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九九消寒图图片怎么画
在Microsoft Excel 2019中,可参考以下步骤画九九消寒图:
1、先选择9行,调整行高与列宽近似相等。
B. 九九消寒图的历史来源
九九消寒图是中国北方的一项汉族传统民俗,与数九的民俗密切相关。九九消寒图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均为繁体字,九字每字九划共九九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也称作“写九”。一般而言在九九消寒图的一侧还应写有《数九歌》。
除了文字版本的九九消寒图,还有用图形表示的九九消寒图。将宣纸等分为九格,每格用笔帽蘸墨印上九个圆圈,每天填充一个圆圈,填充的方法根据天气决定,填充规则通常为:上涂阴下涂晴,左风右雨雪当中。这种图形版本的九九消寒图简单易行,但显然没有文字版本的漂亮。
此外,也有些九九消寒图采用图画的形式,也称作“画九”。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在寒梅图的一侧常常写有“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窗外草青青”。这种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被称作“雅图”。
C. 冬至习俗有哪些 冬至进九贴绘九九消寒图
冬至习俗有吃汤圆,包混沌,吃饺子,写消寒贴。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为了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体验过节的热闹和喜庆气氛。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社区工作人员为辖区居民介绍具有苏州特色冬至民俗,讲解“九九消寒图”的来源和用处,让居民更加深入了解苏州传统的民俗文化。
从冬至那天起就算进九了,在冬至中国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好看的日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图”。
在南方,我们过冬至要吃汤圆!”一位老家在南方的居民说。这个,街道早就有准备,一盘盘汤圆端上桌,让居民们在北京也能品尝到家乡的冬至味道。
弦乐合奏、打花棍、快板、葫芦丝……舞台上,各种民族特色节目为现场增添了喜庆热闹。由茶艺师、画师和舞蹈爱好者共同呈现的“九九消寒图”压轴登场——画师在悠扬的音乐、清甜的茶香和曼妙的舞姿中完成了“梅花”的消寒图图示,这也是冬至活动的重头戏。
据介绍,“九九消寒图”是中国古代的“日历”,古代从冬至起就进“九”了,民间都要贴绘“九九消寒图”,消寒图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从冬至这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冬天就会过去,春天就要到来。消寒图大致有文字、圆圈、梅花三种图式。
D. 九九消寒图的基本介绍
古代汉族历法(夏历),将周天均分为365.24219日。五日为一候的,三候为一气(节),两气(节)为一月。这样将一个太阳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前半月称为节气,后半月称为中气,甲子纪年,60年周而复始(这在《淮南子·天文训》中有详细记载)。冬夏既立,冷暖必分,也就有了“三伏”“九九”之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甲子记日说)为初伏,三伏尽,由热逐渐走向凉爽,以此表明“热”的转化程度。“九九”以冬至为数九第一天,九天为一阶段,共九九八十一天,来说明由寒冷走向温暖的过程。消寒图便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好看的日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图”。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从明代开始,出现了一种“九九消寒图”,以便一天一天数过这八十一天,表达一种迎春的殷殷心意。
E. 《九九消寒图》的历史来源是什么
九九消寒图是中国北方的一项传统民俗,与数九的民俗密切相关。九九消寒图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均为繁体字,九字每字九划共九九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也称作“写九”。
传说其始于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在广东海丰被俘后,被押解到大都(今北京),正值数九寒天,于是他在墙上绘八十一格,日以墨涂一格,借以坚信寒冬必将过去,春天一定来临。明刘若愚在《酌中志》中也有记载:“冬至后,室内多挂《绵羊引子》画帖,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图》。”可见当时已沿袭成俗。一般是在冬至挂起,到惊蛰后取下。因为冬至之后,进入数九天气,到转过年的惊蛰后六天,九天为一“九”,共计九九八十一天。
F. 九九消寒图的介绍
九九消寒图,汉族岁时风俗。从冬至那天起就算进九了,在冬至汉族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好看的日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图”。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古代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汉族劳动人民,御寒保暖条件较后代简陋缺乏,寒冬也被视为威胁与惩罚而对天寒地冻生恐惧感,直接影响人民情绪,甚至会觉得冬季莫名奇妙漫长。当时汉族人民为挨过漫长冬季,遂发明以数九等的方法消遣,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而当时围着家眷数九亦被视为逍遥境界。
G. 九九消寒图的画法的经典设计
1.最简单的一种是: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再画一个圆,称作画铜钱,共有八十一钱,每天涂一钱,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民间歌谣谓:“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
2.还有一种比较有文化味道:选择九个9画的字联成一句,放在格中,也是日涂一笔。一般选用的九画字联句有“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载:”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一句,各句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日九九消寒图…自冬至始,日填一划,凡八十一日而毕事。”
3.雅图
是画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计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后,则九九尽,春天临。《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H. 九九消寒的九九消寒图
从冬至那天起就算进“九”了,冬至汉族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好看的日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图”。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关于“数九”的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公元550年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着《荆楚岁时记》,到现今已有1445年的历史,“九九歌”的产生和流传由来已久。到了明代,又在士绅阶层产生与发展起:“画九”、“写九”的习俗,使数九所反映的暖长寒消的情况形象化,不仅是一项科学记录天气变化的时间活动,也是一项有趣的“熬冬”智能游戏。不管是画的还是写的,统称作“九九消寒图”。
所谓“画九”,就是用图画来记录“九九”的进程。方法是画素白梅花一枝,枝上共有白梅81朵。从冬至起,每天用红笔将一朵白梅涂红,待到白梅红遍时,“九九寒天”便结束了。明代《帝京景物略》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相传“消寒图”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第一个画出来的,他被元朝统治者关在北京监狱里,创作了这种图,以后逐渐流转开来。源流如此之远,传播过程中便免不了有些出入。有些“九九消寒图”便是画上九九八十一个圆圈,每九个一组,根据进九以后的天气,按照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的方法,每天在一个圆圈里做记号。等八十一个圆圈画完了,天气也就暖和了。
“写九”消寒,始于清代道光初年。道光皇帝亲书“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双钩空心字,每个字都是九画(繁体),让大臣们逐日描红填写一画。填写完九个字,便“九”尽春来。这种方法传到汉族民间后,也有写“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的,也有写“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的,总之一句九字,每字繁体九画,而且字里行间蕴含着人们盼望春天的心情。这类文句,有人称之为“九九消寒句”。
意义: 数九天近三个月,时间是很长的,从开始数到九尽春深,正是一个由冬寒到春暖的渐变过程。不管是哪种“九九消寒图”,只要认真填画,都能忠诚记录这段寒消暖长的具体状况,而成为一份珍贵的气象资料。不仅供个人和亲友从中揣摩出冬季天气变化的规律病危以后过冬、“熬冬”有了做好准备的依据;就是对科学家首先是气象学家和农学家提供一份详实可靠的参考、研究的资料。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消寒图”中形象体现出“客观事物变化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原理。
I. 九九消寒图的画法的葫芦型九九消寒图
填写消寒图是清代皇宫中流行的一种消闲娱乐形式。这种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填字游戏给漫长的寒冬带来一丝温暖和乐趣。九九八十一天的填字结束,就该是万物复苏的春天来临了。 这幅九九消寒图,将中国历史通俗地与传统冬令节气有机结合,凝缩在从冬至的头九到九九的短短时间内,可谓匠心独运,别出心裁。葫芦型的图案设计,酷似“中国结”起终读法,宛然曲折,令人兴趣大增。一番诵读下来,既了解了中国从三皇开始,至清朝定鼎中原的历史,也丰富了文化知识。 该图从双线大字雁南飞哉,柳芽待春来,顺序填描,九个大字,每字均九笔,一日描一笔。内中歌谣的读法是:汉字坚排右为句首,即从“头九初寒”读起,至“大清坐金鉴”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