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姓氏圖片文字我姓常
『貳』 我想作張帶姓氏的頭像,我姓常松
發一張你自己喜歡的圖片 人物或者動漫 或者喜歡的圖片都行 最好高清一點的 可以幫你製作一張
『叄』 姓常的怎麼取名,怎麼取四個字的名字
如下:
1、常陽婉儀、常陽以旋、常陽贊悅、常陽芷嘉。
2、常陽素珊、常陽芃芃、常陽雯華、常陽芸靜。
3、常陽柯潔、常陽思雁、常陽佳熙、常陽丹煙。
4、常陽貝麗、常陽凝雨、常陽冬蓮、常陽春霜。
5、常陽冷卉、常陽繼妍、常陽伊娜、常陽奇穎。
『肆』 姓常的名人
常惠、常璩、常隆慶、常建、常昊等。
1、常璩
常璩(約291——361),字道將,蜀郡江原(今四川成都崇州)人,東晉史學家。
常璩出生於西晉末年。成漢時期,常璩曾擔任散騎常侍。公元347年,成東晉大將桓溫伐蜀,常璩勸漢皇帝李勢降晉。成漢滅亡後,常璩入晉,卻受到東晉士族的歧視、輕藐,因此專注於修史,撰寫成《華陽國志》。
2、常惠
常惠(?-公元前46年),西漢大臣,太原郡人。活躍在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朝的外交活動家。年輕時作為蘇武的副使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
漢昭帝時回國,封為光祿大夫。出使烏孫,擊敗匈奴,被封為長羅侯。常惠誅殺殺害漢使的龜茲貴人姑翼,之後為典屬國。漢宣帝時為右將軍,漢元帝時去世,謚號壯武侯。史稱「明習外國事,勤勞數有功」。
3、常隆慶
常隆慶(1904年12月3日—1979年7月21日),字兆寧,四川江安縣連天鄉泥溪村人;九三學社社員、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1930年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先後擔任北碚私立中國西部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主任;四川省地質調查所所長。
西南地質調查所副所長;重慶地質學校教導主任;成都地質學院教授;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中國地質學會編輯、常務理事等職務。
常隆慶先生主要從事地質礦產調查研究工作和教學工作;先後發表二十餘篇重要科學論文和專著,內容廣泛,涉及到地層、古生物、礦產、地質構造、土壤、地震、中國地質等方面。
4、常建
常建(708年—?),籍貫邢州(根據墓碑記載),後游歷長安(現在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字型大小不詳。開元十五年(727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長仕宦不得意,來往山水名勝,長期過著漫遊生活。後移家隱居鄂渚。
天寶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現存文學作品不多,其中的《題破山寺後禪院》一詩較為著名。
5、常昊
常昊,1976年11月7日出生於上海,中國著名圍棋九段棋手。6歲學棋,8歲進上海隊,10歲入選國家少年集訓隊。曾獲第一、三屆全國棋童杯圍棋賽冠軍,第五屆世界青少年圍棋錦標賽冠軍,第12屆世界業余圍棋錦標賽冠軍。
『伍』 百家姓裡面有姓常的嗎
百家姓裡面有姓常的。
常姓,是中國姓氏,常姓主要分布於河南、河北,約占常姓總人口的32.1%,山東、山西、安徽、陝西、遼寧五省集中了常姓總人口的33.4%。
常姓主要源於姬姓,相傳黃帝有臣:常先、常儀,但常姓在夏商時代的活動沒有任何資料。周武王姬發封其弟姬封於康,周成王時轉封於衛,衛康叔支庶食采於常,子孫以邑名為氏。春秋吳王封支庶於常,子孫以邑名為氏。楚大夫恆思公後有恆氏、常氏,為避北宋真宗名諱,改恆姓為常姓。
(5)姓常的圖片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常姓起源:
1,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少弟衛國康叔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所載,為西州時衛康叔支庶子孫。
2,源流二
出自姬姓,為春秋時期吳國君主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春秋時期,吳王封其支庶子孫於常(今江蘇常州),其後以封邑名為氏,是為江蘇常氏。
3,源流三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魯國邑地常,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常,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個邑地名稱,但實際上非具體的行政單元,而是魯國南部邊境地區的一塊地方之稱謂。
『陸』 歷史上姓常的名人有哪些
常】姓起源
相傳在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以常為氏的古人相當多。相傳周族與商族的首領高辛氏次妃為常儀,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紀》說她是帝嚳之次妃,生帝摯。因古代「儀」與「娥」同聲通用,故後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儀占月附會而成。《史記·五帝本紀》有黃帝「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的記載,常先曾被黃帝任命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這是見於史載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張滿《姓氏尋源》說:「黃帝使常儀占月,又有常先為大司空,常姓宜出於此。」黃帝所居之軒轅丘,在今河南新鄭市西北,帝嚳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師市,故中國最早的常姓出於河南。因此,常姓應該說五千年前就有了,是為河南常氏。
出自姬姓,以邑為氏,為西州時衛康叔支庶子孫。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文王幼子)於康邑,世稱康叔封。衛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少弟,衛國的始祖。所以,《新唐書·宰相世系》說:「常氏出自姬姓。衛康叔支孫食采常邑,因以為氏。」後周公(武王之弟)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了衛國。衛國於前254年淪為魏的附庸,又於前209年為秦所滅。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諸侯,諸侯又分封采邑。衛康叔把他的一個兒子封邑在常(今山東滕州市東南)。衛國滅亡後,其後裔有以國為氏姓衛,也有以邑為氏姓常的,史稱常姓正宗。同時,也不能排除殷商後裔有改姓衛或常的。是為山東常姓。另一支"常"姓出自戰國時吳國公族之後裔,也源於姬姓,即南宋羅泌《路史》所雲「吳後有常氏」。吳國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於吳(今江蘇蘇州),但吳國公族後代何人何時因何而得為常氏,未見古籍記載,尚待進一步考證。據《姓氏考略》所載:「吳後有常姓」,是為江蘇常氏。
出自恆姓,為避諱改姓。北宋真宗名趙恆,古時「恆」「常」義相近,故因避皇帝諱,改恆姓為常。恆姓本是楚國公族恆思公之後,此即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所雲「又有恆氏避宋諱亦改為常」,主要繁衍於今江蘇省東海沿岸一帶。
【常】姓遷徙
常姓發源於今山東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戰國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於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並已散居於大江南北。漢初有一支常姓遷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時,山東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漢末至三國時,常姓有一支遷入四川。魏晉南北朝時,有常姓遷入甘肅。隋唐時,新豐(今陝西臨潼)人常袞遷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布於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並有常姓遷居福建、廣東,最後到達雲南、貴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廣布於我國大部分地區。清代以後,又有部分滿族人融入常姓。從歷代繁衍遷徙情況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東、河南、陝西、河北、甘肅分布最廣,江蘇、四川、浙江次之。
【常】姓家譜
山西:常氏宗譜一百五十卷、太谷常氏家乘不分卷、夏縣常氏五房譜不分卷
江蘇:豐縣常氏家譜六卷
江西:萬載大北門常氏族譜(卷數不清)
山東:泰安常氏族譜十一篇
湖南:長沙歐塘常氏六修家譜首一卷(卷數不清)
河北:灤縣常氏八代族人族譜一卷
【常】姓歷史名人
常惠: 歷史上常姓名人很多,西漢有太原人常惠,武帝時隨蘇武出使匈奴,被拘留10餘年始放還,後代替蘇武為典屬國,通曉西域情事,官至右將軍。三國兩晉時期,蜀郡江原(今四川崇慶)常氏多有顯者,河南溫(今河南溫縣)常氏發展成為望族。
常璩: 常騫治毛詩、三禮,以清尚知名;東晉時有史學家常璩,曾在成漢任散騎常待等職,入晉後居建康(今江蘇南京),所著《華陽國志》記述了遠古至東晉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期間的巴蜀史事
常林: 三國魏溫人常林,官大司農,封高陽鄉侯,其後累世官宦;
常珍: 4世孫常珍北魏時任南安太守,避亂徙居涼州(治今甘肅武威);
常坦: 珍子常坦,官鎮遠將軍;
常爽: 坦子常爽,官宣威將軍,博通經史,曾置館教授門徒7O0餘人;
常文通: 爽子常文通,累官鎮西司馬、南天水太守;文通子常景,官車騎將軍、秘書監,封濮陽縣子。隋唐時期,長安常氏比較興旺,新豐(今陝西臨潼東北)常氏也是茂族。隋煬帝時有屯用主事常駿,曾於大業三年(607年)出使赤土國,與其建立邦交。
常建: 唐代有詩人常建,高僧常慜,由海道前往印度巡禮,所乘商船中途遇險沉沒,他為救人而死;還有在代宗、德宗兩朝任宰相的常兗。
常德: 蒙古有常德,曾於蒙古憲宗九年(1259年)奉命由和林出發,西覲皇弟旭烈兀於西亞。
常遇春: 明初名將常遇春,勇猛善射,屢立戰功,死後追科開平王。還有散曲家常倫。清代山東有伊斯蘭教學者常志美,精於波斯文,所著波斯文文法《亥瓦伊·米那哈基》為經堂教育學員的必讀課本,還有總督常明、常青。
常乾坤、常香玉: 現代有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常乾坤、藝術家常香玉等。
常志美: 清代山東伊斯蘭教學者。(約1610~1670)中國伊斯蘭教經堂教育山東學派創始人。字永華,或作蘊華,經名穆罕默德.哈基姆。原籍中亞撒馬兒罕,9歲時隨叔父到北京貢獻獅子時留居中國。為胡登洲四傳弟子,講學於山東省濟寧。學識淵博,擅長註疏《古蘭經》和波斯文經典,對認主學有自己的見解,被稱為「常仙學」。教學中兼授阿拉伯語與波斯語,講學方法與課程設置有別於其師胡登洲所創的陝西學派,形成了另一個獨立的派別。其弟子主要頒於華北及東北各省。在濟寧西寺講學時,共建禮拜殿、講堂、宿舍等大小房舍200多間,成為國內罕見的清真大寺。著有《法爾西文法》。
常任俠: (1904-)安徽潁上人。乳名復生,原名家選,字季青。美術史家、作家。1922年入南京美術專校。1927年參加學生軍北伐。1931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後留校任教。1935年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研究東方藝術史。次年回國。1938年周恩來秘書。1943年到昆明,任東方語言專校教授,參加中國民主同盟,與李公朴等從事民主運動。1945年赴印度,任泰戈爾大學教授。1949年1月回國後,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加入中國作協、劇協、美協,被任為僑委委員。晚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兼圖書館長,民盟中央委員,全國僑聯常委,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小組顧問等職。著有《東方藝術叢談》、,漢畫藝術研究》、《中國古典藝術》、《東南亞美術發展史》、《中東與近東美術史》、《中國舞蹈史》、《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史》、《中國書法研究》,譯有《日本繪畫史》等。常璩,晉朝時江南人,曾於成漢國為官,後勸李勢歸降桓溫,以功升任參軍,又有文才,著有《漢義書》、《華陽國志》。明朝初有常遇春,懷遠人,有勇力,隨朱元譚破採石、取太平,自稱可率十萬兵橫行天下,世號常十萬,以軍功封鄂國公。常萬達(1718———1796),字子通,是常氏到車輞落戶後的第九世傳人。號稱歐亞「茶王」,是山西榆次常家大院的主人。
【常】姓當代名人
常鋮: 娛樂明星
常曉陽: 娛樂明星
常寬: 娛樂明星
『柒』 中國開國將軍姓常的有那幾位
1、常勇(1915-——)山東省榮成市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文書、營政治教導員、副科長、股長、團政治處副主任、直屬隊黨總支書記、軍分區後勤處政治委員等職。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團副政治委員、團政治委員、師政治部副主任、師政治部主任。
建國後,歷任師副政治委員、師政治委員、商丘步兵學校政治委員、靶場政治委員、基地黨委第一書記、西北軍事電訊工程學院副政治委員、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政治委員,國防科委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國防科工委顧問兼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2、常玉清(1905-1991)河南省商城縣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常玉清同志1928年參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紅軍排長、連長、營政委、團政委、師政委等職,參加了長征和直羅鎮等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擔任八路軍副團長、旅政治部副主任,新四軍副旅長兼淮北保安司令、蘇北軍區鹽阜分區副司令員等職,為鞏固擴大敵後抗日根據地作出了積極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野戰軍十縱隊副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十二縱隊副司令員、蘇北軍區副司令員等職,參加了蘇中「七戰七捷」、淮海、渡江等戰役,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3、常仲連(1914-—2010)河南省孟縣人。1936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70年任沈陽軍區空軍副司令員。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歷任戰士、班長等職,參加了冀縣、張家莊、山城堡等戰役戰斗。
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晉察冀軍政幹校副政指區隊長、副營長、營長、團參謀長、團長等職,參加了百團大戰、反「掃盪」、渭南等戰役戰斗。
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分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副旅長、師長等職,參加了濟孟、運城、臨汾、晉中、太原等戰役戰斗。
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眉山分區司令員、溫江分區副司令員、師長、沈陽空軍高炮指揮部司令員、沈陽軍區空軍副司令員等職,參加了川西區等地剿匪等戰役戰斗,為部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4、常樹人(1915-1984),山東省泰安市人。1962年任海軍後勤部副部長。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山東縱隊供給部糧秣科科長,八路軍第一縱隊供給部糧秣科科長,1942年後任魯中軍區後勤處副處長。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9月任任魯中軍區供給部副部長。
抗日戰爭勝利後,歷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第三縱隊供給部部長,遼東軍區後勤部供給部部長,遼東軍區後勤部副部長,東北軍區後勤部東線戰勤司令部參謀長,東北野戰軍後勤部第二分部部長,第四野戰軍特種兵後勤部部長,第四野戰軍炮兵後勤部部長,參加過四平、臨江、遼沈和平津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後勤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後勤部副部長,1956年入海軍學院高級速成班學習,任海軍後勤部副部長兼海軍後勤部參謀長,海軍後勤部副部長。1955年授大校軍銜。
5、常裕(1928-——),江蘇省靖江市人。1988年9月被授予空軍中將軍銜。
1942年參加新四軍。次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蘇中軍區連指導員、營副教導員,蘇南軍區無錫總隊組織股股長。參加了淮海、渡江等戰役。
建國後,歷任上海防空司令部協理員,空軍組織部科長,空軍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師政委、軍政治部主任,軍區空軍政治部副主任,蘭州軍區空軍副政委。1988年被授予空軍中將軍銜。曾獲三級解放勛章。
『捌』 我姓常的文字圖片
還有
『玖』 姓常的祖先是哪位
中華-- 常(Chá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少弟衛國康叔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為西州時衛康叔支庶子孫。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周文王幼子)於康邑,世稱康叔封。衛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少弟,衛國的始祖。所以,《新唐書·宰相世系》說:「常氏出自姬姓。衛康叔支孫食采常邑,因以為氏。」後周公(武王之弟)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了衛國。衛國於前254年淪為魏的附庸,又於前209年為秦所滅。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諸侯,諸侯又分封采邑。衛康叔把他的一個兒子封邑在常(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南)。衛國滅亡後,其後裔有以國為氏姓衛,也有以邑為氏姓常的,史稱常姓正宗。同時,也不能排除殷商後裔有改姓衛或常的。是為山東常姓。 2、出自黃帝大臣常儀和大司空常先之後,相傳祖姓常氏。《姓氏考略》載:「黃帝大臣常儀和大司空常先,常姓當此出。」相傳在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以常為氏的古人相當多。相傳周族與商族的首領高辛氏次妃為常儀,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紀》說她是帝嚳之次妃,生帝摯。因古代「儀」與「娥」同聲通用,故後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儀占月附會而成。《史記·五帝本紀》有黃帝「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的記載,常先曾被黃帝任命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這是見於史載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張滿《姓氏尋源》說:「黃帝使常儀占月,又有常先為大司空,常姓宜出於此。」黃帝所居之軒轅丘,在今河南省新鄭市西北,帝嚳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師市,故中國最早的常姓出於河南。因此,常姓應該說五千年前就有了,是為河南常氏。 3、出自姬姓,為春秋時吳王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吳王封其支庶於常(今江蘇省常州一帶),其後以封邑名為氏,是為江蘇常姓。另一支「常」姓出自戰國時吳國公族之後裔,也源於姬姓,即南宋羅泌《路史》所雲「吳後有常氏」。又據《姓氏考略》所載:「吳後有常姓」。吳國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於吳(今江蘇省蘇州),但吳國公族後代何人何時因何而得為常氏,未見古籍記載,尚待進一步考證。 4、出自恆姓,為避諱改姓而來。據《通志·氏族略》載,古代「恆」、「常」同義,北宋真宗名趙恆,因避名諱之故,恆姓改姓常。恆姓本是楚國公族恆思公之後,此即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所雲「又有恆氏避宋諱亦改為常」,主要繁衍於今江蘇省東海沿岸一帶。 5、出自少數民族中有常姓: ① 裕固族常曼氏、柯爾克孜族額齊克氏、土族常鮮氏,漢姓為常。 ②水、蒙、滿、回等族均有常姓。回族中的常姓,據《回回姓氏考》載:「金吉堂稱:常志美字蘊華,其先撒馬耳汗人……後至濟寧,與當地常姓聯宗遂姓常。」另據江蘇六合《常氏譜序》載:「先世(常)遇春公出自安徽懷遠永平崗,明永樂年間,祖泰雲,為都督總兵,因年老賜第江北養老,為遷棠始祖。」今北京牛街、花市等處的常姓回族也稱是常遇春後裔。現在安徽省懷遠縣常墳鎮常氏多為常遇春後裔和本族。常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北京、山東和江蘇。 得姓始祖:康叔。康叔為周武王少弟,因其封地為康邑,故人稱康叔封,亦稱康叔。周初,商紂之子武庚發動叛亂,後被鎮壓,康叔由此又受封原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並建立衛國(今沿黃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帶),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後遷帝丘(今河南省濮陽)。時諸侯有分封采邑之制,康叔有一子受封於衛國分封出來的一個采邑——常(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南)。秦統一天下,衛國被滅,其後有人以邑為氏,稱為常姓,尊康叔為得姓始祖。
『拾』 我姓常(shang)對不對啊誰知道shang是怎麼來的
古語為「shang」同「賞」,今天那個音已經不在了。讀「常」(chang,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