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若彼岸花落盡,我陪你看落日流年
(2)一抹紅霞,笑如紅紗,落日催人顏中畫。風吹著花,緋陌如夏,確如丹心白了發。
(3)落日解鞍芳草岸,花無人戴,酒無人勸,醉也無人管
(4)人有年少無知時,花開終有花落日
(5)落日余暉那麼美好,我一直站在愛情之花綻放的地方,等著你來牽我的手
② 夕陽圖片搭配文字發朋友圈
一朝春去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靜水流深,滄笙踏歌;三生陰晴圓缺,一朝悲歡離合。 燈火星星,人聲杳杳,歌不盡亂世烽火。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過去,回不了當初。 烏雲蔽月,人跡蹤絕,說不出如斯寂寞。
③ 描寫落日的說明文
黃天祥《落日的幻覺》全文閱讀及教學參考
作者: 加入日期:07-09-11
20落日的幻覺[⑦]
黃天祥
早晨日出,傍晚日落,這是我們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你用心觀察過這樣的自然現象嗎?噴薄而出的朝陽與緩緩墜落的夕陽是否勾起過你美妙的遐思呢?你又是否思考過其中蘊含的一些科學道理呢?自讀本文,你會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人們都喜愛觀賞日出,無不贊嘆太陽升起時的壯觀景象。而對日落,卻很少有人去流連觀賞、吟詠描繪。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種感情的影響,「日薄西山,氣息奄奄[⑧]」。就連我們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⑨]」的詩句嗎?
其實,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樣壯觀、綺麗[⑩],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機會觀日落,它會使你神往:太陽靜靜地躺在西方地平線上,變得如此之大,顏色是那樣深黃、殷紅;它緩緩墜落,接近地平線時竟縮身變扁。若天空有雲,你會看見燦爛的晚霞;�煳拊疲�灰��腔贗罰�慊岱⑾直澈蟮奶煒罩邢殖鏨衩氐睦痘疑�禱。�禱⊥餉婊瓜庥忻饗緣牧粱 6�詘禱『土粱∩仙�耐�保�鞣教煒棧夠岢魷置勻說淖瞎猓�孀盤�艫淖孤洌�瞎庀亂疲�詠�仄較呤輩畔�А?上д庵置覽齙淖瞎獠⒉歡嗉�?BR> 日落確實很美,色彩絢麗,變化多端。可是觀賞者不會想到吧,這些奇異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覺,夕陽本身沒有任何變化。
天文學家早就發現,地球大氣會使光線散射。1871年,英國科學家瑞利[11]證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長波光要強得多,所以,陽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氣層中微小塵埃和空氣分子散射要比長波光——紅色光強10倍以上(這首先可以解釋為什麼天空總是蔚藍色的)。由於日落日出的時候,陽光所穿透的大氣層增厚,而黃、紅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時太陽看起來深黃、殷紅。一般地講,黃昏時空氣中的煙塵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顏色又不同於旭日。
由於地球表面和大氣層都是彎曲的,接近地平線的太陽的光線穿過大氣層時,其距離遠大於高層,所以進入底層的光線迅速衰減[12],再加上太陽沉入地平線後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現出天空中藍灰色的暗弧;而高層大氣密度小,光散射弱,就產生了暗弧上的亮弧。這種奇妙的大氣光學現象隨著太陽的下落而升向天頂,隨著黑暗的降臨而消失。至於美麗的紫光,是因為人眼的疊合效應,使通過大氣塵埃的紅色光與高層大氣中較純空氣的藍色散射光疊合而產生的。
太陽變扁的幻覺,不只出現在日落,太陽跳出地平線時也是如此。這是由於光通過空氣時,速度每秒減慢87千米,因而光線折射也隨之發生變化,所以,當落日下緣接觸地平線時,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寬度之比為26.5∶32,觀賞者眼睛裡的太陽自然就是扁的。
最令人迷惑的幻覺,是日落時的太陽看上去要比高掛天空時大兩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個巨大的玉盤遠掛天邊。但實際上,在大氣層外天文學家用各種儀器,包括用照相機拍照,已經證明黃昏的太陽與中午的太陽大小是一樣的。
研討與練習
一這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試根據課文內容填寫下表,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日落時的幻覺
產生幻覺的原因
二本文以說明為主,同時也運用了描寫的表達方式。試找出文中描寫的段落,看看作者描寫了怎樣的日落景象。課下自己去觀察日出或日落,然後寫一段描寫文字。
三比較:體會每組兩個語句的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
1.人們都喜愛觀賞日出,無不贊嘆太陽升起時的壯觀景象。
人們都喜愛觀賞日出,都贊嘆太陽升起時的壯觀景象。
2.就連我們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詩句嗎?
我們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詩句。
讀一讀,寫一寫
幻覺吟詠綺麗絢麗殷紅變化多端
日薄西山,氣息奄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20落日的幻覺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這篇文章介紹日落時一些自然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一篇事理說明文。
文章首先從人們觀注日出和而不太重視欣賞日落寫起,引用兩句古詩推測人們的心理,引出下一段對日落景象的描寫。描寫之後,用一個過渡段,點明這種奇異的景象其實是人的一種幻覺,引出下文對這種幻覺產生原因的說明。
第四段以下是全文的重點,闡述各種日落現象背後的科學道理。
落日顏色深黃、殷紅,是因為日落時大氣層增厚,而波光較短的黃色和紅色光則具有較強的穿透力。這是光線散射原理。
暗弧和亮弧的產生,既有光線散射原理,同時也是由於地球表面和大氣層都是彎曲的,高層和低層密度不同,從而造成了光線的暗和亮;而美麗的紫光,則是人眼的疊合效應造成的。
日落時肉眼看見的太陽是扁的,這是光線折射原理。有關折射原理,我們還可以參照「有關資料」中《長河落日扁》一文。
最後一段說明日落時的太陽看上去要比高掛天空時大很多。這一段沒有說明原理,而是用儀器觀察以及實際生活中的照相證明,所謂變大其實也是一種幻覺,而不是太陽真的變大了。
二、問題探究
1.作者在第二段描寫了日落時的哪些景象?
第二段首先用一句話概括,告訴我們日落的景象同樣壯觀、美麗、神秘而迷人。為什麼這么說呢?作者從三個方面進行描寫。一是太陽好像變大了,而且顏色深黃、殷紅。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線時也像變成扁的了。三是有雲時會看見燦爛的晚霞,無雲時則會出現另一種美景:背後的天空中現出神秘的藍灰色暗弧,暗弧外面還鑲有明顯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時,西方天空會出現迷人的紫光。
這些描寫,像日落時太陽變大、顏色深紅但沒有熱度、有時會出現晚霞等,我們不少人都有體會,而有些現象則不太容易觀察到,可適當引導學生要勤於觀察。
2.本文的結構安排有怎樣的特點?
文章先從日常生活寫起,並引用古詩文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動性。然後在說明前使用描寫的表達方式,用一段文字來描寫日落時的種種景觀,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在此基礎上,逐段說明這些景觀背後的科學道理。文章說明部分的順序,既照顧了第二段的描寫順序,同時也考慮到科學原理的復雜與簡單,所以是從顏色以及與顏色有關的暗弧、亮弧,說到太陽的外形以及大小。
練習說明
一這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試根據課文內容填寫下表,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本題通過理清文章的順序,了解說明文結構安排的一些方法。
日落時的幻覺
產生幻覺的原因
顏色深黃、殷紅
光線散射和波光長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氣層的彎曲,光線散射,大氣層不同的密度
西方天空出現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疊合效應
接近地平線時太陽變扁了
光線折射原理
太陽好像變大了
各種儀器觀察證明
二本文以說明為主,同時也運用了描寫的表達方式。試找出文中描寫的段落,看看作者描寫了怎樣的日落景象。課下自己去觀察日出或日落,然後寫一段描寫文字。
本題幫助學生了解在說明中恰當使用描寫,並引導學生勤於觀察。
第二段用了描寫的表達方式。有關日落景象的描寫,請參照「問題探討」。
寫描寫文字時,可以按日出(落)前→日出(落)時→日出(落)後的順序寫出特點。注意交待清楚自己的觀察點,既要抓住太陽的靜態特點,也要注意日出(落)時形狀、顏色、光線等方面的變化,同時還可以進行適當的聯想和想像。
三比較:體會每組兩個語句的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
本題是原句與改句的比較,通過比較,幫助學生了解一些特殊句式的表達效果。
2.人們都喜愛觀賞日出,無不贊嘆太陽升起時的壯觀景象。
人們都喜愛觀賞日出,都贊嘆太陽升起時的壯觀景象。
第一句用的是雙重否定句,強調每個觀賞日出的人都會贊嘆;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缺少這種強調的意味。
2.就連我們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詩句嗎?
我們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詩句。
第一句是反問句,強調古人也有這種情感,語意重;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只是客觀的說明,沒有強調意味。
教學建議
一、可以用有關日出或日落的描寫引出本文的教學,如巴金的《海上日出》等。也可以用學生學過的一些物理原理,如光線折射、散射等引出本文的教學。
二、本文結構比較簡單,可以讓學生快速閱讀,理清本文的結構順序。
三、本文所講的道理有些可能在生物課上已經學過,不妨藉此機會將這些道理再溫習一下。有些可能還不太懂,也不妨讓學生查查資料,互相交流。在弄懂這些道理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聯系實際,說說它們在實際生活、科技發明中都有哪些應用。
四、啟發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會觀察和積累。
有關資料
一、長河落日扁(李海滄)
我很喜歡唐代詩人王維寫的《使至塞上》這首詩,其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兩句,讀來自然、貼切,全無筆墨雕鑿痕跡。但是,從來也沒有從科學的角度加以推敲過。
前幾年,偶然東臨大海,隔著面紗似的薄霧觀看躍然而出的紅日。咦!剛升起的太陽竟是略有一點扁的。這使我想起了王維的詩,既然初升的太陽是扁的,落日怕也不會是圓的吧!碰巧,在一本書里找到了答案:落日是扁的,據觀察是橢圓形的,短軸約比長軸短1/5。後來,眼見又得到證實。
落日為什麼是扁的呢?這是光的折射現象在搗鬼。
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把筷子插入一隻盛水的杯子里,看起來筷子是折成兩段的,這就是光的折射現象。光在密度大的物質中跑得慢,在密度小的物質中跑得快。水的密度比空氣大,於是,光在水和空氣的界面上速度突然改變,造成光線曲折。
那麼在空氣中光線會不會曲折呢?也會。原來空氣的密度也不是均勻的。由於地心引力的關系,地球表面大氣密度大,越往高處空氣越稀薄,密度越小。這種密度的差別並不大,通常覺察不到光線由此產生的曲折。但是,太陽落山時,陽光斜著通過大氣,距離很遠,產生的折射已經可以使人明顯地感覺到。這種折射越貼近地面越強。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線曲折得不一樣,看起來就成扁的了。
在沙漠上或海面上,因為溫度變化造成局部空氣密度變化,也會使光線曲折。這樣,人們有時就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遠處景色,這就是所謂海市蜃樓。夏日炎炎之時,海水溫度低於空氣溫度,貼近海面空氣密度大。因此,處於地平線下的景物發出的光線成拱形傳播,向下折到我們眼中,看起來景物懸在空中,像是仙山瓊閣。我國渤海中的蓬萊仙境就是這樣形成的。沙漠里的情況則相反,沙石吸熱,溫度比大氣高,甚至放進一枚雞蛋也能煮熟。這樣,沙石附近空氣密度特別低,使遠處樹木發出的光線彎曲,自下而上折入我們眼睛,並且形成倒影。這使在荒漠上備受乾渴之苦的駝隊覺得臨近大湖、遇到綠洲了。然而終於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千百年來的這些海市蜃樓,曾引起人們多少美妙的想像!
光的折射現象給人們帶來的好處倒是實實在在的。三四百年來,利用這種現象設計製造的放大鏡、望遠鏡、顯微鏡等光學儀器,使人們見到了秋毫之微末、天體之宏大,大大擴展了我們的眼界,為發展人類文明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看來,天天見到的落日之中還有一些科學道理呢!當然,我們不想以此來奚落王維;改他的佳作也大可不必,詩終究是詩。我們只想用此說明:司空見慣、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學道理。
(選自1980年1月11日《上海科技報》)
二、描寫日出的有關片段
(一)
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時天還沒有大亮,周圍非常清靜,船上只有機器的響聲。
天空還是一片淺藍,顏色很淺。轉眼間天邊出現了一道紅霞,慢慢地在擴大它的范圍,加強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陽要從天邊升起來了,便不轉眼地望著那裡。
果然過了一會兒,在那個地方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紅是真紅,卻沒有亮光。太陽好像負著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後,終於沖破了雲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顏色紅得非常可愛。一剎那間,這個深紅的圓東西,忽然發出了奪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發痛,它旁邊的雲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時太陽走進了雲堆中,它的光線卻從雲層里射下來,直射到水面上。這時候要分辨出哪裡是水,哪裡是天,倒也不容易,因為我就只看見一片燦爛的亮光。
有時天邊有黑雲,而且雲片很厚,太陽出來,人眼還看不見。然而太陽在黑雲里放射的光芒,透過黑雲的重圍,替黑雲鑲了一道發光的金邊。後來太陽才慢慢地沖出重圍,出現在天空,甚至把黑雲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紅色。這時候發亮的不僅是太陽、雲和海水,連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這不是很偉大的奇觀么?
巴金《海上的日出》
(二)
我卻看到了一次最雄偉、最瑰麗的日出景象……突然間從墨藍色雲霞里矗起一道細細的拋物線,這線紅得透亮,閃著金光,如同沸騰的溶液一下拋濺上去,然後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沖。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光明的白晝由夜空中迸射出來的一剎那。然後在幾條藍色雲霞的隙縫里閃出幾個更紅更亮的小片。開始我很驚奇,不知這是什麼?再一看,幾個小片沖破雲霞,密接起來,溶合起來,飛躍而出,原來是太陽出來了。它晶亮耀眼,火一般鮮紅,火一般強烈,不知不覺,所有暗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工夫,我看見飛機的翅膀紅了,機艙座里每一個酣睡者的面孔紅了。
劉白羽《日出》
(三)
我們在黎明的曙色中等待了大約半個鍾頭,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輝映著朝霞,賽似剛從高爐里傾瀉出來的鋼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張開眼睛直視。過了一會兒,紅日冉冉上升,光照雲海,五彩紛披,燦若錦綉。那時恰好有一股勁的山風吹來,雲煙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雲海中時隱時現,瞬息萬變,猶如織錦上面的裝飾圖案,每幅都換一個樣式。這樣的景色霞光,我們就是在彩色圖片和彩色電影中也很難看得到的。
黃秋耘《黃山秋行》
(四)
等著,等著,天色由黎明的魚肚白色,逐漸成淡藍色。大家全神貫注的凝視對面的山峰,中央山脈的頂峰亮了,接著一片霞光四射,只一眨眼,如輪的旭日躍升而出。先是一角、半圓、全圓,剎時萬道金光投向大地,山林亮了,幽谷亮了,溪水也亮了,四野青翠欲滴,陽光普照大地,又是嶄新的一天!
鮑曉暉《阿里山今昔》
--------------------------------------------------------------------------------
[①]選自《承教小記》(華漢文化事業公司2006年增訂第廿二版)。小思,本名盧瑋鑾,香港作家。
[②]〔收斂(līǎn)〕收攏,合攏。
[③]〔聒聒(guōguō)〕持續嘈雜,使人厭煩。
[④]〔17年〕不同種類的蟬的幼蟲在地下生活的時間不一樣,有三年到五年的,最長的是17年。
[⑤]〔寬恕(shù)〕寬容饒恕。恕,饒恕。
[⑥]選自《幻思——席慕蓉散文賞析》(南海出版公司1989年版)。席慕蓉,台灣畫家、作家。有詩集《七里香》、散文集《有一首歌》等。
[⑦]選自《科學與生活》1982年第6期。標點符號略有改動。
[⑧]〔日薄西山,氣息奄奄〕語出晉李密《陳情表》。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陽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將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將沒落。薄,迫近,靠近。氣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斷氣的樣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將沒落。
[⑨]〔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語出唐李商隱《登樂游原》。西下的太陽無限美好,只是再美好,也已接近黃昏時刻。意思是維持不了多少時間。
[⑩]〔綺(qǐ)麗〕顏色美麗,多用來形容風景。
[11]〔瑞利(1842-1919)〕英國物理學家,在聲學、光學、電磁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1904獲諾貝爾物理獎。
[12]〔衰減〕減弱,減退
④ 描寫日落的片段
暮藹中的夕陽未曾引起過我的注意,因為身處小城鎮的我沒有機會領略雄偉和大美,至多可以覓來「長河落日圓」「夕陽無限好」此類詩句來安撫渴望美的心。可是,高建群的震撼也讓我震撼了。三次落日的景象如三幅巨畫展現於眼前。 評論家說高建群是一個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義色彩的寫作者,就這篇文章來說,我認為是中肯的。 美學范疇里有個詞叫崇高,區別於優美它呈現出的是一種庄嚴、偉岸的美。這主要是因為人的主體與自然界的客體相互處於矛盾的激化之中,羅布淖爾荒原的空曠、死寂讓人的血液冰涼,讓人的心冰冷。還有什麼值得留戀?即使有音樂。薩克斯吹奏出的是夢幻般死亡的感覺,這種死亡的感覺就像黑戈壁上彌漫的瘴氣,纏繞著倍感蒼涼的心。在此時此地,人可能更多的想到的是逃離,盡管有人就是追逐荒涼而來。是什麼讓作者暫停住腳步?是驀地回頭一瞥留意到的那一幕:空曠的西地平線上,一輪血紅的落日停滯在那裡。……我們,我們的車,還有剛才死氣沉沉的羅布淖爾荒原的黑戈壁,此刻都罩在這一片迴光返照中。我們互相看著對方的臉,每個人的臉都泛著紅光。我們感到自己像在畫中。讀到此,我也感覺走進那時那境地,是作者用文字在播放音樂,讓我們的靈魂在〈〈泰坦尼克號〉〉的音樂聲中顫抖。這音樂不僅加強了落日的輝煌之感,而且進一步引發了深深的思考:死亡原來也可以是一件充滿庄嚴和尊嚴的事情。落日將要隕落前的絢爛,是永恆的大美!文章不僅有激情和文采,更重要的恐怕莫過於智慧的深度了。我們不必旁徵博引,來證實這世界上有許多尊貴的死亡,就用那艘船的沉沒來細看人性的光華。災難突然降臨,老船長穩握舵輪,老夫婦靜卧床鋪,提琴手安然演奏,把生命讓給婦幼的人們,在海水中永生。愛,為愛而死,現實理性的人們可能不屑於此,因為不愛護自己生命的人如何保護他人的箴言禁錮著思想,可是,誰骨子裡不渴望一點浪漫、些許瘋狂?更何況,在冰冷海水中的傑克無怨無悔,他的愛鑄就的價值該超過那顆「海洋之心」吧!落日前的從容,綻放的大美就如燦爛的煙花,瞬間也成永恆。我想高建群是喜愛羅曼·羅蘭的,否則他不可能提到約翰·克里斯朵夫,這是一位滿懷生命熱情卻又遭到敵對世界誤解的極其誠懇的藝術家,他是羅蘭的理想主義之構想,豪放的風格適合英雄的人物,所以高建群是會追隨羅蘭的崇高的,哪怕是用日出來烘托日落。 三次落日的描寫不用一一道來,可讀者不得不注意作者對三次落日的安排。第一次的柔和、美麗、安謐為第二次的庄嚴神聖作了很穩定的鋪墊。第三次,落日不見,看到的是燦爛、熱烈、誇張的火燒雲,隱藏了主角,隱藏不了的是作者的深意。因為一片紅光中有匆匆的背影正向歷史深處走去,回憶慢慢蘇醒,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的英雄之氣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在第三次描寫中沒有看到的落日的影子,而且這增強了文字的厚重感。這讓我想起了余秋雨,他的〈〈行者無疆〉〉讓我覺得讀萬卷書真的敵不過行萬里路,盡管評論家不斷在批判他大散文中的硬傷,可是我覺得他的文氣比那些小資情調的散文寫家們要強上百倍,而這種文氣緣自於歷史文化的底蘊。而高建群也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著文化之旅,所以他不僅是沾了西部的光,所以他的落日才讓人震撼。 我還想說的是,西域的特質不僅醞釀了粗獷,細膩也是散文家特有的觸角,大西北的 背景遮擋不了作者潺潺的情感之流。 第一次的落日,作者用了一個比喻:輪子。教此文時,我還特意讓學生多作了一番比喻。餅、乒乓、盤子、蛋黃,林林總總的比喻出現,再加上作者寫第二次落日時用的「硬幣」,似乎只有輪子才更貼切,估計就是作者自己也無法再超越,這細微處不正見出散文家該有的細膩嗎? 《西地平線上》被編入教材時刪除了很多段落,個人覺得有該刪的,也有不妥的,這倒讓我特別留心文中描寫第三次日落結束時的一句話:接著就是中亞細亞那著名的白夜了。這句話的價值何在?我還讓學生討論了一番。不可能是為了提到另一種獨特的天文現象,只能從散文詩意的角度考慮,細琢磨,落日之後應該是黑暗,而作者卻要讓黑夜天空明亮,或許這就是對落日的刻骨紀念吧。 文章結尾處才提到奉行「雄偉」和「大美」的兩位畫家,日本的東山魁夷和中國的張大千。東山魁夷的風景畫中不出現人物形象,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對人生的強烈情感。高建群對落日純粹的描寫不是正和東山魁夷相通嗎?關於張大千我只想說說他的大寫意的荷花,畫中的主體通常都是一朵或幾朵舒展開的花瓣,中間露出蓮蓬和花蕊。花瓣雙勾,但不過多敷色或墨,只在勾線處用少許淡色或淡墨,在花瓣的尖部用濃色或濃墨勾畫,花蕊用藤黃和大紅點出,清新淡雅,讓人百看不厭。敦煌歸來,他的荷花卻為一變,明艷中現拙厚,清新中見精神,煌古壁畫的神采風韻,沉寂了千年之後,在張大千的筆下得以重生! 荷花、落日看來就不僅是大自然的饋贈,有了作家的再創造,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絕好的融合在一起,這就是大美。 看來新教材的選編的文本並不是說只給人全新的視覺感受,更應該讓人產生全新的心理體驗,而這種全新又不是孤立的,是與社會、生活、歷史等相關聯的。當然,更關鍵的是這樣的文章使人對於美的感受永遠不可能喪失。所以學生是可以從這樣的文字中獲得素養的提升的。 永恆的落日,世間之大美。
2
日落 我站在窗前,凝望著那朵毫無瑕疵的白雲,或許是在藍天的襯托 下吧,她顯得出特有的純潔與端莊,正如同淑女般漫步在天空中。忽 然,她一下子漲紅了臉,變得是那麼的羞澀而又嫵媚。 是誰驚動了她?我回頭望去,只見一輪紅日正在緩緩滑落,將西 邊的天空染得通紅。哦,是夕陽。瞧,那夕陽邊的雲霞,好似得到了 夕陽的賞賜,變得欣喜異常,時而圍坐一團,傾訴衷腸;時而圍著夕 陽跳起了探戈;更有自我陶醉的,遠離他人,自我欣賞……看得出他 們的心情都不錯,臉兒也都是紅紅的,泛著金光。 夕陽或許是受了鼓舞,越發的精神了。他周圍的一切也因此變幻 出無窮的魅力。那一排排黃色的屋頂變得金燦燦的了,那家家戶戶窗 戶上折射出的光匯聚在一起,給小區灑上了一層特殊的光,彷彿將人 帶入了仙境一般;小區里那一片樹林也好似抹上了一層淡淡的油,愈 加翠綠誘人了。沿著小區盡頭流去的那條小河,此時也有了別樣的感 覺,靜謐而不乏溫馨…… 漸漸的,夕陽收斂起他最後的光芒,還來不及說一聲再見,便垂 下頭去,合上了雙眼,靜靜地睡去了。再看原先的那群追隨者,也適 時收斂起興致,變幻成暗雲,等待夕陽的再次到來。 在祖國的西南邊疆雲南省西北部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有一個叫黎明的地方。 這里主要居住著我國的僳僳族同胞。他們是一個崇拜太陽的民族。當地僳僳族中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他們的祖先為了得到更多的陽光,便追趕太陽來到這里。他們的祖先發現這里每天日出三次,便認定這里是陽光最多的地方,一定是太陽的故鄉,也是他們安居的樂土,於是便在這里定居下來。 原來黎明這個地點在一個群山環抱的山谷中,四周高峰林立,拔地而起的紅色砂岩峰叢把南方的天空割成鋸齒狀。每到冬至日(12月22日)前後,太陽在南方的天空中離地面很近。所以早晨太陽升起後不久,在南方鋸齒狀群峰間的狹窄天空中行走不到一個時辰,又落到了另一座峰巒後;正當人們為這峽谷里白天短暫而驚嘆不已時,第二座雄奇峰巒的西側竟又射出萬道霞光,太陽好像又升起了一次。如此循環往復,天上的太陽好像被黎明這個地點的美景深深吸引似的、流連忘返而不斷來回穿行其間。太陽每過一個山尖,猶如重新升起一次。便出現了彷彿一天三次日出日落的現象。這就是所謂的「黎明黎光」 的奇景
⑤ 唯美日落圖片,此刻心情,怎麼寫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倘若有你,黃昏也不失為一道風景~
⑥ 這晚霞照片怎麼描述才好
我個人感覺照片上的晚霞我給的描述是夕陽西下的晚霞,我不知道你看到照片上的情景,會給出什麼樣的答案,或者是夕陽下的彩虹,我個人認為都可以。
⑦ 日落攝影解說詞
在攝影中,黃昏的光線有著最豐富多樣的變化,是最理想的風光攝影素材之一。但是絢麗的景色稍縱即逝,要把日落和晚霞拍好,往往在技術上有很苛刻的要求。本文我們以日落中的光線和時間為重點來認識如何拍好日落。 拍攝准備:
由於太陽的實際距離很遠,即使使用200mm的鏡頭也只能在畫面中留下指甲大小的圖象。筆者建議大家使用帶長焦鏡頭的DC。太陽下落後,光線的亮度將明顯下降,慢速快門配合長焦拍攝,三腳架必不可少。黃昏的時候地面上會有晚霞遮蓋著太陽散射的光線,顯現出一輪沒有光芒散射的太陽,這就是拍攝日落的時候了。當太陽光開始減弱,周邊天空或者雲彩開始出現紅色或者黃色的晚霞時就開始拍攝,朝霞或者晚霞的變幻是無常而且迅速的,在實際拍攝之前最好預先在印象中構個圖,以免造成手忙腳亂。
曝光:
拍攝日落時曝光量很難掌握,這是因為光線變化太快,一般可以以畫面中央的亮度為曝光依據。測光以天空為主要對象。一旦曝光過度日落時的氣氛難以反映。攝影者可將曝光控制在曝光不足半檔至一檔,由於太陽的亮度始終要比天空高得多,如果天空的曝光過於充足,太陽必定會過曝,所以在拍攝的時候要對天空測光曝光。直接對著太陽,曝光讀數總是不準。這樣會導致畫面上只有太陽,而其餘部分卻曝光不足。 大多數時候寧願照片稍微欠曝也不要過曝,以背景進行曝光測定,能使主體曝光嚴重不足,形成強烈的剪影。可以將相機的測光模式選擇為「點測光」,接下來對天空進行測光,如果自己的相機有曝光鎖【AE Lock】,按下【AE Lock】鈕,將曝光值鎖定(有些DC半按住快門鍵以鎖定)。之後重新調整構圖,以剛才的曝光進行拍攝,這樣就可以拍出完美的剪影效果。如果拍攝日落的時候測光不位於天空,那麼照片中的其它物體會顯得比較明顯,導致太陽不夠突出。如果過將測光對准天空,那麼便能襯托出太陽這個主體。
選擇白平衡:
數碼相機有豐富的白平衡效果可以代替簡單的濾色鏡。一般DC的白平衡都包含了:日光、陰天、燈管、白熾燈。當選擇日光白平衡的時候畫面最偏黃色、選擇白熾燈白平衡的時候畫面最偏藍色。在拍攝日落的時候,建議選擇自動白平衡或者日光白平衡,拍攝出來偏黃的色調很能表現出夕陽的氛圍。
雲的因素:
雲在拍攝中是自然的反光物體,它能傳播太陽的光線,從而不斷變化著拍攝效果。雲也可以作為作拍攝的主要題材。但要注意觀察當天邊的雲遮住落日時,光線會從雲後邊緣四處射出,使照片增加極為艷麗動人的效果。光線會從雲後邊緣四處射出。日落時,太陽顯得又大又園,若周圍有火燒雲,景緻相當迷人。為正確曝光,也應該設計幾種曝光方案組合拍攝。如果要利用前景表現出天空的夕陽景色,前景往往被處理成剪影的效果,剪影效果照片的獲得充分利用了主體與背景受光的差異。一般來說,日落時的逆光是很容易表現出剪影的效果的,因為這時的光線最柔和,提前選好位置和角度。等待太陽落下地平線,由紅變橙黃色,或由橙黃色變紅時,看上去又不刺眼時,是拍攝的最好時機。有時當太陽隱藏到雲彩的背後時,雲彩的周邊會出現一條亮邊,這樣的景色也是非常適合拍攝的。但是由於雲彩的變幻無常,所以要求攝影者在拍攝的時候要注意觀察,注意抓住按下快門的時機。在以拍攝雲彩為主體的時候,一般來說要將測光點對准雲彩來測光,但是同時要注意不要讓太陽過曝。雲彩在拍攝中是自然的反光物體,它能反射或者折射太陽的光芒,從而不斷變化著動人的形象。雲彩在很多優秀的日落作品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雲彩也可以作為作拍攝的主要題材。
水的因素:
拍攝水面倒影會使日落的照片增色,平靜的海面或湖面能反映天空中的景物。呈現出如鏡中一樣的影象,而拂過水面的微風總是會擾動這種倒影。在水面上留下條更加耀眼的光線,並從地平線到畫面的前景之間勾畫出一條光路。當太陽漸漸下落時,這條光路會延伸到你的眼前。在水邊拍攝的時候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構圖的因素。不少優秀的日落攝影作品都是在水邊完成的,因為在日落的時候,波光鱗鱗的水面倒映出美麗的彩霞,水面上的船隻帆影給畫面平添了幾分生動。拍攝水面倒影會使日落的照片增色,平靜的海面或湖面能反映天空中的景物。測光的時候,一般是選擇平均測光模式,這樣才能使整個畫面的光線分布均勻,不至於過曝或者欠曝。
特殊效果:
日落的時候光圈的運用是十分值得注意的。用小光圈進行拍攝,能使太陽呈現星星狀光芒的效果,光圈越小,這種效果就越明顯。
總結:攝影其實就是在玩光,拍攝日落的場景把握得當,光影可以得到淋漓盡致的描繪。黃昏時分的光線偏暗,曝光一定要足。理論歸理論,提高自己攝影水平的最佳途徑還是只有自己拿起相機實地拍攝幾張。
⑧ 發朋友圈風景冬日日落照片配什麼文字
冬日夕陽,如此珍貴。因為雖是夕陽,卻依然讓我們感受到了溫暖。
在寒冷冰封的冬日,陽光與寒冬抗衡,冷與暖的較量反復上演,萬物成了觀眾,看它們無聲的表演。直至紅日西斜,陽光仍試圖釋放自己最大的熱度,以穿透寒冬的漏洞,給我們帶來最後一絲溫暖。
冬日夕陽的美也是無與倫比的。那魔術似的色彩搭配、光影交融,自然、美麗、熱烈。放眼望去,遠處的樹木、建築物已融入暗黑里,只見星點的燈光,天際上漸變的淡黃色與泛藍色交匯融合,可能只有頂級的調色師才能將這色彩渲染出來吧!正是在這美的光輝沐浴里,一切心裡的寒意都會悄悄地消融。這種美讓人愜意、讓人遐想、讓人溫暖
夕陽,從現實角度講,的確只是一種大家習以為常的自然景觀。那麼多年,我從沒有真正去在意它、體會它。直到當下,面對夕陽,我竟然有了這么多感受,感受到了愛,感受到了美,感受到了溫暖,甚至有了戰勝困難與挫折的信念。這或許也是一種成長的體現與生活的積淀吧。正如夕陽本身:落下,見證成長;落下,存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