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全詩是什麼
全詩: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釋義:
焰火像是東風吹散了的千樹繁花,紛紛落下彷彿星星如雨般墜落。豪華的馬車滿路飄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回盪,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舞動魚燈、龍燈不停歇,笑語喧嘩。
美人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人群走過,身上香氣飄灑。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出自:宋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1)燈火闌珊處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或二年(1175年)。當時,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而南宋統治階級卻不思恢復,偏安江左,沉湎於歌舞享樂,以粉飾太平。洞察形勢的辛棄疾,欲補天穹,卻恨無路請纓。他滿腹的激情、哀傷、怨恨,交織成了這幅元夕求索圖。
此詞的上半闋主要寫上元節的夜晚,滿城燈火,眾人狂歡的景象。下闋著意描寫主人公在好女如雲之中尋覓一位立於燈火零落處的孤高女子。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站在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是對他自己的一種寫照。根據歷史背景可知,當時的他不受重用,文韜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懷著一種無比惆悵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賞。
全詞反襯出一個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於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託著作者政治失意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在文學創作方面,辛棄疾不像陸游喜歡寫作詩歌尤其是格式嚴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詞這一更宜於表達激盪多變的情緒的體裁。辛棄疾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動的語氣的同時,他仍然能夠用各種手段造成變化的節奏。
辛棄疾的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2. 求白底文字: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最好是手寫,qq空間背景圖用
3.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幫我用PS搞個閃字
發個背景圖上來,別人不一定有這種類型的素材。
況且用的背景你不一定喜歡。
你不要背景,那好辦,
我做的背景是透明的,如果原來文字為白色在此頁將無法顯示,
所以我做成是開始文字為黑色,然後變紅、黃、綠、藍。
如下圖,點擊才能看到動畫效果:
4. 眾里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什麼意思
眾里尋他千網路,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意思是: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頭,她卻在,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一、原文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二、譯文
像東風吹散千樹繁花一樣,又吹得煙火紛紛、亂落如雨。豪華的馬車滿路芳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回盪,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魚龍燈飛舞笑語喧嘩。
美人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人群走過,身上香氣飄灑。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頭,她卻在,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三、作者出處
宋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作品賞析
這首《青玉案》與北宋婉約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藝術成就上毫不遜色。上片寫元夕之夜燈火輝煌,遊人如雲的熱鬧場面,下片寫不慕榮華,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
美人形象便是寄託著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把這種境界稱之為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的第三種境界,確是大學問者的真知灼見。
站在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是對他自己的一種寫照。根據歷史背景可知,當時的他不受重用,文韜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懷著一種無比惆悵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賞。也就像站在熱鬧氛圍之外的那個人一樣,給人一種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覺,體現了受冷落後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風。
5. 給「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配一張圖,就是那種有花燈熙熙攘攘驀然回首的感覺的
6. 求 這張圖的出處。以及配上「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含義
以下文字純手打~~
這是一句不可或缺的話,無論以什麼標准,它都是中國最經典的情話之一。「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苦苦找尋的枉然,失而復得的驚喜。辛棄疾用一闋《青玉案》證明了自己生命中深藏不泯的柔情,感動了他生命中的女子,更打動千年後的人。這句話更被王國維用在《人間詞話》里,化為藝術境界之談的第三層,有一種豁然光明,益發廣為人知。
那個上元燈節,火樹銀花不夜天,人潮洶涌。他和她走散了,在人群中切切找尋,已經是燈火闌珊的時候,無意間回頭,卻看見她立在原來的地方微笑等待。無情未必真豪傑。「眾里尋他千網路」這樣的情語由辛棄疾這樣的大丈夫說出,格外纏綿感人。
在愛中,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尋找和等待的一方都需要同樣的耐心和默契,這堅定畢竟太難得。有誰會用十年的耐心去等待一個人,有誰在十年之後回頭,還能看見等在身後的那個人?
我們最常看見的結果是:終於明白要找尋的那個人是誰時,燈火闌珊處,已經空無一人。
(摘自 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見》)
(另外,圖片挺美的,出處就真不知道了,親對詞的賞析還滿意的話,採納個唄~~)
7.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那首詩裡面的誰寫的全詩是什麼
出自:《青玉案·元夕》為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作品。此詞從極力渲染元宵節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反襯出一個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於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託著作者政治失意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原文: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譯文:
焰火像是東風吹散了的千樹繁花,紛紛落下彷彿星星如雨般墜落。豪華的馬車滿路飄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回盪,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舞動魚燈、龍燈不停歇,笑語喧嘩。
美人頭上都戴著華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人群走過,只有衣香猶在暗中飄散。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7)燈火闌珊處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或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當時,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而南宋統治階級卻沉湎於歌舞享樂,以粉飾太平。洞察形勢的辛棄疾,欲補天穹,卻恨無路請纓。他滿腔激情、怨恨,交織成了這幅元夕求索圖。
賞析: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節的火樹銀花。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煙火。
先沖上雲霄,而後自空中而落,好似隕星雨。這是化用唐朝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然後寫車馬、鼓樂、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
寫民間藝人們載歌載舞、魚龍漫衍的「社火」百戲,極為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接。其間的「寶」、「雕」、「鳳」、「玉」,種種麗字。
只是為了給那燈宵的氣氛來傳神來寫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筆墨所能傳寫,幸虧還有這些美好的字眼,聊為助意而已。這也是對詞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贊美 。
「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經過千百次的尋覓,終於在燈火冷落的地方發現了她。人們都在盡情的狂歡,陶醉在熱鬧場中,可是她卻在熱鬧圈外。
獨自站在「燈火闌珊處」,充分顯示了「那人」的與眾不同和孤高。「眾里尋她千網路」極寫尋覓之苦,而「驀然」二字則寫出了發現意中人後的驚喜之情。
這里作者以含蓄的語言,表現了人物內心的活動。這首詞先用大量筆墨渲染了元夕的熱鬧景象,最後突然把筆鋒一轉,以冷清作結,形成了鮮明強烈的對比。
這種對比,不僅造成了境界上的強烈反差,深化了全詞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強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燈火寫得愈熱鬧,則愈顯「那人」的孤高,人寫得愈忘情,愈見「那人」的不同流俗。 全詞就是通過這種強烈的對比手法,反襯出了一個自甘寂寞、獨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
作者寫這樣—個不肯隨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託的。辛棄疾力主抗戰,屢受排擠,但他矢志不移,寧可過寂寞的閑居生活。
也不肯與投降派同流合污,這首詞是他這種思想的藝術反映。「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歷來也為人傳誦。
作者介紹: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
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
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
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謚號「忠敏」。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
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
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8. 燈火闌珊處只是近黃昏意思
燈火闌珊處,意思是燈火稀疏、零落之處,多用來指冷清凄冷之處。出自南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圖片來源於網路
9.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日漸消瘦也不覺得懊悔,為了你我情願一身憔悴。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頭,她卻在,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宋代柳永《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
原文: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譯文:
我佇立在高樓上,細細春風迎面吹來,極目遠望,不盡的愁思,黯黯然彌漫天際。夕陽斜照,草色蒙蒙,誰能理解我默默憑倚欄桿的心意?本想盡情放縱喝個一醉方休。當在歌聲中舉起酒杯時,才感到勉強求樂反而毫無興味。我日漸消瘦也不覺得懊悔,為了你我情願一身憔悴。
「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出自宋代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原文: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譯文:
像東風吹散千樹繁花一樣,又吹得煙火紛紛、亂落如雨。豪華的馬車滿路芳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回盪,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魚龍燈飛舞笑語喧嘩。美人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人群走過,身上香氣飄灑。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頭,她卻在,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9)燈火闌珊處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青玉案·元夕》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或二年(1175年)。當時,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而南宋統治階級卻不思恢復,偏安江左,沉湎於歌舞享樂,以粉飾太平。洞察形勢的辛棄疾,欲補天穹,卻恨無路請纓。他滿腹的激情、哀傷、怨恨,交織成了這幅元夕求索圖。
詩詞賞析
全文主要運用了反襯的表現手法,表達出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
這是一首婉約詞,上片寫元夕之夜燈火輝煌,遊人如雲的熱鬧場面,下片寫不慕榮華,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託著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站在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是對他自己的一種寫照。
根據歷史背景可知,當時的他不受重用,文韜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懷著一種無比惆悵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賞。也就像站在熱鬧氛圍之外的那個人一樣,給人一種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覺,體現了受冷落後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風。
《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詩詞賞析
這是一首懷人之作。詞人把漂泊異鄉的落魄感受,同懷念意中人的纏綿情思結合在一起寫,採用「曲徑通幽」的表現方式,抒情寫景,感情真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末兩句是說,我日漸消瘦下去卻始終不感到懊悔,寧願為她消瘦的精神萎靡神色憔悴。至此,作者才透露出這是一種堅貞不渝的感情。
他的滿懷愁緒之所以揮之不去,正是因為他不僅不想擺脫這「春愁」的糾纏,甚至還「衣帶漸寬終不悔」,心甘情願的被春愁所折磨,即使形容漸漸憔悴、瘦骨伶仃,也是值得的,也絕不後悔。
至此,已經信誓旦旦了。究竟是什麼使得抒情的主人公鍾情若此呢?直到詞的最後一句才一語破的:「為伊消得人憔悴」——原來是為了她!。
10. 找圖,燈火闌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