—《聖經》稱為「伊甸園」,是古希臘語,意為「兩條河中間的地方」,故又稱為兩河流域。兩河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這平原上發展了世界上第一個城市,頌布了第一部法典,流傳最早的史詩、神話、葯典、農人歷書等,是西方文明的搖籃。
10. 關於古巴比倫的象形文字
古巴比倫是楔形文字。
1.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發源於亞洲西部的亞美尼亞高原。公元前4000年左右,這里就有了最早的居民——蘇美爾人。他們創造了燦爛的蘇美爾文明,最能反映這種文明特徵的是他們的文字——楔形文字。
最初,這種文字是圖畫文字,漸漸地,這種圖畫文字逐漸發展成蘇美爾語的表意文字,把一個或幾個符號組合起來,表示一個新的含義。如用「口」表示動作「說」;用代表「眼」和「水」的符號來表示「哭」等等。隨著文字的推廣和普及,蘇美爾人乾脆用一個符號表示一個聲音,如「箭」和「生命」在蘇美爾語中是同一個間,因此就用同一個符號「箭」來表示。後來又加了一些限定性的部首符號,如人名前加一個「倒三角形」,表示是男人的名字。這樣,這種文字體系就基本完備了。
蘇美爾人用削成三角形尖頭的蘆葦稈或骨棒、木棒當筆,在潮濕的黏土製作的泥版上寫字,字形自然形成楔形,所以這種文字被稱為楔形文字。
為了長久地保存泥版,需要把它晾乾後再進行燒制。這種燒制的泥版文書不怕被蟲蛀,也不會腐爛,經得起火燒。但美中不足的是,泥版很笨重,每塊重約一千克,每看一塊都要費力地搬來搬去。到現在,發掘出來的泥版,共有近一百萬塊,最大的有2.7米長,1.95米寬,可謂是巨書!
楔形文字是蘇美爾文明的獨創,最能反映出蘇美爾文明的特徵。楔形文字對西亞許多民族語言文字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西亞的巴比倫、亞述、赫梯、敘利亞等國都曾對楔形文字略加改造,來作為自己的書寫工具。甚至腓尼基人創制出的字母也含有楔形文字的因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是,由於它極為復雜,到公元1世紀,就完全消亡了。在古代的蘇美爾,經常可以看到有人拿著蘆桿或木棒做成的尖頭呈三角形的筆,在泥板上寫字。這種字從左到右橫著寫,每一個筆畫總是由粗到細,象木楔一樣。這就是蘇美爾人留給後世西方文明的三大珍貴禮品之一的「楔形文字」。
2.楔形文字究竟是怎樣起源的一直是人類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謎。這個問題,爭論了近兩世紀。長期以來有下列兩種觀點盛行。
傳統的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楔形文字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特殊的漁獵生活方式。這是較為通行的看法,西方的各種網路全書大都持這一觀點。
也有學者持不同見解,認為楔形文字的起源與古代蘇美爾地區發達的社會組織有密切關系,前蘇聯科學院編的《世界通史》就持這一觀點。該書在論述楔形文字的發明時寫道:「兩河流域各族人民文化的最大成就,就是文字的創造。公元前第4千紀中葉,蘇美爾人就有了文字的胚胎。為了行政管理,它需要比較有條理的通訊,於是,這種文字的胚胎遂變成真正的文字。」上述兩種觀點長期並存,相持不下。
然而,20世紀70年代起,考古天文學家卻提出了一個爆炸性的觀點,認為楔形文字起源於6000年前的一次天文事件——船帆座×號超新星的爆發,從而引起世界學術界對楔形文字起源的新一輪爭論。
這一觀點起源於一個蘇美爾學專家的假設。蘇美爾學專家喬治·米查諾斯基在對楔形文字的研究中發現了一個現象,即在較早的泥版文書記載中大量出現對同一顆星的記錄,因此他提出了蘇美爾文明的起源與這顆星有關的假設。1980年,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天文學家裡查德·斯特塞經過精確計算,論證了這一假設的合理性。他認為,米查諾斯基所說的這顆文明之星,就是6000年前爆發的船帆座×號超新星,這是人類歷史上能記憶的最大一次天文事件。這顆星在今天只能勉強分辨,但在6000年前,其光芒白天可以與太陽同輝,夜晚與月亮並懸,在兩河的水面上拉開了一條長長的光帶。可以想像,這種神秘的自然現象給早期人類帶來的心理影響是巨大的。他們對這顆星的敬畏和崇拜演化成了神話和宗教,關於這顆星的圖畫就演變成了最初的文字。專家們果然發現,在楔形文字中最早和最多使用的兩個字是「星」和「神」,而這兩個字驚人地相似。
更多信息:http://ke..com/view/107461.htm
從象形符號到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這個名稱,是英國人取的,叫cuneiform,來源於拉丁語,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狀)兩個單詞構成的復合詞。這個名稱表達了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字最本質的外在特徵,其實楔形文字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字一樣,經歷了從符號到文字的發展過程。
楔形文字是蘇美爾人的一大發明。蘇美爾文由圖畫文字最終演變成楔形文字,經歷了幾百年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才告完成。
考古發現已經證實,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最初的文字外觀形象並不像楔形,而只是一些平面圖畫。顯然,被後世稱為楔形文字的美索不達米亞古文字,正是起源於圖畫式象形文字。考古學家曾在烏魯克古城發現了刻有這種象形符號的泥版文書,經考證時間是公元前3200年左右。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記載。這種文字寫法簡單,表達直觀。有時復雜的意思和抽象的概念就用幾個符號結合在一起來表達,如把「眼」和「水」合起來就是「哭」,「鳥」和「卵」兩個符號合起來就表示「生」等。這種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復雜的意義,就用兩個符號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後來又發展可以用一個符號代表多種意義,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這就是表意符號。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交往的增多,要表達的事物愈來愈復雜、抽象,原始的圖形越來越不適應人們的需要。於是,蘇美爾人對文字進行了改造。一方面是簡化圖形,往往用部分來代表整體;另一方面增加了符號的意義,比如「足」的符號除表示「足」外,還能表示「站立」、「行走」的意思,「犁」的符號除表示「犁」外,還可以表示「耕田」和「耕田的人」的意思。這樣,象形文字就發展成表意文字,即符號意義不直接由圖形表達而是由圖形引申出來。
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蘇美爾已發展為表詞音節文字,即用發音符號代替表意符號,同聲的詞往往合用一個字元,一個符號也可以表示一個聲音,例如「星」這個楔形字,在蘇美爾語里發「嗯」音,如果用來表示發音的話,就與原來的「星」這個詞的含義沒有關系了,只表示發音,這就是表音符號。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因為從公元前3000年起,蘇美爾連年征戰,統治者為給自己歌功頌德,記述征戰過程的銘文逐漸增多,這時常常會碰到一些專有名詞,如攻佔的城市以及統治者的名字,為把它們區別開來,就開始使用發音符號,發音符號比表意符號又進了一步,一是符號的數目減少了,二是發音符號還可以表達圖形符號無法表達的介詞、副詞、小品詞及詞格、詞首、詞尾等文法和語法結構。這樣表達的語句的意思就更加確切。經過這些變化,蘇美爾的文字體系逐漸完備。蘇美爾人在簡化象形符號的過程中,開始逐漸用楔形符號代替象形符號,最終創立了楔形文字。
蘇美爾人的文字最早是寫在泥板上。在泥板上印刻,因此只適合書寫較短的、直線的筆畫。由於書寫時用蘆葦角或木棒角按壓,在按壓的地方印痕較寬、較深,抽出時留下的印痕則較細、較窄,這樣,這種文字元號的每一筆開始部分都較粗,而末尾部分都較細,就像木楔一樣,「楔形文字」的名稱就是這樣來的。楔形成為文字的標准字型後,以後在石塊上刻寫,也同樣刻成這種形狀。
最初楔形文字是從右到左自上而下直行書寫的,這種書寫方式的缺點是已寫好的字元往往被刻字的手抹掉,後來就把字形側轉90度,改成從左到右的橫行。
蘇美爾人發明楔形文字,是對世界文化的傑出貢獻。蘇美爾語的語言體系獨一無二,在字匯、文法及句法構造上自成一格,與後來屬閃米特語系的阿卡德語以及巴比倫語、亞述語有很大不同。但到底應該把它歸並到哪個語系,至今還沒有學者能夠解決。因此,蘇美爾語同蘇美爾人一樣,其歸屬至今仍是個謎。而且,蘇美爾語存在時間比較短暫,在巴比倫王漢謨拉比執政後便成了死語,不再通用。只有祭司們在舉行宗教儀式時使用,頗有些類似拉丁語。
公元前第三千紀末期,屬於閃米特語系的阿卡德語取代了蘇美爾語。阿卡德人在吸收以蘇美爾人的語言和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和發展,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楔形文字體系。後來的巴比倫語和亞述語,主要是在阿卡德語基礎上完善的。
楔形文字傳播的地區主要在西亞和西南亞。在巴比倫和亞述人統治時期,楔形文字有更大的發展,詞彙更加擴大和完備,書法也更加精緻、優美。隨著文化的傳播,兩河流域其他民族也採用了這種文字。公元前1500年左右,蘇美爾人發明的楔形文字已成為當時國家交往通用的文字體系,連埃及和兩河流域各國外交往來的書信或訂立條約時也都使用楔形文字。後來,伊朗高源的波斯人由於商業的發展,對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進行了改進,把它逐漸變成了先進的字母文字。(陳曉紅 毛銳)(節選自《失落的文明:巴比倫》,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關於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是指純粹利用圖形來作文字使用,而這些文字又與所代表的東西,在形狀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產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月亮的形狀,「龜」(特別是繁體的[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艹」(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繁體的[門]更像)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人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為有些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畫不出來的。因此,以象形字為基礎後,漢字發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書中的會意、指事、形聲。然而,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須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礎,拼合、減省或增刪象徵性符號而成。
現時世上最廣為人知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聖書體。約5000年前,古埃及人發明了一種圖形文字,稱為象形文字。這種字寫起來既慢又很難看懂,國此大約在3400年前,埃及人又演化一種寫得較快並且較易使用的字體。此外,現時中國西南部納西族所採用的東巴文和水族的水書,是現存世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統。隨著時光的流逝,最終連埃及人自己也忘記了如何釋諱早期的那種象形文字了。若不是因為拿破崙大軍入侵埃及時,隨軍的法國古文字學家們的那次發現,極有可能至今考古學家們仍無法辯認這種文字。
1799年,這些法國古文字學家們發掘出一塊文字的黑石碑。碑文用3種文字寫成,分別是希臘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後期的埃及文字。一位法國古代語學者吉恩·保羅·商博良研究了這些文字,並設法釋讀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商博良釋諱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方法是:對石碑上的文字進行比較,先設法挑選出埃有最後一個法老王族托勒密王朝時期的象形字,隨後再想方法辯認出其他象形文字的詞意。商博良於1822年將自己的發現公諸於眾。
羅塞塔石碑用3種文字記載了同樣的內容,因此成為釋讀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關鍵所在。法國名將拿破崙·波拿巴在埃及地行過一場重大的戰役。為了研究埃及文化,拿破崙派遣的歷史學家們又發掘了許多古代遺址。
值得一說的是 ,中國最初的文字就屬於象形文字。漢字雖然還保留象形文字的特徵,但由於漢字除了象形以外,還有其他構成文字的方式;而漢字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已跟原來的形象相去甚遠,所以不屬於象形文字,而屬於表意文字。然而,甲骨文和金文亦算是象形文字。此外,瑪雅文字的「頭字體」和「幾何體」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