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萧太后在东北陵墓,被盗墓者洗劫一空,值34亿寿衣为何无人敢碰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盗寿衣不祥(据说是会给盗墓者带来灾难);二是萧太后金寿衣穿在里面,被多数盗墓者忽视,早期没有被发现。所以说,萧太后的金寿衣不是没人敢碰,只是被盗时间较晚。
衣服上有“双凤逐日”的图案。而头冠上,是一凰三凤的图案。真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一些专家看到这件寿衣之后,直接估价34亿,比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还高出十亿。
⑵ 耶律洪基为什么会冤杀妻子懿德皇后萧观音
耶律洪基,他有两个表字,一个是涅邻,一个是查刺。他生于1032年,在1101年驾崩,享年七十岁,他是继任大辽的第八个皇帝,在位时间总共有四十六年,世称辽道宗。他在位期间,不辨黑白,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使得他的第一任妻子和太子含冤而死。
图片来源于网络
辽道宗耶律洪基虽然在政务处理方面不受后世的称赞,但是他的诗词歌赋、绘画音律都非常擅长,很受人喜欢。他是大辽为数不多的,对汉族文化非常感兴趣,并且积极学习的大辽皇帝。辽道宗对汉族文化有着深深的痴迷,他喜欢诗词歌赋。因此对于南宋的存在感到非常高兴,是亲宋派,所以他在位四十六年间从未侵犯过南宋,两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非常的和平,也说出了一句让世人无比震惊的话“愿来世为宋人。”
宋仁宗去世的时候,南宋派出使者向大辽皇帝耶律洪基传递这一消息,当时身为大辽皇帝的耶律洪基非常悲伤,甚至痛哭流涕。耶律洪基愿来世生为宋人一部分原因是他喜爱汉族文化,愿意下辈子成为汉人,一出生就受汉族文化的感染熏陶,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当时的南宋非常的繁荣,治安良好,社会福利很到位,让人不得不羡慕那样的环境。
耶律洪基愿来世生为宋人是他的一种愿望,虽然是客套话,但是从一个皇帝的嘴里说出来就是不一般了。南宋繁荣发展的文化影响了他,这使得南宋和大辽数十年都能和平发展。
耶律洪基,由契丹人建立的大辽的第八个皇帝,他的表字是查刺和涅邻,享年七十岁,世称辽道宗。懿德皇后萧观音是耶律洪基的妻子,是个诗词歌赋都非常精通的温婉女子,她生于1040年,在1075年的时候被大辽皇帝耶律洪基冤杀。
耶律洪基早年当皇帝的时候,黑白不分,任用奸臣,为此造成了很多冤假错案。耶律洪基冤杀懿德皇后萧观音就是他造成的冤假错案中非常着名的一个案例。懿德皇后萧观音在耶律洪基一次狩猎后被他疏远,对此,身为皇后的她非常惆怅,她又非常擅长音律,于是她打算将自己写的《回心院》谱成非常动听的曲子,唤回皇上的真心。
那时正是大辽宫廷乐师赵惟一帮助皇后萧观音谱曲编曲,皇后萧观音选择乐师赵惟一帮助她编排曲子不过是因为他吹笛子技艺高超而已,却没有想到被有心之人看到并陷害了。朝廷中的奸臣耶律重元诬陷皇后萧观音与宫廷乐师赵惟一有一腿,两个暗度陈仓。对此,皇后萧观音百般解释却仍然被皇帝耶律洪基杀害了,一国皇后因此蒙受冤屈而死去。
皇后萧观音死了之后,赐谥号“宣懿”,因此懿德皇后也叫作宣懿皇后。她被皇帝耶律洪基杀害时才三十五岁。
耶律洪基冤杀懿德皇后萧观音是他听信奸臣的话造成的,也可以看出身为皇帝他忠臣和奸臣分不清,他的真假不辩朝廷奸臣当道。
⑶ 汉服和唐装的区别它们之间到底什么关系
汉服和唐装的区别:
1、两者包含的范围不同。汉服的范围比唐装大。
2、两者的历史不同,汉服的历史要比唐装悠久。
3、概念不同。汉服是汉民族穿的衣服,包括先秦汉服、秦汉汉服、魏晋南北朝汉服、隋唐五代汉服、宋明汉服和当代汉服。唐装属于汉服的一种,指唐朝风格的汉服。
汉服和唐装的关系:
唐装一定是汉服,汉服却不一定是唐装。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
汉服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唐装分为两种:唐制汉服和满式唐装。
唐装是中国的一种服饰,指唐制汉服,为汉族服饰系统中一种款式,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无扣或布扣。代表有齐胸襦裙、唐圆领袍、交领襦裙等。
唐装(满式服装),是根据马褂为雏形,加入立领和西式立体裁剪所设计的服饰。
(3)大辽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关于汉服的记载数量繁多,仅列出部分: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简牍:“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
《汉书》:“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
《蛮书》:“裳人,本汉人也。部落在铁桥北,不知迁徙年月。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
《新唐书》:“汉裳蛮,本汉人部种,在铁桥。惟以朝霞缠头,余尚同汉服。”
《辽史》:“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汉服,黄帝始制冕冠章服,后王以祀以祭以享。会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国服;皇帝、南面臣僚汉服。乾亨以后,在礼虽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汉服;重熙以后,大礼并汉服矣。”
《东京梦华录》:“诸国使人,大辽大使顶金冠,后檐尖长,如大莲叶,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带,如汉服。”
《清稗类钞》:“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汉服,令俱秃发。”
汉服基本结构: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
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
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
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 、裋 、深衣。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网络-汉服
网络-唐装 (唐制汉服)
网络-唐装 (满式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