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详解天枢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按摩天枢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胃动力,治疗便秘、治疗腹胀、肠鸣、痛经、肾炎等。但是天枢穴位的位置具体在人体哪里呢,怎么找
按摩天枢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胃动力,治疗便秘、治疗腹胀、肠鸣、痛经、肾炎等。
但是天枢穴位的位置具体在人体哪里呢,怎么找?
下面小编将图解天枢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天枢穴位的位置】
天枢穴的位置:在腹部,横平肚脐中央,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即:在腹中部,距脐中左右2寸处。
取穴技巧:仰卧,肚脐旁开3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
穴位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9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9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按摩天枢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疾病:便秘、腹泻、细菌性痢疾、腹痛、腹胀肠鸣、呕吐、虚损劳弱、伤寒、中暑呕吐、急性阑尾炎、月经不调、不孕、带下,以及肠道蛔虫症,肠梗阻,阑尾炎,细菌性痢疾,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天枢是大肠之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腹部要穴。大量实验和临床验证,针剌或艾灸天枢穴对于改善肠腑功能,消除或减轻肠道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各种证候。具有显着的功效。
【功效】
调理脾胃、理气健脾、通经活络
天枢穴主要是调理以大肠为主的肠道病,对于急性的、慢性的都有用。如果说肚子咕咕作响的那种,也是适合用灸法。
【保健原理】
坚持按摩,可以调中和胃、理气健康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阑尾炎、肠麻痹、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
天枢穴是临床常用穴位,其应用报道以治疗肠胃疾病为主。经临床摸索发现,天枢穴有其特殊的作用。
天枢穴与胃肠道联系紧密,对调节肠腑有明显的双向性疗效,既能止泻,又能通便,按压天枢穴属足阳明胃经,具有调理胃肠、消炎止泻、通利大便等功能,既通便,又可止腹泻。按压刺激此穴,可疏调肠腑、理气消滞、通便。
㈡ 怎样敲天枢穴图
首先敲通俗的说就是按压的意思
其次先来认识一下天枢穴
天枢穴,是治疗肠胃疾病的重要穴位。天枢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位于脐旁两寸,恰为人身之中点,如天地交合之际,升降清浊之枢纽。人的气机上下沟通,升降沉浮,均过于天枢穴。那么如何找天枢穴呢?
【定位】脐旁两寸。
【取穴方法】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天枢
[定位] 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主治] 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泻泄,痢疾,月经不调。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胀肠鸣;配气海治绕脐痛;配上巨虚,下巨虚治便秘、泻泄。
[刺灸法] 直刺1~1.5寸。
[附注] (1)大肠的募穴;(2)《千金》孕妇不可灸。
[别名] 长溪,谷门,长谷,循际,谷明,补元,循元。
[穴义] 募集气血上输大肠经。
[名解]
1)天枢。天星名,即天枢星,为北斗星的北斗一,其左连线为北斗二天璇星,右连线为北斗四天权星。天枢之名意指本穴气血的执行有二条路径,一是穴内气血外出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二是穴内气血循胃经执行。本穴气血物质来自二个方面,一是太乙、滑肉门二穴传来的风之馀气,其二是由气冲穴与外陵穴间各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胃经上、下两部经脉的气血相交本穴后,因其气血饱满,除胃经外无其它出路,因此上走与胃经处于相近层次的大肠经,也就是向更高的天部输送,故名天枢。
2)长溪、长谷。长,源源不断也。溪,水流的路径也。谷,狭谷也。长溪、长谷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强盛,向外输出源源不断。本穴物质由胃经上下二部汇聚而成,其气强盛,源源不断地输往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故名。
3)谷门、谷明。谷,胃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明,可见之物也,指本穴气血强盛,外输气态物为可见之物。谷门、谷明名意指胃气由本穴源源不断地输送大肠经。理同天枢名解。
4)循际、循元。循,循气血执行的固有道路执行也。际,际会也。元,本元也。循际、循元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强盛,循气血物质的固有通路外输大肠经。理同天枢名解。
5)补元。补,充补也。元,本元也。补元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强盛,为人体后天之气的充补之元。人体之气分为多种,有元气、宗气、神气等等。元气为先天之气,也就是肾气,它与生俱来,不可改变。元气为人的先天之本,它随着人的生长发育而不断消耗,但元气的消耗随人体后天之气的盛衰而改变,后天之气盛则元气消耗慢,后天之气衰则元气消耗快。同理,补充了人的后天之气也就是间接地补充了人的元气,本穴输出的强盛之气即是有补充强化人体后天之气的功用,故名为补元。
6)大肠经募穴。因本穴气血强盛,气血物质与大肠经特性相符,向外传输是输入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为大肠经气血的主要来源之处,故为大肠经募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浊气,性温热。
[执行规律] 水湿浊气由本穴交于大肠经气血所处的天部层次。
[功能作用] 募集大肠经的气血物质。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