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百家姓中「關」在第幾個
排153
這個備受敬仰的姓氏,家世源流也光彩榮耀無比。他們的始祖,就是夏朝末年那位可敬的大臣關龍逢。這一點在《姓源》一書上記載得清清楚楚,是這樣的:「夏臣關龍逢之後,望出隴西,東海。」
關氏的始祖關龍逢,熟悉歷史的人必然都知道,是夏朝末年的著名賢臣。據說,當時的夏桀荒淫無道,像「作酒池槽丘,為長夜飲」等荒唐的行為,真是罄竹難書。這個時候在朝廷上毫無疑問的是奸�169當道,忠良掩蓋,而關逢龍卻一片赤膽忠心,時常引黃圖以諫,而且立而不去。可想而知,「忠言逆耳」是必然的後果。夏桀不但不聽他的金玉良言,而且把黃圖焚毀,還慘無人道地把關龍逢囚而殺之,留下了關龍逢的一片忠貞節烈照耀萬古千秋。
夏桀的囚殺關龍逢,根據史載,是發生於公元前1767年的事。換言之,關氏家族不但是源自這樣一位千古完美的人物,而且據有長達3740多年的悠久源流,實在最有資格在人前人後自豪自傲。
夏朝的版圖,包括黃河、長江兩流域及現在的遼寧省之地,國都設於安邑,亦即現在的山西省夏縣北方。據說,關氏的始祖關龍逢,便是當時的安邑人。換言之,關氏家族的發源地也就在這里。
豢龍氏與關姓
不過,到了秦、漢天下一統之後,這個古老而光輝的家族,一方面在山西的老家繼續繁榮滋長,像漢末三國時期大名鼎鼎的關羽,便是當時的山西解縣人;另一方面,他們又在甘肅一帶開創了一個新天地。所以,目前遍布於世界各地的關姓人家,有很多都相承相襲著「隴西」的堂名。
關氏系出夏末賢臣關龍逢,長久以來已經被公認不移。然而過去的姓氏學者中,也有人認為關氏的始祖應該是「豢龍逢」而不是關龍逢;這種情形真可說是一字之異,相差千里。因為,所謂「豢龍」氏應該是距今4200多年前的古人,如果關氏真的是豢龍氏的後裔,則他們的歷史是更加的悠久了。
關尹與關姓
所謂「豢龍氏」,《左傳》一書有詳盡的介紹:「昔有�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好龍,以服事帝舜,舜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
另外,據說古代守關的「關尹」之中,也曾有人「以官為氏」而姓了關。譬如,《風俗通》一書就記載說「關令尹喜之後。」所謂關尹,亦稱關令,依照《國語》的記載,是先秦時期一種「敵國賓至,關尹以告」的官職。因此,這一支關氏的得姓,大致已有了2400年以上的歷史,也十分的悠久,據說,這一支關氏主要是繁衍於山東、江蘇的交界之處。所以關氏家族,另外還有「東海」一望。
繼承始祖關龍逢的光榮傳統,關氏家族在歷史上的表現真是出色極了,大家所熟知的關帝爺關羽,便是其中最為出類拔萃的一位。
『貳』 滿族姓關的是什麼旗舊時是什麼地位
關姓屬於瓜爾佳氏。
滿族老姓包括:瓜爾佳氏、官佳氏、卦爾察氏、舒穆祿氏、烏蘇氏、洪佳氏、洪鄂氏、洪鄂春氏、索爾濟氏,以及加入滿族的瑚錫哈理氏(赫哲族)、古拉依爾氏(鄂倫春族)等。
其中瓜爾佳氏是滿洲最大的姓氏之一,各旗均有。改姓關的又相當多。
而且隸正黃旗的也不少,世居蘇完的瓜爾佳氏入正黃旗的就有:費英東的次子納海一支、第七子一等公圖賴一支、六弟巴本一支,及尼堪一支、三等子吳巴海一支、海音布巴圖魯一支、巴布喀一支、和碩推一支、達拉密一支等等,相當之多。
再加上世居尼馬察、瓦爾喀、長白山、輝發、哈達、葉赫、烏喇、訥殷等地方的瓜爾佳氏也有隸正黃旗的,人數相當之多。
(2)關姓氏圖片文字擴展閱讀:
瓜爾佳氏的來源:
瓜爾佳氏是以地域而命名的姓氏,這一姓氏的應用,由明伊始直至清初。
瓜爾佳氏部分史料亦有稱之為哈爾佳者,但二者之間只是諧音上的變化。
遠在明代以前,今日遼東滿族關姓的先世是由金、元時期的女真姓氏古里甲姓氏演變為瓜爾佳姓氏的。
其姓氏演變,已在清代乾隆年間欽定修撰的《滿洲源流考》中得到證實。古里甲姓氏在金代史料中屢有記載,《金史·列傳》第四十九記有: 「古里甲石倫,隆安人,以武舉登第。」
從金、元時期的姓氏古里甲到明清之際的姓氏瓜爾佳,顯然從讀音上即可發現,是由音移變化而形成的。
但在金代,古里甲作為女真人的氏族大姓,《金史·國語》注釋為:「古里甲曰汪」,即譯漢字姓為汪姓。
追溯今日遼東滿族關姓的先世,歷史上最初生活在黑龍江及松花江中下游廣大地區,此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部族數經遷徙,而分居在東北各地。
但作為瓜爾佳部族的原始居住地,據清史學者李林先生考證,「原是遼代五國部轄地,金代改稱胡里改部,即今日黑龍江依蘭縣境內」。
而今日遼東的瓜爾佳氏後裔,則是南遷中遷至遼東的,氏族後裔所用的瓜爾佳姓氏是於遷徙居住中,以地為氏而形成的姓氏。
由古里甲至瓜爾佳音移上的變化,是一種歷史的巧合。歷史上,遼東關姓宗族的姓氏演變應為:金、元時期,古里甲(漢譯汪姓);明、清初,瓜爾佳;清代中後期至今,關。
而關姓則屬於改用漢字姓所用的一個姓氏。
『叄』 姓氏關的來源
關姓的來源有很多,具體情況如下:
來源一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關孔,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關孔,實際上是一種軍制工匠的稱謂,原來是在斧、鉞一類兵器的錛部鑽孔,以便綁在木柄之上。
西周晚期以後,隨著金屬冶煉工藝的不斷進步,關孔逐漸改為專職負責在斧、鉞類兵器的刃部鍛鑲青銅、康銅、鋼口,使該類兵器更加鋒利和經久耐用。關孔隸屬於冬官府司管轄。
在關孔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關孔氏,後省文簡化分衍為單姓關氏、孔氏,世代相傳至今。
來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東關嬖五,屬於以先祖封邑名稱為氏。
嬖五,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晉國大夫,他是晉獻公姬佹諸執政時期最受恩寵的大夫之一,受封在都城東關,因此史稱其為「東關嬖五」。這個東關嬖五,就是流傳千古的「二五」這類嘲諷人之口頭禪的源頭。
在東關嬖五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東關氏,世代相傳,直到漢朝時期,還有大將軍北亭侯東關義,就是東關嬖五的後裔。在東關氏族人中,後大多省文簡化為單姓關氏、東氏,世代相傳至今。
來源三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土家族、壯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關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關氏,世代相傳至今。
來源四
源於赫哲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清朝中葉以後,赫哲族、滿族、錫伯族瑚錫哈哩氏多冠漢姓為關氏、華氏、胡氏、扈氏等。
以上便是關姓的幾種來源。
(3)關姓氏圖片文字擴展閱讀:
關姓歷史上的遷移和發展:
關氏是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姓源姓氏,人口約一百四十四萬余,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9%左右。
夏朝時期,國都在安邑,因此關氏族人將發源地傳為山西。
春秋時期,鄭過有大夫名關其思,說明關氏族人已在今河南省新鄭一帶落籍。
西漢時期,有長水校尉、平陵人(今陝西咸陽)關並,東漢初戊己校尉關寵,漢末有太原人關靖(公孫瓚部下)入載史冊。表明在兩漢以前,關氏族人已廣布於黃河中下游。三國時期,大將關羽橫空出世,忠義千秋,永垂青史,使關氏成為天下人耳熟能詳的著名姓氏。
三國歸晉後,亦有關氏族人回歸故里。兩晉南北朝時期,關氏族人為避兵火,有入遷今江浙之地者。
至隋、唐時期,關氏族人在今甘肅隴西、山東郯城一帶發展興旺,成為當地名門望族,故後世關氏族人有以隴西、東海為其郡望堂號的。
兩宋時期,特別是宋高宗偏安江南以後,關氏族人移居江浙之地漸多,宋朝末期,隨著蒙古鐵騎南下,江南又陷入一片動亂之中,據族譜記載,開平始祖關景器於五代後晉開寶七年(974年)因官場失意從福建來到廣東,後定居於新會縣石牌都談雅里(今稱司前鎮)。
明朝初期,山西關氏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南、山東、河北、陝西、北京、天津、安徽等地。
清朝中葉以後,伴隨闖關東的風潮,有魯豫之地的關氏族人入遷東三省,而山西關氏族人則隨走西口的風潮,經殺虎口,赴蒙古謀生。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美帝國主義在華掠奪廉價勞動力,一度使上海、江浙之地販賣「豬仔」成風,許多受蒙蔽的華人被賣到美舊金山,夏威夷等地做苦工,其中也有關氏族人。
如今,關氏族人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河南省為多,約佔全國關氏人口的40%左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關姓
『肆』 現在的關性、那性在清朝時是什麼姓氏
關姓:瓜爾佳 Guaerjia、郡望:滿洲。名人:瓜爾佳費英東, 瓜爾佳鰲拜。文獻:正紅旗滿洲哈達瓜爾佳氏家譜。歷史:世居東北一帶,以地為氏,是清朝滿族八大姓氏之一.滿族古姓氏。古居三江平原七星河一帶,因一種水鳥的叫聲音似瓜爾佳而名,為崇拜鳥圖騰的部落。金代為夾谷、加古、古里甲氏,至清代為瓜爾佳氏。辛亥革命後,多改漢姓為關。
那(nā)姓:是滿族宗族在遼東滿族氏族中為八大姓氏中的第七個姓氏,出自於音移的多音節滿族姓氏納拉氏(那拉氏)。納拉氏是以其歷史上氏族的居住地納拉河流域,以河名冠用姓氏的。
『伍』 我姓關,有誰可以給我講一下關姓由來
關姓在現今中國姓氏人口排列位於第153位。 關姓起源主要有三。一是源自顓頊帝的後裔關龍氏。顓頊帝是黃帝的孫子,有聖德,為五帝之一。帝舜時,顓頊的後裔董父為舜養龍,被賜為豢龍氏。上古時豢與關二字互相通用,所以豢龍氏又寫作關龍氏。到夏朝末年夏桀在位時期,荒淫無度,不理朝政。大夫關龍逢苦苦勸諫,反被殺害。後來關龍逢的後人把姓簡化為關氏,並尊關龍逢為關姓的始祖。夏人的活動范圍主要在河南、山西等黃河中下游地區。夏朝的國都曾設於安邑,亦即現在的山西省夏縣北方。據說,關氏的始祖關龍逢,便是當時的安邑人。換言之,關氏家族的發源地也就在這里。二是春秋時期關尹喜的後人,以官名為氏。關尹即守關的關令。春秋時期老子見周王室衰敗,欲離開周地西遊,走至函谷關時,負責守函谷關的關尹喜非常景仰老子的學問,再三請求老子為其著書。老子就寫了《道德經》,闡述了其哲學思想。傳說喜將此書傳播於世後,也隨老子成仙而去。喜的後人就以其官名為氏,稱關氏。據說,這一支關氏主要是繁衍於山東、江蘇的交界之處。三是一些少數民族改姓為關。如清朝滿族姓氏瓜爾佳氏和烏扎拉氏的後人有改姓為關的。如嘉慶年間延綏鎮總兵關騰,為鑲黃旗瓜爾佳氏。道光咸豐年間黑龍江副都統關保,為正黃旗烏扎拉氏。 春秋時期有鄭國大夫關其思。關氏子孫到三國時期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關羽。根據目前見到的一些關氏族譜記載,三國蜀漢大將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為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市解州鎮)人,是夏代忠臣關龍逢第二十七世(一作三十七世)後裔。關羽的祖父關審,字問之,號石磐,深諳《易經》、《春秋》。關羽的父親關毅,字道遠。關羽作為忠、義、勇、武的代表,受到中國人普遍崇敬,關羽本人也被神話,與孔子共尊為「文武二聖」。後世的關姓人也都驕傲地稱自己是關羽的後裔。關羽的後裔在史書中記載不詳。《三國志》中提到魏滅蜀漢後,將關公的子孫全部殺死。然而依照現存的關氏族譜記載,關羽、關平父子於麥城兵敗被殺後,關平之妻趙氏帶著八歲的兒子關樾,在安鄉避難,改姓為門。直到西晉滅吳後趙氏才帶兒子出來恢復關姓。清雍正十年(1732年),朝廷確定由關樾一支後裔世襲五經博士。關羽另一子關興,在蜀漢時任侍中,為諸葛亮所器重,惜早卒,遺有兩子關統和關彝,因為嫡子關統無子,所以由庶子關彝承襲爵位,成為關公後裔的一大宗派。至北魏時期,關羽的後代關朗,精通經史,為魏孝文帝所器重。此後還有一支關羽後人向南遷移至今湖北江陵一帶定居下來。西晉末年關姓又有一支從山西遷至江蘇定居。南朝宋有名儒關康之,精通經史,著作甚豐,其祖籍為河東楊縣(今山西洪洞)人,後徙居京口(今江蘇鎮江)。 唐朝五代時,關姓已經主要分布在今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河北、江蘇等地。據《舊唐書》記載關羽後裔關播,字務先,在唐朝德宗時擔任檢校尚書右僕射(相當於宰相)的官職,其祖上即從山西遷入河南。五代時有著名畫家關仝,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擅畫山水。 至宋代末期,關姓又出了一位著名人物關漢卿,號已齋叟。約生於金末,卒於宋亡(1279年)之後。他是元代戲曲奠基人,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安國(今屬河北)人,一說大都人。一生所作雜劇60餘種,現存《竇娥冤》、《救風塵》、《拜月亭》、《望江亭》等十三種。塑造了竇娥、趙盼兒、王瑞蘭、譚記兒等多種婦女典型形象。這些形象流傳至今而不朽。 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台灣時,就有關姓將士入台駐守,後定居於當地。清政府統一台灣後又有不少關姓人從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遷居台灣。現在關姓子孫已廣泛分布全國各地,並流播海外。
『陸』 姓氏圖片文字有關冉
我姓冉卻不能讓你感染愛
『柒』 姓氏關字的文字圖片集
『捌』 我想知道關這個姓的由來和姓關的人都分布在哪裡!
關姓在現今中國姓氏人口排列位於第153位。 關姓起源主要有三。一是源自顓頊帝的後裔關龍氏。顓頊帝是黃帝的孫子,有聖德,為五帝之一。帝舜時,顓頊的後裔董父為舜養龍,被賜為豢龍氏。上古時豢與關二字互相通用,所以豢龍氏又寫作關龍氏。到夏朝末年夏桀在位時期,荒淫無度,不理朝政。大夫關龍逢苦苦勸諫,反被殺害。後來關龍逢的後人把姓簡化為關氏,並尊關龍逢為關姓的始祖。夏人的活動范圍主要在河南、山西等黃河中下游地區。夏朝的國都曾設於安邑,亦即現在的山西省夏縣北方。據說,關氏的始祖關龍逢,便是當時的安邑人。換言之,關氏家族的發源地也就在這里。二是春秋時期關尹喜的後人,以官名為氏。關尹即守關的關令。春秋時期老子見周王室衰敗,欲離開周地西遊,走至函谷關時,負責守函谷關的關尹喜非常景仰老子的學問,再三請求老子為其著書。老子就寫了《道德經》,闡述了其哲學思想。傳說喜將此書傳播於世後,也隨老子成仙而去。喜的後人就以其官名為氏,稱關氏。據說,這一支關氏主要是繁衍於山東、江蘇的交界之處。三是一些少數民族改姓為關。如清朝滿族姓氏瓜爾佳氏和烏扎拉氏的後人有改姓為關的。如嘉慶年間延綏鎮總兵關騰,為鑲黃旗瓜爾佳氏。道光咸豐年間黑龍江副都統關保,為正黃旗烏扎拉氏。 春秋時期有鄭國大夫關其思。關氏子孫到三國時期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關羽。根據目前見到的一些關氏族譜記載,三國蜀漢大將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為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市解州鎮)人,是夏代忠臣關龍逢第二十七世(一作三十七世)後裔。關羽的祖父關審,字問之,號石磐,深諳《易經》、《春秋》。關羽的父親關毅,字道遠。關羽作為忠、義、勇、武的代表,受到中國人普遍崇敬,關羽本人也被神話,與孔子共尊為「文武二聖」。後世的關姓人也都驕傲地稱自己是關羽的後裔。關羽的後裔在史書中記載不詳。《三國志》中提到魏滅蜀漢後,將關公的子孫全部殺死。然而依照現存的關氏族譜記載,關羽、關平父子於麥城兵敗被殺後,關平之妻趙氏帶著八歲的兒子關樾,在安鄉避難,改姓為門。直到西晉滅吳後趙氏才帶兒子出來恢復關姓。清雍正十年(1732年),朝廷確定由關樾一支後裔世襲五經博士。關羽另一子關興,在蜀漢時任侍中,為諸葛亮所器重,惜早卒,遺有兩子關統和關彝,因為嫡子關統無子,所以由庶子關彝承襲爵位,成為關公後裔的一大宗派。至北魏時期,關羽的後代關朗,精通經史,為魏孝文帝所器重。此後還有一支關羽後人向南遷移至今湖北江陵一帶定居下來。西晉末年關姓又有一支從山西遷至江蘇定居。南朝宋有名儒關康之,精通經史,著作甚豐,其祖籍為河東楊縣(今山西洪洞)人,後徙居京口(今江蘇鎮江)。 唐朝五代時,關姓已經主要分布在今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河北、江蘇等地。據《舊唐書》記載關羽後裔關播,字務先,在唐朝德宗時擔任檢校尚書右僕射(相當於宰相)的官職,其祖上即從山西遷入河南。五代時有著名畫家關仝,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擅畫山水。 至宋代末期,關姓又出了一位著名人物關漢卿,號已齋叟。約生於金末,卒於宋亡(1279年)之後。他是元代戲曲奠基人,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安國(今屬河北)人,一說大都人。一生所作雜劇60餘種,現存《竇娥冤》、《救風塵》、《拜月亭》、《望江亭》等十三種。塑造了竇娥、趙盼兒、王瑞蘭、譚記兒等多種婦女典型形象。這些形象流傳至今而不朽。 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台灣時,就有關姓將士入台駐守,後定居於當地。清政府統一台灣後又有不少關姓人從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遷居台灣。現在關姓子孫已廣泛分布全國各地,並流播海外。 [祖地今日] [新鄭]位於河南省中部,北靠省會鄭州,距鄭州市38公里,是中原商貿城鄭州市的衛星城市,居河南省經濟發展核心區。全市總面積873平方公里,總人口60萬人,城鎮人口15萬人。農業主要種植玉米、紅薯、小麥。養殖業有生豬、禽、蛋等。新鄭紅棗非常有名。工業有機械、電力、建材、化工、煙草、食品加工等行業。新鄭是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出生、建都之地,也是眾多姓氏的祖地。春秋戰國時的鄭、韓兩國先後在此建都500多年。因此新鄭被中國古都學會命名為「中華第一古都」。 主要旅遊景點有軒轅故里、鄭韓故城、始祖山文化游覽區、新鄭博物館、歐陽修陵園等。鄭韓故城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另有風台寺塔,唐戶遺址,華陽故城、裴李崗文化遺址等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採納哦
『玖』 百家姓里有沒有人姓關
關姓,中國姓氏之一。主要分布於河南、甘肅、山東、江蘇等省,尤以河南省為多,約佔全國關姓的41%。
在現今中國姓氏人口排列位於第153位。關姓歷史名人,有武聖關羽;五代後梁畫家關仝,工畫山水,好作秋山寒林;宋代太學博士關景仁,多才多藝,音律、歷數、草隸、圖畫無所不精,尤長於詩,有《關博士集》;明代畫家關思,善寫山水,晚年所作,蒼潤恬靜,以畫名重海內,與宋旭齊名;元朝戲劇家關漢卿,有《竇娥冤》、《救風塵》、《拜月亭》等傳世優秀劇作
『拾』 有沒有關於姓氏的文字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