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颜氏家庙碑的拓本信息
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颜真卿》第五册所刊张玮藏的宋拓本(简称张本)与故宫博物院马子云、施安昌着的《碑帖鉴定》所刊的故宫藏本(简称马本)有较大差别。主要差别有:①“昔”字上部第四“人”字末笔,张本为长顿笔,马本为捺笔;②“ 祠”字右竖钩,张本细弱无力,马本劲健有力;③“阳冰”二字,张本无损,而马 本“阳”字下部第二撇有损。张本、马本均系剪装本,看不出整碑风貌。北京图书 馆藏整拓本,与西安碑林原石相符,而与张本又有重大差别。主要有:①“昔”字 上部第四个“人”的末笔,张本为长顿点,北图本为捺笔。②“祠”字右竖,北图 本较张本为粗,可见剜痕。③首行,“议大夫”三字,北图本稍损,而字画清晰完 整。 张本“议”字残去左下大部,只存半字;“大”全损,不见字形;“夫”字捺 笔残半。④首行下,宋太平兴国七年八月廿九日李准跋刻,张本字迹虽清晰,但脱 漏三十三字,计有“樵”下脱“叟之所”三字,“下”下脱“告”字,“立于”下 脱二十九字。另,张本脱碑末“太平兴国七年八月廿九日重立李延袭记”篆书跋刻。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张玮旧藏本
西安碑林拓本
㈡ 颜家庙碑每个字多大
大概在4厘米左右。
《颜家庙碑》,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铭并序》,是颜真卿为其父亲颜惟贞镌立,撰文并书,唐代篆书名家李阳冰篆额。
镌立于唐建中元年(780年),碑高338、1厘米,宽176厘米。二十四行,行四十七字。碑侧各六行,行五十二字。碑后有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李准重立时的跋文。原碑现藏西安碑林。
有人以“大、重、朴、厚、严”五个字来概括《颜家庙碑》的特点,实在是十分妥帖的。颜真卿的后期书法,并不追求“冲淡恬逸”的贵族情调,而是出以更为平易近人、更为通俗易懂、更为工整规矩的世俗风度,创造了一种方正庄严、齐整大度、“不复以姿媚为念”的新书法审美观,特别是吸收了南北朝以来的民间书家的新鲜养分,把在民间酝酿已久的书法革新运动推向了高潮。
创作背景:
《颜家庙碑》是公元780年(唐建中元年)7月立,碑存西安碑林。 碑四面环刻,碑阳24行,行47字。碑阴同两侧各6行,行52字 。额篆书“颜氏家庙之碑”六字,为李阳冰书。是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所立,记载家族世系情况。
《颜家庙碑》是颜真卿七十二岁时作,笔力雄健、结体庄密。隋代与初唐的楷书,多以运指为长、结字左紧右舒,呈欹侧之势。颜书则加强了腕力的作用,巧妙运用藏锋和中锋,形成力透纸背的效果。又横轻竖重,似有立体感觉。
颜真卿正书,横画端平,左右竖笔略呈向内的弧形,这不仅造成庄重感,而且使整个结构圆紧浑厚,富有强大的内在力量。这一切都是突破旧格局的创新。《颜家庙碑》是“颜体”的典型之作,也是颜真卿传世碑刻中最后的巨作。该碑宋代拓本第三行“祠堂之颂”的“祠”字中,“司”勾笔完好,明拓已剜粗。
㈢ 谁有颜勤礼碑拓本,扫描件都行,要适合初学者的
网上下载一部即可。
㈣ 颜体 勤礼碑文原帖
1、①简介:《颜勤礼碑》,唐颜真卿撰文书丹,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楷书,碑文一通。残石175×90×22厘米。碑四面环刻,存书三面。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左侧5行,行37字。 右侧上半宋人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十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现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颜勤礼碑》在拙重中见挺拔雄肆之气概,《麻姑仙坛记》则在宽博中见空灵洞达之韵度,堪称颜楷的双峰并峙。
②创作背景:
此碑全称《唐故秘书省着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颜勤礼乃颜真卿曾祖父,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时,年71岁。此碑在欧阳修《集古录》中曾有记载,但清《金石萃编》等书却未着录, 可见此碑在北宋时尚为人知。元明时被埋入土中, 至民国年间才重新发现。 据宋伯鲁1923年的题跋称:此碑1922年10月曾由何梦庚得之于西安旧藩廨库堂后土中,时碑虽已中断,但上下都完好,惟其铭文并立石年月,因宋时作基址而磨灭。初出土拓本,“长老之口故”之“故”字,当断处有断线纹,但不损笔画。其后“故”字下泐。首行“碑”字右竖笔未损。
㈤ 颜真礼碑是唐代着名书法家谁的作品
《颜勤礼碑》,唐颜真卿撰文书丹,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楷书,碑文一通。残石175×90×22厘米。碑四面环刻,存书三面。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左侧5行,行37字。 右侧上半宋人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十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现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颜勤礼碑》在拙重中见挺拔雄肆之气概,《麻姑仙坛记》则在宽博中见空灵洞达之韵度,堪称颜楷的双峰并峙。
㈥ 帮帮忙看看这个颜真卿多宝塔碑的拓本是什么年代的 有没有价值
民国的 是木板翻拓的
㈦ 颜真卿勤礼碑最好的拓本是哪个朝代的 谢谢!
缬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着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唐大历十四年(779)立。石旧在陕西西安,宋元祜年间石佚。1922年在长安旧藩廨库基中重出时,碑已中断,今存西安碑林。正书。四面刻,三面存14行,行38字以石久埋土中,未经椎拓、剔剜,故?铩如新,神采奕奕,书法气势磅礴,雄迈清整,为颜氏晚年佳作,重出土石断处每行缺一二字。重出土初拓本末行“长老之口故”之“故”字正当断处边缘而笔画尚未损,未几即损,陕西人民出版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有影印本。有重刻本,字口光滑。
颜体书法的主要特点是:在笔法上,追根究源,即使转为主的笔法和篆籀,汉简、民间藁草有机糅合起来。在结体上,变古法结体左倾右扬的侧面形象为水平式的正面形象,一改中宫紧凑,布白于字外的辐射状结体为中宫舒宕,布白于字中的结体,为大字书法的创作开辟了道路。“宋四家”中的苏、黄、蔡都得力于颜字,清代中叶的钱沣、何绍基、翁同?都在颜字上下过功夫,钱得严整,何得秀拔,翁得厚重。
㈧ 颜勤礼碑的介绍
《颜勤礼碑》,唐颜真卿1撰文书丹,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楷书,碑文一通。残石175×90×22厘米。碑四面环刻,存书三面。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左侧5行,行37字。 右侧上半宋人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十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现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颜勤礼碑》在拙重中见挺拔雄肆之气概,《麻姑仙坛记》则在宽博中见空灵洞达之韵度,堪称颜楷的双峰并峙。
㈨ 颜卿礼碑有哪些特点请各位详细介绍一下!
颜勤礼碑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楷书,碑文一通。残石175×90×22厘米。碑四面环刻,存书三面。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左侧5行,行37字。 右侧上半宋人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十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现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颜勤礼碑》在拙重中见挺拔雄肆之气概,《麻姑仙坛记》则在宽博中见空灵洞达之韵度,堪称颜楷的双峰并峙。
编辑本段颜勤礼碑简介
此碑全称《秘书省着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颜勤礼乃颜真卿曾祖父,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时,年71岁。 此碑在欧阳修《集古录》中曾有记载,但清《金石萃编》等书却未着录,可见 此碑在北宋时尚为人知。元明时被埋入土中, 至民国年间才重新发现。 据宋伯鲁1923年的题跋称:此碑1922年10月曾由何梦庚得之于西安旧藩廨库堂后土中,时碑虽已中断,但上下都完好,惟其铭文并立石年月,因宋时作基址而磨灭。初出土拓 本,“长老之口故”之“故”字,当断处有断线纹,但不损笔画。其后“故”字下泐。首行“碑”字右竖笔未损。 注释:颜:指颜真卿
编辑本段笔法特点
《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书法最为成熟时期的佳作之一,其结构具有端庄豁达、舒展开朗、动静结合、巧拙相生、雍容大方之特点。其用笔横细竖粗,藏头护尾,方圆并用,雄健有力。竖画取“相向”之势,捺画粗壮且雁尾分叉,钩如鸟嘴,点画间气势连贯。碑中的字,同样的点画有不同的变化,生动多姿、节奏感强。此碑重法度、重规矩,具有大唐盛世之气象。 笔法是指写字点画的用笔之法。从广义上说,笔法包括执笔法和用笔法,从狭义上讲,笔法即指“用笔”法,也就是写出各种不同形态点画的方法。汉字书法的每一个笔画都是由起笔、行笔、收笔这三个步骤,通过纵横两个方面的运动来完成具体形象的,现将常用的笔法分述如下: 藏锋:是指起笔而言,当某一笔画起笔时,笔锋先向相反方面逆行,待笔锋“折”或“转”后再写笔画。起笔处笔锋藏在画内,使之不露痕迹。(见图一) 露锋:是指起笔与收笔而言,在此主要指收笔。当某一笔画要收笔时,笔锋逐渐提起,至收笔处笔锋露于画外,呈尖状。(见图一) 回锋:是指收笔而言,即笔画写到结束时,笔锋转为逆方向轻回收笔。(见图二) 抢锋:也称“虚抢”、“空抢”,是露锋起笔和露锋收笔时采用的运笔动作。即在露锋起笔时先在空中作一个藏锋动作,然后再入纸作笔画的起笔。在露锋收笔时,也按有往必回、无垂不缩的要求把锋在空中回缩。 中锋:在行笔过程中,使笔锋在笔画的中间运行。中锋行笔可使点画墨色均匀,沉着有力。侧锋:行笔时锋尖偏在笔画一边,笔画呈一边齐一边虚,扁薄而无立体感,写书忌之.按笔和提笔:按笔是指笔往下顿的动作;提笔指笔毫不提离纸面,与按笔相对,可形成由粗到细的线条变化。 顿笔:按笔较重称为顿笔,较轻称为蹲笔 挫笔:是指笔画顿笔后,不提不按而作位置移动的微小动作,帮助顿笔取得完美的效果,颜字多用之。(图四) 方笔和圆笔:有棱角者为方,无棱角者为圆。方笔用折法,其特点斩截爽利,具有张力;圆笔多用转法,其特点圆劲饱满,外柔内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