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四川非遗竹筒上雕川西风俗,该雕刻有何特点
一、四川非遗竹筒上雕川西风俗,该雕刻的特点是手工细致,雕刻艺术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毅力。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刻在中国由来已经很久了,我们可以从这个雕刻技术上看到很多人物、花鸟、风景等,每一样都是精美绝伦。几乎没有什么是不能够雕刻完成,这门技术之所以传到至今,是因为竹子本身是一种廉价的产品,所以可以被很多人广泛利用。现在就连很多小学生都要学着在竹子上进行雕刻,也算是继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发扬中国文化。
② 竹子可以做什么
装饰植物、可制作工艺品、乐器、建造棚架(搭棚)、做为建材及扫帚、桌、椅等日用品等。
生活用途
在庭院中,是不可缺少的点缀假山水榭的植物。桂林漓江旁广植凤尾竹。安吉大竹海、蜀南竹海与赣南竹海是中国有名的竹海景观。着名观赏性竹种有金钱竹、刚竹、淡竹、斑竹、箭竹、方竹、孟宗竹、绿竹、刺竹、长枝竹、麻竹、桂竹、紫竹、凤尾竹等等。
由于竹子生长快,最近为环保考量,有大量家具与纸改用竹子制造。竹子也可制作工艺品、乐器等。将竹材用工程化方法,经物理和化学作用制成的竹纤维,被用作纺织品,做成毛巾和衣物等。将竹材通过烘培,制成竹炭,被用在许多场合,包括去除环境气味,以及特殊风味食品。
竹炭经过粉碎和活化制成的活性炭,有很好的吸附和净化作用,被用在汽车和家居,以及污水处理等。竹也常用于建造棚架(搭棚)、做为建材及扫帚、桌、椅等日用品。
竹也可以编制箩筐、背篓、菜篮、席子等一般农村多见。竹子现在已广泛应用到家纺、袜子、内衣等贴身纺织领域。
(2)竹子雕刻图片大全图片扩展阅读:
文化意义
在中国画的花鸟画里,梅、兰、竹、菊四君子是重要题材,各代表一些美德。北宋画家文同画的竹子远近闻名。
中国成语里多有提到竹子的:青梅竹马、势如破竹、胸有成竹。竹、松和梅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
竹子的空心,被中国文人引申为“虚心”,白居易《养竹记》说:“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子的竹节,被引申为“气节”;竹子的耐寒长青,被视为“不屈”;竹子的高挺,被视为“昂然”;竹子的清秀俊逸,被引申为“君子”。
传说在鞭炮发明之前,人们以燃烧竹子发出的爆裂响声来驱逐邪祟,所以有竹报平安(竹爆平安)这句成语,表示趋吉避凶。
中国民间传说竹子的生日为农历五月十三日,又称竹醉日。
将竹子切段、打磨后,可以制成笔筒。
准备:切割后竹段、刨刀一把、砂纸一块、开水适量
制作方法:
1、锅中放清水,加食盐搅拌均匀煮开,放入竹段,大火再次煮开,中火煮一小时。
④ 哪些竹子可以用来雕刻
经常被用做雕竹材料的品种是楠竹和毛竹,这两种竹都有肥厚的竹肉和细致的纹理结构,非常适于雕刻,还有一种罕见的品种,是横截面近于方形的方竹。这些种竹的佳品,据说多出产在浙江的天目山。竹材用于雕刻的部位,是竹根和竹茎。用竹茎雕刻的多为一些筒状器,比如笔筒、香筒、牙签筒等,象笔筒一类需要底部的器物,就利用竹节自然的茎节,且在口和底部镶嵌硬木、象牙、兽角之类的口沿和底座。臂搁和笔架,则用破开的竹茎制作。竹子的根部非常坚实,并有许多瘤节和虬曲的根须,在日常生活中属于无用之材,竹刻家则取之因材而奏刀,雕为神仙人物、花鸟翎毛、山水小景、随形器物等,一器之成,往往浑然天成,不见雕琢痕迹。
三年的竹子最适合雕刻之用,山中选材后,将整根竹子连根拔起,分截成段,用纸包起后搬运。竹材先放在开水中浸泡半小时左右,然后取出阴干,阴干的时间,长达两年之久。刻竹的技法一般有:浅刻、深刻、留青、浮雕、透雕和圆雕,清康熙干隆年间,造办处创制出贴黄器物,即以黄杨木为胎,用竹的内皮——竹黄雕成纹饰贴于器表。当干隆时宫廷所藏青铜器编成《西清古鉴》、《宁寿鉴古》后,造办处据之创仿青铜器竹雕,往往纹饰逼肖,穷极工巧。
⑤ 竹刻的工艺技法
阳纹砂地竹刻技法之一。
系阳纹刻法,地作砂粒状,有细砂地、粗砂地、核桃地、香橼地(一名桔皮地)等。
薄地阳文竹刻技法之一。
其义有三;一指清代吴鲁珍所刻浅浮雕,其刻法浅于明代的高浮雕,故名“薄地阳文”。一指较吴鲁珍浅浮雕更低的阳文。近人所谓“薄地阳文”,将花纹以外全部竹地或邻近花纹四周之竹地刮去,使花纹微微高起,然后雕刻。
陷地深刻竹刻技法之一。一种深刻,比一般深刻更深。竹林表面光素,称为地,所雕图像全部刻陷地中,有五六层,始达其最深处,故名“陷地深刻”。此法始于清代前期。
竹刻地纹竹刻技法之一。
其地纹有四;一为光地,即平地。二为空地,即透雕之镂空地。三为几何纹地,如雷纹、波纹、鳞纹、锦纹等。四为糙地,即砂地,以形似得名。纹覆地,地承纹,地为纹辅,纹因地成。 总述
竹雕形式丰富,除了圆雕、浮雕等不同表现形式之外,还引申出留青、贴黄、镶嵌等工艺。竹雕作品依据品种和产地的不同,在工艺上又各有所长。建筑多浮雕,摆件多圆雕,糕板雕则都是阴刻;宁波工以骨嵌着称,潮州工则以透雕见长。
圆雕
是指完全立体的雕刻,即前后左右均完整雕出景物形象,具有三度空间,在不依附任何背景的情况下,可从四周的任何角度进行欣赏。这种以圆雕技法刻制的器皿,大多是取竹根为材,根据竹的自然形态进行构思和设计,略施雕镂,使其成为或巧妙、或古朴、或精致,供人观赏的艺术品。这种因材施艺的创举,看似简单,实极难为。不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独创性,还要有极为高超的雕刻技术,两者之间必须紧密配合。最具代表的要数封氏家族。封氏是竹刻世家,世代相传多至五六代以上。其中最有名的封锡爵、封锡禄、封锡璋三兄弟,号称鼎足。他们继承了朱氏刻竹中的圆雕技艺,以竹根为原料,摹仿现实写生,所制作的器物多以新奇胜。封锡禄和封锡璋兄弟由于技艺精绝,名声远播,被地方官推荐,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被召入宫,于养心殿服务。
浮雕
是指在平面基础上雕刻艺术形象,物象近似绘画,前后体积压缩。因此,浮雕是介于绘画和雕刻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浮雕的制作过程也表明了这一点,即在雕刻前,先将画稿贴在刻板上,然后依据画稿进行雕刻。根据浮雕立体程度的差别,可分为“高浮雕”、“浅浮雕”、“薄意雕”、“线雕”等。高浮雕,与圆雕相接近,所雕形象起伏较一般浮雕大,有的局部为圆雕,具有很强的立体感。浅浮雕,与绘画相接近,所雕刻的想象所起伏较一般浮雕平缓。薄意雕,最浅薄的浮雕,所表现的形象仅是一层平缓的起伏,意到即止。
留青
所谓“留青”,也称平雕,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把图案之外的青皮铲去,露出竹肌。竹材干后始能奏刀,此时表皮已由青转白。所谓“迹若粉描”,与留青之花纹正合。刻后不须一两载,表皮即呈淡黄色,但此后变化不大。竹肌则由淡黄而深黄,由深黄而红紫,故皮、肌色泽之差异会越来越明显。这种雕刻方法不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泽莹润,经常抚摩掌玩,年代越是久远,竹肌颜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温润如玉,色泽近似琥珀,同时图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这种技法始于唐代,当时虽是留青竹雕的初期阶段,所刻纹饰还比较浑朴简单,但这种技法的出现,显示出了竹刻艺术的提高与进步。
阴刻
是指所雕的物象低于雕面的水平面的雕刻技法。线刻,在平面的雕面上以阴刻线条造型,与绘画中白描相似。
微刻
微刻也是竹刻的一种,由于竹子纤维结构,以至于较难在竹子上面进行微刻,故现代雕刻家鲜少可以在竹子上进行微刻,也是微刻较难的一种。很多微刻作品画面上常常兼有微刻诗词或文章,此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微刻文字书法效果重要性,那些虽刻得细微的某些作品无非蚁足一堆,在放大镜下观察,波磔点划,不成样子,字型或呆板,或歪斜,或扭曲,实不足取。尤其在微刻作品上的微刻功力怎样,也成了评判微刻作品的成败。好作品之所以受到人们推崇,除了微刻技法外,究其原因还在于微刻布局而又要表现出铁划银钩的书法功底。而要在竹子上微刻作品则是难上加难。
透雕
透,意为穿透。透雕又称通雕。通,意为贯通。有在浮雕基础上镂空其底版使图象空灵突出,分为单面镂空雕与双面镂空雕。有在圆雕基础上作镂空透雕,雕出内层的景物。也有平面多层透雕,多的可达五六层。
贴黄
又称“竹黄”、“翻黄”、“反黄”、“文竹”等。其工艺乃取竹筒内壁之黄色表层翻转过来,经煮压、粘贴到木制胎骨上使其成器。清中期以来,江苏嘉定、浙江黄岩、湖南邵阳、四川江安、福建上杭均以制作贴黄着称。据已知文献记载,以上杭为较早。贴黄器以木为胎。木胎可随意造型,故能突破竹材为圆筒形的限制,可以制成各种形状的器物,并因此而增加其实用价值,所以贴黄器是值得并应该提倡的。不过贴黄甚薄,只能浅刻。一般民间的贴黄器,造型雕饰都比较简单。但清宫所藏,精工华美,远非民间者可比。
镶嵌
为了增加竹木雕的层次感,采用与载体色泽不同的材料通过镶嵌形成图案。如嵌牙、嵌玉、嵌石、嵌竹、嵌木、嵌骨、嵌螺钿、嵌珊瑚、嵌玳瑁、嵌珍珠、嵌瓷等材料。用多种材料镶嵌在一件作品上,称“百宝嵌”。
⑥ 竹雕选用的是什么竹
竹木雕源于竹木器,从使用竹木器的史前时代开始,到竹木雕艺术独立发展并成熟的明清时代,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牙角雕,顾名思义,应为各种用兽牙、兽角制作的雕刻品,然而在收藏界,其含义则主要是指象牙和犀角的雕刻品。象牙以光洁如玉、柔韧细腻的质地深受人们的喜爱,而象牙雕作为一项特种工艺,在中国艺术史上更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犀角雕在我国古代各种门类的工艺美术品中,属于既高雅叉稀有的品种,与竹木、金、玉等雕刻器物同为艺林珍赏之品。匏器,又名"葫芦器",是流行于中国民间的雕刻工艺新品种。竹木牙角匏器的雕刻作品有的雕刻简练、古朴大方,有的精工细作、纹饰繁密,变幻无穷,雕刻的方法主要有阴线、阳刻、圆雕、透雕、深浅浮雕等。传世作品的数量,以明清时代为多,品种纷繁,其中尤以清代牙角雕刻最为精湛。那些技艺非凡的名工巨匠,运用他们的智慧和高超的技法,把我国的雕刻工艺推至空前的鼎盛阶段。在他们的作品中,有的 小巧精致,玲拢剔透;有的细密入微,鬼斧神工,精美绝伦。他们为人类创造了美,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竹刻有浮雕、镂雕、阴刻等方法。另有用老竹根雕成各种人物、动物等形象,亦称“竹根雕”。
竹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雕在我国也由来已久。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雕成为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竹雕发展到明清时期大盛,雕刻技艺的精湛超越了前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
南岳竹雕
南岳竹雕是以优质楠竹为南料,经过多次多道工序和药物处理,制成竹簧粗坯,按照图样雕刻,然后用字画纸洗刷磨光,填色而制成。南岳竹雕有自己的艺术风格,用粗犷的块面体现透视,用凸凹线长刻画细部,多取材于羽毛、花卉、走兽和山水建筑。竹根雕些历史、戏曲、民间传说中人物。
南岳竹雕南岳独具特色的工艺品。历史悠久,在清光绪年间就颇有名气。其特点是造型优美、工艺精致、实用性强。南岳竹雕以优质捕竹为原料,经多道工序和药物处理,制成竹簧粗坯,按照图样雕刻,然后用字画纸洗刷、磨光、填色而制成。南岳竹雕,多用粗犷的块面体现透视,用凹凸线条刻画细部。题材多为羽毛、花卉、走兽和山水建筑,竹根也雕些历史、戏曲、民间传说中的人物。 选好上等的竹材,首先必须懂得鉴别毛竹的生长年龄,这主要是从竹子的表面颜色上来区分。初生的毛竹,秆上呈现油绿色,并有细密软毛;第二年秆上细毛脱落,秆为青绿色,每个竹节下显出一道银白色粉环;第三年表皮变为黄绿色, 节下粉环变为灰黑色并逐渐消失;第四年以后,秆上渐生灰白粉末,表皮逐渐变黄;到了7年以上,表皮就变为老黄色. 生长几年的竹子最适宜用来雕刻? 1~2年生的竹子,质嫩、疏松,雕刻后极易变形,不宜当作竹雕的材料,超过6年生的为老竹,由于纹理粗糙,不耐精雕,也不宜用于雕刻。故采用3~5年竹龄的竹子最好。留青竹刻,以选取3~5年的腊月毛竹为最佳。 这是我从网上帮你找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⑦ 怎样在竹子上刻字
1、第一步,准备竹刻所需要的刀具和竹筒。刀具用普通的木刻刀即可,竹筒可以在网上购买,尽量不要让卖家对竹筒做任何加工,例如去皮,打磨等。
⑧ 竹雕用的竹子怎么处理才能不开裂、变型,又能保持原有竹子的色泽
放在背光阴凉处,随温度升高慢慢自然风干。定期用淡盐水擦拭,保持湿润。竹子本身其质地就非常坚韧,而且纹理致密,是用来雕刻工艺品的一种理想材料,在唐宋时期,竹雕就开始流行于南方各个地区。这是因为南方盛产竹子,匠人们就利用竹根、竹节以及竹片,根据其自然的造型,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竹子器物。竹子的生长环境特殊,在一定的湿润气候下就能保持原有的色泽,没有虫蚁叮咬就能不变型。
此外,切忌用各种刀具修刮竹雕上的附着物,这对雕件的原貌和品相都有影响。不要涂抹任何油漆和化学色料。专业书上虽有上漆一说,其利弊应该斟酌。老雕件本身有沉积多年的保养油和把玩的汗沁,上漆后很难干,虽能确保雕件不开裂,但这样做也就不会形成竹子由自然色变产生的美感。
⑨ 竹子质地坚韧,可以用来做什么有意思的小饰品和物件
在庭院中,竹子是不可缺少的点缀假山水榭的植物。桂林漓江旁广植凤尾竹。安吉大竹海、蜀南竹海与赣南竹海是中国有名的竹海景观。
由于竹子生长快,最近为环保考量,有大量家具与纸改用竹子制造。竹子也可制作工艺品、乐器等。将竹材用工程化方法,经物理和化学作用制成的竹纤维,被用作纺织品,做成毛巾和衣物等。
将竹材通过烘培,制成竹炭,被用在许多场合,包括去除环境气味,以及特殊风味食品。竹炭经过粉碎和活化制成的活性炭,有很好的吸附和净化作用,被用在汽车和家居,以及污水处理等。竹也常用于建造棚架(搭棚)、做为建材及扫帚、桌、椅等日用品。竹
也可以编制箩筐、背篓、菜篮、席子等一般农村多见。竹子现在已广泛应用到家纺、袜子、内衣等贴身纺织领域。
在日本、韩国,有人会用之配以海盐、黄土等,以类似炼钢的方法,加工成青竹盐(或称竹盐),作为调味料、甚至加进个人卫生用品之中,竹盐牙膏就是当中较知名的产物。据称有消炎抗菌、防敏抗蛀、保持牙龈胶原、以预防牙龈退化及牙周病的效果。
(9)竹子雕刻图片大全图片扩展阅读
竹原产中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像四川,重庆,湖南,浙江等,类型众多,适应性强,分布极广。中国有37属约500种,以四川地区为主。在中国有熊猫之家和竹林深处的典故。在重庆的梁平,浙江的安吉、临安、德清等地,都有漫山的竹海。着名的电影《卧虎藏龙》中竹林打斗的剧情,在安吉的竹海中拍摄的。中国的竹种分布全国各地,以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最多,秦岭以北雨量少、气温低,仅有少数矮小竹类生长。
全世界约有100至1000多种竹子,意大利、德国、法国、荷兰、英国已从亚、 非、拉引进了大到毛竹,小至赤竹的十几个属100多种竹子,大量用于庭园绿化。尤以从中国和日本引进的较耐寒的刚竹属、苦竹 属、赤竹属竹种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