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过年穿新衣服的寓意
过年穿新衣服的寓意:1、表示庆贺;2、表示辟邪;3、表示新年新气象。
❷ 春节的风俗礼仪的图片
春节的风俗礼仪的图片
春节的风俗礼仪的图片,随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随处可见的都是红艳艳的灯笼和对联,秩作为我国最多的传统节日,春节的风俗礼仪其实很多,下面分享春节的风俗礼仪的图片。
腊月歌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炖炖肉);
二十七,宰公鸡(杀灶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八 民谚:过了腊八就是年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被认为是奏响了春节的序曲,许多地方都会在腊八那天喝腊八粥,提醒人们要记住勤俭节约的美德。
腊月二十三 民谚: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腊月二十四 民谚:二十四,扫房日 这天,家家户户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土。扫尘土时,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腊月二十五 民谚: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这天因各地民族和风俗传统不同,所以各自的庆祝活动和饮食习惯也不尽相同,像汉族民间接玉皇、照田蚕、千灯节、赶乱岁等传统活动。古时还有糊窗户,但随着社会发展,多数人家已失去糊窗户的传统,但贴窗花、贴福字、挂对联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腊月二十六 民谚: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在过去,农村小孩最盼望的日子,就是腊月二十六。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一年到头难得吃块肉。在这一天,即使再穷的家庭,也必须割几斤肉,称为“年肉”。
腊月二十七 民谚: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 这一天,家家户户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 在传统民俗中,在这一天要集中洗澡、洗衣,去除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
腊月二十八 民谚: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多数地方在这一天要赶制过年的面食蒸。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蒸馒头”。
腊月二十九 民谚:二十九,蒸馒头 腊月二十九,也称小除夕。旧俗认为从初一开始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和炒菜,所以习惯在大年二十八、二十九这两天做主食。这一天必须发面、蒸馒头,取一个“发”的吉祥语,意为发家、发财、发福。
腊月三十 民谚:腊月里来 这一天主要的汉族民俗活动有祭祖,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放爆竹,给压岁钱,吃年夜饭,送财神等。“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正月习俗
正月初一 放爆竹:在正月初一当天,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拜年:正月初一吃过早饭,人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拜年习俗最早流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
初一到初五民间禁忌颇多,如不能用生米做饭,妇女不能动针线,不能打扫卫生,不能打碎东西等。
正月初五
办酒席: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这天,家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倒垃圾:家家户户还要里里外外进行一次大扫除,清除节日期间积攒的垃圾,清洗脏衣服等。
吃饺子:初五还得吃饺子,祈求吉利和幸福。而且,这一天的饺子馅儿一定要自己剁噢,寓意把不顺的东西都剁掉,预示着来年一切都顺利。
正月十五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新年礼仪有哪些
1、语言方面:逢人就说“过年好”,晚辈要给长辈拜年。
2、做客礼仪:领着孩子去别人家做客,进门后,家长要引导孩子在问好之后主动把脱下的鞋子排整齐。当孩子受到招待时记着让孩子说声“谢谢”。
3、餐桌礼仪:吃饭时,我们取菜要取自己面前的,看准那块就夹,不要翻来覆去抄,那是非常没礼貌的表现。带汤汁的肉菜更要小心夹,以免溅脏了衣服。
4、红包礼仪:接过红包要致谢,长辈给红包的时候,宝宝们要双手接过并向长辈们说声谢谢。并且红包不可当面拆。
登门拜年有哪些礼节 拜年姿势
拜年抱拳的礼节是平辈之间拜年的一种形式,标准的男子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在概念上是攻击手,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不抱拳,只压手。左右手弄反,表示的是哀拳,有报丧、求饶之意,千万注意拜年时不可搞错。
拜年要提前预约,长辈拜年选上午
拜年前要提前预约,不要和主人的其他拜年客“撞车”,或是因主人也出门拜年而跑空趟,同时也给主人一个提前准备的时间。预约时间最好给主人有选择的余地,不要自己单方面定一个时间,共同约定的这个时间最好双方都比较方便为宜。
一般向长辈拜年多选择上午,节日期间不要过早,由于平时劳碌,年节期间人们一般起得较晚。若过早登门拜年,往往让主人措手不及。如果被拜年者有年饭的招待,可根据饭局的时间来确定拜年的时间,要提前到达,不要等开饭的时间再到,应该留有寒暄问候聊天的时间。
礼品准备要得体,服饰要协调
要根据拜年主要对象来选择得体的礼品,如果对拜年对象很了解,可选择对方喜欢的礼品,也算投其所好。如不太了解可选择鲜花、水果、食品……也不会出错。烟酒类要根据对象来确定,比如给奶奶拜年,送的却是奶奶不受用的烟酒,这个就没有意义了。如果主人家里有小朋友也可适当选择孩子喜欢的礼品。
新年新气象,到亲朋家拜年,要注意自己的服饰得体,节日的服饰以都市休闲、时尚为主,不要穿的太运动,也不要穿晚礼服类的太正式。如果衣服颜色较深或是压抑,可适当增添一些小饰物来点缀,增加节日气氛。一家人的服装色彩尽量做到协调,增加家庭的温馨感。
收红包也有讲究,双手接住说“谢谢”
过年带孩子去别人家拜年,会收到代表着祝福的红包。父母应该提前教给孩子,长辈给红包时,要双手接住,然后礼貌的说“谢谢”。接过红包后,千万不能当着客人面拆开,因为这是非常没有礼貌的。最好的做法是将红包放到父母的袋子或孩子自己的袋子里。
此外要注意:中国人习惯于客套,当亲戚朋友给压岁钱时,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拉拉扯扯,或把红包又抢过来还给人家。这样会让孩子非常迷惑,他们不懂大人们的社交心态,反而容易让小小心灵受到伤害。
不做餐桌小霸王
餐桌礼仪其实最考验父母平时教育孩子的情况,因此,春节前,父母就得对孩子稍做“规矩”教育,免得到时尴尬。
当有人来拜访或者去别人家做客时,父母可以提醒自己的孩子:
1、应该等待所有的人到齐,尤其是主人落座宣布宴会开始后方可用餐。
2、要好好地坐下来吃,不能跑来跑去,不能爬到桌子上,不能边玩边吃。
3、在餐桌上不要舞动筷子、勺子或刀叉。
4、落座后,取菜时,不要翻来覆去地挑拣,更要小心夹菜,以免溅脏了自己或者别人的衣服。
需要强调的是,当孩子说他吃饱了,爸妈就不要再劝他吃,也要帮助他拒绝其他亲友的劝吃,这是对孩子自己感觉的尊重。
客人到访要热情大方
中国人爱热闹,春节期间少不了互相串门,父母要提前告诉孩子,当有人来拜访时,一定要笑脸相迎。
1、要教孩子主动开门问候,表示欢迎。
2、把客人领进门后,应该礼貌地请客人坐下。招呼客人坐下后,孩子可以与父母一起准备茶饮、水果、零食、点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当接待的是和孩子差不多年纪的小客人时,要告诉孩子:小客人来了,应礼貌友善地接待对方,可以凭自己的意愿将食品、玩具、书本、光盘等拿出来与小客人分享。为了防止吃小客人的“醋”,事先跟孩子讲明夸奖别人是一种礼貌,并不代表忽视了他。
4、客人离开时,可以叫孩子一同送客,将客人送到门口跟道别,并邀请客人下次再来。
父母良好的礼仪是对孩子最生动、最有效的教育。父母通过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就能够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成为守规矩、有修养的小绅士、小淑女。
春节拜年基本礼仪
1、在拜年的时间上选择要妥当
如有必要,可先向主人报信,避免空跑一次,如不准备吃饭,最佳时间是上午九时至十一时之间。过早,可能人家还未起床,节日都要休息的习惯;太迟,正适人家吃饭,不方便。下午应以三时至五时之间为宜。
2、春节拜年要注意衣着整洁
干干净净过节日,穿衣和打扮要整洁、大方,适当穿上一些好衣服,给人一种节日的美感。 要讲究称呼的规范化:到别人家拜年,尤其到亲戚家拜年,要事先对可能碰到的长辈、同辈的称呼有所了解,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使人感到不够礼貌。
3、“吉利话”要说得适宜
对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祝贺语。交谈时,要拣双方愉快的话题,不要扯到悲哀伤感的事情上,不要高谈阔论,不要信口开河,不要过分激烈地争论问题,要在轻松愉快、亲切自然的气氛中,把道喜贺新的真情实意表露出来。
4、拜年时接物要有礼貌
主人送茶,要起身双手接住,并道谢。主人招待食品,可先让给小孩,然后自己取少量受用。
5、拜年时欢闹要有节制
掌握适度。不宜大声喧闹,不宜通宵达旦,以免影响邻舍,妨碍别人休息。 拜年结束时,要表示谢意,邀请人家回访。对主人的'盛情款待,要赞美几句。临分手时,可发出邀请,表示回报的意思。
拜年的礼仪常识
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中国人自明清起始,对拜年礼仪定下了不成文的规矩,有着一定的次序: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辈份次序互拜。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 “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拜亲朋也讲究次序
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这种习俗早在宋朝时就已流行。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到了清朝年间,拜年礼仪有了升华。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一般说来,平辈间拜年则拱手致语就行了。
首先拜家里长辈。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当然,长辈受拜以后,一定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不能忘记的是向邻居长辈拜年。中国有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所以向邻居长辈拜年仅次于本属长辈,一般说,邻居长辈也会给“压岁钱”的。
其次是走亲戚拜年。初一或初二必须到岳父、母家,并须带贺礼。进门后还得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
接着就是礼节性的拜年了。如给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一般情况下,不宜久坐,客套话完了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也应择日回拜。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发短信、寄贺卡、礼仪电话和电报,都是一种新的拜年形式。寄贺卡时,也会同时寄上自己的名片。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某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古代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
中国人春节拜年是很讲究的。讲究的核心就是时间观念。
拜年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时间,这是拜年的第一要素。
由于平时劳碌,年节期间人们一般起得较晚。若过早登门拜年,往往让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欢选择晚上拜年,一坐好几小时,也难免影响主人休息。作客逗留时间一般以半小时至40分钟为宜,这样,既不失礼貌,又不影响主人接待其他客人。拜年时,若进门问声“新年好”,旋即匆匆离去,也会给人以“缺少诚意” 的感觉。
送贺礼也十分讲究,这也是礼物也拜年要素之一。
贺礼一定要送的得体。给长辈、教师、师傅拜年时,应适当带点礼物。礼物既不宜太昂贵豪华,又应能“拿得出手”。捧上一束鲜花,送上一张精美的贺卡,近年已成为都市现代人浪漫温馨的拜年方式。
拜年贺礼物还应讲究卫生、安全。比如,别人送给自己的糕点,一般不宜转送他人,否则食品在“旅游”中难免会腐烂变质;给年迈或患病者拜年,所送的水果等应该有益于对方强身健康,以免造成浪费甚至引起误解;赠送花炮之类,则万万不能去购买伪劣产品。
此外送贺礼还应注意节俭
自己如果动手制作一个精美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恋人、同事等,既可表达真挚的情谊,又可显现自己的才华。
拜年时还一定要注意礼节和言谈举止。邻里相坐、同学相逢、朋友相聚,皆应“过年言好事,出口称吉祥”,纵然平日有所积怨,亦不应提起,至于聊侃时不谈粗俗之事,不讲无聊低级话语,就更是常识。
常见的春节拜年方法
一是叩拜,即跪拜磕头,现在在一些农村地区,晚辈给长辈,尤其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还行这种礼仪。
二湿身作揖,作揖的姿势是先双手抱拳前举。这抱拳可不能乱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凶拜”。大过年的,来上一个右手握左手,就是触人霉头了。行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这种礼仪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或下级向上级拜年时所用。
三是抱拳拱手,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礼仪,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这种礼仪多见于平辈间的拜年。
四是万福,古代妇女礼仪的一种,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于右侧腰肋间,上下微晃数下,双膝微微下蹲,有时,边行礼边口称万福。当代已经鲜有袭用。
五是鞠躬,现代通用礼仪,用于拜年,多在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亦可用于平辈间,男女皆行。
❸ 春节都干什么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中国节日里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人们在这个节日也会纷纷从外地赶回老家共聚一堂,下面我来分享一下在春节一般都会做什么事情吧。
首先,在春节里最重要的事情当然是拜年啦,每到春节,吃完早餐,换身新衣服,人们就携带家里小孩,走街串巷,带着送礼佳品,到亲朋好友家拜年,互送祝福。
燃放烟花
以上就是大多数中国家庭在春节都会做的事情了,在这里顺便祝大家新的一年快快乐乐,身体健康!
❹ 新年拜年图片大全
新年拜年图片大全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最古老的传统习俗,在春节时期亲戚之间交流感情的活动,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新年拜年图片大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新年拜年图片大全
新年拜年图片1
新年拜年图片2
新年拜年图片3
新年拜年图片4
新年拜年图片5
新年拜年图片6
新年拜年图片7
新年拜年图片8
新年拜年作文一
春节有一点我最喜欢,那就是收红包!这是中华人民的美德,就是长辈给我们红包。
今年,我去跟着拜年去了。我们一家和我大伯一家一起去的。我们分别驾驶这两辆车,在去的途中我就非常激动,因为要收红包了!经过半个小时的路程,我们终于到了老家,我们下车走着去。由于我大伯着急所以来早了,人家才刚煮饺子!我们先去的是我……·不好意思忘了叫什么了。进去后爷爷马上给我了一张红红的百元大钞,我老爷真有钱一下给了我100元,不过还是被我妈妈拿着。我想你们一定也是这样,不过我爷爷开口说:让他自己拿着。我一听,美极了!太棒了!我马上说谢谢爷爷!爷爷笑了。
然后去的我三奶奶家家,我三奶奶给了我10元!!少是少了点,但是情谊在呀。我们在我三奶奶喝了点茶,磕了点瓜子。然后去了我(我也不知道叫什么!)反正去了!去了后给了我50元,村里面吗!比较穷。我走一家就吃一家的糖,不错还挺好吃。什么样的糖都有,有走完一家。现在我们看见好多拜年的,都是一群一群的,特别多,没家都养小狗 呵呵 我就喜欢小狗。从上午7点多就开始拜年,都到了11点了,也都拜完年了!该回家了………··
我在这认识的'不认识的都给大家拜年了!
大家给不给红包呀!
新年拜年作文二
今天是大年初二,一大早的爸爸说:“今天我们全家去奶奶家拜年。”我一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妈妈则忙得团团转,一会儿找这个,一会儿准备那个……
一路上,大雾迷茫,对面看不见行人,爸爸小心翼翼地驾驶着车在马路上开着。突然后面就赶上来了一位叔叔,开着摩托车带着他们全家,车后的行李箱上堆的礼物足有一人多高,妈妈说:“这个叔叔还真是厉害。”话音刚落下,那叔叔车上的礼物像塔倒掉一样落下来,幸亏用行李带固定着,要不然就是一部国产大片“满地都是礼物。”
我们的车继续往前开,忽然我们的车爆胎了,幸好车速不快,人无大碍,妈妈对我说:“不能笑别人吧,这可好了,我们成了别人的一道风景线……”没办法,我们全家只好下来推车,推了足足有一公里的路程才到奶奶家……
到了奶奶家,我把这情况告诉了爷爷,爷爷打趣说:“今年你们要发财了,都爆炸了……”
你说这年过得有趣吗?
新年拜年作文三
新年是把可以烦恼忘记的节日,用崭新的面貌去迎接新的一年。
拜年是最有趣的。初一的早晨,我们穿上了新衣服,去奶奶家拜年了。一路上,我们全家说说笑笑,看看路边的风景,也别是一番风趣!公路两旁的高山布满了浓密的松树,由于山里温度低,山上的雪并没有完全溶化,雪水顺着山径流到小溪里,山峦上的松树都被雪压弯了,真是一幅美丽的冬日画卷!
一进奶奶的家,我就大声地喊:“爷爷奶奶,我们来给你们拜年了!祝爷爷奶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我是爷爷奶奶最小的孙子,他们最疼我,看到我来给他们拜年,又听了我一番吉祥祝福的话,乐得爷爷奶奶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爷爷亲切地抚摸着我的头说:“谢谢我的乖孙子,奶奶爷爷也祝你新年好!学习好!在新的一年里快快乐乐的成长!”随后又给我发了压岁钱——一个鼓鼓的大红包。这时候,姑姑姑父、大伯大妈他们两家人也相继来到了奶奶家。看到人多热闹如此喜庆的气氛,我就故意调皮的挨个给他们拜年,还很大声地说:“大伯大妈新年好!姑姑姑父新年好!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接下来,一个又一个红包进入了我的腰包。我在丰收了压岁钱的同时,还丰收了长辈们对我的关爱和祝福。
大人们的宠爱,乐得我屁颠屁颠的。经过了这番“大拜年”之后,我收获的祝福,把心装的满满的、美美的;我收获的压岁钱,又把我的腰包装得满满的、鼓鼓的。当然,我也用晚辈真诚的祝福作为回报,用幸福和甜美装扮了爱我的长辈们的心田!
拜年,是送温暖,是送祝福,也是送欢乐。
❺ 正月初一可以挂衣服吗
可以。
大年初一
1、打破碗、镜子等玻璃、陶瓷器物品,以防过年破财破运,若真不小心打破了补救方式就是用红纸包起来,先放置在神桌上,默念“”岁岁平安”吉祥话语,等待破五日再丢弃。
2、一般来说,已出嫁的女儿不可以在过年的第一天回娘家。如果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意指着会把娘家吃穷,一般在初二或者初三回娘家,但是其中的含意是嫁去的女儿已经是别人家的媳妇了,过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来拜年,因此初一不可以回娘家,现在不少地方或老人依旧比较在意,如果初一回娘家最好和长辈商量,按照当地风俗。
3、忌借钱,初一是忌讳和别人借钱的,代表一年四季靠外援;也忌讳初一借给别人钱,就好像不能一大早和别人借钱砍价等,代表代表财产外流整一年。
4、早餐忌吃稀饭、荤食及药。过去穷人家才吃稀饭,在年初一的上午一定要吃干饭,表示家里这整年都会很富有,而年初一的早上叫做万神盛会,表示所有的神出来拜年,因此为表尊敬首先不要吃荤,要吃素,另外除了重病不得不吃之外,一般的补品补药初一最好不要吃。
5、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叫人姓名催人起床,这样表示对方整年度都要人催促做事情。
6、忌跟还在睡觉的人拜年。年初一时对方还在睡梦中不要跟对方拜年,等对方起床再拜年,因为这样会让对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中。
7、禁忌动刀子和剪子。“初一动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难免”。忌动针,“初一动了针钱,挑了龙筋长(生下的小孩,眼睛如同针眼一样小)针眼”。
8、大年初一早上忌洗澡、洗头、洗衣物,才不会将财富与财运洗掉。
9、大年初一、二忌洗衣,传说这两天是水神生日,因此忌洗衣。
图片
大年初二
1、大年初二,女儿回娘家忌回门礼为单,由于传统上认为单数不吉利,女婿带回娘家的礼物必需成双。
2、大年初二忌洗衣,是水神生日,因此忌洗衣。
图片
大年初三
1、大年初三老鼠娶亲忌点灯。
2、大年初三赤狗日忌拜年,赤狗为熛怒之神,遇之不祥,因此不宜外出也不宜拜年。民间风俗这日称为“穷鬼日”,初三一早家家户户都会“扫穷鬼”,将初一至初二囤积了两天的垃圾扫出,意味着扫走污秽晦气和穷根的民间习俗。这一天不外出串门拜年,就是怕被人当“穷鬼”一样扫走。这一天又称“赤口日”忌串门,人们都不会外出拜年串门,外出遇到就会容易引起与人有口角之争执,故家中有长辈的对这日会很在意,自己足不出户同时不让晚辈外出拜年串门,留在家中免遇上口舌之争的凶煞。
图片
大年初四
忌出远门,这一天是民间习俗接神日,迎接众神明、灶王爷与家神回来守护家人,灶王爷会点名,所以不宜外出。
图片
大年初五
一定要将过年期间所制造的垃圾清扫干净,谓之“送穷”,否则会带来穷困。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图片
大年初六
禁忌: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
图片
大年初七
大年初七,为七煞日,诸事不宜尤其是出远门。正月初七民间风俗是“人日”,意为“人人生日”。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万物发芽也在这一天。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图片
大年初八
大家百无禁忌、万事顺意!顺星日。旧时在民间流传着“初七七不去,初八八不归”的习俗。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
图片
大年初九
大年初九为天公生,为玉皇大帝圣诞,忌晒衣服,在农村如果还有种农田的话,也不能挑肥粪。
在道教传说里,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即所谓的“玉皇诞”、“天公生”,亦称“天日”,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道观要举行祝寿仪式,诵经礼拜。家家户户于此日都要望空叩拜,举行最隆重的祭仪。以三牲、水果拜祭“玉皇大帝”。希望来年风调雨顺有好收成,同时拜过“九皇诞”保佑家人健康长寿之意。此日待人处事皆讲求和气,不可冒犯天神。
❻ 春节衣服如何搭配
女生的话,穿一件红色针织长版毛衣,下面穿双米黄色的靴子
春节(SpringFestival)指华夏传统历法夏历的元旦(与中国现行的公历元旦不同),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岁首、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度岁、庆新岁。
❼ 跪求春节的资料和图片
壮族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历新年
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但也有说法,神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兴,再给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烂烂,他心烦,降下灾害和瘟疫。因此,过年穿新衣,有取悦于神王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走出喧哗热闹的街市,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人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用“花枝招展”来形容,是毫不过分的。
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
朝鲜族
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达斡尔族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意寓长命百岁。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游戏。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赫哲族
赫哲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
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满族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
畲族
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时)运,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盘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盘古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的画像),讲述祖先创业的艰辛。
土家族
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舞”。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蹄等,然后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带关摇摆呐喊,男女老少都参加,拜了神后再跳舞。现在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要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
佤族
佤族在大年初一相互祝贺,特别要向寨子里的长者拜年。拜年时,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和睦。沧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节日晚上聚在广场跳圆圈舞,老年妇女则穿长裙,几十个人为一队,手搭前人双肩,边唱古老的歌曲边轻移舞步。参考资料:《教师教学用书》
❽ 各地风俗习惯很急需用的快告我
在我国,春节也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
藏族 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同胞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壮族 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白族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僳僳族 僳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点,关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
达斡尔族 居住在东北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农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妆打扮,先向长辈请安、敬酒、行礼,然后逐户拜年,每家都准备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糕,据说吃了之后,生产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仫佬族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尽情歌唱劳动、生活和爱情。
独龙族 唯一的节日就是先在冬腊月的“卡雀哇”节。最隆重的仪式是牛祭天。这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青年妇女将链珠挂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将牛刺倒死去。此刻,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然后分吃牛肉。
鄂伦春族 在东北的鄂伦春同胞,春节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斟酒,幼者给长者叩头,平辈则互相请安,初二、初三进行赛马。正月十五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时要先叩头。
赫哲族 春节,赫哲语为“佛额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们穿上在帽耳、衣领、袖口、裤腿、围裙、鞋面上绣着美丽的花纹、几何图案和花鸟等花边的兽皮等服装。在年节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种野生果“稠李子”制作成饼子,同时摆满鱼、兽类肉等食品。对待贵客,则用杀活鱼,或把鱼条烤熟,用这种“塔拉哈”招待。
基诺族 春节到来,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口嚼槟榔的老翁扬头打钹,戴大尖帽的老妪低首鸣锣,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响,男女青年围成一圈徒手跳舞。
❾ 关于春节习俗的图片‘
扫尘土