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字圖片 > 粵劇文字logo圖片

粵劇文字logo圖片

發布時間:2022-05-07 21:13:47

❶ 亞運會的標志、吉祥物的寓意

2006年11月26日,第十六屆亞運會組委會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2010年亞運會會徽發布儀式,由廣州設計師張強設計的象徵「羊城」廣州的會徽設計方案成為2010年廣州亞運會會徽。該會徽設計以柔美上升的線條,構成了一個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輪廓,構圖以抽象和具象相合,在靈動、飄逸中不失穩重,象徵著亞運會的聖火熊熊燃燒、永不熄滅。既體現了廣州的城市象徵,又表達了廣州人民的美好願望,並且表現了運動會應有的動感。 會徽六大構成元素: 1.火紅的太陽 2.四條跑道 3.五羊標志 4.跑道和五羊結合形成燃燒的火炬 5.第16屆亞運會的英文 6.亞運會舉辦城市和舉辦時間的英文廣州亞運理念: 激情盛會,和諧亞洲(Thrilling Games, Harmonious Asia)
[編輯本段]廣州亞運會二級標志
廣州亞運文化、環境、志願者標志文化活動標志
粵劇是嶺南特有的傳統戲曲劇種。廣州亞運會文化活動標志的原型取自粵劇臉譜。標志傳神地演繹了花旦唱念間的飛揚神采和眼神回轉的動人瞬間,具有濃厚的嶺南韻味和鮮明的藝術特色。標志設計象徵著廣州亞運會將以開放的姿態歡迎遠道而來的四方賓客,表達了廣州亞運會不僅成為亞洲多元文化交流的盛會,也將為國內外來賓展示獨特精彩的嶺南文化活動。
環境標志
廣州亞運會環境標志創意源自:運動,讓人類健康成長,更加強壯;環保,讓地球持續發展,生生不息的理念。標志形似燦爛的笑臉,以微笑連接人與自然的情感。弧狀的外形,是地球的象徵。笑臉、綠葉、地球融合在一起,表達了一個勃勃生機,歡樂和諧的世界,傳達了廣州亞運會倡導綠色環保的辦會理念。
志願者標志
「一起來,更精彩!」,這一口號是對所有希望參與亞運、服務亞運的志願者的號召。廣州亞運會志願者標志是志願者口號的形象展現。標志將樂於奉獻的「愛」與不畏艱苦的「行動」結為一體,強調「有心,更有行動」;標志設計把「心、腳」進行了融合。紅色的心,是志願者的純朴的微笑與真誠的服務的象徵。而心靈下方的那一雙的腳,代表了切實的行動。志願者標志喚起了人們的心靈共鳴,代表著志願者出色的服務、友善的行動,富有強烈的感染力,號召大家一起來,舉辦一場更精彩的亞運會。
[編輯本段]廣州亞運會吉祥物
廣州亞運的吉祥物有五個,為歷屆亞運會中數量最多的吉祥物。「五羊」是廣州市最為知名的標志,以五吉祥物---樂羊羊只羊作為吉祥物,充分體現了東道國、主辦城市的歷史底蘊、精神風貌和文化魅力。這五隻羊有著與北京奧運會吉祥物「北京歡迎你」類似的名字,形象是運動時尚的五隻羊,分別取名「阿祥」、「阿和」、「阿如」、「阿意」和「樂羊羊」,合起來就是「祥和如意樂羊羊」,表達了廣州亞運會將給亞洲人民帶來「吉祥、和諧、幸福、圓滿和快樂」的美好祝願,同時也傳達了本屆運動會「和諧、激情」的理念 。 「阿祥」是一隻英俊瀟灑、真誠勇敢的小羊,著色為奧林匹克五環中的藍色,象徵綿延流淌的珠江,代表廣州人平和親切的性格,寬廣包容的胸懷。珠江水,中國心,亞洲情,讓愛與微笑播撒永恆的和平與友誼。 「阿和」是一隻朴實謙遜、沉著堅定的小羊,著色為奧林匹克五環中的黑色,象徵嶺南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千年古城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奮發進取的廣州人正發揚務實、兼容、開放的嶺南精神,用智慧和汗水演繹新五羊傳奇。 「阿如」是一隻美麗時尚、聰穎熱情的小羊,著色為奧林匹克五環中的紅色,象徵廣州的市花木棉花。錦綉花城見證著又一個盛會的隆重舉行。代表在這座英雄的城市裡,廣州人正以飽滿的熱情、充足的干勁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亞運的籌備進程中,展現動感與活力。 「阿意」是一隻俏皮可愛、活潑開朗的小羊,著色為奧林匹克五環中的綠色,充滿朝氣的綠色賦予她飄逸靈動的氣質,象徵白雲山。「阿意」享受運動與生活,對未來充滿希望和夢想,寓意廣州這座古老而年青的城市正煥發新生的魅力,欣欣向榮。 「樂羊羊」是一隻高大帥氣、陽光自信的大羊,著色為奧林匹克五環中的黃色,象徵主辦城市「穗城」(稻穗顏色),有豐收、喜悅之意,表達亞運會的成功舉辦將是亞洲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樂羊羊」領著四隻小羊樂呵呵地闊步向前,寓意廣州人民以積極樂觀、昂揚進取的精神面貌,迎接亞運盛會的到來,擁抱亞洲美好的明天。 備註:2010年廣州亞運會吉祥物名為樂羊羊(注意名字不用雙引號),由五隻顏色不同、形態各異的羊組成,名字分別為「阿祥」、「阿和」、「阿如」、「阿意」、「樂羊羊」(注意每隻羊的名字要用雙引號)。
創意來源城市傳說
廣州亞運會吉祥物的創意,來源於廣州的城市傳說。相傳很久以前,廣州曾一度出現連年災荒,民不聊生。一天,天空飄來了五位仙人,分別騎著口銜稻穗的五隻仙羊,降臨廣州。仙人把稻穗給了廣州人,並祝願此處永無飢荒,五隻仙羊則化為石頭留在廣州。從此,廣州變成嶺南最富庶的地方。千年前的「五羊銜谷」傳說,使得「五羊」成為了廣州市最知名的一個標志。 五隻仙羊的故事讓無數專家和設計者有了將吉祥物定為五個的想法。從文化角度考慮,在西方一些國家,數字「5」有超凡、完美之意。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大量使用數字「5」,如陰陽五行學說等。 在中國古代文字中,「羊」通「祥」,「吉祥」也可寫作「吉羊」;中國傳統的美學觀念是「羊大」為「美」。在亞洲許多國家的傳統文化中,「羊」也是吉祥之物,能給人帶來幸運。因此,廣州亞運會吉祥物取「羊」的創意,為亞洲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人們所接受和喜愛。此外,「5」也是奧運會的五環旗幟的數字,這個數字也是歷屆亞運會吉祥物中數量之最。
吉祥物取名有講究
吉祥物,每一屆運動會的重要標志。對於舉辦城市廣州來說,吉祥物是亞運會形象品牌的重要載體。吉祥物樂羊羊的誕生,是廣州亞運會籌備工作中又一具里程碑意義的大事,它對傳播廣州亞運會的形象,推動亞運各項籌備工作,產生積極和深遠的影響。 確定用五隻羊作為吉祥物,如何取名有著重要的意義。吉祥物的名字既充分表達了廣州亞運會帶來「和平、繁榮、福祉、成吉祥物——樂羊羊功和快樂」的美好祝願,又傳達了該屆運動會「和諧、激情」的理念。
揭秘創作團體
廣美四學生創作樂羊羊 在吉祥物樂羊羊的7名設計者中,有4名主創人員是廣州美術學院的在校學生,其中周立均是廣州美院數碼藝術設計系研究生,其他3人——梁嘉文、李煒坤、林振軍都是廣州美院數碼系四年級的同班同學。另外3人是指導教師,他們是廣州美術學院數碼設計藝術系的系主任、教授陳小清及廣州江通動漫產品研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勇、設計師賴曉凌。 這個團隊人員結構豐富,不管在知識結構還是藝術風格上都比較完善,年齡結構、性別結構的搭配也合理。2008年1月6日,創作團體進駐「秘密基地」,廣州亞組委組織他們進行封閉式工作。封閉式工作很嚴格,在創作期間,任何通訊工具如手機等均須上繳保管,創作團體人員基本上不能與家人聯系。經過3個多月的封閉式集中創作,2008年4月28日,第16屆亞運會吉祥物終於在廣州誕生。 廣州美術學院數碼設計藝術系的系主任、教授陳小清表示,吉祥物出爐離不開「80後」大膽豐富的創意,「李煒坤和兩名同學都是『80後』的年輕人,他們曾參加了前兩屆全國動畫設計大賽,得到了不少獎項。這些年輕人很時尚、很有活力,善於開拓創新。」陳小清教授說:「樂羊羊的最後出爐,離不開小夥子們大膽豐富的創意。」
小故事
亞運吉祥物徵集數量超奧運會 在吉祥物徵集結束時,組委會收到應征作品共812件,這比北京奧運會吉祥物徵集到的作品還要多,當時北京奧組委只收到600多件社會徵集作品。在徵集活動消息發布之後,廣州亞運會吉祥物徵集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熱烈支持和積極響應;徵集過程中,也有不少熱心人士通過來電來函或官網等形式了解徵集活動,並闡述他們對亞運會吉祥物的看法。應征的作者中,年紀最大的是一名77歲的廣州退休工人,最小的作者僅10歲,是一名佛山的小學生。

❷ 粵劇文化的特點

粵劇 又稱廣東梆簧、廣府戲。以唱梆子、二簧為主。興起於廣州、佛山一帶,現今流傳於廣東、廣西、香港、澳門等地,東南亞以及大洋州、美洲的廣東華僑聚居地也有粵劇演出
粵劇是一種唱腔多樣化的劇種,她的唱腔有著極為豐富的表現能力。粵劇是嶺南劇派的主要品種,
流行於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和香港、澳門,在東南亞和歐美等華僑聚居的地區經常有演出。明代弋陽
腔、崑腔、梆子、皮黃等聲腔劇種,在廣東常有演出,清初徽班、湘班又在廣東風行,隨後,出現廣東
「本地班」,匯集眾腔之長,獨創自己的特色。後以梆、黃為基礎,溶匯弋、昆諸腔,並與南音、粵謳、
木魚、龍舟等廣東民間音樂曲調結合,遂成為南方一大劇種。
粵劇腔調有梆子(源自江西省的弋陽腔和江蘇省的崑山腔,相當於京劇的西皮)、二黃(源自安徽
省的吹腔和高撥子)、西皮(源自陝西省的秦腔,相當於京劇的西平調)、南音、粵謳、龍舟、木魚、
鹹水歌、梵曲等。伴奏樂器多樣,除高胡、三弦、月琴、沙鼓、高邊鑼等民族樂器外,現代還運用了小
提琴、大提琴、薩克斯管等西洋樂器。表演藝術和舞台美術、燈光方面較多吸收話劇、電影、西洋歌劇
的特長,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粵劇角色分類原在末、凈、生、旦、丑、外、小、貼、夫、雜
十大行當,後來演變為生、旦、文武、武生(須生)、公腳、小武、六分、拉扯等行當。清末民初,新
編劇本層出不窮,劇目總數累計約有五至六千個。
近百年來,粵劇界人才輩出,曾涌現出薛(覺先)、馬(師曾)、廖(俠懷)、桂(名揚)、白
(駒榮)等流派及一大批才華出眾的演員。

❸ 粵劇的特點

粵劇的表演藝術保持了早期「過山班」粗獷、質朴的特點。

不少名演員都具有單腳、筋斗、滑索、踩躋、運眼、甩發、髯口等方面的絕招。武打以「南派武功」為基礎,包括剛勁有力的靶子、手橋、少林拳以及高難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

粵劇演員的表演工藝分為四大基本類別:唱、做、念、打。

1、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說話的聲調,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採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調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來扮演女性角色。除了以音階來分類,也會以聲音特色來分類。大喉是使用粗獷聲音。同時,粵劇也會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獨特唱腔,例如來自福建的廣東南音、木魚、廣東的本地民謠粵謳及板眼。

2、做是指做功,又稱身段,即身體表演。當中包括手勢、台步、走位、關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須功、水發、抽象表演和傳統功架。

3、念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詞。用說話交代情節、人物的思想感情。

4、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發、玩扇子、武刀弄槍、耍棍揮棒,舞動旗幟等等。

拓展資料: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大戲",廣東傳統戲曲之一,源自南戲,流行於嶺南地區等粵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

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❹ 萬福台的文化標志和符號

萬福台 -- 佛山粵劇文化的一個標志和符號
粵劇被譽為南國紅豆,他不但流行於廣東、廣西、港澳台地區並隨著粵籍僑民散居各地,把粵劇傳播到了東南亞、美洲、大洋洲、歐洲並通過創世界記錄的逾千部戲曲和近萬種唱片風靡全球。佛山是粵劇的發祥地,萬福台對粵劇的發展起過重要的推動和引領的作用。如今世界各地粵劇團體都將萬福台視為粵劇之源。萬福台作為佛山文化的一個品牌和對外交流的平台,將佛山的粵劇文化帶出國門,走向世界。
萬福台成就了不少粵劇名伶的明星夢,也見證了大戲老倌的大紅大紫。在這個舞台上,幾代粵劇人都披掛上陣,「薛腔」創始人薛覺先、「小生王」白駒榮、紅線女、馬師曾、阮兆輝、羅品超、林小群等都留下了他們的風采和樂韻。

❺ 粵劇的服飾

早期民間劇團經濟能力有限,戲服的質料多是用布、綾、〓(綢)、緞。只有少數富裕一些的戲班或官宦家中畜養的班子才會用錦緞、雲緞等貴重衣料。而宮廷則不受經濟因素影響,故除了上述的質料外,還用了緙絲、漳絨、雲錦等絲織品。從清代的《清昇平署志略》中,可以知道朝廷戲班服飾規模之大,服飾之美艷,是民間戲班無法比擬的。

時至今日,戲服的質料主要是用緞或綢,亦有用尼龍紗等現代化產物。現將各質料之特色簡略介紹:一、大緞,比較光滑,厚密的絲織品;二、縐緞,亦是光滑,但較輕的緞;三、縐,出自浙江、古時湖州絲綢的一種,故又名「湖縐」;四、綢,又作「〓」,一般絲織品的通稱;五、緙絲,宋代開始的一種絲織品,織法繁復,而效果則似雕刻而成,故又名「刻絲」;六、真絲緞貝縐,與縐緞差不多,但不反光;七、尼龍紗,主要是用作釘珠片珠筒的輕紗。

至於刺綉方式,最主要的有比較清雅艷麗的「彩色絨線綉」,色彩光澤奪目的「平金綉」、「平銀綉」,富麗堂煌的「圈金絨綉」和「金夾線綉」幾種。金絲或銀絲的貨源早期是用土金土銀,後來多用法國製品或義大利銀絲製品,亦有部分是用日本出品的金銀絲。

戲服顏色種類主要是分為三類:一、正五色,又稱上五色,包括紅、黃、綠、白、黑。二、副五色,又稱下五色,包括粉紅、湖(藍綠色)、藍、紫、絳(紅帶紫)。三、雜色,包括秋香(啡黃)、白月(又名皎月,是淡藍色)、古銅(金啡色)、灰、金和銀。

戲服的顏色除了有襯托和美化的作用外,亦是暗示穿衣者的身份階層等的分別。這種象徵性是做戲的與看戲的都已有共識後而達致的傳統。例如黃色代表尊貴、紅色代表正直、黑色代表粗獷、白色代表莊重、綠色代表剛毅。

紋樣的作用,是與服裝式樣、顏色配合而達致塑造人物特性的效果。有些紋樣是限制於某類人專用的,例如龍、補子等。而紋樣主要有以下三類,現簡單地概述之:

一、龍、鳳圖案及官補子等,都是繼承古代的官制或宮廷服裝的式樣,只能在有限的范圍內改動。例如官袍上的補子可以綉鶴,但綉其他雀鳥亦無不可,觀眾都會知道他是官,但沒有人會注意或去考證補子中的雀鳥是否符合古代官制,正如狀元不是一品官但都可能穿一件綉有仙鶴的紅色官衣一樣。但如果將官補子綉在袍下擺或兩側而不是綉在胸前及背後,則是不能被觀眾接受的。因為觀眾已接受了補子的形狀、位置等基本形態,所以不能改變它的位置,更不能將它由正方變成三角、或其他形狀。

二、是一些民間相傳、寓意吉祥的紋樣,例如松柏、仙鶴、蝙蝠、花、鳥、流雲、八寶、八吉祥等。這類紋樣的限制則比較少。

三、是由文字或一些幾何圖形構成的圖案,例如壽字紋、佛字紋、虎字紋、水田紋、〓字流水、八卦圖等。

專戲專服與傳統衣箱的問題
早期戲班是用十六個衣箱存放全部戲服道具等用品的,各箱內所放的衣飾物品都有規定。但後來的人已不遵守這套規則,而且現存文獻亦無記述、甚難考證了。現今的戲班常用的服飾,大都是沿用以前流傳下來的方式,以數個至十多個衣箱的服飾去演出全部的戲。換句話說,即同一套戲服可以在多個不同場合或多個戲中穿著。原因是經濟問題,另外戲班藝人及觀眾已習慣了戲服的程式性,觀眾一看台上演員的服飾便知該角色的基本身份、性格,即觀眾與演員之間經長時間的實踐,已習慣及取得對服飾程式性的共識了。

但近數十年來,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開始進行戲劇的改革,有某些重點的戲曲是採取專戲專服的做法的。原因是有人認為傳統戲曲服裝並不能反映劇中的時代性,什麼朝代都可以穿同一套服飾是「不科學」的,因而在五十年代開始進行專戲專服的嘗試,比較著名的有一九五九年的《關漢卿》、一九八○年的《荊軻》、《昭君公主》、《搜書院》、一九八八年的《吳起與公主》、《南唐李後主》,及近年的《越國皇後》等。它們全都是歷史劇,因此便依古代歷史記載而考據、設計專為該等劇目而造的戲服。參考資料:http://post..com/f?kz=147405712

❻ 亞運會中文化活動標志的含義!!就是有個唱戲的頭臉的,是什麼含義拜託啦,急用!!謝謝了!!!

你說的是 廣州亞運會文化活動標志以粵劇花旦臉譜 吧~~

粵劇臉譜很有廣州味

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廣州的城市文化非常多元。不過一說到最有廣州特色的文化載體,多半人都會想到粵劇。因此這次廣州亞運會的文化活動標志採用了粵劇臉譜為創意來源,從造型、色彩上提煉嶺南文化的特色。圖案以粵劇的花旦造型為主體形象,充分體現了嶺南文化的特有韻味。

粵劇是嶺南特有的傳統戲曲劇種,而廣州亞運會文化活動標志的原型取自粵劇中的花旦臉譜。花旦臉譜標志傳神地演繹了花旦唱念間的飛揚神采和眼神回轉的動人瞬間,具有濃厚的嶺南韻味和鮮明的藝術特色。標志設計象徵著廣州亞運會將以開放的姿態歡迎遠道而來的四方賓客,表達了廣州亞運會不僅成為亞洲多元文化交流的盛會,也將為國內外來賓展示獨特精彩的嶺南文化活動。

環境標志

用環保的心換綠色微笑

這次廣州亞運的環境標志是一片綠葉捲曲而成的笑臉,開懷燦爛,以微笑連接人與自然的情感。笑臉、綠葉、地球融合在一起,呈現了一個勃勃生機,歡樂和諧的世界。廣州亞運會環境標志創意源自:運動,讓人類健康成長,更加強壯;環保,讓地球持續發展,生生不息的理念。標志形似燦爛的笑臉,以微笑連接人與自然的情感。弧狀的外形,是地球的象徵。笑臉、綠葉、地球融合在一起,表達了一個勃勃生機,歡樂和諧的世界,傳達了廣州亞運會倡導綠色環保的辦會理念。

趙健在解構這一標志的創意時還特意點出,笑臉寓意的不是人類的笑容,而是綠色大自然的笑容。他認為綠色大自然也是有生命的,人類應該用一顆環保的心,換取綠色大自然最真摯的歡笑,這就是環保理念的內涵所在。

志願者標志

行動中的一顆紅心

設計者希望將樂於奉獻的「愛」與不畏艱苦的「行動」結為一體,用「心」和「腳」進行了視覺化的演繹。

「一起來,更精彩!」這一口號是對所有希望參與亞運、服務亞運的志願者的號召。廣州亞運會志願者標志是志願者口號的形象展現。標志將樂於奉獻的「愛」與不畏艱苦的「行動」結為一體,強調「有心,更有行動」;標志設計把「心、腳」進行了融合。紅色的心,是志願者的純朴的微笑與真誠的服務的象徵。而心靈下方的那一雙的腳,代表了切實的行動。志願者標志喚起了人們的心靈共鳴,代表著志願者出色的服務、友善的行動,富有強烈的感染力,號召大家一起來,舉辦一場更精彩的亞運會。

英文參考下這個吧~~

Facial Design

Chinese opera performers mainly have two methods of makeup: masks and facial painting. The frequent on-stage change of masks, without the audience noticing, is a special technique, known as changing faces. Opera facial painting falls into four main categories -- personality makeup (facial designs, painted faces or Lian Pu), decorative makeup (decorated faces), mood makeup (changing facial designs), and pictographic makeup (animal-like facial designs).

Lian Pu

Personality makeup, or Lian Pu, refers to facial designs for Jing and Chou roles. It originated from daily life experience, describing such changes of expression as white for fear, red for shyness, dark for suntan, and sallow for illness. Most facial design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yes and eyebrows. Lian Pu has formed a complete
system, such as the facial designs of Peking Opera.

Red, yellow, white, black, purple, green and silver are the main colors used for facial designs to represent different characters. For instance, red stands for loyal, courageous and upright people; white for sinister and cunning officials; and golden and silvery colors for gods and ghosts.
The facial designs for the Jing roles are made by painting, powdering and coloring in the basic forms of Zheng Lian (keeping the basic face pattern), San Kuai Wa Lian (three-section face) and Sui Lian (fragmentary face). These types are widely used to represent generals, officials, heroes, gods and ghosts.
The Chou actors can be recognized by the patch of white in various shapes (cube-, date pit-or bat-shaped) painted around the eyes and nose. Sometimes these patches are outlined in black, hence the term Xiao Hua Lian (partly painted face). The Chou roles fall into the following two categories: Wen Chou (civil) and Wu Chou (martial).

❼ 廣東的粵劇有什麼特點或特色

樓主你好
粵劇屬於南方民間的傳統節目。在南粵認可度較高。特點總結如下:
唱腔以梆子、二黃的板腔體為主,曲牌體為輔。同時保留了南音、粵謳、木魚、龍舟、板眼等廣東民間腔調。
粵劇舞台美術風格近乎寫意。布景簡單,劇中規定情境,主要靠虛擬的表演程式來顯示。
粵劇的劇目以生旦戲為多,重唱輕做,文戲多於武戲,武打以「南派武功」為基礎,包括剛勁有力的靶子、手橋、少林拳以及高難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

祝你一切順心。
滿意請採納。

❽ 粵劇特點

粵劇的唱詞通俗易懂,音樂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調,唱法上改「假聲」為「平喉」(真聲),並經反復實踐,全部改用廣州方言演唱。在農村活動的「過山班」保留著早期粗獷、質朴的特點,不少名演員都具有單腳、筋斗、甩發、髯口等方面的絕招。

武打以「南派武功」為基礎,包括剛頸有力的靶子、手撟、少林拳以及高難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角色登場後,男常「小跳」女多「拗腰」的表演,亦頗罕見。舞台美術風格近乎寫意。布景簡單,劇中規定情境。

主要靠虛擬的表演程式來顯示,程式不能表明時,就用牌子寫上「河邊」、「高山」等文字說明。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吸收了話劇、歌劇和電影的部分藝術營養,在反映當代生活,使表演更富於生活氣息等方面都頗有改進。

劇目以生旦戲為多,重唱輕做,文戲多於武戲,但也從生活中提煉、創造了一些新的表演程式,並從電影、話劇中借鑒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靈活、通俗而細膩、偏重寫實的表演風格。舞台美術偏重寫實,布景運用畫幅為主的軟景,又採用燈光和硬片真景,服裝、化妝華美奇巧。

後來發展到用機關布景、膠片服裝、頭盔和道具安裝電燈等。聲音特點:男的唱得比較平穩 、低沉,有時略帶沙啞;女的唱得非常細膩而又圓潤。

(8)粵劇文字logo圖片擴展閱讀:

粵劇的戲服

粵劇早期服飾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樣,並加以改良為戲服。清朝時期,京劇越來越受歡迎,交流逐漸增多,服裝制度亦漸受京劇影響,而且當時新劇目加入朝廷官員角色,部分戲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樣。傳統京劇服裝可分為:蟒、靠、褶、帔、衣。

然而傳統粵劇服裝可分為:蟒、靠、褶子、開氅、官衣、帔、衣。材料方面以布質為主,後期增加了膠片或者銅托小鏡點綴戲服。在20世紀50、60年代初珠片戲服大行其道。根據《廣東戲劇史略》對服裝的描述:「粵尚顧綉,大率金錢為貴,於是金碧輝煌,勝於京滬所制。

自歐美膠片輸入,光耀如鏡,照眼生花。梨園名角,競相採用,奇裝異服,侈言摩登,斗麗爭妍,漸流詭雜」。可見其瘋魔程度如何如何。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綉花戲服開始受到歡迎,直到今日仍是戲行中的主流。

不同行當需要不同的戲服。例如:小生通常飾演文質彬彬的角色,有時候甩袖,所以長袖稱呼為文袖。小武需要打鬥,短袖才方便演員動作,所以短袖亦稱呼為武袖。因此文武生(小武加小生)的戲服會出現文武袖。

粵劇流行於廣東、廣西、台灣和港澳。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都有粵劇的演出。

粵劇是溶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

❾ 戲服的粵劇服飾

由早期一、二人表演簡單的「踏搖娘」、「參軍戲」,而至現今有十多人以上在台上合作演出的戲曲,是經過一段很長的路的。由於戲劇題材擴大了,人物角色亦有所增加,於是演員分工精細、行當豐富及多樣化,戲曲服裝亦因應需要而漸趨復雜艷麗。為顯示不同行當角色身份,經長時間的實踐及演變,便導致行當服飾形成一傳統程式化的制度。例如將戲服分為蟒、*、褶子、帔、衣等類別。這個程式化的傳統不是一蹴而成的,必是經過多次實踐、多人的經驗,不斷改良、增減而成。因此,這傳統起於何時便很難有定論,在文字記錄缺乏下,亦很難考證。但何時確定現今粵劇服飾的形制,則似有跡可尋。
有很多前輩學者如麥嘯霞(見《廣東戲劇史略》,一九二九年)、歐陽予倩(見《試談粵劇》,一九五三年)。陳非儂(見《粵劇六十年》,一九八二年)等,都相信粵劇服飾是於明朝已確定下來的。而現今戲服的式樣亦是由明朝沿用至今而無甚改變。但本人對於粵劇服飾式樣確定於明代的說法卻持有不同的意見。本人認為粵劇服飾的式樣是確定於清代,更可能是晚清,而不是明代。本人根據的是以下幾點。 而非出現於明代。根據《明史輿服志》記載,終明一代竟有三十多次由朝廷下詔制定有關各階層服飾的規限,比其他各朝代有關服飾的律例為多,例如清代只有兩、三次下詔提及服飾的規限。明代由朱元璋的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至朱由檢的崇禎十七年(一六四四年),共二百七十七年長時間當中,有十分多的詔書是限制各色人等的服飾衣冠的:在宮內包括皇帝、後妃、內命婦、皇太子、太子妃、宮人、親王、世子、郡王、鎮國將軍、縣主、內侍臣等(見《明史》卷六十六,《輿服志》之二);宮外包括各文武大臣、錦衣衛、狀元進士、命婦、侍儀舍人、刻期、儒士、生員、監生、庶人、協律郎、舞生、歌工、樂工、教坊司、軍士、外國來朝之君臣、皂隸,甚至僧道等(見《明史》卷六十七,《輿服志》之三)。由上至皇帝自己,下至庶民和尚道士都有規定穿什麼戴什麼。除了服裝式樣外,顏色及質料也受嚴格管制。
如:
天順二年(一四五八年):「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龍……並玄、黃、紫及玄色、黑、綠、柳黃、姜黃、明黃諸色。」
嘉靖六年(一五二七年):「復禁中外官,不許濫服五彩裝花織造違禁顏色。」
可見在明代,朝廷對不同階級在服裝的管制是史無前例的嚴格,不是隨便可以穿不屬於自己身份的服飾。而明代的詔書中,曾多次出現禁止用蟒龍的記載:
天順二年(一四五八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龍、飛魚、鬥牛… …。」
弘治元年(一四八八年):「都御史邊鏞言:『國朝品官無蟒衣之制 。夫蟒無角、無足,今內官多乞蟒衣,殊類龍形,非制也』。乃下詔禁之 。」
弘治十三年(一五○○年):「奏定公、侯、伯、文武大臣及鎮守、 守備、違例奏請蟒衣、飛魚衣服者,科道糾劾,治以重罪。」
正德十六年(一五二一年):「世宗登極詔雲:『近來冒濫玉帶、蟒龍、飛魚、鬥牛服色,皆庶官雜流並各處將領夤緣奏乞;今俱不許。武職卑官僭用公、侯服色者,亦禁絕之。』」
除了以上詔書之外,還有嘉靖六年(一五二七年)、嘉靖十六年(一五三七年)等詔,都是嚴厲禁絕皇室人員以外的人用蟒龍的。由於明代朝廷對於蟒龍飾紋的管制如此嚴,對朝廷命官況且如是,民間庶人更是不可能用蟒龍作衣飾了。戲班中的藝人也是庶人,試問明代的戲班中又怎能出現「蟒袍」呢?故此本人認為蟒袍是必然出現於明代以後的戲班的。而清廷對蟒龍的專利沒有明朝看得那麼重,連五品官都可以隨意服蟒。故「蟒袍」不會出現於明代戲班,而首先出現於清代是可能的。 有部分學者及藝人認為流傳至今的「官衣」是明朝的官袍制,而官衣上的補子是明代官補的式樣,所以推算官衣是明代戲服的遺制。但本人根據現有的戲服、現存清代官袍的實物、明史、清史稿及歷史圖片等,發覺戲服的官衣是明代官袍之制,但官衣上的補子卻是清代之制,而非明代之制。
官袍上綉「補子」只有明、清兩朝才有,是用以分別文武官階高低之用。清代的補子在很大程度上是仿照明朝補子的編制。這可能是清廷懷柔政策的手段。但兩朝所用的補子亦有很多非常明顯之分別。現將兩朝文武官所用的補子不同處列出以作比較:
第一,補子上鳥獸排列不同:(根據《明史》及《清史稿》所載) 文官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明代 仙鶴 錦雞 孔雀 雲雁 白鷳 鷺鷥 溪鳩 黃鸝 鵪鶉 清代 仙鶴 錦雞 孔雀 雲雁 白鷳 鷺鷥 溪鳩 黃鸝 練雀 武官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明代 獅子 獅子 虎 豹 熊 彪 彪 犀牛 海馬 清代 麒麟 獅子 豹 虎 熊 彪 犀牛 犀牛 海馬 第二,明朝文官袍上補子有些是綉一對雀鳥的,如四品、五品,以至七、八、九品都是綉成雙的雀鳥在補子上。而清朝文官袍則全是單只雀鳥的。
第三,兩朝補子大小尺寸不同。明代的補子很大,約有四十公分闊及高,橫占整個胸部,及下至玉帶位置。而清代的補子則小很多,約只有三十公分闊及高,只佔胸前一小位置。
第四,明代的補子主要是用單色綉的(明代用彩色亦有,但極少),而清代的補子則可以用彩色綉。
第五,明代的補子四邊是沒有花邊的,而清代的補子是有厚花邊或壽字紋花邊等圍著整個補子的,故補子內的鳥獸看起來更形細小。
第六,明代的補子中除了原有的鳥獸外,便只有一些祥雲花紋等作裝飾;而清代則在鳥獸的下方加上一些山紋或水紋。據聞是清廷要表示坐穩江山之意。
從以上各點分別,可以明顯地分辨到明朝與清朝的補子。而根據現時可以看到戲服,無論是實物、照片或繪圖,官衣上的補子全部都是清朝補子的形制,而不是明朝的補子。如果照記載所述,或現時藝人及服裝設計師口述,官衣的式樣由開始至現今從沒有改變過的話,那麼,官衣是必然出現於清代,而非明代了。
三、可以從社會角度來看「官袍」的問題。我們很難接受明朝時戲服中的官衣」,是用當朝的官衣式樣加上當時通用的官補子式樣。台上做戲與台下真正
官服的式樣一樣是容易造成混淆的,而對衣著階級看得如此重的明朝是決不容許的。如《明史·輿服志》之三:「庶人婚,許假九品服。」當時人生大事「小登科」,才准用一次假借的九品(最低品位)服,可見其他庶人,包括戲班中人是不可能穿其他「假」官服的。但如果在清朝出現這類官衣則沒有太大問題:第一,清代朝廷對於服飾的階級觀念沒有明代那麼重。第二,因為戲班的官衣是用明代的官袍加上清代的補子,這種組合便不會造成誤會。第三,清代很多官服都是褂,因此官服後面的補子是一整塊,而前面的補子卻因前排中央扣鈕,而要分開兩邊;但明朝官袍前面是右衽,故前後的補子都可以是整塊的。所以雖然戲班中的官衣在清代沿用當朝的補子,但是絕不會構成誤會的。從舞台美術的角度來看,用清朝官衣的補子的確是好看得多。所以在清代,戲班中的官衣用清朝補子算是合理的。
從以上三個論點來看,戲班中的蟒袍和官衣(式樣的),都是出現於明朝以後,故此,我認為粵劇中的蟒、*、帔、開氅、官衣、褶子及衣等戲服,大致確定的年代便不應是明朝。故本人根據以上論點,大膽地提出一結論:戲服式樣,特別是粵劇服飾,大致確定的年代應是清代,而非明代。 粵劇早期服飾多用布料,式樣簡單。清代中葉開始,因為廣東省的戲曲活動頻繁、需求量增、服飾質料及款式多樣化,而導致廣東省戲服行業之昌盛。其中以廣州市的「狀元坊」最負盛名,有多間以「粵綉」為主的店鋪享譽全國。民國後對外接觸多,引進外國原料後,戲服的質料式樣等漸趨華麗。當時的粵劇已吸收了不少京劇的長處,加上廣東戲服自有的特色,以長補短,而形成改良*、文武袖、文官袍、改良坐馬等多種戲服款式。後來至三十年代從外國輸入膠珠片、珠筒,便有人將其釘在戲服上,令戲服閃爍生輝,以吸引觀眾。這類戲服很快便為觀眾受落。起初釘珠片時是分散疏落地釘花的,但後來亦有將全件戲服都釘滿珠片、珠筒,十分刺眼。釘珠片的原因不單是演員要突出自己,且是在某些燈光並不強烈的場合表演時,能夠利用膠珠片反光,將戲服顯現於觀眾眼前,特別下鄉演出的時候。現時內地雖然已禁用膠片戲服(理由主要是現代舞台燈光可以十分強,膠珠片的反光會令人目眩,且使觀眾不能看清楚演員臉部細致的表情),但一些鄉村地區,甚至市鎮如佛山、深圳等地演戲時仍有用膠片戲服的,主要是遷就當地的觀眾。
三十年代時亦曾出現在身上裝上電燈泡的戲服。演員所穿的鞋子是用一塊金屬片作底,當鞋底接觸到某特定地點的電源時,全身的燈泡便會發亮。很明顯這只是一時的噱頭,沒有多大的作用或影響。反而近代的戲服比較踏實,並不太注重花巧。
現簡單地略述省港兩地戲服的近貌,首先談談內地的近況:
內地的粵劇在戰前及戰後初期仍是班主制的,即是一切服飾和布景都是由班主負責,各演員都用公家的戲服,當時粵劇戲班通常有十六個衣箱。建國後一九五三至一九五七年左右是民主班時期,戲班的事務、財產等一切東西均由全團人集體負責。而比較重要的轉變是一九五八年開始的國營班。

❿ 為什麼說建瓊花會館標志粵劇成熟

「瓊花」、「吉慶」和「八和」是粵劇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三個著名的會館。

曾有這樣的說法:

未有「八和」,先有「吉慶」,

未有「吉慶」,先有「瓊花」。

瓊花會館的出現,標志著粵劇進入了成熟時期,在粵劇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那是清代雍正皇帝時期的一個清晨,天色剛蒙蒙亮的時候,一陣急促的馬蹄聲打破了清晨的寧靜。

馬背上坐著一名男子,男子雙手抓著韁繩,雙腿夾緊馬腹,揮舞著馬鞭抽打馬股,慌慌張張地向涿郡的方向奔去。

半個時辰之後,一隊官軍出現在男子逃跑路上,為首的軍官不斷催促著:「快點,都快點,別讓攤手五跑了,那可是萬歲爺點名要抓的欽犯,要是讓他跑了咱們都得挨板子。」

要說這個攤手五,名伶張五,那可是當時北京四九城的名人。不論在民間還是官方都赫赫有名,是當時四九城最有名的名伶之一。後來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得罪了皇家,被雍正皇帝下令通緝,不得不離開北京城外出逃生。

幾個時辰之後,在京杭大運河的碼頭,攤手五賣掉了馬匹,登上了南下杭州的渡船,看著漸漸消失在眼前的北京城,他一顆懸著的心稍微安穩了一些。

幾個月之後,攤手五幾經輾轉來到了廣東佛山,他隱姓埋名混跡在佛山鎮大基尾,上了一條紅船,加入到當時廣東藝人的行列,重操舊業。

攤手五在北京城的時候,就憑借一身的本事紅遍曲藝界,來到了廣東之後很快也稱為當地曲藝界的魁首,短短時間內就打拚出一片屬於他自己的新天地。

攤手五精通京戲、崑曲,對各種角色都有非常深厚的理解,尤其是對生、丑兩個角色最為精通。他的唱功也非比尋常,腔調拿捏的非常到位,配合動作,身形簡直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一時間攤手五所在的紅船,紅透了整個廣東,前來看他唱戲的人絡繹不絕,不但有本地人,而且還有從福建、廣西甚至台灣的觀眾。

隨著攤手五的名氣如日中天,他所在的佛山鎮大基尾成了伶人的天堂,而在攤手五的身邊也聚攏了很多當世優秀的伶人以及非常有潛力的學生。

攤手五看到戲曲在欣欣向榮地佛山發展,決定在這里建立一個專門教習藝人曲藝本領的機構。這個機構不同於以往的戲班子,規模要大。

於是攤手五給這個機構起名字叫做「瓊花會館」。自從瓊花會館成立之後,立刻就成為廣東曲藝界的核心,無數的伶人趨之若鶩。隨著時間的推移,瓊花會館成為南戲的標志,就像是武林江湖的少林與武當一樣。

瓊花會館的產生在麥嘯霞所撰的《廣東戲劇史略》里有記載:

雍正繼位……,時北京名伶張五號攤手五……逃亡來粵,寄居於佛山鎮大基尾……以京戲崑曲授諸紅船子弟,變其組織,張其規模。創立瓊花會館。

據清代道光年間,吳榮光編寫的廣東省《佛山忠義鄉志》記載:

鎮內有會館凡三十七,瓊花會館建築瑰麗,為會館之最。

瓊花會館坐落於「優船聚於基頭,酒肆盈於市畔」的大基鋪,即後來佛山市紅強街區。會館門口有四條大柱,還有個亭子。館門口的牌匾是「會館」兩字,全館的面積比當時的祖廟還大。

瓊花會館共分三進,第一進是鍾鼓,繼後有可拆可合的臨時舞台;第二進是瓊花宮大殿,大殿前是天階;第三進是會所,每當戲行祖師華光帝誕辰的日子,戲行的藝人們就匯聚瓊花宮大殿祭祀華光帝。

瓊花會館附近,就是佛山大基尾河邊的瓊花水埠,方便坐紅船的伶人上岸或到其他地方演出。據說伶人最初僱用紫洞艇作為戲船,後來加上風帆,又在船身繪畫龍鱗、菊花圖案,船頭髹成紅色,因而稱為「紅船」。

作為粵劇的行會,瓊花會館有較為嚴格的管理制度,會館內設慎和、兆和、慶和、福和、新和、永和、德和、普和等八堂,分別統管所屬會眾。瓊花會館的出現,說明佛山已成為當時粵劇發展的中心。由此可見,粵劇在當時已經是盛極一時。

攤手五在這里以京劇崑曲教授粵劇藝人,建立了「瓊花會館」。這是粵劇界最早的戲行組織,佛山遂被稱為粵劇的故鄉。

當時,佛山多迎神賽會,逢神誕必要上演粵劇。

清代有一首竹枝詞描寫了這一盛況說:

梨園歌舞賽繁華,一帶紅船泊晚沙,

但到年年天貺年,萬人圍住看瓊花。

清代乾隆年間,廣東一帶比較安定,商貿發達。佛山更是商幫薈萃,娛樂要求更加興旺,因此吸引了一百多個外省戲班來廣東演出。這些外省班主要來自江西、湖南、安徽、蘇州等地。

另外,廣東省西部「下四府」,即高州、雷州、廉州、瓊州的演戲活動也很頻繁。每年的關帝、天妃、冼夫人一類神誕,都有演戲迎神的習俗。

閱讀全文

與粵劇文字logo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生各種丁丁圖片 瀏覽:951
超a的女孩子圖片 瀏覽:55
動漫情侶頭像qq頭像帶字圖片 瀏覽:957
霸氣睡姿的卡通圖片可愛 瀏覽:629
男生低頭坐著的喪氣圖片紅色 瀏覽:848
劍圖片動漫人物 瀏覽:831
人臉圖片女生正臉簡筆畫法 瀏覽:656
圖片背景透明文字不透明 瀏覽:908
編頭發發型女可愛圖片 瀏覽:168
女孩和貓圖片說明什麼 瀏覽:518
手提袋製作衣服圖片 瀏覽:54
椰子樹的圖片大全 瀏覽:409
萌系動漫少女圖片大全 瀏覽:764
空間動態圖片怎麼弄 瀏覽:166
萌的女生動漫圖片頭像 瀏覽:712
動漫適合男生做頭像的圖片霸氣型 瀏覽:860
申請單怎麼手寫格式圖片 瀏覽:242
布娃娃圖片及如何做步驟 瀏覽:753
兒童長發發型扎法圖片 瀏覽:454
word每頁插入4張圖片快速批量處理 瀏覽: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