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下站去哪”在太行山深处的悬崖上,找到这样一处奇观
一大早开拔,奔赴冷门的金灯寺石窟。在山西长治平顺与河南安阳林州交界的群山中,金灯寺“镶嵌”在悬崖之上,奇巧险峻。
这里最早开凿于北周,明代大规模扩建,因为地处偏僻而鲜为人知。也好,这太行山深处的宝藏,就被好好地留存了下来。
TEMPLES
太行山深处 神奇石窟寺
从长治市中心到金灯寺只有70多公里,却要开2个多小时,而且路况很不好。山西的基础设施啊……
金灯寺已到山西河南交界地带,本想看完之后直接进安阳,但这样走不通——因为没有路!只能原路下山再绕国道,和回到长治走高速时间差不多……
不过路确实不好修,临近目的地时要走近20公里盘山路,一点点“蹭”进太行山最深处。
距离山门4、5公里的地方有人设卡收费,门票20/人+车10块,倒不贵。进去接着盘山而上,不久便能看到古朴的石塔群。
金灯寺
始凿于北周,明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扩建。石窟开凿于山巅自然形成的石凹内,坐北朝南,依崖布列,现存七进院,洞窟14个,佛龛37个,摩崖造像500余尊。木构建筑有延寿殿、关公殿、丈八佛殿等34间,寺内保存历代碑、碣20余通。
金灯寺顶有巨崖当空,寺下俯万丈深渊,由东往山形成了藏奇纳胜的一进七院格局。现存殿堂多具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各院均有殿堂,自成一体,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大佛殿、关帝殿、聚仙楼、地藏阁等,山腰北崖凿有大小十四个洞窟。
传说,金灯寺起初叫宝岩寺,后来寺里的芈禅师惊奇地发现每到夜晚就有两盏金灯由东而西飘入寺内,寺内顿时金光满照,所以便把宝崖寺改名为金灯。传说终归传说,不过有住客说,住在金灯寺内,每晚不管有无月亮,数米内的东西均可看清,读书写字,穿针引线也不会出错,堪称奇观。
寺外的塔群相传是金灯寺创始人芈禅师的安葬处。“芈禅师法名静真,先在着名的悬山寺修行,后又到陕西两当山庵中苦炼,后来他云游四方,最后登上风景独特的林滤山,心中不胜欢喜便在这里落脚,创建了金灯寺”。
佛塔很古朴,但疏于管理,地上有不少垃圾。
下了小山坡,进寺之前有处观景台,可以望见连绵的太行山,和远处若隐若现的山顶小亭。
寺门比较破败,给人一种年久失修的感觉。
不过进门便可以见到崖壁上的佛雕残痕。
第一进依山有座小亭,还挂着不知什么年代的一口钟。由于基本没开发 旅游 ,钟可以随便敲,免费。
随后是座很新的佛堂,里面全是新修的塑像,不看也罢。
再向里走,便是金灯寺最大的水陆殿。
水陆殿
又名水罗殿,面积约125平方米,上置平顶,下面池沼晶莹,泉水从西北石隙中涌出,清澈见底。沼上凿有田字石堤桥,游人可沿桥观赏。摩崖上雕有规格大小相等的千佛。窟的外檐就山崖凿作,建成殿堂,中心辟门,方形檐柱上横施“额枋”,布局错落有致,雕刻十分优美。
寺内有明代石碑多通,说明石窟是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先后开凿。明间扇面墙前后均有高出水面约50厘米的长方形佛台,正面并坐三佛像,背面倒坐三大士像。后面佛台上亦并坐三佛。前槽为八角形金柱,宝装莲瓣柱础。窟顶有精美的佛龛和主形藻井,藻井四周雕造佛像。四壁浮雕水陆画,上部周围亦雕佛、菩萨、罗汉等像,仪态灵活多样。第五进院中第十二窟规模较小,浮雕文殊菩萨故事。其余洞窟凿弥勒、伽蓝、千佛、观音、罗汉、太山神等,神态各异,别具风格。
说得这么热闹,但当天去时,水陆殿关闭维修了……
建在水中的石窟,这在全中国也算是珍惜的奇观了。扒着门口的铁围栏向里看,可隐约望见精美的雕刻。
看不清,就稍微向里跨了一步,好家伙,不知道从哪冒出一个工作人员,冲我这顿喊。喊了一堆我听不懂的话之后,就进屋做饭了……我经历了什么魔幻剧情?
得,只能依靠寺里挂着的照片来想象大殿里的精美佛像了。
继续往里走,还有 大大 小小若干石窟,佛像大都比较残破。
还有很惊悚的画面,也许是“十八层地狱主题”。
据说,因为金灯寺历代屡遭兵变之毁,再加上地处僻壤,交通不便,并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限制,所以建筑比较简陋,甚至可以说是粗糙。石窟雕刻也比较“粗犷”。
有的石窟还上了锁,可以看见里面的佛像更加破旧,旁边还摆放着农具。
靠近山崖边缘回望,可以望见寺庙的全貌。无论怎么“粗糙”,临着万丈深渊平地起殿,依然足够震撼了。
远处山顶的亭子孤零零的,没看见路。
神出鬼没的工作人员又出现了,指了指下面的栈道。看着摇摇欲坠半散架的栈道,立马放弃爬过去的念头。
小小的石窟只需半个多小时就转完了,还得赶路下山。如果开发得更好、管理得更好,险峻的金灯寺应该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吧。
和我一起,看看世界其他角落的人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滨海潮编辑 阿史
@原创不易,欢迎分享
❷ 怀仁文殊塔属于哪里
文殊塔建于怀仁县城中心人民公园北端,是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及景观视觉中心点,毗邻怀仁一中,象征着当地文化昌盛,有望文殊降临赐福之意。由五台山建筑工程公司承建,2011年5月开工,2012年10月竣工。
文殊塔为一座仿辽八角十三层盔顶密檐式空心砖石塔,通高68.36米。塔建于1.8米高的八角形石砌平台之上,平台以上是高9.73米的两层八角形基座,下层基座由浮雕十八罗汉及佛家讲经的一些场景组成,东西两面开设券门可入塔室;上层基座稍小,每面以短柱隔为七座_门形的龛,龛内浮雕文殊坐像,各龛之间及转角处均浮雕金刚力士像。基座之上为平座部分,平座斗_为仿木重_偷心造,每面补间铺作四朵,平座勾栏上雕精美的缠枝莲、宝相花、万字文等纹饰。平座之上用三层硕大的仰莲座承托塔身。塔身平面也为八角形,八面间隔着隐作拱门和直棂窗,门窗上部及两侧浮雕出天王、菩萨、天神等神像,塔身阳角处的石柱上浮雕升龙。所有雕饰造型极为生动优美。塔身之上有隐作出的栏额和普柏枋,折角部位交叉出头处砍截平齐,一如辽式木构建筑的做法。塔身以上就是十三层塔檐,檐下均施仿木结构的斗_,各层塔檐自上而下逐层递减,轮廓线形成丰满柔和的收分,使得整座塔的造型显得格外雄伟壮丽,稳重挺拔。
塔内一层塑有汉白玉文殊菩萨,左手执青莲花,花上放般若经梵箧,表示般若之智一尘不染。右手执宝剑,以金刚宝剑能斩群魔,比喻大智慧好像一把锋利的宝剑,能断一切无明烦恼。身坐白莲台,表示清净。塔内四周镶刻有五百罗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