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ღ᭄ꦿ࿐求大神幫忙把劉先生和輝或者輝加進字元,感謝
ღ劉先生᭄ꦿ࿐
ღ᭄輝ꦿ࿐
এ劉ོ先生ꦿ℘
輝ིꦿྀ
符號字體修改完畢;
滿意請及時採納。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2. 關於一些人無私幫助貧困殘疾兒童的感人故事 要有圖片
小周,我是彭,看看我的!!
1
近兩年,我市涌現出一批熱心希望工程的愛心人士,劉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市希望工程辦公室的崔志魁主任回憶這位劉先生第一次來捐款的情景:「2004年4月15日,劉先生第一次出現在團市委希望工程辦公室,捐款2000元,提出想幫助貧困兒童上學讀書。他大概30多歲,穿著樸素,態度和藹,而且話不多,當我們要求留下他的姓名和地址等聯系方式時,他卻微笑著謝絕了,只留下劉先生這個稱呼。」
經過團市委的推薦,豐寧黃旗鎮中心小學的宋佳怡成了劉先生資助的第一個孩子。
自此之後,劉先生先後13次捐款:2004年捐款23000元,2005年捐款24000元,2006年捐款9000元,共資助大學生9名,高中生3名,初中生4名,小學生16名。
「每次劉先生都是來去匆匆,不願意多透露自己的信息,團市委多次想通過媒體報道他的感人事跡,也曾被他婉言謝絕。劉先生是目前個人捐款最多的一位,而且他做善事不留名的精神非常讓我們感動。」崔主任告訴記者。
承德縣的徐晶晶、徐碩姐弟倆是劉先生資助最多的貧困孩子。2年裡,劉先生先後資助姐弟倆上學費用18000元。2003年,姐弟倆的父親因車禍離開人世,讓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母親在飯店打工,每個月四五百元的收入對維持正常的生活來說已經是捉襟見肘,再供兩個孩子上學更是難上加難。「要不是劉先生資助我們,我們姐弟倆早就輟學在家了。」徐晶晶對劉先生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因為沒有劉先生的聯系方式,2004年8月份的時候,徐晶晶曾經給劉先生寫過一封信,通過團市委轉交給劉先生,對他的資助表示感謝,並匯報自己的學習情況,但劉先生並沒有回信,也拒絕了徐晶晶的見面要求。目前,徐晶晶已經從白求恩醫學院畢業,正在尋找工作。「我希望我在找到工作以後,通過另外一種形式或者方法當面感謝劉先生。」
2
叢飛,原名張崇,1969年10月生於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庄台鎮。初二輟學,後進入某銀行擔任出納,帶薪考入沈陽音樂學院,1992年畢業後到廣州闖盪,兩年後來到深圳。1994年8月應邀參加重慶舉行的一次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義演,開始長達11年的慈善資助。截至目前,已經資助貴州、湖南、四川等貧困山區178名貧困兒童。先後被授予「中國百名優秀青年志願者」「深圳市愛心市民」、「深圳市愛心大使」等稱號。2005年4月被診斷為胃癌,進入深圳市人民醫院治療。5月27日在病床上加入中國共產黨。
本報記者 周勇 深圳報道
陽光從窗外斜射進來,照在病房內的白牆上,留下斑駁的樹影。一位穿綠色條格病服的人靜靜地坐在床上,靜靜地看著書。
這是深圳市人民醫院腫瘤科的一間病房,兩個月前他被診斷為胃癌。
在動手術的時候,醫生發現他胃部的腫瘤已經與胰腺粘連。「胃癌已經擴散……」緊急會診後,醫生們決定將傷口立即縫合。
剛剛做完第三個化療療程,他的頭發掉光了,疾病已經壓迫到他的聲帶,他的嗓子嘶啞,疼痛。
他曾是深圳一位小有名氣的演員。而現在,他的名字在更大范圍內傳播———按媒體報道,自1994年起,他開始資助貧困山區的貧困孩子,受他資助的孩子達到178人,累計捐助款300萬元。
現在,他受到了深圳市民的敬仰,由於資助孩子散光了家財,人們紛紛為他捐款,醫院也決定免收治療費。
手機響了,是最讓他無奈的催款電話,「你不是說好要將我的孩子供到大學畢業嗎?他現在還在讀初中,你就不肯出錢了?你這不是坑人嗎?」
「我病了好幾個月都沒有演出,所以暫時沒法付款。」「什麼時候病能治好?」
對這個問題,病人也答不上來,因為自從住進醫院,大夫就沒有和他談過出院的事情。
「我將自己送上了天梯,上去後卻下不來,真是無力再往上走但也沒有下梯之路。」他這樣評價自己的助學之舉。
愛唱歌的「大崇」
叢飛,1969年10月出生在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庄台鎮,11年前,他從沈陽音樂學院畢業後來到南方闖盪,11年後,躺在深圳的病床上的他最希望能回東北農村。
現在,村裡的鄉親們還記得當年那位愛唱歌的「大崇」(叢飛昵稱)。「有時我回家,就看見我們家的土炕上坐滿了人,大崇拿著掃帚疙瘩當麥克風唱歌呢,」叢飛的母親李彩鳳回憶說:「叢飛從小就喜歡唱,但他和愛唱東北二人轉的父親不一樣,他學電視連續劇的插曲。《霍元甲》、《上海灘》他聽一兩遍就能記住,大家都說他唱得好。「
對於叢飛的這項愛好,老倆口並沒有太在意,「我們希望他能搞點別的,找個正式工作。」幾經周折,叢飛當上了銀行的一名出納,並且點鈔點得「特溜」。
但叢飛的興趣還是在唱歌上,後來他考上了沈陽音樂學院。
現在兒子散盡家財資助貧困兒童,母親雖有些嗔怪但也接受了。多年前,她自己就收養了一名孤兒———大叢飛兩歲的姐姐。「其實他爸也這樣,老把乞丐往家裡領,」
李彩鳳說,有時她一回家就看見滿院子晾著臟乎乎的墊子、衣服,一進屋,「媽呀,全是乞丐。」
叢飛從小就開始和時不時來「拜訪」的乞丐打交道,「這孩子和一個山東的乞丐關系特別好。」李彩鳳說,丈夫不僅一次次把乞丐領回家,還讓兒子給他們端茶倒水,乞丐們逢年過節就來家裡拜年,「大崇就把手頭的餃子、點心主動給人。」
橋洞里走出的歌手
1994年,叢飛從沈陽音樂學院畢業後來到了廣州。
他曾向朋友描述那段經歷,「睡在橋洞里,吃人家剩下的盒飯」,這讓李彩鳳非常心疼,「我是後來才聽他說起的,叢飛剛來廣州的前半年都沒有和家裡聯系。
我想孩子,怕出了什麼事情。「李彩鳳說她當時常常拿著掃帚一邊掃地一邊就出起神來。
據叢飛的一位左姓朋友講,1996年,叢飛在廣州時,有個人發現叢飛有演藝才能,就帶著叢飛搞演出賺錢。當年在深圳的一次大型演出中,他們賺了不少錢,但那人拿著錢溜了。叢飛當時身無分文,生活重新陷入困頓。這位朋友說,叢飛曾從深圳寶安機場徒步走回市區,這段距離坐車也需要一個小時左右。「但叢飛說他一點都不恨那個人,」因為他認為那個人給了他第一次演出的機會。
而據叢飛的朋友李雄兄弟稱,叢飛到深圳後不久,就認識了他倆。「當時他很黑也很瘦,顴骨高高的。」形象不是很好,但這個年輕人卓越的表演能力與歌唱天賦,讓他倆很驚訝,當即決定和他聯合搞演出。李雄說,在一次大劇院搞的沙龍上,他們幫叢飛開了個人專場。「他唱得非常好,」此後,叢飛開始出入各種歌廳進行表演。從最初演唱一首歌掙80元,到漸漸漲到幾百元。當時叢飛已經開始模仿名人的舉止神態,常逗得觀眾笑個不停,現場氣氛好,叢飛的節目常被放到下半場壓軸。
李雄說,漸漸地,有人開始注意叢飛,並邀請他去表演。久而久之就有名氣了。
滾雪球似的捐助
有了名氣的叢飛經常有演出機會,但朋友們發現,本來不該缺錢的叢飛卻總是顯得囊中羞澀。「後來才知道,他把錢都捐給山區的孩子了。」叢飛的一位朋友說。
叢飛資助貧困兒童的義舉具體開始於哪一年,已經很難考證,各種版本的說法都有,因為叢飛病情的關系,也無法向他本人求證,但比較公認的是1994年,叢飛在重慶參加的一場為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的慈善義演改變了他的人生。
那次演出中,觀眾席上坐的是幾百名因家貧輟學的孩子,叢飛當時毫不猶豫地把身上所有的2400元現金放進了捐款箱。主持人告訴叢飛:「你捐出的這筆錢,可以使20個孩子完成兩年的學業!」
叢飛當時感覺到這是很有價值的事情。從此以後,他就開始不斷地資助貧困山區的失學兒童,先後二十多次赴貴州、湖南、四川等貧困山區舉行慈善義演,為當地失學兒童籌集學費。
李雄說,叢飛也曾經詢問過他們,該不該資助那麼多孩子。「我們說這是好事,一定要堅持,」並勸叢飛盡量收養少數民族的孩子,「集齊56個民族的孩子最好。」
據官方消息稱,現在叢飛資助的孩子總數達到178人,除了漢族外,還包括彝族、布依族、苗族、白族、羌族等少數民族的孩子。
叢飛曾這樣解釋他捐助的動機:「在山區時,我被他們的貧寒所震撼,看到他們穿不上衣,吃不上飯,我心裡就難受,而當我聽到這些孩子有書可讀時我就高興。」他說,他最主要的願望是讓孩子有書讀,讓社會少幾個文盲,少幾個法盲。正因為他愛上了這些質朴、憨厚、勤勞的山民,他的捐獻才像雪球一樣越來越大。
「其實他就是在滾雪球,不知不覺中雪球就越來越大,然後就慢慢開始覺得累了,覺得有些力不從心了。」
妻子邢丹說,「事實上,只要去貴州貧困山區看過的人,都會被那裡的貧困程度所震撼,我也是在跟他去了一次後才理解他的所作所為的,每個人都會被那裡的慘境震撼,都會伸出援手。叢飛沒有什麼特別的,所不同的是,他每年都會去那邊,每年都會有義演,每年都會看到新的失學兒童,所以每年都會被新的資助對象所打動。」
17萬元外債
2004年,叢飛在貴州畢節地區織金縣認養了32名孤兒和貧困學生,資助的孩子總數達到178人。
貴州省織金縣官寨鄉副鄉長徐習文是叢飛在貴州捐資助學的承辦人,徐習文說:「叢飛對貧困山區人民的那顆赤子之心,常常感動得我們熱淚盈眶。來貴州扶貧助弱的單位和個人也不少,但沒有誰能像他這樣達到了完全忘我的境界。他6次來織金縣和安順市為貧困生送學費,走時不但捐光了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的錢物,還要向隨行的朋友借錢捐,有幾次甚至連身上穿的衣服都脫下來捐了,大冬天只穿著一件短袖內衣返回了深圳。」
「本來以叢飛的實力資助那麼多孩子,其實沒有太大的問題。」叢飛的朋友李雄說。在一些城市的商業演出中,叢飛已經小有名氣,每場演出的出場費能夠達到一萬到兩萬元,多的時候一個月的收入可以到十幾萬元,資助孩子們的學費,對健康的叢飛來說,完全可以承擔。但2003年非典後,叢飛的演出機會銳減,收入也就越來越少,給孩子交學費時資金也緊張起來。
按《深圳特區報》的報道,當時為了及時給一百多個孩子交上學費,叢飛從親朋好友處先後借了10萬元,在開學前如期給孩子們送去。
李雄說:「有次他向我們借了1000元錢,還死活要用錄像機來抵押,到現在這個錄像機還在我家裡。」
從2004年春天開始,叢飛的胃部經常劇烈疼痛,還時常吐血、便血,叢飛的母親李彩鳳說,當時家裡人和朋友們都勸他住院治療。可叢飛拒絕了,只在門診開了些口服葯維持。2004年7月,叢飛如約來到貴州,給孩子們送去了下學期的學費。只是,這筆學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他再次從朋友們手中借來的。當時,叢飛已經背負上了17萬元的債務。
李彩鳳說,叢飛當時還安慰她說:「只要我多聯系一些商業演出,還這十幾萬元錢不難。」但沒想到的是,叢飛的胃痛日漸嚴重,嗓音也漸漸不如往昔,他再也無力靠演唱為孩子們掙得學費了,欠下的債務無法還上,成了壓在他心頭的沉重負擔。
「為什麼沒有能力了還要堅持資助孩子呢?」家人朋友對此都不能理解:「助人為樂也要量力而行,哪能借錢捐助別人?」叢飛這樣向他們解釋說:「我曾向孩子們承諾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供他們到畢業,怎麼能說話不算數呢?」
人們眼中的叢飛
在捐助山區貧困孩子的同時,叢飛還是深圳市義工聯合會的五星級義工,義工編號2478.楊華女士是叢飛進入義工聯的引路人。1996年底,楊華在深圳團市委舉行的一個「幫困助樂」基金義演中認識了叢飛,楊華感覺到叢飛是個敬業、熱情、具有深厚社會責任感的年輕人,因此在1997年初她就請叢飛加入義工聯,並由他著手招募人員創建一個義工聯自己的藝術團,由叢飛擔任這個藝術團團長。叢飛馬上就答應了,然後就開始組織人員培訓,經過半年多將這個業余的藝術團創建起來。義工聯藝術團在深圳的表演反響非常強烈,每年要演十多次大型演出。很多觀眾都是沖著叢飛的名頭去的,而去了之後又都被他的魅力所折服。
「在這些觀者眼中,叢飛是一個開朗、敬業、從不耍大牌,對觀眾很親切的表演者。」楊華說。
現在深圳某網路公司任職的封女士也是義工聯的成員,她與叢飛是在蓮花北殘疾人康復站中的義演活動中結識的,康復站在每年的春節、元宵、中秋等重大節日舉辦的活動,叢飛總是會過來參加,從來沒有缺席過。他善於模仿名人,神態真實傳神,讓人驚嘆,極受康復站的殘疾人喜歡。在封女士眼中,叢飛是一個給身邊的人帶來太多快樂的人。
對於叢飛長期資助貧困孩子的行為,封女士認為,叢飛並沒有圖什麼。他將這種行為看成是自己的一種責任,雖然他僅僅只是個普通的外來打工者,但資助孩子們時間久了,慢慢也就成了一種習慣。
「他這個人太認真,有時也絮叨。幾個兄弟一起吃飯,他總是叨叨這頓飯能換多少貧困兒童的學費,我們都笑他。」叢飛的朋友左先生說。
叢飛一開始並沒有告訴大家自己資助了貧困山區的孩子,「我們也是後來才知道的。」左先生說,叢飛做事不愛張揚,所以當很多人對他的行為表示懷疑時,他也懶得解釋,只是笑笑。
據《深圳特區報》報道,1998年3月10日至16日,叢飛為了資助深圳的貧困孩子讀書,連續舉辦了7場「幫困助弱叢飛義演晚會」,將50多萬元的門票收入全部捐獻給了深圳市青少年事業發展基金會;1998年8月19日,正在外地參加商業演出的叢飛接到深圳有關方面打來的電話,問他能否參加次日舉辦的「情系災區抗洪救災」大型義演,叢飛立即推掉了多場商業演出,自掏腰包買機票返回深圳,還把自己在湖南演出所掙的2萬元全部捐獻了出來。
叢飛住院後,來看望他的人有很多是素不相識的市民。一位張姓市民說:「我以為宣傳報道太誇張,跑過來一看才發現原來是真的,他真了不起,是真正有愛心的人。」
「這和他小時候帶我回家吃一碗餃子,分一塊大餅的行為,其實一樣,並沒有什麼大區別,」在叢飛小時候的同學趙先生眼裡,叢飛資助貧困兒童讀書的行為並非不可理解。「他也只是一個普通人,除了比其他人多些愛心,並沒有什麼特別的。」
家事
叢飛的家在深圳羅湖區翠竹路東的新港鴻花園,一套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
房間內半面牆的書櫃擺滿了獎狀與照片,CD架上擺放著一些古典音樂與民族歌曲,「雖然小點,簡單點,但還是很溫馨的。」妻子邢丹說。
這位24歲的漂亮空姐現在理解了叢飛所做的一切,她認為叢飛是位有責任感的男人,並成為他的第二任妻子。
叢飛的第一任妻子是個緬甸人,在兩年前與他離了婚,留給他當時年僅二歲的女兒睿睿。
實際上,結婚之初的邢丹對叢飛的做法有時難免也不理解,會發些牢騷。2004年夏,叢飛帶著她去貴州黔南貧困山區為所資助的孩子送衣物和學費。「那些孩子家裡的貧困程度讓我震驚,他們一年四季吃不起肉,玉米面還要摻上秸稈吃。許多人家五六口人冬天只有一床棉被。當看到那些可愛的孩子們摟著叢飛的脖子一個勁地喊著爸爸,孩子的家長拉著叢飛的手默默流淚,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叢飛的付出。」
邢丹此後辭去了空姐的工作,照顧著年幼的女兒睿睿,當起了全職的家庭主婦。
邢丹說她現在心態很好。「他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吧,開心就好,至於錢財這東西,反正家境也沒到吃不上飯,資助就資助好了,自己嘛夠用就可以了。」
對社會上人們對丈夫的種種評價,邢丹說:「他超出自己能力的資助,在旁人看來十分誇張,在我看來,卻很自然,他性格就是這樣,看不得旁人受苦,又經不起別人的哀求,別說這些貧困山區的孩子,就是普通朋友,只要軟語相求,開口要他幫忙,不管是錢是事,他都會當回事情去解決,不太懂得拒絕別人,是他的優點,但也是他的弱點吧。」
邢丹說,叢飛愛看電影,他們每個月都要去看好萊塢大片的首場,幾乎場場不落,但如今他因為生病已經很久沒有進電影院了。
在住院後,叢飛曾向好友留下了三方面內容的遺囑:「邢丹嫁給我,一直跟我過著十分清貧的日子,還陪著我跋山涉水去貧困山區捐資助學,她為我吃的苦頭太多了。如今她懷有4個多月的身孕,以後她一個人可怎麼扶養這個孩子?請大家一起做通她的工作,拿掉這個孩子,以利於她以後的生活;我奔波多年,沒有給家人留下任何積蓄,很對不起父母家人。我死後,讓我的父母帶著睿睿回遼寧鄉下,那裡的生活水平低,容易過活;我資助的一百多個孩子,有很多還是小學生,如果他們不能繼續讀書,等待他們的將是無望的未來,你們一定要多想想辦法,讓他們繼續讀書啊……」
《深圳特區報》記錄了邢丹對叢飛遺囑的反應:邢丹情緒激動得不能自製:「在這個世界上,他除了這個孩子,已經一無所有了,我怎麼可以為了自己而將這個孩子打掉呢?無論如何,我都要把他生下來……」
願你幸福
在病床上的叢飛每天仍能收到各地兒女們寄來的信,看信讀信是他最大的樂趣和享受。
「爸,我要告訴您一件事,我從小就沒有見過大海,我很想去看大海,等您病好了,等我大學畢業,我要和您一起去看海。爸請您放心,我會努力學習的,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是貴州省織金縣羅燕艷信中的話。
她正在織金縣一中讀高二。
「叢飛的資助讓我懂得了上帝在最起初並不薄待任何人,他總是給人相同質量守恆的人生,關鍵在於你的需要,你要多一點世俗的幸福,那麼精神的愉悅就會酌情遞減,反之亦然。」湖南省漢壽縣《滄浪》主編胡詩詞這樣評價叢飛。患有小兒麻痹症的胡詩詞累計接受叢飛捐助達到八萬四千元,使他實現了上大學、當作家的夢想。他得知叢飛患癌症住院治療,專程從漢壽縣前來探望。
病榻上,叢飛仍然惦念著貧困山區的那一百多個孩子,惦念著他們這學期的學費還沒有交上。5月17日,他把大家捐給他治病的錢留下3個療程的化療費用後,拿出2萬元錢捎往貴州織金縣貧困山區。他吃力地給貴州的「兒女們」錄下了一段話:「孩子們:爸爸不能親自來看你們了,但爸爸很想念你們,希望你們能好好學習,將來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
5月15日,叢飛手術後第二天,他向前來看望的有關領導交了一份寫於一年前的入黨申請書:「我是一個自由歌手,沒有單位,寫好的入黨申請書一直沒交,現在,我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請您把它交給黨組織,希望我在有生之年能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5月27日上午,叢飛終於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6月15日,叢飛在病榻上開了個家庭會,向父母家人提出了兩點願望:身後捐獻眼角膜、有用器官造福他人,並將遺體捐獻給醫院做醫學研究;拒絕接受深圳市住宅局送他居住的一套四房兩廳住宅,家人何時何地都只能向社會奉獻而不能向社會伸手。
「只要你快樂,只要你幸福,只要你圓上了好夢,我就不辛苦。只要你開心,只要你如意,只要你回頭一笑,我就很知足。」叢飛輕輕哼起他自己作詞的《願你幸福》這首歌,臉上充滿笑意。
3. 劉炳森隸書的特點有哪些
首先,在用筆上,劉先生講究勻凈。劉炳森隸書中很難看到飛白筆法,他似乎在極力迴避這種筆法,而對線條的滋潤、光潔有著骨子裡的偏好(這很能讓人聯想起「館閣體」來)。在用筆的力量分配方面,劉先生也處理得非常「公平」:橫畫一律較粗,豎畫一律較細,這種筆法雖然看上去非常賣力,卻並未顯現出應有的力度,究其因,主要是用筆上鋪毫與聚毫運用不當所致。鋪毫使線條呈扁平狀,這種線條雖然表現出一定的寬度,但卻喪失了應有的厚度,缺乏立體感,給人以單薄的絲綢或布條等扁平物體的感覺,而且又給人以筆始終浮在紙面上,不能入紙的感覺,自然缺乏力度。聚毫所寫出的線條則相反,它表現出一定的立體感,給人以破空殺紙、力透紙背的審美效果。古錢幣文字就有這種審美感染力。按說,兩種筆法並無優劣之別,關鍵是如何使用。劉先生將聚毫用在豎畫上,鋪毫用在橫畫上,橫粗豎細,加劇了字形的扁平感,極大減弱了書作的體積感和感染力。
在結字上,劉炳森隸書呈現出「滿」的特徵。無論是多筆畫字,還是少筆畫字,劉先生都將每個字處理得四角填滿。對於筆畫多的字來說,這么作要容易一些,對筆畫少的字,就需要將筆畫加粗加厚,這樣的結果便是大小齊平,如古人所謂「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令大」,給人的感覺便是「狀如運算元」,缺乏變化、缺乏生氣、缺乏生動活潑的氣象。
章法上,劉炳森隸書更是突出了這個「滿」字。他的書作,不僅每個單字四角布滿,整個作品的四角依然填得很實,每字每行端正筆直,壁壘森嚴,彷彿一個無比嚴肅的儀仗隊!劉先生幾乎對古人「計白當黑」、「以虛當實」的審美觀充耳不聞,採取排斥的態度。
當代書壇,大概沒有第二位書家能像劉先生這樣將隸書寫得如此標准、如此到位、如此嚴謹。像劉炳森先生這樣毫無浮躁之氣,深入繼承傳統的精神,幾乎需要所有書家認真學習。但對劉先生本人來說,卻缺乏了一種求變的精神。孫過庭有「平正」、「險絕」、「平正」的三階段說,劉炳森雖然已經將隸書「寫好」了,但這種「好」仍屬於第一個「平正」階段。也許是他的隸書得到了更多認可的緣故,他至今仍然陶醉在「寫好」的境界之中。隸書雖然近「俗」,但將隸書寫得高古奇崛者大有人在。我們必須說明,劉炳森隸書得到的更多是世俗社會的認可,或者說只是完美地完成了書寫(或稱為寫字)任務,他的隸書,很難說已經達到書法藝術的高境界,這就難怪有人要說劉先生的隸書是「隸體美術字」了。
4. 我家劉先生用繁體字
我家劉先生的繁體字:
5. 劉起釪的求學經歷
劉起釪,1917年生,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人。父親早逝,劉起釪從小在祖父指導下讀書,其祖父吟古先生是近代湖南大儒王先謙(1842~1917)的弟子。劉起釪從小在爺爺的指導下讀《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等文辭類的古書,13歲讀《左傳》,15歲讀《尚書》,每年點讀一遍《左傳》。劉起釪少壯時期對《文選》和桐城派下過很大功夫。劉先生17歲時,到省城長沙讀高中。工作數年後,到安化縣藍田鎮國立師范學院補習英文,在這期間,劉先生的文章受到國學大師錢基博的賞識。
1941年秋,劉起釪考取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歷史系。當時南京已經淪入日本侵略者之手,南京大學也隨國民黨中央政府遷往重慶。那時物價飛漲,生活十分困苦。以劉先生的老師顧頡剛這樣的名教授為例,他一頓本來要吃三碗面條才能飽,但只吃得起兩碗(據台灣版《顧頡剛日記》)。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劉起釪刻苦學習,被顧先生稱為「高才生」。劉起釪1942年記錄的顧頡剛講授春秋戰國史的筆記,1985年以《春秋三傳及國語之綜合研究》為名由巴蜀書社出版,傳為佳話。
中央大學頗欲與北京大學爭正統,師資很強,以歷史系為例,系主任是金毓黻先生,教授有顧頡剛、丁山、張貴永、沈剛伯、郭廷以、蔣孟引、白壽彝、蔣復璁、賀昌群、韓儒林諸先生。大學期間,劉起釪充分顯示了他的文學才華,很受中文系的汪辟疆、羅根澤、師范學院國文系主任伍俶儻等先生賞識。重慶有個小地方叫柏溪,劉起釪撰《柏溪六記》,傳誦一時。史地系主任繆鳳林先生、理學院辛樹幟、歐陽翥、胡煥庸等先生也對劉先生十分愛惜。顧頡剛勸劉起釪:做文人不如做學問永垂不朽。大學畢業,劉先生本來准備跟隨董作賓先生研究古文字的,為避免捲入派系之爭,1945年乃投入超然於兩派之外的顧頡剛門下,研究《周禮》。
1947年,劉起釪研究生畢業,進入新成立的國史館作助修,半年後升任協修(同副教授)。新中國成立後,國史館於1951年改組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史料整理處(今南京第二檔案館),劉起釪任研究組長,整理了3000多萬字的檔案,偏離了學術研究。而劉起釪的顧老師,1959年奉命擔任問題極多難度極大的《尚書》全書整理研究任務,1962年在廣東從化休養地遇到周揚,請調劉先生相助。當時歷史研究所和南京史料處同屬中國科學院,調動比較順利。劉起釪調到北京後遲遲進不了歷史研究所,在中華書局一徘徊就是十多年。直到1975年,顧頡剛才托白壽彝請胡繩幫忙,將劉起釪調到歷史所。此後,劉起釪就在北京乾麵胡同(後來是南沙溝)顧先生家中上班,從事整理、研究《尚書》工作。1980年顧先生去世之後,劉起釪獨立承擔起整理《尚書》的工作。1981年,劉起釪入住勁松中國社會科學院宿舍。劉起釪將60歲到80歲作為自己的盛年,在這期間寫出了享有盛譽的《顧頡剛學述》《尚書學史》《古史續辨》《尚書校釋譯論》等要著,「實懷感激奮發心情所寫」。此時劉起釪完全失聰,在無聲的世界,創作了驚心動魄的鴻篇巨制,可與貝多芬失聰後創作《第九交響曲》比美。作為國際公認的《尚書》學權威、我國碩果僅存的中國上古史專家,劉先生對勁松念念不忘,來信說:「我學術的盛年就在這里熬出來」。
2004年10月起,劉先生定居南京,從此完全不能從事學術研究了。6年多,劉起釪蝸居在南京市郊一家養老院十多平方米的病房中,幾乎與世隔絕,生活困頓,日漸衰竭。2012年10月病逝於南京。
2012年10月06日,劉老先生去世,享年95歲。追悼會定於12日舉行。
6. (我本陳家大小姐 卻在剛好的年紀遇見劉先生 承蒙劉先生愛護 有幸做了劉太太
7. 情侶頭像一個分別寫著劉先生和劉小姐,黑底白字加個❤️,簡單一點,謝謝
希望您喜歡!
8. 劉湛秋的資料
劉湛秋,男,1935年出生,安徽蕪湖人,當代著名詩人,翻譯家,評論家,《詩刊》前副主編,中國散文詩學會副會長。
其作品清新空靈,富有現代意識,手法新穎灑脫,立足表現感覺與情緒,既面對生活,又超越時空。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學生譽為「抒情詩之王。」
他結集出版有詩歌、散文、評論、翻譯、小說等三十餘種,其詩集《無題抒情詩》獲過中國新詩獎。他譯的《普希金抒情詩選》《葉賽寧抒情詩選》為廣大讀者喜愛,並一度成為暢銷書。
(8)劉先生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著有詩集《生命的歡樂》《無題抒情詩》《人·愛情·風景》,散文詩集《遙遠的吉他》,論文集《抒情詩的旋律》等共22種。部分作品譯有英、法、日、德、意、俄、西、韓、南、保等外文版本。
譯著《普希金抒情詩選》《葉賽寧抒情詩選》,主編《中國詩歌理論大辭典》《俄羅斯文學名著金庫》《泰戈爾文集》《契訶夫小說集》,PTV(詩歌電視)《愛的羅曼斯》(已錄制播出)等,及《三月桃花水》進入了小學課本——在新世紀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二單元第二課。
9. 8·5成都蘭桂坊事件的官方辟謠
5日下午2點27分,成都錦江區官方微博「錦江發布」發布辟謠信息:今天@邱星邱先生微博發布的【成都蘭桂坊事件】,其實是酒後昏迷,朋友正在進行急救。
下午5點03分,@邱星邱先生發布微博:瞌睡都嚇醒了[黑線]給大家帶來影響表示歉意!
記者隨後來到成都市七醫院,醫院證實了出診蘭桂坊醉酒事件,但出診醫生婉拒了記者的采訪。記者來到錦江區水井坊派出所,據了解,警方對這件事十分關注,民警正在對當事人進行調查取證。據悉,警方已經接觸了涉事雙方,但警方負責人表示,此事正在進一步調查之中,案件近幾日就將水落石出。律師說法網路發聲要謹慎情節嚴重或涉犯罪
「這種情況,發布微博的人已經涉嫌犯罪了。」四川華敏律師事務所的律師陳軍說,利用網路發布不實信息和謠言的問題,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檢察院曾發布相關司法解釋,其中明確誹謗信息被轉發達500次可被追究刑責,「點擊超5千次就算情節嚴重了。」
陳軍說,網路雖然是虛擬的,但是網友的留言和消息發布都具有現實影響力。「俗話說葯可以亂吃,話不可以亂說,這就體現了人必須對自己的言行承擔責任。」陳軍認為,網友在網路上發布消息,尤其是針對某些具體事件和個人時,一定要謹慎言行,做到不造謠和不傳謠,「以免對大眾和當事人造成不必要的誤導和影響。」 「十分委屈,不願再說這事」
5日晚,記者聯繫上了其中一位當事人劉先生,此時他正在派出所配合調查。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這件事,他表示十分委屈,「我真的不願意再說這個事,想都不願意去想。」除此之外,他沒有透露更多的信息。
據劉先生的一位朋友向記者介紹,「喝醉酒躺在地上的是劉先生公司的客戶,從上海來成都出差,當時他就是幫忙急救,但是微博傳出來的圖片和文字,太不堪入目了。」
該知情人向記者透露,當晚劉先生一行喝酒的有五六人,但是照片上拍到的只有他們兩人。劉先生的那位客戶因為醉酒被攙扶出來,直接躺在了地上,他們趕忙撥打了120。
「我朋友(劉先生)也喝多了,不過確實是出於好心,幫忙解開衣褲進行急救,後來大家還一起把他客戶送回酒店,知情人透露,第二天當事兩人酒醒了之後,聽說自己成了「不雅事件」的男主角,圖片在微博上瘋傳,感到非常委屈和氣憤。 酒精中毒後如何正確急救
該事件發生後,不少網友質疑當事者的急救方法和動作不規范,「像這種騎在傷者身上的急救姿勢,真是聞所未聞。」那麼,酒精中毒後如何正確急救呢?
輕度醉酒者,可讓其靜卧,最好是側卧,以防吸入性肺炎,注意保暖,並給予濃茶或咖啡。重度酒精中毒者,應用筷子或勺把壓舌根部,迅速催吐,然後用1%碳酸氫鈉(小蘇打)溶液洗胃。若中毒者昏迷不醒,應立即送醫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